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高炉喷吹煤粉输送性能研究

宝钢高炉喷吹煤粉输送性能研究

一、宝钢高炉喷吹用煤粉输送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刘崇,吴宏亮,杨陶,王阿鹏,刘纲,郝团伟[1](2021)在《高炉配煤优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烟煤和无烟煤为原料进行配煤实验,探索烟煤含量对混煤燃烧性能的影响,分析煤粉粒度组成对其燃烧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烟煤质量分数在40%~70%范围时,混煤的可磨性指数在77~89之间波动;烟煤质量分数达65%时,混煤的返回火焰长度大于150 mm,混煤呈轻微爆炸性;相同粒度范围下煤粉的燃烧率差异较大,无烟煤燃烧率受煤粉粒度的影响更明显,粒径小于74μm的混煤占比80%时,小粒径煤粉对大粒径煤粉的促燃效果最佳;烟煤质量分数超过60%,混煤燃烧率提高幅度减小,结合混煤特性及烟气中CO与CO2的相对含量变化规律,建议烟煤质量分数控制在55%左右。

寇璐垚[2](2021)在《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降低燃料消耗,优化高炉效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都采用高炉喷煤工艺进行炼铁,该工艺不仅可以降低高炉炼铁成本,还可以减轻在炼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烟煤和无烟煤作为最主要的煤粉被应用于高炉喷煤中,随着无烟煤资源的匮乏,其价格不断在上升,因此亟需寻求一种的新的燃料来替代无烟煤。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燃烧材料,由低阶煤块烧制而成,具有固定碳高、化学活性高和价格低等优点,燃烧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很小,而且其燃烧性能与无烟煤很相似,在高炉喷吹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兰炭存在挥发性组分低、着火点高和燃尽比低等缺点,不能够作为单一喷吹燃料用于高炉中。针对以上的分析,本论文采用兰炭代替无烟煤,将烟煤与兰炭的混合煤粉作为喷吹煤粉进行燃烧实验,但是研究发现,随着兰炭配比量的增加,会导致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降低,影响高炉顺行,本研究通过向混合煤粉中加入一定量的助燃添加剂,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兰炭在混合煤粉中的使用量,达到有效的利用兰炭,降低高炉生铁成本的目的。本文首先采用热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了烟煤、无烟煤和兰炭三种煤粉单独燃烧时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17.72℃和695.03℃,最大燃烧速率最低,为9.90%/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也最低,为4.25×10-7,其燃烧性能最差;无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分别为540.04℃和718.35℃,最大燃烧速率为10.6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兰炭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高,分别为564.36℃和736.91℃,但其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62%/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为4.47×10-7,其燃烧性能略差于无烟煤。其次对烟煤与兰炭不同质量比的混合煤粉进行了热分析实验,以提供三种煤粉的冶炼厂目前所采用的混合喷吹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性能作为参照条件,得到以下结果:当兰炭与烟煤进行混合燃烧时,兰炭配比量为20%的混合煤粉燃烧性能最好,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21.73℃和696.53℃,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0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3×10-7;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兰炭最大配比量在25%,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最大燃烧速率温度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燃烧特征参数都与混合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研究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分别对兰炭和烟煤的强化燃烧行为,主要结论如下:兰炭和烟煤的Fe2O3最佳添加量为2 wt%,而La2O3最佳添加量为1 wt%。当兰炭中加入2 wt%Fe2O3后,其着火温度最低,为552.33℃,燃尽温度最高,为739.67℃,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88%/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83×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兰炭中加入1 wt%La2O3后,其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50.36℃和734.15℃,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19%/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9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2 wt%Fe2O3后,着火温度为519.97℃,燃尽温度最高,为735.91℃,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4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5.66×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1 wt%的La2O3后,其着火温度518.47℃,燃尽温度最低,为650.89℃,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3.1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7.48×10-7,其燃烧性能最好。综合可以得到La2O3比Fe2O3对兰炭和烟煤的助燃效果要更优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最佳添加量分别对烟煤与兰炭混合煤粉的强化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向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中加入2 wt%的Fe2O3后,可以使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35%,加入1 wt%的La2O3后,可以使混合煤粉中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40%之间,此时混合煤粉的燃烧特征参数都与参照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满足高炉喷吹的指标要求。

