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胆碱镇痛复方液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赖胆碱镇痛复方液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一、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亦乐[1](2021)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疼痛各维度自我评价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个可行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点的选择为目标肌肉肌腹处的结节、条索或压痛点。通过望诊及触诊,可选择的目标肌肉为较紧张一侧的的头后大直肌、对侧头下斜肌,乳突位置较后一侧的头下斜肌、对侧胸锁乳突肌及肩峰端较高侧的上斜方肌。针刺时,以押手固定进针点局部皮肤,刺手持0.25×40mm毫针快速刺入皮肤,针刺效果以目标肌肉跳动、医者手下肌肉紧张度降低为度,达到效果后即行出针。每位患者1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1-3天,治疗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次后、治疗4次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随访对患者进行简化McGill问卷评分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对所有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P<0.05即表明所得到的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若P<0.01,则表明所得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1.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已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产生显着疗效。2.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已产生显着疗效。3.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已产生显着疗效。4.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具有显着疗效。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具有显着疗效。6.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具有显着疗效。7.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在治疗4次后,简化McGill问卷总分总有效率达到94.7%,愈显率达到89.5%。8.随访效果评估:相比于治疗4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时的简化McGill问卷感觉维度、情感维度、PPI评分均有上升,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疗效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有所减退,但减退不明显;VAS评分、颈椎ROM评分与治疗4次后持平,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上的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简化McGill问卷总分相比治疗4次后有所上升,且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疼痛的总体评估上,本疗法的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有所减退。研究结论:1.基于颈部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筋理论和人体解剖学提出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该方法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及颈部活动度均有显着疗效。2.该疗法对于患者疼痛自我评价的各维度均有显着疗效。3.该疗法治疗2周共4次后,对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效果可持续至少1个月;对于患者对疼痛自我评价的感觉维度、情感维度和现时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在1个月后有所减退。

钱俐俐[2](2014)在《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方法:穴位注射疗法集腧穴、经络、药物于一体,针药结合,是目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一种常见疗法。因其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方案尚未统一,本试验研究注射的穴位、药物、间隔时间及疗次这四因素的三个不同水平(穴位:风池、天牖、风池+天牖;药物:丹红注射液、消炎镇痛液、0.9%生理盐水;间隔时间:2天、4天、6天;疗次:2次、3次、4次)的搭配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90例患者入组,运用正交设计方法,按L9(3)4表分组并安排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第一次治疗结束及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头痛程度的改善情况(VAS加权值)、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的改善情况(ROM评分),初步确定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最佳穴位、药物、间隔时间及疗次,得出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初步优选方案。结果: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首次治疗后VAS加权值最佳;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间隔时间(4天)+疗次(3次),开始治疗一个月后获得最佳VAS加权值;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间隔时间(2天或4天)+疗次(3次),一个月后可以获得较佳的ROM评分。结论: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选风池、天牖穴联合,用消炎镇痛液,治疗3次,间隔4天对头痛止痛效果最佳;选风池、天牖穴联合,用消炎镇痛液,治疗3次,间隔2天或4天,对改善颈部症状及体征(僵硬感和活动度)效果较佳。

