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黄萎病病原学分化初步研究

新疆棉花黄萎病病原学分化初步研究

一、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惠慧,张学坤,杨定宜,赵建军,沈吉丽,杨兆光,尤春源,聂新辉,朱龙付[1](2021)在《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着,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极显着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纪晓彬[2](2020)在《新疆兵团垦区棉花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于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其引起的黄萎病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头号病害。近年来,随着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新疆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主产棉区,2019年,新疆种植面积占全国76.1%。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的植棉面积为87.94万公顷,占新疆棉花总面积的34.62%,产量占42.33%。然而,新疆棉区尤其是兵团植棉垦区机械化、常年连作、秸秆还田等特有的栽培模式,加上种子调运频繁,导致土壤病原物、特别是大丽轮枝菌大量积累,各种菌系叠加混合,为大丽轮枝菌优势种群传播和种群变异提供了条件,造成近年来新疆兵团棉花黄萎病频繁爆发且为害日趋严重。因此,为明确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布特征,本论文于2016-2017年围绕新疆兵团主要棉花种植团场采集了棉花黄萎病病样并进行大丽轮枝菌分离,通过基因型鉴定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2016–2017年从9个师共40个团分离大丽轮枝菌1877株,其中2017年1345株(占分离菌株总数71.66%),北疆1158株(占分离菌株总数61.69%);培养表型鉴定发现分离的菌株中菌核型(易沉积黑色素)最多,共1131株(占60.25%),其次是菌丝型,共570株(占30.37%),其余176株为中间型;结合分离菌株年际和地理分布信息比较分析发现,年度间及南北疆菌株的培养表型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新疆棉花大丽轮枝菌以菌核型为主。2.基于落叶/非落叶型、生理型(小种)和配子型基因标记,系统开展了分离菌株的基因型鉴定。检测发现,分离的菌株含有落叶型标记菌株1094株(占58.28%),非落叶型标记703株(占37.45%),其余80株(占4.26%)既不含有落叶型也不含有非落叶型标记;比较2016-2017年度南北疆落叶型群体比例发现,北疆落叶型菌株比率分别为81.94%和75.03%、南疆落叶型菌株比率分别为31.76%和28.40%,表明北疆的落叶型菌株比例均显着高于南疆;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际间相同/近似采样点落叶型菌株比例呈上升趋势,2017年分离自三、六和八师的落叶型大丽轮枝菌较2016年均增加(>5%)。生理型(小种)检测发现新疆棉区大丽轮枝菌均为2号生理型(小种);配子型分析表明分离的菌株均为MAT1-2,表明其不具有发生有性世代的种群结构基础。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落叶型大丽轮枝菌已成为新疆棉区、特别是北疆地区的优势种群并快速传播。3.针对分离的病原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工作,鉴定出231,994个遗传变异,包括201,986个SNPs和30,008个Indels,其中35,433个为非同义突变SNPs,为构建大丽轮枝菌种群遗传变异图谱及基因正选择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基于群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首次构建了新疆兵团棉区大丽轮枝菌种群的系统发育树,发现新疆棉花大丽轮枝菌分化成截然不同的2个进化分支,2个极性群体且与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直接关联且无明显的遗传变异交换,表明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仍然以2个典型的无性系(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传播。遗传变异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还发现少部分菌株独立于2个进化分支之外,表明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还存在新的无性系或者变异类型。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新疆兵团垦区棉花黄萎病为害调查及病原大丽轮枝菌分离与鉴定,为黄萎病病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与菌种资源;通过基因型鉴定及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发现,新疆兵团棉区目前仍以2个截然不同的无性系—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群体流行传播,且落叶型大丽轮枝菌已成为优势种群并快速传播,这为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种群结构变异与演化及黄萎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数据支撑。

