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来平[1](2020)在《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文中指出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国家主流科技观应当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总之,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核心综合国力,仅仅把科技看成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着力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是对"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变化,绝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功能范围的扩大,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构建新时代科技观的着力点主要是:继续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等。

邢蕊[2](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文中提出新亚药厂是抗战时期发展颇为迅速的民族化学制药厂。新亚化学制药厂是1926年5月由会计师许冠群、药师赵汝调等人合伙创立的弄堂小厂。第二年改组为新亚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经营人寿水、化妆品、注射液和中性玻璃。“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受国内抵货运动的影响,药厂全面收缩化妆品,扩充制药部。先后设立药丸、药片、药膏工厂,购入机器设备。1933年原有厂房不敷应用,制药部迁入新闸路1095号,而麦根路用于专制各种玻璃。两年后设立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星牌药品的剂型改良。到全面抗战前,药厂实现初步发展,行业地位提升。全面抗战初期,制药行业面临厂房被毁、财产侵占和交通阻隔等困境。新亚药厂积极应对。针对战时卫生材料和传染病增加的情形,上海本埠先后成立了新亚卫生材料厂、新亚血清厂等联系机构;为了实现普通原料自给和产品改良,成立新亚生物研究所的同时加大发明奖励刺激;为了开拓后方业务,成立香港新亚药厂转运原料、设备及药品。租界沦陷后,沦陷区设立商业统制会严格控制物资流动,上海与外界交通几乎断绝。新亚却发展成为以药厂为核心横跨金融、地产、棉纺织等各个领域,联系企业达35家之多的“新亚王国”。但好景不长,战后美药倾销,国民政府管制,制药行业陷入惨境,新亚药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新亚药厂之所以能从弄堂小厂迅速发展为“新亚王国”,离不开药厂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产品竞争力。而药厂之所以具备两大竞争优势的背后又离不开总经理许冠群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许冠群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所有者,更是抗战胜利前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他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和企业决策都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亚药厂在他的领导下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也随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所以本文将试图梳理新亚药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药厂对战争的应对,集中考察企业家许冠群对新亚药厂的影响。

钟宜科[3](2020)在《基于HAND系统15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显示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比例达50%以上,因此急需建立一种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传统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和鉴定方法费时费力,不足以满足食品快速检测的要求。为阻止疾病的传播、监控食品的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的安全,急需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和有效的检测技术。本文将肠粘附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福氏志贺氏菌为模式菌株,建立一种快速检测1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实时PCR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HAND系统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15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PCR方法,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等特点,并且适用于复杂样本的检测;(2)通过玻璃化技术,将多重实时PCR中热不稳定成分(Taq酶、dNTP、染料和引物)玻璃化到PCR管盖上。实验表明,试剂的活性不受玻璃化的影响实验,并且被玻璃化成分高度稳定,能够在室温(25℃)下保存12年,从而克服了冷链运输和低温储存的局限性;(3)针对复杂样本的快速提取,研制了一种以Chelex-100和TritonX-100为主要裂解成分的核酸提取液,评价其对15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提取的效果,结果显示只需要在90℃裂解10 min,即可适用于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裂解效果好、不影响后续反应的特点,且不受粪便和食品等复杂样本的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HAND系统与玻璃化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15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解决了样本核酸提取和加样繁琐、复杂以及试剂在非低温环境下易失活的问题。

郎杭[4](2020)在《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是人类以身体健康和个人护理为目的所使用的物质,或是农牧业者为了维持禽畜健康或促进禽畜生长所使用的物质。药物是PPCPs的一大分支,包含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产量和使用量与日俱增。进入环境的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地下水环境中,给地下水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目前由于地下水污染来源的不确定性、污染途径的隐蔽性、药物结构的多样性以及检测仪器的局限性,环境中未知极性药物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检测依然是环境分析领域的难题。相对于明确目标的定量分析方法,未知组分的药物定性识别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本论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仪器建立了地下水中常见189种典型药物污染物的定性谱库,通过检索和对比功能实现了未知样品中化合物种类的鉴定;根据定性谱库中所包含的质谱信息,构建了污染物的半定性方法。利用模拟地下水样品评价半定性识别方法,正确率为100%;识别实际地下水样品中未知组分的正确率大于85%,表明该半定性方法可满足地下水中未知药物的定性识别检测需求。基于定性检测中所筛选识别出的抗生素,以及相关文献所报道的检出情况,本论文共选取了64种环境中检出频率高的抗生素,开发了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所有目标抗生素在15分钟内完成检测,样品体积为1 L,浓缩比为1000时,方法检出限为0.41-14.71 ng/L,90%的目标抗生素的基质加标回收率在50-120%范围内。该方法为抗生素在水中残留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环境中药物的重要来源,而岩溶地下河系统易受地表污染源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开阳县响水河地下河系统为典型研究区,研究污水处理厂排水对地下河的影响。利用本文开发的药物半定性检测方法识别了14组野外样品,共定性识别出69种药物(含55种抗生素),污染源样品中识别出的药物达到29种;同时对14组样品中的64种抗生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32种抗生素被检出,共有65%的样品抗生素类总检出浓度大于1000 ng/L。

