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一、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晶[1](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秦蕊[2](2021)在《祛风化痰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风痰上扰证)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祛风化痰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风痰上扰证)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把纳入的符合课题要求的66例病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3例。两组病例均予相关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祛风化痰方,两组病例疗程均为14天。试验结束后比较和分析两组病例的血压晨峰值、血压晨峰疗效、24h动态血压各项值、动态血压疗效、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晨峰值、24小时动态血压值、各项中医症状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疗效(P<0.01),治疗组在改善血压晨峰值、头重如裹、头胀痛、胸闷痞满症状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比对照组疗效好(P<0.01),在血压晨峰疗效、24小时收缩压、白天收缩压、24小时动态血压疗效及呕吐痰涎症状方面,两组病例相比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而在改善24小时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改善耳鸣、少食思睡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前后比较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祛风化痰方能够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风痰上扰证)血压晨峰现象患者的血压晨峰值,能够起到有效的降压作用,还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尉鑫慧[3](2021)在《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基于家庭自测血压反映的长期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对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建立适用于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年龄≥60岁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连续血压监测。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状态,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行为生活习惯和饮食等相关信息用于模型分析。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通过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表示,并按照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Q1~Q4)。其中,血压变异性包括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以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为主要分析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并筛选关键的预测指标,最终通过列线图对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区分度是通过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进行评价。通过图形校准法以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两种方式对模型的校准度进行评估。通过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2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共有151名发生认知功能减退。各组间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发生认知功能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变异性各组间语言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变异性各组间延迟记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性处于最高变异性水平(Q4)时,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较大(OR=4.33,95%CI:1.67~11.22);舒张压变异性处于Q3和Q4水平时,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大(OR=2.76,95%CI:1.19~6.38;OR=2.84,95%CI:1.22~6.62);脉压变异性的Q4水平与Q1水平相比,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较高(OR=3.50,95%CI:1.50~8.19)。以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为主要预测指标分别建立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模型,C-index分别为0.740,0.748和0.740,C-index值均接近于1,提示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较高,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也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程度较高(P>0.05),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概率阈值处于0.1~0.8范围内时,患者的预测结果有较好的净获益。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是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不仅能够方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或医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进行快速评估,还可以为建立早期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蔡琼娇[4](2021)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证型的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左心室肥厚情况,同时分析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辨证及中医药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尽早地有针对性地干预动脉硬化及靶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心血管科住院确诊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47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血压的结果,并计算得出AASI及LVMI。参照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3月优化方案》辨证分型,将老年高血压病分为: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的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涉及的中医证型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痰浊中阻证(28.5%)>气虚血瘀证(26.8%)>肝阳上亢证(25.5%)>肾精不足证(19.2%)。2.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有男性224例,女性254例,男女比例约为1:1.13,四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证型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间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年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分层比较,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以60-79岁为主,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以70-89岁为主。4.各组证型病程由长到短依次为: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p<0.01)。5.各组证型血脂的比较:痰浊中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G、TC数值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LDL-C数值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p<0.01);肝阳上亢证和肾精不足证的HDL-C数值均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气虚血瘀证(p<0.01)。6.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体重指数(BMI)、左心房内径(LAD)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血肌酐数值(SCr)高于肝阳上亢证(p<0.05)。各组证型间血尿酸(UA)、空腹血糖、射血分数(E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各证型间血压分级结果示,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秩和检验示各证型间血压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分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8.血压分级上,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p<0.05)。各证型间LVM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肾精不足证(p<0.05)。各证型间AAS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9.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79.70%)。各组证型间心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OR=8.492);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中医证型大致由实证向虚证演化。2.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指标异常率较高,可认为痰浊、瘀血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3.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的血压分级最高。4.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AASI、LVMI异常率最高,即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最高,AASI、LVMI可作为证型间辨证区别的依据。5.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合并心脏疾病、糖尿病的风险最高。6.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成端[5](2021)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血压、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气虚痰瘀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予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来综合评定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对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中医证候积分、血压水平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单项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脉压治疗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药物对三大常规(血、尿、粪便+OB)、血脂、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联合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气虚痰瘀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血压水平,同时是安全的。