司晓华[3](2012)在《颈源性头痛局灶点齐刺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为干预手段,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齐刺、常规针刺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的普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颈源性头痛也越来越普遍化、年轻化,同时还会伴随头昏、眩晕、目胀、耳鸣、恶心、呕吐、肢麻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逐渐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对象,目前西医的神经阻滞麻醉及激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均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治疗方案,而中医针灸凭着其安全性好,操作简捷,疗效显着的优势成为众多学者新的研究动向。根据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特点,本研究在颈部选取病灶点即局部病灶点(以下简称局灶点),并选取善治寒证、痹证的齐刺治疗本病。1研究目的寻找颈源性头痛头部痛敏点分布规律;对局灶点齐刺与常规选穴针刺对缓解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伴随症状以及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疗效进行比较。2研究方法2.1病例来源所有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来自于2011年5月到2012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咨询和就诊的患者。2.2实验设计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以患者就诊顺序为编号。随机方案应用CHISS软件由计算机产生,并做好随机信封,按就诊顺序拆开随机信封,查看治疗方案编码,然后进行试验。未使用盲法。2.3诊疗标准参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拟诊断标准内容主要包括颈部症状和体征:(1)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异常体位时,或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3)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4)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或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两者皆符合。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发布的疼痛程度分级法(2004):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中、重度颈源性头痛(相当于Ⅱ级、Ⅲ级)患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中止标准。疗效评价采用:(1)视觉模拟评分法(Vi sual Analogue Scale, VAS);(2)每周头痛总VAS积分;(3)伴随症状总积分;(4)颈椎活动度(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5)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对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以及3个月后随访各时点的前4项指标,及TCD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采集资料并分析。2.4治疗方法观察组:齐刺治疗组;治疗方法:齐刺局灶点。取穴:在颈、枕部由触诊寻得局灶点(即最敏感反应点)一处。操作:局灶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该病灶反应点正中直刺一针,进针0.8-1.0寸,得气后平补平泻;局灶点最长直径≥2cm,在局灶点最长直径两端分别朝向中心各斜刺一针,局灶点最长直径<2cm,在最长直径所在直线上距正中lcm处分别朝向中心各斜刺一针,针感均由中心进一步向周围扩散,各施术1min。留针15min,每5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度。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方法:常规针刺疗法。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玉枕、太阳、率谷、肩井。操作:太阳穴向后斜刺进针,施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施术lmin;风池进针后朝风府方向平刺0.8-1.2寸,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不提插,以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为度;余穴采用常规进针方法诸穴均得气后行平补平泻,留针15min,每5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度。疗程:两组均每周3次,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共用1个疗程。2.5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由专人准确无误的录入数据,并请专人复核,如有出入,参照CRF表中的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最后将修订后的数据库锁定,作为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用库。使用CHI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HISS软件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3研究结果3.1头部痛点分布特点头痛的痛点多分布于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可能与此二经在头部穴位分布较多有关;且此二经皆循行于颈、枕部,亦可能便于疼痛的传感。以纳入的65例患者头痛痛点所在穴位统计分析,得出主要穴位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风池穴(30次)、率谷穴(25次)、太阳穴(22次)、脑空穴(20次)、天柱穴(19次)、天冲穴(16次)、承灵穴(12次)、完骨穴(9次)。3.2头痛缓解结果3.2.1VAS结果(1)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各时点两组VAS均明显降低(P<0.01),但除随访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组缓解头痛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的疗效相当。(2)3个月后随访,齐刺组对头痛缓解率显着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齐刺组缓解头痛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2.2每周头痛总积分结果以每周头痛发作的频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头痛发作的VAS值为评价指标,两组头痛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齐刺组降低每周头痛总分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且有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3ROM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ROM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ROM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改善颈椎活动度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4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结果两组在治疗各时点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在治疗头痛伴随症状方而均有明显疗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齐刺治疗头痛伴随症状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5TCD结果颈源性头痛患者TCD检查,多显示双侧或单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范围,也有部分患者基底动脉评价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值范围,通过齐刺或常规针刺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将其调至正常值范围,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4研究结论1.头部痛点多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其中风池穴、率谷穴、太阳穴、脑空穴、天柱穴、天冲穴、承灵穴、完骨穴等穴位疼痛频次较高。2.颈源性头痛颈部局灶点多呈条索状,最长径约1cm,垂直于最长直径的宽径约0.69cm。3.齐刺能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4.齐刺能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5.齐刺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诸多伴随症状6.齐刺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本研究对颈源性头痛头部痛敏点与经络、腧穴分布关系进行统计,并对齐刺缓解颈源性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诸多伴随症状以及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供血均做相关研究和讨论,对临床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但由于样本量尚小,治疗期尚短,尚需进一步试验探讨。

韩峰[4](2010)在《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2.针刀松解枕部软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3.放散痛对于诊断、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意义。方法:1.分析3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2.通过针刀松解1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枕部放散痛诱发点或压痛点,在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990年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不完善,需要补充;2..单次/两次/三次治疗后各随访时间,患者PPI的前后变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单次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的有效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3个月与6个月的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两次治疗与三次治疗的在各观察时间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5.接受单次治疗的放散痛阳性患者各阶段的总有效率与放散痛阴性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改进了枕神经阻滞的方法,强调了放散痛对于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价值,补充了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2.概况了颈源性头痛的部分临床特征;4.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高位颈神经后支皮神经的卡压;5.针刀治疗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6.治疗次数与治疗的间隔时间影响疗效;7.放散痛对于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8.颈源性头痛病因复杂,针刀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根据病因选择相应治疗方法。