孙军,蔡立哲,陈建芳,单秀娟,丁兰平,黄凌风,金显仕,林茂,刘洋,邵宗泽,徐奎栋,王雨,张晓华[5](2019)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冯洁[6](2019)在《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弯曲状细菌,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主要以隐性感染方式定殖于动物消化道,可引起慢性肝炎、盲肠结肠炎、胆管炎甚至诱发肝癌、肝胆管腺瘤、结肠癌等病变。不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影响动物试验、干扰实验结果,还可能危及公共卫生安全,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建立快速、精准、适宜推广的肝螺杆菌检测体系,将有助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的推进。研究发现,在人类肝炎、肝癌等相关临床标本中可检测到肝螺杆菌特异性16S rRNA序列,肝螺杆菌感染小鼠引起的疾病进程、组织病理特征与人类慢性肝病和肠炎非常相似,提示肝螺杆菌与人类消化道疾病可能相关。因此,构建肝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将有助于深入探索人类相关疾病致病机制,为相关研究及特异性药物筛选提供工具。鉴于肝螺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难以生长,本研究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的大鼠、小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人工感染方式构建了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从免疫学、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结构等角度研究肝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宿主损伤。1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鞭毛蛋白是肝螺杆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根据H hepaticus的fal B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一组特异性引物,包含一对外引物F3、B3,一对内引物FIP、BIP和一条环引物LB。经过条件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扩增方法特异性良好,仅能检测出Hhepaticus,其他常见细菌未见特异性扩增。检出的最低模板量为86.9 fg/μL,是普通PCR所需模板量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不受培养条件和检测仪器的限制,具备简便、快捷、特异、灵敏的优势,适宜基层的推广应用,适用于实验动物、相关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细菌培养物及实验动物环境中H hepaticus的检测,为Hhepaticus的快速检测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2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近年来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实验大鼠、小鼠进行H hepaticus检测。共检测1492只动物(清洁级大鼠54只,SPF级大鼠200只,清洁级小鼠267只,SPF级小鼠971只),且受检动物均饲养于屏障系统。结果显示,2014、2016、2017年所涉动物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清洁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75.00%、75.00%、40.00%,SPF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66.67%、23.08%、50.00%。动物的总阳性率为8.65%,2014~2017年分别为11.85%、3.51%、10.71%。大鼠总阳性率为5.91%,2014~2017年分别为2.78%、3.85%、13.24%,清洁级、SPF级大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26%、5.00%;小鼠总阳性率为9.21%,2014~2017年分别为15.69%、3.44%、10.42%,清洁级、SPF级小鼠的阳性率分别为8.24%、9.47%。对阳性动物按不同品系进一步归类,结果显示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品系有基因工程、BALB/c、ICR、KM等。总体而言,大鼠、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不同级别间差异不大,未见明显规律。调查结果为进一步补充、完善啮齿类实验动物螺杆菌流行病学资料和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和数据。3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通过灌胃、腹腔注射接种方式造模,每只小鼠接种0.2 mL标准菌株悬液(1×109 CFU/mL),连续接种3次,每次间隔48h。结果显示,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体重显着下降、白细胞显着升高(P<0.01)。于造模后2w,4w,6w,8w,12w,16w,20w,24w采集血液和脏器标本,测定小鼠体重、白细胞、血清ALT和AST水平变化,检测细菌在体内的定殖分布规律,并对宿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分析。感染小鼠血清AST(P<0.001)和ALT(P<0.01)水平显着升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组织分布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2w所有小鼠盲肠均能检测到H.hepaticus;接种后6w肝脏首次检测出阳性,接种后8w肝脏呈现100%阳性;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胃组织分别于接种后8 w和16 w可检测到阳性;其余组织均未能检测出阳性。由此可见Hhepaticus进入小鼠体内最先在肠道定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可在肝脏、胃等组织中定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鼠肝细胞可见明显空泡变性、脂肪变性、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胃部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增厚,不同部位肠道组织可见水肿、充血、黏膜层变性、坏死、糜烂,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变程度增加,其它组织未见明显病变。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IL-6、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01),表明H.hepaticus可促进BALB/c小鼠肝组织细胞炎性因子表达。Hhepaticus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人类相关疾病提供了工具。4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根据细菌16S rDNA基因V4-V5可变区片段设计引物接头进行PCR扩增,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H hepaticus感染小鼠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差异性分析以及代谢功能预测等。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OTU数目分别为89和209,两组共有73个OTU。