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主圣”与“主心”的辨析

《文心雕龙》中“主圣”与“主心”的辨析

一、《文心雕龙》“师圣”“师心”辨(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张然[2](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龚雅哲[3](2019)在《自得与本色 ——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出了意义的转化,他们并不是单方面的追求文章观念的独创性,而是主张自我的真精神在作品中得到真实无妄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将学问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融会贯通,而从自家体贴出来的学问为自得之学,发为文章则为本色之文。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绪论及五章。绪论部分,对已有的“本色”美学范畴的研究从四个视角做出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心学语境下的“本色”思想做出研究。第一章对“本色”美学范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从“本色”范畴切入,对其词源本义、哲学涵义进行探源,及对本色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对“本色”思想在魏晋六朝与“辨体”思潮中的体现、唐宋元时期的“破体”与“本色”当行说进行研究。第二章从明代心学语境出发,对“本色”美学范畴的时代精神进行研究,首先对明代心学语境之下的主体意识进行研究,之后从狂侠、狂禅的角度对明代心学文论家的生命精神进行研究,展现心学文论家“真吾”的生命真精神与个体精神高度的自由状态。第三章则分析明代心学文论家在“真吾”本色生命的体验之下对“自得之学”学术旨趣的追求,对“自得说”的理论内涵进行研究分析;紧接着对“自得”与“本色”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强调心学语境之下的“本色”之文不是规定的,生命体验与学问是相通融的,创作主体的修养融汇为生命体验,从而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显现为自得之学,流通于文章,显现为本色之文。第四章探讨心学语境之下的“本色”美学范畴在文艺上的具体体现,从创作心态、创作内容、审美理想、创作范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范畴不是在人的自觉意识处获得的具体的形式,而是生命鼓荡的一种表现与冲动,且“本色”美学范畴主张诚于我,抒发具有真情实感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片面地从文学情辞上标新立异,即使是强调独创性,也不是强而为之,也是从主体性灵深处流露出来的样子。第五章则从审美范式的角度分析了“本色”美学范畴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其次探讨了“本色”美学范畴的对于现代文论发展的意义。

王逊[4](2018)在《明代师古、师心论争与元明诗学传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古与师心之争是明代诗学的重要命题,但学界却多有误解。将这一对范畴置于文学传统脉络中,以元代诗学的相关论说为参照,可获得不少新认识。元、明文人在有关古的实质、师古与师心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明人似在师古、师心角度仍有侧重,看似不够圆融,或者妥协、退让,却是更为实际、可靠的选择。

齐琪[5](2018)在《《文心雕龙》“师心”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着,关于它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论文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试图深入分析“心”这一要素在《文心雕龙》中的作用,并由此提出了《文心雕龙》中潜在的“师心”主张。全文分引论和正文两部分。引论总结了研究成果,说明了课题研究的缘由。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厘清了“心”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指出《文心雕龙》中的“心”大多数是指作为人的主体性。它既囊括了理性的思辨,又包含感性的感受,是人的内在自我和精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师心”对于《文心雕龙》的重要意义。“道”是万物本原,而“心”则是文学创作的直接源头。“师心”是《文心雕龙》的基础理念,实际上是从本体论,即人是创作的本体的角度,提出了以心源为本,以师心为法的创作理论。它在宏观层面体现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寻求主体精神的独立,在文本中体现为用“心”这一要素统领文术论。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师心”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师心”的指导下通过文学创作实现自我价值。对刘勰而言,文学创作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通过枢纽论架构出一条理想的创作途径:以圣文为基础,遵循自我心性,树立个人价值。第三章则具体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师心”主张,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心”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心雕龙》中“师心”的特征,包括结构上的潜隐性,功利目的和诗性表达的结合,对个体生命的思索和超越。第五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师心”对《文心雕龙》乃至后世文学理论的意义。“师心”的加入厘清并整合了“原道”下的创作逻辑和方法,能促使作者创作实践过程中,以心为源,表达自我,强调创作个性。

