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例儿童烧伤治疗分析

137例儿童烧伤治疗分析

一、137例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琰,张杰[1](2021)在《浅谈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文中研究指明深Ⅱ度烧伤是小儿烧伤最为常见的类型,愈合后常有增生性瘢痕形成,影响功能和外观。深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方式、手术选择常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儿家属的问题。现代功能性创面敷料的发展、小儿烧伤全程康复理念的建立以及增生性瘢痕的综合康复手段的实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策略。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2](2021)在《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季节分布及其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分布、组织/体液来源及其耐药情况。采用API细菌鉴定卡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前述检出率排前3位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中男1 768例、女1 299例。>1岁且≤4岁的患儿最多,占72.9%(2 236/3 067);>8岁且≤12岁的患儿最少,占4.9%(150/3 067)。患儿以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为主,二者占比接近。患儿烧伤的主要原因为烫伤,占81.6%(2 504/3 067)。患儿的3 274个烧伤部位中以四肢最为常见。冬季烧伤患儿最多,占29.4%(903/3 067)。共收集到患儿感染的病原菌1 018株,均为非重复首次分离株;构成比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每年均居于首位。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81.34%(828/1 018)。2012—2020年,均未见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19年,所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为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高耐药率。结论 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主要为>1岁且≤4岁的中重度烧伤男性患儿,烫伤是其主要的致伤原因,四肢为常见烧伤部位,冬季烧伤患儿最多。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王晓云[3](2021)在《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烧伤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因其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焰烧伤、电烧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烧伤。小儿烧伤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其烧伤的程度与热源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也与小儿皮肤较成人相比更为娇嫩及自己不能及时脱离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条件下小儿烧伤时其损伤程度比成人要严重得多。烧伤休克是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就呈现的并影响病情发展全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全身性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征,患儿休克期能否平稳度过直接影响了整个救治的效果。液体复苏目前依然是早期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治愈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和改善重度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严重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并探讨患儿在休克期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情况,研究影响患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及经验总结。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均行一般治疗并及时开始液体复苏治疗,并同时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研究并分析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治疗结果、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伤后第1个24小时和第2个24小时的补液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尿量等)以及其他治疗情况。将实际各成分的补液量及补液总量与相应的按照全国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理论补液量进行对比,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并筛选与患儿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及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中若存在理论频数<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 17例符合条件的患儿病历资料,男性患儿共72例,女性患儿共45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分布为1-12岁,年龄中位数为2(1,3)岁。其中4例(3.42%)患儿入院时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中位数为3(1,5)小时;LOS中位数为22(14.5,34.5)天。小儿烧伤以夏季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四肢肢体及躯干,热液烫伤为主要致伤因素,烧伤总面积为16%-90%,烧伤总面积中位数为25(20,30)%,其中34例(29.06%)患儿伴有Ⅲ°烧伤,Ⅲ°烧伤面积为3%~80%。患儿ABSI中位数为4(4,5),BI中位数为12.5(10,16.5),Baux评分中位数为26(21,33)。2.全部患儿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h实际输入的水分量、胶体量及总液体量明显少于理论量,实际输入的晶体量明显多于理论量,P<0.001;1 17例患儿中到第1个24h后尿量维持满意为111例,仍有6例患儿尿量无法达到1mL/kg/h;到第2个24h后全部患儿尿量均达到1mL/kg/h以上。经休克期补液治疗后,第2个24h尿量明显多于第1个24h尿量,P<0.001。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Ⅲ°烧伤面积占比、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手术次数及治疗结果是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Ⅲ°烧伤面积占比越大、治疗期间手术次数越多、出院时的治疗结果越好,患儿住院天数越长;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患儿的住院天数延长。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及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是影响严重烧伤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伤后入院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385(1.040-1.844);烧伤面积每增加1%TBSA,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83(L026-1.143);Ⅲ°烧伤面积占比每增加1%,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36(1.000-1.073);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能够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OR(95%CI)为5.067(1.202-21.359)。