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PDO催化剂及羰基合成工艺研究

1,3-PDO催化剂及羰基合成工艺研究

一、羰基合成1,3-PDO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尚平[1](2019)在《固体酸负载铀双功能催化剂催化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文中认为废弃的动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的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部分替代石油产品。但甘油作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副产物严重过剩,价格也持续走低,因此,将甘油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既能有效地利用甘油,促进生物柴油行业的良性发展,又节约了大量的化石资源。1,3-丙二醇(1,3-PDO)是现阶段甘油氢解产品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可用作聚醚、聚酯的原料,市场需求旺盛。但甘油分子中1°OH和2°OH的化学反应活性差异很小,空间位阻的限制又导致2°OH活性变差,这进一步限制了1,3-PDO的选择性。目前报道的甘油氢解制1,3-PDO催化体系中,Pt-W负载型催化剂对1,3-PDO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Pt-W体系中,氧化钨物种在催化剂中的存在状态和选择性催化作用,以及催化剂酸的来源等尚不清晰,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对于设计与合成高效的甘油氢解制1,3-PDO的催化剂非常重要。本论文选择Pt-W体系为研究对象,从调控钨氧化物的分散性、钨的配位方式以及提高载体酸性的角度着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WO3-Al2O3-SiO2三元复合氧化物,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Al掺杂的SBA-15介孔分子筛,负载Pt之后用于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钨物种的催化作用,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简化,直接采用系列含氧缺陷空位的WO3负载Pt用于甘油氢解反应,揭示了Pt-W催化剂中W的状态、酸的来源及其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开发了不含W的Al-SBA-15-SO3H固体酸负载Pt的催化剂,其对甘油氢解制1,3-PDO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WO3掺杂的硅铝酸盐负载Pt的催化剂体系: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均一稳定的WO3-Al2O3-SiO2载体,负载Pt之后用于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XRD、FT-IR和XPS表征结果证明体系中的W、Al和Si是均匀分布的,并形成了WO3-Al2O3-SiO2的复合物。NH3-TPD结果显示催化剂主要表现为中强酸,酸量可通过钨铝比进行调控,其中WO3与Al2O3的质量比为2:1时总酸量最大。以2Pt/2WAlSi为催化剂,在优化条件下甘油的转化率为48%,1,3-PDO的选择性达56%,甘油的最高转化效率可达101.73 g甘油/(gPt﹒h),1,3-PDO的最高空时产率可以达到18.34 g1,3-PDO/(gPt﹒h)。基于催化剂的结构和反应结果提出了甘油氢解的可能路径:氢键连接甘油的1°OH和催化剂载体表面的Si-OH或Al-OH;Br(?)nsted酸位脱水,金属Pt对中间体加氢,生成目标产物1,3-PDO。2.W和Al掺杂的SBA-15负载Pt的催化剂体系: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W、Al掺杂的SBA-15,该分子筛具有Br(?)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负载Pt之后进行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XRD、UV-vis DRS和Raman光谱的联合测试表明,W、Al在SBA-15上良好分散,并有部分W、Al进入SBA-15的骨架。XPS、NH3-TPD和Py-IR测试结果表明,Pt/(W+Al)-SBA-15催化剂中有三种Br(?)nsted酸位:WOx捕获H原子上的电子形成H+、目标反应进行时的氢溢流产生的Br(?)nsted酸位和SBA-15骨架上的Al-OH具有的酸位。在2Pt/20(W+Al)-SBA-15催化剂上,优化条件下甘油的转化率是66%,1,3-PDO的选择性接近50%。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是通过脱水-加氢两步过程进行的,Br(?)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的协同是提高1,3-PDO选择性的关键。3.采用含氧缺陷空位的WO3(D-WO3)负载Pt的催化剂体系:用一步水热-还原法制备了D-WO3,并通过强静电吸附法负载Pt进行甘油氢解反应。ESR、UV-Vis DRS和XPS结果证明水热-还原法制备的WO3中存在因氧缺陷而形成的空位,并且缺陷位数量可通过在空气中焙烧D-WO3的方法进行调控。结合NH3-TPD、H2-TPR测试结果和氢解实验数据,证实D-WO3负载的Pt催化剂具有Br(?)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Pt/D-WO3中的Br(?)nsted酸位有三种来源:一是WOx捕获H原子上的电子形成H+,二是目标反应进行时的氢溢流产生Br(?)nsted酸位,三是D-WO3的表面羟基具有的Br(?)nsted酸性。而且,D-WO3中的酸位数量与缺陷位数量呈正相关性,即缺陷位数量越多,D-WO3的酸性越强。氢解反应结果也表现出与酸量,即缺陷位数量正相关的特性:酸量越多,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越高。其中Lewis酸起到锚固羟基的作用,Br(?)nsted酸起到脱水的作用,即Br(?)nsted酸和Lewis酸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4.Al掺杂和磺酸根(-SO3H)嫁接的SBA-15负载Pt的催化剂体系: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Al掺杂和磺酸根(-SO3H)嫁接的SBA-15,负载Pt之后进行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XRD、FT-IR光谱分析表明,Al、-SO3H在SBA-15上良好分散,并有部分Al、磺酸根(-SO3H)进入SBA-15的骨架。NH3-TPD和Py-IR测试结果表明,Pt/Al-SBA-15-SO3H催化剂中存在三种Br(?)nsted酸位:磺酸根(-SO3H)基团上的H+、SBA-15骨架上平衡[AlO4]-四面体负电荷的H+和SBA-15表面Al2O3的羟基基团。在此催化剂上,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是通过脱水-加氢的两步过程进行的,而Br(?)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的协同作用对提高1,3-PDO选择性起关键作用。由于此催化剂中不含W物种,这为丰富甘油氢解制1,3-PDO的催化剂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章旖旎[2](2019)在《Klebsiella sp. 2e对粗甘油不同杂质耐受性及转化1,3-丙二醇关键酶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一株筛选出的粗甘油耐受型菌株Klebsiella sp.2e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细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及对KCl、K2SO4、甲醇、油酸四种杂质发酵液与粗甘油和纯甘油发酵液中菌株生长量、甘油消耗量和1,3-丙二醇的产率检测,确定不同杂质及其不同浓度参数对菌株生长发酵合成1,3-丙二醇的影响,了解反应发生过程与趋势;同时,结合甘油转化过程中三种关键酶:即甘油脱氢酶(GDH)、甘油脱水酶(GDHt)及1,3-丙二醇氧化酶(PDOR)的活性分析,探究不同杂质对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Klebsiella sp.2e对粗甘油的耐受性特点。结果表明:1.用不同分离筛选培养基培养测定Klebsiella sp.2e菌株生长量时,低浓度的KCl杂质对菌株生长发酵没有影响,KC1与培养基质液比高于5%时会对菌株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见过量的无机盐离子会影响细菌外的渗透压从而影响其生长繁殖;低于10 g/L的甲醇溶液对菌株生长没有影响,与在纯甘油发酵液中生长情况一致;而K2SO4、油酸即使是少量也会抑制菌株的生长,证明-SO4O42-与有机酸对Klebsiella sp.2e的生长影响较大,在发酵前可对粗甘油进行抽样检测,以预处理去除-SO42-与有机酸。2.在用不同的分离筛选培养基发酵培养Klebsiella sp.2e的过程中,发酵液中甘油消耗量与1,3-丙二醇生成量成正比,甘油转化效率与菌株生长量有关,浓度低于5%的KCl杂质能促进菌株发酵生产1,3-丙二醇,高于这个值则开始出现抑制作用;低于10g/L的甲醇杂质对菌株的发酵作用没有影响,1,3-丙二醇产率接近纯甘油发酵产率;在纯甘油培养基中甘油转化1,3-PDO转化率高达46.4%,超过一般甘油转化菌株,而在粗甘油培养基中转化率在36 h后仅为36.8%,可见粗甘油中的一些杂质虽然可以促进菌株生长,但却抑制了甘油反应转化成1,3-丙二醇。3.在酶活性分析中,甘油脱氢酶(GDH)、甘油脱水酶(GDHt)及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PDOR)在对数期活性较大,一般高于稳定期与衰退期,此时菌株活性最大,反应时碳源主要流向还原途径,使发酵前期能保持较高的3-羟基丙醛浓度,较少的乙酸等反应副产物,促进甘油转化生成1,3-丙二醇。但在发酵后期会生成一些性质相似的中间产物的代谢酶,导致酶活性测定值会增高,而实际上三种甘油转化酶的酶活性降低。4.利用Klebsiella sp.2e直接发酵粗甘油废料,该废料是以光皮树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时产生的副产物,36h后1,3-丙二醇产率接近于添加同等质量纯甘油的发酵液,菌株Klebsiella sp.2e对粗甘油有良好的耐受性。

