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氯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

结晶氯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

一、晶体氯化镁制备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鹏[1](2021)在《POSS诱导高性能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与原位红外光谱研究》文中提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军工、国防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潜力。目前,商业UHMWPE料多采用传统的球形MgCl2负载型Ziegler-Natta(ZN)催化剂生产,然而该体系中活性中心分布随机且排列紧密,容易形成大量的链缠结,导致生产的UHMWPE商业料熔体粘度极大,不但使其难以被加工,其力学性能也远没有达到预期。高性能聚乙烯树脂的生产离不开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能够调控聚烯烃分子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的高性能催化剂,但从根本上看还是由于ZN催化体系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催化剂分子结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例如在分子水平上对活性中心结构认识不够、给电子体的负载位点和调控机制、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想要实现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定向合成不仅需要结构可控性能优异的催化剂,更需要在机理层面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本论文从催化剂分子设计角度出发,依托于含硅羟基的聚倍半硅氧烷(POSS)分子与格氏试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在充分发挥笼状POSS分子的自聚效应、空间位阻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基础上,制备出了结构明确,性能优异的负载型ZN催化剂。并考察了 POSS分子结构、反应溶剂、格氏试剂和制备条件等因素对催化剂结构和形貌的影响。之后研究了各催化剂在不同聚合反应条件下的乙烯聚合行为,并重点分析了催化剂的结构形貌、活性中心组成和分布对UHMWPE产物的缠结程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论文设计搭建了适用于ZN催化剂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装置,能够在可控气氛、可控温度和可控压力条件下监测催化剂的红外信号变化。使用该装置和上述POSS改性的ZN催化剂,并结合XPS等高灵敏度的表面分析技术和DFT理论计算,系统地追踪了 TiCl4负载过程、三乙基铝(TEA)活化过程和乙烯聚合过程中表面活性物种的实时变化,探究了四氢呋喃作为内给电子体在各个步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机理。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三羟基POSS自聚效应原位调变MgCl2晶体结构及乙烯聚合性能研究。通过对POSS和格氏试剂组合在不同溶剂中的筛选研究,发现含3个硅羟基的POSS分子与BuMgCl在正庚烷溶剂中能够原位生成纳米尺寸的POSS晶体,并以此为晶核诱导MgCl2结晶和聚集,从而一步制备出流动性好、结构明确的MgCl2载体。MgCl2结晶过程对温度非常敏感,通过简单调节POSS与BuMgCl的反应温度,即可实现对催化剂形貌结构的调控:当采用较低制备温度时(0和30℃),催化剂呈现出多聚链MgCl2纤维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当制备温度较高时(60℃),催化剂为核壳结构的多孔微球,内核为原位生成的POSS晶体,外层由斜方体氯化镁晶体聚集而成,球形度良好、比表面积高达203.7 m2·g-1。催化剂乙烯聚合性能考评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对其聚合性能以及UHMWPE产物的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三维网状结构催化剂所制备的UHMWPE产物也相应的呈现出疏松多孔和低堆密度的特点;多孔微球催化剂则展现出了超高的乙烯聚合活性(大于2×106 g PE(mol Ti·h)-1),所制备UHMWPE产物具有良好的球形度、低缠结程度和优异的力学性能等特点,展现出工业化应用的潜力。(2)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合CO探针分子揭示THF给电子体在MgCl2表面上的分子迁移。采用上述具有明确斜方体MgCl2晶体结构、多孔微球形貌和优异乙烯聚合性能的Cat-60催化剂,运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合CO探针分子系统研究了 MgCl2表面吸附的THF在载体表面、TiCl4负载、TEA活化和乙烯聚合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发现THF不仅能够降低表面势能以促进纳米MgCl2晶体的形成,THF分子高机动性的特点对于活性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载体的Mg2+被THF完全覆盖而处于饱和6配位的状态,在TiCl4负载过程中,THF的高机动性使其可以从MgCl2表面部分脱附,致使载体中原本被THF覆盖的6配位Mg2+重新变为不饱和状态,因而形成了可供TiCl4插入的空位。待TiCl4通过Ti-Cl-Mg键配位在生成的不饱和Mg2+上,THF分子从MgCl2迁移至TiCl4分子从而形成TiCl4-THF配合物,经过进一步的分子结构重排后形成了具有6配位八面体稳定结构的(THF)2-TiCl4-Mg活性中心。而烷基铝的加入一方面除去了 MgCl2表面绝大多数吸附着的THF分子,仅留下与活性中心配位的THF,另一方面可以将Ti4+还原至Ti3+,形成真正具有乙烯聚合活性的活性中心。成功地运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监测了催化剂乙烯聚合中催化剂和聚乙烯产物红外特征峰的变化情况,并提出2851 cm-1处的吸收峰可以作为原位漫反射红外试验中聚乙烯的特征峰在线考评催化剂的动力学特性。(3)四羟基POSS纳米晶体阻隔效应调控UHMWPE链缠结程度。为了克服三羟基POSS晶体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采用了刚性更强的四羟基POSS分子,以期在发挥POSS诱导MgCl2结晶作用的同时,也能使其参与到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组成和分布的调控。研究发现,四羟基POSS与BuMgCl在THF溶剂中反应后同样原位生成了纳米POSS晶体,并以此诱导生成了δ-MgCl4晶体。POSS晶体均匀分散在MgCl2表面,在TiCl4负载后能继续稳定存在,可以作为惰性基团起到分隔活性中心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聚乙烯分子链生长过程链交叠概率,致使能够在60℃的高温下制备出G’(t=0)为0.19 MPa的低缠结UHMWPE样品。同时,该催化剂在改善UHWMPE产物的力学性能方面效果显着,强度、刚性和韧性得到全面增强。其中,对韧性和强度的提升尤为明显,并随着聚合温度上升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80℃下制备的初生态UHMWPE力学性能最佳,其杨氏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 383.5 MPa、34.9 MPa、940.5%和 102.7kJ/m2,与商业料相比分别提高了+13.7%、+11.1%、+39.3%和+24.6%。(4)四羟基POSS修饰的SiO2负载型ZN催化剂制备窄分布UHMWPE:通过在SiO2表面引入Al-(CH3)2连接层,成功将POSS以分子的形式均匀锚固在SiO2载体的表面和孔道内。POSS分子上残余的Si-OH为Mg/Ti提供了负载位点,使得活性中心负载在POSS分子上。相较传统的SiO2负载型ZN催化剂,POSS分子负载的活性中心各向异性减弱,从而在高温下合成了分子量分布为3.9的UHMWPE样品。此外,研究发现以分子尺度分散的POSS分子在分隔活性中心、降低分子链交叠概率上的效果不佳,表明了催化剂中活性中心阻隔物需要适当的尺寸才能发挥出降低UHMWPE产物缠结程度的作用。

