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与“琉璃瓦”对比

“谥”与“琉璃瓦”对比

一、《遗腹子》与《琉璃瓦》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牛涛[1](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何芳[2](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数据库,主要从内部结构、语义及两者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部结构方面,我们对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层次、结构类型、内部成分性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定中式的强势结构层次为“2+1”式,状中式的强势结构层次为“1+2”式。五种基本结构类型在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第二层和双音节复合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偏正>联合>述宾。66.5%的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是在双音节词基础上添加前位/后位语素构成的,添加后位语素的多于前位语素。97.3%的词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两两组合构成,和双音节复合词高度一致。语义方面,我们考察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义类别、语义模式、语体色彩。语义类别为抽象事物类、具体物类以及生物类词的比例高达92.6%,定中、状中式不同结构层次的语义类别排序不同。“n+n”“v+n”“adj+n”语义模式的种类、数量不一,均存在强势语义模式。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体色彩不明显。最后,我们探讨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内部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定中“1+2”式的强势语义模式为“性质+事物/对象/时间/空间”,强势素类组合为“adj+n”,82.7%的“2”为成词语素组,“2”表示人的最多,“1”多为形容词性语素。定中“2+1”式词的强势语义模式有两个,分别为“功用+事物/对象/空间、内容+事物/时间/空间”,强势素类组合分别为“v+n““n+n”,其中“2”为成词语素组的占比分别为66.1%、70.8%。“1”中表基本层次范畴的词占57.8%。状中“1+2”“2+1”式的强势语义模式均为“方式+行为”。

徐薏林[3](2020)在《“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研究》文中指出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异类婚恋又是爱情主题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婚恋故事在“三言二拍”中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与异类的婚恋又是婚恋故事中令人瞩目的故事情节。异类婚恋指的是人与幻化为人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婚恋故事,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明末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整理和解读,分析“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源流、故事类型、叙事特征及产生原因,通过文本中的异类婚恋故事解析了明代中后期市民的爱情、婚姻以及文人心态和时代风俗等。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的故事溯源,归纳整理了“三言二拍”中41篇异类婚恋故事的本事来源,对这些本事来源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类型和构成要素,将人鬼恋、人神恋、人妖恋三种异类故事按叙事模式和故事情节分为了不同类型,从叙事学角度论述了异类婚恋故事的构成要素,人物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展开论述,探讨其在异类婚恋故事中承担的功能意义。第三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产生原因,从婚姻、宗教和哲学思潮三个方面探索异类婚恋表现了当时市民怎样的物质欲望和精神要求。第四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异类婚恋故事的分析,论证出这类婚恋故事反映出广大市民的婚恋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宗教世俗化对市民婚姻生活的影响。

强晓莲[4](2020)在《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文中研究指明定中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能产的造词方式,由它形成的定中式复合词占现代汉语词汇的一半以上。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语料来源,把定语语素在前,中心语语素在后的的定中式复合词全部挑选出来,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出发,对每一类型形成的不平衡性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对定中式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程度。把定中式复合词按照音节类型、内部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进行分类,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定量统计,发现双音节的定中式复合词占多数,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一直是主流,而且它的双音化和现代汉语双音化趋势紧密相联;内部结构类型中“名+名”组合形式是最优搭配,“形+名”“动+名”“数+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数量次之,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各类专书研究中都显示“名+名”组合形式的定中式复合词最多,通过原型范畴理论证明,名词性语素是定语范畴的典型成员,而其他的典型性较弱,因此也能说明结论;语义类型中定语表类别的定中式复合词数量最多,因为从先秦就已经出现,而且定中式复合词内部不同类型的能产性的差异与句法层面上定中结构中不同定语的语序存在平行对应关系:在句法上越倾向于靠近中心语的定语类别越容易与中心语黏合成词。

池莉[5](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刘甜甜[6](2019)在《单士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文中研究表明单士厘是晚清才女的杰出代表,她身上既有传统闺秀的印记,又有新女性的特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矛盾的一面。单士厘一生受三个文化世家(母系海宁许家、父系萧山单家、夫系吴兴钱家)的熏陶与濡养,同时又对家族起着延续与传承的作用。受丈夫钱恂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单士厘交往的友人大多是名流之妻与外国女性,她们和单士厘家族之人共同形成了单士厘的交游网络。《受兹室诗稿》是单士厘的诗歌创作,现如今有四个版本存世,考查这些版本的成书先后、内容差异及价值意义,继而全面分析其诗作内容与艺术成就,可以更完整地探讨其诗歌风貌。《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是单士厘的散文创作,是她中年跟随丈夫钱恂出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是她作为“新女性”特征的主要展现,她的新思想主要受钱恂、钱稻孙、下田歌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写作艺术与写作价值。