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铁隧道工程建设现状

台湾高铁隧道工程建设现状

一、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论文文献综述)

严琳希[1](2019)在《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作为远距离移动的首选。特别是近年来,集航空的速度和航海的容量为一体的新一代高速铁路,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引领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高铁计划,国际高铁需求旺盛,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高速铁路产业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高铁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带动了各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更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随着国家推动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的提出,中国高铁产业拓展国际工程市场,需要抓住机遇、适应高铁市场全球竞争环境、挖掘和提升自身产业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对高铁产业的产业特点和结构进行科学认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建立高铁产业的竞争优势静、动态形成机理模型和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1)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通过对高速铁路产业和产业竞争优势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当前研究趋势和不足;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设计技术路线。(2)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概述。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高铁产业的定义与组成,并对竞争优势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概述。(3)识别和分析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途径提取出24个高铁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咨询学术界和业界相关从业人员的意见。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识别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探寻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4)研究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基于理论研究和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假设影响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借助Amos软件检验其路径显着性,得到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结构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动态模型,利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模拟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发展趋势。(5)构建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并提出提升策略。首先取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韩国七个主要高铁国家的高铁产业,基于形成机理动态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对其竞争优势趋势发展进行预测分析。构建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进行竞争优势对比评价。从高铁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出发,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角度提出高铁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善了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为提升高铁产业竞争优势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议,为高铁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积累。

杨恒伟,朱登子,俞清瀚[2](2013)在《紧邻高铁地下工程沉陷控制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以一处紧邻台湾高速铁路平面路段之深开挖基地为案例,说明在高铁公司、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大地技师公会(第三公正专业单位)等单位透过透明、中立之管理机制,结合监测、设计、与施工等专业,共同努力达到施工中沉陷控制之目标。本案例之基地长163公尺,宽56公尺,开挖深度为18.65公尺,基于高速铁路线型平整度的要求,在设计阶段虽规划了挡土连续壁、地中壁、与扶壁等挡土设施,以降低施工造成沉陷之影响,但考量深开挖相关设计及分析在理论上或参数取得上有其无法避免之限制,因此在开挖前先进行连续壁单元试挖作业及监测,以检讨原设计之合理性、施工之可行性、以及未来全面施工可能造成的沉陷,监测数据显示本基地连续壁及基桩施工所造成之沉陷较一般之经验为大,研判与地表下35至40公尺之软弱土层发生侧向挤压有关,本案经由台湾高铁公司之审查机制,得以顺利完工,并且成功的排除了可能工程争议,同时也保障了高铁正常营运。

黄湘民[3](2013)在《台湾地区传统营建企业转型战略研究 ——以FC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所称之营建业包含建筑设施生命遇期中所有的相关产业,包括建筑业、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技术谘询顾问等。台湾地区的营建产业可区分为公共工程与私人工程两种不同特性的市场范畴,从营建产业价值链来看,价值链上价值活动的附加价值分布已随着产业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传统营造施工价值活动的附加价值已降低,传统营建企业面临挑战,必须寻求转型,往价值链上较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移动。针对此一转型需求,本研究以台湾地区一家传统营建企业为个案,进行转型需求、转型战略方向与后续组织变革的探索性研究,期能一方面有效运用战略分析工具于转型战略上,另一方面提供其他传统营造公司转型之参考。为达此目的,本研究首先检视战略与动态竞争、商业模式、转型理论等文献的内涵,其次,针对台湾地区营建产业的现况,进行产业结构与需求趋势的分析,接着针对所选取的个案公司,进行跨时的深度检视,以解析其成长发展的基础、转型需要与战略选择空间。根据以上的分析,本研究为个案公司提出两个转型战略:战略A为附加价值扩张战略、战略B为施工价值服务提异战略。接着,本研究根据战略钻石模型的逻辑导引,并考量个案公司的现况,建议个案公司探取由B战略逐步走向A战略的转型路线,并据此对个案公司需配合的组织变革,提出探索性的规划建议,期能落实转型的效果。

