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软肝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防治胆色素结石的机制研究

养肝软肝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防治胆色素结石的机制研究

一、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中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的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逸东[1](2020)在《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味茵陈四逆散对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胆汁引流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60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拟行ER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ERCP+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予以加味茵陈四逆散口服。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转氨酶指标、胆汁生化指标、胆汁引流量的变化、住院时间、随访6月结石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6d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6d转氨酶水平(ALT、AST、γ-GT)、胆汁生化水平(TB、DB、TBA)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组术后4d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 5),治疗组术后6d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结石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茵陈四逆散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着,可以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及胆汁引流,缩短住院时间。

俞渊[2](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着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张立平,赵玉清[3](2019)在《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胆总管结石作为临床多发病,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也不断为大家探讨。本文拟从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动物实验、不同大小结石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予以综述,并根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可努力的治疗方向,并言明其可能性,以为临床服务。

马云飞,许才明,陈海龙,张桂信[4](2018)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胆石症防治中的运用》文中指出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易复发且重症型救治棘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治未病"思想在胆石症防治中的运用,旨在治愈并减少胆石症的发生与复发。

张纯,徐晓娟,王张,邓蒂斯,李宛静,雒芙蓉,梁小青,张淼[5](2018)在《致石饲料致动物胆固醇结石模型造模要素及中医药防治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量研究致石饲料致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为提高造模效率及评价药物有效性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选取1993—2016年期间研究致石饲料致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的文献,录入动物种别、致石饲料配方、成石率、测试指标、受试药物等重要信息,定量统计和分析造模要素。结果:常用豚鼠、小鼠、兔等动物;致石饲料常用胆固醇、脂肪等,其中豚鼠最常用的致石饲料配方为90.00%全价饲料、1%胆固醇、2%猪油、5%蔗糖和2%酪蛋白,连续喂养49 d,成石率平均为87.40%;小鼠最常用的配方为83.50%全价饲料、1%胆固醇、15%脂肪、0.5%胆酸,连续喂养45 d,成石率平均为89.48%;兔最常用的配方为98.80%全价饲料、1.2%胆固醇,连续喂养50 d,成石率平均为72.40%;犬喂食含0.3%胆固醇的致石饲料,连续42 d,成石率为100%;树鼩喂食含胆固醇20%、蔗糖20%、大油(猪油)15%、蛋黄20%、玉米粉25%的致石饲料,连续喂养42 d,成石率为100%;金黄地鼠喂食含葡萄糖74.3%、酪蛋白20%、食盐5%、维生素0.5%和氯化胆碱0.2%的致石饲料,连续21 d,成石率为50%。常测试的指标为,胆汁中TC、TBIL、LDL、BA、PL、HDL等,血清中TC、TG、TBIL、LDL、BA、HDL、CKK等。造模的同时给药,常用药物包括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和中药复方,涉及甘草、大黄、白芍、金钱草、柴胡、茵陈等77种药材。结论:致石饲料常用于制造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但配方及其成石率差异大、成本高、耗时长,中医药有利于肝胆系统功能恢复,防止成石性胆汁的产生,评价指标主要涵盖脂质、肝功能及胆道动力学等。

冯健,崔乃强[6](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胆石病人群发病率较高,目前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胆石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总结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胆囊炎、控制胆道感染、调节胆汁代谢、预防胆管术后狭窄及结石再生等方面的显着效果,为将来针对胆囊结石患者制订个体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经验。