结论:1.对于严重烧伤患儿早期的液体复苏治疗应在将补液公式计算量作为参考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补液,增加电解质的输入量,减少水分的输入量,以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水分输入,使严重烧伤患儿的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2.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通过重点关注Ⅲ°烧伤面积占比、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治疗期间谨慎选择手术以及降低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如不必等到创面完全愈合时才可出院,而是在创面大部分愈合时即可转回当地或门诊继续治疗),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3.严重烧伤的患儿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病情的延误,入院后结合致伤类型、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对严重烧伤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通过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杨萌[4](2021)在《小儿重度及以上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重度及以上烧伤患儿休克期补液成分、补液总量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进一步提高大面积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效果及改善预后。方法:对江西烧伤中心2015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235例重度烧伤患儿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行液体复苏治疗,录入患儿一般情况,根据患儿年龄(0~2岁、3~6岁、7~12岁)、烧伤面积(15~25%TBSA、>25%TBSA)、伤后入院时间(<3h、≥3h)、有无Ⅲ度烧伤等进行分组,比较每组患儿实际补液系数和理论补液系数,对患儿补液后8h、第1、2个24h输入晶体量、胶体量、水分及液体总量进行详细记录。计算患儿补液后8h、第1、2个24h晶体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对比分析各组患儿补液量差异;录入患儿入院时和补液48h后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凝血指标、血气指标等,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资料及治疗:(1)最终纳入235例烧伤休克复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0例、女性85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2.60岁±2.53岁;伤后入院时间0.5h~5h,平均2.85h±1.28h;烧伤总面积为15%~90%TBSA,平均为25%±12.10%TBSA,其中102例患儿创面均为深Ⅱ度烧伤,133例患儿合并Ⅲ度烧伤,Ⅲ度烧伤面积为1%~83%TBSA;235例中热液烫伤有192例,43例为火焰烧伤;入院时出现不同程度休克症状有39例。(2)入院后行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患儿164例,因头面颈部烧伤水肿严重行气管切开术13例;全部患儿均未禁食,早期行肠内营养为17例。患儿成分补液情况:(1)全部患儿补液8h实际补液晶体量大于计划量,胶体量、水分量及补液总量均小于计划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2个24h实际补液晶体量大于计划量,实际水分量及补液总量小于计划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际胶体量与计划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补液后8h有119例患儿尿量维持满意,尿量维持满意与不满意患儿比较,水分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系数和胶体系数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组补液系数及疗效比较:(1)各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组实际补液晶体系数均高于理论系数(P<0.05);7~12岁15~25%TBSA组实际胶体系数小于理论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胶体系数与理论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2)0~2岁和3~6岁15~25%TBSA组患儿的晶体、水分系数高于25%TBSA以上组患儿晶体、水分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尿量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7~12岁患儿烧伤面积不同补液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15~25%TBSA组患儿补液后第1个24h水分系数明显高于25%TBSA以上组,第2个24h胶体系数明显低于25%TBSA以上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复苏时间、有无Ⅲ度烧伤补液系数及疗效比较:(1)伤后<3h入院组和伤后≥3h入院组比较,第1个24h补液系数与疗效均无明显差异(P>0.05)。(2)有Ⅲ度烧伤组补液后第1个24h胶体系数增加,水分系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晶体系数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液前后复苏指标比较:(1)补液后第1个24h、第2个24h平均尿量均大于补液8h平均尿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液后8h、第1、2个24h心率低于补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创指标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指标中,血常规指标补液48h后Hb、HCT、PLT均明显低于补液前(P<0.01);血生化指标补液48h后ALB、ALT、SCr指标含量均明显低于补液前(P<0.01);血K+、Na+、Cl+补液前后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五项指标中补液48h后的PT、APTT、FIB、DD高于补液前,TT小于补液前(P<0.01)。(5)气管切开患儿血气指标中,气管切开后血乳酸较气管切开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a O2、Sa O2、Pa CO2、HCO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预后及转归:(1)235例患者中,最终治愈211例,占89.79%;好转出院5例,占2.13%,为剩余少许散在创面出院,可行门诊或当地医院换药;自动出院16例,占6.81%,为平稳度过休克期后因家庭情况或费用问题等创面未愈出院,死亡3例,占1.27%。全部患儿中有20例发生烧伤相关并发症,其中应激性溃疡1例,胃肠功能紊乱5例,肺水肿1例,肺部感染5例,全身感染12例,循环衰竭2例,呼吸衰竭2例。(2)伤后<3h入院患儿95例,死亡1例,发生烧伤相关并发症11例,其中胃肠道紊乱2例,全身感染6例,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1例;伤后≥3h入院为140例,死亡2例,发生烧伤相关并发症9例,其中全身感染6例,胃肠道紊乱3例,应激性溃疡1例,肺部感染2例,循环衰竭2例,呼吸衰竭2例。结论:1.大面积烧伤患儿休克期为达到较好复苏效果,需增加输入晶体量、减少水分量,且年龄小的患儿较年龄大的患儿可适量增加晶体量及水分量;2.合并Ⅲ度烧伤患者需增加胶体输入量,以改善复苏疗效;3.休克期液体复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烧伤面积及深度等差异,参照液体复苏公式,完善休克期各项临床监测指标,对复苏效果进行综合判断,进一步讨论有效的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使患儿能平稳度过休克期,改善预后。