方伟国,姚小兰,杨继东,崔芳[3](2018)在《生物基甘油氢解合成1,3-丙二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1,3-丙二醇(1,3-PDO)作为聚酯单体原料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由生物基甘油选择氢解一步法合成1,3-PDO工艺被认为是一条绿色环保和高经济性的技术路线.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了甘油氢解制备1,3-PD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催化剂类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进行了归类总结;分析了多种催化剂体系的甘油氢解反应机理,指出了该反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周维[4](2018)在《甘油氢解反应中Pt-WOx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和催化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是合成新型高功能聚酯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单体。以甘油为原料氢解制1,3-丙二醇的绿色新工艺不仅能缓解化石资源枯竭和环境变化带来的的压力,还能促进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发展,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WOx系双功能催化剂因其较高的1,3-丙二醇选择性被应用于甘油氢解中,但是该催化体系中金属位点对反应路径和氢溢流的影响有待探讨,促进1,3-丙二醇形成的活性位结构尚未明确,反应机理也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本论文从金属性质、氢溢流、活性位结构、反应机理等方面对WOx基催化体系在甘油氢解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Pt和Ru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表征催化剂的金属特性,结合其催化性能的不同,揭示金属的不同性质对甘油氢解反应路径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ZrO2载体上Pt和Ru金属均表现出较低的电子密度,有利于C-C断键产物的生成,而ZrW载体上高度分散的WOx可提高金属位点的电子密度,进而抑制C-C断键。此外发现,1,3-丙二醇的选择性与氢气的活化密切相关。与Ru催化剂相比,Pt金属具有更强的氢气活化和氢溢流能力,因而表现出更高的1,3-丙二醇选择性。副产物1,2-丙二醇的生成有两条路径,相比于脱水-加氢路径,甘油脱氢-脱水-加氢路径热力学上更有利,且该路径同时伴随着C-C断键的发生,在高压氢气条件下可以完全被抑制。随后,在氢溢流的影响方面,采用Pt/ZrW为催化剂,通过改变ZrO2中单斜相/四方相的比例及Pt前驱体的热处理条件,揭示了催化剂不同氢溢流能力对甘油氢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氢溢流能力与其甘油氢解的活性线性相关,而采用混合相的ZrO2作载体以及对Pt前驱体进行焙烧能促进Pt(111)晶面的形成,进而使得催化剂氢溢流能力增强,氢解活性提高。此外,在催化1,3-丙二醇形成的活性位结构和机理方面,本论文于WOx单层分散阈值以下,采用改变WOx负载量和Mn元素掺杂两种方式来调节表面WOx物种的尺寸,以研究WOx结构对1,3-丙二醇形成的影响规律。发现1,3-丙二醇的形成对WOx结构敏感,中等聚合度的WOx物种有利于1,3-丙二醇的生成。结合催化剂结构和酸性的表征,证实了甘油制1,3-丙二醇的本质活性位为Pt-(WOx)n-H,该结构具有相邻的Pt金属位和超强Br?nsted酸位。采用红外光谱观测了催化剂表面甘油仲羟基在Br?nsted酸的吸附和活化过程,并明确了参与反应的活性氢物种为Pt金属上弱吸附的活化氢。结合2-丙醇氢解反应的原位红外光谱实验,提出1,3-丙二醇的生成机理包括超强Br?nsted酸位上仲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形成和稳定,以及Pt金属上弱吸附活化氢物种的直接进攻。在明确Pt-WOx催化剂上1,3-丙二醇形成的活性位结构基础上,采用SiO2为载体,以先负载Pt再负载WOx的方式,制备了具有较为单一活性位Pt-(WOx)n-H的模型催化剂,进一步探讨该活性位上WOx聚合度、还原程度等相关性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WOx聚合度适中时,Pt-(WOx)n-H催化性能最好,但是该活性位极易被还原,从而使1,3-丙二醇的生成速率下降。结合表征与DFT理论计算,证实了Br?nsted酸的形成过程中,Pt和WO4结构单元分别起到电子受体和电子导体的作用。适中的WOx聚合度可促进额外电子离域到Pt表面,使得Pt-(WOx)n-H结构上Br?nsted酸性最强,催化性能最佳,而WOx部分还原后活性位酸性显着变弱,使催化剂性能下降。

