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镜海丛报》

孙中山与《镜海丛报》

一、孙中山和《镜海丛报》(论文文献综述)

郭姝雯[1](2019)在《《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形象(1917-192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时间为叙述主线,将《大公报》1917年7月-1925年5月的报道与评论做为主体研究资料,辅以同时段其他报刊资料,展现《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形象的嬗变。本文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及选题相关研究现状,以引出正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援引《大公报》1917年7月-1918年5月的报道评论。展现这一时期《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广州护法运动。这一时期《大公报》对孙中山评价多为负面形象。这一时期《大公报》将南下护法的孙中山定义为“反革命分子”,多次将孙中山喻为“马扁元帅”、“孙大炮”,在孙中山护法失败离开广州之际,《大公报》更是表现出“痛打落水狗”的偏颇之举。第二章援引《大公报》1920年11月-1922年8月的报道评论。叙述这一时期《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二次建府,进行护法运动。这一时期政局复杂,跨度较长,因此用事件为叙述背景,通过《大公报》在这些事件中对孙中山的报道与评论,分析《大公报》对孙中山形象的塑造。这一时期的《大公报》的态度复杂多变。随着事件的发展,其态度从痛斥转而质疑,再从怀疑转而同情。此节亦是《大公报》视野下孙中山形象转变的关键。第三章援引《大公报》1923年2月-1925年5月的报道评论。再现《大公报》视野下三建广州政权的孙中山。这一时期《大公报》的立场彻底发生转变。对孙中山的广州政权充满的无限希冀,溢美之词频出。特别是在孙中山逝世后,《大公报》更是将其形象上升为“国民之魂”。第四章是对《大公报》报道评论的分析。在不同时期,《大公报》视野下孙中山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了《大公报》不同时期的政治立场与态度。通过分析这些报道评论,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

倪延年[2](2016)在《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对外交流是该时期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前的新闻业对外交流则是民国时期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础。探寻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从中国人对外新闻交流的开端、中国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闻活动、国人与外国新闻界的交往活动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的四个主要特点。

倪延年[3](2015)在《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中华民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应该溯源到孙中山参与《镜海丛报》的发行活动""中华民国新闻史是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存在前提的断代新闻史"和"中华民国新闻史是应予以更加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的断代新闻史"等主要观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有关思考的整体性阐述。

刘玉琪[4](2015)在《孙中山与广告》文中指出广告在近现代社会十分重要,就连孙中山也和广告有过一段渊源。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雅丽士医学校毕业,赴澳门行医,被澳门的镜湖医院"破例"聘用,孙中山由此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但是,孙中山此时的工作是义务的,没有薪水。因为镜湖医院是中国人开办的医院,一向用中医中药来治病,孙中山为了进入医院工作,就提出了义务诊治,以换取医院对自己的接纳。

谭世宝[5](2013)在《孙中山早年与澳门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辨——兼与林广志先生商榷》文中提出孙中山早年与澳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成为孙中山研究的热点之一。近阅林广志先生《澳门华商与孙中山的行医及革命活动》(以下简称林文)一文,①发现值得商榷之处,有必要加以考辨。一、对相关研究的"挂一漏万"林文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只提及1986年以来与其研究问题及史料并无直接关系的一些论着,而对最有关系尤其是最近的论着大多不提。例如,较早期的重要着作有李敖的

胡雪莲[6](2012)在《整合“澳门人”:《镜海丛报》中文版的地方意识》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境内第一种近代报刊诞生于澳门,但是70多年后这里才出现中文报刊。那么澳门中文报刊发轫之初是如何面向本地社会的?针对这个问题,专设有"本澳新闻"栏目的《镜海丛报》中文版比《知新报》更具研究价值。据称为澳门第一种中文报刊的《镜海丛报》中文版,本身就是为回应19世纪后半期居澳华人人数激增、华人转归葡人政权管治的新局面而诞生的。它用中文吸引华人读者,力图打破华、葡隔阂,把华人纳入"澳门人"这个概念,营造一个新的既包括葡人又包括华人的以澳门地方利益为本位的利益共同体。

林华煊[7](2012)在《孙中山与葡萄牙人飞南第》文中认为孙中山早年在香港结识了葡萄牙人飞南第,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飞南第对孙中山行医和早期革命给予了不少的支持和帮助,然而飞南第留下的史料稀少,过去甚至连照片都没有人辨认出来,因此对飞南第的研究并不多,他的后人更是鲜为人知。笔者早在1990年对飞南第做了一些探讨,由于史料有限,无法深究。2008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了飞南第的后人,并专程赴香港探访他们,发现了一些