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单士厘晚年回归传统女性文学作品的整理,以《懿范闻见录》、《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清闺秀艺文略》为代表,其中《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与《清闺秀艺文略》均有多个善本存世,且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女性文学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张帅[7](2017)在《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自然村八陡庄地处鲁中山区,属孝妇河流域,民间传说为颜文姜娘家村所在地,是颜文姜传说与信仰的核心地带之一。八陡庄所在的博山地区因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场手工业的早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并在德日等列强的侵略和开发中较早开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八陡庄的民众因此而拥有了独特的人生历程。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八陡庄也在政治、区划、经济方面迎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开始由一个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历史阶段转入到一个与新兴城市更加紧密结合的现实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八陡庄原有的生活和文化空间存在着被城市文化所逐渐溶解的极大可能性,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断裂的危机。正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八陡庄经历过工业化时代的老人们开始积极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所关注的正是从乡土社会中走入现代的老人群体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关注的老人群体具有独特性的一面,成长于传统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都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从而具有了亦工亦农的身份属性。到了社会急剧变迁的新时期,他们又进入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他们既拥有了历史变迁见证者的身份,又成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既有着个人参与工业化进程的生活历史,也包含着地域社会的古老的社会发展历史。短时段的个人生活史与长时段的历史经验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是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的重要特征。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在老人们的实践中分别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前者深刻的影响了记忆主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而后者则通常会成为乡村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知识而左右民众的生活,能给予社会共同体一个更具有核心价值和传统规范的神圣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但是大家所遵循的生活知识是基本相同的,往往与长久的历史记忆连在一起,所以说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反而更加具有影响现实生活的功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老人群体如何以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作用于当下社会现实,本文特意选取了八陡庄的颜文姜传说与信仰仪式为个案。颜文姜传说是在博山地区非常被突出强调的地方性传说,虽然与梁祝化蝶、白蛇传等传说相比,流布的地域范围非常有限,但是它对特定地方社会的建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全国性的传说所无法比拟的。八陡庄以传说中颜文姜娘家村的身份而进入博山颜文姜信仰的核心圈,使得村落在整个博山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八陡庄内的两个行政村青石关村与阁子前村围绕"谁是颜文姜的正娘家"而产生的博弈性叙事不断丰富了传说的内容,也体现了传说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所参与的"接颜奶奶回家歇伏"的仪式也是在颜文姜传说的基础之上诞生和被改造的,老人们年复一年的组织和参与仪式强化了自身的身体对于有关地方社会由来的神异历史的认同和体验,所以说仪式也是一种记忆历史的方式,而且仪式能够形成一个记忆之场,包容了各种各样的记忆。总之,在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至少包含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与个人人生经历相关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一种是在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对于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来说,短时段的历史记忆就是他们参与工业化进程的个人生活史,长时段历史记忆就是八陡庄农耕文明时期延续至今的农耕民俗文化与知识,这两种历史记忆统一为老人群体的生活记忆存在于他们的身体之中,呈现于日常生活,实际上民众所追求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一种"历史感",以赋予当前社会发展以历史的意义,从而在满足个人情感,维护村落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农村即将被溶解的社会现实,乡村的历史记忆必然会成为当代人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村落中的老人群体非常自觉承担起了传承与维护一个地方社会历史记忆的重大责任,这种在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和崇高情怀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别具一番悲壮的意味,直击人心。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今天群众所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时代与现实意义的理解。本文的文章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含五个章节;第三部分为结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学术史梳理以及对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首先描述了对田野点的主观印象以及进入田野点的过程,并从学理上讲述了选择历史记忆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进而对以村落政治和历史记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对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做出一定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为"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分别从地理区位、城镇化开端、劳作模式变化、日常生活转变等方面描述了博山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本章既将博山的工业化进程当成一种历史现实,又将其作为民众内心中的历史记忆来看待,因此在行文中尤其注意呈现来自不同民众的鲜明的历史叙事。