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区造林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集体林区造林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一、集体林区森林培育的问题与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周晓宇[2](2020)在《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国有林区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有效的转变,林区经济建设得到充分的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国有林区的主要分布地,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延边州汪清林业局更是东北国有林区急需保护的重点森工企业之一。文章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以多种经营和林业经济界定相关概念,以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对汪清林业局的林区概况进行简述,对其多种经营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对林区多种经营现状进行研究,从能减轻林区生态建设压力、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为职工创收论述分析汪清林业局发展林区多种经营的必要性,研究表明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缺少支柱性代替产业、产业发展受政策制约、林区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营管理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林业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林区产业成果的转化、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确保实现开采与造林双增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林区经济产业发展、林业全面改革,增强林业发展动力和森林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效益的建议。本文以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汪清林业局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并对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多种经营进行简述,分析汪清林业局发展多种经营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提出对策建议。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林区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对单一,生态管理模式相对缺失、不完整。本文在以延边州汪清林业局为例,通过对我国的国内林区经营模式、国外林区的经营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检索,笔者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根据自身在汪清县林业局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对汪清林业局的林下种植、林下菌类、林畜养殖、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进行分析研究,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中找出适合本地区的、科学的、高效的林区多种经营管理模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等认为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应当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林区产业的成果过转化;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林区经济产业发展;利用科学提升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朱臻[3](2018)在《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文中认为林业功能的多元化特点相比农业更加明显,林业经营既有助于林农生计改善,又有重要的生态效应。随着林农非农就业增加和林区劳动力转移,林农的林业经营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林业粗放经营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林业经营效益。在南方集体林区,林地规模化经营因被中央政府视为提升林地利用和产出效率的主要途径,获得了大量林业扶持政策支持。那么,林业经营规模户与普通户在营林效益上是否有显着差别?获得大量政策扶持的林业规模经营是否在林地经营的私人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户?农户非农就业和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雇工增加又是如何影响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效益、投入与采伐决策的?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投入产出决策行为存在怎样的异质性?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优化林业扶持政策,实现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可持续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新劳动力转移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非农就业和劳动雇工角度分析其对不同规模户营林效益的影响、原因与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在构建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对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南方集体林区浙江、福建、江西三省450户林农调查数据,以杉木营林为案例,比较分析了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林地产出率和林地单位面积利润)和社会生态效益(单位面积碳汇价值)差异,研究了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通过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和采伐决策变化影响来解释非农就业给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带来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不同规模林农扶持政策的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规模户与普通户在用材林经营目标上存在差别。规模户一般以培育大径材为经营目标,而普通户一般以培育小径材为主。双方在种植选择和地块立地条件上存在区别,规模户地块种植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户,而林地质量条件优于普通户。(2)规模户相比普通户单位面积营林成本更高,高投入环节存在一定区别,但是规模户的单位产品成本要小于普通户。规模户平均单位面积营林成本要高于普通户,主要原因在于其承担较高的雇工和地租成本。在营林成本投入环节方面,普通户重视密植,种植成本较高,规模户则更重视营林抚育管理,抚育成本较高。但是,规模户的单位产品成本小于普通户,体现一定的规模经济。(3)规模户的营林的单位面积材积量和碳汇价值要高于普通户。但由于规模户雇工和地租成本较高,普通户单位面积营林利润净现值反而高于规模户。南方集体林区地区差异明显,三省相比,作为杉木的主要产区,福建省不同规模林农的单位面积材积、收入、利润净现值与碳汇价值都要高于其他两省。(4)非农就业增加导致普通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下降,规模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增加。造成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存在异质性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就业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和收入效应对普通户与规模户存在差异。对于普通户,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规模户,非农就业增加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目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南方集体林区推动林业规模化经营有其必要性。(5)规模化后雇工增加导致的劳动质量问题是影响规模户营林效益的重要负面因素,是制约林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瓶颈之一。就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异质性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力供给一定情况下,由于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雇工劳动比例的提升直接导致了规模户营林产出、利润净现值和碳汇价值的下降。(6)非农就业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并没有显着带动林农的用材林经营投资,且造成林农对林地投资意愿减弱,这一影响对普通户尤为明显。从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成本及其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抑制了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投资,且对普通户而言更为明显,这是非农就业背景下细碎化经营不利影响的又一表现。同时,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也降低了林农流入林地的面积和意愿。(7)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别,导致普通户采伐时间提前,规模户采伐时间延后,这是造成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存在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对于普通户,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使其将家庭劳动力资源更多分配到非农就业中时,在营林劳动力供给约束的情况下由于延后采伐成本上升和规模限制导致的延后采伐边际收益增加有限,普通户会选择采伐时间提前;对于规模户,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可以缓解其流动性约束,且延后采伐的规模效益可以明显带来可观收益,因此会选择采伐时间延后,继而造成了两类农户营林效益之间的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规模化经营可以作为南方集体林区用材林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建议:以规模化经营为政策导向,推动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林经营;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和建立现代林业管理机制,加大和提升南方集体林区营林要素投入和效益;促进“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土地规模经营”向“服务规模经营”的转变。