黄晨曦[2](2020)在《格氏法制备三苯基膦合成废渣氯化镁的回收研究》文中认为三苯基膦(triarylphosphines简称为TPP),是当代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中所用的均相催化剂的重要配体,比如烯烃均相催化加氢的威金森催化剂以及用于精细化工的witting试剂等,它不仅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中用途广泛,三苯基膦还应用于医药工业、有机合成、分析等领域。合成三苯基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格氏法制备三苯基膦已经广泛用于化工生产,但是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镁废渣,其中主要成分为副产物氯化镁和有机溶剂四氢呋喃。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一方面会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急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废渣转化为有用的工业氯化镁产品。本实验探讨了几种目前几种工业上常用的几种分离提纯方法:减压蒸馏、萃取分离、焙烧、结晶以及减压蒸馏-结晶综合法。从分离效果和经济成本两个方面对上述的五种方法对废渣的分离和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蒸馏和萃取分离不能完全分离有机物和无机盐,焙烧法可分离有机物和无机盐,但是氯化镁在高温下不稳定易分解成氧化镁,不利于回收,结晶法得到的氯化镁晶体杂质含量高,溶解性差,达不到工业氯化镁产品的标准,用减压蒸馏-结晶综合法可有效的分离有机物和无机盐并且得到了工业级氯化镁产品。通过水浸搅拌—过滤分离—减压蒸馏—冷却结晶的方法对其TPP合成废渣进行处理,采用红外光谱对其废渣进行的表征,并且采用化学选择性溶解法来确定了废渣中镁元素的存在形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最终确定了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20、水浸温度为75℃、搅拌时间为30min、浆液PH为3、蒸馏温度为125℃、蒸馏时间为4h、结晶温度为30℃,结晶时间为2h。最后氯化镁的回收率达到81.6%。分离得到的氯化镁晶体按照国际标准方法检测之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工业级氯化镁标准。

冯超[3](2019)在《氯氧镁水泥水分侵蚀机理及其耐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硅酸盐水泥受西部地区寒冷、干旱等气候影响,容易出现早期开裂等病害。而氯氧镁水泥具有优良的力学、耐候特性,能够在低温环境快速水化形成强度抵抗环境影响。然而作为气硬性胶凝材料,外部水分在氯氧镁水泥中传输扩散极易引起水泥水化晶体溶蚀,造成质量流失、强度劣化。因此开展氯氧镁水泥水分侵蚀行为研究,探讨其耐水性提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道路硅酸盐水泥材料技术要求,分析氯氧镁水泥关键组成材料轻烧氧化镁中活性氧化镁含量对凝结时间、干缩特性、力学特性和耐水性的影响规律,明确了轻烧氧化镁合理评价方法,分析了氯氧镁水泥水化过程反应机理及原材料掺量对其水化过程的影响。探索了氯氧镁水泥中毛细水吸收过程、水分扩散过程等水分侵蚀行为,分析了氯氧镁水泥水分传输行为和水分分布特性,并通过溶蚀动力学理论探究了水分对水泥水化产物的溶蚀作用,分析了水解反应常数与氯氧镁水泥强度衰减之间的关系。基于氯氧镁水泥溶蚀特点,明确了氯氧镁水泥晶体形貌改善与水分隔离技术,以提升氯氧镁水泥耐水性。依据水环境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力学特性弱化特点,结合青海省气候特征,明确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合理的工程应用范围,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于道路用轻烧氧化镁中的活性氧化镁含量应处于42.8%64.5%之间,其水合速率要求0.5h的活性氧化镁含量应小于24h的50%,并基于耐水性和抗压强度优化得到的基准氯氧镁水泥配合比组成为活性氧化镁:氯化镁:水=7:1:15。氯氧镁水泥水化本质是氯化镁溶液中存在[Mg(H2O)6]2+离子团,其附着的H2O分子中O-H键易断裂,而活性氧化镁具有较高的水合能力,两者混合导致活性氧化镁以[Mg(H2O)6]2+离子团为核心不断生长发育并最终析出生成晶体的过程。(2)氯氧镁水泥受水分侵蚀过程中存在一个物质溶出时间节点,该节点前水分扩散规律符合菲克一维扩散方程,并能得出水分分布。该时间节点后由于水泥质量流失导致试件单位面积表干质量逐渐减少;受水解反应影响,部分结晶水转变为自由水参与水分传输,导致毛细吸水系数降低。溶蚀动力学理论表明氯氧镁水泥水解反应前期受吸附-化学反应环节控制,后期受内扩散环节控制,反应温度、溶液浓度、接触面积为影响水解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3)通过改善氯氧镁水泥水化晶体形貌、减少水分传输通道以及隔离水分接触等方法可降低水解反应面积,添加减水剂或缓凝剂可促进水泥水化晶体形貌由叶片状或纤维状变为板状或絮凝状,碳化作用可形成有效保护层包裹水化产物以阻碍水分渗透。水分传输行为试验表明添加外加剂后饱和状态下毛细吸水系数和湿度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53.4%和77.9%,而碳化反应填充了水泥孔隙,使毛细吸水系数进一步降低了58.6%;溶蚀动力学结果表明添加外加剂或碳化反应后水解反应常数分别降低了31.7%和43.5%,减缓了水泥力学强度衰减速率。(4)自然环境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受液态水影响最为严重,适宜的气态水分有助于提高水泥水化反应和碳化反应。结合青海地区气候特点,以潮湿系数作为气候分区指标,提出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指标要求,提出添加外加剂后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可适用于过干区和中干区,而同时施加碳化防护措施后氯氧镁水泥不仅可用于过干区、中干区,还可以用于润干区。

