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的超声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的超声分析

一、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李晓文[2](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驰[6](2019)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证型的分布情况,辨证特点及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因素。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差异性。4.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性。5.应用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观察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研究方法研究一、研究二: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对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总结归纳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辨证特点。(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常见血脂血糖指标的相关性。(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分组探讨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研究三、四:开展横断面分析,纳入自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形态表现角度比较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性。(2)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证四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证型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3)各证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比较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五:开展干预性研究,纳入自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于我院心血管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患者单盲。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积分变化、热毒内盛络阻证积分变化,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脂水平。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接受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研究一:回顾性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69例。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和脉象证候总计85种,共出现21375频次。中医症状以气短553例(82.66%)、胸闷527例(78.77%)最多见,舌象以舌质暗淡454例(67.86%)最多见,脉象以脉细弱366例(54.71%)最多见。中医基本证型以血瘀证416例(24.82%)、气虚证413例(24.64%)最多见。经过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标准,本研究针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四个证型进行探讨:气虚血瘀络阻证(149例,27.5%)、气阴两虚络阻证(138例,25.5%)、热毒内盛络阻证(118例,21.8%)和阴阳两虚络阻证(137例,25.3%),共计542例。气虚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放射至肩背部,胸闷,自汗,舌质暗,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青曲,苔白,脉弦或结代。气阴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痛,气短,乏力,口干,舌质淡,暗,苔少,苔干,脉细弱或沉涩。热毒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绞痛,头痛,发热,尿黄赤,口臭,口苦,口干,便秘,舌暗红,苔黄厚,苔腻,脉滑,脉数。阴阳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多尿,双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吸烟史比例高于气阴两虚络阻证,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C、LDL-C水平低于其他三组证型,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G水平低于阴阳两虚络阻证和热毒内盛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TC、Hb A1c水平越高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率越小;有吸烟史患者气阴两虚络阻证可能性越小;吸烟史(P=0.008<0.05,OR=1.793)、TC水平(P=0.009<0.05,OR=1.744)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二:回顾性分析研究一中四组证型患者共542例。根据患者本次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ACS组245例,非ACS组29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大于非ACS组,ACS组的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治疗史、高血压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于非ACS组,ACS组TC、LDL-C、FBG水平高于非ACS组,非ACS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神经病变率高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虚血瘀络阻证(P=0.015<0.05,OR=1.934)、热毒内盛络阻证(P=0.000<0.05,OR=2.837)、阴阳两虚络阻证(P=0.010<0.05,OR=2.070)患者发生ACS的可能性较气阴两虚络阻证更大。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有年龄(P=0.000<0.05,OR=2.554)、吸烟史(P=0.011<0.05,OR=1.665)、血运重建病史(P=0.009<0.05,OR=1.903)、高血压病史(P=0.015<0.05,OR=1.741)和T2DM病程(P<0.05)。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P=0.021<0.05,OR=2.674),吸烟史(P=0.012<0.05,OR=2.927),血运重建病史(P=0.044<0.05,OR=2.583)和高血压病史(P=0.036<0.05,OR=2.555);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独立因素是年龄(P=0.000<0.05,OR=7.909);热毒内盛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史(P=0.030<0.05,OR=3.105)和FBG水平(P=0.026<0.05,OR=3.149);阴阳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年龄(P=0.015<0.05,OR=2.847)和FBG水平(P=0.006<0.05,OR=3.381)。研究三:横断面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患者210例,其中CAD合并T2DM组患者100例,单纯CAD组患者110例。CAD合并T2DM冠脉病变更重。CAD合并T2DM组GS总分高于CAD组(Z=2.094,P=0.036<0.05),CAD合并T2DM组GShigh比例高于CAD组,CAD合并T2DM组GSlow比例低于CAD组(?2=5.824,P=0.016<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P<0.05)、冠脉弥漫病变(P=0.001<0.01,OR=3.258)、高血压(P=0.003<0.05,OR=2.621)和高脂血症(P=0.003<0.05,OR=2.621)。研究四:研究三中CAD合并T2DM患者100例,根据证型分为四组:气虚血瘀络阻证30例(30.0%),气阴两虚络阻证24例(24.0%),热毒内盛络阻证23例(23.0%),阴阳两虚络阻证23例(23.0%)。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不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640,P=0.002<0.05);气阴两虚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053,P=0.014<0.05);热毒内盛络阻证GShigh比例大于气虚血瘀络阻证(?2=-3.308,P=0.006<0.008)、大于气阴两虚络阻证(?2=-2.738,P=0.007<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498,P=0.003<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387,P=0.004<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17.835,P=0.000<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9.591,P=0.002<0.008)。各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AD合并T2DM患者存在冠脉弥漫病变,则辨证为气虚血瘀络阻证可能性小;冠脉病变GS分级是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的危险因素(P<0.05);冠脉病变支数(P=0.046<0.05,OR=1.594)、冠脉弥漫病变(P=0.011<0.05,OR=6.685)是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的危险因素。100例CAD合并T2DM患者根据是否为ACS分为两组:ACS组55人(55.0%),非ACS组45人(45.0%)。ACS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ACS组GS总分高于非ACS组(Z=2.720,P=0.007<0.05),ACS组GSmid与GSlow比例大于非ACS组(?2=6.031,P=0.014<0.017);ACS组三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比例大于非ACS组(?2=7.573,P=0.006<0.0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络阻证ACS发生率高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7.982,P=0.005<0.008)。