本研究在系统比较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差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影响、原因、作用机制和差异,理解了非农就业背景下不同规模林农营林决策行为的变化和差异,以及对营林效益的影响,为林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不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涵义,在林权配套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和林业被更多地赋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的背景下,可为明确林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思路、优化林业支持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弹汰[4](2018)在《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文中指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期。40年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改变了中国,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林业产业作为实施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多个方面推出重磅举措,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方案。为此,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40个关键词,或只能浮光掠影,表达一孔之见,但求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或思路,为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本刊转自中国网

廖冰[5](2018)在《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文中提出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已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此同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光辉使命,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主体地位作用,林业必须肩负起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职责,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而生态文明测度评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当前中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测度评价以及深入研究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科学价值、应用前景和政策内涵。已有研究未能考虑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阶段”的准入门槛,也就无法判定区域是处于生态文明还是非生态文明阶段,从而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于是就用“生态文明标准”对所有区域(包括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区域)进行生态文明“一步式”测度评价,再根据测度评价结果进行排名,有些未“入门”区域,如北京、上海等,也参与了生态文明排名且排名靠前而云南、海南等排名靠后,这既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又不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极易产生一些误导;已有研究就林业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但仅掌握定性关系难以满足管理者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化措施的决策客观需求,还更应辨识林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程度、贡献率等,才能全面知悉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此,在构建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方法体系后,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视角,首先,通过PSIR系统结构模型选取了生态文明初始指标;其次,构建结构化、定量化SEM对初始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得到了最终指标及其权重;第三,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依次测度了生态文明基本指数、特征指数、共生度指数、阈值指数,并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全国、省域、林区是否跨进了“生态文明阶段”这个门槛;第四,通过测度绿值指数判定了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五,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揭示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第六,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构建回归模型估计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影响系数,再通过“归一化”方法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并将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业、生态环保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差异进行比较;最后,基于“指数-指标”解耦法回溯了具体指标,分析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根源,由此提出了促进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纵观全文的研究,可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人类生态文明响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建设生态文明要兼顾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共生,而不能偏废其一。这既有利于管理者准确掌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从而加以强化来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管理者有效理解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共生机制,从而制定措施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中国已完全脱离原始文明阶段,但尚未完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迈进的过渡转化期,要实现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水平的飞跃仍然任重道远。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宏观把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有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和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3)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渐进过程。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4)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尚未“入门”而南方集体林区虽已“入门”,但“入门”后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初级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前景和发展潜力却较大。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各林区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也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各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5)四川、贵州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匹黑马”,这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四川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对其加以重视。(6)林业在所有产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正向最大而工业负向最大。这既有利于管理者辨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又有利于管理者明确森林资源禀赋在林业贡献率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利和不利产业。(7)林业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呈“微笑曲线”状。这有利于管理者精准识别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三产业对生态文明的促进作用和林业第二产业对生态文明的破坏作用,进而制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林业的对策措施。(8)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根源分别在于生态建设响应不足、产业与生态的多元作用类型、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生态优势。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要强化生态建设响应;针对产业经济发达而生态建设薄弱的省域,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响应程度,针对产业经济欠发达而生态建设较好的省域,应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劣”的省域,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优”的省域,应该使得经济和生态由“量变”促进“质变”,使产业与生态共生水平再上“一台阶”,促进生态文明跃升到更高水平;林区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最后,总结了全文创新点并提出了未来展望。