杨晓波[6](2021)在《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BP)、血压变异性(BPV)、动脉硬化相关指标(AI、AASI、IMT)、中医疗效及安全性等影响,为该方是否能改善此类患者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市中医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治疗方案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加用桑芪首乌方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BP、BPV、AI、AASI、IMT、中医疗效等及安全性等指标,试验结束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的80例,脱落8例,两组各剩余36例。2.两组基线资料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BP:治疗后,两组患者BP均下降(P<0.01),对照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DSBP(P<0.01)。4.BPV:治疗后,两组患者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24h DBPV、DSBPV、NDBPV(P<0.01)。5.A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AAS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IMT: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8.89%,对照组61.11%。单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组除健忘外其余均有改善(P<0.05),头晕目眩、头痛、心悸、腰酸、失眠多梦、颧红盗汗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头晕目眩、头痛、心悸、烦躁不安等均改善(P<0.05);组间比较腰酸、失眠多梦、心悸、膝软、颧红盗汗、口干等均改善(P<0.05),五心烦热明显改善(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9.安全性:试验过程中72例患者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有效降压并减少血压波动。2.桑芪首乌方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降低患者AI、AASI、IMT,但IMT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推测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改善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孙卓[8](2020)在《330例老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老年病科、综合科住院病患者中年龄≥80岁的33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收集到的四诊信息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指标(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程,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动态血压相关参数等相关因素的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如果两组计量资料方差不齐,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元格数值<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法筛选变量,α=0.05。结果:1.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阳亢(32.4%)、痰瘀互结(29.7%)、肾阳亏虚(19.1%)、气血两虚(18.8%)。2.老老年高血压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84.26±3.84岁,年龄在80~8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70.3%):吸烟人数占10.9%,饮酒人数占5.2%;既往史疾病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冠心病(38.5%)、糖尿病(30.0%)、脑梗死(18.5%)、房颤(8.2%)、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2%);患者高血压病程在10.1~20年的人数最多(28.8%)。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痰瘀互结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性别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痰瘀互结证型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其优势比(Odds ratio,OR)为2.18(95%CI:1.05,4.54)。(2)老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阴虚阳亢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尿酸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气血两虚型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2.79(95%CI:1.29,6.06)。(2)阴虚阳亢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1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中尿酸降低、升高的患者的所占比均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其 OR 值分别为 8.45(95%CI:1.08,66.02)和 2.60(95%CI:1.17,5.78);肾阳亏虚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5.19(95%CI:1.75,15.42);阴虚阳亢型脂蛋白A1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肾阳亏虚型,其OR值为3.93(95%CI:1.32,11.70)。(3)阴虚阳亢和痰瘀互结两证型之间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3.20(95%CI:1.23,8.32);阴虚阳亢型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其OR值为2.51(95%CI:1.13,5.55)。(4)气血两虚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其OR值为3.32(95%CI:1.05,10.51)。(5)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老老年高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阴虚阳亢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气血两虚中反杓型血压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11.78(95%CI:1.33,104.54)。(2)阴虚阳亢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中反杓型血压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OR值为10.83(95%CI:1.18,99.14)。(3)其余动态血压参数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阴虚阳亢、痰瘀互结、气血两虚、肾阳亏虚四种证型,其中阴虚阳亢证型所占比例最多。其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脂蛋白A1、曲线类型具有相关性。本研究为今后老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中医防治老老年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

唐梅玲[9](2020)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及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各证型的全天血压波动特点及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挖掘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的相关指标,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269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将其分为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及瘀血阻络证6型,按不同证型分类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详细数据,以时辰为界将各证型的动态血压数据分成12段,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在纳入的23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风痰上扰证72例(30.9%),阴阳两虚证48例(20.6%),肝阳上亢证42例(18.0%),阴虚阳亢证37例(15.9%),肝肾阴虚证31例(13.3%),瘀血阻络证3例(1.3%)。2.各证型的性别、民族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汉族多于壮族。3.各证型的年龄、病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年龄大小表现为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病程长于肝阳上亢证。4.各证型的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3级高血压、很高危组为主。5.各证型的“冠心病”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证型在糖尿病、脑梗死、血脂异常、慢性胃炎、脂肪肝、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一般生化指标中,肝阳上亢证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糖化血红蛋白A1C、肌酐、尿素水平高于肝阳上亢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证型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差异显着(P<0.05)。