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橡胶/三元乙丙泡沫合金的性能研究

硅橡胶/三元乙丙泡沫合金的性能研究

一、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合金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文华银[2](2021)在《超临界CO2制备EPDM微孔泡沫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元乙丙橡胶(EPDM)泡沫不仅具有优异的绝缘性和耐老化性等特性,同时还兼具了泡沫材料的隔热、隔音及轻柔等特点。EPDM泡沫已被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电气设备及医用器件等。目前关于制备EPDM泡沫的方法大都局限于化学发泡法,化学发泡不仅对环境具有危害性,而且易产生难以调控的大孔径结构导致泡沫性能较差,因此应用有限。而超临界流体法作为当前制备聚合物泡沫的先进发泡方式,其制备过程不仅具有环境友好性,还能通过改变发泡条件使聚合物泡沫达到均匀的微孔甚至纳米孔结构,从而使其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目前关于超临界流体法制备EPDM微孔泡沫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本论文采用超临界CO2作为物理发泡剂,从增强填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调控及力学性能的提高等方面系统研究了EPDM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变化规律。选取了多种不同性质的白炭黑作为增强填料,研究了白炭黑对EPDM硫化性能、流变性能及泡孔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小粒径的白炭黑作为增强填料时,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流变性,有利于发泡过程中形成较好的泡孔结构。同时,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模量由于增强填料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差异。具有较低强度和模量的基体有利于制备更低表观密度的泡沫;具有较高强度和模量的基体有利于制备更小泡孔及更强力学性能的泡沫。研究了白炭黑/EPDM泡孔结构随发泡工艺参数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了泡孔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包括隔热性能和力学强度。研究发现,提高饱和压力或降低饱和温度能够明显细化泡孔结构,从而有利于白炭黑/EPDM泡沫获得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提高饱和温度能够使白炭黑/EPDM泡沫获得低表观密度,从而有利于降低导热系数。白炭黑/EPDM泡沫最低热导系数达到了0.05 W/m K,表现出优异隔热性能。利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SR)和EPDM交联温度的差异以及白炭黑的补强和增容作用,制备了白炭黑/SR/EPDM共混物。在EPDM的预交联过程中,SR形成了全硫化态的交联网络,这在无后硫化的情况下,SR也可以起到弥补EPDM基体强度的作用。同时,白炭黑的存在可以显着降低SR相的畴尺寸,增强EPDM与SR的相容性。SR的加入大大提高了EPDM的储能模量、粘度和基体强度等,显着提高了白炭黑/SR/EPDM微孔泡沫的力学性能。当白炭黑/EPDM泡沫和白炭黑/SR/EPDM泡沫的孔径和泡孔密度基本相同时,白炭黑/SR/EPDM泡沫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比EPDM泡沫提高了463%和283%。

陈强[3](2021)在《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制备及老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不同牌号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进行性能评价和选择,选出符合GB 18173.1-2006高分子防水材料EPDM防水材料标准的橡胶牌号EPDM-3760p。并对EPDM-3760p的半有效硫磺硫化和DCP过氧化物硫化两种硫化体系硫化胶,进行了热空气老化、耐酸、碱老化三种老化。探究了力学性能、表面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溶胀法交联密度分析、力学性能分析、体式显微镜、热重分析仪(TG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分析表征了老化后EPDM硫化胶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随着热氧老化时间的增加,EPDM交联密度、硬度、拉伸强度均增加,过氧化物硫化的EPDM硫化胶的老化系数均大于1,老化系数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变化不大;硫磺硫化的EPDM硫化胶的老化系数均小于1,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老化系数逐渐降低。EPDM橡胶热失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挥发性物质(增塑剂等)的挥发,第二阶段中低挥发性物质的分解(EPDM橡胶基体),第三阶段炭黑等物质的缓慢燃烧。第一阶段热稳定性能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CP硫化的EPDM橡胶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较硫磺硫化的EPDM橡胶要好,原因是DCP硫化的EPDM产生的C-C键键能大于硫磺硫化的单硫键、多硫键。老化后羟基含量逐渐增加、羰基指数逐渐增加、老化是交联和断链的共同作用。EPDM橡胶在10%浓度Na OH和10%浓度HCl条件下老化后交联密度、拉伸强度变化不明显,扯断伸长率以及300%定伸应力老化前期无明显规律,5天之后逐渐下降。老化后的显着变化主要体现在表面性能上,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接触角均减小,表面性能逐渐向亲水性转变;硫磺硫化的EPDM硫化胶在10%浓度Na OH和10%浓度HCl条件下接触角下降程度均小于DCP过氧化物硫化的EPDM橡胶,说明DCP过氧化物硫化的EPDM橡胶耐酸碱性要优于硫磺硫化的EPDM橡胶;在10%浓度HCl条件下EPDM橡胶接触角减小程度均小于10%浓度Na OH环境下的EPDM,硫磺硫化的EPDM橡胶拉伸断裂试样表面裂纹程度大于DCP过氧化物硫化的EPDM橡胶,说明EPDM橡胶的耐酸性更好,耐碱性更差;防老剂RD/4010NA的加入会抑制EPDM橡胶在酸性条件下的老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单体ENB中C=C双键在酸和碱条件下,会发生水解,从而导致的EPDM的降解,使得其羟基和酮的含量增加,EPDM在酸和碱条件下降解会从橡胶表面延续到内部,影响EPDM橡胶整体的稳定性。

姬占有[4](2021)在《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增强丁苯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文中认为热固性闭孔型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具有燃烧碳化,积碳自阻的特性。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机械共混大量阻燃剂实现其阻燃性,但由于阻燃剂在基体中存在分散性差的问题,使其填充量与实际阻燃和补强效果不成比例。因此,研究一种低填充量、高效阻燃和力学性能优异的闭孔型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丁苯橡胶(SBR)具有无卤、易加工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中。但SBR在硫化-发泡过程中分子链被拉伸产生内应力和应变,降低SBR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拟以SBR为主要发泡基体,引入不同结晶度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不同种类的无机粒子,分别在SBR发泡材料闭孔结构的泡孔壁基体中和泡孔内腔壁上构筑有机/无机支架结构,以提高SBR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硫磺(S)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交联体系,以具有结晶性的EVA构筑有机支架结构,增强SBR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主要研究了不同醋酸乙烯(VA)含量的EVA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结晶性、相容性、泡孔形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探明了 EVA晶区作为有机支架结构的抗收缩机理。结果表明:基于DCP和S的交替交联过程,EVA的乙烯链段结晶区作为有机支架结构,使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和后收缩率降低至4.8%和2.3%;SBR/EVA复合发泡材料极限氧指数为19.5%。(2)EVA不足以抵消SBR分子链被拉伸产生的内应力和应变。在具有闭孔结构的SBR/EVA复合发泡材料泡孔内腔壁上构筑在橡胶发泡过程中必须添加的氧化锌(ZnO),以增强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阻燃等性能。研究了不同ZnO含量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尺寸稳定性、阻燃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ZnO粒子及其团聚体成功地构筑在具有闭孔结构的泡孔内腔壁上,使其收缩率从14.2%降低到6.4%;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的ZnO粒子及其团聚体分散热量的聚集,使点燃时间从53 s增加到80 s,极限氧指数增加到21.1%。(3)构筑在泡孔内腔壁上的ZnO含量少且不均匀,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增强程度小。