第二章为"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分别从待客与节日、修庙与拜庙、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描述包含在农耕民俗文化传统之中的长时段历史记忆,并指出老人群体是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第三章为"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本章将更多地笔触用于描述村落中具体的、小写的"人"的行为与话语,通过对不同身份的个人生活史的客观呈现来反映地方社会来自最底层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根据对老人不同类别、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的分析,指出"亦工亦农"既是对老人群体特殊身份属性的概括,又说明了作为文化主体的老人群体所具有的双重历史记忆身份。第四章为"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首先对颜文姜信仰的仪式活动和场所做出说明;其次以青石关村和阁子前村围绕"谁是娘家村"所产生的话语重构与博弈,一方面呈现出颜文姜传说在村落中的文本演变,另一方面分析了不同群体围绕神圣资本的不同运作方式;最后通过对仪式过程的介绍和对参与仪式的人的具体行为的描述来展现老人群体在"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这个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第五章为"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提出并从学理上说明了老人群体中存在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与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两种历史观。重点分析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民众如何选择、经营和再造历史记忆,又如何赋予现实以历史感,或者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从而使历史记忆在村落集体认同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论,将老人群体关于历史记忆的实践行为定义为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强调了老人群体关于长时短、神异性历史记忆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最后指出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课题,学者和其他精英群体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民间记忆主体的文化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民间的历史记忆,也才能更好地得知民众如何通过历史记忆赋予农村一种村落共同体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

陈鹉[8](2017)在《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和探讨张爱玲在一九四五年之后即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九五年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首先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其次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内涵的变化;第三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第四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关系:第五是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是采取前后期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相对于前期所发生的变化。并且深入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受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作家的影响,以及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反思以及其不同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最后以作家研究的方式入手,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从而全面深入地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第一章通过研究分析张爱玲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历史背景来发现其后期小说创作转型的历史原因。这三个时期分别为:上海时期(传奇与转折);香港时期(过渡与困惑);美国时期(探索与执着)。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透视,使我们可以了解张爱玲在她不同的创作时期所经历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对她后期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通过研究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政治姿态、生命意识、历史观念来发现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变动。总体来说,张爱玲的政治姿态是从疏离政治转向审视政治。从前期的专门写“男女间的小事”;到后期的向“左”转而创作的《十八春》和《小艾》,向“右”转而创作的备受争议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也从前期的绝望反叛转变为后期的生命价值的回归,发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并肯定女性的情欲,表现出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之情。前后期的历史观念也从前期的对历史的疏离,即重视个体、不重视历史;发展到后期的历史的纠结,即个体与历史并重,消解正史,探寻秘史。张爱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和大历史(正史)有诸多不同之处,显然,她对历史有自己的解说。第三章通过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相对于前期的变化,如题材的变迁、叙事视角的嬗变、情节模式的变异、表现手法的变化、重复书写和衍生情节等方面,来发现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相对于前期主要针对于男女婚姻家庭的题材,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走向了多样化,开始出现乡村题材、战争题材、历史人物题材、同性恋题材等;后期小说创作的叙事视角也开始回归自我,书写角度从前期的小我到大我再到自我,并具有很高的自传性和真实性;后期小说创作的情节模式也发生了变异,由前期的描写妥协、情爱与日常生活转向了后期的描写背叛、饥饿与政治事件;后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变化,意象由前期的繁复华丽转向了平淡质朴,反讽手法由前期的言语和情境反讽转向了后期的结构和模式反讽手法,性描写由前期的唯美浪漫转向了后期直白大胆的描写方式;和前期小说相比较,张爱玲的后期小说创作还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对其青少年时代在上海的生活往事不断地重复书写和并出现了一些衍生情节。第四章研究探讨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如何受到中外文学传统的影响。