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

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

一、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陆田润[1](2021)在《基于消费成瘾性的中国肉类进口结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天祥,刘星宇,王容博,朱晶[2](2021)在《2000—2019年全球猪肉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复杂贸易网络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基于2000—2019年全球猪肉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球猪肉贸易网络格局演变及中国猪肉贸易网络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扩大猪肉进口的潜在贸易伙伴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20年来,全球猪肉贸易网络核心国相对固定,猪肉贸易网络呈"碎片化"特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猪肉进口国,且进口呈现北美、西欧、南美"三足鼎立"的来源格局。未来中国扩大猪肉进口,潜在的贸易伙伴可选范围比较广泛。一方面可以继续巩固和深化同德国、西班牙、美国、巴西等传统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拓展朋友圈,增加从意大利、比利时等其他出口国及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进口,以打造更加多元高效的猪肉进口网络。

侯鹏[3](2021)在《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越发剧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瓶颈,“十四五”计划提出规划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道路,其中强调要保障产业链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而生猪产业就是当前我国受到很多关注的产业,因为它与民生息息相关,生猪产业出现问题首先会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次还会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研究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问题,分析导致生猪产业供给出现波动的原因,可以为政府调控提供理论支持,使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相关的研究理论还可以为其他类似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提供参考,避免其他类似产业重蹈生猪产业的覆辙。本文首先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对生猪产业的了解对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涵义进行界定,并提出关于生猪产业供给安全了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分别是:供给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价格稳定、供给时效性、品种多样性以及污染处理能力。然后对影响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这些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因素细分为了资源方面的因素和技术方面的因素,而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研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并分别说明各种因素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阶段讨论,分析在不同阶段生猪供给的安全状态,以及影响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出现的问题,认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安全方面。然后根据上文分析中得出的当前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主要体现在数量安全方面的结论,收集我国2003-2018年30个省、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数量安全的影响。以生猪出栏数代表生猪供给的数量,选取上文中提出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产业政策、市场需求设置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说明,种质资源、土地资源对生猪供给存在正向影响,而养殖技术水平对生猪供给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2016年“南猪北养”政策方针的实施使生猪供给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下降,市场需求也对生猪供给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结合上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了有关保障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政策建议分别为:首先要保障生产方面基础性资源供给;其次要加大生猪养殖相关技术的投入;再次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对民生问题的保障地位;最后要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本研究对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及生猪产业供给安全评价指标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完整清楚地揭示了影响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有关因素,为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除此之外且对其他肉类大宗产业的供给安全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元鑫[4](2021)在《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文中提出猪肉消费始终在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猪肉消费量占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的比重长期超过60%,这决定了生猪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当前,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我国生猪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有效保障生猪养殖收入,保监会联合农业部在2007年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财政资金为生猪养殖户参保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保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试点之后,育肥猪保险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也被相继推出。那么,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是否对养殖收入产生了影响?若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他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在梳理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养殖风险特征,从经营种类、经营模式、政策支持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现状,并将中美两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做了对比分析;其次,在获得全国七省266份生猪养殖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微观效果特征,利用处理效应模型(TEM)实证检验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为促进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建言献策。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充分肯定了2007年以来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存在的意义。但低赔付额和封顶赔付的规定决定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只能弥补小部分生猪养殖成本,这对养殖户持续性参保造成了负面影响;(2)疫病等风险带来的育肥猪死亡率波动是导致养殖收入波动的重要因素,非瘟爆发给我国生猪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收入损失;(3)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养殖风险分散意义重大;(4)查勘定损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环节可能会对养殖户的持续性参保带来消极影响;(5)稳定的市场价格是促进养殖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础;(6)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参保的意愿就会越强烈。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1)大力完善政策性生猪保险政策,扩大政策性生猪保险覆盖面;(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在生猪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完善生猪养殖巨灾风险分散保障机制,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3)加快生猪期货市场体系建设;(4)创新政策性生猪保险理赔机制,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保障水平,着重解决查勘定损环节的不合理现象;(5)强化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认识。

