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实例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实例

一、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韩娅雅[1](2020)在《门九章教授干姜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干姜温中、温肺、温经去寒化饮通脉之功,离不开其辛热散寒的作用。本课题通过查阅门氏流派书籍及论文中关于运用干姜的文献,收集门九章教授用干姜方的临床病例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探究门九章教授干姜配伍的方证经验。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使用含干姜方剂的临床医案393例,并将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西医诊断、中医病证、处方等内容录入Excel表格,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对相关种子表做频数分析,以期发现门九章教授运用干姜配伍的方证经验。结果:在收录的393个病例中,男女比例1:1.2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4070岁年龄段占比达62.34%。舌质黯频率最高为52.42%,薄白苔(40.97%)白厚腻苔(32.57%),舌形以齿痕舌最多。单一脉象中以脉细(20.00%)脉沉(16.34%)为主;复合脉象以脉沉细(7.89%)脉弦细(7.89%)为主要脉象。干姜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系病证,其中门氏护胃散(51.72%)理中汤(38.10%)四逆汤(35.48%)半夏泻心汤(56.25%),射干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系病证(66.67%)。理中汤治疗症状主要为大便不成形(33.33%)纳差(30.95%),四逆汤治疗症状为腹泻(61.29%)怕冷(35.48%),半夏泻心汤治疗症状为腹胀(56.25%)眠差(56.25%)口苦(43.75%),射干麻黄汤治疗症状为咳嗽(83.33%)有痰(50.00%)。干姜方治疗病证中胃痛(13.23%)最多,其次为不寐(8.14%),胃痛用方以香砂理中汤及其联合方组为主(63.47%),不寐用方以香砂理中汤(53.33%)为主。393例病案联合方组用方形式(37%)较多,其中理中汤联合方组(58.33%)香砂理中汤联合方组(34.55%)。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干姜方的方证经验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含干姜方被广泛运用于中老年人群,舌脉为舌黯、脉沉细的患者。干姜配伍人参的理中汤温中健脾生胃气,联合具有祛湿、化痰、行气、清热等作用的方药运用于各系病证的治疗。干姜配伍附子的四逆汤振奋阳气,联合健脾益气的方药改善患者的功能不足和功能衰微的状态。干姜配伍黄连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联合柴胡类方调和肝脾恢复脾胃功能。干姜配伍细辛、五味子的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联合健脾化痰的方药肺脾同治止咳化痰。含干姜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系病证及症状,香砂理中汤和理中汤联合方组应用于各科病证,体现了门氏流派大病以胃、异病同治的学术特色。

胡嘉元[2](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束永康[3](2020)在《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通过普查盛增秀主编的《王孟英医学全书》,撷取其经方医案,运用计算机软件录入年份、病、症(舌)、证、方、出处等要素,并剖析王孟英舌诊着作《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着力探究王孟英“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症(舌)—一方(经方)对应关系”的望舌辨证思想,以及王孟英的经方运用特色,梳理其临床思辨特点,弥补原始经方舌诊缺如之憾。二、研究方法(一)文献普查法:本课题运用查阅文献资料的传统研究方法,以王孟英《舌辨》中王氏对舌诊的相关论述及王氏经方医案为研究对象,撷取王氏医案中灵活运用仲景理法及经方的医案,统计分析其舌象,并揭示《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维,深入研究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临床思路与诊治特色。(二)文献计量法:全面研读文献,纳入标准为王孟英医案中含有经方药物的医案先归纳整理,再筛选其中含有经方所有药物及君臣药物的医案,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三)中医理论分析法:结合中医传统诊断、辨证理论,阐明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四)整体探讨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王氏医案着述体例与舌诊思想的形成过程,结合经方医案个案研究,探究王孟英辨证思维。(五)比较研究法:比较《舌辨》中王氏记载舌象的论述与王孟英经方医案望舌辨证运用情况,相互印证王孟英望舌辨证的思想,力求揭示王孟英望舌辨证在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三、研究内容本课题是中医文献整理与中医临床交汇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经方主要指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王孟英的经方医案主要见于《回春录》《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以下简称“王氏医案5种”)之中,其中使用经方加减之案达350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王孟英医案着述体例及特点展开王孟英医案编年体体例着述特点的论述,细读王孟英医案所用措辞,对病机分析的词句,观察患者病情描述过程,着重研究王氏经方医案舌象的描述,对照患者信息,撷取同一患者、同一家族经方案例互参,进一步发掘王孟英医案中患者信息提供的临床价值。(二)经方医案中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及“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注重舌诊既是王孟英诊治疾病的特色,又是王氏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臻于完善的重要体现。鉴于王氏医案编年体例,拟探索王孟英运用舌诊的动态变化规律,拟借助图表与统计舌诊频次,总结王氏望舌辨证思想,发现王孟英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在医案中体现更多望舌辨证的诊断特色。类方是对同一类型经方的总称,如石膏类方包括了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重点选取王孟英运用石膏类方、栀子类方、半夏类方、芩连类方、白头翁汤、苇茎汤等含有舌象记载的经方医案,梳理疾病、证型、舌象、经方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疟疾病、痢疾病、咳嗽病、胃痞病、感冒病“病——症(舌)——证——方思维模式”。然后侧重通过对绛(红)舌、黄苔、黑舌(苔)、白苔、苔厚、苔腻等舌的临床意义探讨,论证“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选取王孟英舌诊纠误经方医案,通过望舌辨证纠误,以充实《伤寒论》经方体系的纠误指征。(三)王孟英《舌辨》的文献学考查本部分着重对王孟英《舌辨》一书进行文献学研究,从《舌辨》蒋光煦跋中得知蒋光煦于王家村宗祠发现该书稿抄本,并未能将《舌辨》刊入《别下斋丛书》中,盛增秀《王孟英医学全书》在校注说明文中提到该书署王士雄撰,近人吴克潜注,于1926年出版。盛增秀认为《舌辨》一书中内容摘录历代舌诊有关着述内容而较少新意,故未将《舌辨》纳入《王孟英医学全书》。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舌辨》版本为1926年上海大众书局发行的吴克潜增注本《舌辨》,对《舌辨》版本、成书背景、发行人、增注者进行史料调查,体现《舌辨》的文献学价值。(四)《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舌辨》为王孟英的舌诊专着,由该书王氏序文中可知其内容多辑录历代舌诊专着的论述,该书舌象论述内容主要分为9个篇章,分别论述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微酱色舌苔、蓝色舌苔、妊娠伤寒舌这9种舌象。