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重整化组进行 VLES 建模

使用重整化组进行 VLES 建模

一、VLES Modelling with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宇[1](2021)在《高炉冷却系统泵站运行调度与性能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高炉冷却系统作为维持高炉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调度,是确保高炉正常运转、降低能源浪费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冷却系统中离心泵进行建模,研究了离心泵性能指标预测和能源效率优化问题。针对离心泵性能指标预测问题,由于机理模型结构化参数往往难以获取且其随设备运行发生漂移,而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又难以适应设备运行多工况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归纳式迁移学习(Least Square Induction Transfer Learning,LSITL)的离心水泵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方式提取离心式水泵性能曲线特征,并采用归纳法建立多工况下的迁移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的反向求解实现对离心式水泵的性能预测。针对并联水泵组能效优化问题,考虑工况变化时调度方案的经济性和能源转化效率指标,提出一种最小二乘归纳式迁移学习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Least Square Induction Transfer Learning-Particle swarm algorithm,LSITL-PSO)结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迁移学习获取优化目标函数,再通过针对目标函数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实现对并联泵组能效优化。通过apros仿真平台水泵及机理模型水泵的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并与机理建模方法以及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对比,表明了LSITL算法在水泵性能指标预测问题上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与仿真平台枚举法获得的寻优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改进的PSO算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与机理模型-PSO算法进行对比,LSITL-PSO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

李欢欢[2](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蓝浩洋[3](2021)在《基于高强度准单能伽马源的光致蜕变和核共振荧光无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激光功率的不断攀升和先进加速器技术的持续发展,利用高功率激光和相对论电子束之间的康普顿散射(LCS)产生高强度射线源已成为国际先进光源技术的重要选项之一。相较于传统的伽马光源,LCS伽马源同时具备了高强度、短脉冲、准单色、能量连续可调、高偏振度等优良特性。目前,不少国际着名的研究机构都已发展或正在发展LCS伽马源,如中国的SLEGS、美国的HIγS、日本的New-SUBARU、欧盟的ELI-NP等。随着世界范围内LCS伽马源的陆续投建与运行,其相关的关键技术、实验测量以及应用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能量在粒子分离能以上的LCS伽马源可用于测量光致蜕变反应,进而为解开p-核素的核合成之谜提供必要的核物理输入量;同时,能量在粒子分离能以下的LCS伽马源诱发的核共振荧光反应(NRF)可以为核同位素提供独特的物理指纹,是实现同位素含量识别和断层扫描成像的理想物理探针,在违禁品无损检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LCS伽马源在两个方面的应用展开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一方面,探究利用LCS伽马源对涉及带电粒子的光致蜕变反应进行测量的可行性,分析相关测量对p-核素核合过程中的光致蜕变反应率的影响;二是利用LCS伽马源诱发NRF反应,进而对违禁品(如毒品和特殊核材料)进行元素比识别以及断层扫描成像的应用研究。在涉及带电粒子的光致蜕变的研究中,我们探讨了通过(γ,p)和(γ,α)反应测量对带电粒子光学模型势进行约束的方案。综合考虑复合核和预平衡反应机制,计算了p-过程相关的3000个核素的(γ,p)和(γ,α)反应的截面和天体反应率。通过系统性的比较发现,光致蜕变反应率—尤其是(γ,α)反应率—受到了光学势(OMP)的显着影响。因此,更好地确定OMP对于减少涉及带电粒子的光致蜕变反应率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考虑到在以往的核合成研究中确定的重要反应,同时出于补充涉及p-核素光致蜕变反应的实验结果的目的,我们基于ELI-NP伽马光装置和硅微条阵列探测器提出了的6个(γ,p)和8个(γ,α)反应的测量方案,并用Geant4进行了模拟。在同时满足最小可探测产额以及质子/α粒子能谱分辨的情况下,估计了测量这些反应所需的伽马源最小能量。研究结果表明,在p-过程发生的典型天体温度(T9=2.5)的Gamow能区内,对这些光致蜕变反应进行直接测量是可行的。此外,预期的实验结果可用于约束带电粒子的OMP,并最终减少p-过程核合成反应速率的不确定性。在天体环境中,相当一部分的原子核都处于激发态,要完全确定p-核素的核合成过程,仅仅获得基态靶核的俘获和光致蜕变反应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准确获取涉及激发态的俘获和光致蜕变反应率。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对(γ,pi)和(γ,αi)反应进行测量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入射光能量Me V时96,98Ru(γ,p1)反应的出射粒子探测是可行的,因为它们的第一激发态带电粒子发射占主导地位(95%)。在Me V时,八个(γ,p)反应的截面比明显增大。在Me V时,可探测到123Te(γ,α)反应的和125Te(γ,α)反应的;而在Me V时可探测到87Sr(γ,α)反应的。相应地,根据细致平衡原理,推导出它们的反俘获反应的分截面比。由于光致蜕变逆反应的直接实验只能在基态原子核上进行,以上的光致蜕变测量可以为带电粒子俘获反应提供补充结果,并有助于从实验上对带电粒子OMP进行约束。在基于LCS-NRF的化合物无损检测方面,我们结合NRF信号探测和元素比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对毒品(如冰毒、可卡因、海洛因、氯胺酮和吗啡)进行无损检测的新方法。通过NRF探测,可以获得样品中核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而对毒品进行鉴别和检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康普顿光子束流为1011的条件下,12C、14N和16O的四个NRF信号峰均可被探测到,其显着性水平为7–24σ。利用元素比方法,提取了毒品中14N/12C和16O/12C的比值,预测得到的元素比与理论值吻合较好。此外,探讨了在铁盒/咖啡因等良性材料屏蔽下的毒品无损检测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实际可行的测量时间内识别毒品和爆炸物,在违禁品的在线无损检测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在基于LCS-NRF的特殊核材料断层扫描成像方面,探讨了通过NRF探测对特殊核材料进行同位素级别的断层成像的可行性。首先,我们结合散射NRF(s NRF)和透射NRF(t NRF)探测,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多种同位素进行无损识别以及成像的新方法。蒙卡模拟表明,通过对被测物体进行一维的s NRF扫描,可以判断235,238U同位素的存在与否,并可推导出被测物体中的同位素比值235U/238U。经同位素识别和同位素比值预测后,用t NRF探测方法实现了235U的断层扫描成像。重建图像显示,隐藏在铁棒中的235U的空间分布可以被清晰地显示出来。另一方面,我们结合s NRF探测和发射型断层成像算法(ECT),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获取多种SNM同位素断层图像的新方法。在s NRF探测中,在NRF反应的作用下,不断放出伽马退激辐射的目标同位素可被视为一个形状未知的伽马放射源,其空间分布可以通过ECT算法进行有效重建。研究表明,从s NRF-ECT图像中可以同时获取隐藏在铁棒中的235U和238U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筛选出隐藏在金属材料中的特殊核材料,并且具有实现同位素成像的潜力。