修杰[4](2019)在《晶体氯化镁制备工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晶体氯化镁作为一种新产品,在食品添加剂与医药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为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需要在氯化镁的应用中,不断提升产品的纯度。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氯化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人们对氯化镁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不断提升晶体氯化镁的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需对晶体氯化镁制备的工艺进行分析,不断提升晶体氯化镁制备的质量与效率,降低制备成本,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赵鑫[5](2019)在《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氯镁石是盐湖中钾盐提取之后剩余的镁盐,也是卤水固化后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产量是钾盐产量的812倍。由于技术工艺和经济条件的双重限制,水氯镁石尚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其大量堆积,危害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钾盐的生产难度。此外,碱式硫酸镁水泥是通过在硫氧镁水泥中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得到的高强度水泥,具有轻质早强、耐酸碱腐蚀性强,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护筋性能。本文是以盐湖水氯镁石为主要原料,开展了活性氧化镁和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首先采用了重结晶-喷雾干燥-低温热解相结合方法制备活性氧化镁,研究了重结晶次数、喷雾干燥温度、低温热解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活性氧化镁性能的影响;然后,以超细粉煤灰为矿物掺合料,制备了高性能碱式硫酸镁水泥,研究了煤粉炉粉煤灰(PCFA)和流化床粉煤灰(CFBFA)超细粉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XRD、SEM-EDS、激光粒度分析仪、TG-DTG、FT-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重结晶工艺对水氯镁石进行精制除杂,发现,当重结晶3次之后,水氯镁石中的主要杂质NaCl由原来的0.19%减低到0.006%,去除率达到96.84%;同时结合喷雾干燥和分散剂来降低热解前氯化镁的粒径。结果表明,当喷雾干燥温度为240℃时得到的氯化镁粉末粒径较小(15.4μm),并且分布均匀;低温热解在600℃下热解2 h得到的活性氧化镁粒径较小(4.99μm),比表面积大(2693m2/kg),结晶度低,活性高,其CAA值为7.62 min,活性氧化镁含量为95.43%。(2)以PCFA和CFBFA超细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碱式硫酸镁水泥,探讨了粒径与掺量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PCFA掺量为20%时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为63.92MPa,抗折强度为11.65 MPa;CFBFA掺量同样在20%时力学性能最好,抗压强度为61.02 MPa,抗折强度为11.40 MPa,稍低于PCFA制备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强度;掺加PCFA和CFBFA两种超细粉均能显着提高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耐水性能,其中PCFA掺量为30%时,软化系数达到最大,为0.98;CFBFA掺量为20%和30%时,其软化系数持平,为0.95,与未掺UFA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软化系数(0.90)相比分别提高了8.89%和5.56%,这是由于适量粉煤灰可以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填充原有试块中的孔隙,使得试块更加密实,耐水性提高;而超细粉煤灰掺量越多,对水泥试块力学性能越不利,这是由于超细粉煤灰会使517相晶型变差,结晶度降低,因此本实验条件下超细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2030%。

刘畅[6](2018)在《低温工艺食品级氯化镁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5年,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的总产量已由最开始的216.3万吨上涨到901万吨,同比增长了8.37%。食品添加剂已慢慢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进入人们的视线,因此食品添加剂的研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项目是受大连五岛盐化工集团的委托,以浓厚卤为研究原料,通过对其脱色、除硫酸根、调酸碱度、蒸发、结晶、干燥等来制备食品级氯化镁。结论如下所示:1、在一次脱色中对比了活性炭、双氧水、次氯酸钠、次氯酸钙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入量及pH方面的脱色情况,发现:脱色效果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双氧水>活性炭。考虑到工艺操作上的方便性及经济性,本项目用次氯酸钠作为脱色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 h,次氯酸钠的加入量为8 wt%,溶液的pH=3,脱色率为83.04%。二次脱色中选择可重复利用的D101树脂,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4 h、树脂的加入量为15 wt%、溶液的pH=3,脱色率达到91.38%。2、在脱硫操作中,选用氯化钙作为脱硫剂。主要从氯化钙的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加入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选用逐步加入的方式更有利于氯化钙与硫酸镁反应,加入理论值1.1倍氯化钙,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在4 h时硫酸根残余量最少为0.103 wt%。3、在对样品的性能测试及工艺条件对其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加入理论值1.1倍氯化钙,蒸发温度为140℃,溶液的pH=3时,样品中氯化镁的含量最高为48.85 wt%,钙含量最少为0.080 wt%,水不溶物含量最少为0.023 wt%,且样品溶解后的色度最佳,没有白色悬浮状沉淀生成。

姚久星[7](2017)在《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能耗属于消费性能耗,与人们生活需求关系密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还将持续上升,建筑节能挑战巨大。农作物秸秆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废弃物,产量巨大,但“秸秆焚烧”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部分地区政府明令禁止秸秆焚烧。这些秸秆焚烧,既浪费了自然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放眼别国,“秸秆饲料”、“秸秆气化发电”等新途径、新思路早已被科研人员所探究。在建筑领域,秸秆也被作为建筑材料代替砖、木等常规材料加以利用,发挥其节能环保、隔音隔热等优点。菱镁水泥,又称氯氧镁水泥(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或MOC),是一种无机胶凝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氧化镁和氯化镁在我国储量巨多。菱镁水泥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耐火性和粘接性,但其耐水性差、易返卤泛白、易变形。