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对银行业人才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加入WTO对银行业人才的影响及对策

一、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人才的冲击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指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李其成[2](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李洋[3](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王筝[4](2013)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影响和制约,对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并逐步发展的。几十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强,逐步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2006年12月11日,中国履行了加入WTO时的“五年承诺”,对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政策上,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的多个限制。如今,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已经没有了区域限制、业务限制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大规模的进入,对我国金融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有挑战。首先,外资银行在生产管理经验、业务开发拓展、人才储备和培养、客户服务等方面确实值得中国商业银行的借鉴和学习。然而,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逐步抢占市场份额、与中国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形式亦不容小视。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银行业的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银行效率的提高不但能够推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系统的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指导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计量的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使用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形式建模,定性、定量的分析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简要介绍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经营现状分析。其次,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进行了两方面的实证分析。一:着重的阐述了银行效率测度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并主要运用SFA(随机前沿法)方法对中国15家银行(其中国有银行五家,股份制银行10家)自1995年至2011年以来的银行效率进行了测度。二:本文选取了1995年至2011年的一系列外资银行进入的测度数据,并且与第三章所测得商业银行效率进行回归分析,来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了产权性质(国有和股份制)对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影响。最后,对于怎样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以及控制外资的进入程度给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1.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自1995年来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速率逐渐变慢。且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效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3.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有显着的影响。4.我国加入WTO前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发生了改变,且股份制银行面对变动的反映较明显,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变动的反应较不明显。

董维维[5](2009)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在创造收入、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一直是各国讨价还价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本文在金融自由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度量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历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部门的开放现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以及开放产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理论和方法选取比较,本文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Mattoo·A分别构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定量分析模型,测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依存度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997-2007年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等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分析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开放历程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开发趋势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基于市场准入水平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对2001-2006年入世过渡期和2007年入世结束后的金融服务业及各部门的市场准入水平进行测算,并对测度结果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部门的开放顺序为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明显低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日本、美国等国家。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部门的开放对策,同时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开放过程中具体的开放建议。

许婷婷[6](2008)在《WTO体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知识经济的国际宏观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快速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尤其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极大促进了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加入WTO,对我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冲击和震荡都是全面的、深刻的和久远的。金融服务贸易作为目前我国经济领域较为落后的部门和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经济部门,在入世之后,尤其是在过渡期期满之后,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已经逐步到位,国内金融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了解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探讨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参考前人提出的金融市场开放影响和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阐述了金融服务贸易的内涵及其类型,并对约束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尤其是相关规则作了介绍和分析评价。金融服务是WTO下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所涵盖的最重要的服务部门, WTO约束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世贸组织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则是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开展服务贸易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次,对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水平以及市场开放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评析。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的分析,得出从贸易角度和外商投资的角度看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成绩很大,但开放度依然偏小的结论。同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的双重影响;第三章首先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接着阐述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模式,最后运用贸易竞争力TC指数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得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虽然薄弱,但正在逐年提高,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之上,最后的第四章提出了WTO体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给我国以启示,接着阐述了运用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保护国内金融市场,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阐述了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应对挑战,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梁紫千[7](2008)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过渡期后的发展对策》文中指出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加入WTO后,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开放的重要部门,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2006年12月11日,我国结束入世过渡期,正式进入后WTO时代,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和国内银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有更多的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国内银行业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加速改革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在全面开放时代,无论是正在“走出去”的国内银行,还是正在“走进来”的外资银行,都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更好的适应现实的发展。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以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为背景,以加入WTO为新的条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外部影响。结合过渡期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新情况,以及我国银行业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探寻过渡期后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对策。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和基本原则,阐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加入WTO的具体承诺,同时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是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从外资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激励两个方面,分析外资银行带来的影响,同时论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第四部分介绍WTO过渡期后的发展问题,从开放度、当前的国际金融风险及稳定性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对过渡期后国内银行的稳定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即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新情况下,积极应对挑战,加快银行业的改革,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走出国门,逐步实现国际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张崇楷[8](2008)在《WTO框架下两岸金融服务业合作研究 ——以银行业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先后于2001年12月11日和2002年1月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会员。而世界贸易组织是现今最重要的国际经贸组织,素有“经贸联合国”之称。金融服务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的重点产业,其中以银行服务业与社会联系最为广泛。服务贸易总协议是国际间最主要的服务贸易规范,银行服务业即是受其规范的服务行业之一。本论文主要讨论WTO架构下关于海峡两岸金融服务合作问题。为了加入WTO,两岸于入会当时纷纷就银行服务业之开放了相关承诺。加入WTO后,海峡两岸为了履行入会时所做的承诺,皆对相关的法律规范作了修正。因此,本论文就两岸关于银行业设立服务据点之规范及WTO对其规范之影响,分别说明和讨论。又,由于加入WTO后,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在外资银行的竞争之下,两岸的银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加入WTO后对两岸银行业造成的有利与不利之影响以及因应之道,作出分析与探讨。再者,因为台商在促进交流上贡献很大,所以也将对台商在大陆地区融资的难点作出讨论。最后,本论文就两岸加入WTO后对两岸银行业产生的影响做出最终的结论。本论文认为,两岸的未来发展必须建立在法律协议之上,而非口头或宣传性的法规。而加入WTO正是此一契机。文后也将对未来两岸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后续的建议与对策。