郑小姣[3](2021)在《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国内优质煤炭资源的短缺,发展对褐煤资源综合利用,将有效缓解我国煤炭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现阶段钢铁企业主要通过优化喷吹煤结构达到节约目的。基于褐煤资源储量丰富、燃烧性能优良、价格低等优点,越来越多钢铁厂将褐煤与其他煤种混配应用于高炉中,达到经济效益和工业效益双丰收局面。本论文是基于某钢铁厂高炉喷煤实际项目开展,对高炉喷煤前期的磨煤系统和输送系统开展实验室实验。本论文首先对云南省主要褐煤产地进行资源调查,最终选用弥勒褐煤作为实验用煤,并与烟煤A、无烟煤B混配应用于高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喷煤前期阶段有关的可磨性相关实验、流动性相关实验,通过分别改变混煤的配比、粒径、水分等主要影响因素,寻求使混煤的可磨性和流动性达到最佳的条件,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在探究可磨性实验中,从实验结果发现随着褐煤粒径的减小可磨性变好,随着褐煤的比例增加可磨性变差,结果表明三种煤混配时比例为20%+30%+50%时,褐煤给料粒径为80-100目(0.18-0.15mm)时其可磨性指数增长速率变化幅度开始增大,直至粒径为100-150目(0.15-0.106mm)可磨性指数达到最大,在此配比和粒径下混合煤样更易磨。实验对经过哈氏可磨仪磨后产物各个粒径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其破碎方式为体积粉碎和表面粉碎共同作用结果;实验对经过哈氏可磨仪磨后的混煤200目筛上、下煤样进行灰分、挥发测定并与可磨性指数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可磨仪磨后200目(0.076mm)筛下灰分比筛上灰分多,且灰分与可磨性指数存在负相关规律。在探究流动性实验中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流动性变差,结果表明各个单煤样粒径在小于100-150目(0.15-0.106mm)流动性缓慢变差,且在混煤配比为10%+20%+60%时流动性恶化严重,容易造成堵塞;实验发现无论是两种煤混配还是三种煤混配,水分在5%-10%之间流动性最好,水分过低或者过高均会造成流动性变差。实验最后对工厂实际添加褐煤后磨煤指标、磨煤量进行收集,分析造成磨煤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混煤密度不均匀、操作指标的改变以及混煤的灰分的不同。

薛永杰[4](2021)在《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关键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我国钢铁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提出了以煤粉替代焦炭的高炉煤粉喷吹自动控制技术。如何实现稳定、连续和安全的煤粉喷吹一直是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问题。本文以山东某钢厂三号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对关键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煤粉的稳定连续喷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高炉工艺流程及特点,结合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分析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控制难点,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2)详细分析了钢厂高炉喷煤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设计了以西门子S7-300为控制核心,采用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总线相结合的系统结构的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详细的软硬件设计、硬件选型、电气原理图设计、系统组态、控制程序设计及人机界面组态设计。该系统可实现煤粉制备、煤粉喷吹、数据记录、故障报警、远程调试监测等功能。针对喷煤量计算不准确和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输入-处理-输出(IPO)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喷煤量计量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系统中影响喷煤量的主要因素,利用实时更新的变量对回归方程的参数进行迭代,实时更新喷煤量的计量值,实现对喷煤量的精确计量。从而保证了喷煤量的稳定控制,实现煤粉的精确喷吹。(3)针对自动控制系统喷煤量人工设置存在一定模糊性和盲目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喷煤量预测模型。通过采用混沌惯性权重和自适应学习因子改善粒子群算法(PSO)收敛性,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提高粒子群算法全局最优性,然后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建立IPSO-ELM喷煤量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与ELM喷煤量预测模型和PSO-ELM喷煤量预测模型相比,精度更高,在炉况波动较大时也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具有较高工业应用价值。

