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一、如何在自然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郁文[1](2021)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与环节时,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自然地理实验的内容较为抽象复杂,且诸多原理性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导致高一学生不易建立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5E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将教学内容逐层递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并弥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不足,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使学生主动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文尝试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确定研究背景及意义、整理研究现状、规划研究路线、阐明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一是设计教师问卷,对正定县两所中学(河北正定中学和河北正定实验中学)的40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得出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二是设计学生问卷,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探究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调查学生的自然地理实验学习情况;最后,利用教育实验法,检验5E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深入分析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制定基于该模式的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原则和策略,并以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为教学素材,从中筛选出三节适合的教学内容,对该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检验,结果表明:(1)5E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改善学生的自然地理实验学习现状;(2)自然地理实验的内容特点——抽象、复杂、原理性强,适合进行探究教学;(3)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主体性、探究性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原则,结合该模式各环节的特点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4)选取“大气热力环流”、“洋流”和“山前冲(洪)积扇”三节内容进行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通过试卷和问卷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发现5E教学模式在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王思源[2](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万振[4](2020)在《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思维是学生智力潜能和多样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物理教育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通过物理实验发现规律并以创新思维为导向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基于现阶段物理实验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对物理实验不够感兴趣,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水平较差,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创新提问缺乏主动性,并且学生表示实验上的创新思维在生活与学习中很难运用到。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根据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方案的原则与目标,制定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方案:学生自主提问、进行大胆假设、师生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加强实验协作、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师生进行评估交流等,并进行了实践研究,重点设计了物体的质量、摩擦力、水的沸腾、弹力和平面镜成像五个案例,并且通过金川总校五中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的对照实验进行了教学实施,对于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实验班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究教学后,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激发,相应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组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物理实验与探究教学的结合,保障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兴趣,逐步在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杨升[7](2019)在《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序幕拉开之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也越来越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虽然生物学实验教学受到了师生的重视,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以及教育落后的民族偏远地区,问题更为严重。以甘肃藏区为例,甘肃藏区作为甘肃地区较大的民族聚集区,该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因此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甘肃藏区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问题及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本地区生物学实验教学发展提供依据,也呼唤起教师、学校以及教育专家对民族地区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甘肃藏区以及甘肃省新一轮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本文为了解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目前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对甘肃藏区三市14所高中的66位生物学教师和693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生物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新课程改革以后,甘肃藏区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也发现存在了很多问题,具体分别是:1.生物学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2.对生物学实验教学认识不足;3.生物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4.生物学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5.学生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且创新意识不强。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3.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长远发展;4.提高教师素质,保障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5.立足学生的发展,开发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

林润颜[8](2018)在《基于物理实验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以东莞SP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的社会是个知识和科技大爆炸时代,国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众是否具备科学素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主席习进平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的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新课程改革明确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国民综合素质,具有实效性意义。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致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实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却依然存在着各种阻力。一方面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界仍存在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大部分初中生未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学科知识为己用,不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原理等应用至实际生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中,这都体现了初中生的科学素养相对欠缺。物理基于其学科特点,在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物理教育肩负着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要务。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前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相关的理论及成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方法,结合自身从教多年的经验及思考,以东莞SP中学为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剖析中学生科学素养欠缺的原因。重新从四个维度对“科学素养”进行定义: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笔者在本论文中以初中物理实验操作为视角,围绕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从“物理实验教学过程”和“物理实验特点”两个层面,对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进行思考及探索,致力于通过物理实验操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有效调动初中生的学习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初中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生整体的科学素养。

徐建星[9](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董素静[10](2010)在《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 ——基于部分理科师生调查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迄今为止,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改革历程,高中课改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也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开展探究教学为突破口,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主的理科课程,倡导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们广大的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本学科知识为依托的实验探究教学的积极尝试与探索。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有些实验探究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目前在中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异化现象,如有些教师缺乏对探究实验教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实施了实验探究教学;有些教师对探究实验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将实验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所谓“放羊现象”;有些教师将探究实验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框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学习科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甚至有些教师不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而单独传授科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实验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出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异化和僵化倾向。