张耀平[9](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三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肖晶[10](2006)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可以提高当地银行业的经营效率,促使其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业务来提高竞争能力。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快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使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在中资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和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中资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使我国的银行体系稳健性受到严重挑战。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运营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外资银行在华实力不断增强。按照入世承诺,我国将在入世过渡期内逐步兑现“开放审慎性发放营业许可证、外汇业务及时开放、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和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现在,已到了全面开放的最后时刻,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深入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指标分析,比较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劣以及中资银行竞争劣势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要实现外资银行进入的利益最大化,必须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素质和竞争能力,改善中资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加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力度,正确处理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二、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人才的冲击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人才的冲击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方法,文章结构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结构
    1.3.3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2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
2.1 加入WTO前的阶段
    2.1.1 1797年至1990年的探索期
    2.1.2 1990年至1997年的快速发展期
    2.1.3 1997年至2000年的衰退期
2.2 加入WTO后的阶段
    2.2.1 2001年加入WTO至2006年的五年过渡期
    2.2.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至今 3 基于SFA方法的银行效率的测度
3.1 银行效率定义及其分类
3.2 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及模型的选择
    3.2.1 SFA方法的基本模型
    3.2.2 SFA方法的改进
    3.2.3 本文模型的选择
3.3 随机前沿模型、变量和数据的确定
    3.3.1 随机前沿函数的选择
    3.3.2 变量的选择
    3.3.3 数据的选取
3.4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的实证研究
    3.4.1 商业银行效率测量的假设
    3.4.2 商业银行效率的测量 4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对现有模型的综述
4.2 对模型的改进
    4.2.1 数据来源及选取
    4.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3 结果分析 5 政策建议
5.1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建议
5.2 对国家的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A: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值
附录B: 外资银行进入数据及其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涵义
    2.2 金融服务开放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2.2.2 金融服务开放的其他理论基础
    2.3 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3.1 20世纪60、70年代度量方法
        2.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度量方法
    2.4 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4.1 承诺部门范围指标的度量方法
        2.4.2 服务部门开放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
    2.5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5.1 基于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度量研究
        2.5.2 基于承诺开放水平的度量研究
        2.5.3 基于金融开放广度指标的度量研究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现状
        3.2.1 银行业
        3.2.2 保险业
        3.2.3 证券业
        3.2.4 其他
    3.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现状
        3.3.1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3.2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3.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贸易开放度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建立的前提
        4.1.2 指标选择思路
    4.2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建立的假设与前提
        4.2.2 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4.2.3 测度公式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贸易依存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5.1 开放度度量指标的选取
    5.2 度量方法的确定
    5.3 开放度度量实证研究
        5.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5.3.2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5.3.3 因子分析开放度度量过程
    5.4 度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6.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搜集
    6.2 度量过程
        6.2.1 "末级指标"的计量
        6.2.2 因素层的计算
        6.2.3 准则层的计算
        6.2.4 市场准入的计算
    6.3 度量结果分析
        6.3.1 各部门间市场准入开放程度的比较
        6.3.2 我国与他国(地区)间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总体原则
        7.1.2 银行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3 保险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4 证券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建议
        7.2.1 加强中国参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战略
        7.2.2 注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风险及存在问题
        7.2.3 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7.2.4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7.2.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A.参与课题
    B.发表论文
    C.获奖情况

(6)WTO体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WTO 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解释及其规则评述
    第一节 金融服务贸易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一、金融服务贸易纳入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背景及其原因
        二、金融服务贸易的内涵
        三、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WTO 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则评述
        一、WTO 约束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
        二、WTO 规范金融服务贸易的基本规则或原则
        三、对WTO 有关金融服务规定的总结
第二章 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及其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评析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现状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评析
    第二节 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体现状分析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分析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的测量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TC 指数
第四章 WTO 体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经验与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教训
        三、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启示
    第二节 充分利用GATS 规则对我国金融服务业进行适度保护
        一、根据WTO 关于金融服务的基本规则,降低外资进入的条件
        二、建立健全国内金融法规,改变相关主体法律的缺陷
        三、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对我国境内的金融企业给予一致的平等
        四、充分利用合理的保护规则,保障国内的金融利益和安全
    第三节 市场开放条件下我国政府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选择
        一、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贸易的宏观大环境
        二、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三、鼓励金融服务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海外市场
    第四节市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建议
        一、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企业制度
        二、加快创新多元化金融产品,特别是离岸金融产品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参与竞争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致谢
详细摘要