采用少量环氧树脂(EP)调控ZnO在SBR/EVA复合发泡材料泡孔内腔壁上的分布,以增强其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研究了不同含量的EP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尺寸稳定性、阻燃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P成功地调控ZnO均匀且致密地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使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收缩率降低到6.0%;热释放速率峰值从825 kW/m2降低到584 kW/m2,极限氧指数为 23.5%。(4)ZnO结构单一,不具有抑烟作用,且过量的EP降低了阻燃性能。在SBR/EVA基体中引入镁铝水滑石(MgAl-LDH),利用适量EP调控MgAl-LDH在SBR/EVA复合发泡材料泡孔内腔壁上的分布,以增强SBR/EVA复合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研究了不同MgAl-LDH与EP 比例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尺寸稳定性、阻燃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gAl-LDH均匀且致密地分布在闭孔结构泡孔内腔壁上的局部区域;当MgAl-LDH与EP的比例为3:1时,使SBR/E VA复合发泡材料收缩率降低到3.4%;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到540kW/m2,产烟速率明显降低,极限氧指数为25.8%。(5)MgAl-LDH均匀地、致密地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的局部区域,对泡孔壁的隔热保护作用差。在SBR/EVA基体中引入镁铝水滑石和膨胀型阻燃剂聚磷酸铵复配体系(MgAl-LDH/APP),以增强SBR/EVA复合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研究了不同MgAl-LDH与APP的比例对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尺寸稳定性、阻燃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尺寸泡孔是由MgAl-LDH为异相成核剂生长形成,小尺寸泡孔是由APP为异相成核剂生长形成。由于大量的APP分布在泡孔内腔中,使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和后收缩率增加,反向证明了无机粒子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可以增强其尺寸稳定性。当MgAl-LDH与APP的比例为1:4时,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到513 kW/m2。(6)分别调控无机粒子在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泡孔壁基体中和泡孔内腔壁上的分布,通过比对分析方法研究了泡孔壁基体中和泡孔内腔壁上无机粒子的构筑机理,并探明了无机粒子的两种分布状态对尺寸稳定性、阻燃性和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当发泡气体的饱和压力小于体系压力时,无机粒子及其团聚体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当发泡气体的饱和压力大于体系压力时,无机粒子分布在泡孔壁的基体中;EP调控无机粒子均匀且致密地分布在泡孔内腔壁上,充当支架结构,使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和后收缩率分别减小了 75.7%和71.6%;且支架结构具有隔热保护作用,增强了燃烧后残留物层的强度和完整性,延长了点燃时间和热释放速率峰值的出现时间。

瞿金磊[5](2021)在《低反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电磁污染,因此需要通过电磁屏蔽材料加以控制。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柔性材料,可以克服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密度大、加工成型困难、易腐蚀等缺点,是未来电磁屏蔽材料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作为功能填料,制备了VMQ/MWCNT复合电磁屏蔽材料、NBR/EPDM/MWCNT复合吸波材料,并通过不同方式将二者组合成低反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这三种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含量和硫化方式对VMQ/MWCNT复合材料的影响。发现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会提高除断裂伸长率之外的其他各项性能,当MWCNT含量达到8 phr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电磁屏蔽效能;二段硫化后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趋于稳定,但是在高MWCNT含量(6-8 phr)下的交联密度发生降低,总电磁屏蔽效能明显提高,提升幅度可达57.7%。研究了二段硫化时间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发现0-1 h下复合材料的SET发生了明显的提升,在4 h时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VMQ/MWCNT是一种以反射为主的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含量和硫化体系对NBR/EPDM/MWCN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MWCNT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明显,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有明显的提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复合材料的RLmin出现在8 phr MWCNT含量时,最低可达-48.1 d B。研究了两种加工工艺对填料分散的影响,发现在无机填料和增塑剂之后加入MWCNT的加工工艺,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将上述电磁屏蔽材料和吸波材料整合到一起,研究了双层和多层梯度结构对橡胶复合材料电磁屏蔽的影响,发现在电磁波入射方向附加吸波层的双层结构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电磁波的反射,以MWCNT含量为梯度的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反射率。

李华卿[6](2020)在《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橡胶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芳纶浆粕是利用原纤化对芳纶纤维进行处理后所得到的一种短纤维产品,其在主干纤维周围存在大量的超细芳纶短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但相比较于未予处理的芳纶短切纤维,芳纶浆粕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结合点要好于芳纶短切纤维,补强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针对芳纶浆粕的易团聚且与橡胶基体结合性差的问题,对三元丙橡胶、天然橡胶、硅橡胶三种橡胶材料使用芳纶浆粕补强对其性能的影响和补强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芳纶浆粕进行表面改性和预分散处理,以提高芳纶浆粕的分散性以及界面结合性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自的超细芳纶短纤维的改性预分散工艺。研究了改性预处理芳纶浆粕母胶填充的三元乙丙基输送带覆盖胶体系,利用偶联剂和液态隔离剂对芳纶浆粕进行了改性预分散处理制备得APM-E40母胶,有效提高了芳纶浆粕的分散性能和界面结合性能。同时纤维的形貌对其填充胶料的性能有一定影响,在保证纤维分散性的前提下,纤维的长径比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补强效果越明显,其填充胶料的性能越好。APM-E40的用量对其填充胶料性能有较大影响,纤维量的增加会使得胶料的拉伸强度发生下降,定伸应力和模量明显提高,胶料的硬度也随之提高,耐撕裂性能和耐动态切割性能均明显提高。综合其各项性能,芳纶浆粕的纯纤维用量为3Phr时较为合适,可提高输送带覆盖胶的撕裂强度约33%、20%定伸应力约150%以及耐动态切割性能约13%。研究了改性预处理芳纶浆粕母胶填充的天然橡胶基工程胎胎面胶体系,对芳纶浆粕进行改性预分散处理,并将其填充到添加间苯二酚甲醛粘合体系的工程胎胎面胶中。综合其各项性能,对芳纶浆粕进行改性预分散时使用3Phr的封端聚二异氰酸酯以及1Phr的环氧树脂对芳纶浆粕进行表面改性,以液态聚异戊二烯作为液态隔离剂,制备得APM-N431对工程胎胎面胶补强最为合适。同时还应在胶料中加入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粘合体系进一步提高粘合。APM-N431补强工程胎胎面胶的合适用量为纯纤维量1.5Phr。可提高其M20约140%、抗裂纹扩展性能约10%以及纤维取向沿轴向时的耐动态切割性能约30%,但会造成其拉伸强度发生约5%的下降。使用芳纶浆粕提高耐动态切割性能时,相比较于纤维沿周向取向的切割方向,当纤维沿轴向取向时对耐动态切割性能提高更为明显。研究了改性预处理芳纶浆粕母胶填充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材料配合体系,使用封端聚二异氰酸酯和环氧树脂对芳纶浆粕进行表面改性,乙烯基硅油作为隔离剂进行渗透隔离制备得的APM-Q431母胶,其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补强具有较好的效果。随芳纶浆粕用量的增加,硫化胶的拉伸强度略有降低,硫化胶的定伸应力、模量、撕裂强度以及硬度不断提高。综合胶料的各项性能,在使用芳纶浆粕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进行补强时,在胶料中添加纯纤维量为1.5Phr的APM-Q431比较合适,可提高胶料的M20约287%、撕裂强度约51%,同时还能一定程度提高60℃下的tanδ。