朱镜璇[4](2021)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深度学习探究氨基酸突变或配体结合对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蛋白质(酶)的功能高度依赖于其精细复杂的分子结构,其内部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会引发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而实现蛋白质的功能。特定氨基酸的突变或者不同配体的结合可能会引发蛋白质功能的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常伴随着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内部残基以及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分子动力学模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模拟轨迹的统计和分析对于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开发出一种分析方法能够推断驱动蛋白质复杂运动的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深度学习领域的图神经网络在简单物理运动和骨架动作识别等动力学场景中有成熟的应用。因此,利用图神经网络学习生物大分子的运动轨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图神经网络深入研究了几种与重大疾病相关的不同调控机制的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突变Y68I/G109P提高阿洛酮糖酶CbDPEase催化活性的理论机制D-阿洛酮糖有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等生理功能,由于其在自然界中极其稀缺且合成困难,通过提高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CbDPEase)的催化效率来提高其产量变得至关重要。为了研究突变Y68I/G109P提高CbDPEase催化活性的理论机制,我们借助常规分子动力学(c MD)模拟和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ASMD)模拟对底物D-果糖分别结合野生型和Y68I/G109P CbDPEase的复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突变Y68I/G109P提高了功能性残基的中介中心性,增强了D-果糖与CbDPEase之间的相互作用。在D-果糖从Y68I/G109P CbDPEase中解离的过程中,门控残基F248和W114的苯环平面可以持续平行于D-果糖的拉伸方向,使得酶通道处于开放状态,稳定了D-果糖与苯环之间的相互作用。2.活性突变E203K和P124S对曲美替尼抑制MEK1的影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EK1)在RAS-RAF-MEK-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通路的异常活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有报道称两个活性突变(E203K和P124S)增强了MEK1的活性,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曲美替尼分别结合非活性(WT和A52V)MEK1和活性(E203K和P124S)MEK1的复合物进行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拉伸分子动力学(SMD)模拟,来探究活性突变对MEK1与曲美替尼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突变E203K和P124S使MEK1中激活片段(activation segment)的二级结构由螺旋转变为环状区域,其构象从关闭状态变成开放状态;尤其对于P124S MEK1而言,核心激酶结构域1和激活片段之间的反向运动会减弱曲美替尼对MEK1的结合亲和力。此外,突变E203K和P124S使MEK1的变构通道变宽变短,从而曲美替尼的解离更加容易,减弱了曲美替尼对MEK1的抑制作用。3.配体结合对磺基转移酶SULT2A1结构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影响Ⅱ类代谢酶的胞质磺基转移酶(SULTs)通过将磺酸盐基团从辅因子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转移到底物上来实现小分子的磺化反应。为了研究不同配体(辅因子、底物或抑制剂)的结合影响SULT2A1结构稳定性和底物选择性的理论机制,我们借助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批量对接的方法研究了辅因子(PAP)和底物/抑制剂(LCA、raloxifene、α-hydroxytamoxifen、ouabain和3’-phosphoadenylyl sulfate)对SULT2A1构象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PAP的结合使SULT2A1中的活性位点cap(active-site cap,loop16)有明显的向内位移,缩小了活性口袋的空间,从而导致底物的选择性发生显着改变。因此,当PAP存在时,较小尺寸的底物(如LCA)可以稳定地结合在活性口袋中;然而,大尺寸底物(如3’-phosphoadenylyl sulfate和raloxifene)更倾向结合到没有PAP结合的开放构象中。4.利用图神经网络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学习蛋白质(酶)中的相互作用网络为了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捕获驱动蛋白质复杂运动的相互作用变化,我们首次尝试应用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神经关系推理(NRI)模型来分析模拟轨迹。在变构调节案例研究中,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Pin1)可以利用配体结合到WW结构域上,来远程调控PPIase结构域中的催化位点。通过NRI模型的学习发现:配体的结合能够增强WW和PPIase两个结构域之间的协调性和紧凑性,进而启动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之间的变构通讯。此外,我们利用NRI模型学习了前三个体系(CbDPEase、MEK1和SULT2A1)的模拟轨迹。在CbDPEase系统中,我们发现突变Y68I/G109P增强了包围活性口袋的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底物D-果糖和活性位点残基的结合亲和力。在MEK1系统中,我们发现在非活性MEK1中,残基/结构域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相反,在活性MEK1(E203K和P124S MEK1)中,αA螺旋、αC螺旋、核心激酶结构域1、激活片段和脯氨酸富集区域与整个蛋白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其中,激活片段可以作为“信使”介导MEK1中的信号传递。在SULT2A1系统中,我们发现PAP的结合能够增强loop12和loop16的相互作用,从而促使活性位点cap(loop16)朝着loop12的方向运动而导致活性口袋关闭。本研究所涉及的酶可以分为两种调控模式,一是突变和配体结合位点位于活性位点附近,能够直接调控活性位点的构象(如CbDPEase和SULT2A1的调控机制);二是突变和配体结合位点远离活性中心,需要通过变构调控改变酶的活性状态(如MEK1和Pin1的调控机制)。本研究说明NRI模型有能力推断不同调控机制下驱动蛋白质运动的残基相互作用,为轨迹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李迎福[5](2021)在《电动涡旋压缩机油气分离器短路流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电动汽车行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作为电动汽车相关产业链的电动空调涡旋压缩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内置式油气分离器对于压缩机的平稳运行极其重要,作用主要是分离制冷剂循环过程中所携带的润滑油,避免过多润滑油进入到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中影响换热效率,造成空调系统的性能下降。