吴义雄[8](2012)在《《镜海丛报》反映的晚清澳门历史片段》文中研究说明现在保存下来的《镜海丛报》包含了丰富的晚清澳门历史资料。该报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发表的评论和报道,反映澳门中国民众保持着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明确而强烈的认同。该报对于澳门葡萄牙当局的管理,既有认可赞同的一面,也有批评建言的一面,而对于清朝的腐败政治则明确表达了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从这份报纸还可以看出,在澳门这个接触西方文化最早的中国城市,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共存交融的格局。从《镜海丛报》还可以窥见晚清时期澳门经济状况之一斑。

林广志[9](2012)在《澳门华商与孙中山的行医及革命活动》文中研究表明孙中山早年在澳门的活动,包括进入镜湖医院、开办药局、推广西医,乃至开展革命活动,均与澳门华商有密切关系。由于受葡医、中医的排挤与忌妒,以及在华商中找不到政治运动的"热心同志",孙中山于1894年初带着遗憾离开澳门。辛亥革命后,以卢廉若兄弟为代表的澳门新一代华商对孙的革命伟业有了新的认识,出资出力,甚至加入同盟会或国民党,逐渐转变为革命的"热心同志"。孙中山早期在澳门的活动,推动了近代澳门华人社会的开放与进步。

马颖[10](2011)在《澳门首份中文报刊—《镜海丛报》》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澳门报刊《镜海丛报》,发行时间1893年7月18日至1895年12月25日,共发行125号,目前发现的有69份,占发行总数的55.2%。澳门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对中国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澳门第一份中文报刊的《镜海丛报》,其地位更显特殊。可是,查阅近年新闻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澳门新闻发展历史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镜海丛报》的研究,更是空白,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谜团,至今尚未解开。2000年《镜海丛报》影印本的出版,为研究这份澳门第一华报提供了契机。通过对报刊原件的发掘,再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本论文有以下发现:首先,《镜海丛报》的创刊与发行,从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具有历史必然性:澳葡当局的殖民管制孕育了《镜海丛报》,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交流催生了《镜海丛报》,居澳华人数量的激增和地位上升加速了《镜海丛报》的诞生。第二,《镜海丛报》的创办,其目的一是为了“华洋”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通过报纸扩充视听,起到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的作用。在发行的三年当中,《镜海丛报》最远到达旧金山,且发行量不菲,成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第三,一直占据头条位置的政论文章,是《镜海丛报》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政论文章,《镜海丛报》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还承担起居澳爱国志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期盼,充分体现了报纸的社会责任感。而《镜海丛报》“情绪饱满,言辞尖锐”的语言特色,对以后的报刊文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四,《镜海丛报》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国内外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为研究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研究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经济贸易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最后,《镜海丛报》具有鲜明的传播特色,传播效果显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镜海丛报》是沟通澳葡当局和居澳华人的最主要工具,并且首次向在澳华人传播世界信息。同时,《镜海丛报》开澳门中文报刊政论之先河,为以后的澳门报刊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镜海丛报》以其客观、中立的新闻态度,在中国殖民地报刊,乃至殖民地文化史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孙中山和《镜海丛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中山和《镜海丛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形象(1917-192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报刊与孙中山研究
        二、《大公报》视角下的孙中山
    第三节 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第一次护法:广州军政府的初次尝试
    第一节 “反革命分子”南下
        一、孙文“受困”广州督军府
        二、“徒有其表”的闹剧
    第二节 处处受挫的“野心家”
        一、“光杆司令”孙文
        二、孙文的“捣乱中捣乱”
        三、“强盗元帅”孙文
    第三节 “孙大炮”被迫离粤
        一、“被抛弃”的孙文
        二、““马扁元帅”孙文
第二章 第二次护法:广州军政府再次建立
    第一节 “群情攻击下”的广州军政府
        一、“手无寸铁之护法伟人”重回广州
        二、孙中山再“过总统瘾”
        三、“众矢之的”的非常大总统
    第二节 “虚声聒耳”的北伐运动
        一、质疑北伐军费
        二、“摇摇欲坠”的西南联军
        三、“不得不发”的北伐行动
    第三节 “虽败犹荣”的孙中山北伐
        一、孙陈“意见决裂”
        二、陈炯明“忘恩负义”孙中山
        三、“手造民国”孙中山北伐失败
第三章 孙中山的广州大元帅府
    第一节 “全国统一之新机”孙中山重掌广东政权
        一、“护法前途,光芒万丈”——击溃北军阴谋
        二、“治粤有方”孙中山
        三、“国民灵魂”孙中山
    第二节 “万众瞩目”之孙中山北上
        一、各界热烈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
        二、“中国唯一有主义之大革命家”抵津
        三、“前途光曙”——孙中山带病入京
    第三节 “举国同悲”孙中山先生逝世
        一、“国魂”陨落
        二、共哀民国之元勋
        三、中国前途之叹息
第四章 结论:从对孙中山的报道评论看《大公报》的政治立场
    第一节 支持北京政府进行全国统一
    第二节 观望各方态度
    第三节 热切期待“三方会谈”
参考文献
致谢

