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想想”

来自“想想”

一、从“想一想”应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健[1](2014)在《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案例》文中认为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九年级化学实验部分的一个专题探究单元,在化学复习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物质的提纯即物质的除杂,是指把某种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除去,或使杂质转化为要提纯的物质,或通过化学变化使杂质转变为其他比较容易被分离的物质等。物质的分离是指通过必要的变化和操作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各自比较纯净的物质。其方法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通常液体与

赵晨光,LILO[2](2014)在《隐侠·初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世道变迁,唯有初心不变。世道多风雨,他之所求,无非是在乱世之中保持一点初心。◎壹◎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十几年的北京城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羁旅京华的客人,他原是苏州人士,在北京城里也已住了四五年的时间。他姓卢,单名一个酬字,因此一帮文士的朋友常与他玩笑,说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卢酬也不恼,索性就将这谐音的"愁"字一拆,以秋心为号。因他在报馆做事,不免也要发些补白上去,因此就以"秋心"署名。他交好的一帮人,

丁艳[3](2013)在《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以及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则意识教育,这是一个兼具时代性迫切性的命题。但目前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相关的研究不充分,教育的实效不明显。笔者开展了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中,初中处于道德发展阶段的一个关键时期,提出了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理论基础;规则意识在人的道德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是巨大的;同时,规则意识与现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德育教育,如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责任教育等有着重要联系。本论文主要就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进行了探索。一是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初中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二是建立了初中各个年级的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其中包括初中生在学校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规则意识教育主题和初中生自定规则的系列内容提纲,并辅以制订了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读本。三是研究了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策略。除传统的教育方法外,本研究遵循规则自然产生的路径,即规则形成(暗含规则理解)、规则认同、规则适应、规则执行、规则维护(调整),从体验入手,开展实践,建立了初中生自定规则的操作模式,并对这一操作模式的运用,论述了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也对规则执行过程中易被忽视和误解的两个方面进行了着重强调。四是根据本研究重点开展的初中生自定规则的三个环节,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评价内容分别进行了阐述。

倪浙淦[4](2011)在《拨动数学的心弦 塑造自主的灵魂》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唤醒另一颗心、另一个灵魂、从而拨动另一根心弦;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初中生学会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抵御各种诱惑,自觉、主动的学习,经常领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从而塑造数学学习的灵魂。

王素英[5](2007)在《怎样学习《高级英语》》文中研究表明《高级英语》的题型包括两大部分,以考查考生的读、写、译三种技能为主要目的。第一部分考核课程内容,占总分的60%左右;第二部分是水平考试,使用课程以外的一篇短文,占总分的40%左右。所以考生在学习时要以课本为主,在掌握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阅读、写作和翻译方面的训练和练习。

尤凤伟[6](2007)在《衣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文娟[7](2005)在《a能表示什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友智[8](2005)在《解题后不妨想一想》文中研究表明

王世明[9](2004)在《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孝、学、言、省、和、思、道”八个基本范畴各列专章进行研究。“仁者人也”这一定义之中的“人”是指人的一般性亦即普遍化的人性。孔子极力主张“仁”,其真意就是要用人性来匡正人生、匡正社会。“仁”足以作为今天需要大力倡导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全部根基,而其他一切观念都只能赖此为根而垒于其上。“仁”其实是一切去恶扬善之行为的旗帜,坚持“仁”的思想本身就有维护人性并清除一切非人性的含义。“孝”是孔子“仁”之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实践,“孝”的准确含义应为“老传子也,子承老也”,是家庭之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人之行孝乃人性使然,是必然如此而不能有他。“学”是用人性匡正人之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人通过“学”不断扩充己之能量,以使人性得到张扬。“学”重要的是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乃是人生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动力。“学”亦可使人籍此而达于幸福。“言”乃“人性”之表达,“直言”乃真正意义上的人言。“巧言”之存在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巧言”之所以存在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倡“直言”去“巧言”最终要靠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省”身是“仁”即人性畅通于人间的内在调控机制,“省”身之良好品德须在日复一日的反复实践中得以养成,“省”身虽应“省”“过”尤应“省”“功”,以长志气、长精神、增强信心。“和”乃“仁”的具体存在状态,人类社会的“和”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是一个不断地铲除各种邪恶、改变种种不合理状况之过程中的“和”。“思”作为人脑之功能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质,即人之所“思”的正与邪。“见得思义”之“思”于当今社会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既让人得所该得,又让人取之有道有度。“道”是一个物质的、运动的、巨大无比的能量,在寰宇内的五伦之中,“道”是仅次于自然又高于“天、地、人”的极为重要的一伦,是孔子关于“仁”之思想的依皈。

