为了生产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手工生产再谈

为了生产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手工生产再谈

一、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吕品田[1](2020)在《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文中提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由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构成的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全球范围引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相应变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现代工业凭借科学技术的指导和高效率的钢铁机器,取代了延续数千年的手工生产,将世界历史推进到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生产不断创造着生产力发展的奇迹,使人类物质文明呈现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工业主义日益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以至人类社会全面地卷入以工业化为直接目标的现代化进程。

张西昌[2](2020)在《“观念”的启示——对吕品田先生民间美术研究的再认知》文中研究说明民间美术是民众生活的艺术,其物质形态体现着人类技术的更迭和对自然认知的不断拓展,而物态背后所隐含的时代观念和生活情感则是人类精神生发演进的佐证。民间美术品不仅是民俗观念的承载物,也是其传播变迁的媒介,它链接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内在关系,也是人类感性要素的理性逻辑。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既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民众世俗生活的世道人心与底层规范的交糅体现,也是时代文化构筑的精神基础。

张哲[3](2020)在《从鄂伦春族兽皮制品管窥手工劳动哲学——以毛皮背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从鄂伦春族毛皮背包为典型案例出发,按照技术哲学的理念,以"物—技—手工哲学"的脉络阐释分析,以期对鄂伦春族手工艺的理解及其内在文化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郭若兰[4](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品牌已迈入跨文化传播的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有品无牌的贴牌时代,到加入WTO后逐步开始自主品牌的创建,再到“中国梦”下世界名牌不断涌现的名牌时代,中国品牌用40多年实现了品牌的品质、价值和格局等各方面的纵向提升。然而,与经营已久的国外知名品牌对比,中国品牌在品牌综合价值、品牌历史积淀和品牌传播意识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差距,文化认同是目前中国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厘清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是用文化认同理论分析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现象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文化冲突是忽视差异的结果,文化融合则是化解冲突后的趋向。针对这些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爱德华·霍尔的文化三层次理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就可以总结为隐形、显形和技术性的文化认同。三种认同共同集合在以文化为品牌价值核心、以认同为传播诉求的品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到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中就体现为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和以产品文化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三种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就表现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传播策略的缺失和传播路径的单一。应对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化认同理论为中国品牌提出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传播理念,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同时树立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沟通相结合的理念;提升传播策略,从以输出产品、技术或者资本为主到以输出文化为主,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用文化自信获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路径,实现组织、媒介和大众等多元主体的整合,应用广告、公关、赞助、展会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中国化的、意义丰富的、差异化的品牌跨文化传播内容。

贺超海[5](2018)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和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传统工艺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管是从科学、技术、文化,还是经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传统工艺的发展,都会发现,它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创造活动,是一种“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紧扣生活的脉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形式和制作,从而充实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从现代技术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既是一种“生态技术”,也是一种“综合技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造物文脉,传统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了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并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传统工艺不同于保存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单一化大众文化有别,它体现的是民族和民众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工艺的“人、技、器、环境和历史”的价值本体,以及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和当代价值理论实践研究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来讨论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在历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传统工艺正在面临振兴。技术与情感,是传统工艺的两大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需要情感的满足和人性的回归,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充分吸取民族资源和民族智慧,建立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理论体系,走向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王潇[6](2016)在《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工艺是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承载着民众赖以为生的经济与文化诉求,维系上千年之久,稳定且持恒。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传统农耕文明支离破碎,传统手工艺也在百年民族遭遇中显露出了命运的多舛和处境的尴尬。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粗放式、集约化的工业生产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型,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制造业、建筑业及乡镇加工企业大量的倒闭,曾经由农转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从工业生产中抽离的处境,就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生态问题越发严重,亟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以推进或改善当前面临的紧迫现实,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渠道,改善民生经济,重构文化生态,建构和谐社会,维系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生产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补充形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手工艺生产低能耗、密集化、分散式等产业特征赋予了其作为生产方式在增加就业、增收致富等经济层面的现实意义;同时,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发端于乡土的生产形式,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有着建构乡土文化生态的积极意义。此外,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非遗”保护的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产业资源,是中国最具代表意义的造物形式,在“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诉求下,传统手工艺生产所承载的造物理念、独妙匠心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手艺与民生的视角入手,重新认识和发掘手工艺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在对传统手工艺资源赋存和发展诉求的阐述基础上,以马克思、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命题。从对国内外关于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实践的梳理入手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模式和组织形态,从乡村建设、民生经济、乡土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元场域下地方政府、学校、民众三个层面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以陕西蒲城麦秆工艺的再生产为个案阐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过程和广泛实施的可能性,指出再生产是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生机和动力之源。