创新点主要有:(1)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景视域”,事先辨识了生态文明与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哪些区域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哪些区域仍处于非生态文明阶段,对于未“入门”的区域不再进行水平判定,而对于已“入门”的区域,则根据绿值指数来判定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区分不同文明阶段类型且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且用生态文明标准来衡量非生态文明区域的不合理做法;(2)不仅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还测算了除林业外的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从而解决了已有研究未能将林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程度量化的难题;(3)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与“指数-指标”解耦法对生态文明“阶段-水平”进行二步测度,实现了指标法与指数法的优势互补;(4)通过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对生态文明指标定量检验、优化并确定其权重,解决了使用传统方法确定的指标及其权重主观性问题。针对研究不足,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1)对城市、县域、乡村、社区生态文明进行测度评价并比较其与省域生态文明测度评价结果的差异,以发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演化规律;(2)找寻比PSIR-SEM更科学的方法来优化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类型及其发展动态,并将其纳入模型来测算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亦可进一步测算大农业中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乔丹[6](2018)在《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林是功能强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拥有复杂的结构,稳定的群落,其生物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在我国包括淡水安全、气候安全、物种安全、生存安全和国土安全的维护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从1998年开始实施针对天然林保护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天然林资源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然而就资源增长速度和新时期生态建设的要求来看,天然林保护需要谋求新的发展之路,就怎样保证资源提升和提供优质生态服务的问题需做好新的解答。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从大尺度范围出发,开展了我国天然林保护理论与技术问题的探索,以期为我国《天然林保护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自古以来,我国的天然林资源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而建国以后,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这种消耗的情况有所好转,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我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占国家森林总面积的58%;蓄积122.96亿立方米,占国家森林总蓄积的83%;其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南方集体林区也有大量分布;天然林主要以乔木林为主,面积1.18亿公顷,约占天然林面积的96%;从龄组的角度来看,中幼林的面积占比大,但蓄积占比还是以近成过熟林为主,各龄组的单位面积及蓄积量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人工林;以优势树种(组)的角度来看,天然乔木林面积占比排名前十的天然林面积及蓄积之和的占比均占天然乔木林总量的半数,在体量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同时,天然林面积及蓄积的增加进入平缓状态,这对于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经营来说是不容忽视的。(2)本文针对天然林保护经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天然林保护而言,在技术实践层面主要以分类保护为主,主要涉及三类,包括以自然特征、林种划分及天然林定性为主的天然林类型划分,森林经理活动中的经营类型划分以及根据经营目的和类型确定的经营措施类型,经过研究探讨,三种类型对于当下天然林保护需求的呼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综合考量天然林保护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国家对于天然林保护的规划要求,经综合分析后,本文针对天然乔木林为主,从天然林本质特性以及天然林生态系统发生两大层面进行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共选取3类指标,包括优势树种(组)、天然林发生状态(受干扰程度)、天然林发生过程(演替状况),针对10种优势树种(组)的天然乔木林进行了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共得到67种以优势树种(组)为主的天然林保育类型。对于新时期要求下的我国大尺度天然林保育工作而言,寻求以天然林本质出发,针对不同优势树种进行对应状态下的经营在精准林业和严格保护天然林的要求下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在不颠覆当下以主导功能划分的森林类型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选择之一。另外,通过对于不同发生下,以优势树种(组)划分的天然林进行以转化为主要思想的保育经营对于承接未来森林资源适应社会结构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3)天然林保护及其实施保护工程的本质是为了保护现有天然林不再受到破坏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使其在生态及经济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天然林保育措施及策略的研究必须考虑到天然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天然林演替的全周期考虑,本文针对10种优势树种所划分得到的67种天然林保育类型进行了 8种保育措施及相关策略的制定,并针对当下天然林保护的要求及天然林的特性提出了4种森林抚育作业法,根据不同的优势树种(组)的具体情况及划分的天然林保育类型进行保育策略及森林抚育作业法的选取和对应,完成了 67种天然林保育类型的保育决策设计。(4)本文选取了 10种保育类型中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进行了保育方案的分析设计,共得到7种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保育类型,分别就其差异性进行了相关保育措施及抚育作业法的制定。栎类在我国天然林面积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对案例的研究表明:针对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在不同类别的经营保育上,既存在共性亦存在差异,但在总体上应遵循“转化”的理念,针对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根据森林的不同演替状态,结合当下的经营需求以及客观现实进行“萌生→混生→实生”的转化,从而提高栎类天然林资源的质量。

廖文梅[7](2014)在《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差异分析——基于13个省(区)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3个省(区)1995—2011年林业产值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优势,但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素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与南方集体林区整体水平相比,江苏、广东、安徽和广西4个省(区)的林业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和广东5省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高,其中,又以前3个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优势最为明显,江苏、安徽、广东和广西4个省(区)的林业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区)林业产业发展类型区分为4类,即优势类型区、后发优势类型区、优势待提升类型区和优势滞后类型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曹兰芳[8](2014)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体林是中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确权发证)基本完成后,农户成为集体林区主要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对中国林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乃至推进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林改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发展林业、推进绿色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本文主要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根据国家林业局“湖南省林改跟踪监测”课题组2011-2013年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深入研究林改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本文首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研究进展;其次,对研究区域—湖南省的林业及林改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样本县林改前后林业生产的动态变化;第三,对林改前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和总结;第四,从林业基本生产过程角度和林业投入角度实证研究了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描述性分析、面板似不相关回归(XTSUR)、固定效应(FE)、随机效应(RE)、面板Logit模型、面板Tobit模型、Biprobit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bivariate probit regression model)等计量方法。