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班额过大,课时有限,教师缺少培训,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制约实验探究教学开展的外部原因。究其内因,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实验探究教学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对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对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学理上的思考;对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解缺乏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上位理论的反思,是造成目前科学教育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不够普遍和积极,以及出现异化和机械化现象的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实验探究教学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阐述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探讨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针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科学教师所持有的科学本质观水平对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科学认识论、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的学者对科学本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不同学者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主要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科学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本质;科学中的观察、推论和理论本质;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律的功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本质;科学知识的负载理论本质;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以及科学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等七个方面基本达成一致认识。本研究以这七个方面为基础,针对部分理科教师和学生的现代科学本质观水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教师科学本质观水平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了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基于此,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与原有模型进行了初步比较,针对新模型的适用性对部分专家进行了访谈,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给出了教学案例。为促进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笔者从政策上、为开展探究教学创设基本条件、对科学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及发展轨迹。首先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介绍了实验探究教学理论;第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实验探究在科学发展中的萌芽时期,实验方法的提出及缓慢发展时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快速发展时期,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课程以及美国科学教育方法改革中探究教学的提出、发展和走向成熟。介绍了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及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从我国科学课程的引进时期,解放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时期,到当前课程改革时期探究教学思想的提出,同时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第二部分论述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作用以及对其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首先论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其次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最后针对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首先针对部分理科师生进行了调查;第二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最后针对现状进行了阐述: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第四部分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以及针对其适用性进行了专家访谈和实践研究。第五部分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包括: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二、如何在自然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自然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1.1.2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1.2.2 改善学生的自然地理实验学习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5E教学模式
        2.1.2 地理实验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2.2.3 杜威“做中学”理论
3 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3.1.1 教师问卷设计概况
        3.1.2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存在的问题
        3.2.2 原因分析
4 5E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5E教学模式与高中自然地理实验的适宜性分析
        4.1.1 符合自然地理实验内容的特性
        4.1.2 利于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4.2 设计原则
        4.2.1 主体性原则
        4.2.2 探究性原则
        4.2.3 生活化原则
    4.3 教学策略
        4.3.1 吸引——创设情境,以趣激疑
        4.3.2 探究——合作探究,独立思考
        4.3.3 解释——补充不足,科学解释
        4.3.4 迁移——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4.3.5 评价——多元评价,清晰认知
5 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5.1 高中自然地理实验分类
        5.1.1 模拟演示类实验
        5.1.2 地图绘制类实验
        5.1.3 模型制作类实验
    5.2 教学案例设计
        5.2.1 模拟演示类——大气热力环流
        5.2.2 地图绘制类——洋流
        5.2.3 模型制作类——冲(洪)积扇的形成
    5.3 实验实施过程
        5.3.1 总体设计思路
        5.3.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4 实践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师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自然地理实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前后测)
    附录三 地理学习成绩情况统计
    附录四 地理学习兴趣情况统计
    附录五 地理学习态度情况统计
    附录六 地理学习能力情况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与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2.1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2.1.1 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念
        2.1.2 探究教学的概念
        2.1.3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育理念
        2.1.4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作用
    2.2 创新思维
        2.2.1 概念界定
        2.2.2 创新思维的表现
        2.2.3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途径
第三章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3.1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说明
        3.1.2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3.1.3 问卷的可信度
    3.2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问卷结果分析
    3.3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方案
    4.1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方案的原则与目标
        4.1.1 原则
        4.1.2 目标
    4.2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案
        4.2.1 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4.2.2 大胆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2.3 师生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4.2.4 协作完成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4.2.5 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扩展学生创新思维视角
        4.2.6 师生进行评估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第五章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及其评价
    5.1 教学准备
        5.1.1 确定分组
        5.1.2 制定目标
    5.2 实施过程
        5.2.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自主性
        5.2.2 引导学生初步设想,培养发散思维
        5.2.3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唤醒创新意识
        5.2.4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创造力
        5.2.5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5.2.6 引导学生进行评估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5.3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
        5.3.1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5.3.2 《摩擦力》(课时1)教学设计
        5.3.3 《水的沸腾》教学设计
        5.3.4 《弹力》教学设计
        5.3.5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5.4 教学评价
    5.5 实践结果分析
        5.5.1 教学设计的实施及结果检测
        5.5.2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测试对比
        5.5.3 实验结果
        5.5.4 实验的不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国家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基于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性的考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生物学实验
        2.生物学实验教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 杜威“做中学”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的开发
    (四)研究工具的检验
    (五)样本来源及地理分布
        1.样本学校概况
        2.样本教师概况
        3.样本学生概况
        4.样本实验选择
        5.样本测试题的选择
    (六)数据处理
五、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高中生物学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情况
        1.独立实验室数量
        2.实验员配备情况
        3.实验药品与仪器配备情况
        4.实验室的管理情况
        5.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程度
        6.其他实验场地建设情况
    (二)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