王孟英的舌诊思想主要体现在书中的序言部分以及每章的总论部分,该书序文部分主要突出了王孟英运用舌诊弥补先贤较少望舌辨证选方的临床诊断思想,并通过阐述足阳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阳明无不系于舌的理论,以揭示舌诊为临证之必要,引用王孟英对阳明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舌辨》中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红色舌、微酱色舌苔总论部分,可逐渐深入了解王孟英“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五)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临床特色选取王孟英石膏类经方、栀子类经方、半夏类、黄连类经方医案对该4类经方的运用特色及其“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进行剖析。四、成果(一)编制了王孟英经方医案信息表(见附录)、《回春录》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仁术志》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王氏医案三编》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归砚录》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乘桴医影》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二)辑录王孟英经方医案共计350案,其中《回春录》49案、《仁术志》150案、《王氏医案三编》81案、《归砚录》52案、《乘桴医影》18案。(三)辑录王孟英经方医案中含有舌象的医案154案,发现在各医案集中的比例逐渐增加,“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日臻完善。《回春录》5例,占比10.20%;《仁术志》74例,占比49.33%;《王氏医案三编》44例,占比54.32%;《归砚录》20例,占比38.46%;《乘桴医影》11例,占比61.11%。(四)疟疾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疟疾病——绛红舌——热盛津伤证——石膏类方”、“疟疾病——黄苔舌——暑热证——石膏类方”、“疟疾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半夏类方”、“疟疾病——黑苔舌(干)——阳明证——石膏类方、栀子类方、黄连类方”、“疟疾病—一黑苔舌(滑)——元阳亏虚证——附子类方”;痢疾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痢疾病——绛红舌、黄苔舌——火热伤阴证——白头翁汤”、“痢疾病——腻苔舌——湿热阻滞证——白头翁汤”、“痢疾病——黄苔舌——湿热阻胃证——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橘皮竹茹汤”、“痢疾病——白苔舌——气虚湿阻证、痰热证——橘皮竹茹汤”;咳嗽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咳嗽病——黄苔舌——阳明证——石膏类方”、“咳嗽病——黄腻苔舌——痰热壅肺证——苇茎汤”、“咳嗽病——绛红舌——心胃郁热证——白虎汤”、“咳嗽病——绛红舌(无苔)——阴虚阳亢证——甘麦大枣汤”、“咳嗽病——腻苔舌——痰湿蕴肺证——半夏类方、橘皮竹茹汤、苇茎汤”、“咳嗽病——白苔舌——暑湿证——石膏类方加竹茹”;胃痞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胃痞病—一绛红舌——暑热证——白虎汤”、“胃痞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胃痞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半夏厚朴汤”、“胃痞病——腻苔舌——痰热证——小陷胸汤”、“胃痞病——黄苔舌——痰热证——橘皮竹茹汤”;感冒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感冒病——黑苔舌——火热伤阴证——百合类方、栀子类方、竹皮大丸”、“感冒病——黄苔舌——阳明证——石膏类方”、“感冒病——绛红舌——火毒证——黄连类方、栀子类方”、“感冒病——腻苔舌——痰湿蕴肺证——半夏类方”、“感冒病——腻苔舌——痰食互结证——枳实栀子豉汤”;(五)“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绛舌、黑苔舌—一百合类方”、“腻苔舌——半夏类方”、“绛舌、黑苔舌——栀子类方”、“绛舌、黄苔舌——黄连类方”、“绛舌、黄苔舌——石膏类方”、“黄苔舌、白苔舌——橘皮竹茹汤”;(六)王孟英善于运用石膏类方清暑治疟;使用半夏类方化裁,豁痰开胸,透热以外达;运用栀子类方条畅气机;黄连类方清利湿热,清心安神;(七)“病——症(舌)——证——方思维模式”是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的集中体现,该思维模式有助于经方使用的精准化、标准化,避免固化经方的临床使用方法,为临床活用经方提供一个新思路;(八)对照《舌辨》与王孟英经方医案中舌诊运用情况,发现《舌辨》中舌诊的理论分析与经方医案舌诊的实践运用具有对应关系;从王孟英经方医案的舌诊运用情况来分析得出“症(舌)——方(经方)”对应联系;(九)注重王孟英医案中患者信息,研究同一病人多个病案与同一家族病人病案,突出诊治疾病要关注体质与家族疾病谱、家族遗传倾向的重要性;(十)1926年上海大众书局发行出版的吴克潜增注本《舌辨》具有较大文献价值,以浙江着名藏书家蒋光煦存本为底本编辑出版,并由海宁名医吴克潜增注补遗,其发行人也在上海大众书局发行了多个出版物。(十一)探讨《舌辨》中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与红色舌舌对应的病证,得出王孟英认为白苔舌为寒郁皮毛,热气不得外泄,以及白舌亦有死证;黄苔舌未被论述于太阳、少阳经,但是可见于阳明火盛乘于土,主里热证;黑苔舌为危象舌象,预后较差;红色舌多为心胃之热,若伴积苔则为助热内蒸;微酱色舌苔为太阴食停胃腑之证。五、结论《舌辨》揭示了“症(舌)——方(经方)”的对应关系,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王孟英通过阐述足阳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阳明无不系于舌的理论,彰显“舌最有凭,确是审证之第一要诀”的重要性。在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红色舌、微酱色舌苔总论中所论述的舌象机理,与王氏阳明病理论相贴切,具有王孟英个人学术特色。王孟英医案的编着体例为编年体体例,以时间推演方面来看,王孟英医案的先后时间顺序为:《回春录》——《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和《乘桴医影》,相应地越来越多医案记录舌象,在时间轴线方面看,王孟英医案逐渐凸显舌诊在医案中的指导作用。经方医案中疟疾、痢疾、咳嗽、胃痞病、感冒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体现了王孟英望舌辨证诊断学思想,这5个疾病的黄苔舌、白苔舌、绛红舌、黑苔舌、腻苔舌所对应的证型,是指导经方使用的客观指征。“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为“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的研究作了铺垫,有助于加深对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的理解。王孟英经方医案体现了“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其中“绛红舌——黄连类方”,“黄苔舌——石膏类方”与《舌辨》的绛红舌主心火,黄苔舌主阳明胃火的论述相一致,印证了《舌辨》中望舌辨证的临床参考意义。医案5部中含有83个经方医案通过望舌辨证纠误,以充实《伤寒论》经方体系的纠误指征。

蒙传鹏[4](2020)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撰的成药药典,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探究《局方》一书的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情况,以期从方剂来源角度认识《局方》所载方剂、明确《局方》选方特色,并通过对《局方》中的经方应用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为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应用经方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以《局方》为研究对象,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①文献综述部分,对与《局方》相关的文献和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掌握近年来《局方》的研究进展;②方剂来源研究部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方剂来源研究的意义与分类进行论述,从而对本课题之方剂来源研究做出具体定位,并以彭怀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以确定各方剂之来源;③经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从剂型服法、主治病证和经方加减方三个方面对《局方》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2)统计分析法:利用Microsoft Excel频数统计方法,分别将《局方》各卷方剂按方源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将《局方》各卷之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局方》全书方剂来源情况表,据之分析《局方》选方特色,从而对《局方》一书产生新的认识。