吴季钢[4](2010)在《台湾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发展,使得非营利组织发展极为快速。然而在金融危机及政府债务负担持续增加、经济景气持续低迷,加上社会价值观快速变迁的影响下,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及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变化。非营利组织正面临同业竞争、资源取得不易以及长期发展受限的生存压力,显示非营利组织亟需透过管理手段,重视使命、目标与绩效,才能维持组织的永续经营。然而过去国内有关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学术研究多偏重宗教或一般公益型的非营利组织,并缺乏从整体的角度,完整的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策略。基于研究者的实务经验与学以致用的动机,希望能针对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一全面性的深入研讨,以供产官学各界参考。土木技师公会乃具有执业土木技师资格者组成之社团法人组织,兼具业务服务与非营利专业型组织双重的特质。依据司徒达贤(1999)的CORPS模式分类中,土木技师公会是属于专业型非营利组织,除了在决策核心(Decision Core)的组成份子之外,同时也表现在参与人员(Participants)、业务运作(Operations)以及所提供的服务(Services)之上。决策核心的专业性,指的是该非营利组织是由专职人员或志工,藉由本身的专业、理想与热情来领导。这些专业的职工与志工同时也是主要的参与人员,其透过组织内专业化的运作程序,提供给特定对象专业的服务。上述所谓的「专业」,其实就是指「知识密集」。因此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性,就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然而,在外部法令政策的限制及鉴定业务竞争,加上公会选举制度及人才素质的提升的迫切需求,都让土木技师公会面临到一个转型的临界点。土木建设法是保障土木技师的母法,然而在各界利益冲突下,让深根保障土木技师执业权益的法源,始终无法顺利立法。没有土木建设法的保障下,加上竞争者的业务竞争,让土木技师公会的环境更为险峻。而内部组织因业务利益冲突,往往造成公会选举成为有心人士笼断公会资源的机会。本论文以司徒达贤(1999)CORPS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为研究模式基础,而CORPS概念就是一种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一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某些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的某一些人(C)。然而CORPS组织管理模式的方法论,强调一种单向的组织流程研究,而本研究加入了资策会融合德国Fraunhofer IAO的服务研发流程SEE(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lng,SEE)服务体验工程方法,加强服务体验的概念,加入了SEE的概念,将传统CORPS非营利管理模式强调P(participants)参与者、R(resources)财物资源的单一出发点,转化成以服务导向以客户(Client)及服务(Service)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双向管理架构,整合服务体验工程方法(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SEE)和司徒达贤(1999)所提出的非营利管理模式CORPS,本研究定义为SEE-CORPS模式,更能掌握客户服务的需求,进而推动策略规划的发展。SEE-CORPS模式是选用SEE及CORPS两种模式为基础,并采用创造学家中山正和(Nakayama Masakazu)教授所提出的NM法来整合两种模式。为让模式验证其实用性,选择以个案研究方式,选择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个案公会目前面临问题及可实行之经营模式。在研究结果中,根据SEE-CORPS模式针对公会政策建议包括:(1)公会资源:进行节流的计划,包括推动县市政府计划、争取政府资源。(2)会员部份:加强会员的交流互动,并推动产官学合作计划。(3)会务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选举方法,禁止不良的同业业务竞争行为。(4)政府单位:对政府单位所提出的建议,除了加强推动土木建设法的推行,并改善不公平法令政策(如建筑法第十三条等),并提升国内工程质量为主要诉求。而在后续的研究建议上,也提出对于营销议题及人力资源创新方面提出一些研究建议,以供后续的研究者能在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议题上新的研究方向。

侯秉承,黄崇仁,李民政,李怡德,张博翔[5](2010)在《隧道工程技术之发展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台湾近10年来之重大山岳隧道工程进行概述,并分析近期隧道工程所面临之挑战,继而就所衍生之相关课题及相关隧道技术发展进行探讨,最后展望台湾未来隧道工程之发展趋势。

侯秉承,黄崇仁,李民政,李怡德,张博翔[6](2010)在《隧道工程技术之发展与应用》文中提出针对台湾近10年来之重大山岳隧道工程进行概述,并分析近期隧道工程所面临之挑战,继而就所衍生之相关课题及相关隧道技术发展进行探讨,最后展望台湾未来隧道工程之发展趋势。