陈赛赛[7](2018)在《疏肝理气法对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的影响及其与养肝柔肝法、清肝利湿法对豚鼠胆囊结石、胆囊炎症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多项研究表明,结石及炎症的反复理化刺激可诱发结石再形成乃至癌变。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上具有明显优势。我们通过学科经验总结提出了“从肝治胆”治则治疗胆系疾病,并根据不同证型具体归纳为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三种治法,同时根据疏肝理气治法研发制成了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的院内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疗效明显。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对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疏肝理气法与另外2种从肝治胆方法(养肝柔肝法、清肝利湿法)对豚鼠胆囊炎症影响,客观评价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抑制胆囊炎症的效果,服务于临床。综上,我们进行了如下课题研究。2研究方法2.1临床观察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1)入院后常规手术准备,行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2)手术后予以补液、抗感染、保护肝功能等常规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与术后增加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次6g,一天三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入院时)和疗程结束后(术后5天)血清中WBC、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入院时)和疗程结束后(术后5天)血清中CRP浓度水平;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组术后胆囊组织病理状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2动物实验75只豚鼠,雄性37只,雌性38只,质量(260±20)g,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15只)、模型组(15只)、疏肝理气组(15只)、养肝柔肝组(15只)和清肝利湿组(15只)。正常组:普通动物饲料+正常蔬菜量+等量的生理盐水;模型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等量的生理盐水;疏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溶液;养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一贯煎颗粒溶液;清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龙胆泻肝汤颗粒溶液;造模8周后观察豚鼠生长情况,计算结石形成率以及采用红外光谱定性法检测结石成分;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胆囊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浓度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研究结果3.1临床观察结果3.1.1两组血清中WBC、N%水平情况:相比于入院时,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WBC、N%水平有显着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WBC、N%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结果表明,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具有降低血清中WBC、N%水平的作用。3.1.2两组血清中CRP水平情况:相比于入院时,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CRP水平有显着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CRP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具有降低血清中CRP水平的作用。3.1.3两组胆囊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对照组:胆囊黏膜部分糜烂、脱落,固有间质广泛出血、水肿;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囊壁纤维母细胞增生。研究组:胆囊黏膜部分粗糙,固有间质轻度出血、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镜下所见相比有明显差异。3.2动物实验结果3.2.1各组豚鼠结石形成率及结石成分检测:(1)正常组豚鼠胆囊内均无结石形成,模型组有9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达81.8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成石率明显升高(p﹤0.01)。疏肝组有3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1.42﹪,养肝组有4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8.57﹪,清肝组有3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0.00﹪。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的成石率均明显降低,且这三组间成石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胆囊结石呈石头状或泥砂样沉淀物,形态不规则。用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结石时,在1416 cm-1、1120cm-1和1370 cm-1标记处有很明显的胆固醇吸收峰波,查阅数据,确定为胆固醇性结石。3.2.2各组豚鼠肝脏、胆囊组织病理情况:(1)各组豚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形态较统一,围绕中央静脉排列,呈放射状,边界稍欠清晰,细胞核嗜碱性,形态规则,细胞质嗜酸性,未见脂肪组织浸润。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界限不清,肝细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脂肪滴,胞浆呈空泡状,内见大量脂肪组织浸润,部分融合成囊状脂肪组织,且在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浸润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疏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少。养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组织浸润较模型组少。清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组织浸润较模型组少。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清肝组三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其中以养肝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最轻。(2)各组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正常组:豚鼠胆囊组织上皮细胞结构完整,黏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坏死等,黏膜下血管无扩张增生。模型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大部分脱落,黏膜粗糙,间质充血、水肿伴炎细胞浸润,黏膜下血管明显扩张增生,血管壁显着增厚,胆囊黏膜下平滑肌纤维排列紊乱,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疏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养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清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3.2.3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情况: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疏肝组>清肝组>养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疏肝组相比清肝组和养肝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降低(均p﹤0.05,p=0.042,p=0.002)。养肝组与清肝组两组胆汁中MUC1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121)。3.2.4各组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情况:(1)各组豚鼠血清中WBC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养肝组>疏肝组>清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WBC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WBC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WBC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965,p=0.647,p=0.697)。(2)各组豚鼠血清中N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养肝组>疏肝组>清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N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N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N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530,p=0.337,p=0.676)。3.2.5各组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浓度情况:(1)各组豚鼠血清中CRP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清肝组>养肝组>疏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CRP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CRP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CRP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145,p=0.229,p=0.919)。(2)各组豚鼠血清中TNF-α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疏肝组>清肝组>养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TNF-α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402,p=0.750,p=0.569)。(3)各组豚鼠血清中IL-6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清肝组>养肝组>疏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IL-6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IL-6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IL-6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00,p=0.531,p=0.555)。4研究结论4.1在临床观察中,对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早期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在炎症反应期具有降低血清中WBC、N%、CRP浓度水平的作用,进而减轻胆囊局部炎症反应。4.2通过动物实验:(1)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抑制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2)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抑制豚鼠肝脏脂肪变性,缓解豚鼠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中一贯煎颗粒较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及龙胆泻肝汤颗粒在控制豚鼠肝脏脂肪变性方面效果稍好。(3)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胆汁中MUC1含量的作用,其中疏肝组较其余中药干预组下降水平更明显,提示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可能在抑制胆囊黏膜分泌MUC1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进而逆转成石性胆汁,防治结石形成。(4)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水平的作用,表明三方可通过降低胆囊炎症反应,进而抑制结石形成。且三方在降低炎症反应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5)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浓度的作用,表明三方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缓解豚鼠体内炎症反应,进而抑制结石形成。且三方在控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炎症反应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