(3)对比分析法:将《局方》所载内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关原文进行对比,并根据两者的异同点,分析、总结《局方》对经方的应用情况。结果:(1)现有的关于《局方》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成书、版本、附录内容、病证、方药、成就与评价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剂来源相关的研究数据较少,并缺乏关于经方应用情况的系统研究;(2)《局方》所载788首方剂中,20首方剂之来源难以确定,23首方剂源自约19位古人,22首方剂源自13种已佚古籍,723首方剂源自32种现存古籍;(3)已知方剂来源为《局方》的方剂共512首,约占该书方剂总数的65%,且此类方剂在《局方》各卷(第九卷除外)中的占比均在一半以上;《局方》所载宋代方剂至少为669首,约占《局方》所载方剂总数的85%;《局方》中的经方共计28首,除《局方》本身外,仅次于源自《太平圣惠方》的方剂数目;(4)在经方的剂型服法方面,《局方》将汤剂类经方全部改用作煮散剂,每次服药量大多在12克(即宋代之三钱)左右;《局方》注明了各方剂的服药时间,如理中丸为“食前”服,小青龙汤为“食后”服,小半夏加茯苓汤为“空心”服,等等;(5)《局方》对经方主治病证的记载,体现了其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继承,这种继承总体上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局方》补充或扩展了经方的主治病证,总结了部分经方的功效及其所治病证的病因病机;(6)《局方》中的一些方剂可视为薯蓣丸、葛根汤、五苓散、甘姜苓术汤、麻黄汤等经方的加减方,这些方剂无疑是对经方的继承和发展。结论:(1)《局方》之方剂来源十分广泛,该书汇聚了宋代及宋之前的众多优秀方剂;从方剂传承的角度看,《局方》对方剂的创新远大于继承;从方剂产生时间来看,《局方》中的方剂大多产生于宋代;通过各方源之间的比较,可知《局方》相对重视经方。(2)《局方》将汤剂类经方改为煮散剂使用,不仅扩展了经方的应用形式,亦对当今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煮散剂具有疗效可靠、节约药材、方便快捷等优点,若能合理地使用煮散剂,将有利于解决中药材浪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3)《局方》在继承仲景原文的同时,亦补充或扩展了经方的主治病证,并记载了大量经方加减方,对当今中医临床应用经方极具参考价值。

关庆亚[5](2020)在《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相关miRNA-mRNA基因差异表达谱及AS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8年》报道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人数及占比均居前列,心血管病患者约29,000万人冠心病患者。农村病死率持续增高,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近10年死亡率已超过城市。冠心病介入治疗较以往上升13%,因此造成巨额医疗费用。研究发现30%冠脉狭窄程度40%-70%的患者可以伴有心肌缺血,35%狭窄程度50%-70%缺血患者FFR≤80%。对于接受冠脉造影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PCI)的患者病史研究,7/8病患者发病前造影报告狭窄程度处于中度狭窄范围(30%-70%),6%患者在一年内发展为急性病变。这个范围被目前医学界暂定为冠脉临界病变型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是指冠状动脉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直径法测定冠脉中度狭窄(30%-70%)的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现代治疗、中医诊疗同冠心病(CHD)一致。研究表明冠脉临界病变常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痰湿、热蕴、血瘀三者的组合证型。本研究通过采集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临床试验受试者血样,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病证结合、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同时以病证结合动脉粥样硬化为切入点,探索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文献研究本研究以冠心病痰瘀热证病证结合模式,制定相应的检索语言,检索知网、CBM、维普、万方4大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发表所有符合疾型的相关临床报道(临床试验研究和名家临床经验)。提取文献基本特征、证治处方、经典溯源,结合《伤寒杂病论》,对所属关联方剂进行方证对应、组方配伍探讨。2化痰活血清热方经方用量配伍研究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及经典条文,对化痰活血清热方相关药物进行分析,发现药对配伍规律,总结应用特点,找到相关药对及配伍的主治功效,为化痰活血清热方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3HHQ网络药理学研究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UniProt预测化痰活血清热方有效调节靶标。TTD、DrugBank、DisGeNET获取冠心病靶标。Gen eCards获得动脉粥样硬化(AS)mRNA。Cytoscape3.2.1的ClueGO和C lusterONE进行分析,得到核心靶标参与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通路信息。以有效成分、预测交集靶标、作用通路及通路注解为节点(node),运用Excel表格建立对应关系,导入Network Analyzer,根据关键拓扑参数自由度(degree)和介数(betweenness),构建化痰活血清热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分(miRNA)-靶标-通路”网络图,通过全面形成“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发掘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的作用。中药成分与预测靶标的关系用特殊颜色标识,通过构建“成分-靶标-信号通路”可视化网络图,为实验室研究提供一定依据。4差异表达谱研究收集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治疗组(疗前、后)、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安慰组组(疗前、后)、冠脉临界病变非痰瘀组、正常组共30例外周血有核细胞样本,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miRNA、mRNA的表达量,综合分析治疗前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实验组、安慰组)与正常组、冠脉临界病变非痰瘀热组的比较,分析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型治疗组自身对照(后、前)、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型安慰组自身对照(后、前),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关联分析,获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miRNA、mRNA差异表达谱,及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miRNA、mRNA差异表达谱。5HHQ治疗病证AS分子机制研究探究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相关miRNA、mRNA的作用机制。得到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差异基因表达谱,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获得斑块(atherosclerosi s)相关的mRNA、miRNA,结合化痰活血清热方预测治疗靶点,三部分交集认为是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的关键基因,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GO通路和KEGG通路分析。