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

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

一、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贺[1](2021)在《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水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劈裂抗拉强度不足等缺点在部分道路中被限制使用,为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扩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本文针对不同掺量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抗盐冻性和微观结构的改善进行研究,一方面,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可以改善水泥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扩大水泥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将微观结构与宏观表现联系起来,更有利于探究控制水泥混凝土性能的方法。为了得到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的较优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的具体情况,对不同掺量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水泥混凝土进行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掺入1.0%纳米SiO2和0.1%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分别可提高7.9%、21.2%和28.1%,从而确定掺加1.0%的纳米SiO2和0.1%的聚丙烯纤维为较优掺量。对较优掺量的混凝土试件及其对比试件进行早期强度试验和抗盐冻剥蚀试验,研究较优掺量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和抗盐冻性。结果表明:较优掺量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率高于基准配合比试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提高率分别为11.4%、22.1%、29.8%,较优掺量混凝土的抗盐冻性同样优于基准配合比试件,单位面积剥蚀量相比减少了 61.5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根据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宏观强度表现对不同掺量试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较优掺量混凝土强度的微观改善机理为纳米SiO2参与水化反应并物理填充混凝土孔隙,聚丙烯纤维的阻裂作用,以及二者形成致密的骨架结构的共同作用。

蒋睿宁[2](2021)在《快通换板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及疲劳性能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东南部某水泥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病害处治为例,进行超早强纤维混凝土快通换板技术研究。该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后车流量增加很快,且近年来超载超限车辆迅速增加,导致路面面板破碎、活动、沉陷、严重网状裂缝等病害,且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在维修养护时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需要的养护周期较长,不利于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且对行驶车辆存在一定的安全威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混凝土基准配合比及超早强外加剂优选研究。以该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在用的三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塌落度试验,选定出施工性最好的水泥混凝土基准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24小时超早强,通过多种外加剂复配的方式,优选出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外加剂组合类型和掺量;(2)超早强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和配合比研究。为了解决该高速公路重载车辆流量大,水泥混凝土面板韧性不足的问题,故素混凝土的使用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素混凝土中掺入纤维是较为常见且实用的增加韧性选择。通过不同的纤维掺配方案,进行强度、弯曲韧性、断裂韧性、冲击韧性指标力学试验,比选出超早强纤维混凝土的最佳体积掺量和经济体积掺量,确定其配合比;(3)超早强水泥混凝土热养护技术研究。为了在低温环境下实现超早强,本文采用工业电热毯的养护方式,通过对比在不同养护温度以及时间条件下的路面抗折、抗压强度从而得出结论。结果表明,养护温度越高,并不有利于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提高,甚至产生了不利影响,建议最佳养护温度范围为20~30℃。论证了工业电热毯保温养护可用于冬季低温环境下的路面施工养护;(4)超早强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通过对素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三种试件进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试验,通过试验对比得到试件在各个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建立疲劳方程并绘制S-N单对数曲线,将所得曲线与典型路用混凝土曲线进行对比,并将得到的疲劳应力系数与按规范计算所得的疲劳应力系数进行对比评价。发现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纤维能够大幅提高混凝土的疲劳寿命,尤其是加入混杂纤维;(5)快通换板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和养护工艺研究。研究了拌和工艺、最佳切缝时间和常温施工条件下的养护方式,保证其在试验路段施工应用时有着良好的效果,为以后的大范围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邓兴涛[3](2020)在《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刚度大、扩散荷载能力强、稳定性好,是公路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但是,水泥混凝土脆性大、适应变形能力及抗裂性能差、抗疲劳开裂及抑制裂纹快速扩展能力弱,尤其是当层间出现不均匀支承、脱空、路基不均匀沉降等状况后,路面板在重载作用下易发生早期断板破坏,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难以保证。针对水泥混凝土在抗裂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纤维阻裂增韧原理和加筋材料复合结构抗裂原理,从材料与结构两个角度共同出发,探索性提出了一种抗裂混凝土路面结构新构想-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新型路面结构的抗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对加筋网材料和钢纤维混凝土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钢纤维混凝土小梁的弯曲抗裂性能试验研究,同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结构模型,探索研究了不同工况下低模量加筋网对已开裂混凝土路面在抗裂性能改善方面的作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抗裂及增强机理。一方面,利用钢纤维的阻裂增韧作用,增强混凝土的韧性和抗裂能力,使其在开裂后仍能具备一定的带裂纹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的约束作用,对钢纤维混凝土中已有裂纹的后续扩展发挥显着抑制作用,降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增强裂纹稳定扩展能力,延缓裂纹贯通速度、抑制断板的同时,提高已开裂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承受重载的能力。