在门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菌群序列均分属于7个菌门,两组样本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均为丰度最高的两个门。两组样本共有5个门重叠,又分别有2个独有的门,实验组独有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 Epsilonbacteraeota,对照组独有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在属水平,两组样本共检测到74个属,实验组样本隶属45个属,对照组样本隶属64个属,其中两组共有35个属,实验组独有10个属,对照组独有29个属,实验组拟杆菌属、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布劳特菌属(Blautia)、Rumini clostridium等含量相对较高。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在门的水平仅Epsilonbacteraeota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属的水平有31个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拟杆菌属、梭菌属、黄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和螺杆菌属等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毛螺菌科NK4A136group、颤螺旋菌属、普雷沃菌属、肠杆菌属、理研菌科RC9gutgroup丰度则显着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为揭示H hepaticus与宿主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提供了资料。

李旭东[7](2019)在《羽毛针禾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羽毛针禾(Stipagrosit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和半流动沙区重要的先锋固沙禾草,在固沙、沙区植物演替、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羽毛针禾根鞘的存在是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限定因素,且微生物是影响根鞘形成和稳固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阐明羽毛针禾内生菌的多样性与丰度;功能菌的丰度;根部微生物、植株表型的多样性与丰度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文采用地理位置互异的5个样区,收集羽毛针禾植株样本、种子样本、根样本、根鞘与根围土壤样本,通过微生物传统培养法和免培养法探究羽毛针禾内生微生物、根鞘微生物、根围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分离鉴定研究功能微生物的丰度;通过表型分析了解羽毛针禾外部形态多样性及其与根部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羽毛针禾内生微生物中:(1)种子内生细菌可初步归为2门2纲2目2科2属;(2)根内生细菌可初步归为1门1纲2目2科2属;(3)经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划线法,共筛选出4种种子内生真菌和11种根内生真菌。羽毛针禾根部微生物中,样地一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0.71%、4.26%,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2.68%,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一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4.82%、1.20%,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1.79%、0.45%,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二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5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11.35%、6.38%、7.80%、2.13%、0.7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7.14%、4.02%、4.91%、1.34%、0.45%,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二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3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1.20%、10.84%、3.6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4.02%、1.34%,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三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6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4.26%、2.13%、6.38%、2.84%、0.71%、7.09%,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2.68%、1.34%、4.02%、1.79%、0.45%、4.46%,优势属为成团泛菌属。样地三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1.20%、30.1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11.16%,优势属为成团泛菌属。样地四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6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0.71%、8.51%、4.26%、1.41%、2.13%、1.4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5.36%、2.68%、0.89%、1.34%、0.89%,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四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4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21.69%、1.20%、1.20%、2.4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8.04%、0.45%、0.45%、0.89%,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五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8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3.55%、1.42%、4.26%、9.22%、0.71%、0.71%、3.55%、1.4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2.23%、0.89%、2.68%、5.80%、0.45%、0.45%、2.23%、0.89%,优势属为不动杆菌属。样地五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7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3.61%、2.41%、2.41%、1.20%、3.61%、1.20%、1.20%,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1.34%、0.89%、0.89%、0.45%、1.34%、0.45%、0.45%,优势属为假单孢菌属、成团泛菌属。OTU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根鞘大于根围,其中细菌数量为根鞘是根围的1.70倍。但随着样地的不同,细菌丰度呈现不规则的变化。羽毛针禾表型性状表明:其表型变异丰富,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79.51%,变异幅度为17.28%178.91%,其中植株丛高变异系数最小,单株饱满种子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16个性状可归并为反映植株生长发育、繁殖程度等4个主成分,与系统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4个主成分可基本反映羽毛针禾表型变异的总体情况。