徐凡[5](2016)在《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二酸二甲酯(DMM)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各类有机合成反应。目前工业上通用的DMM生产方法主要有氰化法和羰基化法两大类,但这两类方法都存在各自难以克服的问题:氰化法收率较低,且生产中使用剧毒的氰化钠,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羰基化法生产过程需要用到铑、钯等贵金属催化剂,增加了成本,且反应条件较苛刻,危险性较大。本课题旨在开发一条以碳酸二甲酯(DMC)和乙酸甲酯MAC为原料,通过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合成DMM的工艺路线(以下简称“酯缩合反应”),该法原料廉价易得,无剧毒物质参与反应,不需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且反应条件温和,是一条理想的环境友好型工艺路线。DMM再通过催化加氢反应可以进一步制得1,3-丙二醇(1,3-PDO),而后者正是新型聚酯PTT的重要单体,需求量正逐年上涨。因此对该工艺路线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对酯缩合反应进行了小试研究,包括催化剂的筛选、反应条件的优化等;在研究中发现反应的转化率与催化剂用量呈正相关,分析该反应是受液固传质过程控制的液相反应(产物包裹于催化剂表面,导致无法继续反应),从而引出了产物的酸化问题。讨论了不同酸化试剂的酸化效果,并针对水酸化后产生的催化剂损耗问题,探索了催化剂回收重制的反应过程。最后,由于上述过程始终存在能耗过大等问题,本文又对气相合成DMM或1,3-PDO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考察不同催化剂对酯缩合反应的催化效果,主要包括甲醇钠、甲醇钾、叔丁醇钠、叔丁醇钾、乙二醇钠、氢化钠等。综合考虑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和后续分离等问题后,本文选择了甲醇钾作为酯缩合反应的催化剂。(2)以甲醇钾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条件对酯缩合反应结果(MAC转化率和DMM选择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等条件。最终选定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 n(DMC):n(MAC) n(cat)=5:1:1.8。(3)分别以甲醇和水作为酸化试剂,考察酸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水为酸化试剂时,酸化更完全,效果更好,但同时也会造成催化剂损失(转化为氢氧化钾和甲醇);(4)对气相法合成DMM或1,3-PDO的反应过程进行了探索,发现了一步法合成1,3-丙二醇的可能性;(5)针对酸化后催化剂的损失问题,对氢氧化钾和甲醇反应制备甲醇钾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该制备过程的反应条件。最终制得的固体甲醇钾产品游离碱含量可低至3.211%,将其用于酯缩合反应,反应效果良好。