(2)研究了低模量加筋网对钢纤维混凝土小梁试件弯曲抗裂能力及适应变形能力的影响,并与无加筋网的普通钢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低模量加筋网对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开裂荷载影响较小,但当钢纤维混凝土开裂后,低模量加筋网的抗裂增强作用凸显,混凝土适应变形能力显着增强。试件开裂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随挠度增加呈现明显的快速下降趋势,无法继续承受较高水平荷载的作用,但采用低模量加筋网进行约束后,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在开裂后仅有小幅降低,然后随着挠度增加曲线会继续升高,甚至会超过开裂荷载,抗裂能力大幅提高。且随着挠度的增加,其承载力能够在较长的挠曲变形范围内保持基本稳定,结构延性大幅提升,赋予了混凝土良好的裂后适应变形能力和持荷能力。(3)研究了低模量加筋网铺设高度不同对钢纤维混凝土小梁试件承载能力和弯曲韧性的影响,并与无加筋网的普通钢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筋网铺设高度不同,其对混凝土试件承载力和韧性的提升效果不同,铺设位置越低,总体上效果越好。当加筋网铺设高度距试件底部1cm时,承载力、弯曲韧性指数和弯曲韧性因子都相对于无加筋网的普通钢纤维混凝土试件显着提高:在相同挠度下对比,开裂挠度为1mm~2mm所对应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在53%~935%;在相同裂缝张口位移下对比,裂缝张口位移为1mm~2mm时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在160%~353%;弯曲韧性指数5提升了23%~28%,弯曲韧性指数10提升了114%~142%,弯曲韧性因子提高了21%~28%。(4)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结构模型,探索研究了低模量加筋网的弹性模量和截面面积变化对路面开裂后承载力和裂缝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路面板底开裂后,低模量加筋网开始发挥作用,并明显抑制裂缝的后续进一步扩展。且当裂缝发展高度越高、加筋网模量及截面面积越大时,抑制裂缝扩展的效果越明显;低模量加筋网模量为30GPa,加筋网网格尺寸为4cm×4cm、单根筋材截面面积为100mm2(5mm×20mm)时,以路面裂缝已开裂8cm高为例,裂缝再次扩展所需的荷载比无加筋网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提高约20%,当裂缝扩展至13cm高时,路面板承载力提高约47%。当裂缝贯穿至无加筋网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全厚度(24cm)时,低模量加筋网约束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裂缝仅扩展到17cm,尚有约30%的板厚并未被裂缝贯穿,体现出低模量加筋网能够对路面裂缝扩展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从而避免因裂缝贯通后造成的进一步水损坏,提高路面服务品质和使用寿命。

应项羽[4](2019)在《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受气候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隧道内部环境相对较为密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泵吸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以振动波的形式在隧道内部传播,经过多次反射、共振及叠加后,噪声在长大隧道内部的传播形式接近于喇叭效应,导致隧道内部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心理声学研究表明,驾驶者长期处于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会对驾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常见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与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通过隧道混凝土路面抗滑和路面噪声的特性分析,主要基于隧道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和降噪功能展开论述。通过摩擦力测试和抗滑特性测试并结合相关的方法,对抗滑施工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建立Abaqus有限元抗滑性能有限元模型,分析当采用不同刻槽形式及刻槽间距时,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表现出的抗滑性;分析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条件的变化对抗滑性能的影响,为隧道刻槽水泥混凝土试验路段的纹理优选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不同抗滑纹理的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噪声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随车声强法定量分析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的A计权声压级和1/3倍频谱等噪声特征,对路面的噪声特性进行测试,分析了隧道混凝土路表纹理与噪声的关系,对工程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实现中国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安全、抗滑、低噪声”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刘金波[5](2020)在《纤维增强型水泥混凝土抗变形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材料表现为自身脆性强,抗压强度远大于抗弯强度。为了增加其韧性,掺加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以期达到增加其抗弯强度和增加其耐久性,减小路面厚度,节约资源的目的。对聚丙烯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增强系数和混杂系数,确定聚丙烯纤维的适宜掺量和钢纤维的掺量范围。比较了聚丙烯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与素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以及不同钢纤维掺量对抗折强度提高的幅度,并对其增强机理进行分析。同时,对混凝土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拟定疲劳方程。检验其与应力水平相关性和显着性。最后对不同类型混凝土路面进行结构组合设计,校核和检验极限状态时的应力,分析其结果。结果表明:钢纤维增韧效果较之聚丙烯明显,增韧效果随着纤维掺量先增加后有降低的趋势,最佳钢纤维掺量在0.7%左右。其中指标I5增加最明显的是SS-7混凝土,为211.71%,I10和I20增加最明显的是LS-7混凝土,分别为291.89%和415.32%;而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明显得到提高。宏观上来讲,纤维混凝土的疲劳破坏过程是从产生裂缝开始,然后裂缝加宽,直到完全破坏;而素混凝土则是脆性破坏。素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三者疲劳寿命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素混凝土。在荷载应力水平为0.8时,LS-7混凝土的疲劳寿命相比素混凝土的疲劳寿命提高了17.6倍。LS-10混凝土的疲劳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高于素混凝土;对比抗冻性可以发现,冻融前后素混凝土的弯拉强度下降11.4%,而LS-7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前后弯拉强度只下降了10.4%,相比素混凝土来说LS-7混凝土的抗冻性更好。素混凝土和SS-7混凝土的回归拟合后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9以上,有极强的负相关性;其余除LS-10外,均呈现“非常负相关”,而LS-10呈现强负相关,而LS-7的疲劳方程回归效果不明显。