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叶片数和最终分蘖数的相关性最高(r=0.84),一级有效分蘖数和二级有效分蘖数次之(r=0.80),说明性状之间对环境适应具有协同性。在居群间,部分性状差异显着(p<0.01),在主成分图中呈现聚集趋势。羽毛针禾丰富的表型变异,是其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构成了其适应沙漠干旱、多风、高温、流动沙地等逆境的重要基础,在植物演替和改善沙区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期在微生物和表型方面来了解羽毛针禾在荒漠极端环境中能够固沙的原因。羽毛针禾丰富的表型变异,是其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构成了其适应沙漠干旱、多风、高温、流动沙地等逆境的重要基础,在植物演替和改善沙区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型关联分析(CCA/db-RDA分析)显示,一级分蘖数与群落分布和种类分布间相关程度最大;二级分蘖数与群落分布和种类分布间相关程度最小,表明一级分蘖数可能是群落结构的决定因素之一。【结论及意义】该论文为了探究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对植株适应荒漠环境的影响,从种子、根、根鞘及根围分离鉴定了464株细菌、81株真菌,研究发现:(1)根鞘微生物与羽毛针禾生长关系更为密切(2)具有固氮功能的微生物占主导作用;(3)微生物与羽毛针禾表型存在显着关联。该论文丰富了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资源,初步阐明了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和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关联。

文昕[8](2019)在《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经食物传播后能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最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据资料显示,因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长期占据世界各国疾病爆发成因榜首。在我国内陆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也以沙门氏菌为主要源头。为了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病,抗生素的使用是一种最普遍而有效途径。但抗生素的长期低剂量诱导使得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谱逐渐拓宽,这不仅给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阻力,而且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鸡作为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是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传播源之一,然而鸡肉又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因此,了解市售生鲜鸡肉中感染沙门氏菌的情况,研究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并对其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是有效防控沙门氏菌病传播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雅安市48家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小商贩处共采集240份生鲜鸡肉样品,使用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对样品前增菌,在四硫磺酸盐肉汤(TTB)培养基和亚硒酸盐胱氨酸(SC)培养基上分别进行选择性增菌,再划线接种到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培养基和亚硫酸铋(BS)培养基,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三糖铁(TSI)斜面培养后,共分离出85株疑似沙门氏菌。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最终确认74株沙门氏菌。2、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采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和16S rDNA序列比对方法对74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试验,试验结果为:B群有25株,占比33.78%,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有16株(21.62%),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有7株(9.46%),阿哥纳沙门氏菌有2株(2.7%);C1群有9株,占比12.16%,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有6株(8.1%),布伦登卢普沙门氏菌有3株(4.05%);D1群有38株,占比51.35%,其中肠炎沙门氏菌有25株(33.78%),鸡伤寒沙门氏菌为13株(17.57%);其他群有2株,占比2.7%,均为魁北克沙门氏菌。3、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选择8种常用抗生素,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4株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为: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59.46%(44/74)。其中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率为64.86%70.27%;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为6.76%37.83%;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7.58%67.57%;对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0.8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耐药率为20.27%。检测出沙门氏菌对8种抗生素半的抑制浓度MIC50值试验结果为:氨苄青霉素2 ug/mL、阿莫西林2/1 ug/mL、庆大霉素4 ug/mL、卡那霉素8 ug/mL、四环素4 ug/mL、米诺环素2 ug/mL、头孢曲松0.5 ug/mL和萘啶酸8 u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雅安市生鲜鸡肉为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感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掌握全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血清型分布和表型耐药性情况,为研究控制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养殖鸡使用抗生素的管控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可欣[9](2019)在《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参加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翻译项目所撰写,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的翻译难点及恰当的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词汇层面,例如:缩写词、专业术语、一词多义的准确翻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参考平行文本、相关的医学文献、查阅词典以及采取加注法进行翻译;二是句子层面,例如:被动句、复杂长句的恰当翻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句子结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语态转化法、语序调整法、拆分法,力求克服翻译难点,忠实、准确地翻译原文。