熊艳峰,杨晓秋,闵苏,程波,王萍[5](2009)在《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控硬膜外腔镇痛(PCEA)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PCEA组(n=55),硬膜外腔注射含糖皮质激素镇痛复合液,7d 1次,4次为1个疗程,首次硬膜外腔注射后行PCEA治疗7d;间断注药组(n=68),硬膜外腔注射含糖皮质激素镇痛复合液,7d 1次,4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前、治疗第9天、疗程结束次日监测空腹静脉血糖。结果治疗第9天及疗程结束次日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CEA组分别为(3.26±0.41)分、(1.15±0.67)分,间断注药组分别为(4.98±0.66)分(、1.68±0.87)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9天PCEA组优良率为76.4%,明显优于间断注药组(55.9%)。疗程结束次日PCEA组优良率(89.1%)仍高于间断注药组(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糖均较治疗前升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CEA治疗与间断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均较确切。但PCEA治疗在治疗早期能更迅速地缓解患者症状和体征。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

罗芳,王云珍,李淑琴[6](2008)在《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C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ml。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RS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得宝松组和曲安奈德组相比较,疗效无显着性差异,但两组均明显优于来比林组(P<0.01)。结论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

付月珍,金泉英,顾志清[7](2007)在《612例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应用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术后进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儿612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Ramsay改良分级法、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进行镇痛镇静效果评定。观察并记录自控静脉镇痛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48h内按压自控镇痛的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优良率达98.33%;无镇静过度情况发生;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6%,幼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患儿(P<0.01);联合麻醉的患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的患儿(P<0.01);单纯局麻的患儿椎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高达11.48%,与单纯全麻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联合麻醉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麻醉方法。

熊艳峰[8](2007)在《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及对血糖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硬膜外腔自控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腔自控镇痛组(PCEA组,n=44),经硬膜外腔注射含糖皮质激素镇痛复合液,7天1次,3~4次为一疗程,首次硬膜外腔注射后行PCEA治疗7天;间断硬膜外腔注药组(EDDI组,n=54),硬膜外腔注射相同复合液,7天1次,3~4次为一疗程。患者疗效用VAS评分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于治疗前、治疗第8天、疗程结束次日测定患者早晨空腹血糖。观察治疗中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天及疗程结束次日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CEA组分别为4.41±0.62,1.30±0.77;间断注药组分别为5.09±0.88,1.65±0.97;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显着性(P<0.01)。治疗第8天PCEA组VAS评分优良率为77.3%,明显优于间断注药组55.6%(P<0.01)。疗程结束次日PCEA组VAS评分优良率88.6%仍高于间断注药组81.5%,但无差异显着性(P>0.05)。治疗第8天及疗程结束次日两组患者血糖均有升高,PCEA组分别为5.08±0.44mmol/l、5.42±0.43mmol/l,间断注药组分别为5.07±0.46mmol/l、5.41±0.45mmol/l,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硬膜外腔自控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较间断硬膜外腔注药在治疗初期能更迅速地缓解患者症状和体征。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

詹芝娅[9](2005)在《少见术后硬膜外非阿片类和局麻药镇痛方法》文中提出

苏美玉[10](2005)在《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 疼痛是除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硬膜外PC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皮下PCA(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和周围神经PCA(patient controlled nerve analgesia, PCNA)等,其中PCEA和PCIA是目前常用的手术后镇痛方法。PCEA和PCIA两种镇痛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PCEA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免疫抑制,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目前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药物主要是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两者镇痛效果确切,但后者不良反应较多,如何寻找一种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 LA)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清β-内啡肽(beta-endorphin, β-EP)、P物质(substance P, SP)和皮质醇(Cortisol)影响,并与芬太尼(Fentanyl, Fen)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胃癌病人手术后镇痛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择30例ASA Ⅰ~Ⅱ级经腹胃癌根治术病人,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30~65岁,体重41~83kg。所有病人均在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所用镇痛药物不同,随机分为三组,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组(LR组)、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FR组)、对照组(C组)疼痛时用曲马多,每组10例。术中连续监测病人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