李代凤[10](2003)在《从“想一想”应想到的》文中指出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代数》(第二册)(人教版)第127页有这样一个提问,“想一想,等于多少?等于多少?”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回答出“等于4”后而不再思考了,或者,部分同学想当然地回答出“”.如果这样,就达不到书本所要求的“想一想”的目的,也达不到澄清概念(conception),理解知识,巩固应用知识的愿望.那么,对“想一想”究竟应该怎样想呢?

二、从“想一想”应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想一想”应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2)隐侠·初心(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价值和概念界定
    三、 研究过程和方法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路径
第二章 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的理论剖析
    一、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理论基础——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几个相关命题
        (一) 规则意识形成与行为规范养成
        (二) 规则意识与公民意识
        (三) 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
        (四) 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
    三、 规则意识的研究意义——人的社会化发展
        (一) 规则意识与个性自由
        (二) 规则意识与创新精神
第三章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探索
    一、 初中生规则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
        (二) 初中生规则意识的现状特征
        (三) 初中生规则意识的特征分析
        (四) 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对策分析
    二、 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一) 确定分年级开展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主题
        (二) 编写年级规则意识教育学生读本
        (三) 确定分年级学生自定规则的内容提纲
    三、 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 体验规则产生
        (二) 自定规则的操作模式
        (三) 模式操作的五大原则
        (四) 规则执行的两个问题
        (五) 补充配套的学校工作机制
    四、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评价内容
        (一) 规则产生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评价
        (二) 规则实施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评价
        (三) 规则反馈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评价
第四章 研究成效及反思
    一、 研究成效
        (一) 建立了初中生自定规则的操作模式和应用原则
        (二) 构建了初中生规则意识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 整体推进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
    二、 反思及后续研究
        (一) 教师和家长规则意识的强化
        (二) 家长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的教育能力
        (三)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评价方式、评价策略研究
        (四) 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教育案例进一步丰富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初中生规则意识教育读本
附录 2:调查问卷 1 及统计结果
附件 3:调查问卷 2 及统计结果

(4)拨动数学的心弦 塑造自主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二、有了自主学习的态度, 还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8)解题后不妨想一想(论文提纲范文)

1. 解题后, 不妨想一想:
2. 解题后, 不妨想一想:
3. 某些题目虽形式各不相同, 然而, 它们
4. 对于同一道题, 解题后, 反思其解法便可得到启迪, 通过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 激活思维.