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其中《红楼梦》对其的影响是由前期的直接模仿转变为后期的艺术变异,而《海上花》对其的影响使得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由前期的繁复绚丽转变为后期的平淡而近自然;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有不同的思考,而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其的影响反映在她的文学创作上,也呈现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由前期的抗拒转向后期的某种程度的迎合、再到嘲讽、拆穿、最后是肯定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西方作家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是由前期的影响式或借鉴式的写作,即对西方作家的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进行借鉴,属于影响式写作,张爱玲和西方作家之间是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话语关系;转向后期的对话式或互文性的写作,在后期小说创作中她转变为主动地、平等地与西方作家进行对话,在创作中采用的是与西方作家作品进行对话性和互文性写作。第五章是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从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期小说创作的关系,张爱玲嗜好华衣美服和沉迷于享受物质生活,形成了她前期小说创作的“琐碎政治”的特点,而将生活艺术化则是其表演人格在文学创作上的另一个显着特点;第二个方面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人格表演,张爱玲在后期小说创作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小说的角色中,使读者在她的小说中可以隐隐见到张爱玲的真身,这可以说是她在后期创作中的一种人格表演;第三个方面是研究张爱玲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表演,通过研究探讨各类研究性论文以及关于张爱玲的纪实访谈性文章、和家人朋友等的书信往来,并结合她的作品,发现张爱玲的一生和她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大作品!张爱玲自己演绎了自己精彩绝伦、富有高度戏剧性的一生。在最后的余论部分,笔者探讨了张爱玲研究的未来。张爱玲研究的未来应该是在于着力发掘她未曾发表出版或者被埋没于名不见经传的小报杂志中的文学作品,如《描金凤》等。以及和友人炎樱等的书信往来也有待于被挖掘。另外就是张爱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被误读的作品也有待于研究者基于尊重艺术的态度进行专业化的文学研究。而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研究也显然是很不足够的,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地关注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何年丰[9](2016)在《清初两浙诗僧研究》文中提出清初两浙诗僧不仅人数繁多而且诗歌成就突出,但目前学界对于清初诗僧的研究在地域上主要只涉及了吴中、岭南和滇黔,对于清初两浙庞大的诗僧群体只有少数个案的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共梳理出清初两浙诗僧204位,在此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的分布特点、群体类型、诗歌创作和文学贡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总体概况研究。第一章在量化统计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宗派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二章根据诗僧对清廷政权的不同政治态度把清初两浙诗僧划分为遗民诗僧、征召诗僧和方外诗僧三类,探讨了他们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其中,遗民诗僧多为明代遗民,他们追悼故明,不与新朝合作;征召诗僧是甲申后被清朝征召和扶持的大和尚,他们在政治态度上亲近新朝,成为新朝在佛门中的代言人:方外诗僧指那些在明亡前后都没有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的诗僧,他们固守僧人的方外净土,参禅弘法。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研究。第三章论述了清代两浙寺院中的天童寺、灵隐寺和净慈寺的诗歌传承现象,即寺院诗系。寺院诗系是明末清初才开始形成的一种寺院诗歌的传承现象,它一般有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等阶段,因而第三章所涉及的诗僧不仅仅局限于清初这一时期,而是涉及了整个清代各个寺院的诗僧。第四章探讨了清初两浙僧诗的题材内容,具体分析了山居山行诗、弘佛参禅诗、交游酬唱诗和政治寄怀诗。第五章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的创作特点,认为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创作具有家传师承、地域涵化和佛门沐浴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贡献,重点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对中国古代僧诗、清诗和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此外,文末有附录两个,附录一为两浙诗僧禅宗法系传承图,包括临济宗幻有正传一系和曹洞宗小山宗书一系诗僧之间的法系传承。附录二为清初两浙僧诗存目。

孙险峰[10](2016)在《空间与时间:北魏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上承三国西晋下至隋唐帝国,对于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中原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经贸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汉文化的传承方面,北魏时代担当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桥梁作用。鲜卑民族在草原生活期间,就已经拥有传统的时间观念和空间意识。他们以太阳的东升西落为空间坐标并逐渐推演出四方,还形成草原文化特有的天圆地圆的宇宙观。在祭祀日月星辰的原始宗教思想的引导下,对于天神的精神崇拜成为部族的凝聚力。由于游牧生活离不开茫茫草原,这就驱使牧民们通过观察草的青黄荣枯确定新年岁首。这与中原汉人观察五谷丰收时间为年度伊始的方法,具有相同的社会学属性。当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以后,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其后这两种时空观在碰撞与交流中逐渐走向融合。鲜卑拓跋部原本拥有传统的“夏四月”祭天礼制,当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又在首都平城西郊营造一座方坛,这样的祭天场所由不固定转变为固定化,是他们从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道武帝还按照汉文化的礼仪制度举行南郊祭天,这使得鲜卑人与中原汉人拥有相互信任的政治基础和文化平台,从而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宗教冲突与民族矛盾,并建立以鲜卑拓跋部为政治核心的中央集权。而且“西郊祭天”和“南郊祭天”在北魏政权内长期并行,直到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后,这两种不同的祭天礼制才最终走向汇流。北魏初期的宗庙礼制有如下几种特点。其中三庙的祭祖时间和太牢牺牲,完全受到汉文化的礼制影响,五庙的“正月”和“九月”的祭祖时间,以及七庙的“正月”的祭祖时间,都不同程度受到匈奴文化的影响,五庙和七庙使用的马牺牲和牛牺牲,为鲜卑游牧民族的传统礼制。北魏都城的宏观建筑格局,是以宫室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三庙和“二社一稷”被看作保护宫室的两翼,四郊祭坛是拱卫京城的四极,这样的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具有几何学的对称学原理和宗教伦理观思想,以及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宇宙空间思维。