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

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

一、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许亚桃[2](2021)在《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主线之一,明确规定了数学建模活动的课时,对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研究者们多聚焦于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要素和数学建模特征,阐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方法或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鲜有指向数学建模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从教学评价角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诊断和指导数学建模教学提供研究工具。研究目的是构建科学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文章将研究问题确定为:(1)如何划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2)如何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3)如何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在根据文献初步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两次征询20位专家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征询18位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意见,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模选题、教学监控、建模过程、合作学习、成果展示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6、0.16、0.29、0.16、0.13。从权重来看,二级指标中选题的适切性最为重要(0.12),提出问题(0.10)次之,接着是选题的发展性(0.08)、建立模型(0.08)、选题的吸引力(0.06)和明确分工(0.06)。以上六项指标的权重均在0.05以上,占全部指标权重的50%。(3)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和总体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等于0.90。各指标的I-CVI在0.8~1之间,K(9)值均大于0.74,S-CVI/UA和S-CVI/Ave均在0.90以上,具有较好信效度。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杨云溪[3](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火电厂能耗诊断方法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是能源行业的转型期,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火力发电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占据能源结构中的关键位置。适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工业的联动趋于成熟,此类时新技术必将成为火电行业深度挖掘节能潜力,完成灵活性发电转型的助推剂。本文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思路,开展火电厂的能耗诊断与分析,借助智能算法,充分挖掘历史运行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推进研究进行。首先,对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提升数据质量,并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结合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筛选,保留了对发电能耗有最为重要影响的20个变量以提升建模效率。其次,针对火电厂能耗的相关变量存在非线性、强关联的特点,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火电厂进行数据驱动建模,建立各变量与发电能耗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模型参数,提升了模型的训练效率。最后,根据已建立的数据模型结合 E-Fast 法(Extended-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对机组的各个负荷运行区段下进行全局能耗敏感性分析,在考虑变量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得出了各变量对发电能耗的影响程度大小。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负荷区间维持运行负荷的稳定对节能最为关键,同时,合理控制排汽流量、主蒸汽流量和调节级蒸汽流量对节能也十分重要。除了注意上述变量之外,通过对各个负荷区间进行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机组在60-90%负荷区间运行时,应密切监控第七级抽汽温度,维持其在一定范围内;在70-90%负荷区间运行时,左侧凝汽器压力的变化对能耗有较大影响;在90-100%负荷区间运行时,应保证循环水的供给从而使得机组处于较高的节能水平。本文依据火电厂历史运行数据结合智能算法建立了数据模型,并在机组各个负荷区间内开展全局能耗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调整策略,为运行人员制定节能方案提供了决策支持。

陆逸舟[4](2021)在《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逐步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总体形势,使我国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发生了许多后果严重的化工事故,影响十分恶劣,因此合理全面的化工安全的评估方法成为能够有效预防化工事故的技术手段,防患于未然,将危险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如何全面分析化工安全的内容,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估结果,并且提出实用性高的安全建议,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所做工作如下所示:(1)分析了化工事故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结合行业通用安全评估内容与化工行业专有安全评估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其中包括2个层级,4个维度、9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通过完整评估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复杂网络建模对象层次结构,也为复杂网络建模提供了数据输入的来源。(2)结合了可拓学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后的可拓层次分析法用作本文安全评估体系中评估要素的权重分析方法。对于中石化某公司具体的一套催化炼化设施进行真实数据采集分析,通过可拓层次分析法处理这些数据内容,确定评估体系中的权重部分和整体化工体系的安全等级。计算所得的要素权重做出排序,选择具有显着影响力的设备设置与工艺条件这两点内容作为复杂网络建模对象。(3)分析了已选择建模对象的复杂特性与网络契合度,通过复杂网络的建模方式,建立相对应的复杂网络拓扑图,通过分析化工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PageRank计算网络中的节点重要度与可拓层次分析法计算连边重要度,得出整体化工系统中重要部分,提出安全措施建议。