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局域网中实现屏幕共享的新方法

一种在局域网中实现屏幕共享的新方法

一、一种实现局域网内屏幕共享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如[1](2020)在《混凝土远程智能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是结构工程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其质量关系到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安全。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由于结构老化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危及整个结构的安全,因此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无损检测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其快速便捷、无损准确等特点,为混凝土强度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使用传统的混凝土强度超声无损检测系统,需要人工进行数据提取以及分析计算,影响检测效率。在混凝土强度检测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在检测现场实时监督,增加人工消耗。因此,对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检测效率更高、混凝土强度检测流程监控远程化、检测系统更加智能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开发了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为了提高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效率,基于Lab VIEW将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设计成可用性强、灵活性、可拓展性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应用程序,自动获取强度换算值。根据工程需求将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分为参数设置、波形采集、回弹仪数据交互、数据分析计算以及数据存储模块五个部分。其中回弹仪数据交互模块可以快速读取回弹仪数据,减少人工后续数据提取,在检测过程中直接提取数据分析计算获取强度换算值。(2)实现了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检测流程远程监测。为了实现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流程远程监控,基于Lab VIEW的运行环境之下,通过远程监测技术实现对服务器端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检测流程进行远程监测。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在同一局域网内网络通信、局域网与公网网络通信以及不同局域网内网络通信三种网络通信模式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浏览智能声波仪检测画面,对服务器端智能声波仪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共享变量技术实现数据远程传输。(3)测试了远程智能超声无损检测系统性能。使用开发的智能混凝土声波仪对混凝土试件模型进行质量检测,根据实际检测时面临的网络环境将网络通信环境划分为三种模式,测试客户端在三种不同网络通信环境下对服务器端智能混凝土声波仪进行远程监测。将质量检测数据与规程混凝土强度换算表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比,相对误差都在3%以内。本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开发了远程智能混凝土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将混凝土强度声波检测流程开发成仪器,并实现了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检测流程远程监测,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福兴[3](2017)在《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化石能源因长期、大量利用而面临自身储量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双重压力,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装备的迅猛发展为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量大面广、能量密度低、管控难度大、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的难题,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EI)应运而生,它综合能源网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理念,以传统能源骨干网、输配网为基础,着重对能源网络的中、低压输配端进行升级改造,致力于实现能源流、信息流的端对端双向流动,并通过信息、物理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经济高效地“就地利用、就近消纳、跨层交互、跨区输配、即插即用、需则可用”。基于能源局域网(Energy Local Area Network,ELAN)、多能源局域网的网内网外协同优化、跨层分区联合经济调度等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旨在根据源、网、荷、储等内部节点和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之间的互联匹配关系,实现实时供需平衡、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及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的能量管控目标。针对该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模型和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模型,并将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理论、方法引入到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主要工作具体总结如下:(1)结合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节点类型、连接关系及交互规则,提出并构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框架。首先,按照“分层分区、区内自治、区间协同”的优化策略并考虑各互联节点在组成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性,将能源互联网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局域供需管控层、区域集中调度层和广域需求匹配层,并分别对各层的结构、功能、运行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设计了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的分层决策框架;最后,给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2)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重点剖析了基于合作协同演化(Cooperative Co-evolution,CC)算法框架下的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差分分组(Improved Differential Grouping,ImpεDG)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在分组效率、质量及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中求解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Large Scale Global Optimization,LSGO)问题的优越性。首先,指出计算误差是导致差分分组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用于剔除计算误差的差分分组矩阵;其次,利用差分分组矩阵准确识别出可分变量、直接/间接不可分变量,并将其分至对应的子空间;再次,考虑到分组后仍存在决策变量个数较多的高维子空间,故将这些高维子空间中的变量进一步划分至维度更小的子空间,以提高求解器的求解效率与求解质量;最后,将采用ImpεDG分组方法得到的分组结果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的演化算法框架,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3)描述和分析了考虑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经简化后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优化调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协同优化的数学模型。首先,系统介绍了能量管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单元及其交互过程;其次,以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综合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的功率-费用模型,并给出其在产能充足、匮乏两种运况下的优化调度策略;最后,设计了有/无需求响应、有/无同级直连能源局域网模式下的三种优化调度方案,并采用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协同演化算法对不同调度策略下的各优化方案进行优化求解、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法通过自协调实现自平衡的情况下,考虑能源局域网优先与其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就近进行能量交互后,如有必要再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比其直接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具有更大优势。(4)针对包括多能源局域网集群、大规模产能/用能集群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提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的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策略,并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首先,系统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模式下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协同优化问题,并依次给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的6种典型运行场景;其次,考虑分层分区后各节点间的差异性和交互关系,系统地构建了能源互联网各层能量管理与优化模型;再次,分阶段给出并介绍了适用于联网模式下能源互联网系统各层能量协同管控过程与优化方法;最后,采用由18个能源局域网组成的能源互联网系统对本文所提的模型、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经济高效地实现多能源局域网跨层跨区能量联合调度,并能给出具体、合理的能量输配方案。