马海啸[6](2019)在《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性能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ECC)是一种基于细观力学设计的具有超高韧性的乱向分布短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拉伸荷载作用下其极限拉应变甚至可以达到2%以上,表现出极好的弯曲变形能力和微裂缝控制能力,但是目前研究的ECC设计思想基本上都是通过剔除基体中的粗骨料来提高其均匀性,保证纤维桥联作用的充分利用,这导致了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早期干缩过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此外目前研究的ECC材料中采用的纤维类型多为日本进口的聚乙烯醇(PVA)纤维,其价格相比于国产纤维贵出很多,这大大增加了ECC的制作成本,而国产PVA纤维的质量不及日本进口纤维,所以近年来ECC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本文主要针对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材料作为新型薄层罩面材料存在的诸多问题,借鉴传统ECC思路,重新调整试验配合比,研制出满足工程要求的高韧性低收缩早强合成纤维水泥基罩面材料,提出以低模量高延伸率聚丙烯(PP)纤维替代PVA纤维的可能性,考察其与PVA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各方面性能的改善效果及差异性,并基于此探索了两种合成纤维混杂的可能性,采用“纤维混杂效应函数”优选出不同纤维掺量下的最佳混掺比例以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在施工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基于ABAQUS软件数值模拟了实际工程中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的开裂行为,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在传统ECC配比中掺入适量小石子和膨胀剂以及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后,可以有效改善ECC材料的早期干缩,经配合比调试后干缩仅为传统ECC的0.40.5倍左右,与普通混凝土相当;(2)掺量为1%2%的合成纤维对水泥基材料早期抗折强度有显着提高,但随着龄期增长提升效果减弱,同掺量下PVA纤维对抗折强度提升更有利。本文研究的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1d龄期的抗折强度可以达到6.037.14MPa,已经具备通车条件,28d龄期的抗折强度为8.6710.13MPa,能够满足极重和特重交通等级要求;(3)合成纤维对水泥基材料抗压强度影响很小且随着纤维掺量提高,抗压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呈降低的趋势。本文研究的合成纤维水泥基材料3d龄期的抗压强度在43.948.4 MPa之间,28d龄期的抗压强度在53.155.3MPa之间,均远远超过《通用硅酸盐水泥》中对于抗压强度的要求;(4)掺量为1%2%的合成纤维加入可以极大改善水泥基试件的弯曲韧性、断裂韧性以及冲击韧性,PVA纤维对水泥基试件弯曲韧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变形初期,弯曲韧性指数5约为素水泥基试件的4.364.71倍,而PP纤维主要体现在变形后期,弯曲韧性指数10约为素水泥基试件的5.477.93倍。PP纤维对水泥基试件断裂韧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裂后荷载能量吸收能力上,断裂能增益比为1188.6%2645.4%,约为PVA纤维水泥基试件的3.85.5倍,但是在阻止裂纹失稳扩展方面不及PVA纤维,断裂韧度增益比为17.05%32.53%,仅为PVA纤维水泥基试件的0.50.7倍。PP纤维和PVA纤维均能有效提升水泥基试件的冲击韧性,相比于素水泥基试件,合成纤维水泥基试件在冲击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初裂次数增加了1.59倍,终裂次数和冲击能量提高了314倍;(5)掺量为1%2%合成纤维对水泥基材料的耐磨性能、干缩性能均有显着的改善,相比于素水泥基试件,磨耗量降低了12.5%40.8%,干缩应变降低了10.6%33.0%;(6)采用聚合物乳液与水泥混合比例为1:1.51:2的界面剂可以显着增大新旧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粘结试件28d龄期的抗折强度达到7.61MPa7.92MPa(约为完整纤维水泥基试件抗折强度的85%88%),界面剪切强度达到3.7MPa4.11MPa(与整体浇筑的水泥基试件抗剪强度相当);(7)车辆轴载作用下,加铺罩面层中的剪应力和拉应力1在初始裂缝附近出现了高度应力集中现象。相比于普通混凝土罩面,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中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改善,反射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显着降低。聚丙烯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均能有效抑制超重轴载反射裂缝生成和扩展,且二者对反射裂缝的抑制效果相当。

胡锦湘[7](2019)在《基于微光伏阵列的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优化与模型制备》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合理的太阳能路面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光伏阵列的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通过对其力学特性和发电效能进行模拟仿真,以期提出结构尺寸、材料参数和微光伏阵列排布的优化方案,并制备模型进行性能测试验证,从而为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1)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光伏阵列的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影响其力学特性的九个主要因素,确定了各因素取值水平组合方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该结构的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确定了其临界荷位为板块中心;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优化确定了该结构的合理尺寸为70cm×70cm×25cm,空腔高度为3cm,其中透光板尺寸为60cm×60cm×0.75cm,侧壁宽和隔板厚分别为5cm和0.3cm。2)测试了光伏电池条的伏安特性,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影响微光伏阵列发电效能的四个主要因素,确定了各因素取值水平组合方案,采用光伏系统设计软件对其发电效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结合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其发电效能的影响规律,优化确定了合理的微光伏阵列排布方式,即电池组的倾角、方位角、间距和边距分别为28°,10°,12mm和18mm。3)根据力学分析对材料性能提出的要求,选取并检验了原材料,设计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其抗弯拉强度超过6MPa,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可用于制备太阳能路面混凝土空心板块。4)设计模具制备了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的室内模型,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和发电效能。结果显示,在标准轴载作用下其实测最大竖向位移比有限元模拟结果减小了 4.8%,表明有限元法能较准确地模拟该模型的力学特性;同时,该模型的伏安特性与单块电池条的相似,由于电池条串联后损耗增大,其实际最大输出功率比理论值降低了 9.1%,表明其发电效能良好。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向雅贤[8](2018)在《施工现场装配式绿色道路路面板设计及关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钢纤维钢筋水泥混凝土临时拼装道路是用于施工现场供来往于临时施舍的车辆使用,该路面是采用混凝土预制板进行路面的铺设,混凝土板的浇筑、养护等工序在预制场内完成,在施工现场仅进行预制板的吊装及接缝处理。该路面具有开放交通快、养护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交通安全性高等优点,并且由于用于临时路面的预制板可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资源以及成本浪费。但是,由于国内对此临时道路预制路面板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可指导实践的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为了给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则需要研究出与实际应用相适应的预制混凝土路面板配合比设计以及临时道路结构设计的方法。