(4)整套的评估方法从面到点,从整体到部分,全面且深层次的评估了评估对象的安全程度,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相比较于传统评估方法过多依赖于操作人员的主观经验,本文提出的一整套评估方法更加客观具体,将抽象、不具体的评估内容具体化、数值化,得出的评估结果可靠度与准确度更高,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刘诚臣[5](2020)在《考虑部件互操作的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列车的速度不断提升,列车系统也愈发的复杂,高速列车作为最具现代化标志的移动装备,在高速铁路中起着核心作用,高速列车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平稳运行以及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高速列车的可靠性对于未来高速铁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的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忽视系统部件间相互影响的缺陷,以高速列车系统为依托,分析系统结构特征,建立高速列车耦合网络模型;从部件功能重要性、结构重要性以及部件故障产生的重大影响三个角度,提出了高速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方法;同时,考虑部件间的互操作性,基于网络传播动力学理论,提出了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高速列车系统耦合网络模型构建方法与关键部件辨识方法在高速列车系统组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列车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构建了以机械、电气、信息连接为基础的耦合网络模型。考虑不同连接关系,分析机械、电气、信息连接的部件特征,研究并提出了高速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方法。(2)研究了面向网络系统的高速列车部件互操作性针对网络系统中节点的互操作性给出定义,研究了部件属性以及拓扑连接对不同部件之间互操作性的影响。构建了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高速列车部件间互操作性的模型。(3)构建了考虑部件互操作的高速列车网络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在故障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在复杂网络经典传播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耦合网络传播动力学过程,构建了考虑部件互操作性的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4)实例应用研究在现场调研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24个部件组成的高速列车牵引系统实例研究模型;在拓扑连接的基础上,构建了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的耦合网络模型,从机械、电气、信息三个角度,综合对高速列车牵引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辨识;根据构建的互操作性计算模型,计算出反映各部件之间互操作性值的大小;最后,在调研中获得的故障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高速列车牵引系统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利用Matlab对考虑部件互操作的高速列车耦合网络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了高速列车系统不同运营里程下的可靠性。

刘博洋[6](2020)在《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感染裂谷热病毒所导致的一种反刍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由以蚊子为主的媒介进行传播。裂谷热于1930年首次在肯尼亚裂谷地区暴发。随后在非洲范围内发生了广泛的传播,对非洲的反刍动物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2000年,裂谷热疫情首次到达欧亚大陆,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暴发,为亚洲和欧洲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且,裂谷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同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曾于2016年收治了我国首个输入性裂谷热人类病例。裂谷热为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裂谷热被列为需要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巨大,牛羊肉、乳、毛等产品均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反刍动物经济占我国畜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我国的反刍动物群体缺乏对其的抵抗力。除易感动物群体外,媒介的存在也是发生裂谷热疫情的必要条件。有多种已被证实在裂谷热的传播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蚊子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我国后,可以在我国形成“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这样完整的传播链。根据OIE对裂谷热风险的认定标准,我国应被视为存在裂谷热潜在风险的非疫区国家。OIE建议处于这一风险等级的国家,应加强进口检测、媒介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以便尽早发现和遏制疫情。潜在的裂谷热疫情传入风险,对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业正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国内暴发疫情,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紧密的今天,我国对于裂谷热的传入风险应时刻保持警惕。但目前国内对于裂谷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其媒介生态学的了解也并不充分,难以对裂谷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本研究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进行了分布预测建模、对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为我国裂谷热防控策略的制订及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时空分析方法,分析了裂谷热动物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依次呈现为在非洲西北部局部地区的散发(2004~2005)、非洲东南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流行(2006~2009)、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的大流行(2010~2011)以及非洲中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散发(2013~2019),分布方向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西北-东南方向;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存在八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覆盖了研究时段内大部分的疫情数以及发病数,同时也是历史上裂谷热的传统疫区;(2)基于国内外文献记录和GBIF数据库中的媒介分布记录,以及反映中国气候条件的当前及未来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了预测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适宜性的生态位模型。