王玉锁[7](2008)在《砂质土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分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各种交通土建工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等的建设已全面展开。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各种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对能保证以上问题解决的各种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目前应用的技术规范都面临着技术更新和完善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有关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级标准中,对土质隧道围岩分级所使用的指标大多是定性的,在使用上具有主观性,分级的准确性较差。提出明确的、能较全面反映围岩稳定性的、易于操作的土质隧道围岩分级指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土质隧道围岩分级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对砂质土围岩分级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国内外大量砂质土围岩分级指标资料的调研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砂质土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获取方法。2.以砂质土围岩自稳性为研究基础,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利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曲线图的方法,研究了砂质土围岩分级指标的各种组合情况对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利用围岩分级指标值来评定力学指标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分级指标值进行分段组合。3.提出了能综合反映砂质土围岩力学性能的砂质土围岩基本质量指标SBQ的定义。根据土工实验结果,利用数据曲线图、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SBQ值与砂质土围岩基本分级指标以及砂质土围岩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利用基本分级指标组合预测SBQ值,以及利用SBQ值来预测砂质土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的定量表达式。4.提出利用砂质土围岩基本质量指标SBQ值作为评定基准,将分级指标值分段组合进行自稳性分组。以弹性力学中洞室开挖跨度与洞室周边位移的基尔西公式为理论依据,通过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相似模型试验等方法,获得了砂质土围岩自稳性。5.将所得的各组围岩自稳跨度数值与现行规范所提供的围岩分级标准对应,得到了砂质土围岩分级理论标准。将指标组合分组与理论标准对应,得到了砂质土围岩组合定性分级实用标准;根据土工试验结果,提出利用SBQ值作为稳定性分级的判别基准,得到了砂质土围岩综合定量分级实用标准。6.通过大量资料调研及室内土工试验,得到了砂质土各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7.基于双车道公路隧道围岩自稳性研究成果,通过国内相关资料的调研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经过计算调整,确定了一套砂质土双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参数。8.根据调研资料,对砂质土围岩分级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叶向阳,罗文贤[8](2004)在《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台湾高铁隧道的设计要求、沿线地质概况及岩体分类、典型地质之隧道施工方式、软弱地质之辅助工法以及至2003年3月31日止的施工进度。

二、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的研究现状
        1.2.2 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
        1.2.3 中国高铁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铁产业研究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铁产业研究概述
        2.1.1 高铁产业的定义和组成
        2.1.2 高铁产业的特点
    2.2 竞争优势理论
        2.2.1 竞争优势不同理论学派
        2.2.2 竞争优势演化相关研究
        2.2.3 产业竞争优势研究框架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3.2 系统模拟软件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产业的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识别
        3.1.1 影响因素识别来源案例及文献
        3.1.2 产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的含义解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回收情况
        3.2.3 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3.3 问卷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原理
        3.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3.3.3 因素分类及公因子命名
    3.4 影响因素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3.4.1 验证性因子分析原理
        3.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结构模型研究
    4.1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概念模型的构建
        4.1.1 分析框架的提出
        4.1.2 影响因素间作用关系假设
        4.1.3 假设模型
    4.2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4.2.1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与初步估计
        4.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4.2.3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4.3 关键影响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4.3.1 关键影响路径识别
        4.3.2 关键影响路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动态模型仿真研究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5.1.1 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5.1.2 系统动力学因果图与流图模型介绍
    5.2 产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指标度量
        5.2.1 建立指标度量标准
        5.2.2 指标度量具体解释
    5.3 基于SD的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动态模型构建
        5.3.1 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因果图构建
        5.3.2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动态形成机理动态流图构建
    5.4 动态模型的仿真及结果分析——以中国高铁产业为例
        5.4.1 模型参数赋值
        5.4.2 模型的输入及主要公式
        5.4.3 模型检验
        5.4.4 模型模拟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及提升对策
    6.1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
        6.1.1 中国高铁产业及其主要竞争国家高铁产业基本情况
        6.1.2 中国及主要竞争国家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趋势发展预测分析
        6.1.3 基于TOPSIS方法的中国及主要竞争国家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
    6.2 高铁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对策
        6.2.1 内部因素影响竞争优势提升
        6.2.2 外部表征影响竞争优势提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高铁竞争优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世界主要高铁国家高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的问卷
附录3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致谢
作者简介