龙禹[4](2013)在《基于WFD的智能多屏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无线互联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媒体的共享,多屏互动的体验,家庭网络设备间的通信互联,已经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服务的互操作性问题以及无线直连共享(WFD)的内容质量问题,使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屏互动系统,该系统实现多屏互动的内容流模式和显示流模式,并将两者无缝融合起来,共同完成家庭网络中信息的共享以及显示工作。本文对提出的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求描述。根据系统需求以及现阶段多屏互动技术的发展状况决定采用基于UPnP协议的DLNA服务实现内容流模式,基于WFD的屏幕共享实现显示流模式。根据需求定义将系统划分为三个模块,并分别对三个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描述:(1)基于DLNA服务的DMP播放器模块。DMP播放器采用UPnP AVArchitecture实现,与DMS服务器建立连接后,手机作为ControlPoint和MediaRender向作为MediaServer的PC机索取媒体内容,获得之后拉取媒体内容进行播放。该架构分为三个步骤:与UPnP设备连接浏览内容;向设备内容发起申请;向DMP播放器传输内容进行播放。(2)基于WFD(WiFi Display)的屏幕共享模块,通过Wi-Fi Direct将电视和手机端直连后,通过屏幕共享可以将手持端画面同步投影到电视端,在手机端实时获取屏幕图像,进行压缩,将编码压缩后的流数据采用RTP/RTSP协议封装成码流进行网络传输,码流通过Wi-Fi网络进行物理层的传输。电视端接收到码流之后还原成音视频流数据,然后采用电视SOC的硬件解码器进行视频或图像的实时解码,还原成屏幕投影的动画。(3)DLNA与WFD的无缝融合模块,将DLNA与WFD进行整合,使之共存于多屏互动系统中,根据用户的行为操作自动决策是以哪一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播放,使两者共存于APP程序中。对本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经测试,本系统功能运行正常,性能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满足既定的用户需求。

杨雪皎[5](2012)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企事业单位会对局域网进行资产、文件、设备等监管和维护工作,涉及大量的分散网络资源的信息获取和手工管理的工作。过去,这些工作都是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纸质的报表方式或者现场维护的方式进行,上报流程不规范、效率低、易出错,并且工作量大、监管成本高。因此,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需要规范化、工具化、集中化的监管系统,实现本学院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有效的监管。针对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控现状及具体应用需求,本文设计实现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控系统,其目的是为学院的局域网监管提供更为全面、有效、及时的管理,确保学院的局域网内网络资源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控系统负责统一监管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以及个人电脑等,涵盖资产监管、应用程序监管、设备监管、文件监管、配置监管、远程监管、审计、即时通讯和报表统计等方面的内容。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以Visual Studio2003.NET为系统开发工具。论文作者负责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控系统。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采用UML建模工具对系统进行建模,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文中给出了完整的实现细节。①深入研究了.NETRemoting技术,并利用此项技术实现了管理监控端(系统中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的,装有数据通信和与数据库交互程序的计算机)和代理(网络上各台数据采集端计算机)之间的通讯;②将WMI技术应用到.NET中,实现了代理端的信息采集和控制;③应用系统win32API函数,在.NET中实现了对代理的系统操作;④编程实现了应用注册表技术对系统进行操纵;⑤应用XML技术,生成了代理运行策略的配置文件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控系统可以稳定运行,各项功能操作正常,系统测试表明,系统能满足系统分析需求,用户通过管理监控端登录后,可明确看到所能访问代理的信息和管理控制操作,操作流程清晰,用户界面友好,易操作。系统实施后能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及时的工具化管理。

