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韬[1](2021)在《实际工况与模拟工况中工程材料风沙冲蚀损伤的相似性分析》文中提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于沙尘天气频发地区,许多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等分布于沙漠附近或者在沙漠区域内。随着该地区建筑物服役时间的增加,风沙环境对建筑材料的冲蚀损伤作用日趋明显。为了实现工程材料在实际工况及模拟工况中风沙冲蚀损伤的相互转换,本课题对两种工况中风沙冲蚀现象的各项影响因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风沙试验相似准则。并将风沙试验相似准则进行实际应用,完成了钢结构涂层材料、混凝土材料和玻璃材料在实际风沙环境中的损伤预测,验证了该准则在指导实验室模拟风沙试验方面的适用性。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162011、51468049、11662012、11862022)、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2018MS05047)、内蒙古高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批准号:NJYT-17-A09)及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FKLTFM1907)的资助。具体研究内容为:1.通过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气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选取了该地区实际工况下的沙尘浓度及冲蚀风速,得到了该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计算出该地区的沙尘暴年平均冲蚀时间。所得到的实际工况下环境参数为分析模拟风沙试验结果及预测材料在实际风沙环境中损伤程度提供了数据基础。2.在变形磨损理论及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验室模拟工况与实际工况中风沙冲蚀现象的各项影响因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风沙试验相似准则。该准则对实际工况中和实验室模拟工况中风沙环境各项参数的数值关系进行了限制,以冲蚀速度、沙尘浓度、冲蚀时间、冲蚀损失量作为试验调整参数,通过调整其取值,达到加速试验的目的。风沙试验相似准则为利用模拟试验的方法评估工程材料在风沙环境下的冲蚀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数选取的依据。3.根据所提出的风沙试验相似准则及实际工况下环境参数,分析混凝土及普通玻璃两种材料的模拟风沙试验数据,得到其在内蒙古中西部实际风沙环境下的冲蚀损伤时变曲线及对应等效服役年限的损伤照片,预测两种材料在全服役期的损伤程度;设计三组试验参数不同的实验室模拟风沙试验,共同模拟钢结构涂层在内蒙古中西部实际环境下受到的风沙冲蚀作用。通过损伤预测冲蚀模拟风沙试验的试验数据,得到三组钢结构涂层的冲蚀损伤时变曲线,并初步预测钢结构涂层的使用寿命。进行寿命预测模拟风沙试验,根据试件的涂层厚度及累积冲蚀损失量对试验数据进行修正,并对两次修正后的试验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三组试件在全寿命周期的生存概率曲线,预测钢结构涂层在保证可靠度为95%的使用寿命。根据相对信息理论,对风沙冲蚀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第二、三组试验数据在试件全寿命周期的信息熵、相对信息、效应系数及效用度,全面且定量得比较两种加速风沙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并对后两组加速风沙试验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定。