赵静[7](2015)在《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沭及其周边地区的柳编手工艺历史遗泽、发展现状、造型特点、风格特征、生产方式、技艺特征、文化习俗等的调查研究,研究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特征及转换规律,进而投射临沭柳编手工艺造物体系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型格”概念,认为“型”是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外型特征,包括造型、样式、花式、色彩等要素,“格”是其内在特征在视觉形象上的整体呈现,指柳编手工艺造物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的整体风格与格调;“型”与“格”二者合一,是对柳编手工艺造物内在与外在形象特征的整体把握。型格虽可由物的外观显现,但却受到其背后功能、技艺、使用方式、审美方式、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切影响,因此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型格亦是柳编手工艺整体造物特征在视觉形态上的投射。本文希望通过对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研究,由点及面地透视临沭柳编产业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规律与本质。本文对传统柳编手工艺型格的形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传统与现代柳编手工艺的型与格要素及特征分别归纳。同时文章认为功能是柳编手工艺型格产生的先决条件,技艺是型格实现的现实保障,使用方式是型格的模塑要素,审美方式决定型格的美学方向,民间生产和生活习俗则是型格延续的文化力量;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一一进行分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具备存在的必要以及完备的作用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柳编手工艺型格会发生转换。而传统柳编器物由于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脱节,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显现出自身局限性与生存危机;产生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临沭柳编手工艺则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同时,本文认为临沭柳编型格的转变受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共同影响,前者以社会环境的变革、经济因素的触动、科技发展的助力、文化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为主要表现,后者则包括柳编手工艺功能需求的转换、技艺特性的转变以及审美方式的变迁等因素。最终本文将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换的本质归结为其价值体系的转变,即从技艺主导到设计主导、从生产先导到消费先导、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从尊崇自然到生态符号等价值观念的转变;并对临沭柳编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田少煦[8](2015)在《信息时代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农耕时代造物文化的产物,它与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产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精神文化和造物文化的精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面临新的生存考验。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文化承载技术与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之间出现了新的关系,新媒体·新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将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与创新带来新思维和新契机。

石磊[9](2014)在《历史延续的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 ——以建水县建民中学迁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时间艺术的记忆搭接了现实与意识。在纵向时间流动变化中,个人产生的记忆,它记录了一个过程的瞬间性意识片段,并且可以去追寻事情的发生。记忆空间化最早出现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各种记忆空间化来评论古代建筑。人们利用各种手段来恢复古代建筑从而可以获取建筑中的意向与记忆。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利用好记忆与场所的关系。而其中,这些资源消耗大都是来自建筑的大拆大建,另外为降低建筑的大拆大建成为建筑业当务之急。而解决建筑的可持续性以及再利用化成为实现建筑和城市可持续的关键点。同时,旧建筑的保留与再利用更能激发能对场所的记忆,体现了设计中场所精神本文从各方面研究旧建筑的再利用,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对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出了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的关系,在通过相关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旧建筑利用评估的方法以及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在建民中学校园迁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设计的例子,以期在城市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应用在对旧建筑保护利用以体现场所精神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里面。

蔡文彬[10](2014)在《砚滴蕴含的设计文化》文中提出砚滴为中国古代文房中的经典文具之一,它的诞生是秦汉时期各种书写环境以及条件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结果。砚滴蕴含并承续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透过砚滴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精神导向,此种导向和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精神导向是大不相同的。