《个人电脑》编辑部[6](2012)在《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文中提出关注并熟知业界发展的读者对于英特尔Tick-Tock(嘀嗒),又称钟摆节奏肯定是耳熟能详。夸张点说,这个在2006年问世的战略,与指导业界发展数十年的摩尔定律在过去几年对于整个PC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称得上是并驾齐驱。按照这一节奏,英特尔准时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代号为IvyBridge的新一代处理器——第三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随着计算平台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用产品也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商用办公环境来看,IvyBridge无疑将成为未来两年主流的商用计算平台,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机产品,都将从IvyBridge的诸多新特性中获益。除此以外,在显示、打印以及网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到诸多新应用在逐步被用户采用。为了让您在商用产品采购中有更多的参考,我们在商务专刊中针对计算平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云计算、显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在您制定采购计划时能够有所帮助。

谭会城[7](2012)在《终端模式系统设备发现与帧缓冲服务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Android智能手机的使用正愈加普遍化,如何使驾驶者能无缝连接并通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触摸显示器显示和控制手机应用,大力提升电话、导航、社交活动和音乐等车载服务的可用性,正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所研究的终端模式系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它基于VNC(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虚拟网络计算)实现,分为手机服务端和车载客户端,本文主要针对手机服务端进行研究。本文以将VNC应用到车载系统中实现终端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移植过程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了一款开源的VNC软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架构和原理,结合终端模式的实际需求,分析了现有VNC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1)需要用户必须手动输入IP地址和端口信息,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显得非常的繁琐,降低了用户体验;(2)存在刷新率不高的问题,使得车载终端系统在屏幕显示更新上不能及时与手机同步,同时在操作上还不够流畅,影响用户体验;(3)现有的VNC系统还不能实现滑动触摸功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设备发现和帧缓冲服务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具体包括:第一,针对问题(1),本文通过对设备发现技术的深入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IP固定法和集成UPnnP,最终客户端连接服务端时无需输入IP地址和端口信息;第二,针对问题(2),本文深入研究了屏幕热点捕获技术、像素转换算法、图像变换算法和更新发送机制等,并对VNC所采用的RFB(Remote Frame Buffer)协议做了部分修正以适应本系统。其中,为了实现快速检测出变化的屏幕信息以充分利用有限带宽过程中,提出了将屏幕切割为小块的办法,以达到每次只发送变化的区域,以及为进一步减少数据的发送量,对像素格式进行转换;为了更新发送的及时,采用服务器主动式积极更新发送策略;同时,当服务端与客户端屏幕大小不一致时,使用双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图像变换;另外,对于多客户端的处理,分析了现有并发处理技术,最终采用了动态线程池进行并发处理。最终,本文所实现的终端模式服务端相比于开源VNC系统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第三,针对问题(3),通过对linux下输入事件处理的研究,实现了本系统对滑动触摸事件的支持。最后,本文给出了终端模式服务端的测试结果,同时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以及针对本文所实现的系统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展望。

汪彦,黄雪华,涂立[8](2011)在《一种改进的应用于机房教学的屏幕共享方案》文中提出提出一种改进的适用于机房教学的屏幕共享方案。该方案采用C/S模式。服务器端定时抓取屏幕图像和鼠标图标,形成位图数据流,利用GDI+压缩为JPEG文件,然后采用套接字广播图像数据。客户端接收图像数据后在本机显示,从而实现了屏幕共享。实验结果表明,在客户端重现的服务器屏幕画面,清晰流畅,能与服务器保持实时同步,满足了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要。

