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一、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亚群,冯亚宇,王亚闻[1](2021)在《利多卡因乳膏联合水合氯醛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肺动脉收缩压> 70 mmHg (1 mmHg=0.133 kPa)时称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此时患儿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pulmonary hypertensive crisis,PHC)[1]。PHC是指肺动脉压达到或超过体循环压力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及低氧血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以上[2]。临床工作中发现,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动静脉穿刺时,长时间哭闹、挣扎会反射性刺激肺血管收缩,诱发PHC[3]。采用水合氯醛镇静后进行动静脉穿刺,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术前护理操作的安全性,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2](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吕瑛,李小兵,黄建成,李志杰,张会军,王军[3](2020)在《低体重婴幼儿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低体重(≤5 kg)婴幼儿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外科手术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心外科低体重(≤5 kg)危重先心病110例,所有患儿根据术前肺部情况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64例,非感染组46例。研究低体重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外科手术矫治的早期结果,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儿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二次插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通气时间(≥48 h)例数、机械通气时间(≥48 h),正性肌力药物时间、ICU时间(≥72 h),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原菌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均先升高后降低至正常水平。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术前合并肺部感染病情危重,围手术期并发症较非感染组高,但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治疗的关键在于加强心肌和肺脏保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抗感染,术后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

朱小虎[4](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儿童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回顾性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儿童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PC-AKI)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CT增强检查的住院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以KDIGO分级作为PC-AKI诊断标准,探讨其发生率,并比较发生PC-AKI组(AKI组)和未发生组(N-AKI组)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2016-2017年共有8786名儿童进行CT增强检查,其中6843例CT增强检查前后无或仅进行了1次Scr检查,1943例在CT增强检查前以及增强检查后均有进行Scr检查,这些病例中有442例Scr检查时间符合PC-AKI诊断所要求时间段,排除83名同次住院期间重复进行增强检查的病例,一共纳入359名病例。纳入研究的病例中位数年龄为12.0月龄(3.0-48.0月龄),男性为221例(61.6%),增强检查前平均Scr水平32.9μmol/l,增强检查后平均Scr水平32.8μmol/l。有31例患儿增强检查后出现PC-AKI,发生率为8.6%。增强检查前,在性别构成、Scr基线水平及eGFR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AKI组儿童年龄明显小于N-AKI组儿童(p<0.05)。结论:1、以KDIGO为诊断标准,住院患儿增强检查后PC-AKI的发生率为8.6%,且发生PC-AKI的患儿年龄较未发生PC-AKI的小。2、临床对儿童PC-AKI的重视不足,需要及时对肾功能变化进行监测。第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碘对比剂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析PC-AK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先心儿童中医证候与PC-AKI之间关系。为临床先心儿童增强CT检查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分别以pRIFLE和KDIGO分级作为诊断标准,明确先心儿童PC-AKI的发病率,根据是否发生PC-AKI分为AKI组和N-AKI组,对两组间中医证候、并发疾病、生化指标进行比较,与PC-AKI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AK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3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中位数年龄为89天(61,161),男性为42名(50.6%),平均身长为57.7±5.8cm,平均体重4.9±1.21kg,增强前Scr平均水平为27.5±11.6μmol/l,eCCl平均水平为92.1±26.6ml/min/1.73㎡,增强后Scr水平平均下降1.925±11.5μmol/l,eCCl水平升高6.5±29.9 ml/min/1.73㎡。增强检查碘对比剂用量平均为9.9±2.4ml。以pRIFLE为诊断标准时,共有16名(19.2%)发生PC-AKI,AKI组与N-AKI组相比,AKI组增强检查前平均Scr水平更低,eCCl水平更高,合并肺动脉高压比例更多,P<0.05,且Scr基线水平以及合并肺动脉高压与PC-AK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组间各中医证型之间PC-AKI的发病率无显着差异。而以KDIGO为诊断标准时,共有8例(9.6%)发生PC-AKI。结论:1、对83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以pRIFLE及KDIGO标准对先心儿童心脏增强CT检查后PC-AKI的发生进行诊断,其发病率分别为19.2%和9.6%,表明pRIFLE标准较KDIGO标准在婴幼儿中,能识别出更多的急性肾损伤病例,可能更适合于该类儿童。2、增强检查前Scr水平、是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可能是PC-AKI发生的危险因素。3、先天性心脏病各中医证候分型在PC-AKI的发病中未发现有明显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焦文娟[5](2012)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患儿住院频率增多、手术预后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率增加。只有了解先心病患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探讨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但目前国内研究对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索不足,对术后营养状况则研究较少。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考虑到室间隔缺损为非紫绀型先心病中的代表病种,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调查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便利选取北京市阜外医院室间隔缺损婴幼儿143名。在患儿手术前调查研究对象的月龄、身高和体重,应用Z评分法评价患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并且由患儿母亲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术前治疗史调查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情况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研究者通过查阅病历完成围手术期事件调查表。分别在患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调查患儿身高和体重,并使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术后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分别为(-0.76±1.41)、(-1.52±1.52)和(-1.29±1.54);术后1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43±1.34)、(-1.23±1.57)和(-1.25±1.61);术后3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17±1.20)、(-0.29±1.39)和(-0.23±1.44);术后6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23±1.06)、(0.24±1.30)和(0.45±1.41)。②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率为50.3%,急性营养不良率为44.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21%;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率为41.8%,急性营养不良率为38.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11.2%;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率为19.4%,急性营养不良率为17.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7%;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率为8.7%,急性营养不良率为6.3%,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0%。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患儿母亲是否通过网络图书获取营养知识是患儿术前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月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出生体重、术前合并其它心脏畸形个数、患儿母亲喂养行为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喂养困难是患儿术后6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术前患儿营养状况较差。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儿营养状况显着改善,至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护理人员应了解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术前有针对性地向高危患儿家属宣教科学喂养知识,以提高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在术后采取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高危患儿家属提高患儿能量摄入、提高母亲的喂养能力,以帮助患儿更快恢复。

