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代可能曾有“人体传导”实验示范

我国唐代可能曾有“人体传导”实验示范

一、我国唐代可能有过“人体导电”实验演示(论文文献综述)

南君义[1](2021)在《超快太赫兹调控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半导体等材料在超快激光诱导下能产生光生载流子。该物理过程在特定条件下能分别应用于太赫兹(Terahertz,简称THz)辐射的产生、调控以及吸收等。随着THz技术的发展,强场THz光子学和THz调控器件制造逐渐成为THz基础物理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热门。博士期间,以超快激光为基础,开展了THz源新材料、强度调控、THz与相变材料相互作用和THz偏振器制备等系列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纳米金属在超快激光照射下产生的等离子激元及电子运动在发展高转换效率和高集成度的太赫兹源器件方面有独特优势。以飞秒激光为泵浦源,揭示了纳米多孔金(NPG)薄膜(厚度100 nm,不规则的纳米孔径平均15 nm)的光整流效应是其辐射THz场的主要原因。实验证明,NPG结合砷化镓能引起金属内部电子在表面光电场的驱动下向衬底迁移,并增强THz信号。理解光驱动电子的运动规律,有助于设计复合结构(如由纳米介孔金属、半导体及石墨烯等材料组成)的太赫兹源超材料。2.飞秒光丝技术是产生强场、宽频谱THz波的方法之一,但光丝的强破坏性使得直接用THz器件来调控THz转换效率的方式变得困难。为探索光丝调控THz波的可行性,搭建了多光丝光学系统,利用短光丝(1 mm)产生的预等离子体来增强另一束较长双色场光丝(10 mm)的一小段,导致双色场光丝被预等离子体截断。调整短光丝的位置和功率,THz强度可衰减90%以上。该研究丰富了THz波的强度调控手段,为实现远距离调控高能激光电离过程的THz转换效率提供了帮助。3.相变材料Ge2Sb2Te5(GST)是发展THz高速调控器件的新兴材料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搭建光泵浦THz探测(OPTP)系统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的)GST的载流子弛豫特性,该弛豫特性能用于鉴别GST材料的晶体类型。以连续THz波为泵浦源的Z扫描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表明,当THz的功率密度较高时,THz能诱导非晶态GST发生相变,从而引起折射率及THz透射率的变化。最后利用强场THz脉冲为泵浦源,首次观测到非晶态GST的饱和吸收现象,并通过饱和吸收模型计算得出饱和吸收率等参数,为设计新型(以GST为材料之一的)THz饱和吸收体提供了可行方案,有助于THz锁模激光器的发展。4.为提高飞秒激光加工速度和降低THz偏振器的成本,提出等离子体光栅辅助化学腐蚀法在光敏玻璃上制备THz偏振片,性能接近商用金属线栅偏振片。搭建了两束飞秒激光在玻璃内干涉诱导的等离子体光栅加工平台,研究了波导结构对多光丝随机分布的调控规律;结合波导耦合特性和双光束干涉形成的光丝光栅,提出一种制备大面积光栅的拼接加工方案,可提高激光加工周期性结构的速度和降低设备的机械精度要求。

鹿钰锋[2](2021)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辛昊鸽[3](2021)在《基于科学史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也被认为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探索以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将有助于帮助公民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不再随波逐流,理性的做出合理的判断。目前,在各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了核心要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目前学科教学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史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本研究探讨如何基于科学史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研究首先选取了济南市两所高中的学生,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探查,通过探查发现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且处于中等水平。然后结合查阅的批判性思维、科学史教学等相关文献,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科学史”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研究分析了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价值,建构了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模式,并归纳为以下五大基本环节:科学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提出问题,引发批判性思维;明确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评估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回顾史料,领悟批判性思维。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科学史料的整理、科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呈现、创设批判性思维问题、开展辩证性讨论等。根据此教学模式,对鲁科版必修一中的“电解质的电离”设计教学并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实践。随后结合《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和访谈法,对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依然较为薄弱,因此,开展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教学研究是有必要的。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特别是在寻求真理、分析推理这两个维度有显着提升,且分析推理这一维度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批判和发展的过程,领悟和体会了科学家敢于质疑、探索真理的精神。

李远鹏[4](2021)在《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太赫兹波空间传输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赫兹波是一种波长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的高频电磁波。光子能量低、穿透力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具有指纹频谱特性。这使太赫兹波在成像、通信以及波谱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实现这些应用,对空间中传播的太赫兹波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已开发出了多种太赫兹波调制器件,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价格高昂、调制性能差或难以实现宽带调制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太赫兹空间传输调控技术。利用金纳米颗粒独特的物理性质,制备出宽带、高性能以及价格低廉的太赫兹波相位和幅度调制器。