风痰上扰证的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子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阳上亢证的巳时、午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巳时、午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巳时、午时、未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丑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寅时、卯时、辰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寅时、巳时、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寅时、辰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时辰平均舒张压在十二个时辰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时辰平均舒张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各证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各证型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大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证型均存在清晨高血压现象,其中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的清晨收缩压均值高于阴阳两虚证、风痰上扰证,各证型的清晨舒张压均值高低表现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11.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大于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的日间心率快于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风痰上扰证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瘀血阻络证则较少单独出现。虚证患者较实证患者年龄偏大,病程偏长。2.血压级别高、心血管风险大,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疾病特征,以虚证患者表现更为突出。3.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在某些特定的时辰段保持稳定。肝阳上亢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在巳时、午时、未时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肾阴虚证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寅时、卯时、辰时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十二时辰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4.峰值血压时辰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

王文广[10](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帮助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重建合理的睡眠态度和信念,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为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调查性研究。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对南宁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本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信念与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从调查性研究的对象中筛选80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社区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持续干预8周。干预前、干预4周及干预8周分别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得分、血压值并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PSQI>7分的患者占比52.66%,共158例。睡眠障碍组(PSQI>7)的DBAS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锻炼频率。睡眠信念与态度是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QI评分与DBAS总分、对失眠的担心绝望、对睡眠不现实期望维度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关系(P<0.05)。3.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两组间干预8周时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日间功能维度得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干预组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明显(P<0.05),干预组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4.DB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干预8周时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8周时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提高(P<0.05),干预组的升高趋势较对照组明显。5.血压值: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干预8周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6.PSQI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2.63%,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睡眠质量受到睡眠信念与态度、性别、年龄、锻炼频率的影响,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与态度存在强负相关性。2.在社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信念与态度,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压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社区常规护理,值得在社区推广。

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测
        3.8 敏感性分析
        3.9 亚组分析
        3.10 试验序贯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6 讨论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祛风化痰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风痰上扰证)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剔除、脱落及终止实验标准
        4.1 剔除标准
        4.2 脱落标准
        4.3 终止试验标准
    5 临床观察方法
        5.1 病例分组
        5.2 治疗方法
    6 观察指标
        6.1 一般情况
        6.2 安全性指标(见附录2)
        6.3 疗效性观测指标
    7 疗效判定标准
        7.1 血压晨峰疗效判定
        7.2 动态血压临床疗效标准
        7.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2 疗效性观测指标分析
        2.1 西医疗效指标比较
        2.2 中医疗效指标比较
    3 安全性指标评价及不良反应记录
讨论
    1 西医对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认识
        1.1 西医对老年高血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现阶段西医对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的治疗
    2 中医对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认识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祛风化痰方作用机制
    3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各项观测指标分析
        3.2 西医疗效指标分析
        3.3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现象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1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现象的西医诊治进展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及危害
        1.3 MBPS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
    2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现象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名的溯源
        2.2 老年高血压及血压晨峰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现象的现状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情况登记表
    附录2 安全性观测指标
    附录3 动态血压监测表
    附录4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5 患者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图
5.结果
6.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入选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采集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老年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比较
        2.1 不同证型性别的比较
        2.2 不同证型年龄及年龄分层的比较
        2.3 不同证型病程的比较
        2.4 不同证型血脂的比较
        2.5 不同证型BMI的比较
        2.6 不同证型空腹血糖的比较
        2.7 不同证型LAD和EF的比较
        2.8 不同证型SCr和UA的比较
        2.9 不同证型血压分级的比较
        2.10 不同级别高血压LVMI和 AASI的比较
        2.11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的比较
        2.12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3.老年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并存临床疾病的比较
        3.1 不同证型间并存心脏疾病的比较
        3.2 不同证型间并存脑血管病的比较
        3.3 不同证型间并存肾脏疾病的比较
        3.4 不同证型间并存糖尿病的比较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4.1 LVH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2 AS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情况
    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及指标的关系
        2.1 与性别、年龄及年龄分层、病程的关系
        2.2 与血脂的关系
        2.3 与BMI、LAD、SCr的关系
        2.4 与血压分级的关系
        2.5 与LVMI和 AASI的关系