miRBase和starBase数据库比对注释测序结果,通过分析获得基因调控关联,构建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miRNA与mRNA调控网络。结果1临床文献分析分析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9篇文献,学位论文16篇,期刊论文33篇,最早年份2000年,最新年份2019年,明确与仲景学术相关的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二陈汤、柴胡陷胸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分析原方证治内涵;结合仲景经方胶艾汤、四逆散、半夏茯苓汤、橘皮竹茹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追溯方证解析。归纳冠心病痰瘀热证增多与肥胖、活动量下降、不良饮食作息等相关,是以血瘀证为核心,痰热证为主体正虚邪实的复杂疾病,与肝肾精血亏虚密切相关。因此,在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的同时应当注意酌情扶正补虚,调培肝肾。2化痰活血清热方仲景学术配伍研究根据归纳,发现五味中药汤剂应用中,配伍黄连的经方14首,配伍半夏的经方44首,配伍芍药的经方50首,配伍葛根的经方5首,配伍人参的经方38首。5味中药存在配伍关系的经方有32首,汤剂应用中,配伍黄连的常用剂量为一两(57.14%);配伍半夏的常用剂量为半升(78.26%),配伍芍药的常用剂量为二两、三两(45.45%),配伍葛根的常用剂量为四两(40%),配伍人参的常用剂量是三两(42.11%)。在治疗冠心病时,“黄连-半夏”增强清热和胃、燥湿化痰,“人参-半夏”增强扶正祛邪、和中降逆,“黄连-人参”泻实补虚、益气祛邪,“葛根-芍药”增强通络除痹、活血化瘀。3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AS网络药理学分析网络分析表明,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AS是通过129个治疗成分调控82个靶标,通过GEO2R在线多个基因芯片分析,靶标存在上下调差异,上调靶标35个,下调靶标47个,作用于12个生物过程、54条具体通路。结论: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AS的机制可能是通过8味中药调控PTGS2、MGLL、PDGFRA、PPARG、NR1H3、PPARA、T NF、SCARB1、IL1B、VDR、NFKB1、LDLR、IL6、APOB,参与有脂类及脂蛋白的合成与代谢、凝血功能、NO生物合成过程、炎症反应、脂多糖反应、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正向调控、对外界刺激反应的负调控、生物稳态等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4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及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的mRNA、miRNA差异表达谱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冠脉临界痰瘀热证基因差异表达谱包括mRNA有557个(249个上调,308个下调),miRNA有162个(已知的28个上调、新发现37个上调、已知的38个下调、新发现59个下调)。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冠脉临界痰瘀热证基因差异表达谱包括mRNA有54个(38个上调,16个下调),miRNA有33个(已知的4个上调、新发现17个上调、已知的5个下调、新发现7个下调)。5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分子机制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相关mRNA有9个、未发现miRNA,通过反向匹配获得差异表达miRNA为9个,进一步结合化痰活血清热方有效成分预测靶标,发现经过实验确证的关键m RNA为3个,有PTGS2、MGLL、PDGFRA,反向寻找靶向关系调控m iRNA,比对治疗前目标miRNA差异表达,获得5个新的miRNA(4个上调,1个下调),2个已知miRNA(1个下调,1个上调),分别是n ovel1020star上调、novel1404mature上调、novel1978mature下调、no vel295mature上调、novel926mature上调、hsa-miR-8485下调、hsa-mi R-210-5p上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相关有效成分77个。Funrich软件、GO通路、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参与8个生物过程(BP)、8个分子功能(MF)、12个细胞组分、39个具体信号通路,运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分子机制通路图。结论当前冠心病存在痰瘀热证型,同时主要矛盾为正虚邪实,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疗效显着。从仲景学术角度切入,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主要药对及功效为“黄连-半夏”清热和胃、燥湿化痰、“人参-半夏”扶正祛邪、和中降逆,“黄连-人参”泻实补虚、益气祛邪,“葛根-芍药”通络除痹、活血化瘀。从mRNA、miRN A的基因差异表达谱上获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分子生物学特征,同时从分子层面揭示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动脉粥样硬化相关miRNA-mRNA调控关系,并形成“中药-成分-miRNA-mRNA-通路-疾病”可视化网络。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成分-miRNA-mRNA-通路-疾病”的探索研究,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高明慧[6](2020)在《桃核承气汤方证理论与清代医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围绕《伤寒论》的桃核承气汤展开研究,包括桃核承气汤的理论研究和医案研究两部分,通过整理探讨,以进一步发掘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理论研究包括原文阐析,大黄、桂枝化瘀特点分析,瘀血和气、水的辨证关系和瘀血病相关方剂鉴别;医案研究以清代医案为研究对象,从瘀血阻滞和瘀血扰神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内容包括主症、脉象、舌象和药物加减,并对典型医案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发病部位和病变特点。桃核承气汤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和芒硝组成,桃仁、大黄是处方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共同发挥破瘀下血的功效;桂枝,一方面配合桃仁活血化瘀,另一方面与甘草配合温阳护正,同时配合大黄二便双调、给邪出路,是全方的点睛之笔。方中除桃仁活血化瘀外,最重要的化瘀药就是大黄和桂枝。大黄药性苦寒以破瘀血为特点,短期服用、中病即止;桂枝治疗瘀血疾病以结聚不甚,相对缓和为特点,性温热,需谨慎热邪。桃核承气汤与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同属瘀血为患,治疗方法却不尽相同,同属瘀血,桃核承气汤兼夹热邪,桂枝茯苓丸兼夹痰饮,大黄牡丹汤同时兼夹热毒和痰饮,所以治疗上各有侧重。桃核承气汤病机为瘀热互结,瘀血是辨证和治疗关键,瘀血能够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以“少腹急结”为代表;瘀血可扰乱神志,“其人如狂”为代表;瘀血阻滞证候表现多样,临床辨证尤其需要重视腹部触诊虚实、大便情况、脉象和疾病的发作特点。热邪虽属无形,但在扰乱神志方面与瘀血是不谋而合的,分析得出神志失常病者在瘀血阻滞证候表现同时,突出特点是热重,因此,有必要根据热邪情况增强处方清热力量。“瘀血”和“热邪”同具致病双重性,所以病者症状存在不通和过利两种。病变部位方面,基于原文、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和证候表现综合分析后认为桃核承气汤的发病部位是肠道。病变特点方面,若病者以瘀血阻滞为主要表现,则病发特点是“昼轻夜重”,若病者兼见热重表现,则证候特点不能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病者以“昼重夜轻”为特点,血瘀、血热重,以“昼重夜轻”为特点,气分之热重。