香燕,闫芳,苏金虎,赵丽玲,杨洁,许晓红[5](2021)在《河西某地区431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及预防要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小儿烧伤患者的特点及致伤原因,总结预防儿童意外烧伤的要点。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收治的431例小儿烧伤患者的病历,对小儿烧伤发生的时间段、年龄、烧伤原因、烧伤地点、家庭情况、受伤后入院时间及早期是否处理得当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儿烧伤每个月均有发生,但以4月至6月份最多,占32.3%;患儿以2~4岁最多,占71.9%;在致伤原因中,以热液烫伤为主,占87.5%;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家中,占97.2%。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越早,并发症发生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72,P<0.05);在小儿烧伤入院前给予正确的创面处理,创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处理和处理不正确者(Fisher检验P=0.015)。结论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越早、早期创面处理得当,并发症发生率越低。加强对父母和监护人员的有关小儿烧伤事故的卫生宣教,提高防范措施,是预防及避免小儿烧伤的重要方法。

李笑[6](2021)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探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方案,并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烧伤患儿休克期复苏成功案例得出经验性分享。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年龄为0岁-7岁、烧伤面积≥5%的74例小儿烧伤患者。患儿入院后均收治到我科重症监护室,给予综合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补液、抗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及详细记录48小时出入量,给予创面清创包扎后根据创面深度决定保守或适时行手术等治疗,使其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在创面愈合后出院。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休克期补液量、质作出调整,后将每位患儿休克期补液量(静脉补液量和口服补液量)、尿量、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组患儿伤后第1个24小时输入的晶胶体总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实际补液量占第1个8小时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为第1个24小时理论补液量的(35.79±14.34)%。伤后第2个24小时的所补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实际所补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28.87±26.92)ml/kg,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47.55±33.39)ml/kg,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且平均尿量均大于1ml/kg/h。另外,所有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均趋于平稳并未再出现大的波动,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结论:1.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对预后无影响,故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状况实施个体化补液方案,不应一味遵循公式。2.对于小儿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伤后第1个24小时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伤后第1个24小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的补液量为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伤后第2个24小时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3.患儿依从性较差,为满足患儿口感需求,可将部分液体予患儿口服摄入。伤后第1、2个24小时可分别按照(28.87±26.92)ml/kg、(47.55±33.39)ml/kg给予患儿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每公斤体重口服摄入量呈减少趋势,且口服摄入量占比液体总入量也逐渐减少。

鲁乐乐,高俊星,毛艳婷[7](2020)在《聚维酮碘乳膏联合可见光治疗小儿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聚维酮碘乳膏联合可见光治疗小儿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给予聚维酮碘乳膏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可见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治疗1月、3月、6月后的瘢痕评分情况、总体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红斑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月、3月、6月后VSS评分均显着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87%,显着高于参照组的74.36%,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红肿和瘙痒发生率分别为0.00%、2.56%,与参照组的2.56%和5.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儿发热发生率7.69%,显着低于参照组的28.2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烧伤瘢痕治疗中采用聚维酮碘乳膏联合可见光效果显着,有利于加速患儿创面愈合,缩短红斑持续时间、改善瘢痕情况,降低患儿发热机率,从而提高整体疗效及患儿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大量推广应用的高度价值。