采用金纳米颗粒/甲苯混合液,可实现在光或电激励下对太赫兹波相位的宽带、大幅度调控;利用金纳米颗粒单层膜修饰半导体基片,可实现在不同波长激光激励下对太赫兹波幅度的宽带、高性能调控;通过金纳米颗粒单层膜修饰肖特基型半导体器件,分析调制机理,优化调制模式,可有效提高器件在光电作用下对太赫兹波幅度的调制性能,并降低对激励激光功率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太赫兹波相位调制器结构复杂,难以同时实现大相移量、宽带和光可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金纳米颗粒-甲苯混合液调控太赫兹波相位的方法。结合甲苯折射率的温度依赖性和金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采用激光照射金纳米颗粒-甲苯混合液来调控太赫兹波相位。通过实验分析激光波长、纳米颗粒浓度等因素对调制性能的影响,优化调制性能。实现对自由空间中太赫兹波相位的宽频(0.3-1.5THz)、大相移量调控。在2.5 W的520 nm连续激光作用下,相移量达390°(1.5 THz)。这是基于液晶调控太赫兹波相位以外的另一种宽频、高效调控方法,有效拓展了调控太赫兹波相位的方式。2.针对半导体基片调控太赫兹波幅度,光控调制深度低的问题,提出用金纳米颗粒单层膜修饰半导体基片来提高调制深度。(1)将球形金纳米颗粒单层膜转移到硅片上,利用金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增强硅片表面激光,可有效提高硅片对太赫兹波的光控调制深度。在500 m W的638 nm连续激光作用下,调制深度达70%,是裸硅的4倍,且没有额外的插入损耗。(2)针对球形金纳米颗粒吸收增强光谱范围窄的问题,采用棒状金纳米颗粒取代球形金纳米颗粒,制备了吸收增强光谱范围更宽的棒状金纳米颗粒单层膜。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了调制增强机理,以及在不同波长激光照射下,金纳米颗粒的形貌、排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638-915 nm激光作用下,棒状金纳米颗粒单层膜的修饰,均能有效增强硅片对太赫兹波的调制深度。(3)为进一步拓宽激励光谱范围,以锗取代硅,制备了棒状金纳米颗粒/锗太赫兹波幅度调制器。在700 m W的1550 nm(通讯激光)连续激光作用下,调制深度为86.6%,其中裸锗66%。此外,调制速率达37k Hz,是上述硅基调制器的8倍多。以上方法可有效提高器件的调制深度,降低所需激光功率,拓宽应用范围,使半导体基片在太赫兹波幅度调控领域应用成为可能。3.在金纳米颗粒增强半导体基片光调制深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用肖特基型半导体光电同调器件调制太赫兹波幅度,金纳米颗粒对调制性能的增强作用。(1)对于石墨烯/硅异质结调制太赫兹波,通过分析异质结在光电作用下的能带图,光生载流子产生、输运和累积,厘清调制机理,结合实验优化激励模式,可提高调制深度。采用金纳米颗粒单层膜修饰异质结表面,可进一步全面提高调制性能。相比未经优化和修饰的文献报道结果,调制深度由83%(420 m W,-7V)提高到94%(100 m W,-5 V);调制速率由~1 k Hz提高到4.6 k Hz。(2)通过在硅片表面制备金属超表面,形成肖特基接触。利用金纳米颗粒修饰后,光调制深度由40%提高到80%。光电同时作用下,动态调制速率达20 k Hz,是上述优化后石墨烯/硅的4倍多。此外,还解决了石墨烯器件稳定性差,制备工艺和现代集成电路工艺兼容差的问题。以上方法为肖特基型半导体光电同调器件的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且有效降低了激励激光功率。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和嘉宇[6](2020)在《小型断路器电热式电流测量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微型化及通信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化已成为当今电网的主流发展趋势。在电网设备中,以低压电器为首的配电设备在生活生产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如今,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且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低压电器当属断路器,故使低压断路器具备智能化控制效果已成为热门研究项目之一。电流检测及过载保护是低压电器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低压断路器的关键研究部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检测断路器中电流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电子式断路器为首,使用电流互感器对电流进行精确测量,但由于其体积过大,无法安装在使用基数最为庞大的微型断路器中,而小型断路器受到体积的制约,使其智能化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电流检测的目的,对于实现微型断路器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热耦合效应的电热式电流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备所需的空间小、能够实现电隔离且能准确预测电流大小等优点。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热电磁混合式智能小型断路器及智能低压配电微系统研究(项目编号:51777129)。首先,本文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一个球形封闭电流测量腔模型,该模型用来替代双金属片式断路器中的双金属片进行电流检测,并将该模型视作一个系统,在热量守恒定律下,求解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并根据传递函数整理出电流与温升间的差分方程;接着,选用合适的数学建模方法,得到两个不同的系统辨识用的数学模型,一个模型输入为电流产生的发热功率,输出为对应温升;另外一个数学模型输入输出互换,使用递推最小二乘法来对数学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在线辨识;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搭建仿真模型,并对算法进行编程,对得到的辨识参数结果图进行分析,排除了误差较大的数学模型,通过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后,对模型及算法进行改进,使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重新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进行温升测量实验,对实验用到的器材、电流测量腔的制作过程和使用的labVIEW软件系统做了简要介绍,观察到了不同电流下的温升曲线图,将实验数据代入改进后的算法及模型中进行验证,通过预测电流和辨识参数结果图可以发现,本文所使用的电热式电流检测法能够满足小型断路器智能化电流测量的设计要求。

李丽娜[7](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教学实践研究 ——以“离子反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这个内容对掌握其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进阶作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词汇,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随着学习进阶的不断发展,对它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方面,更热衷于将学习进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否达到课标的要求,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基于学习进阶,对初高中化学概念的教材内容、化学课程标准等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进阶水平,从访谈分析、测试数据等途径,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的构建,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证研究,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学习进阶应用于初高中化学概念——离子反应的衔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和当下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学习进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由浅入深,循循渐进不断深化,形成衔接紧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再结合自身实习教学过程的收获,在化学概念教学的教学中进行衔接是很有必要的,对理解化学本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感受化学的魅力,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进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发展。