唐勇[6](2014)在《丙烯醛水合加氢合成1,3-丙二醇工艺新技术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3-丙二醇(1,3-PDO)是合成新型聚酯材料即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的重要单体,其在合成纤维、热塑性材料、薄膜等多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丙烯醛(ACR)水合制备3-羟基丙醛(3-HPA)及3-羟基丙醛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组合工艺为研究对象,有效解决了由丙烯醛合成1,3-丙二醇的技术路线开发问题,并对水合、加氢组合工艺的催化剂、工艺参数等进行优化考察。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工业装置的设计与放大,提高我国1,3-丙二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开展了丙烯醛水合制3-羟基丙醛的研究,通过对水合反应网络进行的量化计算,从热力学及过渡态角度分析了酸碱度适中的树脂催化剂的优势。经催化剂体系的筛选实验,确定螯合型树脂催化剂D-751为水合反应较优的催化剂,并从酸强度和催化剂空间结构角度证明D-751催化剂的优势。考察了D-751催化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反应行为,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进料丙烯醛水溶液质量分数12±2%,反应温度50℃-52℃,反应空速1.0-1.5h-’,压力常压。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稳定性实验考察,提出加入阻聚剂、降低原料中丙烯醛含量、降低反应温度三种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的措施。在改进工艺条件下,水合小试反应稳定运行超过2000h,丙烯醛的平均转化率达53.5%,3-HPA的选择性达90%,达到了国外同等技术水平,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完成了水合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接近,动力学方程具有可信性。而后,论文开展了丙烯醛水合产物3-羟基丙醛加氢制1,3-丙二醇的工艺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开发的Ni-Mo/HM型催化剂为加氢反应优选催化剂,通过对其失活行为考察,确定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Ni元素的流失和催化剂孔道被3-HPA的自聚体等有机物阻塞为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两个主要原因。为避免失活,分别考察了催化剂Ni的分布状态和原料3-HPA的自聚行为。从反应工程角度确定加氢反应采用温度、空速不同的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在保证3-HPA高转化率的前提下减弱其自聚反应。对两段式反应器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一段反应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70℃,H2/3-HPA摩尔比为7、反应压力为5.0MPa、3-HPA液时空速3.6h-1,其中3-HPA转化率大于70%,1,3-PDO选择性大于99%;二段反应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原料液时空速为1.8h-1、H2/3-HPA摩尔比7、反应压力5.0MPa,其中3-HPA的总转化率达100%,1,3-PDO的选择性大于99%。两段式工艺从处理量、稳定性、活性及选择性来看,效果均优于国内同行水平。在水合、加氢工艺研究基础上,建立水合产物和加氢产物的分离方法,实现了水合及加氢工艺的有效组合。对水合产物3-HPA的脱醛塔进行模拟优化,以减压精馏方式对丙烯醛水合产物中的醛类进行脱除,较优的脱醛塔工艺参数为:理论板数为6、回流比为1.2-1.5,塔釜温度<65℃,真空度为0.0185-0.019(绝压)Mpa。在优化塔操作条件下,塔釜的丙烯醛含量为0.09%-0.15%,丙烯醛回收率可达到96.09%-96.85%。经模拟计算,确定加氢产物依次经脱醇塔、脱水塔、脱轻塔、脱重塔的分离顺序及工艺条件,建立小试工艺整体流程。在小试基础上建立了中试装置,确定了中试水合、加氢反应器的放大方案。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水合反应丙烯醛单程转化率维持在50%-60%左右,3-HPA选择性大于90%;加氢反应3-HPA转化率接近100%,1,3-PDO选择性大于99%。中试装置稳定运行1200小时,最终得到的1,3-丙二醇产品纯度达到99.5%以上,色度小于10#,醛含量小于30ppm,其醛含量明显优于Shell公司1,3-PDO产品,达到进口产品标准。最后,依据中试的放大结果,开展了百吨级工业试验装置的初步设计。经分析确定工业水合反应器优选绝热床反应器,加氢反应器优选等温床反应器。提出了主要设备的选材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估算,该研究为工业放大提供了技术支持。

李现顺,甘胜华,汪少朋[7](2014)在《一种新型聚酯材料——PTT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关键原料1,3-PDO的合成制备方法,以及PTT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和产生过程,并对PTT材料的性能和应用领域进行了简要论述。

吴从意,陈静[8](2012)在《1,3-丙二醇制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3丙二醇(1,3-PD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作为溶剂、抗冻剂、增塑剂、乳化剂、防腐剂、洗涤剂和润滑剂等[1],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有机合成中有着重要应用.此外,1,3-PDO还可

余文丽[9](2012)在《四羰基钴钠催化环氧乙烷合成3-羟基丙酸甲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羟基丙酸甲酯(MHP)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被用作化学试剂、医药中间体及材料中间体。由MHP合成1,3-丙二醇(生产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型聚酯纤维PTT的关键原料)的反应工艺避免了另一种中间体3-羟基丙醛制备过程中的毒性及不稳定性。MHP售价昂贵,目前对其合成方法的探讨较少。因此,MHP合成工艺的研究受到了聚酯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羰基钴催化剂和铑系催化剂是羰基化合成反应常用的催化剂,虽然后者的活性较好,但价格昂贵,对合成气的纯度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应用。羰基钴催化剂中八羰基二钴(Co2(CO)8)的制备条件苛刻,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常用制备条件温和、合成成本较低的Na[Co(CO)4]催化剂取而代之。本课题以Na[Co(CO)4]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MHP的合成工艺为研究内容,通过比较反应物的转化率及产物的收率确定它们的最佳合成条件,同时探索其反应机理,以寻求一条制备MHP的新工艺。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保险粉、锌粉、铁粉、锰粉等还原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选择了保险粉及锌粉为还原体系、六水醋酸钴为前驱体、甲醇为溶剂,制备了Na[Co(CO)4]催化剂。2.利用红外光谱(液膜法)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1905cm-1处有一强吸收峰,即Na[Co(CO)4]中ν(CO)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Co(CO)4]-1的存在,并初步探讨了四羰基钴钠催化剂制备过程的反应机理。3.根据目的产物MHP的产率,初步确定了制备Na[Co(CO)4]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80℃、压力3MPa、时间5h、n(醋酸钴): n(保险粉)=1:2、n(醋酸钴): n(锌粉)=3:4。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无污染。4.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环氧乙烷羰基化原釜合成MHP反应,极大地简化了反应工艺流程,准确地评价了Na[Co(CO)4]的催化活性。并详细地筛选了合成过程中的配体,结果表明,各配体的反应活性为:氮配体>季铵盐类配体>磷配体,而在氮配体中的3-羟基吡啶的性能强于咪唑。5.用GC-MS联用仪对合成反应的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证实了目的产物MHP的生成,同时分析了副产物的组成及形成原因。6.用气相色谱法完成了反应产物的定量分析。根据MHP的收率,确定了制备MH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5℃、压力5MPa、反应时间7h、n(催化剂): n(环氧乙烷)=1:100、n(甲醇): n(环氧乙烷)=3:2,此时环氧乙烷的转化率接近100%,3-羟基丙酸甲酯的选择性为95.56%。7.在前人提出的羰基钴催化氢甲酰化反应循环过程及羰基钴催化的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以缔合机理为前提,探讨了Na[Co(CO)4]催化环氧乙烷羰基化合成3-羟基丙酸甲酯的反应机理。8.本课题提出的Na[Co(CO)4]催化剂催化环氧乙烷羰基化原釜合成MHP的方法,有效提高了环氧乙烷的转化率及3-羟基丙酸甲酯的选择性,同时避免了羰基钴催化剂的分离等一系列的繁琐工序,为3-羟基丙酸甲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工艺。