张琼文[6](2020)在《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动态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变化,探讨手术治疗对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vWF浓度(vWF:Ag)和ADAMTS-13活性(ADAMTS-13 activity)的影响及机制。评估vWF水平在反映室间隔缺损严重程度中的意义。评估血浆vWF水平和ADAMTS-13活性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围手术期发生临床事件(血管内皮损伤、感染、出血、血栓、再入院等)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74例作为实验组,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将实验组分为单纯室间隔缺损组2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组32例以及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瓣膜病组14例三个亚组。同时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同时期无心血管疾病儿童3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留取患儿入院时、心脏手术后当天、术后一天的外周静脉血血浆,同时记录入院时各项生化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ACL-TOP700全自动凝血仪对vWF活性(vWF activity)和vWF:Ag进行检测(免疫比浊法),采用ELISA方法对ADAMTS-13抗原(ADAMTS-13:Ag)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对部分患儿(单纯室缺组随机选取8例和全部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标本ADAMTS-13 activity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对vWF多聚体结构进行分析。观察患儿手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天及对照组vWF:Ag、vWF activity、ADAMTS-13:Ag、ADAMTS-13 activity和vWF多聚体分布的变化。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Spearman法进行术前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围术期各项指标对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及vWF和ADAMTS-13各项指标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结果:1.实验组患儿手术前血浆中vWF:Ag、vWF activity和ADAMTS-13 activit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ADAMTS-13:A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术前vWF:Ag和vWF activity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室缺组最低(P<0.001),室缺合并肺高压组其次(P<0.05),而室缺合并瓣膜病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组术后当天比术前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P<0.001),ADAMTS-13:Ag明显下降(P<0.001),ADAMTS-13 activity水平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中室缺合并瓣膜病组的vWF:Ag术后当天比术前无明显变化。3.实验组术后1天比术前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P<0.001),其中高分子量vWF(HMW-vWF)多聚体的含量增加,ADAMTS-13:Ag明显下降(P<0.001),ADAMTS-13 activity无统计学差异(P=0.926)。4.实验组术后1天比术后当天vWF:Ag、vWF activity继续明显升高(P<0.001),ADAMTS-13:Ag和ADAMTS-13 activity无显着变化(P=0.777,P=0.051)。其中室缺合并瓣膜病组ADAMTS-13:Ag术后1天较术后当天无明显变化。5.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对于反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血管内皮损伤的价值比单独使用vWF:Ag或vWF activity指标更有意义;术后1天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在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6.我们的患者在手术后一年没有发生感染、血栓、再入院等事件的病例,5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中,患者术前vWF和ADAMTS-13水平与术后出血事件、患者住院时间、ICU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vWF:Ag、vWF activity、ADAMTS-13activity水平低,ADAMTS-13:Ag水平高,心脏手术后当天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且在术后1天继续升高,而ADAMTS-13:Ag和ADAMTS-13 activity在术后当天开始下降,术后1天保持该水平。术前低ADAMTS-13水平与高分子量vWF的丢失有关,提示酶的消耗。术后vWF与ADAMTS-13呈明显相反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手术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止血与血栓的平衡等因素相关。术后1天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在评价血管内皮损伤中比单独使用vWF:Ag或vWF activity更有意义。术前vWF和ADAMTS-13水平与围术期临床事件的发生无相关性。