通过对学习进阶的研究,结合新课程标准,形成了有关“离子反应”的进阶水平,为选择正确的研究手段做好准备。通过课前的初高中教师访谈,了解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的掌握情况,以及通过课前测试的方式预测学生的原有水平。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调查构建“离子反应”的学习进阶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对离子反应第一、第二课时教学进行设计。最后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通过教学实施后,实验班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说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是有效果,它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更高的水平。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通过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初高中化学教材并对初高中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学生的课前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初步确定进阶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从初中到高中概念学习的过渡,更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第二,构建“离子反应”概念衔接的学习进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对学习进阶的“离子反应”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指导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概念。第三,在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利用测试卷及课后访谈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效果的检验,从测试数据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验班的高分段比对照班的人数多,平均分比对照班高。说明学习进阶能推动教学实践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化学的本质、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促进学习进阶在衔接教学方面的发展。总而言之,本研究详细分析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所需要的支持和困难,并利用学习进阶为促进概念衔接教育提供参考。

曾心[8](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琳琅满目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优秀的影视资源浩如烟海,铺天盖地般一卷袭向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也深受影视作品的熏陶,各类富有不同魅力的影视作品对教学的影响愈加强烈。国外对于影视资源在教育上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步由理论走向实践化,国内也渐渐感受到该资源带给课堂的积极效果,但是发展起步还是比较慢,更多的是对于文科类的研究,理科研究成果匮乏。笔者看中影视资源的开发所带给高中物理的教学价值,该资源将成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研究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视听教学理论,方法主要是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其与当下非常热门的微视频进行了比对,以来加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导向。再通过调查问卷对湖南省6所不同的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认同,认为其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但也承认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教师在使用时所遇到的疑难,笔者在第三章将影视资源按照科教类电视节目、纪录片资源、电影资源、新闻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明确规定了使用时需满足的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典型性和生活性原则,根据其分类特点将视频划分成问答类和情景教学两大类模式,并按照两大模式建立了视频资源库,基本涵盖整个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最后在第四章重点针对不同授课类型和不同教学环节,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别总结了应用时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供参考,新授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焕然一新,妙趣横生的资源;活动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创设场景,有组织性有调控性的资源;复习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延伸拓展,全面综合的资源;导入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问题意识;讲授环节最主要的是化抽象为具体;总结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拓展提升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杨季冬[9](2020)在《“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时代,本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并建立学业质量标准,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然而,这一课程改革的亮点却成为课程改革的难点,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成为了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课堂中“教、学、评”保持一致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指向有效教学。