程正霖,朱晓华,李鹏飞[5](2021)在《高炉生产过程中氯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影响》文中提出入炉原料中氯元素在高炉内经过一系列迁移转化,主要以氯化氢(HCl)形式汇入高炉煤气,会导致系统腐蚀、后续高炉煤气脱硫催化剂中毒等,对高炉生产和环境造成影响。概述了高炉中氯的来源及在各炉料中的赋存状态;基于高炉氯平衡的研究,分析了氯的主要收入项和支出项的贡献比重;介绍了有机态和无机态氯在高炉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虽然氯在高炉生产过程中具有改善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提高熔化区透气性等正面作用,但同时对高炉运行和环境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高炉除氯措施中,从源头控制入炉原料中氯元素的含量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张世鑫[6](2020)在《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炉喷煤是钢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用来代替焦炭作为高炉内还原反应中热源和还原剂的部分作用,同时缓解练焦的所产生的压力。本文选取了某钢铁厂2500m3高炉喷吹用的三种煤粉作为实验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得出:烟煤的挥发分的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煤,其氢氧含量也高于其他两种煤,烟煤和新疆原煤的硫含量相当,水洗精煤的硫含量最高。三种煤的高低位发热量按烟煤、水洗精煤和新疆原煤的顺序依次降低,烟煤开始变形温度最低,水洗精煤和新疆原煤的开始变形温度相当。三种煤的可磨性指数水洗精煤、烟煤和新疆原煤的可磨性依次降低;三种煤的焦渣特性指数相同,燃烧产物的粘结性相当。对不同配比的混煤进行热重和爆炸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烟煤比例的增加,增强了混煤的爆炸性,烟煤与水洗精煤的混煤火焰长度均小于100mm,且烟煤和新疆原煤的混煤呈强爆炸性,火焰长度均超过350mm,长于相对应的烟煤的水洗精煤的混煤火焰;当烟煤与新疆原煤混和时,挥发分含量在14~16时,燃烧性能较好;当烟煤与水洗精煤混合时,挥发分含量在12~17时,混煤燃烧性能最好。利用Factsage软件在高炉现行状态下进行相关计算,最佳熟料比为烧结矿:钛球:南非块矿:普球:澳矿采用比例分别为68.5%:1.1%:14.1%:15%:1.3%。此条件下能够保证炉渣较好的粘度和碱度,同时较好保证料柱的透气性,能够利于高炉的顺行。提升喷煤比的同时高炉顺行也会产生一定的恶化,配合调剂鼓风系统参数手段改善燃烧带煤气流分布十分必要,本文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发现鼓风温度和富氧率的变化对风口回旋区内的气相成分的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是鼓风温度和富氧率的变化均会促进煤粉燃烧反应的进行,是回旋区的高温区面积扩大且前移,保证一定的鼓风湿度,是高风温富氧喷煤条件下高炉顺行重要的调节手段。

乔军伟,李正越,陈美英,吕俊娥[7](2020)在《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指标探讨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炉喷吹用煤可减少焦炭的使用量,是现代高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从高炉喷吹用煤的煤质影响因素入手,在稀缺煤和优质煤煤质评价的基础上探讨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地质评价指标及分级参数。通过分析,将高炉喷吹原料用煤的煤质评价指标划分为工艺指标和经济指标两大类,工艺指标是决定煤是否能用于高炉喷吹工艺的关键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影响高炉喷吹工艺的成本。煤类差异是高炉喷吹用煤选择的首要因素,根据我国煤炭资源禀赋特征,提出无烟煤、贫煤、贫瘦煤是高炉喷吹用煤中的稀缺煤类。结合煤炭地质勘查中对"优质煤"的评价标准,提出灰、硫、磷的含量是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的关键指标,要求灰分质量分数不大于12.00%、全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0%、磷分质量分数不大于0.03%。利用该指标对我国无烟煤、贫煤、贫瘦煤分布的典型矿区进行煤质评价和资源划分,指出永城、西山、阳泉、潞安、二道岭和汝箕沟矿区是我国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主要分布区,统计的稀缺高炉喷吹用煤保有资源量107亿t,为我国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合理开采和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白凤强,王小东[8](2019)在《新兴铸管3号高炉喷吹兰炭工业试验》文中认为为探索高炉喷吹兰炭的可行性,在新兴铸管3号高炉进行了喷吹兰炭混合煤粉的工业试验。实验室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兰炭的高位发热量低于潞安无烟煤,燃烧率高于潞安无烟煤,且对CO2的反应性指数远高于潞安无烟煤,满足高炉喷吹工艺的要求。工业试验结果表明:(1)喷吹兰炭和潞安混合煤粉,有利于高炉顺行,高炉利用系数有所提高,炼铁成本有所降低。(2)当混合煤中兰炭比例为10%时,燃料成本降低1.43元/t;比例增加到20%时,燃料成本降低1.92元/t。