陈大鹏[7](2020)在《EPDM/MVQ共混胶的形态结构及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硅橡胶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耐候性和电绝缘性,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硅橡胶的成本比较高,机械强度低,限制了其在更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具有机械强度高、耐老化性好、耐候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其耐高温性欠佳。因此可以将EPDM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进行共混来制备机械强度高、耐高温性能好的橡胶材料。但是EPDM与MVQ的相容性比较差,共混胶的微观形态(包括分散相的形貌、分散程度、相畴大小)和界面相容性对共混胶的宏观使用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开放式炼胶机制备了EPDM/MVQ共混材料,并对其微观形态结构和界面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EPDM/MVQ简单共混材料(EPDM/MVQ-TPO材料)的黏弹性和形态结构随组分配比和温度而变化。就黏弹性而言:随着MVQ用量的增多,体系的弹性、黏性和假塑性增强。其中,当组分配比为EPDM/MVQ=70/30时,体系的流动行为接近于理想黏弹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的黏度降低,加工流动性变好。就形态结构而言:当EPDM含量(质量分数)为30%和70%时,体系为过渡结构。当EPDM含量介于两者之间时,体系为双相连续结构。除此之外,体系为单相连续结构。另外,动态流变测试对形态结构的预测适用于EPDM/MVQ-TPO材料;当温度升高到160℃时,体系会发生相分离,混炼温度不宜超过160℃。EPDM/MVQ选择性硫化材料(EPDM/v-MVQ材料)(EPDM/MVQ=70/30)的黏弹性主要受交联的MVQ相、未被交联的EPDM相以及相间交联作用的共同影响。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MVQ交联颗粒的结构更加完善,尺寸增大,同时相间交联作用也逐渐增强。另外,动态流变测试对形态结构的预测适用于EPDM/v-MVQ材料。将三元乙丙橡胶接枝马来酸酐(EPDM-g-MAH)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分别添加到EPDM和MVQ中可对EPDM/MVQ共混胶进行反应性增容,从而改善了共混胶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利用红外光谱分析、转矩流变分析、动态流变测试、静态硫化性能测试、动态力学性能测试、断面形貌观察及能谱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和研究了界面相容作用对EPDM/MVQ共混胶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

孙燕飞[8](2020)在《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进口密封圈失效机理及老化寿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换流阀是换流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各种损耗,会导致晶闸管元件结温升高。过高的温度会造成晶闸管故障,需要阀冷却系统来保证晶闸管结温在正常范围内,以保障换流阀的可靠运行。阀内冷系统橡胶密封圈是换流阀冷却系统密封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性能及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到阀冷系统的冷却性能。橡胶材料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发生老化现象,其使用性能及寿命大幅降低,因此有必要对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密封圈的失效机理及老化寿命进行深入研究,为阀冷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换流阀冷却系统中密封圈的失效机理以及老化寿命,指导现场阀冷系统的运行维护,为阀冷系统密封圈的检修和更换提供参考,减少检修维护工作量,使阀内冷系统密封圈的管理更加科学,并提高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设计了阀内冷系统密封圈寿命评估试验方法:模拟材料实际使用环境,设计密封圈老化试验工装,选择密封圈的压缩永久变形作为特性指标、50%压缩永久变形作为临界值,设计人工加速热老化试验方案,利用各直流工程现有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以及氟橡胶密封圈开展人工加速老化试验。(2)然后针对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密封圈开展失效机理分析,制作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样品,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720h人工加速老化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老化前后的样品进行分析,识别橡胶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热氧老化是密封圈失效的主要原因。(3)最后通过对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密封圈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和温度、时间的关系,并利用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以压缩永久变形为表征参数的橡胶密封材料寿命预测模型,对所研究的橡胶密封材料进行了寿命预测。预测结果为: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为29年,氟橡胶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为5.7年。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南方电网各换流站阀内冷系统密封圈的运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陈彤[9](2020)在《产品手册《缔结管道连接件》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产品手册的翻译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次翻译实践是将一本英文产品手册TEEKAY the Pipe Coupling(《缔结管道连接件》)翻译成中文。实践基于一个真实的订单任务,译者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Trados软件,在顺应论指导下,顺利完成翻译及本报告。该产品手册介绍了管道连接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尺寸、特性和应用场景等。客户提供了部分中英文术语,要求术语一致、翻译准确、通俗易懂。翻译前期,译者分析了源文的语言特点,收集了管道专业相关的平行文本,研究了顺应论的基本理论及其适于本次翻译实践的原因。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在不同语言层面上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论可以用作翻译的策略。“语境关系顺应”意味着翻译应适应上下文的语境。“结构对象顺应”处理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的句法、篇章结构、功能和意义。“动态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相对语境的动态响应,是翻译过程中的调整。“顺应过程意识程度”揭示了在翻译过程中还存在着译者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意识的问题。译者越有意识,就越知道为何及如何选择译文。本报告以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案例为载体,分析管道连接件产品手册这类技术和商务文本,在语义选择、语态变换、句型结构调整、段落逻辑梳理中的翻译处理,同时也体现了译者主动意识的作用。本次翻译实践中虽仍然使用的是增译法、重构法、分译法等常见翻译技巧,但通过应用顺应论,其四个方面作为翻译过程的框架,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达到预期翻译目标。最后,本报告反思了此次翻译实践,呈现了客户对译本的评价,此外还总结了翻译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对未来翻译工作的建议。