其中,主要对林改前后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变化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面板似不相关回归(XTSUR)、固定效应(FE)、随机效应(RE)主要分析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因素;面板Logit模型、面板Tobit模型、Biprobit模型主要分析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行为影响因素。本文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林改前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比较来看,第一林改后样本农户造林和抚育行为积极,采伐更加理性;第二,林改后农户林业投入意愿增强、投入规模增加;第三,林改后农户林业收入多元化,采伐不再是唯一林业收入来源。(2)从林业基本生产过程来看,第一,造林补贴面积(+)、是否加入林业合作组织(+)对农户造林行为显着正相关;第二,抚育补贴面积(+)、政策性森林保险面积(+)、林权抵押贷款评价(+)对农户抚育行为显着正相关;第三,林权流转评价(-)、木材采伐指标审批评价(-)、税费负担程度评价(+)对农户采伐行为有显着影响。(3)从林业生产投入角度来看,第一,户主职业(-)、家庭林业收入(+)、耕地面积(+)、是否加入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指标评价(+)、有造林补贴林地面积(+)对农户林业资金投入决策有显着影响;第二,户主年龄(-)、家庭林业收入(+)、木材采伐指标评价(+)、林权抵押贷款评价(+)对农户林业劳动力投入决策有显着影响;第三,家庭林业收入(+)、有造林补贴林地面积(+)、是否加入林业合作组织(+)、政策性森林保险林地面积(-)对林业资金投入规模有显着影响;第四,家庭林业收入(+)、政策性森林保险林地面积(+)、林改后获得林地面积比例(-)对林业劳动力投入规模有显着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普及林业补贴政策和营造良好的林业税费环境;(2)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以缓解不同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矛盾;(3)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户林业生产经营能力;(4)建设和完善林业市场林业市场保障和支撑体系;(5)维持林业产权的持续与稳定。

胡锐[9](2011)在《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立足国内,根本解决木材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南方集体林区由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基地。因此,研究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营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南方集体林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针对现代林业对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资源的经营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如何实现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制度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比较分析研究出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2)研究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变化的影响,认为林权制度改革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合作经营逐渐成为广大林农普遍的共识,同时,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为核心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3)通过对林农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规模化经营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经营是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4)从林地、林木的权属、管理方式以及优劣势对不同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合作经营模式是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现实选择。(5)提出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构建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积极鼓励引导速生丰产用材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完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周峻[10](2010)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户超小规模的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规模经营相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如何帮助和引导林农控制和组织森林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这些都是林改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对福建、江西和湖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林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如何引导和帮助林农科学地管理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了PRRA方法、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PRRA方法主要运用于调查区的林户调查,定性分析主要用于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当前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统计描述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编制和推行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包括建国以来历次林权改革、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历史脉络。(2)运用林农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对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包括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现状、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林农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描述和客观分析,并对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分析。(4)从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管理机制的角度,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其内在有机组成部分的子机制,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分析了框架构成各子机制的地位及相互关系。(5)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中的每一个子机制。具体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包括:(1)林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行为受林农的受教育程度、营林收入、是否参与森林经营合作组织、掌握营林技术情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技术因素、组织因素、资金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是由四个子机制组成,即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体制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4)较系统地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5)设计了森林经营协会的组织体系。(6)设计了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制度。(7)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8)设计了专项基金制度。

二、集体林区森林培育的问题与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体林区森林培育的问题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种经营
        2.1.2 林业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发展现状
    3.1 汪清林业局林区概况
    3.2 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自然资源分析
        3.2.1 自然分布情况
        3.2.2 多种经营产业转型发展情况
    3.3 汪清林业局社会资源情况分析
    3.4 汪清林业局现有多种经营现状
        3.4.1 林下种植
        3.4.2 林下菌类
        3.4.3 林畜养殖
        3.4.4 森林旅游
        3.4.5 林下产品加工
    3.5 多种经营效益现状
第四章 汪清林业局发展多种经营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4.1 发展多种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4.1.1 能减轻林区生态建设压力
        4.1.2 能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4.1.3 有利于为职工群众创收
    4.2 汪清林业局发展林区多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4.2.1 缺少支柱性替代产业
        4.2.2 产业发展受政策制约
        4.2.3 林区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4.2.4 经营管理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4.2.5 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五章 汪清林业局发展多种经营的建议