惠慧[3](2020)在《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发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最具有毁灭性且难以攻克的病害。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因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导致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新疆越发严重。生产上通过禾本科作物与棉花轮作可减轻黄萎病的发生。本研究以棉花-玉米轮作为例,围绕大丽轮枝菌-土壤微生物-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以期解析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对新疆不同地域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的培养特性及致病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存在显着差异,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显着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2.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新疆博乐、奎屯和石河子三个植棉区长期连作棉田的棉花黄萎病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菌株均为菌核型。其中来自博乐的菌株为非落叶型,而来自奎屯和石河子的菌株均为落叶型。菌株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大,但产孢量差异较大且与致病力呈正相关。这些菌株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此外,发现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细菌群落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及芽单孢菌门在连作棉田土壤中富集较多。轮枝菌属的丰度与碱解氮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值呈显着负相关。另外,轮枝菌属与金孢子菌属和链霉菌属的丰度呈显着正相关,而与真菌中的Gamsia sp.、Wardomyces sp.、Nectriopsis sp.、光黑壳属和细菌中的Haliangium sp.、RB41 sp.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棉花连作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这为了解棉花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3.棉花-玉米轮作对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玉米实际上是大丽轮枝菌的无症状寄主,且玉米根系分泌物能够显着抑制棉花黄萎病菌产孢。同时,在可控条件下设计了三种种植模式(休耕组、棉花连作组和棉花-玉米轮作组),每组各种植三代,三组土壤均来源于同一块连作棉田且人工接种等量的棉花黄萎病菌。结果发现,轮作后降低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棉花-玉米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在属水平上,轮枝菌属与17个细菌属之间发生互作,与地杆菌属的相关性最高;在种水平上,真菌和细菌物种中各有8个与大丽轮枝菌显着相关,这为生防菌的筛选奠定一定基础。4.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组分析。通过Label-free蛋白组技术,对棉花黄萎病菌分别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分别鉴定到238个(174个上调,64个下调)和222个(117个上调,105个下调)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共有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05个,68个共有的上调表达差异蛋白共同富集在13条通路,以代谢通路富集最多;35个共有的下调表达差异蛋白共同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2个表达趋势相反的差异蛋白富集在核糖体通路。此外,还分别鉴定到131个(102个上调,29个下调)和114个(48个上调,66个下调)特有的差异表达蛋白。特有上调表达差异蛋白只在核糖体通路中存在差异,仅在棉花根系诱导组中显着富集。推测核糖体通路可能在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萌发、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园园[4](2019)在《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成的极具破坏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其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丽轮枝抱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了种皮是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主要部位;建立了基于MNP-10培养基快速检测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体系;并研究了向日葵种子携带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变异;最后还对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120株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阳性转化子。通过对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dBM9-6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VdBM9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转化子将作为后续研究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2)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BM9-6系统地研究了大丽轮枝孢菌对向日葵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须根的根冠,成熟区和伸长区,并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能够沿着根的细胞间隙横向和纵向扩展或侵入相邻的表皮细胞,最终定殖在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如茎秆、叶柄、叶脉、花盘的苞叶、花萼、种子的种壳和种皮上均检测到了大丽轮枝孢菌的定殖。(3)利用人工接种收获的花盘以及大田自然发病植株上采集的花盘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确定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NP-10能够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向日葵是否携带大丽轮枝孢菌以及种子的带菌率。(4)利用MNP-10培养基对实验室留存的105份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9份油葵品种中只有’KY2’和’KY3’两份材料携带有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均为1%;其余17份油葵品种均不携带大丽轮枝孢菌。86份食葵品种中有43份材料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介于1~5%。其中,’甘葵2号’种子的带菌率最高,为5%;’H16-22’和’H16-24’等17份材料种子的带菌率为1%,其余43份食葵材料的种子上没有检测到大丽轮枝孢菌。(5)对来源于向日葵种子的89株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种子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单一的生理小种类型,即2号小种,但是却存在两种交配型即MAT1-1-1和MAT1-2-1,是优势交配型,占供试菌株的69.66%。(6)对来源于向日葵、棉花、茄子、生菜和马铃薯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10株轮枝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除了来自生菜的大丽轮枝孢菌Ls16-1为1号生理小种外,其余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2号生理小种;所有供试的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均为单一交配型,MAT1-2-1型。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对不同的寄主具有一定的交互致病性,但以在其分离寄主上表现出的致病力最强。

蔡梦杭[5](2019)在《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近5年棉花黄萎病发展更为迅速,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严重威胁到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需明确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棉田的发生与分布、病原物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因此本研究在新疆不同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菌,进行了落叶型、非落叶型以及交配型、生理小种的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类型的分布情况、选取代表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从新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852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852个病株中分离的菌株都是大丽轮枝菌。利用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65.3%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7%为非落叶型菌系,7.0%菌株不能归类,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67.9%,表明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2.对140个棉花大丽。轮枝菌代表菌株进行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交配。型均为MAT1-2型。菌株分离初期,对400个菌株的培养表型进行统计,菌核型菌株占比79.2%,中间型占比17.2%,菌丝型仅占3.6%。同时发现来自同一单孢的菌株,其菌落存在表现型变异现象。对23个代表性菌株的培养性状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表明,23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3.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李敏,李彩红,赵瑞元,刘冰蕾,张志刚[6](2019)在《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致病型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为湖南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黄萎病菌单孢进行培养特性观察,测定其中31个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并以SAS 9.1.3统计分析软件对供试菌株致病力聚类。以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4个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根据微菌核产量及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菌落特性,菌株可划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培养类型,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4.28%、42.86%和42.86%。供试菌株生长速率为1.222.54 mm·d-1,产孢量为5.3×10640.6×106 mL-1,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病情指数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的Ⅰ型、致病力弱的Ⅱ型和致病力中等的Ⅲ型,分别占3.2%、12.9%和83.9%。【结论】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菌丝型和中间型为主要培养类型,且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致病型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以落叶型为主。