宋九强[10](2020)在《纤维增强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飞行器飞行速度明显加快,飞行距离和时间更长。对于高马赫数、长时间飞行的航天飞行器,热防护材料在整个飞行器性能的提升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凭借着独特的优点被广泛用于航天飞行器发动机的热防护领域。本课题主要研究和制备了一种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硫化特性、抗烧蚀性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了在高温下的热分解反应与陶瓷化反应机理;通过添加不同的纤维,研究了纤维种类、含量对陶瓷化效果、力学特性和结构整体性以及陶瓷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的影响;此外,通过发泡的技术方式在可陶瓷化复合材料中引入低密度组份,降低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制备了防隔热一体化热防护复合材。首先,采用石墨和ZrSi2作为成瓷填料,制备了具有不同ZrSi2含量的可陶瓷化硅橡胶(ZrSi2/MVSR)复合材料。ZrSi2粉体颗粒与硅橡胶之间属于物理混合,ZrSi2的添加提高了ZrSi2/MVSR复合材料密度,由1.28 g/cm3增加到1.51 g/cm3。随着ZrSi2添加量的增加,ZrSi2/MVSR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减低,永久变形增大,在最佳添加量30 phr时,拉伸强度是5.08 MPa,断裂伸长率为364.3%,永久变形为5.24%。ZrSi2的添加使ZrSi2/MVS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由0.553 W/(m·K)增加到0.694 W/(m·K),此外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ZrSi2的添加提高了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了低温柔性。热分析结果表明ZrSi2的添加对复合材料在氮气中的初始分解温度有所提高,由473.5℃提高到490.2℃,对分解峰值温度影响较小,此外对空气中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小。ZrSi2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当添加量为30 phr时,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是0.055 mm/s,质量烧蚀率是0.054 g/s,相比于未添加ZrSi2的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56.7%和37.2%。第二,通过ZrSi2/MVSR复合材料热分解反应过程和陶瓷化反应机制的分析,热分解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加,但是最终的热分解产物残留率没有发生改变,并根据不同热分解速率下峰值分解温度的不同得到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在热分解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硅橡胶的热裂解,分子链发生了断裂和重排,生成了大量的烷烃类物质和低聚硅氧烷。在陶瓷化转变中发生了十分复杂的热化学反应,在有氧条件下,复合材料各组份均发生了氧化反应,并且在贫氧区生成的陶瓷产物也最终被氧化,最后形成了含Zr-Si-O-C的复相陶瓷产物。在烧蚀产物微观结构中,陶瓷化产生的保护层较为致密,对外界热流和氧化性气氛有很好的阻隔作用,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冲刷性能。此外,ZrSi2/MVSR复合材料在烧蚀过程中由烧蚀表面向内形成了陶瓷层、热解层、原始层的多层烧蚀结构,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随着温度的变化逐渐转变。第三,采用芳纶浆粕(AF)、短切碳纤维(CF)、短切氧化锆纤维(Zr F)和短切高硅氧纤维(Si F)作为增强材料制备了含纤维的ZrSi2/MVSR复合材料。AF对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硬度影响较大,添加10 phr之后,复合材料的硬度由70.5增加到85。AF的添加降低了ZrSi2/MVSR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但随着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变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和永久变形一直降低,添加量为8 phr时拉伸强度最大为4.68 MPa,此时断裂伸长率和永久变形分别为90.2%、3.7%。四种等含量纤维中AF填充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较大,断裂伸长率最小,而CF填充复合材料永久变形最小。短纤维的加入提高了ZrSi2/MVS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其中添加8 phr CF的ZrSi2/MVSR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最大,为0.81 W/(m.K),添加芳纶浆粕的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最小,为0.68 W/(m.K)。AF的加入降低了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并且在四种纤维中AF对复合材料抗烧蚀性的改善最好。添加8 phr AF后,线烧蚀率是0.035 mm/s,质量烧蚀率是0.036 g/s,分别降低了36.3%和33.3%。微观结构显示AF在烧蚀产物中缠结穿插,对复合材料的抗冲刷性能有较大的提高。第四,通过对石英纤维布(QC)、碳纤维布(CC)和高硅氧纤维布(HSi C)对AF/ZrSi2/MVS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抗烧蚀性及微观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QC的增强效果较好,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63 MPa,提高了约20.3%,断裂伸长率为27.8%,永久变形为2.12%。CC对AF/ZrSi2/MVSR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影响较大,为0.737 W/(m.K)。QC可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烧蚀率,线烧蚀率是0.012mm/s,质量烧蚀率是0.022 g/s,相比于复合材料SRA4降低了65.7%和38.9%。而加入CC和HSi C后,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分别为0.015 mm/s和0.027 mm/s,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22 g/s和0.031 g/s。微观结构表明,石英纤维布所形成的烧蚀结构更致密,对热量和氧气的侵蚀屏蔽作用更好,纤维布与AF在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分别起着网络化增强和弥散增强的作用,两者的结合大幅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抗气流冲刷性能。复合材料高温热解产物弯曲强度表明QC对热解产物弯曲强度的提高更明显,达到了14.38 MPa,而CC和HSi C降低了热解产物的弯曲强度,分别为9.01 MPa和12.62 MPa。最后,采用可膨胀微球发泡的方法制备了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AFF/ZrSi2/Frits/MVSR),Frits的添加降低了AF/ZrSi2/MVSR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残留物质量增加,并且提高了不同温度下热解残留物的弯曲强度,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自支撑陶瓷结构。可膨胀微球的添加大幅降低了AFF/ZrSi2/Frits/MVSR复合材料的密度与硬度。经分析,可膨胀微球的最佳用量为6 phr,此时自由发泡的复合材料密度为0.521 g/cm3,受限发泡的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为0.328 W/(m.K),压缩模量为1.26 MPa。从微观结构中得到可膨胀微球在复合材料中尺寸分布不均匀,直径约50-80μm,球壳与硅橡胶的基体存在明显的界面,微球在发泡过程中的膨胀受到复合材料体系较大的限制。可膨胀微球的添加提高了AFF/ZrSi2/Frits/MVSR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当最佳添加量为6phr时,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是0.031 mm/s,质量烧蚀率是0.043 g/s。从低密度AFF/ZrSi2/Frits/MVSR复合材料烧蚀产物的微观结构中可以看出烧蚀表面存在较多的烧蚀凹坑,凹坑周围形成了比较致密的陶瓷保护结构,Frits在烧蚀过程中的熔融为陶瓷化反应提供较好的液相环境,提高了烧蚀产物的机械强度和致密性,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抗冲刷性能。

二、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合金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合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2)超临界CO2制备EPDM微孔泡沫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元乙丙橡胶概述
    1.2 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1.2.1 三元乙丙橡胶泡沫
        1.2.2 化学发泡制备EPDM泡沫
        1.2.3 物理发泡制备EPDM泡沫
    1.3 超临界流体发泡法的应用概述
        1.3.1 超临界流体发泡工艺及机理
        1.3.2 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塑料类泡沫材料
        1.3.3 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橡胶类泡沫材料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白炭黑/EPDM微孔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白炭黑/EPDM泡沫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2.3.2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基体形貌
        2.3.3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固体流变性能
        2.3.4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CO_2吸附量