油气分离器分离回收回来的润滑油依次进入压缩机的背压腔、第二储油腔和各压缩腔中,起到润滑冷却压缩机部件及密封作用。如果润滑油大量流失会造成压缩机润滑不良而出现异常磨损,甚至出现压缩机涡盘干烧事故,导致空调系统的瘫痪。本文以某公司电动涡旋压缩机前壳体中的油气分离器为参考模型,针对其内部流场,仿真分析了高压气液两相流的旋流情况。以分离效率和压降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极差分析法,研究了排气管四个结构参数变化对油气分离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排气管结构参数影响次序大小;瞬态模拟了气流进入分离器旋流全过程,得到了短路流流动特征,分析表征了油气分离器内短路流流域的位置和形貌,进行了短路流占比计算,确定了短路流形成机理;最后从蜗壳式入口和锥型升气管两个结构优化方向对分离器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在排气管四个结构参数的研究中,排气管直径对压降的影响最大,排气管偏置距离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最大,对压降及分离效率的影响最弱的是排气管插入深度。发现部分气流在进入油气分离器后并不会向下进入分离空间,而是直接从排气口短路逃逸。即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定常短路流流场。探索和确定出径向速度可以很好地表征短路流区域,利用径向速度三维等值面可以确定短路流的形貌和流场大小,截取计算出了短路流流量占比。通过对对置双入口油气分离器和斜顶式入口油气分离器气相流场的研究,验证了气流碰撞是形成短路流的主要原因,减弱气流碰撞程度可以降低短路流占比。对油气分离器进行了入口结构和升气管结构优化,发现蜗壳式入口油气分离器内旋流与传统直切式入口油气分离器的内旋流相比更加稳定。入口蜗壳包角越大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越高,对于2?m以下的小粒径颗粒,分离效率增长20%以上。通过对锥筒型、直筒型和锥形升气管油气分离器的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在相同边界条件下,锥形升气管的流场参数表现优于其他升气管结构油气分离器,其内部的流场的静压分布对称,切向速度分布大于其他型号油气分离器,分离性能也更优。

肖利兴[6](2020)在《尾矿库渐进式溃坝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尾矿库是矿山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其稳定性关系到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由尾矿库溃坝而引发重大事故,给处于尾矿库周边的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损害。在我国,大部分尾矿库采用上游式筑坝法进行修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尾矿库下游存在大型居民区。以江西省为例,在其62座“头顶库”中,51座处于谷口,尾矿坝下游为开阔区域,存在居民区及大片农作物,一旦发生溃坝,必将对此地区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安全威胁,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尾矿库灾害预防性研究中,对具有开阔下游区域的尾矿库进行溃坝模拟研究是很有必要性的。针对我国尾矿库所处的现状,本文基于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工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尾矿库进行缩尺溃坝研究,并利用数值模型试验,开展同步模拟研究工作,以此来研究尾矿库在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发生洪水漫顶溃坝过程,以及溃坝后水砂流演进的过程,并分析水砂流对下游开阔地区的影响程度。根据下游的受灾程度,选用合适的工程措施来保护下游居民区和种植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通过数据收集及资料分析,将尾矿库按下游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两类:深切河谷地貌与开阔平原地貌。(2)介绍了物理试验的场地搭建过程,主要包括对原型尾矿库的资料分析、尾矿砂物理参数测定、物理试验模型制作、测量数据的采集与收集以及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的工况设计。(3)系统的开展了尾矿库溃坝后水砂流对下游的影响分析,以及工程措施实施后,对尾矿库下游水砂流的演进过程的影响分析。主要研究了本次物理模型试验所采用的相似比尺;溃坝过程中的水位过程线、淹没范围、淤积范围和溃口区域流速分析。针对试验中出现的灾害提出了工程防护措施,开展了具有工程防护措施的尾矿库溃坝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工程措施对下游开阔区域水砂流演进作用的影响。(4)利用FLOW-3D软件对燕仓尾矿库进行了 1:1建模,对下游居民区进行定点观测,并设置不同监测断面,对水流在不同区域的流量及其变化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与物理模型试验相同洪水条件的漫顶溃坝实验。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提取与整理,得到了溃坝全场流速云图、淹没深度云图、水砂影响范围、居民区敏感点处水深与尾砂沉积厚度、监测断面处的流量变化。而后,为了减轻溃坝水砂流对下游区域的影响,开展了工程防护措施对下游区域的影响研究,并与未设置防护试验组进行对比。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研究方法来对燕仓尾矿库进行研究,并对比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未设置工程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下游居民区建筑建基面低于83.78m时,都会受到水砂流的影响,地势越低洼处,影响越为严重,且洪水退去后,尾砂会大量淤积在低洼地区。在采取防护措施后,水流会对建基面低于83.38m居民区建筑造成影响。并使得居民区遭受水流影响时间推后10分钟,水流洪峰到达居民区时间推后30分钟。

夏鑫[7](2020)在《基于相变冷却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文中认为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唯一动力源,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整车性能,而温度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是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和长寿命的关键。本文利用冷媒R134a蒸发相变控制电池组温度,结合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冷媒相变过程换热特性,并优化系统冷板结构,提出改变冷媒流道布置和截面形状的方案,优化系统散热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锂电池工作原理分析其生热及传热机理,基于相变散热理论知识,建立气液相变过程质量热量传输项,编写UDF气液相变程序,添加源项,模拟冷媒相变过程。(2)建立电池热仿真模型,确定电池热物性参数,基于HPPC测试法研究电池内阻与环境温度和SOC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确定电池各部分热源输入,对不同放电倍率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电池放电温升情况做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大倍率放电或高温条件下电池温度偏高,需对电池进行散热。(3)建立电池模组散热系统仿真模型,利用CRUISE搭建整车模型,建立HWFET工况,仿真分析整车动态电流,确定系统热源输入。从不同冷媒入口温度和不同质量流量的角度研究电池相变散热系统的换热特性,分析电池温度场和含气率分布情况,提出改变冷却流道布置及其截面形状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散热系统模型可提高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4)在相同工况下,以50%乙二醇水溶液为冷媒介质仿真分析优化前后的电池散热系统冷却性能,并与R134a相变反应冷却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相变冷却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差大小都低于液体冷却,能较好的保证电池一致性。