刘名扬[8](2016)在《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对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其治疗以手术为主,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EMIC,但手术最大的缺憾是存在结石复发。中医药对胆囊结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用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建立胆囊结石豚鼠动物模型,然后再分别灌胃以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为治法的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龙胆泻肝颗粒,最后观察豚鼠大体生长情况;计算结石形成率;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检测胆汁总胆汁酸、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胆囊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以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为治法的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有无防治胆囊结石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之间有无差异,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5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每组15只。⑴干预方法正常组:喂以普通啮齿动物饲料,正常蔬菜量,同时予以与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喂以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相当于正常组的1/10),同时予以与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疏肝组:喂以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的同时予以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灌胃;养肝组:喂以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的同时予以一贯煎颗粒灌胃;清肝组:喂以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的同时予以龙胆泻肝颗粒灌胃;造模结束后观察豚鼠大体生长情况,称重;处死豚鼠,计算结石形成率,检测结石成分;采集豚鼠血液和胆汁并检测;光镜下观察胆囊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⑵检测方法(1)结石成分检测采用红外光谱定性法;(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采用赖氏法;甘油三酯的检测采用GPO-PAP法;总胆固醇的检测采用COD-PAP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采用直接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采用直接法;(3)总胆汁酸的检测采用酶比色法;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检测采用化学比色法;钙离子的检测采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⑶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运用17.0版本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各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⑴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的大体生长情况均明显改善,三组豚鼠体质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⑵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的胆囊结石形成率均明显降低(均p﹤0.01)。⑶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养肝组相比疏肝组和清肝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p=0.002;p﹤0.05,p=0.034)。⑷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同时三组豚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清肝组相比疏肝组和养肝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p=0.029,p=0.027)。与清肝组相比疏肝组和养肝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p=0.000,p=0.000);与养肝组相比疏肝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p﹤0.01,p=0.002)。与养肝组相比疏肝组和清肝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p=0.000,p=0.000)。⑸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汁总胆汁酸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同时三组豚鼠胆汁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总胆红素浓度均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0.596,p=0.221,p=0.166);三组中仅清肝组豚鼠胆汁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37)。⑹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五组豚鼠中仅模型组少数豚鼠肝脏细胞呈嗜酸性改变,且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⑴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对豚鼠均具有促进进食,增加体质量,改善生长情况,维持生存的作用。⑵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均具有降低豚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在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方面,一贯煎颗粒较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效果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豚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方面,三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⑶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均具有降低豚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作用,同时三者又均具有升高豚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作用。在降低豚鼠血清甘油三酯方面,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和一贯煎颗粒较龙胆泻肝颗粒效果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豚鼠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方面,十二位疏肝利胆颗粒效果最显着,其次为一贯煎颗粒,龙胆泻肝颗粒相对前两者效果稍弱。在降低豚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方面,一贯煎颗粒较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效果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升高豚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方面,三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⑷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均具有升高豚鼠胆汁总胆汁酸浓度的作用,同时三者又均具有降低豚鼠胆汁间接胆红素浓度的作用,而三者对豚鼠胆汁总胆红素浓度均无明显影响,三者中仅龙胆泻肝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胆汁钙离子浓度的作用,而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和一贯煎颗粒对豚鼠胆汁钙离子浓度均无明显影响。在升高豚鼠胆汁总胆汁酸浓度方面,一贯煎颗粒较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效果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龙胆泻肝颗粒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豚鼠胆汁间接胆红素浓度方面,三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⑸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均具有改善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且三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⑹以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为治法的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通过减轻豚鼠胆囊受损害程度,改善胆囊组织病理变化,保护胆囊功能;升高豚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出、胆汁总胆汁酸浓度,降低豚鼠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浓度,逆转成石性胆汁,从而抑制豚鼠胆囊结石的形成,降低豚鼠胆囊结石的形成率,在抑制结石形成效果方面三者无明显差异。

刘名扬,于庆生,梁久银,张琦,刘举达,黄龙[9](2016)在《胆石症从肝论治评述》文中指出中医理论认为,肝胆在解剖位置、经脉络属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胆石症多由肝病引起,因此,胆石症治疗多从治肝入手,主要治法为疏肝理气、养肝柔肝,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等疗效显着。

徐臻[10](2013)在《三联消石法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联消石法对于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肝胆管结石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治疗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补气健脾、疏肝理气中药煎剂口服2周,再服通里攻下、清热利湿中药2周,同时配合电子穴位刺激和超声下推拿,隔日一次。对照组常规中西医治疗,中医疏肝利胆为主,西医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三联消石法可明显改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经B超,CT检查确认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三联消石法可明显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汁胆酸(TBA)指标,增强患者肝胆的排泄作用。3.通过临床对照,治疗组的患者肝功能情况明显改善。4.口服胆道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认三联消石法的治疗作用。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三联消石法对于胆囊及胆管具有明显扩张作用,可扩张松弛oddi括约肌,增加胆道内压力,可明显提高排石率,改善临床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为治疗肝胆管结石提供新思路,新途径。三联消石法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缓解其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考虑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中药具有直接的溶石作用,可调节胆汁成分,疏通胆管,消除局部炎症,中药还可以促进胆汁分泌,直接作用于胆管,起到冲洗胆管的作用。二是中药组方应用可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胆汁淤积;增加胆汁流量,增强肝胆排泄作用,促进结石排出;加强胆管蠕动作用,促进胆囊收缩;松弛Oddi肌,起到扩张作用,为肝胆管结石的排出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将经络学说,推拿理论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刺激相应学位,产生刺激作用,可直接刺激胆囊及胆管,增强其收缩,胆道压力的增高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在口服中药的配合下,促进oddi括约肌的扩张,进一步促进结石排出。