崔荣亮[6](2017)在《魏晋之际夏侯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发展演变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的各方面,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出现了“门阀政治”的局面,而在这一时期的世家大族中,夏侯氏家族即是其中代表性家族之一。夏侯氏家族渊源于汉代夏侯婴、“大小夏侯”,在东汉末年,夏侯惇、夏侯渊追随曹氏,因军功而一时成为政治新贵,奠定了夏侯氏家族崛起的基础,其后以夏侯惠、夏侯玄、夏侯湛、夏侯淳等人为代表的家族成员,渐由注重军功向注重文学、文化转变,使得夏侯氏家族真正成为世家大族。转型后的夏侯氏家族,一方面,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其家族成员所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赋、论、议、赞、碑铭、叙传等各体兼擅,尤以夏侯湛为代表的赋作、以夏侯玄为代表的论说文成就最高。在家族传承上来说,夏侯惠、夏侯玄开启了家族文学创作的先绪,夏侯湛、夏侯淳则将家族文学发展到高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夏侯氏家族文学也代表了魏晋时期文学发展的诸多特色。另一方面,夏侯氏家族文化中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玄学风尚。魏晋时期,学术思想再一次迎来了大解放,玄学代替儒学,成为显学,与儒学双峰并峙,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夏侯氏家族也不可避免地染有玄风。尤其是夏侯玄更是成为“玄学宗主”,夏侯惠、夏侯湛、夏侯淳等人的作品中,也多呈现出较为浓厚的玄学色彩,当然,儒家的传统依然也影响着家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夏侯氏家族文化传统一方面呈现出注重事功的现实追求,另一方面也呈现不拘格套、通达任情的风气。夏侯氏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夏侯婴、“大小夏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同时,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亳文化融合过渡、兼容南北文化的特色;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思想大解放的风气;不拘礼法、兼容并蓄的曹氏家族的家族特色等等,也都对夏侯氏家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金霞,宋克夫[7](2017)在《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文中认为"师古"和"师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明代诗文流派纷呈,关于"师古"和"师心"的讨论尤为激烈。学术界通常认为晚明文坛中复古派主张"师古",否定"师心",公安派力主"师心",否定"师古",晚明文学思潮中"师古"和"师心"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但通过对晚明复古派和公安派文学思想考察,发现无论是复古派还是公安派,其文学思想中,"师心"和"师古"均共存,只不过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状态。复古派力主"师古"的同时,也提倡"师心",公安派在力主"师心"之时也并未否定"师古"。二者博弈和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晚明文学思潮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观照晚明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晚明文学思潮流变提供新的视角。

张国安[8](2016)在《刘勰“文心”与“文体论”意义新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论文辨体的着作,"文体论"贯通全篇。其特异之处在于打通天文人文,直追圣贤道德文章。刘勰"文体论"的核心是"文体通变观","通变"思想的要义是"动态的整体和谐"观。当代文章作为形式主义的审美空间脱离了现实整体世界秩序而自在,这样的自在对应的是美感、游戏、娱乐的主观精神、人的片面主体性,意味着文章生成得以发生的"天文—人文"交感互渗、自然绵延的文化空间秩序构成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之崩解,文学活动失去了"天道—人伦—性情"作为有机世界的生命贯通与和谐。今人以六朝"文体论"作中国超越功利的审美主义文学自觉之标志,或失之远矣。