不过当前相关研究多为理论的探讨,因此对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为了让“教、学、评”一致性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对其展开深入探究。本研究在“素养为本”的取向下检视了我国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现状,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1)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程度如何;(2)影响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因素有哪些。文章首先分析了相关概念并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要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三者应该围绕共同的目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这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并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特征为教学目标源自课程标准、评价融于教与学、学习活动充分展开。基于这些探讨,并分析了大量相关框架,研究从预期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三个层面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判断流程。实践表明,该分析框架能够体现“素养为本”的目标导向,能够进行一致性程度的判断,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在分析框架的指导下,研究采用了多个案研究法,通过最大差异原则邀请了9位高中化学教师作为本研究参与者,以课堂观察、访谈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手段,对9位教师的“教、学、评”一致性程度以及影响他们“教、学、评”一致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将“教、学、评”一致性分为四个程度:非常一致、基本一致、基本不一致、非常不一致,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评”一致性程度为基本不一致,高中化学课堂总体“教、学、评”一致性较低;(2)在实践过程中,运作课程目标和预期课程目标存在区别,而运作课程目标更接近感知课程目标;(3)从形式上看造成“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为:素养目标缺失、评价缺失、学习行为缺失、无法判断学习情况。平衡思想、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在运作课程中容易不一致,且较低水素养平容易达成“教、学、评”一致,而水平越高“教、学、评”越不容易一致;(4)揭示了 8类影响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因素,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为核心因素,学生情况、教学时间、考试评价为中间因素,教育技术、高考政策、学校导向、教师个性为边缘因素,核心因素和中间因素也可视为重要因素。(5)通过理论模型的建构解释了影响因素作用的过程。总之,高中化学课堂总体“教、学、评”一致性程度较低,而揭示其影响因素则有助于提升“教、学、评”的一致性,回应了研究关心的两个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个案研究,质性研究的范式,达成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实证研究中获得一系列有益结论,能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效教学的实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最后,在文末部分讨论了研究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彭叶蒙[10](2020)在《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概念的“填灌”,而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是这一理念实施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初中物理教师虽然知道学生头脑中的部分电学前概念,但与物理教学研究探查到的全部学生电学前概念相比,仅占三分之一,说明教师还是缺乏对学生电学前概念的全面系统地掌握。通过对14本物理师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相关教材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中前概念理论知识和转变策略在教材中篇幅少、内容不全面且分散。之后访谈调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很少系统了解前概念的相关理论;在入职培训中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他们获知学生前概念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经验的慢慢积累、教师之间的零星交流和偶然的相关文献阅读。教师对于学生头脑中典型的错误电学前概念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转变,但仍然存在部分是无法转变的;他们获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途径主要也是教师的学习积累及思考体会、教师间交流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经验和教师间的交流下意识地运用多种概念转变策略进行电学教学,使电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学知识,但未去发掘这些策略背后所对应的前概念。针对上述研究提出应该系统完善相关师范教育教材中前概念理论和概念转变策略的介绍并提供相应案例分析,市、区教研组及学校应继续重视新手教师在入职培训及职后学习中对学生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策略的实践和研究,如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学习,市、区教研组可开展相关学习讲座;而新教师的职后学习,一方面市、区教研组可通过公开课的形式组织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开展物理教师备课组文献阅读交流会、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等活动进行学生前概念及转变实践的研究。

二、我国唐代可能有过“人体导电”实验演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唐代可能有过“人体导电”实验演示(论文提纲范文)

(1)超快太赫兹调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赫兹波的光学性质和应用
        1.2.1 太赫兹波的光学性质
        1.2.2 太赫兹技术的应用
    1.3 太赫兹的产生及其探测
        1.3.1 太赫兹的产生方法介绍
        1.3.2 太赫兹的探测
    1.4 飞秒激光激励纳米金属结构产生太赫兹辐射
    1.5 太赫兹辐射的调控技术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工作内容和创新点
        1.6.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纳米多孔金薄膜表面的光电子及太赫兹场发射研究
    2.1 引言
    2.2 样品制备及实验装置