桂娟[7](2019)在《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脑损伤和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与社会心理障碍是先心病重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至今心脏学家和儿科学家对于先心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尚未达成定论和共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症病例脑损伤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先心病新生儿及小婴儿围术期大脑皮层活动状况及中长期神经发育的预后,探索围术期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各指标对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住院的确诊CHD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月龄),采集围术期及术中管理的特征和变量,持续监测手术前后的aEEG,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测试心脏手术后的婴儿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回顾性分析MDI、PDI的影响因素。前瞻性采集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规律随访并获取18个月龄时的MDI、PDI,比较围术期aEGG与18月龄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295例。167例完成术前aEEG监测,显示约19.17%(32/167)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34.73%(58/167)的病例SWC不成熟,1.8%(3/167)缺乏SWC,5例(2.99%)患儿术前aEEG显示有惊厥活动,其中4例(2.39%)为频繁惊厥活动。出生胎龄越大,背景模式正常的可能性越高(OR=0.220,95%CI:0.072-0.675),围生期有轻度窒息史病例的SWC异常的可能性更高(OR:6.595,95%CI:2.290-18.996),出生胎龄大于39周的病例SWC异常的可能性更低(OR:0.461,95%CI:0.214-0.992)。5例患儿有惊厥活动,均为发绀型先心病。226例完成术后aEEG监测,约5.75%(13/226)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0.88%(2/226)显示为重度异常,27.43%(62/226)的病例SWC不成熟,3.54%(8/226)缺乏SWC,4.4%(10/226)的患儿术后aEEG显示有惊厥发作。5分钟Apgar评分高于9分者是术后背景模式异常的可能性较低(OR:0.172,95CI:0.030-0.969)。出生有轻度窒息(OR:14.647,95%CI:2.590-82.822)、存在延迟关胸(OR:5.197,95%CI:1.659-16.285)、术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中度异常(OR:5.145,95%CI:1.044-25.348)是术后SWC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于39周者(OR:0.153,95%CI:0.044-0.538)术后SWC异常可能性更低。103例完成了手术前后aEEG比较,术后存在败血症者SWC变差的可能性更大。共116例 CHD 儿童接受 BSID 评估,MDI(95.38±22.98)和 PDI(87.84±22.57)均显着低于止常人群的均值(100)(p<0.05)。MDI和PDI呈正相关关系。仅PDI是MDI 的影响因素,PDI 越高,MDI 越高(β:0.835,95%CI:0.429-1.241)。MDI、住院天数、体外循环和行为问题是PDI的影响因素。MDI越大,PDI越高(β:0.497,95%CI:0.342-0.652),体外循环手术病例,PDI 较高(β:11.956,95%CI:0.845-23.068);住院天数越长,PDI 越低(β:-0.577,95%CI:-0.874~-0.279);相对无行为问题,有轻微行为问题时PDI较低(β:-10.605,95%CI:-18.546~-2.664)。共有93例患儿完成研究。该组病例18月龄时BSID检测显示MDI平均值为 96.483±21.997,PDI 平均值为 87.763±21.584。MDI 与正常人 MDI(均值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2,P=0.127),PDI低于正常人PDI(均值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其中,A组有45例患儿,在手术前后均接受了 aEEG检查。术后SWC缺失婴儿的MDI(70.00±34.641)低于术后SWC未成熟婴儿的MDI(100.65±19.572)(P=0.09)。术前背景轻度异常的婴儿,其PDI(68.43±19.217)明显低于术前背景模式正常的婴儿(92.97±21.005)(P=0.0064)。术前aEEG显示未成熟SWC的婴儿的PDI(85.08±21.431)明显低于术前正常SWC的婴儿(105.14±21.162)(P=0.037)。术前背景模式和SWC可能可以预测婴儿的长期运动功能。结论:1.围术期aEEG显示大多数婴儿皮层活动正常,SWC相比背景模式和惊厥活动,反映脑损伤更为敏感。出生胎龄和出生缺氧病史是心脏手术前aEEG的影响因素。除了出生胎龄、出生缺氧史,延迟关胸、术后败血症及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术后aEEG异常的危险因素。围术期极少数病例有惊厥活动,均为复杂型先心,预后不佳。出生胎龄较大、术后存在败血症者术后aEEG较术前更不易改善。2.CHD儿童12月龄时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正相关。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轻;住院天数长,存在轻微行为问题,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明显。3.围术期aEEG异常与18月龄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相关。围术期aEEG尤其是背景模式和SWC可能是CHD婴儿中长期神经发育预后的有效预测手段。

梁先柱[8](2019)在《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开放性心脏手术治疗的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有1169例接受开放性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共发生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44例,发生率为3.76%。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开放性心脏术后非计划再入院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功能不全、肺部炎症、心律失常、手术后相关感染以及胸腔、心包腔积液。通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收缩高压及合并心房颤动、术前患者心功能分级、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合并糖尿病以及围手术期使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数量是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与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无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脏射血分数(EF)、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以及围手术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的量。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与术前患者心功能分级、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合并糖尿病以及围手术期使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数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术前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合理的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症状以及术中减少出血、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达到缩短术后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可降低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住院的发生。