(7)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过渡期后的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和原则
    2.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2.2 基本原则和承诺
    2.3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第3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3.1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制度的挑战
    3.2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激励
    3.3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第4章 过渡期后我国银行的发展与稳定问题
    4.1 开放度问题
    4.2 国际风险问题
    4.3 稳定性问题
第5章 过渡期后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稳定的对策
    5.1 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双赢"
    5.2 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
    5.3 加强监管实现金融安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WTO框架下两岸金融服务业合作研究 ——以银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的限定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架构 第2章 服务业与金融服务贸易的意涵
2.1 服务业的意涵
2.2 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2.3 WTO对金融服务业的界定 第3章 两岸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3.1 大陆地区近年银行业发展的回顾
    3.1.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陆金融体制发展
    3.1.2 国际经济体制的转变
    3.1.3 持续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3.2 大陆银行业的发展现况
    3.2.1 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
    3.2.2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3.2.3 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与金融法规的建立
    3.2.4 外资银行进驻大陆
3.3 台湾地区银行业近年发展现状
    3.3.1 台湾地区银行业发展回顾
    3.3.2 台湾地区银行业现况 第4章 加入WTO对两岸银行业的影响
4.1 加入WTO对大陆银行业的影响
    4.1.1 开放银行服务业的承诺
    4.1.2 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3 加入WTO对大陆银行服务业的影响
4.2 加入WTO对台湾地区银行业的影响
    4.2.1 开放银行服务业之承诺
    4.2.2 台湾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 WTO对台湾地区银行服务业的影响
4.3 两岸银行业的比较分析 第5章 两岸金融业的合作分析
5.1 台商在大陆地区的融资问题
    5.1.1 台商大陆投资营运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5.1.2 大陆地区外资银行可提供的的金融服务
    5.1.3 第三地金融机构可提供的金融服务
    5.1.4 台商实际融资的管道的分析
5.2 台商融资的难点
5.3 台湾金融机构赴大陆设立网点的主要因素
    5.3.1 台湾地区政府之相关政策与法规
    5.3.2 大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5.3.3 台湾金融机构赴大陆营运可能遇到的法律环境问题
5.4 两岸金融机构互设网点的探讨
5.5 两岸金融合作的焦点
5.6 对银行业者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金融风险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
        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三、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和经济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性质与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实践步骤
    第二节 金融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四、农村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分析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理论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解释
        二、有关金融风险的西方理论与假说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有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透视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经济类型的农村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台湾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完整、稳定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台湾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构建规范的合作金融体系,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三、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分担贷款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是台湾地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与扩张的限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数量的限制,调整监管目标、方式和手段
        三、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方向的限制
        四、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机构风险
        五、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六、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本的限制
        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八、加大对农村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韩国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农村金融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五节 启示
        一、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建构风险管理主体
        二、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
        五、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财务会计政策
第四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义及功能探讨
        二、农村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基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考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分析的方法论和切入点:转轨经济分析视角
        二、我国农村转型特征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描述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缺陷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约束
        二、多观点下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讨论
        三、结论性评述: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五章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二、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
        二、以农村金融风险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加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路径
    第三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控机制的定义
        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标准及原则
        三、构建标准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第四节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协调分析
        一、协调的必要性
        二、协调的内容
    第五节 农村问题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
        一、危机救助制度缺陷
        二、构建金融机构救助制度
第六章 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
        一、产权的定义
        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综述
        三、金融产权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农村金融产权体制变迁
        二、农村金融产权变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确立真正的合作产权制度
    第五节 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二、我国农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
        三、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设计
第七章 优化外部环境:为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农村宏观经济与农村金融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各阶段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民文化理念与农村金融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几个特征
        二、农户的融资次序
    第四节 社会信用、政策法律与农村金融
        一、社会信用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二、农村政策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三、金融法律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第五节 优化外部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优化农村宏观经济环境,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四、优化农村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保护
        五、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加快合作金融立法
第八章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第一节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框架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运行程序
        二、国内外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综述
        三、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设想
        一、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具体步骤
        一、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二、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三、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
        四、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处理系统构建
    第四节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状况
        一、风险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途径
        一、完善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接轨与前景
    第一节 WTO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中国农村金融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二、加入WTO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
        四、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第三节 WTO框架下未来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一、WTO框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未来前景
        二、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标索引
导言
第一章 外资银行进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
        一、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研究
        二、外资银行进入的基本形式
        三、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策略研究
    第二节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影响
第二章 外资银行进入的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外资银行进入的背景
        一、外资银行进入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外资银行进入是加入 WTO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一、外资银行起步阶段
        二、外资银行扩张阶段
        三、外资银行业务收缩阶段
        四、外资银行发展新阶段
    第三节 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一、参股中资银行
        二、机构地域布局追求利润
        三、从竞争到强调合作
        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第三章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一节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
        二、负面效应
    第二节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全面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
        一、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三、加快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加速国内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节 创造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
        一、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
        二、统一中外资银行税率
        三、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四、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融
    第三节 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调控与监管
        一、完善外资银行监管的法规体系
        二、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构
        三、完善具体的监管措施
        四、督促外资银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第四节 正确对待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的原因
        二、中外资银行合作的领域与方式
        三、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潜在隐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人才的冲击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D]. 王筝.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5]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D]. 董维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WTO体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分析[D]. 许婷婷. 新疆财经大学, 2008(06)
  • [7]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过渡期后的发展对策[D]. 梁紫千. 河北大学, 2008(S1)
  • [8]WTO框架下两岸金融服务业合作研究 ——以银行业为例[D]. 张崇楷.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9]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肖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对银行业人才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