杨小平[8](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商品推荐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近些年里互联网发展迅猛,数据量逐渐增大,大数据时代也因此到来。面对杂乱不堪的商品的信息,仅仅依靠引擎上的搜寻是很难达到该时代经销商对于消费者意图的了解程度的,因此用户很难发现真正需要的商品,慢慢形成反复的恶性循环,也同时造成“信息过载”的问题,用户这边很难掌握到他们想要的信息,那么推荐系统的到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时代的突出性问题的。像感知推荐系统和实时推荐系统都是给唯一用户进行推荐,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推荐系统,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万物皆有关联,人们会经常以组团或团体的形式加入到活动中去,像聚餐、K歌等活动都比较盛行,因此群组推荐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意义的。在群组推荐中用户的偏好不同的问题需要在“不同偏好”和“推荐受欢迎的物品”之间做一个衡量。在群组推荐这里主要分为“基于内存”和“基于模型”两个方面,在基于内存的方法中可以进行进一步划分:偏好的聚合和分数的聚合两大类。但是,这两种策略并不能够在聚合成员兴趣时对群组成员进行互动和建模。首先,在协同过滤中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来解决群组推荐中上面提到两个挑战。其次把深度学习用到了群组推荐中来,用该方法来辅助一些信息建模,当设计到建模协同过滤的问题时,关于在用户-项目交互这点,可以利用矩阵分解来当作用户-项目潜在特征的点乘。据此提出一个通用的框架,称之为NCF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过滤框架。NCF框架可以用来表达和进行推广矩阵分解。最后,尽管国内外研究逐渐转向群组推荐的领域里,因此做出了很多高效的探索,但是目前群组推荐准确率低,群组成员之间融合策略不统一,传统的求解方法是矩阵分解,MF因为使用一个简单的和固定的内积,可以用来解决用户-项目交互的难题,从而会造成限制的问题,因此提出了采用self-attention和NCF结合解决群组偏好融合的问题的群组推荐算法,也就是通过self-attention神经网络学习的偏好融合策略,然后通过NCF模型进一步整合用户--项目交互从而进行高效的组--项目推荐。通过去哪网和CAMERA2011数据集,验证了提出的自注意力机制的高效性,相较于常见的融合策略而言,所提出的自注意力机制和NCF框架结合的方法在NDCG和HR上平均性能都有所提高。

陈鹏宇[9](2020)在《基于CFD的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离心泵是一种重要的水力机械,在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发挥着关键作用。离心泵的内部流动是十分复杂的三维湍流运动,对于早期使用的半经验半计算的离心泵设计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其内部流动情况,从而导致离心泵性能指标与设计值相差较大,进而使离心泵的运行常常偏离设计工况,最终引起泵的效率和使用寿命的下降。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对离心泵进行内部流场数值模拟有助于从更深的层次去了解离心泵的运行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获得实验中难以直接观测到的离心泵内部流场压力分布、速度分布以及流动细节,进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离心泵进行优化设计。对改善离心泵内部的流态和运行特性,提高水力性能和抗空蚀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研究在提倡绿色、环保、节能的当今更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单级单吸离心泵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不同形状的流道进口对离心泵水力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比较渐缩型、渐扩型和平直型三种叶轮流道进口的离心泵,发现渐扩型流道进口能够有效提高离心泵效率;随后又增加了4组不同进口直径尺寸的渐扩型流道进行模拟对比后,发现随着渐扩梯度的增大,离心泵的效率会先增加,在出现峰值后又逐渐降低。(2)选用叶片数为Z=4、5、6、7、8、9的六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不同叶片数对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发现叶片数过少会削弱叶片对流体的约束能力,使液流难以贴近叶片型线。随着叶片数增加叶轮区域压力和速度分布更为均匀,蜗壳隔舌处回流现象有所缓解,改善了内部流动状况。但叶片数过多则会使流道变窄,导致叶片对流体排挤作用变得明显,使叶轮入口处撞击损失增大,最终导致效率降低。(3)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静压分布、流道和叶片速度分布与湍动能分布,发现SST k-ε模型在不同状态下对流态的预测都与其他三种模型存在偏差,RNG k-ε模型在大流量工况下的速度分布与实际情况不符,对比得出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eallizable k-ε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结果准确性更高。

叶诚伟[10](2018)在《某客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研究与散热性能改进》文中提出在当下世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不可再生能源日益减少、尾气排放标准逐渐提高的环境下,发动机舱热管理技术逐渐演化为保证车辆在极端工作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检举措施。随着车辆设计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在满足足够动力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的条件下,车辆早已被压缩成一个精密的移动工具,发动机舱安置空间的压缩,大量电子元件以及高功率发热机体被挤压在一起,导致关键零部件因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发生变形或失效,这无疑对车辆的发动机舱冷却性能提出了巨大的考验。本文为了在产品初期开发匹配过程中,改善发动机舱的冷却性能,得到机舱的冷却效率初步分析结果,为后续车型发动机舱及其内部零件的改进布置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后期因多次改型、完善、试验验证所带来的时间和财力上的浪费,采用一维、三维联合仿真的方法,对某中型客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动机舱冷却性能仿真分析,同时将模拟仿真结果与样车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这套流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并利用CFD仿真软件对此车型的冷却系统进行匹配研究,以及对机舱现存的结构布置问题,提供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仿真结果显示发动机舱的散热性能有所提升,能为后续工程提供指导。选用一维软件KULI对发动机冷却组进行稳态仿真计算。通过对冷却系统中散热器、风扇、中冷器等各个部件进行台架试验,收集各部件台架试验中的各项性能数据,包括冷却性能参数曲线、结构参数等,并输入车辆在额定功率、最大扭矩工况下的工作条件数据以及三维模拟仿真中的修正边界结果,得出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的仿真结果,并与热平衡试验下的样车水温进行对标,确认一维、三维仿真的精度。组建并计算四种冷却系统部件匹配的一维模拟仿真模型,对比匹配前后的冷却液降温效果,结果显示:更换散热器更有助于维持发动机水温的工作平衡。最后利用三维流体分析软件STARCCM+对发动机舱进行数值模拟仿真,通过结果观察发动机舱的气体温度和速度分布,认为该车发动机舱温度满足法规要求,散热性适中,并找到其内部问题较重的部件设计结构及布置方式。通过将方形导流罩造型改为三角形通道,增加了散热器在高速时的表面进风量约2%,在低速时虽下降了2.1%,但导流罩体积的减少增加了发动机舱内的进风量,舱温明显下降,利大于弊;通过增加后舱门开口导流翼板、散热器上端开口密封、分离高温热源等改进措施,对发动机舱内部的气流流动问题进行了改善,增强了发动机舱的散热性能,为后续车辆生产提供参考依据,能够更好地适应温度较高地区的设计要求。