        1.学校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
        2.生物学教师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3.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
    (三)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情况
        1.生物学教师的实验课前准备情况
        2.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课前准备情况
    (四)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
        1.教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况
        2.学生的生物学实验学习情况
    (五)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情况
        1.教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2.学生对教师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的满意度
    (六)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开展情况
        1.学校层面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开展情况
        2.教师层面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课外开展情况
        3.学生层面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六、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二)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五)学生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且创新意识不强
七、改善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
    (三)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长远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保障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五)立足学生发展,开发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
八、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二 甘肃省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件三 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8)基于物理实验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以东莞SP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基于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考
        四、基于多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二、科学实验
        三、初中物理
    第三节 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一、初中阶段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二、挖掘物理实验对培养科学素养的独特价值
        三、帮助初中生健康快乐成长并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统计情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文献综述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文献综述
        三、初中物理实验培养科学素养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教育学理论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管理学
第三章 初中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调查问卷的原则
        三、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第二节 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二、初中物理实验现状存在问题
        三、物理实验操作的困境及归因
        四、初中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归因
第四章 利用初中物理实验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第一节 基于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
        二、整合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
        三、通过展示实验成品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四、建立评价体系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五、借助期望效应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节 基于物理实验特点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结合按功能分类的实验操作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二、结合按性质分类的实验操作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三、结合按情境分类的实验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第五章 结果与反思
    一、效果分析
    二、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附录2 初中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附录3 2017-2018年度SP中学初二ABC各班成绩表
致谢

(9)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素质教育概述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2.2.1 教学原则概述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1 实施后的追问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10)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 ——基于部分理科师生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及发展轨迹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对"探究"的理解
        2. 实验
        3. 验证性实验
        4. 探索性实验
    二、实验探究教学理论
        1. 作为科学教学的验证性实验
        2. 作为科学教学的实验探究的内涵和要求
        3. 实验探究或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4. 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轨迹
        (一) 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萌芽时期
        (二) 实验方法的提出及缓慢发展时期
        (三) 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在科学上的快速发展时期
        (四) 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课程
        (五) 美国科学教育方法改革——探究教学的提出、发展和走向成熟
        (六) 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及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 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作用与核心要素分析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
        1.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3.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实验探究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1. 通过实验探究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2. 通过实验探究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掌握科学方法
        3. 通过科学探究利于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通过探究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分析
        1. 问题
        2. 假说
        3. 求证
第三部分 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
    一、针对部分理科师生所做的调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假设和设计意图
        (三) 针对部分理科教师的调查
        (四) 针对部分中学生的调查
    二、针对教师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1. 针对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2. 针对不同科学教师的背景差异检验分析
        3. 针对在职教师与师范院校准教师之间的差异检验分析
        4. 探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针对学生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1. 针对学生科学本质观水平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2.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差异显着性分析
    四、发展差距
        1.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
        2. 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
        3. 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
        4. 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
第四部分 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
    一、以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一) 波普尔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
        (二)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影响
        (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二、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的构建
        1. 波普尔的四阶段理论与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对比分析
        2. 根据波普尔的四阶段理论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
    三、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及应用案例
        1. 新模型与原有模型的初步比较研究
        2. 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3. 实验探究新模型应用案例
第五部分 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 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 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创设基本条件
        (三)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对科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本研究的调查取样方面存在的问题
        2. 新模型的适用性缺乏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三、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1. 科学教师培训者的有关课程设置
        2. 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科学本质观发展的实践研究
        3. 新模型的完善需要长期的实践研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如何在自然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郁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马万振.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杨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基于物理实验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以东莞SP中学为例[D]. 林润颜. 深圳大学, 2018(01)
  • [9]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10]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 ——基于部分理科师生调查的分析[D]. 董素静. 西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