孙卫芳[10](2019)在《养殖对虾五种常见病原的MNPCR检测法的构建优化》文中认为随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其病害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对其病害的防控目前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及时监测虾体携带病原的状况,并科学地运用生态防控技术,这对保障养殖生产效益,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研究旨在针对养殖对虾虾红细胞虹彩病毒(SHIV)、肝肠胞虫(EHP)、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以及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等主要的五种常见病原,优化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多重巢氏PCR(Multiplenested PCR,MNPCR)检测方法,为后续进一步优化和集成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首先采用单种病原的PCR检测技术对2017-2018年广东省茂名市和汕尾市的对虾养殖主产区的凡纳滨对虾样品开展SHIV、EHP和VPAHPND等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对虾中SHIV、EHP和VPAHPND均有检出,其中SHIV和EHP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3.81%、23.13%,VPAHPND检出率相对较低,为3.40%。此外,在采集的池塘水和水源水样品中亦均检出SHIV、EHP和VPAHPND,其中,SHIV阳性率为 30.43%和 44.00%,EHP 为 47.83%和 36.00%,VPAHPND 为 4.35%和 4.00%。而在所放养的虾苗中偶尔可检出一定量的VPAHPND;在幼虾饵料生物——丰年虫卵中检测发现其亦具有一定的EHP和VPAHPND阳性。针对以上结果,本研究选择SHIV、EHP和VPAHPND等三种病原,以及WSSV和IHHNV等两种传统常见的对虾病原作为检测目标。分别设计和优化针对SHIV、EHP、VPAHPND、WSSV、IHHNV的特异性巢式PCR引物,以所构建五种病原的阳性质粒为参照,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五种病原的多重巢式PCR技术。结果显示,该多重巢式PCR方法对SHIV、EHP、VPAHPND、WSSV以及IHHNV的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分别为129 bp、176 bp、402 bp、230 bp和294 bp。其中,第一轮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1℃,最佳引物浓度为0.32 μmol/L,EX Taq和dNTP最佳浓度分别为1.5 U/25 μL、1.5 mmol/L;第二轮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最佳引物浓度为0.48 μmol/L,EX Taq和dNTP最佳浓度分别为1.5 U/25 μL、1.5 mmol/L。经检验,该多重巢式PCR检测技术对IHHNV的最低检测量为1 ×102copy/μL,VPAHPND、WSSV、EHP、SHIV 为 1×101copy/μL。其后,于广东省沿海养殖主产区选择未爆发病害的池塘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采用该检测技术对其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对虾样品中SHIV、EHP和WSSV的阳性率分别为8.02%、54.01%和15.51%。对汕尾养殖基地发病池塘对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SHIV的阳性率为100%,EHP和WSSV分别为77.78%、44.44%。可见,该检测技术可有效运用于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多病原高效监测。

二、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
二、新时代呼唤新科技观
    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表现更加突出
    2. 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3. 科学技术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三、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
    1. “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关系是什么
    2. 怎样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
        (1)继续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2)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
        (3)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

(2)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传统中药堂研究
        (二) 近代中国新药研究
        (三) 企业经营管理与个案研究
        (四) 研究评述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与概念界定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药厂的创办
        一、近代中国上海西药制造行业发展概述
        二、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期经营
    第二节 药厂的初步发展
        一、经营方向的转变
        二、历次增资的动机与手段
        三、药厂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概况
        四、稳步发展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第二章 战时环境下药厂的应对与经营
    第一节 战争前期的应对与经营
        一、战争初期的整体影响
        二、药厂的应对及经营的转变
    第二节 沦陷之后药厂的应对
        一、沦陷后的环境变化
        二、药厂的应对
    第三节 内战时期药厂的经营
        一、战后的经济环境
        二、药厂的经营
第三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研发
    第一节 早期的产品研发
    第二节 星牌药品的研制
        一、星牌药品的研究条件
        二、星牌药品的研究结构
第四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结构及营销
    第一节 新药药厂的产品结构
    第二节 新亚药厂的营销
        一、多样的宣传策略
        二、营销网点的建立与调整
第五章 许冠群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关系网络
    第一节 许冠群的成长及经营理念
    第二节 许冠群的关系网络
    第三节 许冠群的企业决策
结语
    一、战争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新亚药厂的发展特点
    二、新亚药厂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3)基于HAND系统15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致病菌
    1.2 病原微生物常用鉴别方法
        1.2.1 传统培养法
        1.2.2 传统培养法的优化
        1.2.3 免疫学检测
        1.2.4 核酸检测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HAND系统食源性致病菌实时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及来源
        2.1.2 培养基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和模板DNA的制备
        2.2.2 靶序列与引物
        2.2.3 单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2.2.4 单重实时PCR的特异性
        2.2.5 单重实时PCR的敏感性