本文首先对钢纤维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优选,设计合理的集料级配,提出了原材料技术要求;接着根据掺钢纤维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利用极差计算法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钢纤维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抗压强度以及坍落度的影响,得到合理的配合比参数,再结合混凝土工作性试验研究结果,通过试验确定粉煤灰掺量为15%时钢纤维预制路面混凝土的配合比达到最优;最后在最优配合比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水胶比以及粉煤灰掺量这两个因素对预制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冲击性能以及抗压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临时道路的结构层次,包括装配式路面对各结构层的要求以及路面板的模块大小(模数)、路面板的厚度设计、板的配筋设计等,并运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预制路面板的吊孔位置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当吊孔设置为距板边缘0.5m时预制路面板的受力达到最佳状态。总结出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应用于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路面结构体系,为今后的工程应用以及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本文对装配式混凝土临时道路的施工技术要求、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从结论可知,预制混凝土路面板的制作成本虽然高于现浇混凝土路面,但是由于预制混凝土路面板可循环利用,并且绿色环保,其综合效益高于现浇混凝土路面,所以其应用于施工现场是经济可行的。

徐文斌[9](2017)在《旧沥青路面加铺高性能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旧沥青路面出现了功能性损伤,不能够满足行车要求时,传统的养护方法是在旧路上直接加铺一层沥青混凝土。然而,这种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往往无法抵抗旧路病害的影响,加铺完成后旧路裂缝仍会反射到加铺层上,加铺层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为了避免频繁的维修加铺工作,本文在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层的路面结构受力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旧沥青路面加铺层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水泥、矿粉、粉煤灰视为一组总质量不变的混料,细集料和粗集料视为另一组混料,借助组合混料设计理论分析了矿物掺合料、水泥、砂率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实现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2)在复合掺加粉煤灰和矿粉的高性能混凝土中加入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聚丙烯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能够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弯拉强度、弯曲韧性、抗冻性能和抗渗性能,并能够降低收缩率,但对抗压强度基本无影响。(3)通过建立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路面结构在行车-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以及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层间连续状态下加铺层的耦合应力最小,增加加铺层和旧路沥青层的厚度并保证旧路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能够减小混凝土加铺层的拉应力。(4)考虑混凝土加铺结构设计中参数值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可靠度的蒙特卡洛算法,得到了以可靠度为目标的功能函数。结果表明,加铺层厚度、设计弯拉强度、旧路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与输出变量呈正相关关系,预测累计当量轴次、混凝土弹性模量与输出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时宁[10](2017)在《RAP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在HMA/PCC路面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近十几年来铺筑的沥青路面逐渐进入大中修养护期,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以下简称为RAP)。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利用部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不但能够减少天然集料资源的开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且也有助于解决RAP的处理问题。本文以RAP替代集料用于混凝土为前提,从RAP性能和评价指标、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及其RAP混凝土在HMA/PCC复合式路面结构中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实现RAP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采用X-ray CT射线扫描技术研究了RAP的细观结构,得出评价RAP性能的关键因素是粗集料周围依附的细集料胶团数量,同时通过VGStudio MAX图像处理工具分析了RAP细观结构图中集料和沥青的分布状况,结合RAP性能试验结果,发现细集料胶团数量可用RAP矿料级配中2.36mm筛孔通过率表示,且与粒径大小、沥青含量和沥青老化程度等因素相关,进而提出RAP性能新指标——细集料依附率,以此表示RAP中粗集料周围依附的细集料胶团数量,即RAP矿料级配中2.36mm筛孔通过率,用于对RAP的分类和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于颗粒材料可压缩堆聚模型,提出了水泥混凝土级配优化方法,但仅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级配优化,通过RAP细集料依附率对级配优化方法的修正,使其适用于RAP混凝土级配优化。针对该级配优化方法设计的混凝土空隙率小、工作性差,利用可配制最佳混凝土的集料级配带的修正,不仅使集料级配得到优化,而且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得到保证。基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依据修正后的可压缩堆聚模型,建立了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型,提出了水泥混凝土单位体积平衡方程和水泥用量计算方法,进而形成了系统的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另外通过实例对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采用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掺量33%、67%和100%的RAP混凝土,以及掺量80%的RAP纤维混凝土,并开展抗弯拉强度、抗压强度和耐磨耗试验研究,表明RAP掺入对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抗压强度和耐磨耗性能有不利影响,当RAP掺量超过一定比例时,混凝土的抗弯拉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耐磨耗性能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而纤维的掺入可提高RAP混凝土抗弯拉性能,但对抗冲击性能和耐磨耗性能影响不大,鉴于此,RAP混凝土适用于非表面层的路面结构体系中,如应用于HMA/PCC路面结构中。开展了水泥混凝土(包括RAP混凝土)间接拉伸试验方法(IDT法)研究,鉴于间接拉伸试验方法的方便性和间接拉伸强度(IDT强度)与抗弯拉强度的相关性,提出了间接拉伸试验方法评价混凝土抗弯拉性能。开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9℃、20℃和60℃)RAP混凝土间接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大,混凝土间接拉伸强度(IDT强度)逐渐降低,韧性逐渐增大;低温环境中,RAP能提高混凝土的间接拉伸强度;而在高温环境中,RAP使混凝土的间接拉伸强度、断裂能和韧性降低,对混凝土抗弯拉性能不利。