二、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4)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品牌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历史分期
        一、贴牌时代(1978年-2001年)
        二、创牌时代(2001年-2012年)
        三、名牌时代(2012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一、中国品牌的纵向提升
        二、中外品牌的横向差距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现象
        一、文化差异
        二、文化冲突
        三、文化融合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
        一、隐形文化认同
        二、显形文化认同
        三、技术性文化认同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一、文化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二、认同是品牌的传播诉求
第三章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一节 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分析框架
        一、品牌的文化逻辑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的三层次认同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层次
        一、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
        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
        三、以产品品质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
    第三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问题
        一、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缺失
        三、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单一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创新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
        一、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第二节 提升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文化
        二、转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第三节 拓展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
        一、整合各类传播主体
        二、应用多种传播方式
        三、打造优质传播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分类
    2.2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文献与研究
    2.3 中国现代传统工艺研究
    2.4 国外传统工艺价值实践和理论研究
        2.4.1 西方传统工艺理论的研究
        2.4.2 日本传统工艺研究
    2.5 小结
3 论文选题
    3.1 选题意义
    3.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3.3 研究路径
    3.4 研究方法
    3.5 创新性
4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本体
    4.1 价值主体——人
        4.1.1 人的尺度
        4.1.2 工艺承担者——工匠
    4.2 价值的中介“技”
        4.2.1 “技”的物质载体——工具
        4.2.2 “技”的程式性
        4.2.3 “技”的习得性
        4.2.4 “技”的艺术性
    4.3 价值客体——器物
        4.3.1 备物致用
        4.3.2 化材成器
        4.3.3 器以载道
    4.4 环境
        4.4.1 自然环境
        4.4.2 社会环境
    4.5 历史
        4.5.1 连续性
        4.5.2 演化性
        4.5.3 信息性
5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5.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传统工艺文化的表现形式
        5.2.1 民间工艺文化
        5.2.2 宫廷工艺文化
        5.2.3 文人工艺文化
        5.2.4 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5.3 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
    5.4 传统工艺构造的文化空间
6 中国传统工艺的科技价值
    6.1 传统工艺的科学因素:“工匠传统”与“理性精神”
    6.2 传统工艺的技术因素
        6.2.1 中国传统工艺中技术特点
        6.2.2 中国传统工艺产生的模式
    6.3 传统工艺的科学价值挖掘与科学化
    6.4 传统工艺科技价值的应用
7 中国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
    7.1 传统工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7.2 传统工艺的生产模式
        7.2.1 家庭生产模式
        7.2.2 手工作坊模式
        7.2.3 手工工场模式
        7.2.4 产业化模式
    7.3 传统工艺经济价值近现代实践
    7.4 传统工艺未来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创建中国品牌
8 中国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
    8.1 工匠精神
    8.2 以人为本的“综合技术”
    8.3 传统工艺与“生态技术”
    8.4 文化强国下的传统工艺
9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实践举例
    9.1 富阳手工竹纸工艺调查
        9.1.1 原料与辅料的种类及用途
        9.1.2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9.1.3 工具与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9.1.4 产品与销售、使用
        9.1.5 富阳手工造纸艺人的传承与现状
        9.1.6 富阳手工纸的相关民俗与其他文化
        9.1.7 富阳手工纸保护现状与思考
    9.2 山东潍坊风筝工艺与文化调查
        9.2.1 调查地概况
        9.2.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
        9.2.3 潍坊风筝的文化生态空间
        9.2.4 潍坊风筝文化价值的开发
    9.3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调查
        9.3.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文化生态的构建
        9.3.2 传统工艺的有形展示
        9.3.3 活态展示和互动体验
        9.3.4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启示
10 结论——新时代与中国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赋存和发展诉求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赋存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分类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的特质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利用
    第七节 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二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第二节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命题
    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实践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第二节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下的其他探索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经验借鉴
    第四节 中国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实践
    小结
第四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产供销体系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注意的问题
    小结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建设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介入民生经济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介入文化生态
    小结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场域分析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元场域——国家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政府场域分析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教育场域分析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民众场域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陕西蒲城麦草工艺的再生产
    第一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蒲城麦草工艺的再生产历程
    第三节 蒲城麦草工艺的组织形态
    第四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结语:再生产——传统手工艺的转化生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临沭柳编手工艺发展状况及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柳编手工艺的研究角度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的形成
    第一节 型格形成的必然
    第二节 型格形成的条件
        一 自然地理环境
        二 民风民俗
    第三节 型格形成的过程
        一 型的出现
        二 格的基础
        三 传统型格的形成