Daniel Eng(伍天宁)[7](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曹卓青[8](2018)在《柴胡桂枝汤证治思路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将柴胡桂枝汤推广运用至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现代研究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求其药物成分及药用机理。本文探讨历代医家应用柴胡桂枝汤的证治思路,并通过文献研究以寻找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古籍以整理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汤的认识与解读,并归纳所得资料,总结前人对柴胡桂枝汤的应用经验;第二部分通过检索古代与现代医案,对医案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用药与治疗规律。以拓宽临证运用柴胡桂枝汤的证治思路。结果通过查阅文献古籍了解柴胡桂枝汤相关条文的出处,整理出历代医家应用柴胡桂枝汤的诊断、治疗经验以及对相关条文的理解与发挥。通过检索古代与现代医案,得到15例古代医案,154例现代医案,并对其作出统计,进行计量与计数资料分析,以图表方式展现出来,得出相应的用药与治疗规律。柴胡桂枝汤古代用治疟疾最为多见,通过整理医案得出西医优势病种为感冒、胃炎、肩周炎、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关节炎、胆囊炎和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为痹症、感冒、胃痛、胁痛、眩晕、头痛、郁证、腹痛,应用指征为恶寒、口苦、纳差、发热、自汗、恶心、口干、心烦、失眠以及身体疼痛等,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脉弦细或脉弦。药物平均剂量为柴胡15g、桂枝10g、黄芩10g、白芍12g、赤芍14g、半夏10g、人参13g、党参12g、太子参14g、甘草6g、大枣7枚、生姜5g。加味药物种类主要有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等。结论柴胡桂枝汤应用范围广泛,无论外感、杂病皆可运用。柴胡桂枝汤的证治思路可通过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进行论治,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适应情况,运用不同辨证方法思考柴胡桂枝汤可拓展其应用范围,拓宽临床思维。对于柴胡桂枝汤病案的分析得出相应的优势病种、加减药物、主要应用指征及药物剂量以指导临床。

陈赛里[9](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肿瘤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现代期刊文献中经方治疗肿瘤病案和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病案进行分析,探讨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研究李家庚教授运用经方辨治肿瘤临床经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方法文献研究以1972年至2017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收录的经方治疗肿瘤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并分类建立经方治疗肿瘤、经方治疗肿瘤并发症、经方配合手术治疗肿瘤、经方配合化疗治疗肿瘤、经方配合放疗治疗肿瘤数据库,其中针对经方治疗肿瘤的处方和方药单独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及基本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期刊统计、经方方药应用概况,处理经方出现频次。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2.0软件的频数和聚类功能对经方治疗肿瘤的方药进行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其进行关联分析。李家庚教授临床经验研究,则通过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和湖北省中医院凤凰门诊跟诊收集肿瘤病案,建立导师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病案数据库。运用中医药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频数、关联和聚类分析功能对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经整理并统计,有关经方治疗肿瘤的文献报道自1982年以来逐渐上升;经方治疗肿瘤共涉及70首经方,其中35首经方出自《伤寒论》,35首出自《金匮要略》,数量相当,但《伤寒论》方使用占原书比例略高;经方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4位依次为四逆散、小柴胡汤、五苓散、下瘀血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黄芪建中汤、乌梅丸、千金苇茎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薯蓣丸、小陷胸汤。现代医家经方治疗肿瘤的高频药物中,频数≥60的药物排序依次为甘草、半夏、白芍、茯苓、柴胡、党参、白术、大枣、黄芩、桂枝;其中比重最高的是补虚药,占比24.72%,比重较高的药物依次为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祛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理气药和温里药,此八类药物占比达85.81%;药味以甘、苦、辛味三者为主,其中甘味药占比31.24%,苦味药占比25.67%,辛味药占比23.74%;药性温性占比28.25%,寒性占比22.06%,平性占比20.36%,微寒占比13.89%,微温占比6.94%,从整体上看,温热之性(温性、微温)药物比重与寒凉(寒性、微寒)之性比重基本持平;药物归经以脾、胃、肺、肝、经为主;主要药对有桃仁和土鳖虫、茯苓和白术、生地黄和麦冬、柴胡和白芍、半夏和黄芩;尤为重视补虚药与各种祛邪药的配伍。经方在肿瘤并发症应用中癌性发热、癌性疼痛和恶性胸腹水应用范围广,配合化疗主要用于化疗后消化道反应治疗。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共纳入66例患者,725诊次,总有效率81.82%,平均年龄57.29岁,女性多于男性;以肺癌、乳腺癌数量居多;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山楂、丹参、甘草、白蚤休、赤白芍、黄芪、香附、黄连、川芎;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占总频率的22.41%,前八类药物累积频率达84.15%,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和活血祛瘀药;药味以苦、甘、辛味三者为主,其中苦味药占比26.61%,甘味药占比26.25%,辛味药占比22.57%;药性温性占比26.90%,寒性占比17.57%,微寒占比16.39%,平性占比16.24%,微温占比13.16%,从整体上看,温热之性(温性、微温)药物比重略高于寒凉(寒性、微寒)之性;药物归经以肝、脾经为主;主要药对有白花蛇舌草和白蚤休、赤芍和白芍、薏苡仁和威灵仙、香附和枳壳、玄参和麦冬;核心方有:1.肿瘤基本方:白花蛇舌草、白蚤休、半枝莲、赤芍、白芍、丹参、黄芪、炒二芽;2.气机郁滞证:山慈菇、枳实(枳壳)、香附、柴胡、陈皮、橘络、当归;3.消化道肿瘤方:红豆杉、川芎、延胡索、云苓、茯神、陈皮、山楂、海螵蛸、白及、甘草;4.乳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癌方:夏枯草、赤芍、炒莪术、薏苡仁、威灵仙。结论1.现代医家与李家庚教授经方理论辨治肿瘤均认为肿瘤“本虚标实”,其中以“正虚为本”、“气机郁滞”为肿瘤的主要病机。2.现代医家经方治疗肿瘤与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主要治则一致,以“扶正祛邪”“调畅气机”为主要治则。3.现代医家经方治疗肿瘤,重视补虚药与祛邪药的配合使用,注重后天之本脾胃的调理,处方整体用药平和。4.李家庚教授治疗肿瘤祛邪与扶正并重,治疗大法: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扶正培本、顾护胃气。5.经方在肿瘤并发症应用中癌性发热、癌性疼痛和恶性胸腹水应用范围广,配合化疗主要用于化疗后消化道反应治疗,但方剂偏单一,辨证论治深度不够。6.中医药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比传统数据挖掘方法,更能准确客观的表示并呈现出知识元的空间关系,直观评判知识效果。