二、VLES Modelling with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LES Modelling with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冷却系统泵站运行调度与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问题及算法描述
    2.1 高炉冷却水系统
        2.1.1 高炉冷却原理
        2.1.2 高炉冷却水系统组成
    2.2 离心式水泵
        2.2.1 基本特性参数
        2.2.2 工作点调节
        2.2.3 性能指标预测
        2.2.4 并联泵组能效优化
    2.3 相关算法描述
        2.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2.3.2 迁移学习
        2.3.3 粒子群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迁移学习的离心式水泵模型
    3.1 基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的特征提取
    3.2 最小二乘归纳式迁移学习算法
    3.3 离心式水泵性能指标预测仿真实验
        3.3.1 离心式水泵扬程的可迁移性
        3.3.2 基于迁移学习的离心式水泵扬程性能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变工况并联泵组供水系统能效优化
    4.1 并联变频泵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分析
        4.1.1 同型号并联泵组能效分析
        4.1.2 不同型号并联泵组能效分析
        4.1.3 多工况变化条件下并联泵组能效最优研究
    4.2 基于LSITL-PSO算法的并联泵组能效优化方案
        4.2.1 基于迁移学习的水泵性能曲线预测
        4.2.2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并联泵组能效寻优
    4.3 并联泵组能效控制最优策略仿真实验
        4.3.1 PSO算法进行并联泵组能效寻优
        4.3.2 LSITL-PSO算法进行并联泵组能效寻优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开机特性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2.3.2 轴系模型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2.4.2 参数设置
        2.4.3 模型验证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验证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4.4.2 数据来源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5.3.3 互补性验证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附录 B 参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高强度准单能伽马源的光致蜕变和核共振荧光无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伽马源的产生方式
        1.1.1 轫致辐射
        1.1.2 俘获核反应
        1.1.3 正电子飞行湮灭
        1.1.4 激光康普顿散射
    1.2 运行和在建的激光康普顿伽马源装置
        1.2.1 美国的高强度伽马源(HIγS)
        1.2.2 日本的New SUBARU
        1.2.3 罗马尼亚的欧盟强激光基础设施-核物理部(ELI-NP)
        1.2.4 中国的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
    1.3 论文选题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现状
        1.3.3 研究意义
    1.4 内容安排
第2章 光致蜕变反应率对光学势的敏感性研究
    2.1 前言
    2.2 光致蜕变反应的理论分析
        2.2.1 反应机制及模型
        2.2.2 光学模型势
    2.3 光致蜕变反应截面及反应率
        2.3.1 计算方法
        2.3.2 计算结果
        2.3.3 光致蜕变测量提议
    2.4 基于ELI-NP伽马装置的光致蜕变反应模拟
        2.4.1 物理建模
        2.4.2 带电粒子能谱
        2.4.3 光致蜕变反应产额
        2.4.4 光致蜕变测量可行性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产生激发态剩余核的光致蜕变反应研究
    3.1 前言
    3.2 (γ,p)_(L0i)和(γ, α)_(L0i)反应的理论分析
    3.3 (γ,p)_(L0i)和(γ, α)_(L0i)反应的蒙卡模拟
        3.3.1 带电粒子产额的探测阈值
        3.3.2 各反应道的产额贡献率
        3.3.3 出射带电粒子的能量
        3.3.4 出射带电粒子能谱
        3.3.5 俘获反应截面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核共振荧光(NRF)的毒品无损检测
    4.1 前言
    4.2 NRF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1 NRF反应截面
        4.2.2 出射光子角分布
        4.2.3 NRF物理建模
    4.3 结果
        4.3.1 背散射检测的NRF产额
        4.3.2 毒品的NRF特征信号
        4.3.3 毒品的元素比分析
        4.3.4 屏蔽状态下的毒品检测
        4.3.5 元素比方法的系统误差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透射NRF探测的特殊核材料成像
    5.0 前言
    5.1 物理模型构建
        5.1.1 特殊核材料的NRF截面及角分布
        5.1.2 散射NRF探测布局
        5.1.3 透射NRF探测布局
    5.2 结果
        5.2.1 散射NRF信号
        5.2.2 透射NRF信号
        5.2.3 透射型断层成像算法
        5.2.4 成像结果
    5.3 讨论
        5.3.1 漏检率与探测时间
        5.3.2 角分布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散射NRF探测的特殊核材料断层成像
    6.1 前言
    6.2 物理建模
        6.2.1 探测布局
        6.2.2 参数设置
    6.3 结果
        6.3.1 散射NRF信号
        6.3.2 成像算法
        6.3.3 成像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深度学习探究氨基酸突变或配体结合对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生物学方法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1.1.1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
        1.1.2 核磁共振技术
        1.1.3 冷冻电镜技术
    1.2 分子动力模拟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1.2.1 氨基酸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1.2.2 配体结合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1.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分析方法
        1.3.1 互相关性分析
        1.3.2 主成分分析
        1.3.3 残基相互作用网络及网络中心性分析
        1.3.4 结合自由能分析
        1.3.5 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4 图神经网络简介及其在运动系统中的应用