李鹏程[5](2021)在《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质量畜牧业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肉蛋奶需求的战略性产业,更是保障农牧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业要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生猪产业作为中国畜牧业中第一大产业,一直受到政府及业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202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实现效率提升、环境友好、生产稳定的高质量发展。国外实践已经证明,散户的持续退出,及由此带来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率的上升是推动生猪养殖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但这一过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什么样的规模化路径符合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厘清养殖规模对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实证分析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具体影响,进而从规模化视角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促进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依托8个典型省份16个县市238个养殖场(户)的一手实地调研数据资料,并辅之以宏观统计数据资料,针对影响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生猪饲养、粪污治理以及疫情应对,充分考虑规模变化所导致的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变动以及养殖场(户)心理特征的变化,构建相关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OLS模型以及PSTR模型定量分析了养殖规模对于“降低饲养成本”、“治理环境污染”、“稳定生猪生产”这三个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的影响。并将上述分析结果纳入到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剩余模型中,通过测度和比较当前过度追求单体大规模的规模化路径与设定的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等不同路径情景下的经济福利变动情况,尝试性地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路径进行优化。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环境约束及疫情冲击制约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基于Agri-benchmark的世界国代表性家生猪养殖典型场(户)基础数据,2017年中国生猪生产成本约为德国、西班牙等代表性国家的1.68倍,存在明显劣势。从全国8省调研数据来看,一方面,生猪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较为尖锐,2018年前后环保政策的趋紧使各地生猪存栏下降了5%~20%;另一方面,疫情冲击所致生猪生产的剧烈波动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影响,45.37%的受访对象在2018、2019年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影响,其中约4/5的受访对象采取了恐慌抛售行为。(2)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直接、间接途径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但存在最优效率区间。回归结果显示,养殖规模扩大对于降低生猪饲养成本的边际效应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当养殖规模为1571头时边际效应达到最大,即由小规模向中规模的扩张,是降低生猪饲养成本的最优效率区间。间接途径主要包括提升饲养技术水平、改善生猪饲养环境以及降低饲料采购价格三个方面,其中改善生猪饲养环境存在单体规模门槛,所以,改善饲养环境以降低饲养成本这条途径,必须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3)受周边可用土地数量限制,养殖规模的扩大将增加粪污污染治理难度,加剧污染风险。养殖规模的扩大将加剧粪污处理面临的现实约束,放大负外部性,加剧环境污染,特大规模养殖场(户)粪污污染所致环境成本约为小规模养殖场(户)的10倍。同时,规模扩大还将导致规模不经济,并削弱范围经济,造成粪污处理成本上升,特大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成本约为小规模养殖场(户)的2倍。上述影响最终将致使粪污处理效率下降,加大污染治理难度。回归结果显示,养殖规模每扩大1%,粪污处理效率将下降0.09%。(4)养殖规模扩大将驱使受疫情影响的养殖场(户)以更大幅度调减生猪存栏量。尽管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场(户)疫病防控条件会得到改善,但受急于降低生产风险的心理因素影响,其在面对疫情冲击时,会以更大幅度调减存栏。回归结果显示,当养殖规模小于4952头时,受疫情影响养殖场(户)将主动调减44.52%的存栏;当养殖规模大于4952头时,存栏调减幅度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最终将驱使存栏下降75.09%。(5)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的规模化路径可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特大规模养殖场的扩张是当前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这能够带来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提升。但在综合考虑生猪粪污污染及疫情冲击所致经济福利损失的情况下,扩大中规模养殖场(户)的比重,才能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引导中小养殖场(户)适度扩大规模,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二是引导生猪养殖规模有序扩张,降低粪污污染风险;三是针对不同规模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夯实生猪养殖疫情应对能力;四是重点扶持中规模养殖场(户),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