模型揭示了六种裂谷热潜在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三带喙库蚊在中国当前的分布适宜性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生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AUC值在0.801~0.992,预测效果良好,六种媒介的适宜栖息地当前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未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向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3)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以及反映疫区气候条件的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影响裂谷热疫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外推至中国。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897,预测效果良好,预测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具有与非洲裂谷热疫区相似的气候条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国反刍动物分布密度以及媒介分布综合指数,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基于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估了中国交通贸易因素(公路、铁路、水路及活畜交易市场)、宿主以及媒介分布所可能引发的裂谷热在较大的空间规模上进行传播的风险,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最终将发生风险与传播风险进行综合叠加,得到了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4)基于经典仓室模型原理,根据裂谷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局部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传播扩散趋势进行模拟。基于假设场景,对不采取干预措施和采取干预措施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包括灭蚊、免疫和扑杀在内的人工干预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假设场景中,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性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暴发的强度,减少牲畜损失;采取紧急响应措施(紧急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促进疫情的结束,减少牲畜损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多种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数学建模技术,对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进入中国这样的非疫区国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预测了我国多种裂谷热潜在媒介的当前及未来适生区分布,填补了我国裂谷热媒介生态信息学知识的空白,可依据预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媒介及病原监测;根据得到的我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可对识别为具有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为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的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可对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陈浩然[7](2020)在《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施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堂支架是山区高速公路立交桥常用的立交桥施工方式,但因各种原因满堂支架坍塌事故屡见不鲜,这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依托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项目《公路满堂支架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和满堂支架事故数据对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立交桥安全性问题开展研究,旨在构建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风险评估体系。具体如下:(1)通过对山区立交桥地形和设计参数数据进行调研和文献梳理,对山区满堂支架特质进行阐述,并对不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2)基于山区满堂支架特质,对满堂支架设计指标,控制各个指标按照单一变量进行有限元建模,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带来的屈曲承载力的变化。根据屈曲承载力的变化对各设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建模中发现屈曲承载力呈规律性变化,制作了快速计算软件来对满堂支架进行试算和验算。(3)基于满堂支架事故数据,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来对事故风险源进行识别。利用肯特指数法,通过满堂支架事故数据来对满堂支架施工指标进行量化处理。(4)根据屈曲承载力和事故数据对满堂支架各指标权重进行优化,并用物元可拓模型对满堂支架进行风险评估。(5)结合云南山区互通实例,验证了物元可拓理论在满堂支架风险评估中问题上的可行性。

朱金龙[8](2020)在《模糊分时电价下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源网荷收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也在逐渐尖锐化;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而电力需求侧对电能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供给侧的供给量。用户用电短时间的尖峰负荷,会给发电侧和电网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若通过增设发输电硬件设施来应对尖峰负荷无疑会大大增加投资和运行成本,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论文的主要工作概述如下:(1)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经济措施的研究现状,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将峰谷平分时电价改进策略。即对某地区用户的高维负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再采用层次聚类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聚类分析,得到不同的用户类型;对每一类型的用户运用模糊C值聚类算法将其负荷曲线的峰平谷时段进行划分,引入模糊数学的模糊隶属度量化各小时用户的负荷隶属于某个时段的程度,根据该量化指标并结合消费者心理和价格弹性理论,将峰谷平分时电价改进为模糊分时电价模型,即用户的每个小时电价会依据负荷曲线的峰谷走势而波动。(2)根据用户的分类结果,基于模糊不确定理论建立了地区不同类型用户在模糊分时电价下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模糊不确定响应模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以模糊分时电价作为杠杆,对源网荷各侧经济指标的优化作用。为了更好地优化各侧经济指标,文章引入了双层优化理论建立了基于可信性的模糊机会约束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模糊分时电价为杠杆优化负荷曲线、用户满意度与用电成本满意度,下层模型则在上层负荷需求下确定最优的机组出力,优化源网侧的运行成本,再采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分别求解上下层模型,最后在算例中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