(3)台湾地区传统营建企业转型战略研究 ——以F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流程
    1.4 研究限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思维与动态竞争
        2.1.1 战略
        2.1.2 动态竞争
        2.1.3 商业生态系统
    2.2 商业模式
        2.2.1 商业模式四要素
        2.2.2 新商业模式的时机
    2.3 企业转型
        2.3.1 企业战略转型
        2.3.2 企业转型的八大步骤
3. 台湾地区营建产业发展概述
    3.1 营建产业介绍
        3.1.1 营建业的范畴
        3.1.2 台湾地区营建产业的市场区隔
    3.2 产业价值链
        3.2.1 公共工程价值链
        3.2.2 私人工程价值链
    3.3 产业发展与趋势
        3.3.1 营建产业发展
        3.3.2 营建产业趋势
4. FC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4.1 FC公司简介
        4.1.1 背景信息
        4.1.2 工程实绩
        4.1.3 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
        4.1.4 营运发展
        4.1.5 目前状况
    4.2 FC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4.2.1 C3E分析
        4.2.2 竞争者分析
        4.2.3 市场共同性及资源相似性分析
        4.2.4 微笑曲线与附加价值
5. FC公司的转型战略与实施
    5.1 转型战略分析
        5.1.1 战略A:附加价值扩张
        5.1.2 战略B:施工价值服务
        5.1.3 转型前后比较
        5.1.4 转型战略的选择
    5.2 转型战略实施
        5.2.1 转型的步骤
        5.2.2 组织架构的调整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给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6.2.2 给产业界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台湾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1.1.2 土木技师公会挑战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架构与流程
        1.5.1 研究架构
        1.5.2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非营利组织
        2.1.1 非营利组织之相关文献
        2.1.2 非营利组织之意涵与法律规范
        2.1.3 非营利组织之人员特性
        2.1.4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目的及形式
        2.1.5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
        2.1.6 非营利组织范围与分颊
        2.1.7 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方式或运作模式
    2.2 非营利组织管理策略
        2.2.1 使命与策略
        2.2.2 非营利组织的策略发展模式
    2.3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
        2.3.1 创新综论
        2.3.2 创新的目的
        2.3.3 创新的来源
        2.3.4 组织创新的意义
        2.3.5 创新管理的意义
        2.3.6 创新管理的策略
        2.3.7 服务创新的定义
        2.3.8 服务创新的类型
        2.3.9 非营利组织服务创新的绩效衡量
        2.3.10 非营利组织服务创新之影响因素
        2.3.11 创新系统管理方法
    2.4 文献评析
第三章 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管理模型之建立
    3.1 CORPS模式
        3.1.1 CORPS模式的内涵
        3.1.2 CORPS模式的基本运作程序
        3.1.3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3.1.4 CORPS绩效评估方法
        3.1.5 非营利组织管理策略文献
    3.2 服务体验工程方法(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SEE)
        3.2.1 服务体验工程方法(SEE)之发展介绍
        3.2.2 新服务发展设计的现况与困境
    3.3 SEE-CORPS模式建立
        3.3.1 NM法
        3.3.2 NM法的特色
        3.3.3 NM法研究方法
        3.3.4 利用NM法建立SEE-CORRPS流程
    3.4 小结
第四章 SEE-CORPS创新管理模式实证
    4.1 个案简介
        4.1.1 公会宗旨
        4.1.2 公会大事纪要
        4.1.3 公会组织结构
        4.1.4 成员学历分布
        4.1.5 执业范围
        4.1.6 会务介绍
        4.1.7 会务状况
    4.2 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SEE-CORPS模式实证
        4.2.1 SEE-CORPS:服务创新
        4.2.2 SEE-CORPS:服务需求
        4.2.3 SEE-CORPS:服务塑模
        4.2.4 SEE-CORPS:服务建置
        4.2.5 SEE-CORPS:服务上市
    4.3 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SEE-CORPS模型执行后成效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发现
        5.1.2 研究贡献
    5.2 建议
        5.2.1 创新管理模式建议-SEE-CORPS模式
        5.2.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服务议题调查表
附录B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砂质土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分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砂质土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1.2.1 砂质土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研究现状