孙彤彤[6](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谢栋[7](2021)在《中国生猪及猪肉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解析与评价(2004-2017)》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产量随之增长。进而饲料消耗量大幅升高,饲料作物的广泛种植加大了农业水资源压力。动物水足迹是指通过生产链的各个步骤来量化的关于牲畜饲养所消耗和污染的直接和间接的淡水的体积,畜产品水足迹是基于动物水足迹,与产品加工所必需过程的水足迹之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同时猪肉也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但是猪肉产量剧增且各地猪肉产量空间分布不均,以及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以及水资源分布的空间不一致性为我国本就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可利用蓝水资源已无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超出可利用蓝水量的蓝水足迹被视为“不可持续蓝水足迹”。本文以生猪及猪肉为研究对象,将生猪养殖系统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四种养殖方式,量化并解析2004-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生猪及猪肉生产蓝、绿和灰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基于“蓝水足迹可持续性”概念,对比评价了2008年和2017年生猪水足迹及饲料虚拟水流动的可持续性,以明确我国畜产品生产对区域用水的效率和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多年平均生猪单产消耗型水足迹(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为343 m3/头和204 m3/头。多年平均生猪年度消耗型和灰水足迹分别为2254.25亿m3/a和1352.14亿m3/a。(2)2004-2017年,生猪生产用水效率逐步提升,但养殖总耗水量持续增长。生猪单产消耗型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降低8%和3%,但随着生猪出栏量的增长(14%),生猪年度消耗型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增长3%和11%。(3)畜牧业对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不同规模的生猪单产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的灰水足迹分别增加3%、5%和8%。响应集约化养殖方式需格外关注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4)规模化生产模式对提升生猪用水效率有积极影响。散养是生猪水足迹最大的养殖模式,大规模是生猪水足迹最小的养殖模式,如果将2017年生猪养殖方式全部换成大规模,可节约130亿m3消耗型水足迹和103亿m3灰水足迹。特别强调,尽管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生猪水足迹最小,但其灰水足迹呈增长态势,鼓励规模化养殖的同时需控制生猪排泄物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5)我国省际间饲料作物虚拟水流动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现状,缺水地区的用水安全状况严峻。不可持续蓝水足迹占生猪生产蓝水足迹的86%,其中饲料消费不可持续蓝水足迹贡献了91%。且生猪生产不可持续蓝水足迹高值区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2017年由缺水地区输出的不可持续虚拟蓝水已达省际间饲料作物虚拟蓝水流动量的91%。

何洋,杨红杰[8](2021)在《非洲猪瘟影响下我国生猪产品贸易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贸易国,猪肉进口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大幅下降,猪肉进口量进一步增加,猪肉进口额由2017年的22.2亿美元涨至2019年的46.6亿美元;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进口额近三年增长了4~14亿美元。本文分析了国内需求、国际畜产品价格、进口关税、其他贸易国生产消费等因素对我国生猪贸易情况的影响以及是否能依靠进口保障我国猪肉需求等问题,分析认为,我国应加快生猪产业复养复产,积极开发地方品种,促进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国内国际交融合作。本文为推动我国生猪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

程恩富,罗玉辉[9](2021)在《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文中指出本文分阶段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分项分析了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大豆、棉花、猪肉等农产品,而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贸易情况;分析当前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几项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变动。在此基础上,从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出发,对未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利有弊,中国会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力度和规模。面对美国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需有序加强国内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海峰,温春燕,李慧琪[10](2021)在《2020年世界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1年趋势》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世界猪肉总产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为9 788万吨,比2019年下降了4.02%,世界猪肉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生猪产能下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进口国,2020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为480万吨,比2019年上升了95.84%;占全球进口总量的46.31%,比2019年占比上升近17.30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下半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将呈持续增加的态势,年底生猪产能将达到非洲猪瘟疫情之前的水平。中国生猪产能的恢复将带动2021年世界猪肉产量的上升。