马思晗[2](2020)在《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抗风沙冲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钢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内蒙古地区沙漠分布广泛,紫外辐照强度大,时间长,建设在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钢结构建筑及设施长期受到风沙侵蚀与紫外辐照老化作用,造成钢结构表面防护涂层受到侵蚀及老化破坏,最终钢基体外露并发生腐蚀,对钢结构造成安全隐患,严重降低其使用寿命。本文针对钢结构聚氨酯(PU)涂层,利用氧化石墨烯(GO)优异的力学性能对钢结构聚氨酯涂层进行改性,通过改性制备出提升钢结构涂层的防护性能的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FGO/PU)复合涂层,并对其抗风沙冲蚀性能以及受到紫外辐照老化后的抗冲蚀性能进行研究。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沙环境下钢结构涂层侵蚀力学行为及损伤评价研究》(批准号:11162011);《内蒙古中西部大温差强紫外环境下钢结构涂层受风沙侵蚀损伤机理研究》(批准号:11862022)的资助;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MS05047);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资助项目;内蒙古高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NJYT-17-A09)。课题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化学改性和物理分散制备了均一分散且不同含量(0 wt.%、、0.5 wt.%、1.0 wt.%和2.0 wt.%)的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氧化石墨烯改性前后官能团、晶体结构等进行分析,以及对不同填料含量的涂层断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处理使氧化石墨烯可以较好的分散在聚氨酯涂层中,且填料含量为2.0 wt.%时,涂层中出现大量改性氧化石墨烯团聚体。2.测定了不同填料含量的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硬度和柔韧性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分散性良好的改性氧化石墨烯的聚氨酯复合涂层硬度出现上升,当改性氧化石墨烯含量为0.5 wt.%时,复合涂层硬度及柔韧性最佳,改性氧化石墨烯含量为2.0wt.%时的涂层硬度及柔韧性均低于普通聚氨酯涂层;当含量进一步增加时,涂层内改性氧化石墨烯趋于饱和,开始发生团聚现象,导致涂层力学性能逐渐下降。3.对普通聚氨酯涂层和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进行了模拟风沙冲蚀试验,并采用SEM分析了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受风沙冲蚀后的损伤形貌和损伤机理。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在涂层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以及与基材较好的相容性,增强了涂层力学性能及耐磨性,使涂层的抗冲蚀性能明显增强,冲蚀率平均下降43.52%;涂层受到不同角度冲蚀会具有较为明显的损伤形貌特征和不同的损伤机理。4.对普通聚氨酯涂层和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进行了模拟紫外老化试验,分析紫外老化对聚氨酯化学结构和组成元素的影响,以及紫外老化作用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紫外老化时长的涂层进行模拟风沙冲蚀试验,结果表明:模拟三年紫外环境老化后,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较普通聚氨酯涂层冲蚀率降低58.05%,加入改性氧化石墨烯涂层抗紫外老化后冲蚀性能也得到明显增强。

苏日娜[3](2019)在《内蒙古“5.3”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强沙尘暴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3—4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本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强沙暴过程属于地面冷锋和蒙古气旋共同影响的类型;(2)分析高低层温压场与涡度平流发现,动力因子(涡度平流)和热力因子(温度平流)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蒙古气旋的东移发展;(3)垂直螺旋度分布特征是上负下正,表明沙尘区域上空高层为辐散区,有下沉运动,中低层为辐合区,有上升运动。

赵呈光[4](2018)在《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作用下钢化玻璃受风沙侵蚀损伤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部地区平均海拔在1 km以上,不仅全年温差大、无霜期短,还有沙浪滚滚的荒漠。造就了该地区严寒气候、高原强紫外光辐射和风沙环境对钢化玻璃的长期复合侵蚀作用,对材料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特别大,导致其使用寿命及正常服役水平下降。由于钢化玻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高透光率、热稳定性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门窗和幕墙、高铁和汽车的挡风玻璃等。内蒙古中西部区域特殊的复杂自然环境特征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全区境内的铁路里程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居西北地区前列,以及荒漠和沙漠周沿地带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建筑。途经该地区的列车、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该地区的建筑玻璃等无一不是时时刻刻经受着严寒气候环境、强紫外光辐射和风沙环境三大因素的长期复合侵蚀作用。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特殊环境下高铁前风挡玻璃受侵蚀力学行为与损伤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1662012)资助。通过高低温交变试验箱模拟严寒酷暑条件下的冻融循环;利用紫外老化试验箱模拟高原紫外光辐射;运用模拟风沙环境侵蚀实验系统进行风沙冲蚀试验。可以有效地模拟钢化玻璃受内蒙古西部严寒气候环境、高原强紫外光辐射和风沙环境三大因素的侵蚀作用。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区域特殊自然环境特征,统计了该地区近30年的气象参数:气温、湿度、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及紫外辐照量,沙尘暴爆发成因、频次、时空分布等。来确定该课题试验的参数和变量。2.依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年气温、湿度和紫外辐照强度特征,研究分析了钢化玻璃在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的加速试验研究,随着冻融次数和紫外辐照时间的增加,钢化玻璃透光率下降愈明显。3.为真实有效地研究自然条件对钢化玻璃的侵蚀作用,进行了钢化玻璃试件在自然条件下暴露老化一年试验研究,其表面损伤较为严重,试件的光学性能劣化程度比冻融-紫外辐照条件下更为严重。4.根据内蒙古中西部风沙环境现象特征,设计了钢化玻璃试件在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后进行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研究分析钢化玻璃在不同冲蚀力学参数(冲蚀速度、冲蚀角度、沙流量和冲蚀时间)作用下的冲蚀磨损规律。具体为:(1)试件的冲蚀率随着冲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422m/s冲蚀速度之间,冲蚀率增长较为缓慢,透光率降低程度随着速度增加逐渐严重。(2)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试件的冲蚀率逐渐增大,在90°达到最大,在1545°其透光率急速下降。(3)随着沙尘浓度的增加,试件的冲蚀率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对钢化玻璃的光学性能影响较小。(4)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后的钢化玻璃试件比普通钢化玻璃试件的损伤较为严重。5.结合田口正交方法判别各冲蚀因素的贡献率,其中风沙冲蚀速度和风沙冲蚀角度占比高达95%,其对钢化玻璃的冲蚀磨损影响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6.采用钢化玻璃的冲蚀率、透光率和失重量作为其受区域环境多因素侵蚀损伤的评价指标,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损伤机理。钢化玻璃的损伤破坏机理主要由裂纹交叉扩展叠加破坏试件的组织结构,表现出典型的脆性材料损伤规律。