        1.4.1 图神经网络
        1.4.2 图神经网络在运动系统中的应用
        1.4.3 图神经网络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轨迹的可行性
    1.5 研究目的与论文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
        2.1.1 分子力场
        2.1.2 常用的分子力场
        2.1.3 牛顿运动方程
        2.1.4 分子动力学的有限差分算法
        2.1.5 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综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流程
    2.3 主成分分析
    2.4 互相关性分析
    2.5 蛋白质网络分析
    2.6 MM-PBSA计算分析方法
    2.7 图神经网络
    2.8 神经关系推断模型
        2.8.1 编码器
        2.8.2 采样
        2.8.3 解码器
第3章 突变Y68I/G109P提高阿洛酮糖酶CbDPEase催化活性的理论机制
    3.1 引言
    3.2 模拟细节
        3.2.1 体系准备
        3.2.2 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3.3.1 同源模建结构验证
        3.3.2 网络中心性分析
        3.3.3 蛋白质内部残基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3.4 结合自由能分析
        3.3.5 CbDPEase的通道分析
        3.3.6 解离通道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活性突变影响曲美替尼抑制MEK1活性的理论机制
    4.1 引言
    4.2 模拟细节
        4.2.1 体系准备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3 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曲美替尼与MEK1的结合模式
        4.3.2 活性突变对MEK1结构稳定性、二级结构以及网络相互作用的影响
        4.3.3 活性突变对MEK1结构运动的影响
        4.3.4 CAVER3.0识别MEK1的变构通道
        4.3.5 曲美替尼从野生型和三个突变体MEK1通道中的解离过程
    4.4 小结
第5章 配体结合影响磺基转移酶SULT2A1结构稳定性和选择性的理论机制
    5.1 引言
    5.2 模拟细节
        5.2.1 体系准备
        5.2.2 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
        5.2.3 批量分子对接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ULT2A1结构稳定性分析
        5.3.2 网络中心性和蛋白质结构网络分析
        5.3.3 辅因子PAP和底物LCA的结合对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5.3.4 配体结合后的SULT2A1的运动变化
        5.3.5 SULT2A1的底物选择性分析
        5.3.6 交互指纹(IFP)分析
        5.3.7 大尺寸配体与开/闭构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利用图神经网络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学习蛋白质中的相互作用网络
    6.1 前言
    6.2 NRI模型构造细节
    6.3 NRI模型学习经典Pin1变构调节过程中的长程相互作用
    6.4 突变Y68I/G109P对阿洛酮糖酶CbDPEase中相互作用的影响
    6.5 活性突变对MEK1中相互作用的影响
    6.6 配体结合对磺基转移酶SULT2A1中相互作用的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氨基酸突变对酶活性的影响
        7.1.2 配体结合对酶活性的影响
        7.1.3 利用图神经网络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学习蛋白质(酶)中的相互作用网络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电动涡旋压缩机油气分离器短路流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概述
        1.2.1 油气分离器基本结构
        1.2.2 油气分离器原理研究
        1.2.3 油气分离器性能评价指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3 二次流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动涡旋压缩机润滑系统及油气分离器模型
    2.1 引言
    2.2 制冷系统
        2.2.1 电动汽车制冷循环
        2.2.2 制冷剂
        2.2.3 润滑油
    2.3 润滑系统
        2.3.1 电动涡旋压缩机结构
        2.3.2 压缩机润滑油路
    2.4 油气分离器模型
        2.4.1 油气分离器几何模型
        2.4.2 模型网格划分
    2.5 数值计算方法
        2.5.1 控制方程
        2.5.2 湍流模型
        2.5.3 离散格式
        2.5.4 压力插补格式
        2.5.5 压力与速度耦合
    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气分离器排气管多结构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物理模型尺寸
    3.3 网格划分
    3.4 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3.5 边界条件设置
    3.6 油气分离器正交试验设计
    3.7 油气分离器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3.8 综合平衡法分析
    3.9 模拟结果分析
        3.9.1 静压模拟结果分析
        3.9.2 切向速度模拟结果分析
        3.9.3 轴向速度模拟结果分析
        3.9.4 油滴粒径和转速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气分离器短路流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短路流特征分析
    4.3 短路流表征分析
        4.3.1 静压分布
        4.3.2 切向速度
        4.3.3 轴向速度
        4.3.4 径向速度
        4.3.5 湍流强度
        4.3.6 湍流耗散
    4.4 短路流占比计算
    4.5 短路流形成机理研究
        4.5.1 对置双入口、斜顶式入口油气分离器的结构设计
        4.5.2 短路流特征分析
        4.5.3 短路流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气分离器结构优化
    5.1 引言
    5.2 蜗壳式入口油气分离器短路流削减研究
        5.2.1 蜗壳式油气分离器结构设计
        5.2.2 蜗壳式油气分离器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5.2.3 蜗壳式油气分离器短路流对比
        5.2.4 蜗壳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性能研究
        5.2.5 三种入口油气分离器流场分析
    5.3 油气分离器升气管结构优化研究
        5.3.1 锥筒型油气分离器的设计
        5.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3 分离效率对比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内容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尾矿库渐进式溃坝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尾矿库溃坝机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概况与设计
    2.1 试验概况
        2.1.1 洪水计算