二、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2)2000—2019年全球猪肉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复杂贸易网络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世界猪肉贸易网络模型构建
    1.2 复杂贸易网络测度指标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分析
    2.1 全球猪肉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2.1.1 全球猪肉贸易参与国众多,猪肉贸易网络呈“碎片化”特征
        2.1.2 全球猪肉贸易网络核心国相对固定,国家地位由“中介”转为“中心”
        2.1.3 全球猪肉贸易网络体现出组团趋势,贸易集团成团具备地理相近性
    2.2 中国猪肉贸易网络特征
        2.2.1 中国出口交易能力下降,进口交易能力提升
        2.2.2 中国出口市场相对集中,进口呈现“三足鼎立”的来源格局
        2.2.3 主要出口国对中国市场依赖性较低,中国扩大进口的贸易伙伴可选范围广泛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安全
        二、大宗肉类农产品
        三、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农产品供给理论
        二、蛛网模型
        三、产业安全理论
        四、适应性预期理论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第一节 世界生猪产业概况及我国生猪产业地位
    第二节 我国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的地位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二、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
第四章 中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研究
    第一节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涵义及评价指标
    第二节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
        二、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间接影响因素
    第三节 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历史实践分析
        一、历史分析
        二、总结
第五章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选择及模型构建
        一、模型选择
        二、模型构建
    第二节 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大生产方面基础性资源的供给
        二、提高生猪养殖相关技术的投入
        三、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对民生问题的保障地位
        四、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2.1 技术层面的保险设计及推广研究
        1.2.2 生猪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生猪保险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现状
    2.1 生猪产业现状特征
        2.1.1 生猪产业发展历程
        2.1.2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2 生猪养殖风险来源及特征
        2.2.1 生猪养殖风险来源
        2.2.2 我国生猪养殖风险特征
    2.3 政策性生猪保险现状特征
        2.3.1 政策性生猪保险经营种类
        2.3.2 政策性生猪保险经营模式
        2.3.3 政策性生猪保险政策支持
        2.3.4 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效果
    2.4 启示
        2.4.1 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与一国生猪养殖特征密切相关
        2.4.2 坚持生猪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2.4.3 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养殖风险分散意义重大
    2.5 小结
第三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微观效果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统计分析
    3.3 政策性生猪保险赔付流程简介—以某地区A县为例
    3.4 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主观感知特征分析
        3.4.1 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持积极态度
        3.4.2 生猪保险实施有利于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3.5 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特征分析
        3.5.1 保费支付和赔付方式呈现地区差异化
        3.5.2 政策性生猪保险保费支出维持稳定。
        3.5.3 非洲猪瘟引致保险公司更大赔付
        3.5.4 低赔付额和封顶赔付的规定决定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只能弥补小部分养殖成本
        3.5.5 查勘定损存在不合理环节
    3.6 小结
第四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指标选取
    4.3 实证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2 关于生猪饲养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畜禽粪污环境污染及治理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畜禽疫病冲击及防控的研究
        1.2.5 关于生猪养殖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2.1.2 生猪养殖规模划分标准
        2.1.3 生猪饲养成本
        2.1.4 生猪养殖粪污环境污染
        2.1.5 突发疫情应对决策
        2.1.6 路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范围经济理论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风险条件下的生产者决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养殖规模对生产成本影响的分析框架
        2.3.2 风险条件下的生产者决策分析框架
第三章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3.1 国外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近年全球生猪生产形势
        3.1.2 代表性国家生猪养殖业发展特征
    3.2 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3.2.1 不同时期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脉络(1978 年以来)
        3.2.2 基于宏观数据的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基于微观调研的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规模对生猪饲养成本的影响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及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4.2.1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比较分析
        4.2.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4.3 养殖规模对生猪饲养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3 实证分析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殖规模对生猪粪污污染治理的影响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情况对比分析
        5.2.1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方式比较
        5.2.2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强度比较
        5.2.3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成本比较
        5.2.4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效率比较
    5.3 养殖规模对生猪粪污污染治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5.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殖规模对突发疫情应对决策的影响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说明
    6.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疫情应对情况比较
        6.2.1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比较
        6.2.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的突发疫情应对决策比较
    6.3 养殖规模对突发疫情应对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3.3 实证分析
    6.4 本章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规模视角的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剩余模型
        7.1.2 弹性估计
    7.2 参数设定及情景设置
        7.2.1 参数设定
        7.2.2 情景设置
    7.3 测算结果及分析
        7.3.1 弹性测算
        7.3.2 经济福利测算
    7.4 讨论与本章小结
        7.4.1 讨论
        7.4.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环境约束及疫情冲击制约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8.1.2 养殖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但存在最优效率区间
        8.1.3 养殖规模扩大将增加粪污污染治理难度,加剧环境污染风险
        8.1.4 养殖规模越大受疫情冲击影响而主动调减生猪存栏的幅度越大
        8.1.5 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的规模化路径可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8.2 对策建议
        8.2.1 引导中小养殖场(户)适度扩大规模,降低生猪饲养成本
        8.2.2 引导生猪养殖规模有序扩张,降低粪污污染风险
        8.2.3 针对不同规模出台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提升疫情应对能力
        8.2.4 重点扶持中规模养殖场(户),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猪生产能力、生产管理及生产形势调研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生猪及猪肉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解析与评价(2004-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足迹研究进展
        1.2.2 动物及动物产品水足迹
    1.3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生猪生产水足迹计算
        2.3.2 猪肉生产水足迹计算
        2.3.3 生猪生产蓝水足迹可持续评价
        2.3.4 饲料虚拟蓝水流动格局可持续评价
    2.4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生猪水足迹时空演变解析
    3.1 生猪单产水足迹时间演变
    3.2 生猪单产水足迹空间变异
    3.3 生猪年度水足迹时间演变
    3.4 生猪年度水足迹空间变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肉水足迹时空演变解析
    4.1 猪肉生产水足迹时间演变
    4.2 猪肉生产水足迹空间变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5.1 饲料虚拟水流动格局解析与评价
    5.2 2008 年和2017 年生猪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非洲猪瘟影响下我国生猪产品贸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猪生产及贸易现状
    1.1 全球生猪生产及贸易情况
    1.2 我国生猪生产及贸易情况
        1.2.1 生猪生产消费现状
        1.2.2 猪肉及猪杂碎进出口情况
    1.3 饲料进口情况
2 影响国内生猪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
    2.1 国内需求的影响
    2.2 国际市场畜产品价格的影响
    2.3 进口关税的影响
    2.4 其他主要贸易国生产消费情况的影响
3 问题及有关思考
    3.1 加快恢复生产,保障国内自给
    3.2 开发地方品种,减少种猪进口依赖
    3.3 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3.4 促进交融合作,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