何越鸿[9](2015)在《《文心雕龙》修辞研究》文中提出从修辞学史角度看,《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修辞理输着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修辞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估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龙》的修辞理输,结合文学宗旨,探封创作、批评、鉴赏活勤中所涉及的文体、辞格、篇章、风格等修辞问题,展示了中古畴代汉语修辞学的基本框架和面貌。徒汉捂史(尤指修辞史)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龙》的文本修辞实践,既是其修辞理论的实际表现,又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修辞发展的重要实绩。我们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和修辞风格等三个方面入手,立足《文心雕能》文本实隙,尝试以古今贯通、理输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梳理《文心雕龙》修辞理输及其创作实践,探讨其修辞理输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和意羲。同时,立足於修辞本位,运用比较法及个案分析法,主要封《文心雕龙龙》舆唐代刘知几《史通》进行点与点的纵向比较,并选取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作为校勘个案进行分析,媳结《文心雕龙龙》的修辞影响和地位。《文心雕龙》阴於稹极修辞的理论,涉及後人所说的稹极修辞方式(含辞格和辞趣)。其中,主要讨输了丽辞(封偶)、事类(用典)、比兴(比喻等)、夸饰(夸张)等辞格,以及声律(音趣)、綀字(形趣)等辞趣。《文心雕龙》文本的积极修辞寅践主要体现於与骈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三种辞格即封偶、用典、比喻的使用,以及辞趣中的音趣一颊。其中,封偶辞格的使用最为典型,封偶类型多檬,常式与燮式有楼结合,宽封、流水封、散式隔句封、镶嵌封、数字封等特殊的封偶形式大量使用,以顺惕说理,且舆其他修辞方式兼用,体现了骈体论文的特色。其用典的目的也在於辅助论证,故多为证言式用典,且以摘引、改引与化引方式为主,以适应骈偶体制,这些都是相关辞格在骈体论文前提下的变通。多种比喻手法的使用则使其议论说理更加明确生勤和贴切。其他修辞格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有使用,同时,辞格的连用和兼用形式亦在《文心雕龙》中成为其议论说理的有效辅助。《文心雕龙》关於消极修辞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封“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上。其中,綀字、虚词遴用、篇章街接与连贯等消极修辞原则,是槽建《文心雕龙》修辞理输体系的要件。为追求骈文写作的高标准,《文心雕龙龙》文本实践同檬重视綀字的“权重出”及不避重字和规则重字封的情况即“权重出”的燮通;重视虚词(尤其是语氟词、连词和助词)在句型中的适用;重视语篇间的整体衔接和语篇内部章句间的结构怖局、顺序安排及群略调适,从而保证其文本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均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实现了其关於消极修辞的主张。《文心雕能》修辞风格理论立足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以及骈文文体风格等三个方面。《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中,有较为稳定的常用表达形式,以赞语形式、声训释名和部份高频词为其特色表现,又有骈文体制下的多种骈散结合形式及其他燮通表达形式,作者割勰的个人风格、骈文文体风格及齐梁时代风格综合体现於这种常与燮相结合的言语表达中。而且,从语篇分怖及适用范围上看,《文心雕龙》骈散结合的风格特点融舍於各级语篇单位,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文心雕龙》以骈文体制来阐述复杂深刻的理论,是一项关创性的工作,燕论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还是修辞风格角度来看,常式与燮式的有机结合,都始终贯穿於《文心雕龙》的文本实践中,这是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修辞风格特徵的具体反映。《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输与修辞实践封後世影响深速。唐代刘知几的史学专着《史通》主要借鉴《文心雕龙》的史学思想及修辞理输体系,结合史害写作的具体用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史髓修辞问题。同时,还沿袭参照《文心雕龙》的骈文髓制和篇章结构体例,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封《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也多有借鉴。此外,作为较为典型的校勘个案,今人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则体现了《文心雕龙》文本实践在文献学上的价值和重要意羲。

刘志中,唐诗[10](2014)在《《文心雕龙》中的“师古”与“师心”》文中研究表明"师古(师圣)"和"师心"的关系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模经为式"的师古,但也承认师心的创造,他把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统一到他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师古(师圣)"还是"师心",都是对"道"的体认方式。"师古(师圣)"与"师心"的选择既是对文化继承和革新关系的一个取向,也体现了刘勰在文体分化时期笼罩群言的努力。