        2.2.6 单重实时PCR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2.7 多重实时PCR体系的建立
        2.2.8 多重时候PCR的特异性
        2.2.9 多重实时PCR的敏感性
        2.2.10 多重实时PCR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2.3.2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结果
        2.3.3 单重实时PCR敏感性结果
        2.3.4 单重实时PCR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
        2.3.5 多重实时PCR体系的建立
        2.3.6 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结果
        2.3.7 多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结果
        2.3.8 多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重实时PCR体系的玻璃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菌株及来源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的培养和模板DNA的制备
        3.2.2 反应体系的玻璃化
        3.2.3 玻璃化试剂稳定性
    3.3 结果
        3.3.1 反应体系的玻璃化
        3.3.2 玻璃化试剂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样本的快速提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及来源
        4.1.2 培养基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复杂样本快速提取方法
        4.2.1 食品模拟样本
        4.2.2 粪便模拟标本
    4.3 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4)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简介
        1.1.1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概述
        1.1.2 药物使用现状
        1.1.3 药物的危害
    1.2 地下水中的药物
        1.2.1 地下水中常见药物的分类
        1.2.2 地下水中药物的来源
        1.2.3 地下水中药物的转化
        1.2.4 地下水中药物的污染检出现状
    1.3 地下水中药物的检测方法
        1.3.1 定性分析方法
        1.3.2 定量分析方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二章 抗生素在不同环境基质中的分布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抗生素的检出与分布
        2.3.1 孔隙地下水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2 沉积物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3 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4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下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分布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药物的定性识别方法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典型药物定性谱库中的信息采集
        3.2.1 目标物的选取
        3.2.2 定性谱库的建立
        3.2.3 定性谱库信息评价
        3.2.4 典型药物半定性方法建立及仪器参数
    3.3 地下水中未知典型药物的筛查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数据处理方法
        3.3.3 定性谱库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4种抗生素的定量检测方法建立
    4.1 目标抗生素的选定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3 质谱和色谱条件优化及评价
        4.3.1 质谱条件优化
        4.3.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4.3.3 UPLC-MS/MS检测抗生素方法评价
    4.4 前处理方法评价及检出限确定
        4.4.1 样品前处理
        4.4.2 不同水基质中抗生素回收率
        4.4.3 方法检出限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生素在贵州岩溶地下水中的污染分布特征
    5.1 研究区概况
    5.2 样品采集与室内实验
        5.2.1 样品采集
        5.2.2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5.3 研究区地下水抗生素污染分析
        5.3.1 抗生素的定性检出
        5.3.2 抗生素的定量检出
        5.3.3 抗生素的检出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6)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肝螺杆菌研究进展
        1 病原特性
        1.1 分类学
        1.2 形态特征
        1.3 培养特性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3.1 鞭毛蛋白
        3.2 尿素酶
        3.3 黏附素
        3.4 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
        3.5 毒力岛
        4 致病性
        4.1 肝脏疾病
        4.2 肠道疾病
        4.3 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4.4 对试验的干扰
        5 检测方法
        5.1 分离培养法
        5.2 组织化学法
        5.3 血清学方法
        5.4 PCR方法
        6 预防控制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大小鼠细菌学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的评价
        1 检测内容(项目)
        2 检测方法
        3 结语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方法
        2.1 模板制备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 LAMP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2.4 结果判定
        2.5 LAMP特异性检测
        2.6 LAMP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应用验证
        3 结果
        3.1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3.2 LAMP特异性检测
        3.3 LAMP灵敏度检测
        3.4 临床应用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LAMP检测
        3 结果
        3.1 设施污染分析
        3.2 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菌悬液制备
        2.2 小鼠H.hepaticus感染模型的建立
        2.3 菌株分离与鉴定
        2.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5 细菌组织分布检测
        2.6 组织病理学检查
        2.7 肝组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检测
        3 结果