为此,提出高温间接拉伸强度作为路面设计指标的建议,给出不同交通等级公路的间接拉伸强度标准值,并通过掺量80%的RAP纤维混凝土的间接拉伸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检验。基于车辙预估模型和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HMA/PCC路面结构的车辙和层间剪切破坏,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越小,RAP混凝土的抗弯拉弹性模量越小、沥青混凝土的模量越大、层间结合状态越好的HMA/PCC路面结构,车辙永久变形量越小;沥青层厚度越小,层间剪应力越大。开展了RAP混凝土在HMA/PCC路面中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了沥青混凝土/RAP混凝土复合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其中以容许永久变形量为指标设计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上限,以粘结层容许剪应力为指标设计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下限,采用复合板模型设计RAP混凝土层厚度。本文的研究促进了RAP在复合式路面结构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回收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还能提高RAP利用价值,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公路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水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SiO_2的研究现状
        1.2.2 聚丙烯纤维的研究现状
        1.2.3 水泥混凝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水泥混凝土抗盐冻性的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集料
        2.1.3 掺合料
        2.1.4 外加剂
        2.1.5 拌合用水
    2.2 配合比设计和试件制备
        2.2.1 基准配合比设计
        2.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3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2.3.1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案
        2.3.2 混凝土抗盐冻剥蚀试验方案
        2.3.3 混凝土微观试验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SiO_2和PP纤维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3.1 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3.1.1 试验过程及现象
        3.1.2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3.1.3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1.4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1.5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2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试验
        3.2.1 早期力学性能试验过程及结果
        3.2.2 早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纳米SiO_2和PP纤维水泥混凝土抗盐冻性研究
    4.1 抗盐冻剥蚀试验过程及结果
        4.1.1 盐冻剥蚀试验宏观数据分析
        4.1.2 盐冻剥蚀试验微观角度分析
    4.2 本章小结
5 纳米SiO_2和PP纤维水泥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5.1 纳米SiO_2对混凝土影响的微观分析
        5.1.1 纳米SiO_2掺量对混凝土的影响
        5.1.2 纳米SiO_2对水泥-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5.2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影响的微观分析
    5.3 纳米SiO_2和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共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快通换板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及疲劳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
        1.2.1 超早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养护方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及超早强外加剂优选
    2.1 试验原材料
    2.2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选择
    2.3 超早强外加剂的选择
        2.3.1 超早强外加剂初选
        2.3.2 超早强外加剂优选
        2.3.3 外加剂的确定
    2.4 小结
第三章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与配合比确定
    3.1 纤维掺配方案及纤维参数
    3.2 弯曲韧性试验及对比
    3.3 冲击韧性试验及对比
    3.4 断裂韧性试验及对比
    3.5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及其力学性能
        3.5.1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3.5.2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超早强混凝土热养护技术研究
    4.1 混凝土电热养护技术研究
        4.1.1 试验方法
        4.1.2 素混凝土不同温度试验结果
        4.1.3 混杂纤维混凝土不同温度试验结果
    4.2 数据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与对比评价
    5.1 疲劳试验仪器和方法
    5.2 疲劳试验数据
        5.2.1 静载试验数据
        5.2.2 疲劳试验数据
    5.3 疲劳性能分析
        5.3.1 疲劳方程建立
        5.3.2 疲劳寿命曲线对比
        5.3.3 荷载疲劳应力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路面快通换板试验路应用
    6.1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拌和及施工养护
        6.1.1 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拌和工艺
        6.1.2 超早强混凝土最佳切缝时间研究
        6.1.3 常温施工下的养护方式优选
    6.2 试验路换板应用方案及工艺流程
        6.2.1 试验路换板方案
        6.2.2 施工主要工艺流程
    6.3 试验路跟踪观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3)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加筋网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模量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路面及其增强抗裂机理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分析及抗裂路面结构新构想的提出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原因及破坏特点
        2.1.2 低模量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抗裂路面结构新构想
    2.2 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抗裂及增强机理
        2.2.1 纤维混凝土的阻裂增韧及增强机理
        2.2.2 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的抗裂及增强机理