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史(P=0.011<0.05,OR=3.060);冠脉病变支数(P=0.007<0.05,OR=4.806)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各证型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吸烟史(P=0.0012<0.05,OR=21.613)、脑卒中病史(P=0.041<0.05,OR=9.723)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回旋支病变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09<0.05,OR=14.667);冠脉病变支数是影响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29<0.05,OR=1.594);血运重建病史是影响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39<0.05,OR=2.962)。研究五:干预性研究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治疗后实验组的心绞痛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5.192,P=0.023<0.05);实验组患者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1.696,P=0.000<0.05);治疗后实验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t=-2.117,P=0.039<0.05),治疗后实验组胸闷胸痛评分(t=-2.500,P=0.016<0.05)、便秘评分(t=-2.957,P=0.005<0.05)、舌苔黄厚腻评分(t=-6.015,P=0.000<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TC水平(Z=-4.317,P=0.000<0.05)、LDL-C水平(Z=-2.913,P=0.004<0.05)、FBG水平(Z=-2.454,P=0.014<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将实验组根据热毒内盛络阻证候疗效分为有效、无效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支数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未提示患者异常。研究结论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CAD合并T2DM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类证型,其中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心脉痹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各证型的辨证特点不同。各证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同: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证血脂水平较低,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吸烟史、TC水平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可能性低于其他证型。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吸烟史、血运重建病史、高血压病史和T2DM病程。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是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CAD合并T2DM患者比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评分更高,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发生率更高。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冠脉弥漫病变、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的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热毒内盛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GS总分、GS分级更高;阴阳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更多;气阴两虚络阻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较低,冠脉病变支数较少,冠脉弥漫病变较少。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总分高,冠脉病变支数多。应用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降低TC、FBG水平。胸闷胸痛、便秘、舌苔黄厚腻评分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重要观测指标。

董治华[7](2019)在《通平养心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通平养心方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该方对患者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脏超声、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心绞痛疗效及肝肾功能等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通平养心方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入组年龄在4075岁之间。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运动治疗、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以及口服药物控制糖、降压、降脂治疗。试验组在采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平养心方,连续服用4周后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心绞痛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水平(TC、TG、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情况。结果该试验共纳入患者70例,试验过程中试验组脱落1人,实际完成人数69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心绞痛疗效、FBG、P2HBG、HbA1c、TC、TG、HDL-C、LDL-C、Hcy、hs-CRP、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自身比较:试验组的FBG、P2HBG、HbA1c、TC、TG、LDL-C、hs-CRP、Hcy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BG、P2HBG、HbA1c、TC、TG、LDLC、hs-CRP、Hcy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FBG、P2HBG、TC、TG、LDL-C、hsCRP、Hcy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DL-C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HbA1c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试验组心电图有效率是88.2%;对照组有效率是62.9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相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的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效果更佳,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心绞痛总有效率88.2%、对照组6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不良反应。结论1通平养心方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2通平养心方能够改善血糖水平,纠正脂代谢紊乱,降低炎性反应及同型半胱氨酸,对上述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节与改善可能是该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获效的重要药理基础,为该方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图0幅;表15个;参120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8](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吴淑馨[9](2014)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性心脏病为糖尿病最主要的一个慢性并发症,其心脏微血管病变发病时间早,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虽已认识到它的存在,然而尚缺乏特异性强的定量指标以协助诊断,在治疗上尽管西医有肯定的控制血糖的效果,但是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这些仍然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方面,消渴病心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而血瘀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已为当代医家所共识。本课题在导师前期研究的以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消渴病心病的基础上,从细胞因子角度及临床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两种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心肌形态、AngⅡ和IGF-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部分通过建立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模型,观察心肌形态的变化,运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Ang Ⅱ和IGF-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声心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实验研究方面,STZ糖尿病大鼠模型体重增长较正常组缓慢(P<0.01),中药组较模型组的体重有所增长(P<0.01);模型组的AngⅡ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显着降低AngⅡ的过表达(P<0.01);模型组的IGF-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GF-1蛋白及mRNA显着升高(P<0.05)。