段海霞,李耀辉[5](2014)在《2013年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其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春季,我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2次,扬沙5次,是沙尘天气频次总体偏少,但发生时间偏早、影响范围较广的一年。通过对2012/2013年冬季及2013年春季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表明:(1)2012/2013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脊较常年平均明显偏弱,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西北气流及冷空气偏弱,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不利于冬季土壤冻结,土质较为疏松,加之蒙古国及内蒙古大部地区纬向风为偏西风的正距平区,有利于起沙及沙尘粒子向偏东方向输送,这是造成2013年沙尘天气早发的主要原因;(2)2013年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处于该弱脊脊前西北气流,我国北方除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外,其他大部地区气温均偏高,土壤解冻较早,加之34月降水偏少,植被状况偏差,土质疏松,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3)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湿度降低,但2013年春季沙尘暴反而减少了,说明这些因素并不是沙尘暴发生的直接因素,而是造成沙尘暴发生的短期天气气候变化的间接原因。

陈芳淼[6](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李一平,德勒格日玛,斯琴,吴学宏[7](2013)在《内蒙古沙尘天气少发季节沙尘天气预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2010年11月沙尘天气少发季节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但漏报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实际预报的角度出发,利用实际预报工作中可以用到的高空、地面、数值预报产品等相关资料,从产生沙尘天气的有利条件、大尺度环流形势演变及可能造成的其他灾害性天气、沙尘气候概率等角度较全面剖析了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漏报。分析得出:(1)沙尘天气不是单一出现的,都会伴随大风天气,但沙尘和大风的落区不尽相同,往往先出现大风再有沙尘天气出现,强沙尘暴区都伴有大风天气;(2)沙尘天气出现前会出现明显升温,无有效降水,沙尘过后有时伴有寒潮、雨雪天气;(3)大气的强斜压不稳定是产生沙尘大风的主要因素;(4)锋前上升运动较强,可达对流层中上层(400hPa以上);(5)沙尘出现时段整层对应正涡度区;(6)在沙尘暴过程中,午后产生深厚混合层的区域容易产生高空动量下传并形成地面大风。通过对漏报原因的分析提醒广大预报员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增强多种灾害天气同时出现的预报敏感性,一定要在关注重点灾害的同时,避免对沙尘天气少发期沙尘天气漏报的现象。