第三章 钢纤维混凝土及低模量加筋网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材料与试件制作
        3.1.3 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
        3.1.4 钢纤维混凝土破坏现象分析
        3.1.5 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
        3.1.6 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
        3.1.7 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性
    3.2 低模量加筋网力学性能研究
        3.2.1 加筋网材料的选择
        3.2.2 低模量加筋网的力学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模量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弯曲抗裂性能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荷载-挠度曲线
    4.3 荷载-裂后挠度曲线
    4.4 荷载-裂缝张口位移曲线
    4.5 抗折强度
    4.6 弯曲韧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模量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5.1 路面模型建立
    5.2 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5.3 加筋网对混凝土路面的阻裂分析
        5.3.1 工况建立
        5.3.2 加筋网在不同预设裂缝高度时的阻裂效果分析
        5.3.3 加筋网模量变化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5.3.4 加筋网截面变化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5.3.5 加筋网铺设高度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5.3.6 裂缝贯通路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难点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特性
    2.1 路面抗滑性能分析
        2.1.1 路面的构造
        2.1.2 路面抗滑的影响因素
        2.1.3 路面抗滑设计
    2.2 路面噪声特性分析
        2.2.1 轮胎噪声
        2.2.2 路面噪声的影响因素
        2.2.3 路面噪声的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抗滑降噪路面施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的性能
        3.1.1 水泥
        3.1.2 粗集料
        3.1.3 细集料
    3.2 抗滑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3.3 露石剂喷洒时间要求
    3.4 抗滑降噪混凝土冲洗时间设计
    3.5 混凝土养生工艺
    3.6 冲洗强度控制
    3.7 机械化施工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抗滑低噪声试验研究
    4.1 构造深度衰减试验
    4.2 耐磨损性能试验
        4.2.1 抗冲刷磨蚀混凝土配比设计
        4.2.2 抗冲刷试验
        4.2.3 耐冲击磨损试验
    4.3 摩擦系数衰减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原材料
        4.3.2 刻槽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3.3 拉毛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3.4 拉槽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4 建立抗滑力模型
    4.5 抗滑性能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
        4.5.1 刻槽参数对抗滑性能影响的分析
        4.5.2 接触条件对抗滑性能影响的分析
    4.6 实际工程的调查研究
        4.6.1 试验路段概况
        4.6.2 随车声强法噪声测试
        4.6.3 混凝土路面噪声A计权声压级统计分析
        4.6.4 A计权声压级密度分析
        4.6.5 频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纤维增强型水泥混凝土抗变形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纤维疲劳特性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确定纤维的掺量以及对水泥水泥混凝土施工性能影响
        1.3.2 混凝土抗折强度和弯曲韧性研究
        1.3.3 混凝土疲劳特性和抗冻性能研究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2.1 试验所用原材料
    2.2 集料级配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试件成型及养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水泥混凝土性能分析
    3.1 混凝土抗折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混凝土的弯曲韧性试验
        3.2.1 弯曲韧性简介
        3.2.2 试验方法
        3.2.3 评价指标与试验结果
        3.2.4 试验结论及增韧机理分析
    3.3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
        3.3.3 试验结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水泥混凝土疲劳性能分析
    4.1 混凝土疲劳试验及断裂描述
        4.1.1 试验设备、方法及参数设置
        4.1.2 疲劳过程中试件裂缝及破坏形式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疲劳方程的建立
    4.4 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
        4.4.1 Pearson相关性分析介绍
        4.4.2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纤维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力学分析
    5.1 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理论说明
    5.2 结构分析软件介绍
    5.3 路面结构参数选取
        5.3.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
        5.3.2 初拟路面结构与材料参数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荷载应力计算
        5.4.2 温度应力
        5.4.3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5.4.4 钢纤维混凝土板的尺寸效应
    5.5 钢纤维混凝土与一般混凝土路面力学特性对比
    5.6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性能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研究现状
        1.2.2 加铺罩面层材料研究现状
    1.3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罩面材料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选择
    2.2 试件成型与养护
    2.3 试验方法
        2.3.1 抗折试验
        2.3.2 抗压试验
        2.3.3 弯曲韧性试验
        2.3.4 断裂韧性试验
        2.3.5 冲击韧性试验
        2.3.6 直接拉伸试验
        2.3.7 弯拉弹性模量
        2.3.8 干燥收缩试验
        2.3.9 耐磨试验
        2.3.10 界面试验
        2.3.11 坍落度试验
第三章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材料配合比设计
    3.1 基准配合比初选