    2.3 纳米多孔金薄膜的增强太赫兹辐射及表面光电子动力学研究
        2.3.1 纳米多孔金薄膜增强太赫兹辐射强度
        2.3.2 多孔金薄膜表面的光电子迁移与太赫兹信号增强
        2.3.3 多孔金薄膜的注入光电子寿命对太赫兹信号增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秒光丝相互作用调控太赫兹辐射的强度
    3.1 引言
    3.2 技术背景和实验装置介绍
        3.2.1 飞秒光丝的形成和特性
        3.2.2 飞秒光丝产生THz波的原理
        3.2.3 实验装置介绍
    3.3 等离子体增强致光丝截断效应对THz辐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场太赫兹与相变材料相互作用
    4.1 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的GST薄膜的载流子特性研究
        4.1.1 不同晶型的GST材料介绍
        4.1.2 飞秒激光泵浦下GST的载流子动态特性
        4.1.2.1 实验装置介绍
        4.1.2.2 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高功率太赫兹诱导GST的相变过程
        4.2.1 引言
        4.2.2 高功率太赫兹波诱导GST材料相变
        4.2.2.1 实验装置介绍
        4.2.2.2 THz诱导GST相变和有限元法仿真结果
        4.2.3 小结
    4.3 强场太赫兹在GST上的饱和吸收效应
        4.3.1 Z扫描实验装置饱和吸收模型
        4.3.1.1 Z扫描实验装置
        4.3.1.2 Z扫描的饱和吸收模型
        4.3.2 GST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饱和吸收现象
        4.3.3 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光栅辅助化学腐蚀法制备太赫兹偏振器
    5.1 引言
    5.2 飞秒激光在玻璃内传输的非线性过程与实验装置介绍
        5.2.1 飞秒激光与玻璃的相互作用
        5.2.2 实验装置介绍
        5.2.2.1 飞秒光丝干涉加工平台的实验装置
        5.2.2.2 PGACE制备太赫兹偏振片的步骤介绍
        5.2.2.3 检验THz偏振片特性的THz-TDS装置
    5.3 玻璃介质中飞秒激光的多光丝分布与调控和PG的形成
        5.3.1 柱透镜聚焦飞秒激光在玻璃内形成多光丝的分布规律
        5.3.2 PG的形成及其波导结构对多光丝分布的影响
        5.3.2.1 等离子体光栅中的光丝分裂现象
        5.3.2.2 PG刻蚀的波导结构对多光丝分布的影响
    5.4 PGACE制备THz偏振片
        5.4.1 PG在玻璃内刻蚀大面积周期性波导结构
        5.4.2 PGACE制备THz偏振片及性能测试
        5.4.3 PGACE制备大面积亚微米周期平面光栅的前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科学史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
    1.2 化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 文献综述
    2.1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
    2.2 批判性思维的测量研究
        2.2.1 研究工具的开发与修订
        2.2.2 批判性思维的测查
    2.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2.4 基于科学史的化学教学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启示
3 研究目的与任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任务
    3.3 研究方法
4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4.1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整体发展情况
    4.2 不同性别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3 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4 不同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5 总结
5 基于科学史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构想
    5.1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5.2 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价值
        5.2.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2.2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2.3 提升分析推理等批判性思维技能
    5.3 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模式
    5.4 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策略
        5.4.1 批判性史料的选择与整理
        5.4.2 以科学发展历程为主线呈现批判性史料
        5.4.3 提出批判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5.4.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批判中质疑
        5.4.5 开展辩证性讨论揭示科学本质
        5.4.6 合理组织多样化学习活动
6 基于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设计
    6.1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内容分析
        6.1.1 课标分析
        6.1.2 教材分析
        6.1.3 电离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
    6.2 学情分析
    6.3 教学目标
    6.4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过程
        6.4.1 教学基本流程
        6.4.2 教学过程
7 基于科学史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实践
    7.1 教学实践过程
    7.2 批判性思维的前后测分析
        7.2.1 整体性分析
        7.2.2 各维度的前后测分析
    7.3 访谈结果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太赫兹波空间传输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赫兹波介绍
        1.2.1 太赫兹波的性质
        1.2.2 太赫兹波的分类
        1.2.3 太赫兹波技术的应用介绍
    1.3 太赫兹波调制器件研究现状
        1.3.1 太赫兹波相位调制研究现状
        1.3.1.1 基于半导体的相位调制
        1.3.1.2 基于液晶的相位调制
        1.3.1.3 基于超表面的相位调制
        1.3.2 太赫兹波幅度调控研究现状
        1.3.2.1 基于超表面的幅度调制
        1.3.2.2 基于石墨烯的幅度调制
        1.3.2.3 基于二氧化钒的幅度调制
        1.3.2.4 基于半导体的幅度调制
    1.4 金纳米颗粒简介
        1.4.1 金纳米颗粒的性质
        1.4.2 金纳米颗粒的应用简介