田改君[9](2019)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新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研究及经验,为及时发现并减少术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患儿远期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为以后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及万方数据库,查阅了近五年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顺利康复出院,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生存及家庭生活质量。结论通过及时细致护理,包括手术前后的综合性护理,特别是术后的病情观察,呼吸道的管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及患儿出院后的健康指导,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

周小平,常芸[10](2017)在《出院计划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出院计划模式对先天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出院计划干预,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出院计划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出院准备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并发症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人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过程中,出院计划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病人出院准备程度,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再住院率。

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利多卡因乳膏联合水合氯醛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采血前、中、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PHC发生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哭闹时间及穿刺耗时的比较
3 讨论

(2)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3)低体重婴幼儿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1.2 围术期一般治疗
        1.2.1 术前
        1.2.2 术中
        1.2.3 术后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术中与术后各指标与并发症比较
    2.2 术后病原学比较
    2.3 2组围手术期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比较
3 讨 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3.2 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
    3.3 围手术期并发症处理

(4)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回顾性研究
    1.资料和方法
    2.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
    1.资料和方法
    2.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
        (一)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二)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的营养现状
        (三)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营养现状的影响因素
        (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
        (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六) 室间隔缺损的研究意义及疾病简单回顾
        (七) 测量及研究工具的回顾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四、资料收集
    五、质量控制
    六、资料分析
    七、伦理问题
第四章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时点营养状况现状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X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各时点均数自身对照两两比较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的变化趋势
        (五)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不同时点卡方检验
        (六)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各时点两两比较
        (七)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选择
        1.1.2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基本资料
        1.2.2 标本留存与检测
        1.2.3 仪器与试剂
        1.2.4 vWF:Ag的检测
        1.2.5 vWF activity的检测
        1.2.6 ADAMTS-13:Ag的检测
        1.2.7 ADAMTS-13 activity的检测
        1.2.8 vWF多聚体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组术前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 患者组三亚组术前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3 术前患者组及对照组vWF和 ADAMTS-13 水平
    2.4 术后患者组及对照组vWF和 ADAMTS-13 水平
    2.5 vWF多聚体分析
    2.6 相关性分析
        2.6.1 患者组术前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6.2 对照组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2.7 ROC曲线分析
    2.8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限制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vW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的皮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脑损伤
        1.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手术前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手术后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手术前后aEEG变化及影响因素
        4.5 围术期头颅CT/MR的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脑功能的监测方法
        5.2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NICU的应用
        5.3 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皮层活动及影响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
        1.2 神经发育评估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体格发育评估
        3.3 神经发育评估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病例特征分析
        4.2 BSID评估结果
        4.3 MDI和PDI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的神经功能的评估量表
        5.2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优势和应用
        5.3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
        5.4 先心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皮层电活动与中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经发育随访
        1.2 缺乏早期预测指标导致随访困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随访和神经发育评估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
        4.3 18月龄时BSID评估结果
        4.4 围术期aEEG与18月龄MDI与PDI关联性分析
        4.5 手术前后aEEG变化与18月龄MDI与PDI的关联性分析
        4.6 头颅超声与18月龄MDI与PDI
    第五章 讨论
        5.1 大脑的发育与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
        5.2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脑功能与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5.3 国外现行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预后的评估与干预指南
        5.4 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随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一般资料
2 手术资料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室间隔缺损术前的评估及护理
    1.1 术前营养的评估
    1.2 术前患儿的心理护理
2 室间隔缺损术后的护理
    2.1 术后病情的观察
        2.1.1 生命体征的监测
        2.1.2 循环系统的监护观察
    2.2 呼吸道的管理
        2.2.1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2.2.2 吸痰的护理
        2.2.3 术后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发生
    2.3 胸腔纵隔、心包引流管的护理
    2.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2.5 加强基础护理
    2.6 术后营养支持
    2.7 术后心理护理
    2.8 健康指导
3 小结

(10)出院计划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评价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
    2.2 两组评价指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讨论

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多卡因乳膏联合水合氯醛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 于亚群,冯亚宇,王亚闻.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1)
  • [2]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3]低体重婴幼儿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外科治疗[J]. 吕瑛,李小兵,黄建成,李志杰,张会军,王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12)
  • [4]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CT增强检查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D]. 朱小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焦文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6]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D]. 张琼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D]. 桂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8]开放性心脏术后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临床研究[D]. 梁先柱. 桂林医学院, 2019(08)
  • [9]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新进展[J]. 田改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3)
  • [10]出院计划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观察[J]. 周小平,常芸. 安徽医药, 2017(04)

标签:;  ;  ;  ;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