(2)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前中国人对外新闻交流的开端
    1. 第一种由中国人参与编辑的中英文报刊《金山日新录》
    2. 海外第一份由中国人主编的中英文报刊《东涯新录》
    3. 海外第一份由华侨创办的中文报刊《沙架免度新录》
    4. 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二、民国前中国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闻活动
    1. 民国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海外的政治新闻活动
    2. 民国成立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的新闻活动
三、民国前中国人与境外新闻界的交往
    1. 中国人“引进”外国新闻学着作
    2. 中国新闻人“走出去”的新闻交流活动
    3. 中国新闻界与外国新闻同行交流的开始
四、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主要特点

(3)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新闻业“从哪里来”:起源时间的确认
    ( 一) 孙中山为创建 “中华民国”不懈奋斗的近20年革命历程,也是中华民国新闻事业起源和发展、直至诞生的历史过程
    ( 二) 孙中山于1893年7月18日起参加了由其澳籍葡人好友飞南第创办出版发行 《镜海丛报》 的活动——至少是发行活动
    ( 三) 成为 “革命党人”前的新闻活动是孙中山后来革命新闻活动的准备和基础,更是他整个新闻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孙中山是最早进行“反清革命”“建立共和”新闻宣传活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五)孙中山参与的《镜海丛报》发行活动是目前所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最早的新闻实践活动
二、民国新闻史“怎样过来”:发展阶段划分的逻辑基点
三、民国新闻业“怎么看”:历史评价的辩证视角
    ( 一) “民国新闻史”上的确发生、存在过不少与现代文明和民主法制不合拍的历史事实。这是不能也不应否认的,更是无法否认的
    ( 二) “民国新闻业”在科学技术普及、进步力量努力、世界民主潮流推动及新闻事业规律 “共同发力”下有了长足发展
        1.构建起了基本完整的中国新闻事业体系
        2.近现代新闻技术普及应用达到世界各国的相近水平
        3.新闻事业结构得到充分扩展和完善
        4.新闻教育为新闻队伍专业化提供了新生力量
四、结语

(4)孙中山与广告(论文提纲范文)

鸣谢广告打消患者疑虑
行医广告扩大影响

(5)孙中山早年与澳门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辨——兼与林广志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相关研究的“挂一漏万”
二、对前人记述及时人研究的违规取用
    1.将其独特“加工”的“杨四寇堂”故事插进《革命逸史》
    2.将杂引拼凑的各种臆说塞进《革命逸史》
    3.将孙中山的赞语“移花”于卢九等人
    4.对孙中山两张借单的曲解与窜改
    5.对《春满镜湖》的错读与曲解
三、中西药局问题再探讨
    1.中西药局的创办时间及孙中山在该局工作的起讫
    2.对有关《中西圣药》的错读与曲解再探讨
    3. 中西药局的原址
四、对《镜海丛报》的《照译西论》的信用问题再探讨
    1.林文对前人之说的违规取用
    2.林文对镜湖医院评价的前后矛盾
    3.将同善堂成立时间与目的等等之倒错问题
五、对《卢公怡若传》及有关资料之轻信与传颂略评
    1.对有关《卢传》的简介质疑
    2.对有关卢九父子之评介商榷
    3.纠正有关卢怡若“得以认识孙中山”等伪说
    4.纠正有关卢怡若中举的时间、地点及其与康有为结交之伪说
    5.纠正有关卢九推荐孙中山入镜湖医院及救其脱险之讹说
    6.卢怡若赴日留学之虚构故事及其遗留自破其伪的铁证
    7.破卢怡若为澳门同盟会组建者及主要负责人等伪说
    8.破卢九的四个儿子早已“成为孙中山的‘热心同志’”之伪说
六、结 语