叶梓珩[9](2020)在《复杂仿真系统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与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系统的仿真可信度评估工作往往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经典的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对模型的仿真数据及实际数据有一定的数量要求,然而随着复杂系统中多分辨率建模以及仿真重用模型的提出与发展,经典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有时难以完成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重用模型的可信度评估工作。在联合作战的背景下,多分辨率建模中低分辨率模型数据获取难度很大。仿真重用模型因其特殊性,急需在短时间内完成重用模型的整体可信度评估以完成仿真模型重用工作。因此,研究多分辨率模型中低分辨率模型的可信度评估方法以及仿真重用模型的整体可信度评估方法,提高复杂系统可信度评估效率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面向聚合解聚的多分辨率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在联合作战的环境下,低分辨率模型获取数据的难度非常高,无法使用经典可信度评估算法计算模型可信度,而高分辨率模型的数据获取则相对容易。因此本文对多分辨率建模中的聚合解聚法展开研究,提出了聚合解聚下的多分辨率仿真模型精度传播公式。利用基于双三次插值的小样本扩充技术对目前少量的仿真数据样本进行扩充,在综合考虑模型精度与一致度两因素之后,通过半参数模型求解出低分辨率模型可信度的计算方法,并以此提出面向聚合解聚的多分辨率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2)提出了基于偏差传播的仿真重用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仿真重用模型中即使已存在较完善的子模型仿真可信度评估数据或评估结果,但仍需耗费较长周期与资金,利用经典的可信度评估算法对重用模型进行可信度评估。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子模型的仿真可信度,计算仿真重用模型的整体可信度。根据仿真重用模型的不同应用环境,本文将仿真重用模型分为面向实物的仿真重用模型和面向数值解算的仿真重用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建模方式。利用偏差传播的理论及模型间的数据类型匹配度,提出两类仿真重用模型下基于偏差传播的仿真重用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3)基于以上方法实现了一个复杂系统仿真可信度评估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功能模块、主要类及数据库设计,并通过两个案例展示了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过程以及仿真重用模型的可信度评估过程。

欧阳胜[10](2020)在《MV-1690立式加工中心结合部特性研究及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文中提出机床是由许多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其接触面的多样性使得机床的动力学性能变得十分复杂。有研究表明,一台机床90%以上的阻尼、60%-80%的总刚度和整机总变形量的80%-90%都来自机床的结合部。因此合理建立结合部的动力学模型及识别结合部的动力学参数是整机动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以MV-1690立式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赫兹接触等理论建立了结合部动力学数学模型。引入虚拟材料对整机主要的固定结合部和滑动结合部进行动力学建模,分析其不同面压下的动力学参数。最后建立考虑结合部影响的整机有限分析模型,并对主要部件立柱和主轴箱进行优化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W-M分形函数,利用Ansys建立零件三维微观粗糙表面结合部模型,模拟结合部在不同压力载荷作用下的接触行为。运用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提取各载荷步的接触压强和接触率,通过拟合方法建立了它们的数学模型。(2)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分形理论和接触刚度理论建立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和厚度的数学模型,其中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是分形参数与接触率的函数。(3)将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模型应用哑铃状结合部中,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与现有文献的实验模态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前6阶模态振型一致,固有频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2%。表明本文建立的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模型及其参数是可行的,能够准确的表征结合部的振型及固有频率等动态性能,对结合部建模及后续动静态分析具有实际意义。(4)将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模型运用到MV-1690整机的动力学建模中,识别固定和滑动结合部的动力学参数,进行静态、模态和谐响应分析,就立柱和主轴箱进行基于响应面的尺寸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整机质量几乎不变的前提下,总变形降低了7.83%,优化后前6阶固有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阶固有频率提高了7.615%,通过谐响应分析发现,整机Z方向的动态性能变化最大,最大共振振幅减低了28.83%。总之,整机最大静态变形量下降明显,最大共振振幅都有较大幅度减低,低阶共振频率和X、Y、Z方向的比刚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2.3.2 神经网络模型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5.3.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数学模型
        1.2.2 数学建模
        1.2.3 数学建模能力与数学建模素养
        1.2.4 数学建模教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德尔菲法
        1.5.3 层次分析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2.1.2 数学建模的基本涵义
        2.1.3 数学建模能力与素养