段海霞,赵建华,李耀辉[8](2013)在《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春季,中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4次,强沙尘暴2次,沙尘天气频次总体偏少、强沙尘暴偏多,影响范围较广。通过对2010/2011年冬季及2011年春季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表明:①2010/2011年冬季,冷空气偏强,气温偏低,有利于土壤冻结,同时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及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使得前期地面植被状况偏差,进入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仍偏少,地面植被状况虽未得到改善,但气温仍偏低,土壤解冻较晚,而2011年春季冷空气较常年偏弱,使得2011年沙尘暴发生时间较常年偏晚,且沙尘天气过程偏少;②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常发区域土壤湿度较常年偏高,土壤状况良好,土质不够疏松,是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③2011年春季蒙古国及内蒙古大部地区纬向风为偏西风的负距平区,不利于起沙及沙尘粒子向东输送。

张恒德,宗志平,张金艳[9](2011)在《2009年4月下旬北方大范围沙尘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下旬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对热力、动力及不稳定层结等条件作了物理量诊断,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北方大部地区植被覆盖差、无积雪、旱情持续发展、前期气温偏高,造成地表裸露、土壤失墒快、土质干燥松散、地表浮尘步增多,均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阻塞高压、高空冷涡及蒙古气旋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的有利环流形势,其中蒙古气旋是关键影响系统;干暖舌位置对于沙尘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沙尘暴落区与干暖舌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一致;高空急流的发展演变与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密切相关,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高空急流加强东移南压对应着沙尘天气东扩南压加强;低层正涡度、负散度区与气旋区相对应,且强度变化较一致;螺旋度反映出气旋区旋转上升运动明显,且螺旋度大值区后倾;理查逊数、垂直风切变与沙尘天气密切相关,理查逊数下降并维持低值、风垂直切变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易激发沙尘暴发生和向下游传输。

宋桂英,李彰俊,姜学恭,韩经纬,姬雅[10](2010)在《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区3.19沙尘暴过程分析》文中认为2010年3月19日,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近几年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19日05时由蒙古国西部起沙,19日08时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加强,部分地区形成黑风暴,19日20时沙尘天气到达河北、山西地区,20日08时沙尘暴(浮尘)天气到达黄河下游地区(如图1)。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下垫面前期强烈增温,导致地表热力不稳定,冷锋过境时,地面受到高空动量下传及冷锋后偏北大风推动而起沙。起沙之后,地面冷高压系统强度稳定少变,地面冷锋锋面坡度陡峭,沙尘天气随冷锋移动横扫中国华北、华中地区。沙尘暴天气与天气系统的发展、移动有密切关系。内蒙古中西部沙漠和荒漠化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一个重要的沙源地。3.19沙尘暴、黑风暴天气过程,是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近地面前期强烈增温,导致地表热力不稳定,冷锋过境时,受到冷锋后偏北大风推动而起沙。利用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3.19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强度维持少变,但下游测站的恶劣天气现象明显不如内蒙古强烈,说明内蒙古沙尘源作用对下游省份影响显着。二、中高层的冷平流促发了锋面次级环流,锋面次级环流在加大地面风力的同时,也引导地面冷锋向南移动。在冷锋移动过程中,锋后冷高压先加强后减弱,但高压前沿冷锋一直处于等温线增密状态,主要与锋面对西风的增强有关。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即急流出口区下沉支区域,下沉支落在地面冷锋后,引起大风、降温、湿度剧变,从而加强了沙尘暴天气。地面冷锋与高空急流下沉支叠置,对内蒙古中西部地面大风加强作用显着。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为地面冷锋移动、冷锋后地面大风加强提供了能量。四、干旱、半干旱区地面热力属性差,在沙尘暴形成前期,近地面层增温时间长,导致地表热力不稳定,当受到冷平流的触发,产生深厚的对流,沙尘暴出现并逐渐加强、扩展。