(6)整合“澳门人”:《镜海丛报》中文版的地方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百年来仅有一华报”
二、将华人纳入“澳门人”
三、结语

(7)孙中山与葡萄牙人飞南第(论文提纲范文)

一、飞南第为孙中山行医和革命鼓与呼
二、飞南第连致两信祝贺孙中山当选总统, 并提醒要注意的问题
三、孙中山与飞南第新史料浮现, 进一步印证两人的友谊深厚

(8)《镜海丛报》反映的晚清澳门历史片段(论文提纲范文)

一、《镜海丛报》所反映之国家认同
二、《镜海丛报》对于澳门政治之认识
三、《镜海丛报》所反映之中西文化并存与交融
四、《镜海丛报》反映的澳门经济状况鳞爪

(10)澳门首份中文报刊—《镜海丛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和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2章 《镜海丛报》诞生的历史背景
    2.1 19世纪末澳门的政治经济状况
        2.1.1 澳门地理与葡萄牙人入居澳门简史
        2.1.2 19世纪末期澳门的经济与政治
    2.2 《镜海丛报》诞生的历史必然
        2.2.1 《镜海丛报》是葡萄牙在澳门施行殖民管制的必然产物
        2.2.2 《镜海丛报》是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
第3章 《镜海丛报》概况
    3.1 《镜海丛报》的办报宗旨和版面安排
        3.1.1 办报宗旨
        3.1.2 版面安排
    3.2 《镜海丛报》的主办与主笔
    3.3 《镜海丛报》的发行
第4章 "夙名狂直""刚质不渝"的政论
    4.1 期待"利国家、益兵事"的中日甲午战争政论
    4.2 "专为有益澳门"的澳门时事政论
    4.3 "采刺时事、有益见闻"的报业政论
    4.4 《镜海丛报》的其他政论
    4.5 《镜海丛报》的政论特色
第5章 "实事求是""删繁就简"的新闻和其它信息
    5.1 《镜海丛报》的新闻类消息
        5.1.1 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新闻
        5.1.2 关于省、港、澳瘟疫的报道
        5.1.3 关于维新思想的报道
        5.1.4 关于科举考试的报道
    5.2 《镜海丛报》的非新闻类信息
第6章 《镜海丛报》的传播特色和历史作用
    6.1 《镜海丛报》的传播效果和传播特色
        6.1.1 《镜海丛报》的新闻要素分析和传播效果
        6.1.2 《镜海丛报》"实事求是、删繁就简"的传播特色
    6.2 《镜海丛报》的历史作用
        6.2.1 《镜海丛报》是沟通澳葡当局和居澳华人的最主要工具
        6.2.2 《镜海丛报》开澳门中文报刊政论之先河
        6.2.3 《镜海丛报》是首次向在澳华人传播世界信息的报纸
        6.2.4 《镜海丛报》在殖民地报刊中的独特地位
附录
    附录1: 大清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复伊藤、陆奥和约底稿说帖
    附录2: 华工由澳搭船前往大西洋各属地章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孙中山和《镜海丛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公报》视野下的孙中山形象(1917-1925)[D]. 郭姝雯.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2]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J].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6)
  • [3]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J].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8)
  • [4]孙中山与广告[J]. 刘玉琪. 百科知识, 2015(07)
  • [5]孙中山早年与澳门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辨——兼与林广志先生商榷[J]. 谭世宝. 历史研究, 2013(02)
  • [6]整合“澳门人”:《镜海丛报》中文版的地方意识[J]. 胡雪莲. 学术研究, 2012(07)
  • [7]孙中山与葡萄牙人飞南第[J]. 林华煊. 世纪, 2012(04)
  • [8]《镜海丛报》反映的晚清澳门历史片段[J]. 吴义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2)
  • [9]澳门华商与孙中山的行医及革命活动[J]. 林广志. 历史研究, 2012(01)
  • [10]澳门首份中文报刊—《镜海丛报》[D]. 马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孙中山与《镜海丛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