赵丹宁[9](2019)在《改善煤粉燃烧性及提高马钢4000m3高炉煤比至170kg/t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焦炭资源短缺且钢铁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高炉冶炼如何实现高产量低能耗的目标尤为重要。随着高炉炼铁工艺迅速发展,喷煤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部分高炉喷煤量达到了160200 kg/t的水平,而2017年以来马钢4000 m3高炉喷煤比较低,长期保持在140 kg/t左右,与国内水平存在差距,因此进一步提高马钢4000 m3高炉的喷煤比是有必要的。在提高喷煤比的同时,煤粉的燃烧率降低会引起资源浪费以及高炉冶炼条件恶化等大量问题。本文对10种煤粉的基础性能及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而改善煤粉的燃烧性,同时测定了焦炭的冶金性能,并与宝钢、梅钢同类型指标先进的高炉所用焦炭进行性能上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马钢4000 m3高炉高煤比下的操作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烟煤的燃烧性最高,可磨性中等,但烟煤具有爆炸性,在高炉喷吹中不安全;硬煤的燃烧性偏低、硬度大、无爆炸性;软煤具有良好的燃烧性、硬度小且无爆炸性。(2)对不同煤种在不同粒度、风温及富氧率条件下的燃烧性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对于混合煤,粒度中-200目比例提高10%或富氧率提高3%或风温提高33.3℃左右时,燃烧率均提高1.30%左右。(3)通过逐步提高富氧率及热风风温来提高煤粉的燃烧率,富氧率由2.89%提高到3.77%,热风风温由1196℃提高到1222℃;调整喷吹煤粉配比,将混合煤中软煤的比例从29.82%提高到34.82%,硬煤的比例从27.60%降低到22.60%,烟煤的比例不变,喷煤比由140 kg/t提高到160 kg/t。(4)通过提高入炉焦炭质量及粒度;调整装料制度,控制边缘气流,稳定中心气流的发展,提高煤气在高炉内的利用率,喷煤比由160 kg/t提高到173 kg/t且燃料比有所下降。

邓孝天[10](2019)在《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炉喷煤是指在高炉在冶炼过程中,直接从风口向炉内喷吹经过研磨的煤粉的一种工艺,是高炉冶金工业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四川达钢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试验适宜的煤种和合理的配煤比,以提高喷煤比,降低喷煤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兰炭和干熄焦除尘灰作为相对廉价的固体燃料适量配入喷吹用煤,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对达钢现有喷吹用煤和兰炭、除尘灰的可磨性、燃烧性、爆炸性、反应性研究得出:(1)兰炭粉煤达到了达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标准,可以在达钢高炉进行混合喷吹。但是兰炭粉煤的水分高,灰分高、恒容低位发热值低、可磨性较差,单混合喷吹比例应≤20%。(2)干熄焦除尘灰的反应性、燃烧性、可磨性都较差,但从节约成本,利用废弃资源的角度出发,5%的配加比例是合理的。(3)经过工业试验证明,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比确实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能及喷吹性能。(4)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在在粒度组成为小于200目的比例为60%,水分含量1%及富氧2-3%的条件下能达到最好的燃烧效率。(5)在为期一个月的工业试验过程中,5#高炉采用了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的提升,综合燃料比降低了1.69kg/t;焦比降低了7.18kg/t;喷煤比提高了5.48kg/t。5#高炉使用混合煤试验方案每年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为1566万元。

二、宝钢高炉喷吹用煤粉输送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钢高炉喷吹用煤粉输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配煤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方案
    1.3 煤粉性能测试方法
2 混煤基础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 配煤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粒度对单煤燃烧率的影响
    3.2 粒度组成对混煤燃烧率的影响
    3.3 混煤燃烧过程烟气成分
4 结论