郑秀芬(TEH SIEW HOON)[10](2018)在《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药,为六经辨证中少阳病的代表方,也是治疗少阳病的基础方。小柴胡汤的临床范围极广,方证复杂多样,后世医家注家们对其论述很多,各有其独特见解而缺乏统一性。此外,《伤寒论》中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较多样,由其变化的类方记载也较多。而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界对小柴胡汤的研究及新用探讨也有突破性的研究,对其应用多有扩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医文献中所报导的治疗验案,总结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与加减用药,通过系统整理,从中寻找出组方用药与随症加减变化规律,以发掘临证新思路,进一步扩大临床治疗范围,并促进加减规范指南的形成。方法:本研究设计,制定了统一性的纳入标准,包括发病日期、发病病程、用药疗程,小柴胡汤方药、加减药物及药物剂量等。搜集互联网上近11年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医家对小柴胡汤临床运用的验案符合纳入标准者,运用统计学计算机软件,分析各验案中所记录小柴胡汤方证的症状、用药、剂量等。使用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结合黄金分割定律,探讨小柴胡汤方证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及总结其临床用药、加减规律以及常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得出,咳嗽和感冒病例最多,而按内科分系,则肺系疾病的频次最高,脾胃、妇科、肝系排名在后,男科病历最少。汤证的主要症状为口苦和不欲饮食,主要舌质为舌红,而白苔和黄苔皆列为主要苔色。弦脉(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为主要脉象。505例病例中有100例少阳七大主症中只见其中一症者,目眩最少,不欲饮食最多。病程上,本次统计结果,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而疗程主要为2周,用药15剂以内。方剂组成小柴胡汤的核心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参,而生姜、大枣为主要药物。加味药物以清热药最多,补虚药次之,而解表、利水和理气药排名三、四和五。攻毒、涌吐和驱虫类的药物加味最少。而原方减味主要为原方去参枣姜的组合。在性别的统计上,小柴胡汤证多发生在女性。小柴胡汤证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高峰,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季。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症状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口苦-咽干、口苦-胸胁苦满、口苦-苔黄、口苦-舌淡,不欲饮食-苔黄、不欲饮食-口苦、不欲饮食-咽干、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咽干-胸胁苦满、咽干-苔黄、咽干-舌淡、心烦-夜寐欠安、胸胁苦满-苔白胸胁苦满-舌淡,而其中口苦和咽干是关联度最大者。药味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及黄芩-半夏、黄芩-甘草、黄芩-参、黄芩-大枣、黄尊-生姜、半夏-甘草、半夏-参、半夏-大枣、半夏-生姜、甘草-参、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参-大枣、参-生姜、大枣-生姜、茯茶-白术、当归-川芎、连翘-金银花及赤芍-丹皮。症与药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黄芩-口苦、半夏-不欲饮食、半夏-口苦、甘草-不欲饮食、甘草-口苦、参-不欲饮食、参-口苦、生姜-不欲饮食、生姜-口苦、生姜-胸胁苦满、大枣-不欲饮食、大枣-口苦、大枣-胸胁苦满及杏仁-咳嗽。各加味药与原方有许多不同的加减组合,其中茯苓、白芍、白术、陈皮、当归、川芎、枳壳、桂枝、厚朴、防风、泽泻、丹参、香附及石膏在应用时多与原方全方配伍,而桔梗、杏仁、大黄、赤芍、山栀、丹皮、金银花及苡仁则以原方去参枣姜为主。不同的药物组合主要关联症状不同,原方或原方加减,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不欲饮食、咽干及喜呕。原方去参枣姜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及胸胁苦满。原方加茯苓主要关联症状为喜呕、胸胁苦满、心烦、咽干、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口苦。原方加白芍主要关联症状有心烦、胸胁苦满、口苦及不欲饮食。原方加白术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头晕、咽干、夜寐欠安、喜呕、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心烦、腹满痛及胸胁苦满。原方去参枣姜加桔梗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咳嗽、胸胁苦满及不欲饮食。原方去参枣姜加苡仁主要关联症状见疼痛及发热。原方加茯苓白术主要关联症状见喜呕、咽干、头晕、口苦、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川芎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腹满痛、夜寐欠安、胸胁苦满、心烦及疼痛。结论:通过搜集各地区各医家应用小柴胡汤的报导,研究统计其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发现小柴胡汤方证的特点及其用药规律。本次统计结论:1.小柴胡汤证出现以女性为多,春季多见,30-50岁为高峰。2.小柴胡汤的疗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但疗程则在2周,服用15剂以内者为多。3.其治疗病症主要是咳嗽,以肺系疾病为高发,且肺系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4.小柴胡汤证主要见症有口苦、不欲饮食、舌红、苔薄黄或白和脉弦(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5.“但见一症”者,经统计可见少阳七大主症皆有应用的例子,以但见不欲饮食为最高频次,目眩为最小频次。6.加味药以清热类药最多而少配伍攻毒、涌吐和驱虫类药等驱邪类药。7.各主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支持度不大,提升值不高,提示各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各主药之间存在关联,但提升值不高,提示各药之间加减配伍有一定灵活性。8.个别药物与主症关联支持度和置信度高,值得深入研究其关系。9.原方与加味药之间的不同加减组合,其所对应的关联症状不同,体现小柴胡汤加减的应用范围广泛,用药灵活。

二、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门九章教授干姜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干姜的用药溯源
    2 干姜配伍分析
    3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配伍的规律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病例整理规范
        4.1 症状归类
        4.2 舌象归类
        4.3 脉象规范
        4.4 方药规范
    5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1.1 性别
        1.2 年龄
    2 舌脉统计
        2.1 舌象
        2.2 脉象
    3 干姜方治疗病证及症状分布
        3.1 干姜方用方次数统计
        3.2 治疗病证及症状分布
    4 病证用方分布
        4.1 中医病证分布
        4.2 癌病分布
        4.3 中医病证用方分布
    5 联合方组分布
        5.1 单方与联合方组分布
        5.2 各方联合方组分布
第四部分 讨论
    1 运用干姜方病案特点分析
        1.1 年龄特点
        1.2 舌象特点
        1.3 脉象特点
    2 干姜配伍规律分析
        2.1 干姜配伍人参
        2.2 干姜配伍附子
        2.3 干姜配伍黄连
        2.4 干姜配伍细辛、五味子
        2.5 干姜配伍大黄
    3 干姜方应用规律
        3.1 常见病证用方分析
        3.2 干姜使用剂量
        3.3 干姜作为单味药使用规律
        3.4 干姜方常用加减药物
    4 学术思想和用方特色
        4.1 大病以胃
        4.2 功能为本,兴阳温运
        4.3 联合方组,方精药简
    5 干姜方联合方组医案选
        5.1 理中汤和射干麻黄汤联合方组治疗老年肺癌术后
        5.2 四逆汤和参苓白术散联合方组治疗久泄
        5.3 理中汤和五苓散联合方组治疗眩晕
        5.4 理中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方组治疗冠心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王孟英舌诊运用思维及经方运用研究现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王孟英舌诊运用思维相关研究