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际工况与模拟工况中工程材料风沙冲蚀损伤的相似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风沙环境下工程材料冲蚀损伤研究现状
    1.3 自然环境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中西部风沙环境资料收集及分析
    2.1 沙尘天气分类
    2.2 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成因
    2.3 内蒙古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
    2.4 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的时间分布
    2.5 风沙环境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材料风沙冲蚀损伤的相似性研究
    3.1 相似理论
        3.1.1 相似理论的概念
        3.1.2 相似三定理
    3.2 .风沙试验参数的相似性分析
        3.2.1 雷诺准则
        3.2.2 试验温度
        3.2.3 几何尺寸
        3.2.4 冲蚀角度
        3.2.5 材料性能
        3.2.6 冲蚀粒子形状
        3.2.7 冲蚀粒子粒径
        3.2.8 冲蚀粒子速度
    3.3 基于冲蚀损伤评价公式的相似性分析
    3.4 风沙试验相似准则
        3.4.1 风沙试验相似准则的内容
        3.4.2 风沙试验相似准则的适用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沙试验相似准则的实际应用
    4.1 钢结构涂层材料在风沙环境中的损伤预测
        4.1.1 模拟风沙试验的试验参数
        4.1.2 模拟风沙试验的试件制备与筛选
        4.1.3 损伤预测模拟风沙试验
        4.1.4 寿命预测模拟风沙试验
        4.1.5 基于相对信息理论的数据比较
    4.2 混凝土材料在风沙环境中的损伤预测
        4.2.1 模拟风沙试验参数相似性分析
        4.2.2 模拟风沙试验结果
        4.2.3 冲蚀损伤程度预测
    4.3 玻璃材料在风沙环境中的损伤预测
        4.3.1 模拟风沙试验参数相似性分析
        4.3.2 模拟风沙试验结果
        4.3.3 冲蚀损伤程度预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抗风沙冲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结构涂层冲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冲蚀研究进展
        1.2.2 抗冲蚀磨损涂层研究
    1.3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概述
        1.3.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技术
        1.3.2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在复合涂层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2.1 风沙环境特征
        2.1.1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规律
        2.1.2 沙尘暴天气等级划分
    2.2 紫外环境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表征与涂层制备
    3.1 主要材料和设备
    3.2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和表征
        3.2.1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3.2.2 表征方法
        3.2.3 结果及分析
    3.3 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制备
        3.3.1 复合涂层的制备
        3.3.2 复合涂层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抗风沙冲蚀性能
    4.1 试验分析
        4.1.1 试验方法及设备
        4.1.2 模拟风沙冲蚀试验参数设置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2.2 模拟风沙冲蚀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涂层受冲蚀损伤机理分析
        4.2.4 涂层防护性能对比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外老化对钢结构涂层抗风沙冲蚀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分析
        5.1.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1.2 试验参数设置
    5.2 聚氨酯涂层紫外老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红外光谱分析
        5.2.2 EDS元素分析
        5.2.3 柔韧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模拟风沙冲蚀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3)内蒙古“5.3”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尘暴天气过程概况
        2.1.1 高空急流
        2.1.2 高空环流形势
        2.1.3 地面冷锋
    2.2 物理量场分析
        2.2.1 垂直速度
        2.2.2 散度
        2.2.3 涡度平流
    2.3 垂直螺旋度
3 结论与讨论