(9)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一)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
        1.初步建立期(1979—2000年)。
        2.快速发展期(2001—2012年)。
        3.稳定繁荣期(2013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分项情况分析
        1.中国进口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及情况分析。
        2.美国进口中国的主要农产品及情况分析。
二、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两国农业状况分析
    (一)贸易摩擦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美国豆农“难以承受关税之重”。
        2.美国对中国的棉花出口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将由棉纺织品生产者买单。
        3.美国对中国的猪肉及其副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难以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市场。
        4.美国对中国的玉米出口持续低迷。
    (二)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1.中国苹果汁在美国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竞争对手会利用价格优势夺走相当一部分市场。
        2.中国大蒜在美国市场的领先优势难以撼动,尽管贸易摩擦使中国大蒜竞争力受到一定削弱,但相对其他国家的大蒜而言仍有较大优势。
三、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两国农产品贸易趋势预测
    (一)今后五年两国农业经贸发展趋势预测
        1.美国玉米难以重现在中国玉米进口市场中的主要来源国地位。
        2.中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局面将持续,但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对美大豆的依赖度。
        3.为履行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市场将加大美棉的购买规模。
        4.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美国猪肉及其副产品将在短期内重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对中国农业及需求市场的影响
四、余论

(10)2020年世界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1年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猪生产情况
    1.1 世界生猪和猪肉产量下降
    1.2 美国生猪和猪肉产量有所上升(1)
    1.3 欧盟生猪和猪肉产量微幅下降
2 生猪价格走势
    2.1 世界肉类食品价格指数大幅下滑
    2.2 美国生猪价格有所上升
    2.3 欧盟生猪价格明显下降
3 猪肉和活猪国际贸易状况
    3.1 世界猪肉贸易量有所上升
    3.2 美国猪肉出口量有一定上升
    3.3 欧盟猪肉出口量小幅度上升
4 饲料原料产量和价格情况
    4.1 玉米产量小幅度上升,价格大幅度波动
    4.2 大豆产量波动,价格微幅下降
5 2021年世界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5.1 预计产量较大幅度提升,价格下滑趋势显着
    5.2 贸易量将有较大幅度减少

四、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成瘾性的中国肉类进口结构问题研究[D]. 陆田润.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2000—2019年全球猪肉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复杂贸易网络分析视角[J]. 李天祥,刘星宇,王容博,朱晶.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6)
  • [3]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D]. 侯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D]. 李元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鹏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中国生猪及猪肉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解析与评价(2004-2017)[D]. 谢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非洲猪瘟影响下我国生猪产品贸易现状[J]. 何洋,杨红杰. 中国动物检疫, 2021(04)
  • [9]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J]. 程恩富,罗玉辉. 经济纵横, 2021(03)
  • [10]2020年世界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1年趋势[J]. 张海峰,温春燕,李慧琪. 猪业科学, 2021(02)

标签:;  ;  ;  ;  ;  

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