    5.1 强化林业自然资源保护管理
    5.2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林区产业成果的转化
    5.3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确保实现开采与造林双增目标
    5.4 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林区经济产业发展
    5.5 林业全面改革,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5.6 森林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假说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
        2.1.2 委托代理理论和道德风险模型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林地流转和不同规模经营的相关研究
        2.2.2 森林经营效益评估相关研究
        2.2.3 非农就业对林农农林业生产决策行为和经营效益的相关研究
        2.2.4 雇工劳动对农林业产出效益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研究述评
3. 分析框架、研究假说与计量经济模型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假说
        3.2.1 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相关研究假说
        3.2.2 基于雇工劳动视角的相关研究假说
    3.3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3.3.1 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
        3.3.2 林农营林要素投入行为和采伐决策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
    3.4 数据来源
        3.4.1 样本点选择
        3.4.2 数据收集方法
4. 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差异分析
    4.1 南方集体林区及森林经营状况分析
        4.1.1 南方集体林区概况分析
        4.1.2 案例省的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2 样本点不同规模林农杉木经营状况分析
        4.2.1 南方集体林区杉木经营情况
        4.2.2 不同规模林农杉木经营状况
    4.3 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差异分析
        4.3.1 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规模林农社会生态效益的差异分析
    4.4 小结
5.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描述统计分析
        5.1.1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经济效益交叉统计分析
        5.1.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生态效益交叉统计分析
    5.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计量分析
        5.2.1 计量经济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5.2.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5.2.3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生态效益的影响分析
    5.3 小结
6.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投入行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成本的交叉统计分析
        6.1.2 非农就业与林农林地流入面积及意愿的交叉统计分析
    6.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6.2.1 计量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6.2.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分析
        6.2.3 非农就业对林农流入面积及意愿的影响分析
    6.3 小结
7.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采伐决策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1 不同条件下林农营林理论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的测算
        7.1.1 模型选择
        7.1.2 不同条件下林农理论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测算
    7.2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描述性统计
        7.2.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的交叉统计
        7.2.2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与理论最优轮伐期偏差交叉统计
    7.3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影响的计量分析
        7.3.1 计量经济模型和变量选取
        7.3.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的影响分析
        7.3.3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与理论最优轮伐期偏差影响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政策涵义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涵义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
开放
领导
立法
承包
探索
绿化
治理
资源
防灾
法治
转型
造林
市场
科技
持续
生态
招商
传播
协作
林改
家居
“入世”
出口
展会
升级
产业
信息
宣传
组织
集群
责任
扶贫
研发
加工
品牌
服务
旅游
发展
后记:
    从林习尚承载未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40年

(5)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1.1.2 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生态文明评价范围的文献梳理
        1.2.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文献梳理
        1.2.3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文献梳理
        1.2.4 生态文明评价标准的文献梳理
        1.2.5 生态文明评价结果的文献梳理
        1.2.6 林业与生态文明相互关系的文献梳理
        1.2.7 已有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理论依据
        1.4.1 共生理论
        1.4.2 共生空间的人类文明演化理论
        1.4.3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方法筛选与整体方法体系构建
    2.1 生态文明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方法筛选
        2.1.1 生态文明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已有方法比较
        2.1.2 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确定的方法选择:PSIR与SEM相结合
    2.2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筛选
        2.2.1 生态文明评价的已有方法比较
        2.2.2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选择:基于L-V共生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
    2.3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标准的筛选
        2.3.1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的已有标准比较
        2.3.2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标准的选择:“阶段-水平”二步测度
    2.4 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整体方法体系构建
        2.4.1 整体方法体系的构建
        2.4.2 整体方法体系的原理与优势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确定的实证研究——基于PSIR与SEM相结合的方法
    3.1 生态文明内涵界定及其特性分析
        3.1.1 已有生态文明内涵分类汇总
        3.1.2 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模式
        3.1.3 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
        3.1.4 生态文明与非生态文明特性比较
    3.2 生态文明初始指标选取
        3.2.1 纳入资源环境和人类生态文明响应的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分析
        3.2.2 生态文明PSIR系统结构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3.2.3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4 基于PSIR系统结构模型选取的初始指标
    3.3 样本说明、数据处理与信效度检验
        3.3.1 样本及数据来源
        3.3.2 数据缺失值及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3.3.3 数据信度检验
        3.3.4 数据效度检验
    3.4 生态文明最终指标确定及其权重计量
        3.4.1 SEM构建及其适用性分析
        3.4.2 基于SEM方法优化的生态文明最终指标
        3.4.3 生态文明指标权重计量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生态文明阈值与绿值指数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指标-指数”耦合法
    4.1 生态文明基本指数测度
        4.1.1 足迹家族法及其改进
        4.1.2 生态文明基本指数测度结果
    4.2 生态文明特征指数和共生度指数测度
        4.2.1 L-V共生模型构建
        4.2.2 竞争系数测度结果
        4.2.3 生态文明特征指数测度结果
        4.2.4 生态文明共生度指数测度结果