虽然首都平城的礼制设施,仍然会部分程度地掺杂鲜卑文化的传统习俗,但整体上体现出汉文化的都城建筑理念和儒家治国精神,这对于北魏平城的基础建设,乃至南北朝时期在争论华夏正统观的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学和历史学意义。北魏的五行信仰共经历过三次变化,重建代国初期崇尚过水德,天兴元年(398年)拟定为土德,太和十五年(491年)又再次改成水德。北魏统治者每次调整五德运次,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受到政治因素和军事格局的潜在影响。甚至北魏建国前夕在拟定国号的问题上,五行思想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排列五德运次离不开祖先之德和他们的精神护佑,道武帝拓跋珪在追认远古祖先帝王时,借助《史记》和《山海经》等相关史料,编撰出拓跋氏连接到黄帝的传承系谱。实际上这是很典型的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的认祖归宗。由于两汉以来国家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以后,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历史形象和华夏文化的正统观念,已经获得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认同,这对于鲜卑民族如何汲取汉文化,乃至国家未来的政治走向都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在拟定土德运次时,共有两种不同文化的祥瑞征兆,在汉文化方面把黄星看做土德祥瑞,在游牧文化方面把鲜卑民族自身崇拜的神兽视为土德祥瑞。它们能够成为北魏政权施行两种制度的历史开端,对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儒家治国理念认同,都体现出鲜卑统治阶级高超的政治智慧。北魏是一个崇尚星占思想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书》记载的61条日食数据中,有31条采用占卜方式推导国家未来的发展变化。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甚至主观臆造日食时间,以此对应合适的卜辞内容,为国家未来政治走向和人事变化提供理论依据。虽然北魏使用的一些日占卜辞,在时间与空间方面计算的非常准确。然而这并非是鲜卑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它们深受两汉以来的天文学和占星术的影响。这些日占卜辞尽管是占星家的经验积累,却并不能用现代科学技术检验,因此它们仍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北魏初期的三代帝王皆笃信天人感应,崔浩恰恰生活在这个年代,他根据自己在朝廷为官的切身体会,深知要想在政治上获得发言权,必须与皇帝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于是他经常借助天人思想阐述政治见解,甚至主观臆造天象以此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能够不断地取得成功,并非通过观测天象推导未来政治走向,而是注重收集各方面信息再进行系统研究,才能够获得客观结果。因此《魏书》和《旧五代史》等史籍,记载崔浩精通天人思想和拥有未卜先知的超自然能力,实际上并不符合事实。只不过史家没有认真研究崔浩借用天象议论朝政的真正目的,也囿于当时自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局限性,所以后世卜者才把崔浩奉为神灵并予以祭祀。

二、《遗腹子》与《琉璃瓦》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腹子》与《琉璃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对象及内容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内容
    0.3 研究现状及意义
        0.3.1 研究现状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基础
    1.1 三音节复合词的界定
        1.1.1 三音节词与儿化词
        1.1.2 三音节词与派生词
        1.1.3 三音节复合词
    1.2 相关术语
        1.2.1 语素组
        1.2.2 素类
        1.2.3 语义类别
        1.2.4 语义模式
第二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2.1 结构层次
    2.2 结构类型
        2.2.1 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2.2.2 定中式三音节词第二层的结构类型
        2.2.3 状中式三音节词第二层的结构类型
    2.3 内部成分的性质
        2.3.1 成词与否
        2.3.2 语法功能属性
第三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义
    3.1 语义类别
    3.2 语义模式
        3.2.1 n+n
        3.2.2 v+n
        3.2.3 adj+n
        3.2.4 n+v
        3.2.5 adj+v
        3.2.6 v+v
        3.2.7 num+n
        3.2.8 ad+v
    3.3 语体色彩
第四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的关系
    4.1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类别
        4.1.1 定中式和语义类别间的关系
        4.1.2 状中式和语义类别间的关系
    4.2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模式
        4.2.1 定中式和语义模式间的关系
        4.2.2 状中式和语义模式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表
后记

(3)“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溯源
    (一)“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来源概貌
    (二)“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来源对比
二、“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类型和构成要素
    (一)“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的故事类型
    (二)“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构成要素
三、“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产生原因
    (一)严密的宗法制度下市民对婚恋的追求
    (二)宗教世俗化的影响
    (三)哲学思潮影响下人欲个性的张扬
四、“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的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及词汇化等级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判定
        一、词和短语的界定
        二、古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
        三、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等级
        一、词汇化理论简介
        二、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程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定中式复合词的类型及定量统计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音节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二、三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三、多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内部结构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名+名”定中式复合词