农作物秸秆结合菱镁水泥制成秸秆菱镁混凝土,以菱镁水泥为胶凝材料,以秸秆纤维为加筋材料,添加特定的改性外加剂,两者结合用于环保型建筑材料是一个新的应用方向,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建筑节能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课题首先从秸秆菱镁混凝土的密度、强度、导热系数等主要控制参数出发,先通过大量试验试配出秸秆菱镁混凝土原材料用量的合理范围。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秸秆掺量、胶凝材料配比和砂掺量3个因素对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的影响,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含水率、秸秆长度对秸秆菱镁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得出各种原材料的最佳配合比。然后采用冷热箱-热流计法测定了秸秆菱镁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并测试了该材料密度较低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显示了较好的保温性和承载力。最后对秸秆菱镁混凝土在农房保温改造中应用的进行了研究,通过混凝土空心砌块房的保温改造,研究了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板的制作工艺和保温改造技术,测试了房屋的保温性能,并与普通砖房的保温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混凝土空心砌块房屋的保温改造,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保温改造施工工艺;对改造房进行热工分析和经济分析,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板表现出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经济效益,房屋保温改造效果明显。该新型秸秆菱镁混凝土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环保,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刘骆峰[8](2015)在《海水利用浓缩液中锂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转换、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陆地锂资源将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开发利用海水体系中锂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在众多海水提锂方法中,吸附法虽然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但其最大的工艺难点仍是海水锂浓度过低,因此将海水进一步浓缩后再进行提锂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当前海水利用工艺链条中存在着一些副产浓缩液,其中包括锂在内的多种元素都得到了浓缩,是比较理想的提锂原料液,却未得到有效利用,有些甚至作为废液被排放掉,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化利用浓缩海水中的锂为目标,在综合比较并优选锂离子筛吸附剂的基础上,以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盐田苦卤和制溴母液为原料,发挥其在海水利用过程中锂得到浓缩的优势,替代天然海水开展吸附法提锂的静态和动态试验,通过优选原料浓缩液及优化吸附、洗脱、沉锂工艺参数,探讨解决海水提锂产业化过程中周期长、处理量大、设备负荷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针对提锂浓缩液利用过程中的生态失衡问题,从生态修复角度,开展兑卤法浓海水综合利用的掺兑工艺优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采用水热两段固相法和胶晶模板法分别制备了高性能锂离子筛吸附剂MnO2·0.5H2O,通过XRD、SEM、HRTEM、TG-DTA等手段对其晶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借助动力学、等温线和离子选择性模型分析了离子筛的吸附性能,可以得出:在浓海水、盐田苦卤和制溴母液三种体系下,两种离子筛的吸Li+速率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Lagergren方程,吸附过程也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同时对Li+都具有较高选择性。开展了各浓缩液体系下动态吸附/脱附试验,结合静态吸附试验结果,同时兼顾工艺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优选了盐田苦卤作为提锂原料浓缩液。同时,从吸附性能、稳定性、制备成本等方面,对两种方法制得的离子筛进行了综合比选,确定将水热两段固相法制得离子筛作为提锂吸附剂。通过开展动态吸附提锂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确定相对最佳的吸附工艺条件为:pH值为8.5,温度为298 K,流速为5 m L/min,采取叠加吸附的循环方式。通过开展洗脱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确定相对最佳的脱附工艺条件为:洗脱酸液浓度为0.5mol/L,温度为298 K,流速为2.0 m L/min,采取5次循环洗脱的方式来提高Li+富集倍数。以洗脱所得富锂液为原料,经过精制、蒸发浓缩、深度除镁、沉淀等工艺制备了碳酸锂粗产品,然后采取洗涤、碳化分解提纯等工艺最终制得了高纯碳酸锂产品。同时,在保证产品纯度和提高Li+回收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艺能耗、周期及可操作性等因素,对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将膜法、热法淡化后浓海水与不同浓度盐田卤水分别按照不同配比掺兑后,开展了提锂浓缩液生态修复试验。综合考虑掺兑修复原则以及经济、生产操作等因素,选取浓海水与15.0 Bh盐田卤水按照50:1掺兑、调节pH值并适量补充生物与营养盐作为相对最理想的修复条件。同时,通过分析Li+的浓缩规律可以得到,此生态修复工艺对后续盐田苦卤提锂基本没有影响。

刘瑜[9](2014)在《探究金属镁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文中提出在探究金属镁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中,重点对金属镁生产技术工作流程及原理进行探索。提高金属镁生产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可以提高我国镁工业生产水平,推动我国工业进步。

王红蕊,沙作良,王彦飞[10](2014)在《Aspen Plus在无机盐工艺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的模拟》文中指出应用Aspen Plus软件,选择ELECNRTL物性方法和蒸发器、换热器模块对六水氯化镁生产的连续蒸发和冷却工艺进行了模拟和验证.讨论了蒸发器的气相分率以及冷却结晶的冷却终温对产品产率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副反应、设备材质及公用工程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单位产品能耗最小为目标进行了优化.确定的合理操作参数为:蒸发器的压力70,kPa、气相分率0.4、换热器的冷却温度38℃.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产率为60.17%,单位产品总热负荷为990.75kJ/kg.通过流程模拟对不同的工艺条件进行分析获得物性数据及工艺参数,可节省设计时间和优化现有生产工艺,降低能耗.