        1.3.1 王孟英舌诊运用研究
        1.3.2 王孟英望舌辨证思维研究
    1.4 王孟英经方运用的研究
        1.4.1 王孟英经方医案统计分析
        1.4.2 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个案分析
        1.4.3 王孟英临床特色研究
第二章 王孟英《舌辨》文献学考查
    2.1 《舌辨》成书背景
    2.2 《舌辨》版本
    2.3 《舌辨》的发行人
    2.4 《舌辨》的增注者
第三章 《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
    3.1 《舌辨》总论的望舌辨证思想
    3.2 《舌辨》各篇的望舌辨证思想
        3.2.1 白苔舌
        3.2.2 黄苔舌
        3.2.3 黑苔舌
        3.2.4 红色舌
        3.2.5 微酱色舌苔
    3.3 《舌辨》与王孟英经方医案
第四章 王孟英经方医案望舌辨证研究
    4.1 王孟英经方医案信息表的制作
        4.1.1 患者姓名及页码信息的纳入标准
        4.1.2 医案年份的纳入方法
        4.1.3 病的纳入标准
        4.1.4 证的纳入标准
        4.1.5 舌象的纳入标准
        4.1.6 经方的纳入标准
    4.2 王孟英医案着述体例
    4.3 王孟英医案着述特点
        4.3.1 直述病机
        4.3.2 描述舌象
        4.3.3 患者信息的考察
    4.4 病——症(舌)——证——方模式
        4.4.1 疟疾病
        4.4.2 痢疾病
        4.4.3 咳嗽病
        4.4.4 胃痞病
        4.4.5 感冒病
第五章 各部医案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 王孟英经方医案“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1 《回春录》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2 《仁术志》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3 《王氏医案三编》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4 《归砚录》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5 《乘桴医影》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2 察舌匡谬
第六章 王孟英运用类方的临床特色
    6.1 王孟英运用石膏类方特色
    6.2 王孟英运用栀子类方特色
    6.3 王孟英运用半夏类方特色
    6.4 王孟英运用黄连类方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局方》之研究现状
    1 成书研究
    2 版本研究
    3 附录的研究
    4 病证方面的研究
    5 方剂与药物方面的研究
        5.1 剂型与煎服法的研究
        5.2 具体方剂的研究
        5.3 具体药物的研究
        5.4 方药特点与配伍规律的研究
        5.5 方剂来源研究
    6 《局方》之成就与评价
        6.1 《局方》之成就
        6.2 《局方》之评价
    7 其他方面的研究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局方》方剂来源研究
    第一节 方剂来源研究的意义与分类
        1 方剂来源研究之意义
        2 方剂来源研究之分类
    第二节 《局方》各卷方剂来源研究
        1 治诸风方
        2 治伤寒方
        3 治一切气方
        4 治痰饮方
        5 治诸虚方及治痼冷方
        6 治积热及治泻痢方
        7 治眼目疾方及治咽喉口齿方
        8 治杂病方及治疮肿伤折方
        9 治妇人诸疾方
        10 治小儿诸疾方及诸汤诸香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全书方剂来源汇总
        2 《局方》选方特色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局方》中经方的应用
    第一节 剂型服法特点
        1 经方的剂型服法
        2 煮散剂的应用
    第二节 主治病证探析
        1 治伤寒方十二首
        2 治一切气方三首
        3 治痰饮方二首
        4 治诸虚方三首
        5 治秘涩方一首
        6 治咽喉口齿方一首
        7 治杂病方二首
        8 治妇人诸疾方四首
        9 总结
    第三节 经方加减方举隅
        1 薯蓣丸加减方
        2 葛根汤加减方
        3 五苓散加减方
        4 甘姜苓术汤加减方
        5 麻黄汤加减方
        6 桔梗汤加减方
        7 小青龙汤加减方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相关miRNA-mRNA基因差异表达谱及AS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临床报道文献研究
        1 方法及目的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分析
        2 文献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3 组方依据溯源
        3.1 燥湿化痰类
        3.2 理气解热类
        3.3 活血补虚类
        3.4 理气活血类
        4 结果分析
    第二章 基于经方的化痰活血清热方相关药物剂量配伍研究
        1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结果分析
        4.1 “黄连-半夏”配伍
        4.2 “人参-半夏”配伍
        4.3 “黄连-人参”配伍
        4.4 “葛根-芍药”配伍
        5 小结
    第三章 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AS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方法及目的
        1.1 化痰活血清热方中药成分靶点预测过程
        1.2 药物有效成分筛选
        1.3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AS)交集靶标的筛选
        1.4 构建化痰活血清热方AS“成分-靶标-通路”网络
        2 结果
        2.1 化痰活血清热方有效成分筛选
        2.2 化痰活血清热方-冠心病AS潜在靶标信息
        2.3 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心病痰瘀热证生物过程及通路注释
        2.4 “中药成分-预测靶标-信号通路-疾病”网络图构建
        3 结果分析
        3.1 基础理论分析
        3.2 基因表达浅析
        3.3 信号通路探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及HHQ治疗的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
        1 方法及目的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1.6 终止研究标准
        1.7 受试者研究服药信息
        1.8 标本采集
        1.9 试剂/仪器信息
        2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
        2.1 外周有核细胞总RNA(PBNC)血样制备
        2.2 外周白细胞总RNA提取
        2.3 外周白细胞总RNA质量检测(浓度、纯度、完整性)
        3 miRNA、mRNA高通量测序及结果筛选
        3.1 mRNA与 mRNA测序数据文库建立
        3.2 mRNA与 mRNA高通量测序
        3.3 miRNA、mRNA数据处理
        3.4 表达丰度分析方法
        3.5 差异表达筛选
        3.6 miRNA-mRNA调控网络关系分析
        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8 统计学分析
        3.9 医学伦理学注册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外周血有核细胞总RNA质量检测和测序评估
        4.3 表达丰度分析
        4.4 主成分分析(PCA)