    4.3 生态文明阈值指数与绿值指数测度与“阶段-水平”二步判定
        4.3.1 生态文明阈值指数测度及阶段判定结果
        4.3.2 生态文明绿值指数测度及水平判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5.1 全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5.1.1 全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分析
        5.1.2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5.2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5.2.1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5.2.2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5.3 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5.3.1 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分析
        5.3.2 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贡献率测算研究
    6.1 理论假设、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1.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6.1.2 变量选取及释义
        6.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贡献率的算法设计
        6.2.1 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作用影响实证建模
        6.2.2 林业贡献率算法设计
        6.2.3 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作用影响实证建模
        6.2.4 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算法设计
    6.3 林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6.3.1 省域的林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6.3.2 林区的林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6.4 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6.4.1 省域的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6.4.2 林区的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根源回溯与对策研究——基于“指数-指标”解耦法
    7.1 全国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7.1.1 全国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7.1.2 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7.2 省域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7.2.1 省域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7.2.2 促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7.3 林区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7.3.1 林区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7.3.2 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及其省域出台的“生态文明政策文件”汇总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2. 国内外天然林及天然林保护研究述评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森林、天然林及天然林资源的内涵
        2.1.2 大尺度天然林的定义
        2.1.3 天然林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工程
    2.2 国内外天然林保护的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天然林保护理论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天然林保护的理论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天然林保护的实践与技术研究进展
        2.3.1 国外天然林保护实践及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天然林保护实践及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资料来源
    3.4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历史演变过程
        4.1.2 天然林资源现状分析
    4.2 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
        4.2.1 我国天然林分类的历史与问题研究
        4.2.2 基于大尺度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
    4.3 不同类型天然林保育决策方案设计
        4.3.1 设计依据
        4.3.2 指导思想及原则
        4.3.3 方案总体设计
5. 案例分析——栎类天然林保育方案
    5.1 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组)的天然林现状
    5.2 目的与意义
    5.3 指导思想
    5.4 编制依据
        5.4.1 法律法规相关文件
        5.4.2 规划区划
        5.4.3 技术规程
    5.5 遵循原则
        5.5.1 特征差异性原则
        5.5.2 保护为主,综合发展原则
        5.5.3 可操作性原则
        5.5.4 正向转化原则
    5.6 栎类经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7 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林分类及其经营策略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天然林未来发展展望
        6.2.2 基于本研究下的天然林保育发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差异分析——基于13个省(区)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2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2.1 理论模型
    2.2 数据描述
3 林业产业结构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3.1 林业产业结构数据处理结果
    3.2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增长的省 (区) 际差异分析
        3.2.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业总体增长的省 (区) 际差异分析
        3.2.2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增长的省 (区) 际差异分析
    3.3 基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差异的林业产业发展类型区划分
4 结论和对策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建议

(8)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数据来源
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研究
        2.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解析
        2.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2.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2.2. 农户经济行为研究
        2.2.1.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
        2.2.2. 农户经济行为的经典理论
        2.2.3. 中国农户行为经济学研究
    2.3. 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研究
        2.3.1. 农户造林行为研究
        2.3.2. 农户抚育行为研究
        2.3.3. 农户采伐行为研究
        2.3.4. 农户林业投入行为研究
        2.3.5. 农户林改配套改革响应行为研究
    2.4. 相关研究方法
    2.5. 研究文献及方法评述
    2.6. 相关概念界定
        2.6.1. 集体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6.2. 农民、农户与林农
        2.6.3. 林业生产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
3. 研究区域林业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3.1. 湖南省林业基本情况
    3.2. 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3.2.1. 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3.2.2. 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情况
        3.2.3. 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动态变化
    3.3. 研究样本县概况
        3.3.1. 2012年样本县基本概况
        3.3.2. 林改前后样本县林业动态变化
    3.4. 小结
4. 林改前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分析
    4.1. 样本分布及数据说明
    4.2. 从林业基本生产过程看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变化
        4.2.1. 农户造林行为动态变化
        4.2.2. 农户抚育行为动态变化
        4.2.3. 农户采伐行为动态变化
    4.3. 从林业投入角度看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变化
        4.3.1. 农户林业投入结构及动态变化
        4.3.2. 农户林业生产投入行为动态变化
    4.4. 从林业产出角度看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变化
    4.5. 小结
5. 从林业基本生产过程看林改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影响因素