(4)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作用下钢化玻璃受风沙侵蚀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冻融循环研究现状
1.3 紫外辐照研究现状
    1.3.1 紫外线概述
    1.3.2 紫外线辐射特点
    1.3.3 紫外线辐照老化研究现状
1.4 冲蚀磨损理论及研究现状
    1.4.1 冲蚀磨损理论
    1.4.2 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区域特殊自然环境特征
2.1 内蒙古地区严寒气候特征
    2.1.1 内蒙古地区历年气温状况分析
    2.1.2 内蒙古地区历年湿度状况分析
2.2 内蒙古地区强紫外光环境特征
2.3 内蒙古地区风沙环境气象特征
    2.3.1 沙尘暴成因
    2.3.2 沙尘天气等级划分
    2.3.3 沙尘暴时空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工况设计
3.2 材料性能参数
    3.2.1 冲蚀沙粒参数
    3.2.2 钢化玻璃试件参数
3.3 试验方法
    3.3.1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试验
    3.3.2 自然暴露条件试验
    3.3.3 风沙冲蚀试验及透光率测试
    3.3.4 田口方法设计
    3.3.5 形貌分析表征方法
3.4 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钢化玻璃试验研究
4.1 钢化玻璃受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
    4.1.1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试验研究
    4.1.2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的损伤机理
4.2 钢化玻璃在自然暴露条件
    4.2.1 自然暴露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4.2.2 自然暴露条件下的损伤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下钢化玻璃受风沙冲蚀试验研究
5.1 田口方法下区域特殊环境多因素试验研究
    5.1.1 试验数据及冲蚀率信噪比计算
    5.1.2 钢化玻璃冲蚀率信噪比分析
5.2 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侵蚀下的风沙冲蚀试验研究
    5.2.1 确定风沙冲蚀时间
    5.2.2 风沙流速对钢化玻璃冲蚀率的影响
    5.2.3 冲蚀角度对钢化玻璃冲蚀率的影响
    5.2.4 沙流量对钢化玻璃冲蚀率的影响
5.3 风沙冲蚀作用下钢化玻璃损伤形貌及机理分析
    5.3.1 宏观形貌及机理分析
    5.3.2 SEM形貌及机理分析
    5.3.3 LSCM下形貌特征及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2013年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2013年春季沙尘暴过程特点
    1.1 沙尘过程数较常年同期偏少
    1.2 阶段性集中多发,前春多后春少
    1.3 沙尘日数总体偏少,但发生时间偏早,影响范围广
2 沙尘天气气候成因
    2.1 气温和降水特征
    2.2 环流形势特征
    2.3 表层土壤湿度特征
    2.4 对流层中层纬向风距平特征
3 结论

(6)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7)内蒙古沙尘天气少发季节沙尘天气预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表特征及沙尘天气基本过程
    2.1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表特征
    2.2 1995—2007年内蒙古沙尘暴分布特征
    2.3 11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出现的气候概率分布
    2.4 前期天气条件
    2.5 2010年11月10日沙尘天气基本过程
3 天气形势及物理量产品分析
    3.1 天气形势分析
        3.1.1 大尺度环流演变
        3.1.2 地面冷锋移动
        3.1.3 地面大风成因分析
    3.2 物理量产品分析
        3.2.1 散度场
        3.2.2 涡度场
        3.2.3 垂直速度场
        3.2.4 假相当位温
        3.2.5 垂直螺旋度
4 漏报原因分析及预报着眼点提炼
5 讨论与结论

(8)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统计
3 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特点
    3.1 阶段性集中多发, 前春多后春少
    3.2 沙尘暴偏少, 强沙尘暴偏多
    3.3 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总体偏少, 但影响范围广
    3.4 沙尘天气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
4 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4.1 环流形势特征
    4.2 温度特征
    4.3 降水距平百分率特征
    4.4 表层土壤湿度特征
    4.5 对流层中低层纬向风速距平特征
    4.6 对流层流场距平特征
5 结论

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际工况与模拟工况中工程材料风沙冲蚀损伤的相似性分析[D]. 冯韬.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改性氧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抗风沙冲蚀性能研究[D]. 马思晗.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3]内蒙古“5.3”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J]. 苏日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8)
  • [4]冻融循环—紫外辐照复合作用下钢化玻璃受风沙侵蚀损伤机理研究[D]. 赵呈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8(01)
  • [5]2013年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其成因[J]. 段海霞,李耀辉. 干旱气象, 2014(03)
  • [6]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7]内蒙古沙尘天气少发季节沙尘天气预报技术分析[J]. 李一平,德勒格日玛,斯琴,吴学宏. 中国沙漠, 2013(05)
  • [8]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及其成因[J]. 段海霞,赵建华,李耀辉. 中国沙漠, 2013(01)
  • [9]2009年4月下旬北方大范围沙尘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A]. 张恒德,宗志平,张金艳.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 2011
  • [10]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区3.19沙尘暴过程分析[A]. 宋桂英,李彰俊,姜学恭,韩经纬,姬雅.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 2010

标签:;  ;  ;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