二、晶体氯化镁制备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体氯化镁制备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OSS诱导高性能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与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聚乙烯概况
        2.1.1 普通聚乙烯产品介绍
        2.1.2 UHMWPE生产和现状
    2.2 聚乙烯催化剂发展
        2.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2.2.2 铬系催化剂
        2.2.3 茂金属催化剂
        2.2.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2.2.5 复合催化剂
    2.3 MgCl_2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
        2.3.1 MgCl_2载体表面结构
        2.3.2 MgCl_2晶体活化
        2.3.3 聚合反应机理
        2.3.4 活性中心结构
    2.4 负载型催化剂表征技术
        2.4.1 传统研究方法
        2.4.2 活性中心结构表征难点
        2.4.3 表面分析技术与平面模型催化剂
        2.4.4 振动光谱
        2.4.5 电子光谱
    2.5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3章 POSS自聚效应原位调变MgCl_2晶体结构及乙烯聚合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溶剂和气体精制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表征
        3.2.5 乙烯淤浆聚合
        3.2.6 聚乙烯产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和POSS结构对催化剂产率的影响
        3.3.2 催化剂形貌和结构分析
        3.3.3 制备温度对催化剂聚合性能和UHMWPE产物性能的影响
        3.3.4 TiCl_4负载量对聚合性能及UHMWPE产物性能的影响
        3.3.5 聚合温度对UHMWPE产物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合CO探针分子揭示MgCl_2表面THF动态特性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催化剂表征
        4.2.4 乙烯淤浆聚合及UHMWPE产物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漫反射红外光谱
        4.3.2 热重分析
        4.3.3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合CO探针分子吸附
        4.3.4 金属中心化合价和配位环境表征
        4.3.5 原位乙烯聚合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四羟基POSS纳米晶体阻隔效应调控UHMWPE链缠结程度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4-OH POSS诱导催化剂的制备
        5.2.3 催化剂表征
        5.2.4 淤浆聚合制备UHMWPE
        5.2.5 聚合产物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剂和格氏试剂对催化剂制备的影响
        5.3.2 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
        5.3.3 催化剂形貌分析
        5.3.4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探测表面化学结构
        5.3.5 活性中心分布表征
        5.3.6 四羟基POSS诱导催化剂的乙烯聚合性能
        5.3.7 UHMWPE缠结程度研究
        5.3.8 UHMWPE力学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四羟基POSS修饰硅胶负载型ZN催化剂制备窄分布UHMWPE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四羟基POSS修饰SiO_2催化剂的制备
        6.2.3 催化剂表征
        6.2.4 淤浆聚合制备UHMWPE
        6.2.5 聚合产物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OSS修饰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表征
        6.3.2 漫反射红外光谱追踪POSS修饰催化剂制备过程
        6.3.3 DRIFTS结合CO吸附表征催化剂表面化学环境
        6.3.4 XPS和UV-Vis表征催化剂金属活性中心的氧化态和化学环境
        6.3.5 POSS修饰催化剂制备UHMWPE
        6.3.6 UHMWPE的缠结程度表征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作者简介

(2)格氏法制备三苯基膦合成废渣氯化镁的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工固体废物
        1.2.1 化工固体废物的定义
        1.2.2 化工固体废物的特点
        1.2.3 化工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1.3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现状
        1.3.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优势
        1.3.2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方法
    1.4 三苯基膦综述
        1.4.1 三苯基膦的物化性质
        1.4.2 TPP的合成方法
        1.4.3 格氏法制备TPP合成废渣
    1.5 氯化镁综述
        1.5.1 氯化镁在市场需求分析
        1.5.2 氯化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氯化镁的发展趋势
        1.5.4 氯化镁物化性质
        1.5.5 下游产品
    1.6 废渣中常用物质提纯方法
        1.6.1 焙烧法提纯物质
        1.6.2 蒸馏法提纯物质
        1.6.3 结晶法提纯物质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废渣分析及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废渣的表征
        2.2.2 减压蒸馏
        2.2.3 萃取
        2.2.4 焙烧
        2.2.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2.6 减压蒸馏-浓缩结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苯基膦合成废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减压蒸馏分析
        2.3.3 萃取结果分析与讨论
        2.3.4 焙烧结果分析
        2.3.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结果与讨论