        1.2.2 砂质土围岩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砂质土围岩分级研究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砂质土围岩分级指标体系研究
    2.1 砂质土围岩分级指标的选取
    2.2 分级指标获取方法
        2.2.1 密实程度
        2.2.2 细粒含量
        2.2.3 细粒含水量
        2.2.4 地下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质土围岩力学性能研究
    3.1 土工试验设计
    3.2 基本分级指标对砂质土力学参数的影响
        3.2.1 对砂质土围岩粘聚力的影响
        3.2.2 对砂质土围岩摩擦系数的影响
        3.2.3 对砂质土围岩压缩模量的影响
        3.2.4 关于变形模量及泊松比的推导
    3.3 基本分级指标值的组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质土围岩基本质量指标SBQ
    4.1 基本思路
    4.2 砂质土围岩基本质量指标SBQ的提出
    4.3 SBQ与基本分级指标关系的试验研究
        4.3.1 数据曲线图分析
        4.3.2 数理统计分析
        4.3.4 小结
    4.4 砂质土围岩力学指标与SBQ的关系
        4.4.1 相关分析
        4.4.2 聚类分析
        4.4.3 多元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砂质土围岩自稳性研究
    5.1 砂质土围岩自稳性机理研究
    5.2 隧道失稳位移判据探讨
    5.3 砂质土围岩自稳性分组
    5.4 数值模拟分析
        5.4.1 有限差分法(FLAC)原理简介
        5.4.2 砂质土围岩洞室破坏的理论依据
        5.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 相似模型试验分析
        5.5.1 试验设计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3 各组自稳性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砂质土围岩分级方法研究
    6.1 砂质土围岩分级理论标准建立
    6.2 砂质土围岩分级组合标准建立
    6.3 砂质土围岩分级综合标准建立
    6.4 砂质土围岩分级修正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砂质土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研究
    7.1 调研资料分析
        7.1.1 重度γ现场试验结果
        7.1.2 变形模量E现场试验结果
        7.1.3 泊松比υ现场试验结果
        7.1.4 粘聚力C现场试验结果
        7.1.5 内摩擦角φ现场试验结果
    7.2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7.3 SBQ预测结果分析
    7.4 砂质土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砂质土围岩分级方法的验证
    8.1 定性组合分级方法检验
        8.1.1 样本情况
        8.1.2 检验方法
        8.1.3 检验结果
    8.2 定量综合分级方法检验
        8.2.1 样本情况
        8.2.2 检验方法
        8.2.3 检验结果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砂质土隧道设计参数研究
    9.1 双车道公路隧道设计参数确定原则
        9.1.1 开挖方法的确定原则
        9.1.2 预加固参数的确定原则
        9.1.3 支护类型的确定原则
        9.1.4 结构型式的确定原则
    9.2 双车道砂质土公路隧道各级围岩下设计参数确定
        9.2.1 开挖方法和预加固参数及支护类型的确定
        9.2.2 结构型式的确定
    9.3 双车道公路隧道各级围岩下初期支护参数确定
        9.3.1 初期支护参数统计
        9.3.2 初期支护参数规范值
        9.3.3 初期支护参数确定
    9.4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本论文主要结论
    (二)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试验组合及试验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8)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高铁全线隧道介绍[1]
3 设计特点与成果
4 沿线地质概况及岩体分类方法
    4.1 沿线地质概况
    4.2 岩体分类方法
5 典型地质之隧道施工介绍
    5.1 回龙隧道
    5.2 林口隧道[2]
    5.3 湖口隧道
    5.4 新竹二高隧道
    5.5 新苗隧道
    5.6 後龙隧道
    5.7 苗栗隧道
    5.8 八卦山隧道
6 辅助工法於高铁隧道施工之应用
7 全线隧道施工进度说明
8 结语

四、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 严琳希. 东南大学, 2019(05)
  • [2]紧邻高铁地下工程沉陷控制与管理[A]. 杨恒伟,朱登子,俞清瀚.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3]台湾地区传统营建企业转型战略研究 ——以FC公司为例[D]. 黄湘民. 复旦大学, 2013(03)
  • [4]台湾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之研究[D]. 吴季钢.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5]隧道工程技术之发展与应用[J]. 侯秉承,黄崇仁,李民政,李怡德,张博翔. 隧道建设, 2010(S1)
  • [6]隧道工程技术之发展与应用[A]. 侯秉承,黄崇仁,李民政,李怡德,张博翔. 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7]砂质土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分级方法研究[D]. 王玉锁.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8]台湾高铁隧道工程施工现况[J]. 叶向阳,罗文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S2)

标签:;  ;  ;  ;  ;  

台湾高铁隧道工程建设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