刘军强,刘定华,刘晓勤[10](2012)在《环氧乙烷羰基合成1,3-丙二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近年来环氧乙烷羰基化法合成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氢甲酰化法和氢酯基化法2条工艺路线及其金属催化体系,认为以环氧乙烷羰基化法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开发新型双金属非膦配体高活性低成本催化体系对我国未来1,3-丙二醇的工业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二、羰基合成1,3-PDO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羰基合成1,3-PDO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酸负载铀双功能催化剂催化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油作为平台分子的重要性
    1.2 甘油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途径
    1.3 1,3-PDO的工业生产方法与甘油氢解制1,3-PDO的优势
    1.4 甘油氢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反应网络
    1.5 甘油氢解制1,3-PDO的反应机理和催化剂
        1.5.1 甘油氢解制1,3-PDO的脱水加氢机理
        1.5.1.1 脱水-中间体转化-加氢过程
        1.5.1.2 脱水-氢负离子加成
        1.5.2 ReO_x促进的直接氢解
    1.6 影响甘油氢解制1,3-PDO选择性的操作条件
    1.7 甘油氢解制1,3-PDO的关键
    1.8 选题背景与意义
    1.9 课题来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载体与催化剂的制备
        2.2.1 载体的制备
        2.2.1.1 WO_3-Al_2O_3-SiO_2 载体的制备
        2.2.1.2 SBA-15系列分子筛载体的制备
        2.2.1.3 WO_3的制备
        2.2.2 Pt/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2.3 载体与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比表面与孔结构分析
        2.3.3 金属Pt的分散度测定
        2.3.4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6 吡啶-红外(Py-IR)分析
        2.3.7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测试
        2.3.8 拉曼(Raman)分析
        2.3.9 H_2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
        2.3.10 NH_3 的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11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试
        2.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产物分析
        2.4.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4.2 产物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WO_3掺杂的硅铝酸盐负载Pt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1.1 物理化学性质
        3.3.1.2 FT-IR分析
        3.3.1.3 XPS分析
        3.3.1.4 Py-IR和 NH_3-TPD测试
        3.3.2 氢解反应
        3.3.2.1 钨铝比的影响
        3.3.2.2 Pt负载量的影响
        3.3.2.3 初始氢压的影响
        3.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5 甘油浓度的影响
        3.3.3 目标反应的起始选择性和SiO_2对该反应的影响
        3.3.4 氢解途径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Al掺杂的SBA-15 分子筛负载Pt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1.1 物理化学性质
        4.3.1.2 TEM分析
        4.3.1.3 XPS分析
        4.3.1.4 NH_3-TPD和 Py-IR测试
        4.3.2 氢解反应
        4.3.2.1 载体的影响
        4.3.2.2 载体中(W+Al)的含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3.2.3 Pt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4.3.2.4 初始H_2压力对甘油氢解反应的影响
        4.3.2.5 反应时间对甘油氢解反应的影响
        4.3.3 Br(?)nsted酸位的来源和作用
        4.3.4 甘油在催化剂表面的锚固位置
        4.3.5 反应路径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氧缺陷的WO_3负载Pt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的表征
        5.3.1.1 物理化学性质
        5.3.1.2 氧空位缺陷的表征—ESR、UV-Vis漫反射和XPS
        5.3.1.3 H_2-TPR分析
        5.3.1.4 NH_3-TPD和 Py-IR分析
        5.3.2 氢解反应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磺化的SBA-15负载Pt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的表征
        6.3.1.1 物理化学性质
        6.3.1.2 FT-IR分析
        6.3.1.3 NH_3-TPD和 Py-IR分析
        6.3.2 氢解反应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Klebsiella sp. 2e对粗甘油不同杂质耐受性及转化1,3-丙二醇关键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1,3-丙二醇与PTT
        1.1.1 1,3-丙二醇概况
        1.1.2 PTT的发展前景
    1.2 1,3-丙二醇生产方法
        1.2.1 1,3-丙二醇化学合成工艺
        1.2.2 1,3-丙二醇生物法合成工艺
    1.3 甘油转化1,3-丙二醇研究
        1.3.1 甘油转化1,3-丙二醇的优势菌种
        1.3.2 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
        1.3.3 甘油转化1,3-丙二醇关键酶
        1.3.4 甘油转化1,3-丙二醇代谢分析
    1.4 微生物对粗甘油的耐受性研究现状
    1.5 关键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条件下Klebsiella sp.2e菌株生长情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培养
        2.2.2 Klebsiella sp. 2e发酵培养时间的确定
        2.2.3 测定Klebsiella sp. 2e在不同杂质培养下的生长曲线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分析
        2.3.2 Klebsiella sp. 2e在不同杂质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杂质条件培养下甘油消耗量及1,3-丙二醇生成量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培养
        3.2.2 发酵液中甘油含量测定
        3.2.3 发酵液中1,3-丙二醇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杂质发酵液中甘油含量测定结果
        3.3.2 发酵液中1,3-丙二醇含量的测定曲线
    3.4 小结
第4章 探究不同杂质对Klebsiella sp. 2e酶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培养
        4.2.2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测定
        4.2.3 酶液提取
        4.2.4 酶活性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BCA蛋白质标准曲线
        4.3.2 酶活力测定曲线
        4.3.3 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测定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3)生物基甘油氢解合成1,3-丙二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可溶性酸的催化剂体系
2 负载型金属-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
    2.1 负载型非贵金属-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
    2.2 负载型贵金属-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
        2.2.1 Pt-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
        2.2.1. 1 酸性助剂
        2.2.1. 2 载体
        2.2.2 Rh、Ru、Ir、Pd等贵金属-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
3 反应机理的研究
4 结语