第4周与第8周的趋势相同。2.实验研究方面,KKAy糖尿病小鼠模型组,在实验的第4、8、1 2周FBG、TG、TC、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在第12周时FBG明显下降(P<0.01),在第8周时,血TG、TC和LDL-C有降低趋势(P<0.05),血HDL-C有升高趋势(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AngⅡ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中AngⅡ蛋白在第4、8、12周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AngⅡmRNA在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IGF-1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临床研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组降低了患者的 FBG、TG、TC、LDL-C(P<0.05,P<0.01),升高了 HDL-C(P<0.01),改善了 A/E、AO、LVDs、LVDd、LPW、EF 等超声心动指标(P<0.05,P<0.01),改善了胸闷、胸痛、疲倦乏力、口渴喜饮、肢体麻木等症候(P<0.05,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16.55vs23.44),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90.32%vs68.75%)。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可通过改善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调控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从而对糖尿病模型动物的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了糖脂代谢紊乱,改善了中医临床症候,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心脏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临床治疗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认识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
    一、“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二、基于络病相关学说认识冠心病和糖尿病
    三、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CAD合并T_2DM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 中医证候信息分布
        3 中医证候证型聚类分析
        4 一般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5 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6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7 各证型患者内科治疗情况比较
        8 各证型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较
        9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2 CAD合并T_2DM中医各证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二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ACS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一般病例资料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 血脂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3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5 中医证型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6 中医辨证分型与ACS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7 各证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AC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危险因素
        2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
研究三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比较
        3 冠脉病变程度与CAD合并T_2DM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研究四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冠脉病变及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2 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CAD合并T_2DM患者冠脉病变和中医证型与发生ACS的相关性分析
        4 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5 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6 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7 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2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3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五 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入组要求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热毒内盛络阻证候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6 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7 两组患者安全性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通平养心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心绞痛积分参照标准
        1.1.4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参见附录)
        1.1.5 纳入标准
        1.1.6 排除标准、剔除标准、脱落标准
        1.1.7 研究方法
        1.1.8 观察指标
        1.1.9 疗效评定标准
        1.1.10 统计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1.2.3 两组患者血脂(TC、TG、LDL-C、HDL-C)比较
        1.2.4 两组患者hs-CRP比较
        1.2.5 两组患者Hcy比较
        1.2.6 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E/A比值比较
        1.2.7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1.2.8 两组患者心绞痛积分比较
        1.2.9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1.2.10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2.11 安全性分析
    1.3 讨论
        1.3.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1.3.2 通平养心方组方及药物分析
        1.3.3 临床疗效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认识
    2.2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发病机制
        2.2.1 高血糖
        2.2.2 脂代谢异常
        2.2.3 炎性反应
        2.2.4 高血压
        2.2.5 同型半胱氨酸
    2.3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型及相关因素
        2.3.1 中医证候分型
        2.3.2 中医证候相关因素
    2.4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2.4.1 辨证治疗
        2.4.2 单味中药治疗
        2.4.3 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治疗
        2.4.4 针灸治疗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9)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瘀血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关系
        4. 辨证论治
        5. 治疗研究
        6. 实验研究
        7. 评价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病机
        3. 病理改变
        4. 临床表现
        5. 诊断依据
        6. 预防及治疗
        7. 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STZ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脏病变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血清AngⅡ、IGF-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AngⅡ、IGF-1蛋白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组KKAy小鼠HE染色(4×100)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通平养心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董治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9]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吴淑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检测结果的超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