赵一峰[9](2011)在《基于虚拟网络计算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频会议系统作为网络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和同事之间实现远程的交流沟通与工作协同。而仅仅拥有视频和音频功能的视频会议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多媒体商务应用领域的需求。应用程序共享由于交流数据量小而信息含量高,将成为企业首选的协作工具,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电信业和软件业的高度重视。虚拟网络计算(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VNC)是由着名的AT&T欧洲研究实验室所研发,是一个强大的远程桌面共享工具,能够让多个客户端通过互联网查看服务器端实时桌面状况并可以进行远程操作。传统的VNC默认采用星形直连的体系结构,由一台电脑作为共享服务器(VNCServer)向多台与服务器直接相连的客户端(VNCClient)电脑发送共享数据。客户端与共享服务器采用远端帧缓冲器(Remote Frame Buffer,RFB)协议来传输数据。RFB协议需要用多个TCP连接来维持多客户端数据共享,当客户端增多到一定数目时,由于每个客户端都要实时的传输共享信息,这时共享服务器发送的数据量就会成倍增长,导致系统的实时性和可用性降低。在低速网络中,带宽资源有限,容易造成网络堵塞,而客户端默认编码器没有容错能力,不能通过系统自身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丢弃部分共享图像来减轻共享服务器端网络压力。这就造成了使用传统VNC作为应用程序共享工具的不足。本文对VNC系统的数据传输技术进行改进,在星形直连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在新方案中,由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转发共享服务器端的共享数据到各个共享客户端,并且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允许丢失一定的共享数据,同时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保证机制用来保证共享数据在客户端的解析和显示。实验结果表明,数据传输技术改进后减轻了共享服务器的数据传输压力,保证了应用程序共享的实时性和可用性。经应用验证,数据在改进后的系统中能够实时、可靠的传输,基于VNC的应用程序共享在低带宽网络中的应用成为现实。

舒友村[10](2010)在《基于VNC的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中,应用程序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拟网络计算(VNC)技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平台独立性,因此在瘦客户计算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的应用程序共享系统就是通过VNC协议实现瘦客户计算技术在远程共享中的应用。由于当前的基于VNC的应用程序共享系统在共享服务器端默认采用星型发送机制,星型发送机制在共享服务器端发送屏幕更新时数据量会随着参与共享的用户数成倍增长,此外目前采用的屏幕区域变化检测算法在屏幕区域变化时产生的发送数据量非常大,由于在共享客户端默认的编解码器没有容错能力,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能通过丢弃图像数据帧,进而减轻共享服务器端的发送压力,所以此机制在低速网络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共享服务器端网络拥塞,导致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的实时性大大降低,影响了其可用性。因此目前的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便尽快实现虚拟网络计算(VNC)技术在低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在低速网络环境下利用VNC机制实现应用程序共享的新方案。新方案对原有默认的星型发送机制进行了改进,新方案中采用了中转服务器转发的模式,整个系统分为共享服务器,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共享客户端三部分,同时在共享服务器端提出了一种新的屏幕区域变化检测算法进行区域变化检测,新方案有效地减少了共享服务器端发送的数据量,降低了视频会议系统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了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在低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