(4)甘油氢解反应中Pt-WOx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和催化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柴油的发展和甘油的利用
    1.2 丙二醇的用途和生产工艺
        1.2.1 1,2-丙二醇的用途和生产工艺
        1.2.2 1,3-丙二醇的用途和生产工艺
    1.3 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的进展
        1.3.1 甘油氢解的反应路径和热力学特点
        1.3.2 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
    2.2 反应装置和操作流程
    2.3 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氮气物理吸附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金属分散度以及氢溢流分析
        2.4.6 还原和氧化性表征
        2.4.7 酸量和酸强度分布
        2.4.8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9 漫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DRS)
        2.4.10 原位CO吸附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2.4.11 吡啶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12 氨气吸附-程序升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13 氢气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14 原位异丙醇氢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2.4.15 甘油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2.5 产物分析
第3章 Pt和 Ru催化剂的金属性质对甘油氢解反应路径的影响
    3.1 引言
    3.2 负载型Pt和 Ru催化剂的制备
    3.3 Pt和 Ru催化剂的表征和催化性能
        3.3.1 Pt和 Ru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理化性质
        3.3.2 Pt和 Ru催化剂上甘油氢解过程中的C-C断键
        3.3.3 Pt和 Ru催化剂上甘油氢解过程中的C-O断键
    3.4 小结
第4章 Pt/WO_3/ZrO_2 催化剂上Pt(111)晶面对氢溢流和甘油氢解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Pt/ZrW系列催化剂的制备
    4.3 Pt/ZrW催化剂的表征以及甘油氢解反应性能
        4.3.1 Pt/ZrW催化剂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4.3.2 Pt/ZrW催化剂上氢溢流对甘油氢解性能的影响
        4.3.3 Pt(111)和WO_x在氢溢流中的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Pt/WO_x/ZrO_2 催化剂上WO_x物种大小、酸性性质以及反应机理
    5.1 引言
    5.2 Pt/ZrWx和 Pt/ZrW38Mnx系列催化剂的制备
    5.3 WO_x物种尺寸的调节以及催化剂性能提升策略
        5.3.1 Pt/ZrWx的结构表征以及催化性能
        5.3.2 Mn掺杂对催化性能的提升
        5.3.3 较低W表面原子密度下催化剂在甘油氢解中的性能
    5.4 催化剂的酸性以及活性位本质
        5.4.1 载体酸性的表征
        5.4.2 WO_x物种和Pt之间的相互作用
        5.4.3 催化活性位的本质
    5.5 甘油吸附态、表面氢物种以及反应机理
        5.5.1 甘油吸附形态
        5.5.2 表面氢物种
        5.5.3 1,3-丙二醇的形成机理
    5.6 小结
第6章 WO_x/Pt/SiO_2 模型催化剂上Pt-(WO_x)n-H活性位的性质
    6.1 引言
    6.2 WO_x/Pt/SiO_2 模型催化剂的制备和DFT理论计算方法
        6.2.1 WO_x/Pt/SiO_2 模型催化剂的制备
        6.2.2 DFT理论计算方法
    6.3 xW4Pt/SiO_2 模型催化剂活性位结构的性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6.3.1 xW4Pt/SiO_2 催化剂在甘油氢解中的催化性能
        6.3.2 xW4Pt/SiO_2 催化剂的表征
    6.4 HW_xO_y/Pt(111)模型上Br?nsted酸位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3-丙二醇
    2.2 1,3-丙二醇的生产工艺
        2.2.1 环氧乙烷羰基化法
        2.2.2 丙烯醛水合氢化法
        2.2.3 微生物法
        2.2.4 其他生产工艺
    2.3 丙二酸二甲酯
        2.3.1 理化性质
        2.3.2 应用价值
    2.4 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
        2.4.1 氰化法
        2.4.2 羰基化法
        2.4.3 其他方法
    2.5 克莱森酯缩合反应
    2.6 醇钠/钾及其生产工艺
        2.6.1 金属法
        2.6.2 碱法
        2.6.3 钾汞齐法
        2.6.4 高纯度固体甲醇钾的制备
    2.7 气相法合成丙二酸二甲酯
        2.7.1 催化加氢反应
        2.7.2 羟醛缩合反应
        2.7.3 酯交换反应
第3章 克莱森酯-缩合法合成丙二酸二甲酯
    3.1 实验原理及热力学分析
    3.2 实验方案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考察因素
        3.2.4 产物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催化剂的筛选
    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4.1 反应时间
        3.4.2 反应温度
        3.4.3 原料配比
        3.4.4 催化剂用量
        3.4.5 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考察
    3.5 酸化试剂的选择
        3.5.1 水作酸化试剂
        3.5.2 甲醇作酸化试剂
    3.6 溶剂的选择
        3.6.1 有机溶剂的使用
        3.6.2 实验筛选
    3.7 乙二醇盐催化酯缩合反应
        3.7.1 碱法制备乙二醇钾及其催化效果的考察
        3.7.2 乙二醇作为溶剂或酸化试剂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间歇法合成甲醇钾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过程
        4.1.3 产物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4.2 预实验——甲醇钾纯度对酯缩合反应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与初始碱浓度的关系
    4.4 初始碱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5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6 甲醇钾合成过程的节能降耗措施探索
        4.6.1 带水剂
        4.6.2 蒸发速率对反应的影响
    4.7 固体甲醇钾的制备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相催化法合成丙二酸二甲酯的探索
    5.1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5.2 气相催化反应
        5.2.1 Cu、Fe催化体系一步法合成1,3-PDO