(2)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炉喷煤
        1.1.1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1.1.2 高炉喷吹用煤概况
        1.1.3 高炉喷吹用煤评价指标
        1.1.4 影响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因素
        1.1.5 提高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措施
    1.2 助燃剂对煤粉的催化燃烧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3.1 兰炭、烟煤和无烟煤单独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3.2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3.2.1 兰炭添加量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升温速率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Fe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2 Fe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3 Fe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La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2 La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3 La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高炉喷吹煤粉的发展
        1.1.1 国内的发展历程
        1.1.2 国外的发展历程
    1.2 高炉喷吹褐煤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褐煤的研究现状
    1.4 粉体可磨性的影响因素
        1.4.1 工业分析对可磨性的影响
        1.4.2 粒径对可磨性的影响
        1.4.3 矿物质对可磨性的影响
        1.4.4 配煤对可磨性的影响
    1.5 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5.1 粒径对流动性的影响
        1.5.2 水分对粒径的影响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可磨性和流动性实验方法
    2.1 可磨性实验
        2.1.1 可磨性定义
        2.1.2 可磨性测定方法
    2.2 流动性实验
    2.3 工业分析实验
        2.3.1 灰分实验方法
        2.3.2 挥发分实验方法
        2.3.3 全水分测定方法
    2.4 实验所使用仪器设备
第三章 云南省适于高炉喷吹褐煤的资源调查
    3.1 昭通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1.1 三善堂煤矿
        3.1.2 红泥村煤矿
        3.1.3 守望乡煤矿
    3.2 红河、文山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2.1 夸竹煤矿
        3.2.2 西梭柏煤矿
        3.2.3 小龙潭煤矿
    3.3 昆明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3.1 先锋煤矿
        3.3.2 可保煤矿
    3.4 楚雄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4.1 吕合煤矿
        3.4.2 罗茨煤矿
    3.5 曲靖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6 煤样工业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混合煤粉可磨性实验
    4.1 可磨性实验用料、仪器设备及流程
        4.1.1 可磨性实验用料、仪器设备
        4.1.2 实验流程
    4.2 单煤的可磨性相关实验
        4.2.1 单煤的煤岩组分测定
        4.2.2 单煤的可磨性实验
    4.3 混煤的可磨性相关实验
    4.4 不同粒径的褐煤对可磨性的影响实验
    4.5 破碎后混煤的质量分布实验
    4.6 灰分、挥发分与可磨性相关实验
        4.6.1 混煤的灰分、挥发分变化
        4.6.2 不同粒径褐煤的灰分、挥发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煤粉流动性实验
    5.1 实验用料、仪器设备及流程
        5.1.1 实验用料、仪器设备
        5.1.2 实验流程
    5.2 粒径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验
        5.2.1 单煤的流动性
        5.2.2 混煤的流动性
        5.2.3 小于200 目不同占比的流动性
        5.2.4 不同粒径的形貌对流动性的影响
    5.3 水分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验
        5.3.1 褐煤不同水分的流动性
        5.3.2 两种煤混配的流动性
        5.3.3 三种煤混配的流动性
    5.4 失水率实验
        5.4.1 不同含水率的褐煤失水率
        5.4.2 不同粒径的煤样的失水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炉喷吹褐煤的工业应用
    6.1 高炉喷煤的工艺流程
    6.2 工厂操作制度
    6.3 磨煤机的工作原理
    6.4 工业试验数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可磨性相关实验结论
        7.1.2 流动性相关实验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研究生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B: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研究生阶段获得的荣誉