        3.1 小鼠体重、精神、粪便状况检查
        3.2 细菌分离与鉴定
        3.3 血液白细胞数检查
        3.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3.5 组织分布检测
        3.6 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第四部分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取材
        2.2 DNA抽提
        2.3 PCR扩增
        2.4 文库构建
        2.5 高通量测序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多样性分析
        3.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3 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3.4 肠道菌群定量PCR检测
        3.5 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7)羽毛针禾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羽毛针禾的研究概况
        1.1.1 羽毛针禾概述
        1.1.2 羽毛针禾的研究进展
        1.1.3 植株表型研究概况
    1.2 沙区微生物资源研究概况
        1.2.1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2 植物内生及根部微生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功能微生物研究概述
        1.3.1 固氮机理的研究
        1.3.2 溶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供试材料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研究区概况
    2.4 研究材料的采集
        2.4.1 内生菌研究材料的采集
        2.4.2 根部微生物研究材料的采集
        2.4.3 表型研究材料的采集
第三章 羽毛针禾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表面消毒效果的检验
        3.2.2 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3.2.3 内生细菌的PCR扩增
        3.2.4 菌株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3.2.5 菌株的系统进化分析
        3.2.6 5个样地中所有细菌属水平的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羽毛针禾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生真菌的筛选
    4.3 讨论
第五章 羽毛针禾根部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的采集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试剂及配制方法
        5.3.2 供试培养基的制备
        5.3.3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5.3.4 菌落总数的统计
        5.3.5 根部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5.3.6 菌种的保藏
        5.3.7 根部细菌的形态
        5.3.8 根部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5.3.9 引物
        5.3.10 菌株16S rDNA的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
        5.3.11 PCR产物检测
        5.3.12 菌株的16S rDNA的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样地筛选结果
        5.4.2 根部细菌的稀释涂布
        5.4.3 羽毛针禾根部细菌的纯化
        5.4.4 细菌的测序效率
        5.4.5 根部细菌属水平差异分析
        5.4.6 根部细菌样本间差异分析
        5.4.7 根部细菌样地间差异分析
        5.4.8 菌株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5.4.9 菌株的系统进化分析
        5.4.10 根部细菌的鉴定
        5.4.11 5个样地中所有细菌属水平统计分析
        5.4.12 5个样地中所有细菌属水平的鉴定
    5.5 讨论
第六章 羽毛针禾根部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仪器与耗材
    6.2 实验方法
        6.2.1 涂布平板
        6.2.2 纯化与筛选
        6.2.3 真菌的观察
        6.2.4 简单染色
        6.2.5 氮源同化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根部真菌的筛选结果
        6.3.2 真菌的形态鉴定
        6.3.3 分离频率
        6.3.4 多样性水平
        6.3.5 氮源同化实验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羽毛针禾根部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7.1 供试材料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耗材
        7.1.3 培养基的制备
    7.2 实验方法
        7.2.1 分离培养
        7.2.2 放线菌形态鉴定
        7.2.3 根部放线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7.3 结果分析
        7.3.1 五个样地中放线菌的筛选结果
        7.3.2 样地菌株的形态鉴定
        7.3.3 放线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7.4 讨论
第八章 羽毛针禾内生及根部功能菌的分离鉴定
    8.1 实验材料与方法
        8.1.1 实验材料
        8.1.2 实验方法
    8.2 实验结果
        8.2.1 种子和根中固氮菌的筛选
        8.2.2 根部固氮菌的筛选
        8.2.3 种子中解磷菌的筛选
        8.2.4 根中解磷菌的筛选
        8.2.5 根部微生物中解磷菌的筛选
    8.3 讨论
第九章 固沙先锋植物羽毛针禾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9.1 材料和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性状的选定
        9.1.3 数据统计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变异系数
        9.2.2 表型特性分析
        9.2.3 植株表型多样性
        9.2.4 群体间的变异特征
        9.2.5 主成分分析
        9.2.6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9.2.7 性状的聚类分析
        9.2.8 表型关联分析(CCA/db-RDA分析)
    9.3 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沙门氏菌简介
        1.1.1 沙门氏菌的特征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
    1.2 沙门氏菌的污染
    1.3 沙门氏菌的检测
        1.3.1 传统标准检测法
        1.3.2 免疫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4 其他方法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1.4.1 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
        1.4.2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生鲜鸡肉样品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参考菌株
    2.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选择性增菌