        2.3.6 减压蒸馏-冷却结晶的结果与讨论
    2.4 分离与提纯方法的比较选择
第三章 减压蒸馏-冷却结晶综合法回收TPP合成废渣中氯化镁的研究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水浸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大小与氯化镁回收率的关系
        3.3.2 水浸阶段
        3.3.3 蒸馏阶段
        3.3.4 结晶阶段
        3.3.5 干燥阶段
        3.3.6 正交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镁产品的检测
    4.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检测方法
        4.2.1 氯化镁产品的XRD测定
        4.2.2 色度的测定
        4.2.3 水不溶物的测定
        4.2.4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4.2.5 钙和镁离子的测定
        4.2.6 氯离子的测定
        4.2.7 氯化镁含量的计算
        4.2.8 碱金属氯化镁(以Cl-计)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氯化镁产品XRD图
        4.3.2 氯化镁产品的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氯氧镁水泥水分侵蚀机理及其耐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氧镁水泥水化机理研究
        1.2.2 氯氧镁水泥水分扩散研究
        1.2.3 氯氧镁水泥耐水性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氯氧镁水泥材料组成设计
    2.1 原材料技术要求
        2.1.1 原材料
        2.1.2 轻烧氧化镁评价方法
    2.2 氯氧镁水泥材料组成优化
    2.3 氯氧镁水泥水化反应机理和历程
        2.3.1 氯氧镁水泥水化机理
        2.3.2 氯氧镁水泥水化历程
        2.3.3 材料组成对水化历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氧镁水泥水分侵蚀研究
    3.1 水分传输机理研究
        3.1.1 毛细吸水过程
        3.1.2 水分扩散行为
    3.2 水分传输数值分析
        3.2.1 氯氧镁水泥水分传输特性
        3.2.2 氯氧镁水泥水分渗透分析
        3.2.3 氯氧镁水泥水分扩散研究
        3.2.4 水分分布特性
    3.3 氯氧镁水泥溶蚀行为
        3.3.1 氯氧镁水泥溶蚀特性
        3.3.2 氯氧镁水泥溶蚀动力学
        3.3.3 水解反应常数与强度流失
    3.4 降低氯氧镁水泥水解速率途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氧镁水泥晶体形貌改善技术
    4.1 晶体形貌改善方法的选择
    4.2 外加剂掺量优化
        4.2.1 减水剂最佳剂量选择
        4.2.2 缓凝剂最佳剂量选择
    4.3 外加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4.3.1 外加剂对水化热的影响
        4.3.2 外加剂对水化速率的影响
    4.4 外加剂阻碍水分传输行为研究
        4.4.1 外加剂降低水分渗透作用
        4.4.2 外加剂减小水分扩散作用
    4.5 外加剂对水泥水解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氯氧镁水泥水分隔离技术
    5.1 水分隔离技术的选择
    5.2 环境因素对碳化反应的影响
        5.2.1 温度
        5.2.2 相对湿度
        5.2.3 碳化行为数值模拟
    5.3 碳化阻碍水分传输行为研究
        5.3.1 碳化降低水分渗透作用
        5.3.2 碳化后水分分布
    5.4 碳化行为对水泥水解反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
    6.1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性能劣化规律
        6.1.1 水环境下混凝土性能劣化发展
        6.1.2 干燥环境下性能变化
        6.1.3 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性能变化
    6.2 氯氧镁水泥适宜气候划分
    6.3 耐水性提升技术有效性试验模拟
        6.3.1 自然环境下氯氧镁水泥的碳化
        6.3.2 耐水性提升技术工艺设计
        6.3.3 碳化后混凝土性能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晶体氯化镁制备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4 实验步骤
    4.1 预处理脱色
    4.2 蒸发结晶部分
    4.3 产品干燥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预处理阶段
        5.1.1 脱色处理
        5.1.2 过滤
    5.2 蒸发结晶阶段
        5.2.1 蒸发终止沸点的确定
        5.2.2 保温沉降部分
        5.2.3 结晶
    5.3 产品的干燥
        5.3.1 干燥温度
        5.3.2 干燥时间
6 结语

(5)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镁资源分布概况
        1.1.1 固体矿
        1.1.2 液体矿
    1.2 活性氧化镁的研究现状
        1.2.1 活性氧化镁的性质和用途
        1.2.2 活性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3 镁质水泥概况
        1.3.1 氯氧镁水泥
        1.3.2 磷氧镁水泥
        1.3.3 硫氧镁水泥
        1.3.4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研究现状
        1.3.5 粉煤灰在BMS水泥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试件制备
        2.2.2 氧化镁活性含量测定
        2.2.3 力学性能测试
        2.2.4 凝结时间测定
        2.2.5 耐水性测定
        2.2.6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第三章 水氯镁石制备活性氧化镁的研究
    3.1 重结晶对氯化镁纯度的影响
        3.1.1 重结晶工艺分析
        3.1.2 重结晶氯化镁的分解规律
        3.1.3 重结晶次数对氯化镁纯度的影响
    3.2 喷雾干燥对氯化镁粉末的影响
    3.3 分散剂对氯化镁粉末的影响
    3.4 低温热解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3.4.1 热解温度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3.4.2 热解时间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3.5 低温热解对氧化镁微观形貌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MS水泥的性能研究试验