        2.3.5 白炭黑/EPDM微孔泡沫形貌及结构
        2.3.6 白炭黑/EPDM微孔泡沫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泡工艺条件对白炭黑/EPDM泡沫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白炭黑/EPDM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白炭黑/EPDM泡沫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泡工艺条件对CO_2吸附量的影响
        3.3.2 发泡工艺条件对白炭黑/EPDM泡沫泡孔结构的影响
        3.3.3 泡孔结构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3.3.4 泡孔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炭黑/SR/EPDM微孔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制备
        4.2.3 白炭黑/SR/EPDM微孔泡沫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硫化性能
        4.3.2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相容性
        4.3.3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界面作用
        4.3.4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4.3.5 白炭黑/SR/EPDM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4.3.6 白炭黑/SR/EPDM微孔泡沫的泡孔结构
        4.3.7 白炭黑/SR/EPDM微孔泡沫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制备及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防水卷材概述
    1.2 三元乙丙橡胶概述
    1.3 三元乙丙橡胶老化方式
        1.3.1 三元乙丙橡胶的热氧老化
        1.3.2 三元乙丙橡胶的光氧老化
        1.3.3 三元乙丙橡胶的人工气候老化
        1.3.4 三元乙丙橡胶的辐射老化研究
        1.3.5 三元乙丙橡胶的化学介质老化研究
        1.3.6 三元乙丙橡胶的超声波老化
    1.4 三元乙丙橡胶应用领域
    1.5 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1.5.1 混炼工艺
        1.5.2 挤出工艺
        1.5.3 硫化工艺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EPDM橡胶型号评价和选择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配方
        2.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4 试样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门尼粘度对EPDM生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2.3.2 乙烯含量对EPDM生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2.3.3 ENB含量对EPDM生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DM硫化胶的热氧老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配方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热氧老化实验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DM生胶硫化特性分析
        3.3.2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交联密度变化
        3.3.3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变化
        3.3.4 EPDM硫化胶的老化系数
        3.3.5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表面性能变化
        3.3.6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热失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DM硫化胶的介质老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EPDM硫化胶的介质老化试验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PDM硫化机胶老化后的体积、质量变化
        4.3.2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交联密度变化
        4.3.3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变化
        4.3.4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表面形貌变化
        4.3.5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表面性能变化
        4.3.6 EPDM硫化胶老化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增强丁苯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发泡材料的概述
        1.2.1 聚合物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分类及制备
        1.2.2 聚合物发泡材料泡孔成型机理
    1.3 聚合物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的研究
        1.3.1 加工工艺的调控
        1.3.2 交联结构的设计
        1.3.3 结晶性能的影响
        1.3.4 无机粒子的补强
    1.4 聚合物发泡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1.4.1 隔离结构的构筑
        1.4.2 协同阻燃的设计
        1.4.3 机械共混阻燃剂
        1.4.4 化学合成阻燃剂
    1.5 橡胶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丁苯橡胶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2 天然橡胶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3 硅橡胶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4 三元乙丙橡胶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课题的提出
2 丁苯橡胶/乙烯-醋酸乙烯酯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不同VA含量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2.2.4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硫化特性
        2.3.2 SBR/EVA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2.3.3 SBR/EVA复合材料的相容性
        2.3.4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2.3.5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2.3.6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阻燃性能
        2.3.7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
        2.3.8 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2.4 小结
3 泡孔内腔壁构筑氧化锌增强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不同ZnO含量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3.2.4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硫化特性
        3.3.2 ZnO在SBR/EVA基体中的分散性
        3.3.3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3.3.4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3.3.5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阻燃性
        3.3.6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
        3.3.7 SBR/EVA-ZnO复合发泡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3.4 小结
4 环氧树脂调控泡孔内腔壁氧化锌分布增强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不同EP含量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4.2.4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硫化特性