二、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中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的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中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脱落及中止标准
    6 分组与治疗方案
        6.1 分组
        6.2 治疗方案
    7 观察项目
        7.1 安全性观测
        7.2 疗效性观测
    8 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血清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5 两组胆汁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6 两组胆汁引流量比较
    7 两组住院总时间比较
    8 两组术后6月随访结石复发情况
    9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总管结石的研究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检查
        2.5 现代微创治疗方式
    3 组方思路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2 中医主症记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胆总管结石ERCP术患者临床观察表
附录5 胆汁引流计量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讨论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临床运用
        1.3.1 内服方药
        1.3.2 中医外治
        1.4 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2.2.1 口服药物
        2.2.2 手术治疗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总体疗效评价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致谢

(3)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2 胆总管结石的防治
    2.1 临床疗效
    2.2 动物实验研究
    2.3 胆总管结石的溶石与排石
3 思考与讨论

(4)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胆石症防治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1.1 早期诊断
    1.2 早期防治
2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2.1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其他治法
3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3.1 肝阴不足
    3.2 肝脾不和
    3.3 正虚邪留
4 结语

(5)致石饲料致动物胆固醇结石模型造模要素及中医药防治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1.5.2 数据库的规范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动物情况
    2.2 造模结果
        2.2.1 豚鼠
        2.2.2 小鼠
        2.2.3 兔
        2.2.4 犬
        2.2.5 树鼩
        2.2.6 金黄地鼠
    2.3 评价指标
    2.4 药物防治
3 讨论

(6)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炎、胆囊结石
    1.1 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
    1.2 胆囊炎和急性胆道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3 胆石病的病因研究
2 胆色素结石
    2.1 胆色素结石形成的病因
    2.2 中医药对胆色素代谢的影响
3 胆道再手术
    3.1 胆道再手术病因分析
    3.2 中医药在胆道内引流术后防治反流性胆道感染的价值
    3.3 中医药对胆道狭窄和结石再生的防治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7)疏肝理气法对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的影响及其与养肝柔肝法、清肝利湿法对豚鼠胆囊结石、胆囊炎症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及结石成分检测
        2.2 各组豚鼠的肝脏、胆囊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各组豚鼠胆汁中黏蛋白观察
        2.4 各组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观察
        2.5 各组豚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与胆囊结石、胆囊炎
    2 中医中药与胆囊结石、胆囊炎
    3 中医对胆石症认识及学科经验
    4 三种“从肝治胆”方剂分析
    5 临床观察结果讨论
    6 动物实验结果讨论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对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语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胆石症从肝论治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石症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1.1肝胆经脉络属和生理联系
    1.2胆石症多由肝病引起
    1.3胆石症治疗多从治肝入手
2 胆石症从肝论治的临床实践
    2.1疏肝理气治疗胆石症
        2.1.1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2.1.2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2.2养肝柔肝治疗胆石症
        2.2.1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2.2.2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3 结语

(10)三联消石法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历来源
        1.1.2 病历选择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1.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汁胆酸(TBA)检测
        1.3.3 谷两转气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1.3.4 胆道造影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汁胆酸(TBA)变化
    2.3 谷丙转气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怜酸酶(ALP)变化
    2.4 胆道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3.2 观察指标的选择
    3.3 三联消石法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中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的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D]. 任逸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 [3]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J]. 张立平,赵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5)
  • [4]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胆石症防治中的运用[J]. 马云飞,许才明,陈海龙,张桂信.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04)
  • [5]致石饲料致动物胆固醇结石模型造模要素及中医药防治的数据挖掘[J]. 张纯,徐晓娟,王张,邓蒂斯,李宛静,雒芙蓉,梁小青,张淼. 世界中医药, 2018(05)
  • [6]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J]. 冯健,崔乃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4)
  • [7]疏肝理气法对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的影响及其与养肝柔肝法、清肝利湿法对豚鼠胆囊结石、胆囊炎症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陈赛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对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名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胆石症从肝论治评述[J]. 刘名扬,于庆生,梁久银,张琦,刘举达,黄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 [10]三联消石法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研究[D]. 徐臻.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养肝软肝干预胆道动力学异常防治胆色素结石的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