    4.1 纯BMS水化相的确定
        4.1.1 XRD表征
        4.1.2 FT-IR表征
        4.1.3 SEM表征
    4.2 BMS水泥的配比实验
        4.2.1 BMS水泥最佳原料摩尔比的确定
        4.2.2 BMS最佳水灰比的确定
    4.3 UFA对 BMS水泥性能的影响
        4.3.1 UFA对 BMS水泥工作性的影响
        4.3.2 UFA对 BMS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UFA对 BMS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4.3.4 UFA对 BMS水泥耐水性的影响
        4.3.5 UFA对 BMS水泥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低温工艺食品级氯化镁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浓厚卤
    1.2 食品添加剂
        1.2.1 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知
        1.2.2 食品添加剂的常规认知
        1.2.3 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前形势
        1.2.4 食品添加剂发展前景
    1.3 氯化镁
        1.3.1 氯化镁物化指标
        1.3.2 氯化镁的用途
        1.3.3 氯化镁系列产品
    1.4 食品级氯化镁
        1.4.1 食品级氯化镁的物性及指标
        1.4.2 食品级氯化镁国内外现状
        1.4.3 食品级氯化镁国内发展
    1.5 脱色
        1.5.1 脱色方法
        1.5.2 脱色原理
    1.6 脱硫
        1.6.1 化学沉淀法
        1.6.2 结晶法
        1.6.3 纳滤膜法
        1.6.4 物理吸附法
    1.7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内容目的
        1.7.1 开展食品级氯化镁生产工艺研究的必要性
        1.7.2 食品级氯化镁生产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卤水的脱色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原料组成
        2.1.4 色度测试方法
    2.2 活性炭的脱色研究
        2.2.1 活性炭的脱色原理
        2.2.2 实验步骤
        2.2.3 结果与讨论
    2.3 双氧水(过氧化氢,H2O2)的脱色研究
        2.3.1 H2O2的脱色原理
        2.3.2 实验步骤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次氯酸钠的脱色研究
        2.4.1 脱色原理
        2.4.2 实验步骤
    2.5 次氯酸钙的脱色研究
        2.5.1 次氯酸钙的脱色原理
        2.5.2 实验步骤
        2.5.3 结果与讨论
    2.6 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二次脱色研究
        2.6.1 大孔吸附树脂的脱色原理
        2.6.2 实验步骤
        2.6.3 结果与讨论
3 卤水的脱硫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硫酸根(SO_4~(2-))的测试方法
    3.2 氯化钙(CaCl_2)的脱硫原理
    3.3 实验步骤
        3.3.1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3.2 氯化钙加入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3.4 投料方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4.2 氯化钙的加入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4.4 投料方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4 样品的性能测试及工艺条件对其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结晶
    4.3 测试内容
        4.3.1 氯化镁含量的测定
        4.3.2 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4.3.3 水不溶物的测定
        4.3.4 色度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要求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氯化镁的测定结果
        4.5.2 钙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
        4.5.3 水不溶物的测定结果
        4.5.4 色度的测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菱镁水泥和秸秆菱镁混凝土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秸秆建筑
        1.4.2 菱镁水泥制品
    1.5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见图 1.1)
        1.5.3 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基本性能和试件制作
    2.1 材料基本性能参数
        2.1.1 导热系数和热阻
        2.1.2 传热阻和传热系数
        2.1.3 抗压强度
    2.2 原材料
        2.2.1 农作物秸秆
        2.2.2 菱镁水泥
    2.3 秸秆菱镁混凝土试验制品类别
    2.4 本章小结
3 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试件的制备
        3.1.1 试验设备与原料
        3.1.2 秸秆菱镁混凝土试件的制作
        3.1.3 测试方法
        3.1.4 秸秆菱镁混凝土试件在自然空气环境中的水分挥发试验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3.2.3 不同含水率对秸秆菱镁混凝土试件导热系数的影响
        3.2.4 试验结果的点图分析
        3.2.5 确定最佳配合比
        3.2.6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3 干密度对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的影响
    3.4 秸秆长度对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的影响
    3.5 与常用保温材料保温性能比较
    3.6 秸秆菱镁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3.7 本章小结
4 秸秆菱镁混凝土砌块墙体保温性能试验研究
    4.1 砌块墙体保温性能试验
        4.1.1 砌块制作及墙体砌筑
        4.1.2 试验设备及原理
    4.2 试验数据及处理
    4.3 常用墙体材料热工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板的应用研究
    5.1 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板