        2.1.4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2.1.5 数学建模评价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七阶段建模循环
        2.2.2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构建研究工具
        3.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2 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3.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3.4 构建评价模型
        3.3.5 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第四章 初步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4.1 初构一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 初构二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1 “建模课题”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2 “教学监控”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3 “建模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4 “合作学习”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5 “成果展示”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6 “学习效果”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修订完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5.1 组建专家咨询小组
    5.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2.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2.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3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3.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3.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组建专家小组
        5.4.2 权重数据分析
    5.5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6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六章 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专家效度检验
        6.2.2 内容效度检验
第七章 讨论、结论、建议与不足
    7.1 讨论——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的反思性讨论
        7.1.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讨论
        7.1.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贡献的讨论
    7.2 结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要素权重及合理性的结论
    7.3 建议——从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出发的教学建议
        7.3.1 建模选题维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
        7.3.2 教学监控维度——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
        7.3.3 建模过程维度——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7.3.4 合作学习维度——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7.3.5 成果展示维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7.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创新点、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的创新点
        7.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5 13 位专家原始判断矩阵
    附录6 13 专家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附录7 12 位专家判断矩阵排序权重
    附录8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3)基于数据驱动的火电厂能耗诊断方法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火电厂传统能耗诊断分析方法
        1.2.2 基于数据驱动的火电厂能耗诊断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据驱动建模特征参数的筛选与确定
    2.1 数据驱动建模数据初选
    2.2 结合主观赋权的随机森林变量筛选法
        2.2.1 随机森林计算变量贡献度
        2.2.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变量赋权
    2.3 特征参数筛选计算实例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火电厂能耗建模方法
    3.1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法的建模
    3.2 灰狼优化算法优化建模过程
    3.3 火电厂能耗建模结果与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局敏感性分析的火电厂能耗诊断
    4.1 局部敏感性分析与全局敏感性分析对比
    4.2 基于E-Fast法的全局敏感性计算方法
    4.3 火电厂运行状况诊断与分析
        4.3.1 能耗敏感性指数对比分析
        4.3.2 各运行负荷区间下节能诊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化工安全评估现状及评估模型
        1.2.1 化工安全的基本概念
        1.2.2 化工安全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化工风险评估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
    2.1 复杂网络的定义
    2.2 网络参数
        2.2.1 路径的连通性
        2.2.2 节点的度
    2.3 复杂网络的聚类系数与分析
        2.3.1 无权无向网络情形
        2.3.2 有权无向网络情形
    2.4 化工系统与复杂网络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工安全评估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
    3.1 可拓学理论框架图
    3.2 可拓学基本概念
        3.2.1 基元的概念
        3.2.2 物元
        3.2.3 事元
        3.2.4 关系元
        3.2.5 可拓数学
        3.2.6 可拓关联函数
    3.3 层次分析法
    3.4 可拓层次分析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1 化工安全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4.2 影响化工安全的要素分析
        4.2.1 化工企业生产事故特点