(9)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导言:孔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发
    1.1 孔子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1.1.1 孔子伦理思想崇高的历史地位
        1.1.2 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现状
        1.1.3 孔子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1.2 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状况综述
    1.3 孔子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1.3.1 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一般性概括
        1.3.2 孔子伦理思想的八个基本范畴
    1.4 本文对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力求提出新的观点
        1.4.2 力求选取新的角度
        1.4.3 力求站在新的高度
        1.4.4 力求采用新的方法
        1.4.5 力求创建新的结构
        1.4.6 力求使用新的语言
第二章 “仁”学
    2.1 说“仁”
        2.1.1 推己及人谓之仁
        2.1.2 克己为人谓之仁
        2.1.3 害不加人谓之仁
        2.1.4 敦厚朴实谓之仁
        2.1.5 不偏不倚谓之仁
        2.1.6 胸襟博大谓之仁
    2.2 释“仁”
        2.2.1 密之至也谓之仁
        2.2.2 人之本性谓之仁
        2.2.3 处世之善谓之仁
        2.2.4 人性相与谓之仁
    2.3 里“仁”
        2.3.1 里仁乃人生之大享受
        2.3.2 里仁有扎于沃土之根
        2.3.3 里仁需一番苦苦修炼
        2.3.4 里仁本就在吾之心中
    2.4 处“仁”
        2.4.1 在把握得失中处仁
        2.4.2 在明辨是非中处仁
        2.4.3 在有容乃大中处仁
        2.4.4 在善待贵贱中处仁
        2.4.5 在持之以恒中处仁
        2.4.6 在讲究礼让中处仁
        2.4.7 在心气平和中处仁
        2.4.8 在不辞劳苦中处仁
        2.4.9 在打好基础中处仁
        2.4.10 在生死考验中处仁
        2.4.11 在具体行为中处仁
        2.4.12 在天地化育中处仁
    2.5 不“仁”
第三章 “孝”道
    3.1 有子对孝的价值定位
        3.1.1 为人之本
        3.1.2 立国之基
        3.1.3 孝之与悌
    3.2 孝的理念及其实践
        3.2.1 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信条
        3.2.2 推行举孝廉的选人制度
        3.2.3 历久而不衰的伦理规范
    3.3 《论语》对孝的表述
        3.3.1 父引子继谓之孝
        3.3.2 不违人道谓之孝
        3.3.3 子不令忧谓之孝
        3.3.4 恭敬事亲谓之孝
        3.3.5 子性良善谓之孝
    3.4 孝之内涵
        3.4.1 子承老也的传统训诂
        3.4.2 老传子承的孝之发凡
        3.4.3 新解与人类自身传承
    3.5 孝的社会实践
        3.5.1 关于老传子
        3.5.2 关于子承老
    3.6 孝之天经地义
        3.6.1 政治学依据
        3.6.2 哲学的高度
    3.7 《孝经》论孝
        3.7.1 孝的过程性
        3.7.2 孝的层次性
        3.7.3 孝的本质性
第四章 “学”旨
    4.1 “学”之与人生匡正
        4.1.1 端正人生缘于学
        4.1.2 通达自在缘于学
        4.1.3 区分品第缘于学
        4.1.4 成就美德缘于学
        4.1.5 为人师表缘于学
    4.2 “学”之与人生幸福
        4.2.1 学--达于幸福的津梁
        4.2.2 学--理性世界的实现
        4.2.3 学--情感世界的满足
        4.2.4 学--情绪世界的调整
        4.2.5 “不亦”中的哲理
    4.3 “学”之哲理
        4.3.1 学也无涯
        4.3.2 学必择位
        4.3.3 学须靠积
        4.3.4 学宜一贯
第五章 “言”析
    5.1 切入点及意义
        5.1.1 萦绕心头的思虑
        5.1.2 深究“巧言令色”
    5.2 “巧言令色”分析
        5.2.1 关于“言”
        5.2.2 关于“巧言”
    5.3 “巧言令色”之因
        5.3.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3.2 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存在
        5.3.3 人的心理普遍性弱点
    5.4 “巧言令色”应对
        5.4.1 应正视“巧言令色”
        5.4.2 切不可“巧言令色”
        5.4.3 不可不“巧言令色”
第六章 “省”身
    6.1 省身说之背景概略
        6.1.1 《论语》中省身说的记述
        6.1.2 曾子其人及所得之道
    6.2 吾日三省吾身详解
        6.2.1 省身之主体
        6.2.2 省身之客体
        6.2.3 日之学问
        6.2.4 省之含义
    6.3 省身说的内容