        2.1.2 尾矿砂物理性质
    2.2 试验设计
    2.3 物理模型试验布设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理模试验中溃坝水砂流对下游的影响分析
    3.1 尾矿库溃坝物理模型试验原理
        3.1.1 模型相似条件
        3.1.2 模型砂的选取
        3.1.3 模型比尺
    3.2 物理模型溃坝试验
        3.2.1 溃坝过程概述
        3.2.2 水位过程线
        3.2.3 溃坝后下游断面形状
        3.2.4 淹没范围及对下游村庄的影响
        3.2.5 下游淤积范围
        3.2.6 溃坝流速场测量分析
    3.3 工程防护措施对溃坝后果的影响
        3.3.1 溃坝过程概述
        3.3.2 工程措施对水位过程线的影响分析
        3.3.3 工程措施对溃坝后下游断面淤积形状的影响
        3.3.4 淹没范围及对下游村庄的影响
        3.3.5 工程措施对下游淤积范围影响分析
        3.3.6 溃口下游流速测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尾矿库溃坝数值模型实验
    4.1 尾矿库溃坝数值模型试验原理
        4.1.1 控制方程
        4.1.2 计算模块
    4.2 模型设置及试验参数确定
    4.3 溃坝水砂流对下游影响
        4.3.1 溃坝水砂流全场流速及淹没深度分析
        4.3.2 溃坝水砂流影响范围及敏感点监测数据分析
        4.3.3 各个监测断面水砂流流量与尾砂沉积分析
    4.4 工程措施对溃坝水砂流的影响
        4.4.1 拦挡坝对全场淹没深度及流速影响分析
        4.4.2 拦挡坝对下游受灾范围及敏感点受灾程度影响分析
        4.4.3 拦挡坝对下游流量与尾砂沉积厚度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相变冷却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锂电池生热机理与相变换热理论
    2.1 锂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及传热机理
        2.2.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2.2.2 锂离子电池传热机理
    2.3 相变换热数值计算理论
        2.3.1 多相流模型
        2.3.2 湍流模型
        2.3.3 气液相变理论
        2.3.4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及小模组热仿真
    3.1 锂离子电池温度场建模
        3.1.1 锂离子电池三维热模型建立
        3.1.2 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3.2 测试电池内阻和开路电压
        3.2.1 测试对象与测试设备
        3.2.2 测试方法
        3.2.3 测试结果分析
    3.3 锂离子电池数值模拟
        3.3.1 几何模型
        3.3.2 网格模型
        3.3.3 确定仿真热源
        3.3.4 设置仿真条件
    3.4 不同条件下单体温度场仿真
        3.4.1 不同放电倍率的单体温度场分析
        3.4.2 不同环境温度的单体温度场分析
    3.5 小模组电池温度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锂离子电池组相变散热系统设计及优化
    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4.1.1 电池组散热系统模型
        4.1.2 网格模型
    4.2 基本假设与控制方程
        4.2.1 基本假设
        4.2.2 控制方程
    4.3 电池组相变散热系统仿真
        4.3.1 动态工况下的电池放电特性分析
        4.3.2 冷媒物性参数的拟合
        4.3.3 仿真条件设置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电池组相变散热系统换热特性分析
        4.4.1 不同入口质量流量系统换热特性分析
        4.4.2 不同冷媒温度系统换热特性分析
    4.5 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设计及仿真
        4.5.1 优化模型
        4.5.2 优化模型冷却性能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冷媒介质散热系统冷却性能分析
    5.1 液体冷却性能仿真
        5.1.1 原模型液体冷却性能分析
        5.1.2 优化模型液体冷却性能分析
    5.2 不同冷媒介质冷却性能分析
        5.2.1 原模型冷却性能分析
        5.2.2 优化模型冷却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附录 B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深度学习的商品推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组织与结构
第2章 基础理论及技术
    2.1 群组推荐的定义和三个过程
    2.2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及din模型
    2.3 矩阵分解MF及推荐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群组推荐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群组形成过程
        3.1.1 主题提取
        3.1.2 群组划分
    3.2 用户偏好融合策略的研究
        3.2.1 self-attention理论基础和模型介绍
        3.2.2 利用自注意力机制优化群组推荐
    3.3 关于NCF框架的研究
        3.3.1 矩阵分解MF框架及MF的缺陷
        3.3.2 MF框架作为NCF框架的一个特例
        3.3.3 对神经协同过滤NCF框架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elf-attention机制和NCF框架的群组推荐算法
    4.1 算法拟解决的问题
    4.2 算法思想流程和数据输入输出
    4.3 基于self-attention机制和NCF框架的群组推荐算法
        4.3.1 利用self-attention机制进行偏好融合
        4.3.2 利用NCF神经感知进行群组推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elf-attention机制和NCF框架的群组推荐算法实验
    5.1 实验评测指标和数据集构建
    5.2 实验方案和参数设置
    5.3 实验测试集构建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CFD的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3 离心泵内部流动优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离心泵内部流动优化研究现状
        1.3.2 叶片数对离心泵内部流动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理论与发展
    2.2 流动控制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运动方程
        2.2.3 能量守恒方程
    2.3 数值计算方法
        2.3.1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
        2.3.2 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方法(RANS)
        2.3.3 概率密度函数法(PDF)
        2.3.4 大涡模拟法(LES)
    2.4 湍流模型
        2.4.1 标准k-ε模型
        2.4.2 RNG k-ε模型
        2.4.3 SST k-ε模型
        2.4.4 Reallizable k- ε模型
        2.4.5 大涡模拟模型
    2.5 控制方程的求解方法
        2.5.1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2.5.2 有限差分法
        2.5.3 有限元法
        2.5.4 边界元法