        4.2.2 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
    4.3 化工安全分析的指标
    4.4 化工安全评估体系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工安全评估的数据采集及综合风险评估指标
    5.1 化工安全评估模型数据采集及分析
    5.2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评估建模系数计算
        5.2.1 各指标层级的确定
        5.2.2 计算各级权重计算
        5.2.3 关联度计算
        5.2.4 待评体系等级计算
    5.3 复杂网络建模
        5.3.1 化工安全评估网络的拓扑性质分析
        5.3.2 PageRank算法
    5.4 化工安全综合评估内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考虑部件互操作的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现状
        2.1.1 节点重要性度量
        2.1.2 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
    2.2 可靠性方法研究现状
        2.2.1 部件可靠性研究
        2.2.2 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
    2.3 互操作性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面向系统结构的网络模型构建及关键部件辨识方法研究
    3.1 系统结构与部件
    3.2 高速列车系统耦合网络建模
    3.3 基于耦合网络的高速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
        3.3.1 机械连接层网络关键节点辨识
        3.3.2 电气连接层网络关键节点辨识
        3.3.3 信息连接层网络关键节点辨识
        3.3.4 高速列车系统关键节点辨识
    3.4 本章小结
4.网络系统部件间互操作性建模与计算方法研究
    4.1 网络系统部件间互操作性定义
    4.2 基于引力模型的互操作性计算模型
    4.3 网络系统部件互操作性影响指标分析
        4.3.1 部件类型属性对互操作性影响
        4.3.2 部件间拓扑结构对互操作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5.考虑部件互操作的网络系统可靠性建模研究
    5.1 关键部件可靠性分析
    5.2 基于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5.2.1 高速列车耦合网络系统传播动力学建模
        5.2.2 高速列车耦合网络系统故障分析
    5.3 基于部件互操作性的网络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
    5.4 本章小结
6.高速列车牵引系统可靠性计算实例
    6.1 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网络建模
        6.1.1 高速列车牵引系统耦合网络建模
        6.1.2 高速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
    6.2 高速列车部件互操作性计算
        6.2.1 互操作影响指标的计算
        6.2.2 引力模型建模与互操作性计算
    6.3 高速列车牵引系统可靠性计算
        6.3.1 关键部件可靠性分析
        6.3.2 基于网络模型的高速列车牵引系统可靠性计算
7.结论与建议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五章仿真程序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裂谷热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易感动物
        1.1.3 传播途径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方法
        1.1.6 流行历史
        1.1.7 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3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1 方向分布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媒介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原理
        4.2.2 建模方法
    4.3 结果
        4.3.1 埃及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2 白纹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3 刺扰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4 淡色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5 致倦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6 三带喙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4 小结
5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5.1 中国裂谷热发生风险分析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
    5.2 中国裂谷热传播风险分析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
    5.3 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分析
        5.3.1 分析方法
        5.3.2 结果
    5.4 小结
6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仓室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计
        6.2.1 仓室模型结构
        6.2.2 模型空间结构
        6.2.3 常微分方程
        6.2.4 干预措施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功能界面
        6.3.2 系统模拟演示
    6.4 小结
7 讨论
    7.1 国际裂谷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7.3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7.4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施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特点分析及安全评价方法
    2.1 山区立交桥满堂基本类型
        2.1.1 按满堂支架原始地形的分类
        2.1.2 按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设计指标的分类
    2.2 满堂支架稳定性影响因素
        2.2.1 环境影响
        2.2.2 规模影响
        2.2.3 设计影响
        2.2.4 施工因素影响
        2.2.5 管理影响
    2.3 满堂支架评价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设计指标体系标准化
    3.1 基于改进肯特指数法的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风险评估
    3.2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设计指标及一般指标分析
        3.2.1 立杆步距
        3.2.2 立杆间距
        3.2.3 支架高度
        3.2.4 支架宽度