(4)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关键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炉喷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炉喷煤国外研究现状
        1.2.2 高炉喷煤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炉喷煤系统介绍
    2.1 高炉喷煤工艺简介
        2.1.1 高炉喷煤系统的组成
        2.1.2 高炉喷煤工艺流程的分类及特点
    2.2 某钢厂三号高炉喷煤系统
        2.2.1 喷煤系统组成
        2.2.2 喷煤系统主要设备及特点
        2.2.3 喷煤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2.3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4 控制系统组成
    2.5 本章小结
3 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3.2.1 上位机选型
        3.2.2 下位机选型
    3.3 模块接线图
    3.4 本章小结
4 喷煤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组态设计
    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3 喷煤量控制模型设计
        4.3.1 喷煤量控制算法研究
        4.3.2 喷煤量计量和控制模型设计
        4.3.3 喷煤量控制算法实现
    4.4 人机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喷煤量预测模型研究
    5.1 数据预处理
    5.2 改进PSO优化ELM的预测模型
        5.2.1 极限学习机
        5.2.2 改进粒子群算法
        5.2.3 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
    5.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5.3.1 对比模型及评价指标
        5.3.2 预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炉生产过程中氯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高炉中氯的来源
    1.1 氯的来源及赋存状态
    1.2 高炉氯平衡
2 高炉中氯的迁移转化行为
    2.1 有机态氯的迁移转化
    2.2 无机态氯的迁移转化
3 氯对高炉生产过程的影响
    3.1 氯对高炉生产的影响
    3.2 氯对高炉运行的影响
    3.3 氯的危害
4 高炉除氯措施
5 结束语

(6)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2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高炉喷煤对冶炼的影响
        1.3.1 高炉喷煤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1.3.2 对焦炭的影响
    1.4 高炉喷煤的相关要求
    1.5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提出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某高炉喷吹用煤粉的性质研究
    2.1 喷吹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2 喷吹用煤的高低位发热量和焦渣特性
    2.3 喷吹用煤的可磨性系数和灰熔性
    2.4 喷吹用煤的热解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高炉喷吹用混煤的燃烧特性研究
    3.1 不同混煤方案的燃烧率
    3.2 不同混煤方案的活化能
    3.3 不同混煤方案的着火温度
    3.4 不同混煤方案的最大失重速率及其对应温度
    3.5 不同混煤方案的燃尽指数及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3.6 不同混煤的爆炸性参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高炉不同混煤条件下物料还原性及炉渣性质研究
    4.1 高炉炉渣形成的过程
    4.2 化学成分对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4.2.1 MgO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4.2.2 Al_2_O3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4.2.3 TiO_2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不同配煤时炉渣的性质研究
        4.3.2 不同铁矿石配比时炉渣的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高炉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研究
    5.1 煤气流的形成以及煤粉的燃烧特性
    5.2 高炉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模拟计算
    5.3 喷煤条件下鼓风参数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5.3.1 鼓风温度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5.3.2 鼓风含氧量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5.3.3 鼓风含水量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炉喷煤生产实践研究
    6.1 高炉合理喷吹煤粉结构试验方案
    6.2 高炉合理喷吹煤粉试验研究
    6.3 高炉喷煤优化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指标探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喷吹用煤的意义
2 现行高炉喷吹用煤技术要求
3 高炉喷吹用煤的影响因素
    3.1 工艺指标
    3.2 经济指标
4 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指标
5 地质评价指标应用
6 结论