        1.4.3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简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光控宽频太赫兹波相位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相位与折射率的关系及甲苯的特性
    2.3 金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
    2.4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2.5 太赫兹波时域光谱系统及参数计算介绍
        2.5.1 太赫兹波时域光谱系统介绍
        2.5.2 参数计算
    2.6 相位调控及影响因素分析
        2.6.1 相位调控测试与分析
        2.6.1.1 电热调控
        2.6.1.2 光热调控
        2.6.1.3 调控精度分析
        2.6.2 光热调控影响因素分析
    2.7 相位调控太赫兹波干涉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硅的太赫兹波幅度调控研究
    3.1 引言
    3.2 金纳米颗粒近场加强效应
    3.3 基于硅的太赫兹波光调控理论模型
    3.4 样品制备与表征
    3.5 调制器样品制备与太赫兹波测试
        3.5.1 太赫兹波测试仪器介绍
        3.5.2 静态测试与影响因素分析
        3.5.3 动态测试与影响因素分析
    3.6 空间调制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棒状金纳米颗粒/硅、锗的太赫兹波幅度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棒状和球形金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区别
    4.3 棒状金纳米颗粒的合成以及单层膜的制备
        4.3.1 棒状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4.3.2 棒状金纳米颗粒的相转移
        4.3.3 棒状金纳米颗粒单层膜的制备
    4.4 棒状和球形金纳米颗粒对太赫兹波调控的对比研究
        4.4.1 太赫兹波静态测试
        4.4.2 理论模型及仿真
        4.4.3 太赫兹波动态测试
    4.5 棒状金纳米颗粒修饰锗的太赫兹波幅度调控研究
        4.5.1 样品制备和表征
        4.5.2 太赫兹波静态测试
        4.5.3 太赫兹波动态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纳米颗粒增强的石墨烯/硅二极管太赫兹波调控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及表征
    5.3 光或电压单一激励信号调制研究
        5.3.1 光调制测试
        5.3.1.1 静态调制测试
        5.3.1.2 动态调制测试
        5.3.1.3 调制机理分析
        5.3.2 电调制测试
    5.4 光和电双激励同时调制研究
        5.4.1 静态调制
        5.4.1.1 静态调制测试
        5.4.1.2 调制机理分析
        5.4.2 动态调制
        5.4.2.1 动态激光和静态偏压模式
        5.4.2.2 静态激光和动态偏压模式
        5.4.2.3 动态激光和动态偏压模式
    5.5 激励模式分析及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纳米颗粒增强的金半接触太赫兹波幅度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与表征
    6.3 太赫兹波调制测试
        6.3.1 太赫兹波静态调制测试
        6.3.2 太赫兹波动态测试
    6.4 调制机理分析与CST仿真
        6.4.1 理论模型与调制机理分析
        6.4.2 CST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创新点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小型断路器电热式电流测量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智能断路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系统辨识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热式电流检测方法
    2.1 微型断路器概述
    2.2 电热式电流检测结构特点概述
    2.3 电热式电流检测辨识数学模型
        2.3.1 电热式电流测量腔的建立
        2.3.2 电流测量腔散热及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2.3.3 系统辨识所需的数学模型的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测量腔的参数辨识方法与理论
    3.1 系统辨识概述
        3.1.1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
        3.1.2 系统辨识分类
        3.1.3 系统辨识的步骤
    3.2 系统辨识方法选取
    3.3 递推最小二乘法原理
        3.3.1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3.3.2 电热式电流测量法辨识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分析
    4.1 仿真研究
        4.1.1 程序流程图
        4.1.2 建立仿真模型
        4.1.3 辨识程序及仿真结果分析
    4.2 误差分析
    4.3 改进方法验证
        4.3.1 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原理
        4.3.2 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电流测量腔的构建
        5.1.1 发热元件的选取
        5.1.2 导热介质的选取
        5.1.3 制作模型外壳
        5.1.4 实验用电流测量腔
    5.2 实验装置及器材选取
        5.2.1 三相干式变压器
        5.2.2 温度传感器的选取
        5.2.3 热电阻温度变送器
    5.3 实验前的准备
        5.3.1 温升测量实验步骤
        5.3.2 实验系统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教学实践研究 ——以“离子反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教育改革的要求
        1.1.2 教学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实验研究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2.2 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研究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学习进阶
        2.3.2 核心概念
        2.3.3 概念衔接
    2.4 理论基础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4.2 建构主义
        2.4.3 认知发展理论
3 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中“离子反应”的学习进阶假设
    3.1 “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3.2 初高中化学教材“离子反应”内容梳理
        3.2.1 初高中课标的对比分析