        四 现代型格的形成
第二章 柳编手工艺的传统型格
    第一节 型
        一 器型
        二 样式
        三 花式
        四 色彩
        五 质感与肌理
    第二节 格
        一 质朴
        二 统一
        三 原生
        四 中性
第三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的现代型格
    第一节 型之变
        一 器型的更新
        二 样式的增生
        三 花式的繁衍
        四 色彩的丰富
        五 质感与肌理的变化
    第二节 格之变
        一 独立的形式
        二 多元风格
        三 造型情感化
第四章 临沭柳编型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第一节 型格的存在基础
        一 功能作为型格存在的原动力
        二 传统柳编功能与型格
        三 现代柳编的功能与型格
    第二节 型格的实现要素
        一 取材
        二 用具
        三 工艺
        四 技艺作为型格的实现要素
    第三节 型格的模塑要素
        一 使用方式对型格的塑造作用
        二 型格对使用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 型格的审美取向
        一 审美与器型
        二 审美与样式
        三 审美与花式
        四 审美与色彩
        五 审美与格
    第五节 型格的延续力
        一 与使用相关的习俗
        二 与生产相关的习俗
        三 习俗与型格的关系
        四 习俗对型格延续的作用
第五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换的机制
    第一节 型格转换的条件
        一 传统柳编型格的局限
        二 现代柳编型格的适应性
    第二节 型格转换的外因
        一 社会环境的变革
        二 经济因素的触动
        三 科技发展的助力
        四 文化环境的变迁
    第三节 型格转换的内因
        一 功能需求的转换
        二 技艺特性的转变
        三 审美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型格的价值体系转换
        一 从技艺主导到设计主导
        二 从生产先导到消费先导
        三 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
        四 从尊崇自然到生态符号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信息时代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时代的设计样式
    (一) 农耕时代———“工艺美术”
    (二) 工业时代———“艺术设计”
    (三) 信息时代———“数字媒介设计”
    (四) 工艺文化的“耗散结构”
二、信息时代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
    (一) 传统手工文化的现代启示
    (二) “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勘探
三、新技术·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一) 研发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新媒体与新业态
    (二) 人机交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三) 新技术、新媒体蕴藏的可能性
    (四) 利用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
    (五) 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9)历史延续的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 ——以建水县建民中学迁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主线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的主线
        1.3.2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
    2.1 相关概念
        2.1.1 记忆
        2.1.2 场所
        2.1.3 场所的内涵
        2.1.4 场所结构
        2.1.5 场所精神
        2.1.6 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的特征
    2.2 “记忆场所”的概念
        2.1.1 广义的记忆场所
        2.1.2 狭义的记忆场所
    2.2 记忆场所研究的组成部分
        2.2.1 时间上的“记忆研究”
        2.2.2 空间上(物质形态)的“场所研究”
        2.2.3 非物质形态上的记忆场所
    2.3 记忆场所研究的价值
    2.4 旧建筑资源综述
    2.5 旧建筑资源的分类
        2.5.1 旧建筑材料
        2.5.2 旧建筑构件及配件
        2.5.3 旧建筑物及构筑物
        2.5.4 周边环境要素
    2.6 旧建筑资源具有的价值
        2.6.1 旧建筑资源的物质功能价值
        2.6.2 相关国内外案例分析
        2.6.3 旧建筑资源的文化生态价值
        2.6.4 旧建筑资源的情感价值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及对建民中学迁建设计的启发
    3.1 建水县建水一中
        3.1.1 建水一中概况
        3.1.2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3.1.3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
    3.2 舟山市第二中学
        3.2.1 现状分析
        3.2.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3.2.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3.2.4 记忆场所分析
    3.3 定海第一中学
        3.3.1 现状分析
        3.3.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3.3.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3.3.4 记忆场所分析
    3.4 舟山市大成中学
        3.4.1 现状分析
        3.4.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3.4.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3.5 常州市田家炳中学迁建设计
        3.5.1 现状分析
        3.5.2 校园总体规划迁建设计
        3.5.3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
    3.6 对建民中学迁建设计的启发
第四章 旧建筑评估方法与旧建筑利用的策略
    4.1 旧建筑的评估方法
        4.1.1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4.1.2 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的角度
        4.1.3 旧建筑的物质寿命
    4.2 旧建筑利用的方式
        4.2.1 直接保护利用
        4.2.2 整体的改造利用
        4.2.3 建筑局部的拆除与保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建水县建民中学迁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5.1 校园现状及规模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用地
        5.1.3 项目现状
        5.1.4 项目定位
        5.1.5 设计原则
        5.1.6 设计依据
    5.2 前期方案设计
        5.2.1 方案一:基地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延续
        5.2.2 方案二:基地记忆场所的中心花园的保留
        5.2.3 方案三:校园整体规划的再优化
        5.2.4 三个方案的对比
    5.3 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的问卷调查
    5.4 对警校基地主要旧建筑的评估
        5.4.0 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风貌的角度上的评估
        5.4.1 从建筑结构上的评估
        5.4.2 从建筑功能上的评估
        5.4.3 从建筑位置流线上的评估
    5.5 对警校基地主要旧建筑的利用
        5.5.1 通过评估保存情况较好的旧建筑的利用
        5.5.2 通过评估保存恶劣不能继续使用的旧建筑的利用
    5.6 记忆场所的营造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10)砚滴蕴含的设计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设计文化的视角研究砚滴的产生
二、由文化传承之旅解读砚滴的文化基因
三、从砚滴到书斋文化:中西方设计文化的精神维度

四、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J]. 吕品田. 民艺, 2020(06)
  • [2]“观念”的启示——对吕品田先生民间美术研究的再认知[J]. 张西昌. 民艺, 2020(06)
  • [3]从鄂伦春族兽皮制品管窥手工劳动哲学——以毛皮背包为例[J]. 张哲. 美术大观, 2020(07)
  • [4]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D]. 郭若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贺超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9)
  • [6]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 王潇.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 [7]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D]. 赵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11)
  • [8]信息时代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J]. 田少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03)
  • [9]历史延续的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 ——以建水县建民中学迁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D]. 石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10]砚滴蕴含的设计文化[J]. 蔡文彬. 设计艺术研究, 2014(01)

标签:;  ;  ;  ;  ;  

为了生产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手工生产再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