        5.2.2 碱金属催化体系气相酯缩合合成DMM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丙烯醛水合加氢合成1,3-丙二醇工艺新技术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语注释表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1,3-丙二醇的性质及用途
    1.2 国内外1,3-丙二醇市场状况分析及预测
    1.3 现有1,3-丙二醇生产工艺概述
        1.3.1 环氧乙烷羰基化法
        1.3.2 生物工程法
        1.3.3 丙烯醛水合加氢法
        1.3.4 其他合成1,3-PDO的新方法
        1.3.5 1,3-PDO工艺技术路线综合对比
    1.4 水合工艺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1.5 3-羟基丙醛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状况
        1.5.1 镍系催化剂
        1.5.2 贵金属催化剂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催化剂制备法
    2.4 催化剂表征
        2.4.1 树脂催化剂交换量及含水量
        2.4.2 TG
        2.4.3 SEM
        2.4.4 ICP-AES
        2.4.5 XRD
        2.4.6 元素分析
        2.4.7 TEM
        2.4.8 FT-IR
        2.4.9 TPR
        2.4.10 机械强度测试
        2.4.11 NH3-TPD测定
        2.4.12 酸强度及总酸量测定
        2.4.13 BET法测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2.4.14 XRF分析
    2.5 实验方法
        2.5.1 丙烯醛水合反应催化剂活性评价
        2.5.2 3-HPA加氢制1,3-PDO实验催化剂活性评价
        2.5.3 丙烯醛脱除分离仪器
    2.6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2.6.1 原料及产物性质分析方法
        2.6.2 产物评价指标
第3章 丙烯醛水合制3-羟基丙醛研究
    3.1 丙烯醛水合反应过程计算化学分析
        3.1.1 丙烯醛水合反应的反应网络
        3.1.2 丙烯醛水合反应热力学计算
        3.1.3 水合反应路径过渡态分析
    3.2 水合催化剂的筛选实验
        3.2.1 均相催化剂体系
        3.2.2 非均相催化剂体系
    3.3 优选水合催化剂的性质
        3.3.1 螯合型树脂催化剂的酸强度分析
        3.3.2 螯合型树脂空间结构分析
    3.4 丙烯醛水合反应工艺参数优化考察
        3.4.1 反应空速对水合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丙烯醛水溶液质量分数对水合反应的影响
        3.4.4 反应压力的影响
    3.5 D-751树脂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3.6 D-751树脂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解决方法
        3.6.1 D-751树脂催化剂的失活原因
        3.6.2 抑制失活的措施
    3.7 水合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
        3.7.1 内外扩散的消除
        3.7.2 水合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3-羟基丙醛加氢制1,3-丙二醇反应工艺研究
    4.1 3-羟基丙醛加氢制1,3-丙二醇催化剂失活及再生考察
        4.1.1 主副反应热力学分析
        4.1.2 加氢催化剂的基本物化性质
        4.1.3 Ni-Mo/HM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4.1.4 加氢催化剂再生性能考察
    4.2 Ni分布状态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考察
        4.2.1 Ni不同存在状态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2 3-HPA加氢催化反应机理推测
    4.3 3-HPA自聚行为考察
        4.3.1 3-HPA自聚情况考察
        4.3.2 降低3-HPA自聚反应行为
    4.4 3-HPA二段式加氢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4.4.1 3-HPA加氢第一段反应工艺条件优化及稳定性考察
        4.4.2 3-HPA加氢第二段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4.4.3 3-HPA二段组合工艺稳定性实验考察
        4.4.4 3-HPA二段式加氢反应的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丙烯醛制1,3-丙二醇组合工艺连续小试实验考察
    5.1 水合产物丙烯醛的脱除和回收工艺的研究
        5.1.1 3-HPA的热稳定性考察
        5.1.2 水合产物脱醛系统的模拟优化
        5.1.3 减压精馏和冷冻回收丙烯醛的实验研究
        5.1.4 ACR的脱除和回收工艺的模型验证
    5.2 加氢产物1,3-PDO的分离精制
        5.2.1 脱醇塔分离情况考察
        5.2.2 脱水塔分离情况考察
        5.2.3 1,3-PDO的脱水浓缩液两种分离工艺路线的可行性考察
    5.3 ACR水合加氢制备1,3-PDO小试连续工艺流程
        5.3.1 小试实验连续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5.3.2 丙烯醛制备1,3-PDO连续工艺流程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丙烯醛水合加氢制1,3-丙二醇中试实验考察
    6.1 中试反应器的放大方法
        6.1.1 水合反应器放大
        6.1.2 3-HPA加氢反应器放大
    6.2 中试实验原则流程
        6.2.1 进料区
        6.2.2 水合反应部分
        6.2.3 脱醛反应区
        6.2.4 3-HPA加氢反应区
        6.2.5 1,3-丙二醇精制区
    6.3 中试产品性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百吨级1,3-丙二醇工业试验装置初步设计
    7.1 工业试验装置初步设计
        7.1.1 工业装置反应器的选型
        7.1.2 原料及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7.1.3 工业装置工艺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
    7.2 经济效益估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7)一种新型聚酯材料——PTT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1, 3-丙二醇的合成
    1.1 化学法合成
        1.1.1 Degussa公司的丙烯醛法
        (1) 丙烯醛水合得到3-羟基丙醛 (3-HPA)
        (2) 3-HPA催化加氢制得1, 3-PDO
        1.1.2 Shell公司的环氧乙烷法
    1.2 生物工程法
2 PTT的合成
    2.1 酯交换法合成PTT
    2.2 直接酯化法合成PTT
3 PTT合成中的主要副产物
    3.1 丙烯醛和烯丙醇的产生机理分析
    3.2 丙烯醛和烯丙醇的毒性
4 PTT的性能及应用
    4.1 PTT纤维
        4.1.1 优良的拉伸及回复性[34-35]
        4.1.2 良好的染色性能
        4.1.3 高度的蓬松性能[37]
    4.2 其他领域
        4.2.1 薄膜
        4.2.2 工程塑料
5 结语