        二、“动+名”定中式复合词
        三、“形+名”定中式复合词
        四、“数+名”定中式复合词
    第三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定语表类别
        二、定语表品性
        三、定语表数量
        四、定语表指示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类型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音节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二、三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三、多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二节 内部结构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名+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二、“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三、“形+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四、“数+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三节 语义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定语表类别的历时考察
        二、定语表品性的历时考察
        三、定语表数量的历时考察
        四、定语表指示性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定中式复合词的不平衡性分析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音节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定中式复合词双音化的原因
        二、定中式复合词双音化的必然性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类型与原型范畴的对应
    第三节 定中式复合词语义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句法层面上不同类型的定语的语序
        二、定中式复合词语义类型与句法层面定语语序的对应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6)单士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大陆地区对单士厘的研究
        (二)港台及海外对单士厘的研究
    三、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世家的濡养
    第一节 海宁许氏家族
    第二节 萧山单氏家族
    第三节 吴兴钱氏家族
    第四节 家族文化的传承者
        一、文化世家对单士厘的影响
        二、单士厘对文化世家的传承
第二章 单士厘的文化交游
    第一节 单士厘和家族亲属的交游
        一、单士厘与家族男性
        二、单士厘与家族女性
        三、单士厘与家族亲属交游的意义
    第二节 单士厘与国内女性友人的交游
        一、单士厘与许德蕴
        二、单士厘与上虞罗氏
        三、单士厘与刘韵松
        四、单士厘与江冬秀
    第三节 单士厘与外国友人的交游
        一、单士厘与下田歌子
        二、单士厘与其他外国友人
        三、单士厘与外国友人交游的意义
第三章 单士厘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受兹室诗稿》版本考辨
        一、版本简述
        二、版本比较
        三、版本价值
    第二节 《受兹室诗稿》思想内容
        一、写景咏物,笔下生花
        二、纪游见闻,游踪广泛
        三、唱和应酬,情理兼备
    第三节 《受兹室诗稿》艺术成就
        一、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晓畅
        二、手法:善用修辞,博采众长
        三、风格:复杂多样,平和隽永
第四章 单士厘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的思想来源
        一、钱恂的影响
        二、钱稻孙的影响
        三、下田歌子的影响
    第二节 《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的写作艺术
        一、时空叙事,结构严谨
        二、对比贯穿,寓于褒贬
        三、旁征博引,直抒己见
    第三节 《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的价值阐释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思想价值
第五章 单士厘的女性文学作品编辑
    第一节 《懿范闻见录》研究
        一、俾为世范的写作目的
        二、人物小传的写作模式
        三、纷繁复杂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研究
        一、《清闺秀正始再续集》版本考述
        二、《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集二卷》的传抄历程
        三、《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诗选特点
        四、《清闺秀正始再续集》诗选意义
    第三节 《清闺秀艺文略》研究
        一、版本考述与收录来源
        二、“士厘曰”之阐释
        三、从诗集名“余”字探析清代女性生活与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单士厘着述及馆藏地
附录二 :单士厘作品书影
附录三 :陈鸿祥校点《受兹室诗稿》未收诗作
附录四 :单士厘年谱简编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对当下家乡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民俗学对地方历史记忆方式的关注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梳理
        一、乡土社会的变迁研究
        二、历史记忆的建构与乡土社会的变迁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
        一、集体与个人:村落中的不同叙事
        二、注重感受的民俗志书写
        三、民众记忆与生活实践
第一章 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
    第一节 地理区位:孝妇河与八陡庄
        一、多山少田的博山
        二、博山的母亲河——孝妇河
        三、处在孝妇河上源的八陡庄
    第二节 城镇化的开端
        一、从颜神镇到博山县
        二、从八陡庄到八陡镇
    第三节 劳作模式的变化
        一、"八陡镰刀硬又快,割草砍柴都不赖"
        二、"八陡的醋瓶——好嘴儿"
        三、"黑山煤矿老了"
    第四节 工业化环境与日常生活变化
        一、"八陡大街五里长,打尖住店的排成行"
        二、四通八达的道路
        三、不再都是青砖黛瓦
        四、"一个家庭,两种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待客与节日:礼仪制度的日常表现
        一、"四四席"的讲究
        二、婚礼中的"油客"与"陪客"
        三、"过节烧包"
    第二节 修庙与拜庙:制度的神圣化
        一、王老太太的传奇
        二、乐此不疲的修庙
        三、"拜庙走四方"
    第三节 主导者与解释者: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一、传统礼仪的展示与解释
        二、老人的礼仪运用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
    第一节 是工人还是农民?