    3.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并存临床疾病的关系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病与AASI、LVMI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表1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
附表2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致谢

(5)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脱落、剔除及终止病例标准
    5.临床试验方法
    6.观察指标
    7.疗效判定
    8.安全性评定
    9.统计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病例收集
    2.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中医理论探讨
    2.方药组成分析及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3.对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4.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西医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中医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一、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筛选病例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分组方法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24 小时动态血压(ABPM)
        5.3 血压变异性(BPV)
        5.4 动脉硬化指数(AI)
        5.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5.6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5.7 中医证候疗效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技术路线图
        8 统计学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病例人数统计说明
        2 基线资料
        2.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2.2 两组合并症、吸烟史、高血压分级比较
        2.3 两组高血压危险分层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各单项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BPV)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三、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2 动脉硬化(AS)
        2.1 动脉硬化指数(AI)
        2.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3 祖国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4 桑芪首乌方
        5 本研究立题依据
        6 结果分析
        6.1 病例统计说明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疗效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330例老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老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1.1.1 老老年高血压定义
        1.1.2 老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1.1.3 老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1.4 老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
        1.1.5 老老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1.1.6 老老年高血压的干预措施
        1.1.6.1 降压目标
        1.1.6.2 治疗
        1.1.7 西药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的不良反应
        1.1.8 关于防控高血压的政策与指南
    1.2 中医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的研究概况
        1.2.1 中医对于老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证候分型
    1.3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西医诊断标准
        3.1.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资料收集方法
        3.3.2 资料质量控制
        3.3.3 数据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老老年人群基本情况
        4.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1.2 性别分布
        4.1.3 年龄分布
        4.1.4 吸烟、饮酒情况
        4.1.5 既往史
        4.1.6 高血压病程
    4.2 不同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1 中医证型的变量赋值表
        4.2.2 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2.2.1 证型和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4.2.2.2 证型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4.2.2.3 证型和吸烟史的相关性分析
        4.2.2.4 证型和饮酒史的相关性分析
        4.2.2.5 证型和既往史的相关性分析
        4.2.2.6 证型和高血压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4.2.3 证型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4.2.4 证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4.2.5 证型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1 证型和一般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2 证型和实验室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3 证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4 证型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5.1 老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析
    5.2 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5.3 证型与U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4 证型和HDL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5 证型和Lp(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6 证型和Apo A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7 不同中医证型与曲线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部分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高血压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认识
    3 动态血压与十二时辰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观察指标
        2.3 动态血压监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高血压病患者总体特征
        1.2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高血压病各证型性别、民族分布
        1.4 高血压病各证型年龄、病程比较
        1.5 高血压病各证型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比较
        1.6 高血压病各证型常见合并病发生率比较
        1.7 高血压病各证型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高血压病各证型时辰平均血压比较
        2.2 高血压病各证型十二时辰血压变化曲线
        2.3 高血压病各证型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4 高血压病各证型清晨血压比较
        2.5 高血压病各证型峰值血压时辰分布
        2.6 高血压病各证型脉压比较
        2.7 高血压病各证型心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一般资料分布特征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时辰平均血压的相关性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清晨血压、峰值血压时辰的相关性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脉压、心率的相关性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概述
    1 高血压与睡眠质量的相互关系
    2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现状
    3 睡眠质量的非药物干预现状
    4 睡眠质量评价标准
    5 知信行理论框架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部分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评估表
    附录2 睡眠监测日志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简式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
    附件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及非药物干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祛风化痰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风痰上扰证)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D]. 秦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D]. 尉鑫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4]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D]. 蔡琼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D]. 方成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D]. 杨晓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330例老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孙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唐梅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D]. 王文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