        4.3.2 EP调控ZnO在SBR/EVA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4.3.3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4.3.4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4.3.5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阻燃性
        4.3.6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
        4.3.7 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4.4 小结
5 泡孔内腔壁构筑镁铝水滑石增强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5.2.4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硫化特性
        5.3.2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在SBR/EVA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分散性
        5.3.3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5.3.4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5.3.5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阻燃性
        5.3.6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
        5.3.7 不同MgAl-LDH与EP比例SBR/EVA复合发泡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5.4 小结
6 泡孔内腔壁构筑镁铝水滑石/聚磷酸铵增强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6.2.4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硫化特性
        6.3.2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在SBR/EVA/EP复合基体中的分散性
        6.3.3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6.3.4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6.3.5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阻燃性
        6.3.6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6.3.7 不同MgAl-LDH与APP比例SBR/EVA/EP复合发泡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6.4 小结
7 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增强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及阻燃性的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仪器
        7.2.3 以AC为发泡剂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7.2.4 以AC为发泡剂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泡孔内腔壁无机粒子的构筑机理
        7.3.2 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对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增强机理
        7.3.3 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对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阻燃性的增强机
        7.3.4 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对SBR/EVA基复合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低反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学基本理论
        1.2.1 电磁场与电磁波
        1.2.2 电磁波的反射与吸收
        1.2.3 电磁屏蔽效能和吸波性能评价方法
    1.3 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橡胶的种类
        1.3.1.1 天然橡胶
        1.3.1.2 合成橡胶
        1.3.2 不同填料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
        1.3.2.1 导电填料复合材料
        1.3.2.2 吸波填料
        1.3.3 具有立体导电骨架的橡胶复合材料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复合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表征测试
        2.2.3.1 碳纳米管的表征
        2.2.3.2 硫化特性测试
        2.2.3.3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2.3.4 电导率测试
        2.2.3.5 微观形貌
        2.2.3.6 表观交联密度测试
        2.2.3.7 电磁屏蔽效能
    2.3 多壁碳纳米管含量和硫化方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3.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2.3.2 多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2.3.2.1 基本属性
        2.3.2.2 微观形貌
        2.3.2.3 拉曼光谱
        2.3.3 硫化特性
        2.3.4 微观形貌
        2.3.5 表观交联密度
        2.3.6 物理机械性能
        2.3.7 电导率
        2.3.8 介电常数
        2.3.9 电磁屏蔽效能
    2.4 二段硫化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探究
        2.4.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2.4.2 硫化特性
        2.4.3 质量损失率
        2.4.4 物理机械性能
        2.4.5 电导率
        2.4.6 电磁屏蔽效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丁腈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表征测试
        3.2.3.1 硫化特性测试
        3.2.3.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2.3.3 电导率测试
        3.2.3.4 微观形貌
        3.2.3.5 电磁参数测量及吸波性能计算
    3.3 多壁碳纳米管含量和硫化体系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3.3.2 硫化特性
        3.3.3 微观形貌
        3.3.4 物理机械性能
        3.3.5 电导率
        3.3.6 介电常数
        3.3.7 吸波性能
    3.4 加工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3.4.2 微观形貌
        3.4.3 电导率
        3.4.4 介电常数
        3.4.5 吸波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结构低反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双层结构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的影响
        4.2.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4.2.2 结果分析
    4.3 多层梯度结构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橡胶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芳纶浆粕
        1.1.1 芳纶浆粕的简介
        1.1.2 芳纶浆粕的预分散及改性方法
        1.1.2.1 芳纶浆粕的预处理方法
        1.1.2.2 芳纶浆粕的表面改性方法
        1.1.3 芳纶浆粕的应用
    1.2 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体的输送带覆盖胶
        1.2.1 输送带覆盖胶简介
        1.2.2 三元乙丙橡胶的补强方法
    1.3 以天然橡胶为基体的工程胎胎面胶
        1.3.1 工程胎胎面胶简介
        1.3.2 天然橡胶的补强方法
    1.4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及其补强方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配方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工艺
        2.2.1 芳纶浆粕母胶预分散处理工艺
        2.2.1.1 三元乙丙橡胶用芳纶浆粕母胶
        2.2.1.2 天然橡胶用芳纶浆粕母胶
        2.2.1.3 硅橡胶用芳纶浆粕母胶