        一、退休与老了
        二、在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不同身份感
    第二节 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
        一、老人聚会的场所
        二、青石关村的老人会
        三、老人会内部的矛盾冲突
        四、老人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担当
        五、老人与农村文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
    第一节 八陡庄颜文姜信仰概述
        一、颜文姜信仰的主要仪式活动
        二、颜文姜信仰的主要活动场所
    第二节 "谁是娘家村?":话语重构与博弈
        一、孝妇颜文姜:身世传说与地方社会
        二、青石关村老人会的运作
        三、申遗:阁子前的文化书写
    第三节 "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
        一、"接颜奶奶回家歇伏"仪式白描
        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描述、再造与运用
        一、记忆历史的理由
        二、历史记忆的选择与再造
        三、历史记忆的运用
        四、乡土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记忆与村落集体认同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老人群体:乡土文化生活传承的担当者
    二、长时段、神异性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附录
    一、颜文姜传说的历史演变
    二、颜文姜信仰的兴起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转型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上海时期(1943—1952):传奇与转折
        一 辉煌与灿烂(1943—1945)
        二 迷惘与惶恐(1945—1952)
    第二节 香港时期(1952—1955):过渡与困惑
    第三节 美国时期(1955—1995):探索与执着
第二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变动
    第一节 政治姿态:从疏离政治到审视政治
        一 男女间的小事情
        二 向“左”转:(《十八春》和《小艾》)
        三 向“右”转:(《秧歌》和《赤地之恋》)
    第二节 生命意识:从绝望的反叛到生命价值的回归
        一 绝望的个性反叛
        二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三 肯定女性的情慾
        四 向往美好的爱情婚姻
    第三节 历史观念:从历史疏离到历史纠结
        一 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叙事
        二 个体与历史的疏离
        三 个体与历史的纠结
第三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
    第一节 题材选择的变迁:走向多样化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嬗变:回归自我
        一 从小我到大我再到自我
        二 自传性和真实性
    第三节 情节模式的变异
        一 妥协、情爱与日常生活
        二 饥饿、背叛与政治事件
    第四节 表现手法的变化
        一 意象营造:繁复归于平淡
        二 反讽手法:由言语和情境反讽转向结构和模式反讽
        三 性描写:从唯美到直白
    第五节 重复书写和衍生情节
        一 重复书写
        二 衍生情节
第四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与中外文学传统
    第一节 中国古典小说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红楼梦》的影响:由直接模仿到艺术变异
        二 《海上花》的影响:由繁复绚丽到平淡自然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张爱玲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不同时期的三种思考
        二 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认识由抗拒、迎合、嘲讽、拆穿到肯定
    第三节 西方作家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前期的影响式或借鉴性写作
        二 后期的对话式或互文性写作
第五章 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期小说创作
    第二节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人格表演
    第三节 张爱玲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表演
余论 张爱玲研究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9)清初两浙诗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僧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价值
    四、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分布特点
    第一节 诗僧的空间分布
        一、分布特点
        二、分布成因
    第二节 诗僧的宗派分布
        一、分布特点
        二、分布成因
第二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群体类型
    第一节 遗民诗僧
        一、由“遗”而“僧”的遗民诗僧
        二、因“僧”兼“遗”的遗民诗僧
    第二节 征召诗僧
        一、征召诗僧群体的形成方式
        二、征召诗僧群体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方外诗僧