        3.1.1 砂胶比
        3.1.2 砂率
        3.1.3 水胶比
    3.2 砂粒径优选
    3.3 纤维长度优选
    3.4 外加剂掺量优选
        3.4.1 减水剂掺量
        3.4.2 膨胀剂掺量
        3.4.3 粉煤灰掺量
    3.5 试验配合比确定
第四章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性能研究
    4.1 力学性能研究
        4.1.1 抗折强度
        4.1.2 抗压强度
        4.1.3 弯曲韧性
        4.1.4 断裂韧性
        4.1.5 冲击韧性
        4.1.6 弯拉弹性模量
    4.2 耐久性能研究
        4.2.1 耐磨性能
        4.2.2 干缩性能
    4.3 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4.3.1 界面粘接强度
        4.3.2 界面剪切强度
    4.4 合成纤维混杂效应分析
        4.4.1 混杂效应对抗折强度影响
        4.4.2 混杂效应对弯曲韧性影响
        4.4.3 混杂效应对断裂韧性影响
        4.4.4 混杂效应对冲击韧性影响
        4.4.5 确定最佳纤维混掺比例
    4.5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综合评价
        4.5.1 路用性能评价
        4.5.2 施工性评价
        4.5.3 经济性评价
第五章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技术研究
    5.1 罩面层结构选择与厚度设计
    5.2 拌合物搅拌与运输
    5.3 摊铺方式选择
    5.4 养护温度研究
    5.5 界面处理
第六章 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开裂模拟
    6.1 模型建立
    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6.2.1 罩面层荷载应力
        6.2.2 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6.2.3 超重轴载下反射裂缝扩展
    6.3 数值模拟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微光伏阵列的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优化与模型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力学模拟与优化
    2.1 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构造
    2.2 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
    2.3 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2.4 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微光伏阵列电池组排布仿真与优化
    3.1 光伏电池条伏安特性测试
    3.2 微光伏阵列模型建立
    3.3 微光伏阵列排布仿真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模型制备与测试
    4.1 原材料性能检验
    4.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 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模型制备
    4.4 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模型性能测试
    4.5 微光伏阵列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经济性分析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施工现场装配式绿色道路路面板设计及关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预制混凝土路面板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2.1 水泥
    2.2 粗集料
        2.2.1 粗集料的技术性质
        2.2.2 粗集料筛分试验
        2.2.3 粗集料的合成级配
    2.3 细集料
        2.3.1 细集料技术性质
        2.3.2 细集料的级配组成
    2.4 粉煤灰
        2.4.1 粉煤灰的技术性质
        2.4.2 粉煤灰的作用机理
    2.5 高性能减水剂
    2.6 钢纤维
    2.7 拌合水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纤维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弯拉强度
        3.1.2 工作性
        3.1.3 耐久性
    3.2 钢纤维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3.2.1 配制弯拉强度
        3.2.2 水灰(胶)比
        3.2.3 砂率
        3.2.4 单位用水量
        3.2.5 单位水泥用量
        3.2.6 钢纤维用量
        3.2.7 砂石用量
    3.3 钢纤维路面混凝土正交试验
        3.3.1 试验参数选择
        3.3.2 正交试验方案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掺粉煤灰钢纤维路面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
        3.4.1 粉煤灰对工作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纤维路面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抗折强度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劈裂抗拉强度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抗冲击性能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抗压弹性模量
        4.5.1 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4.5.2 抗压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装配式路面关键结构设计研究
    5.1 路面结构设计内容与要点
    5.2 装配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对各结构层的要求
        5.2.1 面层
        5.2.2 基层
        5.2.3 垫层
        5.2.4 路基
    5.3 路面板厚度、大小(模数)及配筋设计
        5.3.1 预制钢纤维路面板模块大小设计
        5.3.2 预制钢纤维路面板厚度设计
        5.3.3 预制钢纤维路面板配筋设计
    5.4 预制钢纤维钢筋混凝土路面板吊孔位置分析
        5.4.1 FLAC3D简介
        5.4.2 软件的求解过程
        5.4.3 计算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5.4.4 荷载应力计算以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配式临时道路施工技术要求及可行性分析
    6.1 装配式临时道路的施工组织
        6.1.1 装配式临时道路施工组织
        6.1.2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用材料要求
    6.2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要求
        6.2.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道路路基施工
        6.2.2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施工
        6.2.3 土工格栅的铺设
        6.2.4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
    6.3 装配式临时路面板可行性分析
        6.3.1 经济可行性分析
        6.3.2 社会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旧沥青路面加铺高性能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研究
    2.1 原材料性能
    2.2 配合比设计
    2.3 基于组合混料设计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