    5.1. 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置
    5.3. 变量界定
        5.3.1. 因变量
        5.3.2. 自变量
    5.4. 变量影响假设
        5.4.1. 农户造林行为方程自变量影响假设
        5.4.2. 农户抚育行为方程自变量影响假设
        5.4.3. 农户采伐行为方程自变量影响假设
    5.5. 估计方法
    5.6.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7. 实证结果
        5.7.1. 林改后农户造林行为影响因素
        5.7.2. 林改后农户抚育行为影响因素
        5.7.3. 林改后农户采伐行为影响因素
    5.8. 小结
6. 从林业投入角度看林改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影响因素
    6.1. 理论分析
    6.2. 模型设置
        6.2.1. 农户林业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设置
        6.2.2. 农户林业投入规模影响因素模型设置
    6.3. 变量界定及影响假设
        6.3.1. 被解释变量界定
        6.3.2. 解释变量界定及影响假设
    6.4. 估计方法
    6.5.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6.6. 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而板Logit模型实证结果
        6.6.1. 农户林业资金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6.6.2. 农户林业劳动力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6.6.3. 农户林业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比较
    6.7. 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决策行为影响因素Biprobit模型实证结果
    6.8. 林改后农户林业投入规模影响因素面板Tobit模型实证结果
        6.8.1. 农户林业资金投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6.8.2. 农户林业劳动力投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6.8.3. 农户林业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规模影响因素比较
    6.9. 小结
7. 引导和激励农户林业生产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7.1. 普及林业补贴政策和营造良好的林业税费环境
        7.1.1. 普及补贴政策
        7.1.2. 维持良好的林业经营税费环境
    7.2. 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以缓解不同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矛盾
    7.3. 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户林业生产经营能力
    7.4. 建设和完善林业市场保障和支撑体系
        7.4.1. 普及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7.4.2. 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
        7.4.3. 完善林权流转市场
        7.4.4. 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
    7.5. 维持林业产权的持续与稳定
    7.6.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思考
    8.1. 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的创新点
        8.2.2. 研究不足
        8.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生丰产用材林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经济理论
        2.1.1 制度的含义
        2.1.2 制度的分类
        2.1.3 制度变迁
    2.2 规模经济理论
        2.2.1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涵义
        2.2.2 规模经济的种类
        2.2.3 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及特点
        3.1.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
        3.1.2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3.2.1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3.2.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3 本章小结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影响分析
    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4.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4.1.2 林业产权及其特点
        4.1.3 我国林业产权的法律规定
        4.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2.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2.2 林改对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分析
    5.1 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5.1.1 不同经营模式的权属比较
        5.1.2 不同经营模式的管理比较
        5.1.3 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5.1.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5.2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理论分析
    5.3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现实意义
    5.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组织形式
        5.4.1 松散型合作经营组织
        5.4.2 紧密型合作经营组织
    5.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方向
    5.6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6.2 调查问卷的统计性分析与描述
        6.2.1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规模情况调查
        6.2.2 林农扩大林地经营面积的途径的调查
        6.2.3 林农速丰林种植规模选择主要依据的调查
        6.2.4 林农生产资料采购方式的调查
        6.2.5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方式的调查
        6.2.6 林农木材销售相关信息获得方式的调查
        6.2.7 林农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
        6.2.8 林农对林业合作经营组织认知情况的调查
        6.2.9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6.3 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3.1 林农基于追求规模效益对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6.3.2 林农实现速丰林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具体实践
    7.1 广西武鸣县
        7.1.1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情况
        7.1.2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
        7.1.3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1.4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2 广东江门市
        7.2.1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7.2.2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2.3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3 广东茂名市
        7.3.1 茂名市林业基本情况概况
        7.3.2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7.3.3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3.4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4 江西上高县
        7.4.1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概况
        7.4.2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4.3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经验
        7.4.4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
    8.1 构建速丰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
    8.2 积极鼓励速丰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8.3 促进速丰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8.4 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丰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
    8.5 完善速丰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
    8.6 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
    8.7 加强速丰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
    9.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调查问卷表
附件二 林改后的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调查问卷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独创或新颖之处