        3.2.2 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
    3.3 学生对“离子反应”核心概念的错误理解
    3.4 “离子反应”概念衔接的学习进阶假设
4 基于学习进阶“离子反应”的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调查研究
    4.1 教师访谈
        4.1.1 访谈目的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访谈结论
    4.2 高一学生对“离子反应”内容课前掌握情况测试
        4.2.1 调查对象
        4.2.2 测试结果分析
        4.2.3 测试结论
    4.3 修订“离子反应”的学习进阶假设
5 基于学习进阶“离子反应”的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课堂实践
    5.1 实践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教学实施
        5.3.1 教学案例1——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的学习进阶教学设计
        5.3.2 教学案例2——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学习进阶教学设计
6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6.1 分析实验前的数据
    6.2 分析实验后的数据
    6.3 测试卷结果的分析
    6.4 课后访谈分析
        6.4.1 电解质测验结果访谈
        6.4.2 电离测验结果访谈
        6.4.3 离子反应测验结果访谈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学习进阶教学策略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1.1.2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1.1.3 影视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觉教学阶段
        1.2.2 视听教学阶段
        1.2.3 影视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2.4 个人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影视资源
        2.1.2 物理教学影视资源
        2.1.3 影视资源与微视频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视听教学理论
    2.3 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
        2.3.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2.3.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3.3 主要结论
    2.4 影视资源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2.4.1 有利于创设物理情境,建构物理观念
        2.4.2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科学思维
        2.4.3 有利于扩宽教学途径,提升科学探究
        2.4.4 有利于体现生活情怀,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开发
    3.1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分类
        3.1.1 科教类电视节目
        3.1.2 纪录片资源
        3.1.3 电影资源
        3.1.4 新闻资源
    3.2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3.2.1 需要性原则
        3.2.2 科学性原则
        3.2.3 典型性原则
        3.2.4 生活性原则
    3.3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收集
        3.3.1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影视资源
        3.3.2 利用视频播放软件下载影视资源
        3.3.3 利用地区或学校视频资源库收集影视资源
    3.4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加工
        3.4.1 录频软件式
        3.4.2 视频剪辑式
    3.5 高中物理不同模式下的影视资源汇总
        3.5.1 问答类视频
        3.5.2 情境教学视频
4 影视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授课类型中的应用
        4.1.1 新授课的应用案例
        4.1.2 活动课的应用案例
        4.1.3 复习课的应用案例
        4.1.4 不同授课类型的应用策略
    4.2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4.2.1 导入环节的应用案例
        4.2.2 讲授环节的应用案例
        4.2.3 总结环节的应用案例
        4.2.4 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
    4.3 影视资源在教学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
        4.3.1 选择高质量、优质化的影视资源
        4.3.2 剔除影视资源中错误信息
        4.3.3 避免夸大影视资源的辅助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概念及其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一、“素养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评”一致性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标准及实现条件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参照标准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功能
        一、“教、学、评”一致性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法则
        二、“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助推器
        三、“教、学、评”一致性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取向及特征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认知取向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特征
第二章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于“素养为本”的课程实施的取向问题
    第二节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典型一致性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二、“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模型
        三、两个重要的课程实施分析框架
    第三节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设想
        二、分析框架的修正完善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地区