        2.2.4 分离培养
        2.2.5 初步筛选
    2.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
    2.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
    2.5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结果
        3.1.1 前增菌结果
        3.1.2 选择性增菌结果
        3.1.3 分离培养结果
        3.1.4 初步筛选结果
    3.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3.2.1 生化鉴定结果
        3.2.2 革兰氏染色结果
        3.2.3 PCR鉴定结果
        3.2.4 不同采样地区和场所沙门氏菌的检出结果
    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结果
        3.3.1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分析结果
        3.3.2 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分析血清型分析结果
        3.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
    3.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试验结果
        3.4.1 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
        3.4.2 微量肉汤稀释法试验结果
        3.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培养
    4.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4.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项目描述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要求
    2.3 项目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项目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搜寻平行文本
        3.1.2 制定术语表
    3.2 翻译过程
        3.2.1 翻译计划制定
        3.2.2 翻译工具的选择
    3.3 译后事项
        3.3.1 自我审校
        3.3.2 公司审校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特点
        4.1.1 多专业缩写词
        4.1.2 多专业术语
        4.1.3 多一词多义
    4.2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特点
        4.2.1 多被动句
        4.2.2 多复杂长句
    4.3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汉译方法
        4.3.1 专业缩写词的汉译方法
        4.3.2 专业术语的汉译方法
        4.3.3 一词多义的汉译方法
    4.4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汉译方法
        4.4.1 被动句的汉译方法
        4.4.2 复杂长句的汉译方法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及译文)
附录三 (平行文本)

(10)养殖对虾五种常见病原的MNPCR检测法的构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1.2 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原
        1.2.1 副溶血性弧菌
        1.2.2 肝肠胞虫
        1.2.3 白斑综合症病毒
        1.2.4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1.2.5 虾血细胞虹彩病毒
        1.2.6 桃拉综合症病毒
        1.2.7 对虾杆状病毒
    1.3 对虾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1.3.1 组织病理学诊断
        1.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EHP、VP_(AHPND)和SHIV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病原检测
        2.2.3 PCR扩增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HP、VP_(AHPND)和SHIV的PCR检测结果
        2.3.2 不同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2.3.3 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2.3.4 各个养殖要素的病原携带情况
        2.3.5 滞长养殖对虾的病原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两个养殖区EHP、VP_(AHPND)和SHIV的分布特征分析
        2.4.2 养殖对虾出现生长相关问题的病原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五种病原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构建与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五种病原的特异性引物设计
        3.2.2 阳性质粒DNA的制备
        3.2.3 多重巢式PCR反应条件优化
        3.2.4 多重巢式PCR方法的灵敏度检测
        3.2.5 以多重巢式PCR方法检测采集的样品
    3.3 实验结果
        3.3.1 多重巢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3.2 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测试
        3.3.3 凡纳滨对虾病原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多重巢式PCR体系优化结果分析
        3.4.2 两种养殖模式下EHP、WSSV、IHHNV、VP_(AHPND)和SHIV的分布特征分析
        3.4.3 养殖对虾生长问题与感染EHP的相关性分析
        3.4.4 汕尾市高位池养殖池中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05)
  • [2]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D]. 邢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HAND系统15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钟宜科.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4]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郎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J]. 孙军,蔡立哲,陈建芳,单秀娟,丁兰平,黄凌风,金显仕,林茂,刘洋,邵宗泽,徐奎栋,王雨,张晓华. 海洋学报, 2019(10)
  • [6]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D]. 冯洁. 扬州大学, 2019(06)
  • [7]羽毛针禾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研究[D]. 李旭东.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D]. 文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高可欣. 东华大学, 2019(01)
  • [10]养殖对虾五种常见病原的MNPCR检测法的构建优化[D]. 孙卫芳.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标签:;  ;  ;  ;  

我国实验动物细菌学质量检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