        6.3.1 省身之标准
        6.3.2 省身之向度
        6.3.3 省身之行为
        6.3.4 省身之三不
    6.4 正视省身
        6.4.1 省之必要
        6.4.2 省身之难
        6.4.3 省身综观
第七章 “和”解
    7.1 《论语》中“和”之学说
        7.1.1 “和”之显位
        7.1.2 “和”之大用
        7.1.3 “和”之深因
        7.1.4 “和”之有约
    7.2 “和”之含义及其分析
        7.2.1 “和”乃理想社会
        7.2.2 “和”为治国原则
        7.2.3 “和”呈稳定状态
        7.2.4 “和”构谐之格局
        7.2.5 “和”有调和之功
    7.3 “和”的客观性
        7.3.1 “和”是伟大发现
        7.3.2 “和”是客观存在
        7.3.3 “和”乃行为准则
    7.4 “和”的非保守性
        7.4.1 “和”即“和”
        7.4.2 “和”非“和”
        7.4.3 “和”亦“和”
第八章 “思”辨
    8.1 “思”之概述
        8.1.1 未言之言
        8.1.2 “思”之与君子
        8.1.3 “思”之路径
        8.1.4 “思”之路线及归宿
    8.2 解“思”
        8.2.1 “思”之神奇
        8.2.2 《经籍纂诂》训“思”
        8.2.3 《易经》训“思”
        8.2.4 “田”上“心”下为“思”
        8.2.5 “九思”之中的“思”
        8.2.6 在具体性之中把握“思”
        8.2.7 深入在“位”之中的“思”
        8.2.8 与“学”永不分离之“思”
    8.3 “九思”详析
        8.3.1 关于“视思明”
        8.3.2 关于“听思聪”
        8.3.3 关于“色思温”
        8.3.4 关于“貌思恭”
        8.3.5 关于“言思忠”
        8.3.6 关于“事思敬”
        8.3.7 关于“疑思问”
        8.3.8 关于“忿思难”
        8.3.9 关于“见得思义”
第九章 “道”义
    9.1 对“道”之探究的视角
        9.1.1 问题的提出
        9.1.2 原文大意
    9.2 《论语》言“道”
        9.2.1 人间道路之“道”
        9.2.2 正确手段之“道”
        9.2.3 天地之理的“道”
        9.2.4 人间正义之“道”
        9.2.5 人生修养之“道”
        9.2.6 治国安邦之“道”
        9.2.7 对人引导之“道”
    9.3 老子言“道”
        9.3.1 存在方式之“道”
        9.3.2 无所不能之“道”
        9.3.3 处下守柔之“道”
        9.3.4 以退为进之“道”
        9.3.5 动反用弱之“道”
        9.3.6 利而不害之“道”
    9.4 宇宙本原之“道”
        9.4.1 此意出处
        9.4.2 “道”的定义
        9.4.3 “道”的形成
        9.4.4 “道”的状态
        9.4.5 “道”之为何
        9.4.6 “道”之运行
        9.4.7 “道”之系统
        9.4.8 “道”之纲常
    9.5 《易经系传》之“道”
        9.5.1 定义
        9.5.2 关系
        9.5.3 状态
    9.6 朝闻之“道”
        9.6.1 所闻为何“道”
        9.6.2 闻之不可死
        9.6.3 夕死则可矣
第十章 结语:孔子伦理思想的不朽价值
    10.1 孔子伦理思想贯穿古今
        10.1.1 孔子伦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10.1.2 孔子伦理思想颠扑不破
        10.1.3 孔子伦理思想的永恒性特质
    10.2 孔子伦理思想广被海外
        10.2.1 孔子伦理思想对东亚各国的深刻影响
        10.2.2 孔子伦理思想对南亚社会的巨大推动
        10.2.3 孔子伦理思想在欧美大陆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想一想”应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案例[J]. 陈金健.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16)
  • [2]隐侠·初心[J]. 赵晨光,LILO. 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半月版), 2014(03)
  • [3]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D]. 丁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4]拨动数学的心弦 塑造自主的灵魂[J]. 倪浙淦.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8)
  • [5]怎样学习《高级英语》[J]. 王素英. 河北自学考试, 2007(05)
  • [6]衣钵[J]. 尤凤伟. 中国作家, 2007(04)
  • [7]a能表示什么[J]. 许文娟. 人民教育, 2005(22)
  • [8]解题后不妨想一想[J]. 吴友智. 中学教与学, 2005(01)
  • [9]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 王世明. 清华大学, 2004(03)
  • [10]从“想一想”应想到的[J]. 李代凤.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 2003(02)

标签:;  ;  ;  ;  

来自“想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