        2.5.5 有限体积法
第三章 离心泵的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
    3.1 建模软件介绍
    3.2 内部流体的三维建模
    3.3 网格划分方法
        3.3.1 结构化网格
        3.3.2 非结构化网格
        3.3.3 混合网格
    3.4 三维流场的网格划分
第四章 离心泵流道和叶片数对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离心泵效率影响因素
    4.2 模拟计算方法及设置
        4.2.1 求解器和计算模型设置
        4.2.2 运行环境设置和材料定义
        4.2.3 流体域定义和边界条件设置
        4.2.4 求解方法和计算设置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叶轮流道入口形状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4.3.2 渐扩型流道进口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4.3.3 叶片数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4.3.3.1 不同叶片数的流道压力
        4.3.3.2 不同叶片数的流道速度
        4.3.3.3 不同叶片数的流道湍动能
第五章 不同湍流模型的离心泵数值模拟分析
    5.1 湍流模型介绍
    5.2 模拟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分析
        5.2.1 额定流量工况下的不同湍流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1.1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压力
        5.2.1.2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速度
        5.2.1.3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湍动能
        5.2.2 小流量工况下的不同湍流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2.1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压力
        5.2.2.2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速度
        5.2.2.3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湍动能
        5.2.3 大流量工况下的不同湍流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3.1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压力
        5.2.3.2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速度
        5.2.3.3 不同湍流模型的流道湍动能
    5.3 不同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某客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研究与散热性能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发展状况
    1.3 国外发展状况
    1.4 发动机舱热管理概述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2.1 流体与传热控制方程组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2 湍流控制方程
        2.2.1 湍流及层流
        2.2.2 湍流基本方程
    2.3 湍流的数值计算模拟模型
        2.3.1 重整化群湍流模型
        2.3.2 可实现湍流模型
        2.3.3 壁面粘流处理方法
    2.4 控制方程的离散
        2.4.1 离散方法
        2.4.2 离散格式
    2.5 总体处理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维数值仿真修正与试验标定
    3.1 冷却循环部件建模
        3.1.1 散热器
        3.1.2 中冷器
        3.1.3 风扇
    3.2 空冷侧建模
    3.3 一维模拟仿真计算
    3.4 试验方法
        3.4.1 整车热转鼓试验
        3.4.2 道路舱温测点试验
    3.5 试验数据及结果标定
    3.6 一维冷却系统匹配研究
        3.6.1 选型参数
        3.6.2 匹配分析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舱热管理三维模拟仿真
    4.1 三维模型搭建
        4.1.1 模型前期清理
        4.1.2 多孔介质模型
        4.1.3 风扇模型
        4.1.4 计算域建立
    4.2 边界参数设置
        4.2.1 外边界参数
        4.2.2 内边界参数
        4.2.3 分析方法
    4.3 发动机舱空气速度场分析
        4.3.1 Y向截面上的速度场分布
        4.3.2 Z向截面上的速度场分布
        4.3.3 X向截面上的速度场分布
    4.4 发动机舱气体温度分布分析
        4.4.1 Y向截面上的温度分布云图
        4.4.2 Z向截面上的温度分布云图
        4.4.3 X向截面上的温度分布云图
    4.5 客车发动机舱热评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舱的改进
    5.1 冷却系统导流罩的改进
        5.1.1 导流罩改进前后速度流线图及散热器进风量
        5.1.2 导流罩改进前后发动机舱内的温度云图
    5.2 散热器壳体的改进
        5.2.1 壳体开口密封前后的速度矢量图
        5.2.2 壳体开口密封前后的发动机舱温度云图
    5.3 后舱门散热条孔改进
        5.3.1 后舱门条形口添加导流翼板前后的速度矢量图
        5.3.2 后舱门条形口添加导流翼板前后的温度分布云图
    5.4 发动机舱布置改进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四、VLES Modelling with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冷却系统泵站运行调度与性能预测研究[D]. 杨鑫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高强度准单能伽马源的光致蜕变和核共振荧光无损检测研究[D]. 蓝浩洋. 南华大学, 2021(02)
  • [4]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深度学习探究氨基酸突变或配体结合对酶活性的影响[D]. 朱镜璇. 吉林大学, 2021(01)
  • [5]电动涡旋压缩机油气分离器短路流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D]. 李迎福.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尾矿库渐进式溃坝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实验研究[D]. 肖利兴. 南昌大学, 2020(01)
  • [7]基于相变冷却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D]. 夏鑫. 贵州大学, 2020(04)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商品推荐算法研究[D]. 杨小平.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基于CFD的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分析[D]. 陈鹏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某客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研究与散热性能改进[D]. 叶诚伟. 厦门理工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使用重整化组进行 VLES 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