二、《文心雕龙》“师圣”“师心”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心雕龙》“师圣”“师心”辨(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结语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自得与本色 ——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本色”范畴的历史考察
    1.1 释“本色”
        1.1.1 “本色”之词意探源
        1.1.2 “本色”之哲学探源
        1.1.3 “本色”之进入文学批评领域
    1.2 魏晋六朝的文学辨体思潮与“本色”论
        1.2.1 “辨体”的概念界定与文化渊源
        1.2.2 文学自觉与魏晋六朝的“辨体”思潮
        1.2.3 《文心雕龙》的诗学辨体理论
    1.3 唐末以来的“破体”现象与“本色”当行说
        1.3.1 唐代:韩愈的破体—“以文为诗”
        1.3.2 宋代:“诗与文”“文与词”的当行“本色”论
        1.3.3 元代:诗文词与曲的当行本色论
第二章 明代“本色”范畴的时代精神
    2.1 主体意识的高扬
    2.2 生命精神的畅遂
        2.2.1 狂侠
        2.2.2 狂禅
第三章 “学贵自得”的学术旨趣
    3.1 文从道中流出
    3.2 学贵自得
        3.2.1 “自得说”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3.2.2 “自得”与“本色”
第四章 明代“本色”美学范畴的艺术观
    4.1 “无意为文”的创作心态
    4.2 “率情尚真,自出机杼”的创作内容
        4.2.1 唐顺之:“本色论”
        4.2.2 李贽:“自然为美”
        4.2.3 袁宏道:“性灵说”
        4.2.4 徐渭:“尚真任情”
    4.3 宜俗宜雅的审美理想
    4.4 “无法中有法”的创作范式
第五章 明代心学“本色”论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转化
    5.1 “本色”美学范畴的价值与局限
    5.2 “本色”美学范畴的现代意义转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明代师古、师心论争与元明诗学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代诗学观照下的视野开拓
二、元明文人共有的理论卓识
三、明代师古、师心论的开拓

(5)《文心雕龙》“师心”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关于《文心雕龙》中“心”的研究成果
        0.2.2 关于《文心雕龙》中“师心”及“文心”的研究成果
第1章 “师心”的内涵
    1.1 《文心雕龙》中的“心”
    1.2 “师心”的内涵
    1.3 “师心”高于“师圣”
第2章 “师心”的时代背景和实现途径
    2.1 “师心”的时代背景
        2.1.1 天人关系的变化
        2.1.2 佛教心性论的发展
        2.1.3 文学自觉的发生
    2.2 “师心”的实现路径
        2.2.1 经典的基础性
        2.2.2 创新的可能性
第3章 “师心”的具体表现
    3.1 拟容取心——意象创造的方法
    3.2 心哉美矣——审美思想的革新
    3.3 师心独见——主体才性的高扬
第4章 “师心”的总体特征
    4.1 结构上的潜隐性
    4.2 功利目的下的诗性言说
        4.2.1 创作中的功利目的
        4.2.2 表达中的诗性言说
    4.3 对个体生命的超越
第5章 “师心”的意义与局限
    5.1 “师心”的意义
        5.1.1 对“原道”的突破
        5.1.2 对后世理论的启示
    5.2 “师心”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魏晋之际夏侯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夏侯氏家族溯源
    第一节 关于家族
    第二节 夏侯氏家族概况
    附:夏侯氏家族简图
第二章 夏侯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家族成员的着述
    第二节 文质精湛的赋作
    第三节 锋颖精密的论说文
    第四节 其他体式的作品
    小结
第三章 夏侯氏家族的玄学文化传统
    第一节 玄学宗主——夏侯玄
    第二节 嵇阮遗风——夏侯湛
    第三节 重事功、慕通达的家族功业文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心”与“师古”的理论的流变与发展
二晚明文学思潮中“师心”和“师古”的固有认知
三复古派文学思想中“师心”和“师古”的博弈
    1. 王世贞文学思想中对“师心”的看法
    2. 李维桢文学思想中对“师心”的看法
四公安派文学思想中“师古”和“师心”的博弈