        一、方外诗僧的政治态度
        二、方外诗僧的宗教特点
第三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诗系传承
    第一节 天童诗系
        一、天童诗系的渊源
        二、天童诗系的形成
        三、天童诗系的兴盛
        四、天童诗系的衰落
    第二节 灵隐诗系
        一、灵隐诗系的渊源
        二、灵隐诗系的形成
        三、灵隐诗系的兴盛
        四、灵隐诗系的衰落
    第三节 净慈诗系
        一、净慈诗系的渊源
        二、净慈诗系的形成
        三、净慈诗系的兴盛
        四、净慈诗系的延续
第四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创作(上)
    第一节 山居山行诗
        一、住行坐卧的生活书写
        二、生态各异的景物描写
        三、超尘脱俗的心境抒发
    第二节 弘佛参禅诗
        一、弘法颂佛的佛教宣扬
        二、悟道明性的禅机参悟
    第三节 交游酬唱诗
        一、集会宴游的友朋酬唱
        二、此地分离的难舍赠别
        三、他乡故知的寓情寄怀
    第四节 政治寄怀诗
        一、家国兴亡的遗民咏叹
        二、兵燹劫后的民瘼关怀
        三、皇恩浩荡的新朝颂扬
第五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创作(下)
    第一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家传师承
        一、诗歌创作的家学传承
        二、诗歌创作的名士教化
    第二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地域涵化
        一、杭州:发乎性情,诗风清丽
        二、宁波:衲衣本色,清高野逸
        三、嘉、绍:唐贤风调,出尘云朗
        四、台、温:旷然清俊,悠然自远
    第三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佛门沐浴
        一、“蔬笋气”
        二、“烟霞气”
第六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贡献
    第一节 对僧诗发展的贡献
        一、僧诗的新发展
        二、诗系的新现象
    第二节 对清诗发展的贡献
        一、独特的创作群体
        二、深远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对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乡邦文献的繁荣
        二、乡邦文人的成长
结语
附录一 两浙诗僧禅宗法系传承图
附录二 清初两浙僧诗存目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10)空间与时间:北魏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所在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结构设计
    第四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 文化之旅:鲜卑民族的时空观念
    序言
    第一节 天圆与四方
    第二节 年与月
    第三节 空间观念的逐步融合
    第四节 时间意识的逐步转换
    小结
第二章 鲜卑民族的精神崇拜:西郊祭天的时空论
    序言
    第一节 祭坛方位
    第二节 祭天时间
    第三节 天坛方色
    第四节 天子与天之子
    小结
第三章 汉文化的精神崇拜:天与南郊祭天的空间问题
    序言
    第一节 祭天文
    第二节 天与德
    第三节 六天说
    第四节 明堂配祭与天
    第五节 “孝”的自然观与超自然
    小结
第四章 祖先崇拜:北魏初期宗庙礼制时空论
    序言
    第一节 七庙神主
    第二节 宗庙的祭祀时间
    第三节 牺牲礼制的时空论
    第四节 平城礼制设施的空间布局
    小结
第五章 五行思想:土德的时空论
    序言
    第一节 国号变迁与土德诞生
    第二节 土德与水德
    第三节 黄帝后裔与文化认同
    第四节 黄星与神兽
    小结
第六章 星占信仰:日食、卜辞与政治的时空论
    序言
    第一节 日在二十八星宿蚀
    第二节 日十二月蚀
    第三节 日六甲蚀
    小结
第七章 天人感应:崔浩的政治思想与天文历法
    序言
    第一节 天文与历法
    第二节 天象与占卜
    第三节 政治军事才能与信息收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着作
    三、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遗腹子》与《琉璃瓦》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D]. 何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三言二拍”中异类婚恋故事研究[D]. 徐薏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D]. 强晓莲.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6]单士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D]. 刘甜甜. 暨南大学, 2019(02)
  • [7]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D]. 张帅. 山东大学, 2017(08)
  • [8]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D]. 陈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清初两浙诗僧研究[D]. 何年丰.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10]空间与时间:北魏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研究[D]. 孙险峰. 郑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谥”与“琉璃瓦”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