    1.6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经营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
        2.1.3 机制和管理机制
        2.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2.2.4 机制方面的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动态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回顾
    3.1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产权制度变革的历史
    3.2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
    3.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执行的历史回顾
    3.4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调研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调查分析
    4.1 林改后南方集体林调查区概况及林农调查
        4.1.1 调查区概况
        4.1.2 林农调查
    4.2 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调查分析
        4.2.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调查分析
        4.2.2 林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4.2.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统计分析
        4.2.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情况的统计分析
    4.3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4.3.2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不足
        4.3.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3.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和界定
        5.1.1 技术因素
        5.1.2 组织因素
        5.1.3 资金因素
        5.1.4 人力资源因素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影响因素的排序
        5.2.2 排序结果分析
    5.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框架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6.1.1 框架设计的目标
        6.1.2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6.2 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6.2.1 框架构成各要素的选择及解释
        6.2.2 框架构成要素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
    7.1 方案的基本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7.1.1 方案的基本内涵
        7.1.2 方案编制与实施的意义
    7.2 完善方案编制理念传播机制
        7.2.1 发挥林业合作组织的宣传作用
        7.2.2 开展结合林农实际的多种宣传形式
        7.2.3 建立方案编制单位与林农的互动机制
    7.3 创新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机制
        7.3.1 方案编制的主体
        7.3.2 方案编制的程序
        7.3.3 方案编制的具体内容构成
    7.4 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审批制度
        7.4.1 审批单位
        7.4.2 审批的程序及内容
    7.5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实施机制
        7.5.1 方案解释机制
        7.5.2 方案督促机制
    7.6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监控机制
        7.6.1 方案内部管理和监督
        7.6.2 方案外部监督和控制
    7.7 本章小结
8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森林经营合作组织
    8.1 日本的森林组合及启示
        8.1.1 日本森林组合的基本情况
        8.1.2 日本森林组合的启示
    8.2 发展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8.2.1 坚持以产权明晰为基础
        8.2.2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8.2.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8.3 构建和完善森林经营合作组织体系
        8.3.1 横向组织结构
        8.3.2 纵向组织结构
    8.4 健全森林经营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8.4.1 健全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
        8.4.2 健全组织的内部决策机制
        8.4.3 明晰组织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8.5 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外部保障措施
        8.5.1 立法规范方面
        8.5.2 政府扶持方面
    8.6 本章小结
9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引进机制
    9.1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
    9.2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9.2.1 构建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9.2.2 建立人才示范带动机制
        9.2.3 构建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机制
    9.3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9.3.1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意义
        9.3.2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9.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9.4.1 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
        9.4.2 构建技术骨干培养机制
        9.4.3 后备人力资源培养动力保障机制
    9.5 本章小结
10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
    10.1 专项基金制度的设计
        10.1.1 专项基金制度的内涵及设计的必要性
        10.1.2 专项基金制度的制定
    10.2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信贷融资机制
        10.2.1 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
        10.2.2 发展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
    10.3 创新林业合作组织合作融资机制
        10.3.1 改善林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
        10.3.2 吸引民间借贷向合作社内聚集
        10.3.3 加大林业合作组织内部的集融资
    10.4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10.4.1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建议
        10.4.2 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10.5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建议
    11.1 研究结论
    11.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调查资料清单
附表二:林农情况调查表
附表三: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设计一览表
附表四: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表五: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附表六:南方集体林区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集体林区森林培育的问题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汪清林业局多种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周晓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3]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D]. 朱臻.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J]. 弹汰. 中国林业产业, 2018(Z2)
  • [5]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D]. 廖冰.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6]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D]. 乔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差异分析——基于13个省(区)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J]. 廖文梅. 林业科学, 2014(08)
  • [8]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曹兰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1)
  • [9]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D]. 胡锐.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 周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集体林区造林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