周娴,孙丽超,陈虹[8](2020)在《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烧伤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创面处理及治疗,涂抹湿润烧伤膏并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同时盖贴湿性敷料,依据患儿自身情况、创面及敷疗渗出等进行更换敷疗,并给予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患儿创面愈合、换药、疼痛情况,并进行伤口瘢痕评分,随访结束后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患儿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2.36±2.18)d,平均换药次数为(9.25±1.48)次,平均治疗费用为(1026.35±318.42)元;患儿疼痛评分平均为(4.96±2.18)分,VRS疼痛分级分别为0级36例(46.15%),Ⅰ级28例(35.90%),Ⅱ级14例(17.95%);平均VSS评分为(5.36±1.42)分;随访期间,患儿出现心律不齐3例、肝功能不全2例,总发生率为6.41%,未出现创面感染。结论小儿烧伤应用湿性护创敷料可以促进创面愈合,联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预后恢复。

杨焕纳,田社民,魏莹,查新建,李允,谢江帆,韩大伟[9](2020)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小儿烧伤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小儿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019年12月收治的128例小儿烧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试验组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创面恢复情况、治疗安全性情况等。结果:试验组瘢痕增生发病率4.68%,治疗总有效率92.18%,对照组瘢痕增生发病率14.06%,治疗总有效率81.2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烧伤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对患者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对患者开展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效果显着,治疗安全性强,值得临床应用。

杨焕纳,田社民,魏莹,查新建,李允,谢江帆[10](2020)在《手术削痂合湿性护创敷料在小儿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湿性护创敷料在小儿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06例烧伤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湿性护创敷料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瘢痕情况、二次创伤及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60±1.97) d、换药次数为(11.64±2.31)次,低于对照组的(15.78±2.01) d、(16.85±2.10)次,P<0.05;治疗后,观察组瘢痕评分为(4.39±0.27)分,低于对照组的(6.58±0.3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二次创伤评分为(1.67±0.58)分、疼痛评分为(3.36±1.39)分,低于对照组的(2.15±0.70)分、(4.07±1.81)分,P<0.05。结论:湿性护创敷料能有效促进小儿烧伤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改善创面瘢痕及二次创伤情况,减轻患儿疼痛程度。

二、137例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7例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严重烧伤发病及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小儿重度及以上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烧伤患儿筛选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及分组
    2.3 一般治疗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休克期补液情况
        2.4.3 休克期监测及疗效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烧伤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治疗
    3.2 全部患儿成分补液情况
    3.3 各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组补液系数及疗效比较
    3.4 不同复苏时间、有无Ⅲ度烧伤补液系数及疗效比较
    3.5 补液前后复苏指标比较
    3.6 患儿预后及转归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河西某地区431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及预防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小儿烧伤的时间段分布情况
    2.2小儿烧伤的年龄及致伤原因分布情况
    2.3小儿烧伤的发生地点及监护人和家庭环境分布情况
    2.4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
    2.5小儿烧伤入院前创面处理与发生感染创面的关系
3讨论
    3.1小儿烧伤病例的特点分析
        3.1.1小儿烧伤的时间段分布分析
        3.1.2小儿烧伤的年龄及致伤因素分析
        3.1.3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及创面处理方法分析
    3.2小儿烧伤的预防要点
        3.2.1加强预防小儿烧伤的宣传教育
        3.2.2提高教育机构防范小儿烧伤的能力

(6)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聚维酮碘乳膏联合可见光治疗小儿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 法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1月、3月、6月后V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8)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 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9)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小儿烧伤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10)手术削痂合湿性护创敷料在小儿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组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比较
    2.2 两组瘢痕情况比较
    2.3 两组二次创伤、疼痛评分比较
3 讨论

四、137例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J]. 刘琰,张杰.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8)
  • [2]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3]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王晓云. 山东大学, 2021(12)
  • [4]小儿重度及以上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及疗效分析[D]. 杨萌. 南昌大学, 2021(01)
  • [5]河西某地区431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及预防要点[J]. 香燕,闫芳,苏金虎,赵丽玲,杨洁,许晓红.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04)
  • [6]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D]. 李笑.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7]聚维酮碘乳膏联合可见光治疗小儿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J]. 鲁乐乐,高俊星,毛艳婷. 中国医疗美容, 2020(09)
  • [8]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观察[J]. 周娴,孙丽超,陈虹. 中国医疗美容, 2020(08)
  • [9]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小儿烧伤的临床效果研究[J]. 杨焕纳,田社民,魏莹,查新建,李允,谢江帆,韩大伟.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20(04)
  • [10]手术削痂合湿性护创敷料在小儿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杨焕纳,田社民,魏莹,查新建,李允,谢江帆.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6)

标签:;  ;  ;  

137例儿童烧伤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