        2.3.1 组合混料设计基本思想
        2.3.2 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混料设计
        2.3.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2.3.4 混料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3.1 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3.1.1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2 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
        3.1.3 复合切口梁弯曲韧性试验研究
    3.2 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3.2.1 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3.2.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3.2.3 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与设计参数的选取
        4.1.1 有限元模型
        4.1.2 设计参数的选取
    4.2 行车—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4.2.1 加铺层设计参数变化的影响
        4.2.2 旧路沥青层设计参数的影响
        4.2.3 旧路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的影响
        4.2.4 板块尺寸的影响
    4.3 动态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4.3.1 旧路设计参数变化对力学响应的影响
        4.3.2 混凝土加铺层设计参数变化对力学响应的影响
        4.3.3 不同行车速度对力学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靠度的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5.1 混凝土加铺层可靠度计算
    5.2 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性分析
    5.3 旧沥青路面加铺混凝土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RAP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在HMA/PCC路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RAP性能与评价指标研究
    2.1 RAP常规性能指标
    2.2 RAP级配组成
    2.3 RAP细观结构研究
    2.4 RAP沥青分布研究
    2.5 RAP性能新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集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3.2 混凝土级配设计理论
        3.2.1 最大密度曲线理论
        3.2.2 粒子干涉理论
        3.2.3 可压缩堆聚模型
    3.3 可压缩堆聚模型关键指标研究
        3.3.1 实际堆聚密实度试验
        3.3.2 新集料实际堆聚密实度
        3.3.3 RAP集料实际堆聚密实度
    3.4 RAP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4.1 集料级配优化
        3.4.2 RAP混凝土路用性能要求
        3.4.3 配合比设计模型
        3.4.4 体积参数计算
        3.4.5 设计流程
        3.4.6 设计示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P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4.1 RAP混凝土设计
    4.2 RAP混凝土工作性
    4.3 RAP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4.3.1 抗弯拉性能
        4.3.2 耐久和抗冲击性能
        4.3.3 耐磨性能
    4.4 RAP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
        4.4.1 纤维性能指标
        4.4.2 RAP纤维混凝土工作性
        4.4.3 RAP纤维混凝土路用性能
    4.5 RAP混凝土间接拉伸试验研究
        4.5.1 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4.5.2 间接拉伸试验方法
        4.5.3 间接拉伸试验理论基础
        4.5.4 间接拉伸试验和数据处理
        4.5.5 间接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和加载模式
    4.6 间接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4.6.1 弹性变形强度
        4.6.2 IDT强度
        4.6.3 断裂能
        4.6.4 韧性
        4.6.5 温度对RAP混凝土抗弯拉性能影响
        4.6.6 高温抗弯拉性能控制指标
        4.6.7 RAP纤维混凝土IDT强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AP混凝土在HMA/PCC路面应用研究
    5.1 HMA/PCC路面
        5.1.1 概况
        5.1.2 结构特点
        5.1.3 设计方法
    5.2 RAP混凝土在HMA/PCC路面应用
        5.2.1 PCC层采用普通混凝土
        5.2.2 PCC层采用RAP混凝土
        5.2.3 HMA层永久变形量验算
    5.3 HMA/PCC路面结构典型病害分析
        5.3.1 HMA层车辙
        5.3.2 层间剪切破坏
        5.3.3 HMA层反射裂缝
    5.4 RAP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5.5 RAP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5.5.1 原材料技术要求
        5.5.2 配合比设计
        5.5.3 配合比检验与施工控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SiO2和聚丙烯纤维水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D]. 史贺.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快通换板超早强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及疲劳性能评价[D]. 蒋睿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低模量强节点加筋网约束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 邓兴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D]. 应项羽.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纤维增强型水泥混凝土抗变形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D]. 刘金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高韧性合成纤维水泥基薄层罩面材料性能及技术研究[D]. 马海啸.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微光伏阵列的空心板块太阳能路面结构优化与模型制备[D]. 胡锦湘.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施工现场装配式绿色道路路面板设计及关键结构研究[D]. 向雅贤.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9]旧沥青路面加铺高性能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材料性能研究[D]. 徐文斌.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RAP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在HMA/PCC路面应用研究[D]. 时宁. 长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公路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