(8)1,3-丙二醇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氧乙烷路线
    1.1 环氧乙烷羰基化法
        1.1.1 钴基催化剂
        1.1.2 铑基催化剂
    1.2 3-HPM加氢法
2 醛基路线
    2.1 丙烯醛水合加氢法
        2.1.1 均相催化体系
        2.1.2 多相催化体系
        2.1.3 3-HPA加氢反应
    2.2 羟醛缩合和烯醛缩合路线
3 甘油路线
4 生物路线
5 C-H键活化法
6 展 望

(9)四羰基钴钠催化环氧乙烷合成3-羟基丙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1,3-丙二醇
        1.2.1 1,3-丙二醇的性质
        1.2.2 1,3-丙二醇的用途及市场分析
        1.2.3 1,3-丙二醇的合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1,3-丙二醇的合成路线及成本比较
    1.3 3-羟基丙酸甲酯
        1.3.1 3-羟基丙酸甲酯的性质及用途
        1.3.2 3-羟基丙酸甲酯的合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羰基钴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1.4.1 高温高压法
        1.4.2 氰化钾法
        1.4.3 氢化钠还原法
        1.4.4 硼氢化钠法
        1.4.5 铁合金粉还原法
        1.4.6 雷尼镍法
        1.4.7 活性钴粉反应法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步骤
    2.4 分析方法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第3章 四羰基钴钠催化剂的制备
    3.1 四羰基钴钠催化剂的定性分析
    3.2 Na[Co(CO)_4] 催化剂合成条件的优化
        3.2.1 反应温度的选择
        3.2.2 反应时间的选择
        3.2.3 反应压力的选择
        3.2.4 还原剂的选择
        3.2.5 钴盐与保险粉摩尔比的选择
        3.2.6 钴盐与锌粉的摩尔比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3-羟基丙酸甲酯的制备
    4.1 反应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4.1.1 反应产物的定性分析
        4.1.2 目的产物的定量分析
    4.2 制备 3-羟基丙酸甲酯条件的考察
        4.2.1 反应温度的选择
        4.2.2 反应时间的选择
        4.2.3 反应压力的选择
        4.2.4 配体的选择
        4.2.5 催化剂与环氧乙烷摩尔比的选择
        4.2.6 溶剂与环氧乙烷摩尔比的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应机理的探讨
    5.1 制备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5.2 环氧乙烷氢酯基化的反应机理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环氧乙烷羰基合成1,3-丙二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氧乙烷氢甲酰化工艺
    1.1 一步环氧乙烷氢甲酰化法
        1.1.1 铑系催化剂
        1.1.2 钴系催化剂
        1.1.3 双金属催化剂
    1.2 两步环氧乙烷氢甲酰化法
        1.2.1 羰基化反应
        1.2.2 加氢反应
2 环氧乙烷氢酯基化工艺
    2.1 羰基化反应
        2.1.1 铑系催化剂
        2.1.2 钴系催化剂
    2.2 加氢反应
3 结语

四、羰基合成1,3-PDO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酸负载铀双功能催化剂催化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D]. 冯尚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19
  • [2]Klebsiella sp. 2e对粗甘油不同杂质耐受性及转化1,3-丙二醇关键酶研究[D]. 章旖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生物基甘油氢解合成1,3-丙二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方伟国,姚小兰,杨继东,崔芳. 分子催化, 2018(06)
  • [4]甘油氢解反应中Pt-WOx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和催化作用机制[D]. 周维. 天津大学, 2018(06)
  • [5]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的探索研究[D]. 徐凡.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6]丙烯醛水合加氢合成1,3-丙二醇工艺新技术开发研究[D]. 唐勇.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7]一种新型聚酯材料——PTT的合成及应用[J]. 李现顺,甘胜华,汪少朋. 聚酯工业, 2014(02)
  • [8]1,3-丙二醇制备研究进展[J]. 吴从意,陈静. 分子催化, 2012(03)
  • [9]四羰基钴钠催化环氧乙烷合成3-羟基丙酸甲酯的研究[D]. 余文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10]环氧乙烷羰基合成1,3-丙二醇研究进展[J]. 刘军强,刘定华,刘晓勤. 现代化工, 2012(03)

标签:;  ;  ;  ;  

1,3-PDO催化剂及羰基合成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