        3.2.5 支架高宽比
        3.2.6 剪刀撑
        3.2.7 扫地杆
        3.2.8 悬臂长度
        3.2.9 纵坡下的布置
        3.2.10 地基土壤不同下的布置
        3.2.11 地形改变下的布置
    3.3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设计指标和一般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施工指标标准化处理
    4.1 识别事故风险关键因子
        4.1.1 满堂支架事故样本
        4.1.2 事故风险源识别
    4.2 事故风险指标评估分级
        4.2.1 施工及材料指标
        4.2.2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
    4.3 事故风险指标标准化处理
        4.3.1 施工及材料指标标准化处理
        4.3.2 安全管理指标标准化处理
    4.4 满堂支架事故原因分析及改善
        4.4.1 满堂支架施工材料造成的原因及改善建议
        4.4.2 安全管理造成的原因及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事故风险等级度量体系建立
    5.1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比选
    5.2 物元可拓模型理论概述
    5.3 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优化
    5.4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满堂支架事故风险等级度量体系的构建
        5.4.1 物元可拓模型指标
        5.4.2 构建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事故风险等级的物元矩阵
        5.4.3 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5.5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风险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满堂支架快速计算
    6.1 Midas建模数据分析
    6.2 数据分析优化
    6.3 满堂支架快速计算程序开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满堂支架施工风险评估应用
    7.1 工程概况
        7.1.1 工程概述
        7.1.2 地形地貌
        7.1.3 地质岩性
        7.1.4 地质构造
        7.1.5 水文地质条件
        7.1.6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7.2 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快速计算
    7.3 物元可拓模型评价满堂支架事故风险等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8)模糊分时电价下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源网荷收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价型需求响应的研究现状
        1.2.2 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3 源网荷协调优化
        1.2.4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2.1 引言
    2.2 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理论
        2.2.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目的
        2.2.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容
        2.2.3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
    2.3 新电改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与需求响应
        2.3.1 新电改背景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2.3.2 需求响应
    2.4 本章小结
3 计及用户差异性的模糊分时电价制定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论
    3.3 主成分分析法的实现
        3.3.1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意义
        3.3.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3.3.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3.4 层次聚类算法
        3.4.1 层次聚类算法概述
        3.4.2 层次聚类簇间距离度量方法
        3.4.3 层次聚类算法步骤
    3.5 模糊聚类算法
        3.5.1 模糊集的概论
        3.5.2 模糊隶属度函数相关理论
        3.5.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3.6 模糊分时电价模型的建立
        3.6.1 价格弹性理论
        3.6.2 模糊分时电价
    3.7 算例分析
        3.7.1 算例数据
        3.7.2 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下基于可信性的源网荷收益优化建模分析
    4.1 引言
    4.2 可信性与模糊机会约束规划的基础理论
        4.2.1 可信性理论
        4.2.2 基于可信性的模糊机会约束规划
    4.3 基于用户的需求响应不确定性建模分析
        4.3.1 基于电价型需求响应不确定性来源
        4.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新电改背景下源网荷各侧收益指标的优化模型
        4.4.1 负荷侧的优化模型
        4.4.2 电源侧收益优化模型
        4.4.3 电网侧的收益优化模型
    4.5 模糊机会约束条件的处理
        4.5.1 模糊不确定变量
        4.5.2 模糊机会约束条件的处理
    4.6 双层优化模型
        4.6.1 双层优化模型的相关理论
        4.6.2 源网荷各侧收益协调双层优化模型
    4.7 上层模型的求解
        4.7.1 遗传算法概述
        4.7.2 遗传算法在上层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4.8 下层模型的求解
        4.8.1 粒子群算法概述
        4.8.2 粒子群算法在下层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4.9 算例分析
        4.9.1 算例基础数据
        4.9.2 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复杂仿真系统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与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仿真模型的可信度研究现状
        1.2.2 多分辨率建模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1.2.3 模型重用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可信度评估介绍
        2.1.1 系统、仿真与评估的关系
        2.1.2 仿真可信度的定义
        2.1.3 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介绍
    2.2 多分辨率建模相关概念