    5.2 外墙保温技术
        5.2.1 外保温体系
        5.2.2 内保温体系
        5.2.3 质量控制
    5.3 在农房保温改造中的应用
        5.3.1 案例介绍
        5.3.2 改造方式
        5.3.3 施工过程
        5.3.4 改造房屋的热工性能
        5.3.5 成本分析
    5.4 燃烧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海水利用浓缩液中锂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1 锂资源的分布
        1.2.2 锂资源的开发利用
        1.2.3 锂资源的提取技术
    1.3 海水体系提锂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海水体系提锂原料液及其生态利用
        1.4.1 提锂原料液来源
        1.4.2 浓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1.4.3 提锂原料浓缩液的生态利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热两段固相法制备尖晶石型锂离子筛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离子筛的制备
        2.1.2 离子筛的表征
        2.1.3 粒状离子筛的制备
        2.1.4 离子筛的吸附性能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离子筛的晶相结构分析
        2.2.2 离子筛的表面形貌分析
        2.2.3 离子筛的吸附性能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晶模板法制备尖晶石型锂离子筛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离子筛的制备
        3.1.2 离子筛的表征
        3.1.3 离子筛的吸附性能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离子筛的晶相结构分析
        3.2.2 离子筛的表面形貌分析
        3.2.3 热重分析
        3.2.4 离子筛的吸附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锂原料浓缩液优选及吸附脱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1 吸附原料浓缩液优选
        4.1.1 各浓缩液体系下动态吸附/脱附过程研究
        4.1.2 原料浓缩液综合比选
    4.2 离子筛的选取
        4.2.1 离子筛吸附性能比较
        4.2.2 离子筛稳定性比较
        4.2.3 离子筛制备成本及可行性分析
        4.2.4 离子筛的综合比选
    4.3 提锂工艺参数优化
        4.3.1 吸附工艺参数优化
        4.3.2 洗脱工艺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锂液沉淀分离锂的工艺优化研究
    5.1 富锂液成分
    5.2 富锂液精制
    5.3 蒸发浓缩
    5.4 深度除镁
        5.4.1 加料方式
        5.4.2 烧碱浓度
        5.4.3 加料速度
        5.4.4 搅拌速度
        5.4.5 晶种添加
    5.5 沉淀碳酸锂
        5.5.1 加料方式
        5.5.2 加料速度
        5.5.3 搅拌速度
        5.5.4 纯碱加入量
        5.5.5 反应温度
        5.5.6 反应时间
        5.5.7 陈化时间
        5.5.8 晶种添加
    5.6 粗产品洗涤
        5.6.1 离心脱液
        5.6.2 淋洗
        5.6.3 浆洗
        5.6.4 两种洗涤方式比较
    5.7 碳化分解提纯
        5.7.1 碳化过程
        5.7.2 除镁钙过程
        5.7.3 蒸发分解过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锂原料浓缩液的生态利用研究
    6.1 试验方法
        6.1.1 试验原料
        6.1.2 试验装置
        6.1.3 试验步骤
    6.2 分析检测
        6.2.1 原料理化指标分析
        6.2.2 原料生态指标分析
        6.2.3 氯化钠成分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原料理化生态指标分析
        6.3.2 掺兑晒盐试验
        6.3.3 人工生态修复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探究金属镁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某镁生产企业概况
2 金属镁生产技术概况
3 金属镁生产主要技术研究
    3.1 皮江法
    3.2 电解无水氯化镁法
    3.3 电解无水光卤石法
4 结语

(10)Aspen Plus在无机盐工艺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的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
    1.1 单元操作的确定
    1.2 组分的定义
    1.3 物性方法的选择和改进
2 模型分析
    2.1 氯化镁水溶液沸点的确定
    2.2 蒸发器气相分率对产率的影响
    2.3 冷却终温对产率的影响
3 模型优化与结果
4 结语

四、晶体氯化镁制备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OSS诱导高性能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与原位红外光谱研究[D]. 梁鹏. 浙江大学, 2021
  • [2]格氏法制备三苯基膦合成废渣氯化镁的回收研究[D]. 黄晨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氯氧镁水泥水分侵蚀机理及其耐水性研究[D]. 冯超. 长安大学, 2019(07)
  • [4]晶体氯化镁制备工艺分析[J]. 修杰.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9(06)
  • [5]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D]. 赵鑫. 山西大学, 2019(01)
  • [6]低温工艺食品级氯化镁的制备研究[D]. 刘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7]秸秆菱镁混凝土保温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D]. 姚久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8]海水利用浓缩液中锂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骆峰. 天津大学, 2015(08)
  • [9]探究金属镁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J]. 刘瑜. 山西冶金, 2014(03)
  • [10]Aspen Plus在无机盐工艺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的模拟[J]. 王红蕊,沙作良,王彦飞.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结晶氯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