        2.2.2 芳纶浆粕填充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2.2.3 芳纶浆粕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2.2.4 芳纶浆粕填充硅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2.3 测试标准条件及表征手段
        2.3.1 混炼胶硫化特性测试标准及条件
        2.3.2 混炼胶门尼粘度测试标准及条件
        2.3.3 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测试条件
        2.3.4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标准及条件
        2.3.5 硫化胶硬度测试
        2.3.6 硫化胶耐动态切割性能测试
        2.3.7 硫化胶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测试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第三章 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输送带覆盖胶性能研究
    3.1 AP的改性预分散处理对其填充EPDM输送带覆盖胶性能影响
        3.1.1 改性预分散处理对AP填充EPDM加工性能的影响
        3.1.2 改性预分散处理对AP在EPDM中分散性能的影响
        3.1.3 改性预分散处理对AP填充EPDM力学性能及硬度的影响
        3.1.4 改性预分散处理对AP填充EPDM耐动态切割性能的影响
    3.2 AP的形貌对其填充EPDM输送带覆盖胶性能影响
        3.2.1 AP的形貌对其填充EPDM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3.2.2 AP的形貌对其胶填充EPDM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AP的形貌对其胶填充EPDM耐动态切割性能的影响
    3.3 AP用量对其填充EPDM输送带覆盖胶性能影响
        3.3.1 AP用量对其填充EPDM加工性能的影响
        3.3.2 AP用量对其填充EPDM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AP用量对其填充EPDM耐动态切割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性能研究
    4.1 改性预分散AP母胶对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AP表面改性对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间苯二酚甲醛粘合体系对AP填充工程胎胎面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改性预分散AP母胶用量对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力学性能影响
    4.2 改性预分散AP对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耐动态切割性能的影响
        4.2.1 AP的表面改性对其填充工程胎胎面胶耐动态切割性能影响
        4.2.2 间苯二酚甲醛粘合体系对AP填充工程胎胎面胶耐动态切割性能的影响
        4.2.3 改性预分散AP母胶用量对工程胎胎面胶耐动态切割性能影响
    4.3 改性预分散AP母胶对其填充NR加工性能的影响
        4.3.1 AP表面改性对其填充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4.3.2 间苯二酚甲醛粘合体系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4.3.3 AP的用量对其填充NR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性能研究
    5.1 AP的改性预分散处理对其填充MVQ性能影响
        5.1.1 AP改性预分散处理对其填充MVQ力学性能的影响
        5.1.2 AP改性预分散处理对其填充MVQ硫化特性的影响
        5.1.3 AP改性预分散处理对其填充MVQ阻尼性能的影响
    5.2 AP用量对其填充MVQ性能影响
        5.2.1 AP用量对其填充MVQ力学性能的影响
        5.2.2 AP用量对其填充MVQ硫化性能的影响
        5.2.3 AP用量对其填充MVQ阻尼性能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7)EPDM/MVQ共混胶的形态结构及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体概述
        1.1.1 三元乙丙橡胶概述
        1.1.2 硅橡胶概述
    1.2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1.2.1 聚合物共混物
        1.2.2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相容性
        1.2.3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界面
    1.3 基体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1.3.1 三元乙丙橡胶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1.3.2 硅橡胶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1.3.3 EPDM/MVQ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EPDM/MVQ-TPO材料的形态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PDM/MVQ-TPO材料的线性黏弹区的确定
        2.3.2 EPDM/MVQ-TPO材料的形态结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DM/v-MVQ材料的形态结构及界面交联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DM和 MVQ的硫化反应特性
        3.3.2 EPDM/v-MVQ材料的线性黏弹区的确定
        3.3.3 EPDM/v-MVQ材料的形态结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DM/MVQ共混胶界面相容性的研究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4.2.2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PDM-g-MAH和 KH550对EPDM/MVQ共混胶的增容效果
        4.3.2 相容剂用量对EPDM/MVQ共混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进口密封圈失效机理及老化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封圈的失效机理
        1.2.2 密封圈老化试验方法
        1.2.3 密封圈检测方法
        1.2.4 密封圈寿命预测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阀内冷系统密封圈寿命评估试验
    2.1 引言
    2.2 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密封圈典型工况
    2.3 试验工装和试验装置
        2.3.1 试验工装
        2.3.2 试验装置
    2.4 橡胶密封圈老化性能测试方法
        2.4.1 密封圈特性指标
        2.4.2 密封圈失效判据
        2.4.3 密封圈压缩永久变形测试方法
    2.5 橡胶密封圈老化试验方案
        2.5.1 试样准备
        2.5.2 预实验
        2.5.3 密封圈原始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
        2.5.4 老化试验步骤
    2.6 老化试验结果分析
        2.6.1 三元乙丙橡胶试验结果
        2.6.2 氟橡胶试验结果
        2.6.3 三元乙丙橡胶与氟橡胶试验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阀内冷系统密封圈的失效机理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
    3.3 SEM分析结果
    3.4 FTIR分析结果
    3.5 TGA分析结果
    3.6 密封圈失效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阀内冷系统密封圈的老化寿命预测
    4.1 引言
    4.2 基于Arrhenius图的密封圈老化寿命评估方法
    4.3 阀内冷系统密封圈人工老化试验结果与寿命预测
        4.3.1 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寿命预测
        4.3.2 氟橡胶密封圈寿命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阀内冷系统密封圈运维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产品手册《缔结管道连接件》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Task
    1.2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1.3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 Study of Parallel Text and Terms
    2.2 Translation Tools
    2.3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2.3.1 Adapt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2.3.2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echniques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1.1 Diction