        4.5 样本间聚类分析结果
        4.6 组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7 差异表达整体分布分析
        4.8 mRNA、miRNA差异表达分析命名
        4.9 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mRNA、mi RNA差异表达谱
        4.10 HHQ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差异表达mRNA、miRNA
    第五章 HHQ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分子机制研究
        1 HHQ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差异表达miRNA、mRNA.
        2 差异靶基因内部联系分析
        3 Funrichversion3 差异靶基因生物学特征分析
        4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 中药-成分-miRNA-mRNA-信号通路-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AS网络图
        6 小结
讨论
    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2 前期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 研究设计思路
    4 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及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的miRNA、mRNA差异表达谱
    5 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AS的 miRNA、mRNA调控网络
    6 miRNA、mRNA调控关系特点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创新性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附录1 冠心病中mi RNA研究进展
附录2 相关经方及用量组成
附录3 相关条文内容(按引用先后排序)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的成果

(6)桃核承气汤方证理论与清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桃核承气汤文献研究概况
    2 桃核承气汤临床研究概况
    3 桃核承气汤实验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桃核承气汤理论研究
    1 原文阐析
        1.1 方名
        1.2 主症
        1.3 病机
        1.4 治疗
        1.5 药物
    2 大黄、桂枝化瘀特点分析
        2.1 大黄治疗血分病特点
        2.2 桂枝治疗血分病特点
    3 瘀血与气、水的辨证关系
        3.1 瘀血与气
        3.2 瘀血与水
        3.3 瘀血与气、水
    4 瘀血病相关方剂鉴别
        4.1 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抵当丸
        4.2 桃核承气汤与大黄牡丹汤
        4.3 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茯苓丸
        4.4 桃核承气汤与小柴胡汤
第二章 清代桃核承气汤医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规范
        1.4 医案来源
        1.5 数据统计
    2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1 瘀血阻滞医案
        2.2 神志失常医案
        2.3 比较分析
        2.4 典型病案
第三章 总结
    1 发病部位
    2 病变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8)柴胡桂枝汤证治思路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柴胡桂枝汤条文方药分析
    1.1 柴胡桂枝汤相关条文
        1.1.1 《伤寒》《金匮》条文
        1.1.2 《脉经》条文
        1.1.3 《金匮玉函经》条文
        1.1.4 《外台秘要》条文
        1.1.5 《千金翼方》条文
        1.1.6 《太平圣惠方》条文
    1.2 柴胡桂枝汤相关条文发微
        1.2.1 《伤寒论》第146条
        1.2.2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文
        1.2.3 《金匮要略》中柴胡桂枝汤条文
    1.3 柴胡桂枝汤方药分析
2 柴胡桂枝汤证治思路及应用规律
    2.1 古代医案研究
        2.1.1 研究方法
        2.1.2 检索结果
        2.1.3 医案解析
    2.2 柴胡桂枝汤历代医家发挥
        2.2.1 柴胡桂枝汤证的诊断
        2.2.2 柴胡桂枝汤治疗的延伸
        2.2.3 柴胡桂枝汤的相关解读
    2.3 柴胡桂枝汤现代病案研究
        2.3.1 研究方法
        2.3.2 统计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医案分析
        3.1.1 古代医案分析
        3.1.2 现代医案分析
        3.1.3 古今对比分析
    3.2 柴胡桂枝汤历代用药剂量简述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肿瘤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方辨治肿瘤的理论基础
    一、经方
        (一) 经方的定义
        (二) 经方的特点
    二、《伤寒杂病论》理论与肿瘤辨治研究
        (一)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肿瘤辨治研究
        (二) 《金匮要略》脏腑辨证理论与肿瘤辨治
第二部分 经方治疗肿瘤现代期刊文献研究
    第一节 以经方为主辨治肿瘤研究
        一、研究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数据来源和收集
        (二) 搜索关键词
        (三) 病案与处方整理
        (四) 中药规范化处理
        (五) 方药数据库建立和转化
        (六) 数据挖掘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研究述要
        (二) 文献统计结果
        (三) 方剂统计结果
        (四) 药物统计结果
        四、讨论
        (一) 现代医家对经方辨治肿瘤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经方辨治肿瘤用药规律分析
    第二节 以经方辅助肿瘤治疗的研究
        一、研究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数据来源和收集
        (二) 搜索关键词
        (三) 文献整理
        (四) 数据库建立与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经方治疗肿瘤并发症
        (二) 经方配合手术
        (三) 经方配合化疗
        (四) 经方配合放疗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李家庚教授临床经验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案收集和整理
        (二) 中药规范化处理
        (三) 录入信息和数据库建立
        (四) 数据挖掘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结果
        (二)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三) 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四) 药物特征统计结果
        (五) 药物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
    四、讨论
        (一) 导师对肿瘤的认识
        (二) 一般资料分析
        (三) 导师治疗肿瘤的用药规律探讨
        (四) 经方辨治肿瘤现代期刊文献研究结果与导师临床经验结果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搜索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参考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的必要性
    2. 小柴胡汤方证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1.1 呼吸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2 消化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3 泌尿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4 心脑循环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5 妇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6 儿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7 皮肤外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8 五官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9 免疫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0 精神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1 肿瘤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2 内分泌系统疾病
    2. 小柴胡汤证的方证研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 统计研究
        1.1 频次频率统计
        1.2 黄金分割法
        1.3 统计关联分析
    2. 资料采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病例
        2.3 资料来源
        2.4 资料统计
    资料检索与分析流程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诊断
    2. 症状与体征分析
        2.1 症状与体征的分类统计
        2.2 症状与体征的统计分析
    3. 病程疗程分析
        3.1 病程
        3.2 疗程
    4. 药物统计
        4.1 药物加减统计分析
        4.2 药量统计分析
    5. 性别
    6. 年龄
    7. 发病季节
    8. 关联分析
        8.1 症与症之间的关联分析
        8.2 药味之间的关联分析
        8.3 药物与症状之间的关联统计
        8.4 加味药物与原方七味药的关系统计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少阳生理的探讨
    5.2 少阳病理的探讨
    5.3 小柴胡汤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探讨
        5.3.1 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2 小柴胡汤在脾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3 小柴胡汤在杂病中的应用探讨
        5.3.4 小柴胡汤在肝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5 小柴胡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6 小柴胡汤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7 小柴胡汤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4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探讨
        5.4.1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统计分析
        5.4.2 小柴胡汤“但见一症”的统计分析
    5.5 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与疗程探讨
    5.6 小柴胡汤用药规律与药症关系的探讨
        5.6.1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的统计分析
        5.6.2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与症状的关联统计分析
    5.7 本次统计分析与过去类似研究的对比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门九章教授干姜配伍的方证经验研究[D]. 韩娅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D]. 束永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D]. 蒙传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化痰活血清热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热证相关miRNA-mRNA基因差异表达谱及AS分子机制研究[D]. 关庆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桃核承气汤方证理论与清代医案研究[D]. 高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柴胡桂枝汤证治思路及应用规律研究[D]. 曹卓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肿瘤临床经验研究[D]. 陈赛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D]. 郑秀芬(TEH SIEW HOO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标签:;  ;  ;  ;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