二、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颈源性头痛与经脉的关系
        3.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4. 总结
    综述二 西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 概述
        2. 颈源性头痛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4. 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5. 总结
    综述三 经筋病和结筋病灶点的相关研究
        1. 《灵枢》对经筋病的认识
        2. 结筋病灶点的传统认识
        3. 结筋病灶点的现代认识
        4. 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定
        2.4 观察时点及回访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2次后疗效观察
        3.3 治疗后疗效观察
        3.4 随访效果评估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5. 脱落情况记录
    6. 小结
    7. 研究结果
    8. 分析与讨论
        8.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8.2 针刺点选择依据
        8.3 观察结果及分析
        8.4 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优势及机制探讨
        8.5 相关因素分析
    9.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个人简历

(2)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综述一、祖国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穴位注射疗法在颈源性头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3 验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法
        4.1 腧穴定位
        4.2 药物
        4.3 工具及注射方法
        4.4 间隔时间、疗次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头痛程度评定
        5.3 疗效指标
        5.4 评定时间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基线情况
        7.2 疗效分析
        7.2.1 VAS加权值分析
        7.2.1.1 第一次治疗结束后
        7.2.1.2 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
        7.2.2 ROM评分
        7.3 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特点
        1.1 易发人群
        1.2 发病部位
        1.3 疼痛性质
        1.4 诱发因素
        1.5 伴随症状
        1.6 影像学检查
    2 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取穴依据
        2.1 中医方面
        2.2 西医方面
    3 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用药研究
        3.1 用药现状及问题分析
        3.2 本试验选药依据
    4 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
        4.1 穴位对药物的亲和性
        4.2 穴位药效的放大性
        4.3 穴位药效的循经性
        4.4 穴位药效的速效性
        4.5 穴药的整合效应
        4.6 穴药的交互作用
        4.7 本试验的穴药效应特点
    5 统计方法的选择
        5.1 正交设计的特点及优势
        5.2 本试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6 观察指标的选择
    7 优选方案的分析
        7.1 穴位的优选
        7.2 药物的优选
        7.3 间隔时间的优选
        7.4 注射次数的优选
    8 本试验的初步结论
    9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3)颈源性头痛局灶点齐刺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颈源性头痛的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颈源性头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颈源性头痛的针刺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案
    5. 疗效评价指标
    6. 安全性指标
    7. 一般资料
    8. 病例完成情况
    9. 完成病例一般情况基线可比性分析
    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疗效
    3. 安全性
讨论
    1. 发病特点分析
    2. 以局灶点齐刺治疗颈源性头痛依据
    3. 疗效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4)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临床特征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颈源性头痛的防治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资料分析
        3.1 病例来源
        3.2 164 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资料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4.1 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
        4.2 放散痛阳性患者的疗效统计
        4.3 放散痛阳性与放散痛阴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操作方法
    1.3 药物及注药方式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疗效
    2.2 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3 血糖
    2.4 不良反应
3 讨 论

(6)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NRS和ROM评分
    2.2 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3 讨论

(7)612例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镇痛方法
    1.4 镇痛效果评价
    1.5 镇静评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8)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及对血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及对血糖影响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疼痛和手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亦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D]. 钱俐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3]颈源性头痛局灶点齐刺临床研究[D]. 司晓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4]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D]. 韩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5]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熊艳峰,杨晓秋,闵苏,程波,王萍. 重庆医学, 2009(20)
  • [6]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J]. 罗芳,王云珍,李淑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06)
  • [7]612例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临床观察[J]. 付月珍,金泉英,顾志清.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11)
  • [8]自控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及对血糖影响[D]. 熊艳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9]少见术后硬膜外非阿片类和局麻药镇痛方法[J]. 詹芝娅. 医学综述, 2005(08)
  • [10]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D]. 苏美玉. 郑州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赖胆碱镇痛复方液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