(9)改善煤粉燃烧性及提高马钢4000m3高炉煤比至170kg/t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2 国内外喷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煤粉在风口区的燃烧
        1.3.1 煤粉在风口区燃烧的特点
        1.3.2 煤粉在高炉内去向
        1.3.3 煤粉燃烧率的影响因素
    1.4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4.1 喷煤对焦炭的影响
        1.4.2 未燃煤粉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4.3 喷煤对高炉内温度场的影响
    1.5 提高高炉喷煤比的措施
        1.5.1 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1.5.2 提高喷煤比的措施
    1.6 论文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喷吹用煤成分分析
        2.1.1 喷吹用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2.1.2 喷吹用煤的煤岩组分分析
    2.2 实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2.2.1 煤粉的可磨性实验
        2.2.2 煤粉的爆炸性实验
        2.2.3 煤粉的热重实验
        2.2.4 煤粉的燃烧性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炉喷吹煤粉的基础性能
    3.1 煤粉的可磨性分析
    3.2 煤粉的爆炸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炉喷吹煤粉的燃烧性能
    4.1 煤粉的热重实验
    4.2 不同煤种的燃烧性
        4.2.1 氧气条件下煤粉燃烧性
        4.2.2 富氧率对煤粉燃烧性的影响
        4.2.3 粒度对煤粉燃烧性的影响
        4.2.4 热风风温对煤粉燃烧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焦炭冶金性能的研究
    5.1 焦炭工业与粒度分析
    5.2 焦炭冶金性能的测定
        5.2.1 实验设备及方法
        5.2.2 冷态性能测定结果与分析
        5.2.3 热态性能测定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炉高煤比的操作研究
    6.1 高炉喷吹140~160 kg/t煤比的操作研究
        6.1.1 高风温及大富氧的综合操作
        6.1.2 高炉喷吹煤粉优化
    6.2 高炉喷吹160~180 kg/t煤比的操作研究
        6.2.1 提高入炉焦炭质量及粒度
        6.2.2 调整高炉操作制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1.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1.2 国内外高炉喷煤的发展与现状
    1.2 高炉喷煤对煤粉的要求
        1.2.1 高炉喷吹的煤种
        1.2.2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
        1.2.3 性能要求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背景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炉喷煤基础理论研究
    2.1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1.1 煤粉燃烧对风口回旋区的影响
        2.1.2 不同煤种气化能力
        2.1.3 未燃煤粉气化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
    2.2 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及特点
        2.2.1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研究
        2.2.2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
    2.3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3.1 对炉缸煤气量和燃烧带的影响
        2.3.2 对理论燃烧温度影响
        2.3.3 对料柱阻损和热交换影响
        2.3.4 喷煤对铁矿石还原的影响
3 达钢喷吹用煤的物理化学性能
    3.1 达钢喷吹用煤的试验煤样
    3.2 煤的可磨性能试验设备及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煤的燃烧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3.1 实验设备
        3.3.2 燃烧率的测定方法
        3.3.3 煤粉燃烧率
        3.3.4 实验方案
    3.4 爆炸性试验的设备及方法
        3.4.1 实验原理、设备及方法
    3.5 煤的反应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5.1 煤粉气化原理
        3.5.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3.6 本章小结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可磨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单种煤数据
        4.1.2 单种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3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4.1.4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5 小结
    4.2 燃烧性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2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分析
        4.2.3 混合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4 混合煤燃烧性的数据分析
        4.2.5 小结
    4.3 爆炸性试验结果分析
        4.3.1 单种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2 单种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3 混合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4 混合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5 小结
    4.4 反应性试验结果分析
        4.4.1 单种煤试验煤样粒度分布
        4.4.2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3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4 反应后损失率
        4.4.5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6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7 混合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4.4.8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混合煤的优化选择及工业试验
    5.1 混合煤试验方案经济性评价
    5.2 混合煤试验综合性能评价
    5.3 混合煤其他条件下的燃烧性能
        5.3.1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方案
        5.3.2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3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粒度的选择
        5.3.4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方案
        5.3.5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6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水分的选择
        5.3.7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方案
        5.3.8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9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富氧率的选择
    5.4 达钢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1 达钢5#高炉喷煤现状
        5.4.2 5#高炉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3 5#高炉提高煤比的措施
    5.5 工业试验过程及指标
    5.6 试验方案经济效益计算
    5.7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宝钢高炉喷吹用煤粉输送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配煤优化实验研究[J]. 高鹏,刘崇,吴宏亮,杨陶,王阿鹏,刘纲,郝团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D]. 寇璐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D]. 郑小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关键控制算法研究[D]. 薛永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高炉生产过程中氯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影响[J]. 程正霖,朱晓华,李鹏飞. 环境工程, 2021(04)
  • [6]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D]. 张世鑫. 贵州大学, 2020(01)
  • [7]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指标探讨及应用[J]. 乔军伟,李正越,陈美英,吕俊娥.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2)
  • [8]新兴铸管3号高炉喷吹兰炭工业试验[J]. 白凤强,王小东. 炼铁, 2019(03)
  • [9]改善煤粉燃烧性及提高马钢4000m3高炉煤比至170kg/t试验研究[D]. 赵丹宁.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10]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 邓孝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宝钢高炉喷吹煤粉输送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