(8)刘勰“文心”与“文体论”意义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心雕龙》的结构与性质
二、刘勰之“文心”
三、《文心雕龙》论文辨体之意义
四、文体通变:动态的整体和谐观
    (一)复变说
    (二)通古与新变并重说

(9)《文心雕龙》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语料来源
    五、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上)
    第一节 丽辞(对偶)
        一、《文心雕龙》的对偶理论
        二、《文心雕龙》对偶的句际地位类型
        (一) 当句对、单句对、扇对与散式隔句对
        (二) 独立对与镶嵌对
        三、《文心雕龙》对偶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 正对与反对
        (二) 平行对与流水对
        四、《文心雕龙》对偶的宽严程度类型
        (一) 工对与宽对
        (二) 特色词对
    第二节 事类(用典)
        一、《文心雕龙》的用典理论
        二、《文心雕龙》所用典故的性质
        三、《文心雕龙》用典的方式
        (一) 显与隐:明引与暗用
        (二) 常与变:全引、摘引、改引与化引
        四、《文心雕龙》用典的功用
    第三节 比兴(比喻)
        一、《文心雕龙》的比兴理论
        二、《文心雕龙》比喻的主要类型
        三、《文心雕龙》比喻的功用
第三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下)
    第一节 其他稹极修辞方式与辞趣
        一、其他修辞格
        (一) 排偶、排比
        (二) 设问、反问
        (三) 顶真、回环
        (四) 其他
        二、辞趣分析:以音趣为例
        (一) 《文心雕龙》的声律理论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音
    第二节 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与兼用
        一、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
        (一) 对偶的连用
        (二) 用典的连用
        (三) 比喻的连用
        二、稹极修辞方式的兼用
        (一) 其他辞格用於对偶形式
        (二) 其他辞格的兼用
第四章 《文心雕龙》消极修辞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练字
        一、《文心雕龙》的练字理论
        二、“权重出”及其变通
        (一) 同义避复
        (二) 同义不避复
    第二节 虚词与句型的选择
        一、《文心雕龙》的虚词理论
        二、虚词在句型中的适用
        (一) 语气词的适用
        (二) 连词的适用
        (三) 助词的适用
    第三节 篇章衔接与连贯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理论
        二、语篇间的整体衔接
        (一) 《文心雕龙》的宏观布局
        (二) 语篇衔接与呼应举隅
        三、篇内章句间的连贯
        (一) 结构布局
        (二) 顺序安排
        (三) 详略调适
第五章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
        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二、“通燮”与“定势”
        三、“体性”与“风骨”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特色表达形式
        一、赞语
        二、术语训诂
        三、高频特色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制及其变通
        一、骈散结合
        二、骈文体制下的燮通
第六章 《文心雕龙》的修辞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
        一、刘知几及其《史通》
        二、《文心雕龙》修辞理论对《史通》的影响
        三、《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对《史通》的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修辞实践的文献学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修辞地位
        二、《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在文献学角度的综合影响
        三、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例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四、《文心雕龙》“师圣”“师心”辨(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3]自得与本色 ——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思想研究[D]. 龚雅哲. 山西大学, 2019(01)
  • [4]明代师古、师心论争与元明诗学传统[J]. 王逊. 江西社会科学, 2018(06)
  • [5]《文心雕龙》“师心”思想探析[D]. 齐琪. 湘潭大学, 2018(02)
  • [6]魏晋之际夏侯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D]. 崔荣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J]. 金霞,宋克夫.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8]刘勰“文心”与“文体论”意义新解[J]. 张国安. 上海文化, 2016(10)
  • [9]《文心雕龙》修辞研究[D]. 何越鸿. 武汉大学, 2015(07)
  • [10]《文心雕龙》中的“师古”与“师心”[J]. 刘志中,唐诗. 中国文化研究, 2014(01)

标签:;  ;  ;  ;  ;  

《文心雕龙》中“主圣”与“主心”的辨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