        3.1.2 Addition
    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2.1 Restructuring
        3.2.2 Passive Voice Change
        3.2.3 Dividing
    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3.1 Dynamic Approach
        3.3.2 Logic Analysis
    3.4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3.4.1 Reader Consciousness
        3.4.2 Consulting Reference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s
    4.1 Evaluation
    4.2 Reflections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10)纤维增强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烧蚀材料概述
    1.3 可陶瓷化聚合物烧蚀复合材料概述
        1.3.1 树脂基耐烧蚀复合材料
        1.3.2 热塑性聚氨酯耐烧蚀复合材料
        1.3.3 丁腈橡胶耐烧蚀复合材料
        1.3.4 三元乙丙橡胶耐烧蚀复合材料
    1.4 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
        1.4.1 硅橡胶种类及硫化机理
        1.4.2 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3 可陶瓷化硅橡胶绝热材料陶瓷化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ZrSi_2填充硅橡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ZrSi_2/MVSR复合材料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密度与硬度测试
        2.3.2 拉伸性能测试
        2.3.3 硫化曲线测试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5 导热系数测试
        2.3.6 动态热机械分析
        2.3.7 热稳定性分析
        2.3.8 烧蚀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硫化特性的影响
        2.4.2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密度、硬度与拉伸性能的影响
        2.4.3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2.4.4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4.5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2.4.6 ZrSi_2含量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热分解机理与陶瓷化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复合材料制备
        3.2.4 复合材料热处理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2 微观形貌(FESEM)
        3.3.3 热分析(TG-DSC)
        3.3.4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3.3.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反应过程
        3.4.2 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陶瓷化反应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纤维对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纤维表面预处理
        4.2.4 复合材料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密度与硬度
        4.3.2 拉伸性能
        4.3.3 烧蚀性能
        4.3.4 微观形貌
        4.3.5 导热性能
        4.3.6 高温强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密度和硬度
        4.4.2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4.4.3 短纤维对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4.4.4 短纤维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4.4.5 高温裂解产物弯曲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纤维对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复合材料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密度与硬度
        5.3.2 拉伸性能
        5.3.3 导热系数
        5.3.4 烧蚀性能
        5.3.5 微观形貌
        5.3.6 高温强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密度和硬度
        5.4.2 拉伸强度与伸长率
        5.4.3 导热系数
        5.4.4 线烧蚀率与质量烧蚀率
        5.4.5 烧蚀产物微观形貌
        5.4.6 高温热解产物弯曲强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试验设备
        6.2.3 复合材料制备
        6.2.4 热处理
    6.3 测试与表征
        6.3.1 密度与硬度
        6.3.2 弯曲强度
        6.3.3 压缩强度
        6.3.4 微观形貌
        6.3.5 热分析
        6.3.6 导热性能
        6.3.7 烧蚀性能
        6.3.8 X射线衍射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低熔点玻璃料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6.4.2 低熔点玻璃料对复合材料热解产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6.4.3 低熔点玻璃料填充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热解产物物相分析
        6.4.4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密度与硬度
        6.4.5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导热系数
        6.4.6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压缩性能
        6.4.7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6.4.8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6.4.9 纤维增强低密度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烧蚀产物的微观形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四、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合金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超临界CO2制备EPDM微孔泡沫及其性能研究[D]. 文华银.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制备及老化性能研究[D]. 陈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泡孔内腔壁构筑无机粒子增强丁苯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D]. 姬占有.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5]低反射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D]. 瞿金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6]超细芳纶短纤维改性预分散及其填充橡胶材料性能研究[D]. 李华卿.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EPDM/MVQ共混胶的形态结构及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D]. 陈大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高压直流阀内冷系统进口密封圈失效机理及老化寿命研究[D]. 孙燕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产品手册《缔结管道连接件》英汉翻译报告[D]. 陈彤.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10]纤维增强可陶瓷化硅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宋九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硅橡胶/三元乙丙泡沫合金的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