        二、研究参与者
    第三节 资料收集
        一、资料收集概述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资料分析
        一、资料的编号
        二、资料的分析
        三、研究信度、效度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程度分析
    第一节 甲学校参与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分析
        一、A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二、B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三、C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第二节 乙学校参与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分析
        一、D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二、E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第三节 丙学校参与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分析
        一、F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二、G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第四节 丁学校参与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分析
        一、H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二、J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程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原因统计分析
        二、目标要素分析
        三、素养特征分析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第三节 模型建构与结论分析
        一、理论模型建构
        二、研究结论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分析框架
        二、高中化学课堂中总体“教、学、评”一致性程度较低
        三、揭示了影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评”一致性因素
    第二节 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对策
        一、在实践中倡导“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化学感知课程的“教、学、评”设计
        三、保障外部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四、着力发展化学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
        五、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策略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第四章编码依据)
    附录二 参与高中教师基本信息收集表
    附录三 实施课堂观察的听课记录纲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前概念
        2.1.2 教师认知
        2.1.3 概念转变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3章 师范专业教材中有关前概念及转变策略的调查研究
    3.1 教材中关于前概念的文本分析
    3.2 教材中关于概念转变策略的文本分析
第4章 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4.1 认知情况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4.1.1 预测问卷的设计与施测
        4.1.2 预测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4.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施测
        4.1.4 正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4.2 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获知途径访谈的设计与分析
        4.2.1 预测访谈的设计与施测
        4.2.2 预测访谈的归纳与分析
        4.2.3 正式访谈的形成与施测
        4.2.5 正式访谈的归纳与分析
第5章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及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5.1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情况访谈设计与分析
        5.1.1 预测访谈的设计与分析
        5.1.2 正式访谈的形成与施测
        5.1.3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情况的归纳与分析
    5.2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5.2.1 调查实施
        5.2.2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运用情况的归纳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4本教材中关于前概念部分的文本分析
    附录2 14本教材中关于概念转变策略部分的文本分析
    附录3 预测问卷
    附录4 正式问卷
    附录5 教师预测访谈内容翻录
    附录6 教师正式访谈内容翻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唐代可能有过“人体导电”实验演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快太赫兹调控和应用[D]. 南君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D]. 鹿钰锋.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科学史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化学教学研究[D]. 辛昊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太赫兹波空间传输调控研究[D]. 李远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小型断路器电热式电流测量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研究[D]. 和嘉宇.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教学实践研究 ——以“离子反应”为例[D]. 李丽娜.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D]. 曾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 杨季冬.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D]. 彭叶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我国唐代可能曾有“人体传导”实验示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