二、一种实现局域网内屏幕共享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实现局域网内屏幕共享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远程智能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声波仪发展现状
        1.2.1 超声波检测技术
        1.2.2 声波仪的发展和使用
    1.3 声波仪远程监测现状及应用
        1.3.1 声波仪远程监测的现状
        1.3.2 声波仪远程监测的应用
    1.4 虚拟仪器开发
        1.4.1 虚拟仪器介绍
        1.4.2 Labview开发平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开发
    2.1 超声回弹法测强原理
        2.1.1 超声法测强原理
        2.1.2 回弹法测强原理
    2.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2.1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2.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超声回弹智能检测系统软件程序
        2.3.1 主程序模块
        2.3.2 参数设置模块
        2.3.3 波形采集模块
        2.3.4 回弹仪数据交互模块
        2.3.5 数据分析计算模块
        2.3.6 数据存储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声波仪检测流程监测的实现
    3.1 网络设备连接
        3.1.1 网络端口映射
        3.1.2 NAT转换
        3.1.3 实现NAT穿透技术
    3.2 客户端设计方案
    3.3 智能声波仪web发布
        3.3.1 配置智能声波仪web发布
        3.3.2 网络远程监测的实现
    3.4 智能声波仪实时共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智能混凝土声波仪性能测试
    4.1 混凝土试件模型概况
    4.2 混凝土试件模型检测
        4.2.1 现场测试过程
        4.2.2 智能声波仪远程监测
    4.3 智能声波仪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及其系统能量管理
        1.2.2 能量管理架构、建模及算法研究现状
        1.2.3 能量优化调度及管控策略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及总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及分层递阶架构研究
    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本概念
        2.1.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概念及类型
        2.1.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连接关系
        2.1.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交互规则
    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新需求
        2.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
        2.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需求
    2.3 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
        2.3.1 设计需求分析
        2.3.2 能量管理架构的择取
        2.3.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分层递阶架构
        2.3.4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及算法研究
    3.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
        3.1.1 从空间构成角度分析
        3.1.2 从时间优化角度分析
        3.1.3 从管控逻辑角度分析
    3.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
        3.2.1 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基础
        3.2.2 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类
        3.2.3 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
        3.2.4 变量分组方法
    3.3 基于ε值改进的差分分组方法(Imp_εDG)
        3.3.1 差分分组方法
        3.3.2 识别计算误差
        3.3.3 Imp_εDG算法描述
    3.4 试验设计
        3.4.1 测试问题
        3.4.2 试验设计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分组结果的比较分析
        3.5.2 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3.5.3 优化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4.1 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4.2 系统优化模型
        4.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2.2 优化策略
    4.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4.3.1 测试系统参数配置
        4.3.2 测试系统的场景设置
        4.3.3 考虑不同方案的优化结果
        4.3.4 基于最优策略的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5.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5.1.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5.1.2 典型运行场景
    5.2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建模
        5.2.1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5.2.2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5.2.3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5.3 优化过程及方法
        5.3.1 优化过程
        5.3.2 优化方法
    5.4 试验设计及优化结果分析
        5.4.1 试验设计
        5.4.2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5.4.3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5.4.4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WFD的智能多屏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屏交互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应用场景
    2.2 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
        2.2.2 非功能性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屏交互系统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相关关键技术
        3.2.1 DLNA 服务和 UPnP 协议
        3.2.2 WiFi Direct
        3.2.3 WiFi Display
        3.2.4 Miracast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屏交互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DMP 多媒体播放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基于 WFD 的屏幕共享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模块架构
        4.2.2 SurfaceFlinger
        4.2.3 DisplayManagerService
        4.2.4 WiFi Display 设备连接和数据流建立
        4.2.5 WiFi Display 数据流管理
    4.3 DLNA 和 WFD 的无缝融合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屏交互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法
    5.3 功能测试
    5.4 稳定性测试
    5.5 性能测试
    5.6 兼容性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Remoting 技术
        2.1.1 Remoting 概述
        2.1.2 Remoting 基础
    2.2 WMI 技术
        2.2.1 WMI 简介
        2.2.2 WMI 的特点
        2.2.3 WMI 的功能
    2.3 注册表技术
    2.4 UML 建模技术
        2.4.1 UML 简介
        2.4.2 UML 模型图
        2.4.3 UML 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用例建模
        3.1.1 确定执行者
        3.1.2 顶层用例图
        3.1.3 用例图细化
    3.2 动态行为建模
        3.2.1 建立时序图
        3.2.2 建立协作图
    3.3 静态结构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4.2 系统的架构
    4.3 系统运行环境与开发环境
        4.3.1 硬件环境
        4.3.2 软件环境
        4.3.3 系统开发工具
    4.4 系统的功能结构
        4.4.1 系统功能结构图
        4.4.2 系统功能描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Remoting 分布式应用程序
        5.1.1 共享类库
        5.1.2 代理
        5.1.3 管理监控端
    5.2 资产管理模块
        5.2.1 模块概述
        5.2.2 具体实现
        5.2.3 运行实例
    5.3 设备管理模块
        5.3.1 模块概述
        5.3.2 具体实现
        5.3.3 运行实例
    5.4 文件管理模块
        5.4.1 模块概述
        5.4.2 具体实现
    5.5 远程管理模块
        5.5.1 模块概述
        5.5.2 具体实现
    5.6 应用程序管理模块
        5.6.1 模块概述
        5.6.2 具体实现
    5.7 配置管理
        5.7.1 模块概述
        5.7.2 具体实现
        5.7.3 运行实例
    5.8 系统测试
        5.8.1 测试环境
        5.8.2 测试报告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终端模式系统设备发现与帧缓冲服务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RFB介绍
        2.1.1 引言
        2.1.2 显示协议
        2.1.3 输入协议
        2.1.4 像素数据的表示
        2.1.5 协议消息
    2.2 VNC研究
        2.2.1 VNC介绍
        2.2.2 TMS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备发现技术研究与实现
    3.1 研究内容的提出
    3.2 设备发现研究与实现
        3.2.1 IP固定法
        3.2.2 集成UPnP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帧缓冲相关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系统运行时架构设计
    4.2 数据处理研究与实现
        4.2.1 屏幕热点捕获
        4.2.2 像素转换研究与实现
        4.2.3 图像变换
    4.3 多客户并发处理设计与实现
        4.3.1 多客户并发处理方法
        4.3.2 动态线程池设计与实现
    4.4 事件处理设计与实现
        4.4.1 键盘事件
        4.4.2 鼠标和触摸事件
    4.5 更新发送机制研究与实现
        4.5.1 更新发送机制比较
        4.5.2 TMS更新发送机制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终端模式服务端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设备上线测试
        5.2.2 同步显示测试
        5.2.3 多客户端测试
        5.2.4 输入事件响应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种改进的应用于机房教学的屏幕共享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改进的屏幕共享方案的流程
2 基于GDI的屏幕图像截取
3 鼠标信息的精准获取
4 基于GDI+的屏幕位图数据流压缩
5 屏幕图像的广播、接收显示
6 结束语