        2.2.1 模型分辨率的定义
        2.2.2 多分辨率建模过程及相关概念
    2.3 仿真重用模型相关概念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
    3.1 基于聚合解聚的多分辨率建模
        3.1.1 聚合解聚法
        3.1.2 案例分析
    3.2 多分辨率建模中的一致度及精度传播
        3.2.1 改进的多分辨率建模一致度计算方法
        3.2.2 聚合解聚下的仿真精度传播
    3.3 基于半参数模型的多分辨率仿真模型可信度推导
        3.3.1 基于双三次插值的小样本扩充
        3.3.2 基于半参数模型的多分辨率仿真模型可信度推导过程
    3.4 案例分析
        3.4.1 仿真想定介绍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重用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
    4.1 仿真重用模型建模与可信度评估
        4.1.1 仿真重用模型建模与可信度评估流程概述
        4.1.2 仿真重用模型可信度评估中的数据类型匹配度
        4.1.3 基于偏差传播的仿真重用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
    4.2 面向实物的仿真重用模型建模与可信度评估
        4.2.1 面向实物的仿真重用模型建模
        4.2.2 面向实物的仿真重用模型的可信度评估
    4.3 面向数值解算的仿真重用模型建模
        4.3.1 面向数值解算的仿真重用模型建模
        4.3.2 面向数值解算的仿真重用模型的可信度评估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介绍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复杂系统仿真可信度评估系统的实现及验证
    5.1 系统总体概况
        5.1.1 系统开发工具
        5.1.2 系统总体框架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1 系统主要类设计
        5.2.2 数据库设计
    5.3 复杂系统仿真可信度评估系统界面展示
        5.3.1 项目管理模块
        5.3.2 项目执行模块
        5.3.3 资源库模型
    5.4 应用实例
        5.4.1 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仿真可信度评估应用
        5.4.2 仿真重用模型的可信度评估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MV-1690立式加工中心结合部特性研究及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结合部参数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结合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形理论以及粗糙表面的分形模拟
    2.1 分形理论的介绍
        2.1.1 分形几何的产生以及性质
        2.1.2 分形的维数
        2.1.3 分形参数的识别
    2.2 粗糙表面的分形模拟
        2.2.1 基于W-M分形函数的二维粗糙表面模拟
        2.2.2 基于W-M分形函数的三维粗糙表面的模拟
        2.2.3 W-M分形函数在Ansys建模中的应用
    2.3 结合部的接触分析
        2.3.1 接触分析的关键技术
        2.3.2 结合部的建模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3.3 接触率与接触压强数学模型的拟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 引言
    3.2 虚拟材料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虚拟材料的弹性模量
        3.2.2 虚拟材料的泊松比
        3.2.3 虚拟材料的厚度和密度
    3.3 虚拟材料数学模型在哑铃结合部上的分析
        3.3.1 哑铃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动力学参数的理论计算
        3.3.2 虚拟材料连接的哑铃结合部的模态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虚拟材料连接的整机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立式加工中心的建模
        4.2.1 三维模型分析平台
        4.2.2 五大部件建模及简化
    4.3 切削载荷的计算
    4.4 等效虚拟材料连接的整机有限元静态和模态分析
        4.4.1 固定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的动力学参数
        4.4.2 滑动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的动力学参数
        4.4.3 整机静态和模态分析
    4.5 整机谐响应分析
        4.5.1 共振现象
        4.5.2 建立谐响应分析方程
        4.5.3 谐响应分析的阻尼比
        4.5.4 Workbench谐响应分析的设置及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尺寸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立柱尺寸优化设计
        5.2.1 设计变量的参数化
        5.2.2 灵敏度分析
        5.2.3 实验设计
        5.2.4 响应面模型的构建
        5.2.5 立柱尺寸优化设计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最优方案求解
    5.4 立柱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5.5 主轴箱的尺寸优化
    5.6 整机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三维粗糙表面模拟的Matlab程序
附录2 三维粗糙表面参数化建模的APDL程序
附录3 提取真实接触面积的APDL程序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许亚桃.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基于数据驱动的火电厂能耗诊断方法与分析研究[D]. 杨云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D]. 陆逸舟. 常州大学, 2021(01)
  • [5]考虑部件互操作的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建模研究[D]. 刘诚臣.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D]. 刘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山区立交桥满堂支架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陈浩然.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模糊分时电价下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源网荷收益优化研究[D]. 朱金龙. 西华大学, 2020(01)
  • [9]复杂仿真系统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与系统研发[D]. 叶梓珩.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MV-1690立式加工中心结合部特性研究及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D]. 欧阳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层次分析法建模中的结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