(9)基于虚拟网络计算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相关技术简介
        1.2.1 虚拟网络计算系统结构
        1.2.2 虚拟网络计算工作方式
        1.2.3 虚拟网络计算工作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研究
    2.1 虚拟网络计算
        2.1.1 虚拟网络计算协议
        2.1.2 虚拟网络计算数据编码方式
    2.2 数据传输技术
        2.2.1 虚拟网络计算通讯机制
        2.2.2 虚拟网络计算交互机制
        2.2.3 虚拟网络计算显示更新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网络计算数据传输技术改进
    3.1 虚拟网络计算体系结构改进
    3.2 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
        3.2.1 设计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
        3.2.2 共享服务器交互模式
        3.2.3 共享客户端交互模式
    3.3 数据传输方式改进
        3.3.1 共享数据传输方式
        3.3.2 共享数据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网络计算数据传输保证机制
    4.1 纯色区域数据传输算法
    4.2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
        4.2.1 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2.2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实现
    4.3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传输技术改进方法测试
    5.1 共享数据检测算法测试及验证
        5.1.1 共享数据检测算法测试
        5.1.2 共享数据检测算法测试结果
    5.2 纯色区域数据传输算法测试及验证
        5.2.1 纯色区域数据传输算法测试
        5.2.2 纯色区域数据传输算法测试结果
    5.3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的测试及验证
        5.3.1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测试
        5.3.2 数据传输保证机制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VNC的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相关技术简介
        1.2.1 瘦客户计算技术简介
        1.2.2 虚拟网络计算技术(VNC)简介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网络计算技术(VNC)的研究
    2.1 瘦客户计算技术
        2.1.1 瘦客户计算体系结构
        2.1.2 瘦客户计算技术工作原理
        2.1.3 瘦客户计算技术性能因素
    2.2 虚拟网络计算技术
        2.2.1 虚拟网络计算VNC 协议
        2.2.2 虚拟网络计算中图像编码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的设计
    3.1 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结构介绍
    3.2 VNC 通信机制
    3.3 VNC 交互协议机制设计
    3.4 共享服务器端
        3.4.1 共享服务器端的设计
        3.4.2 图像数据编码与压缩
        3.4.3 VNCServer 数据发送机制
        3.4.4 屏幕区域变化检测
    3.5 共享客户端
        3.5.1 共享客户端功能介绍
        3.5.2 共享客户端VNCClient 的设计
    3.6 共享中转控制服务器
        3.6.1 共享中转服务器功能介绍
        3.6.2 共享中转服务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
    4.2 libevent 开源库介绍
    4.3 主程序
        4.3.1 共享服务器模块软件设计
        4.3.2 共享转发控制服务器模块
        4.3.3 共享客户端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程序共享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应用程序共享系统测试
    5.2 屏幕区域变化检测算法验证
        5.2.1 屏幕区域变化检测算法分析
        5.2.2 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一种实现局域网内屏幕共享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远程智能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 李倩如. 湘潭大学, 2020(0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D]. 张福兴.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基于WFD的智能多屏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龙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5]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局域网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雪皎.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6]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06)
  • [7]终端模式系统设备发现与帧缓冲服务端的研究[D]. 谭会城. 东北大学, 2012(05)
  • [8]一种改进的应用于机房教学的屏幕共享方案[J]. 汪彦,黄雪华,涂立.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09)
  • [9]基于虚拟网络计算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赵一峰.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10]基于VNC的应用程序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舒友村.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一种在局域网中实现屏幕共享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