蔡梦杭,徐灿,刘启,俞燕,黄家风[7](2019)在《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法】从北疆主要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选取18个代表菌株对其在PDA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分析。【结果】从北疆棉田病株上分离到644个大丽轮枝菌菌株,67.5%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8%为非落叶型菌系,4.7%菌株不能归类,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70.1%,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18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北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结论】北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刘海洋,王琦,王伟,张仁福,姚举[8](2018)在《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掌握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遗传变异情况,于2015年对26个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统计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利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特异引物D1/D2、INTD2F/INTD2R与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ND1/ND2、INTNDF/INTNDR对新疆大丽轮枝菌菌系进行互补鉴定,并对部分菌系的遗传变异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田比例为54.0%,其中病情指数在10.0以上的发病田与2013年持平,而病情指数在20.0以上的严重发病田比例为10.8%,比2013年增加3.8个百分点;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菌丝型与中间型比例分别为13.4%和16.5%;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比例为53.2%,26株菌株的来源地全部检出落叶型菌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聚为2个谱系,菌系地理来源、培养性状与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分化无明显相关性。

刘海洋[9](2018)在《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棉花黄萎病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是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及落叶型菌系的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棉区2015年棉花黄萎病田的比例达50%以上,其中阿克苏市、博乐市以及石河子市等传统棉区病田比例已经超过70%,而病情指数超过20的重度发病田比例达10.8%。阿克苏地区黄萎病的始发期提前,月积温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全生育期只有一个发病高峰。从培养性状来看,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从落叶类型来看,落叶型菌系比例达50%以上,在新疆棉区已经广泛分布。遗传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存在稳定的遗传差异,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与其培养性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2.人工接种黄萎病菌短期内未对棉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造成明显影响。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主要由土壤肥力水平决定。细菌的丰度、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总盐量显着负相关,与全钾、有机质、全氮、全磷量正相关,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中大部分细菌种群与土壤有机质、全盐、全氮含量明显相关,而与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群落受不同采样时期影响显着。人工接菌棉田土壤与对照中细菌群落首先表现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而自然棉田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则首先表现为明显的空间趋向性,其次是时间趋向性。3.自然重病田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均于对照田,部分时期达显着差异。人工接种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真菌数量无显着差异。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集中分布在0~20cm耕层中,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显着正相关。发病棉株根围土壤中微菌核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棉株:品种抗病性越高,土壤中微菌核数量越低。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与微菌核、有机质、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全钾量呈显着负相关,与pH值、盐分、全磷量相关性不明显。RDA分析表明,土壤中优势真菌群落与有机质、全氮量、全盐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土壤中真菌群落在一定时期具有相似性。人工接种棉田与其对照土壤中的真菌群落首先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4.感病品种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高于耐病品种新植棉2号。棉花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后,其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下降,多样性上升,两个棉花品种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在门、目、属分类水平上的变化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军棉1号、新植棉2号的健康棉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相似性,而受棉花黄萎病菌侵染后,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变化幅度大于新植棉2号。

侯仙[10](2018)在《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阿拉尔16团和沙湾144团连作10年以上且棉花黄萎病发病严重的棉田区采集24份棉花根际土,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对土样进行分离、筛选棉花黄萎病的拮抗菌,并通过PCR扩增该拮抗菌NJZ12-2的ITS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用MEGA 5.0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主要取得结果如下:(1)从棉花根际土中分离获得397个菌株,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是176株、151株、52株,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46.4%、39.8%、13.7%。结果表明: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最多,而真菌、放线菌相对较少。(2)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抑菌圈直径≥10mm有6株。拮抗作用最明显的是菌株NJZ12-2,抑菌圈直径为20.3 mm。从棉花不同发育期筛选获得微生物及拮抗菌数量分析表明:棉花根系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会随着棉花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棉花苗期时根际土中的微生物及拮抗菌数量最多。(3)菌株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抑菌率为58.67%。(4)对筛选获得的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NJZ12-2进行鉴定。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最终鉴定菌株NJZ12-2为Acremonium sp。(5)对菌株NJZ12-2进行室内盆栽防效试验表明:菌株NJZ12-2可以推迟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由SPSS数据分析表明菌株NJZ12-2的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52.41%-54.81%左右。本研究表明菌株NJZ12-2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潜在的生防价值。

二、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品种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
        1)病原菌的分离方法:
        2)单孢纯化与保存:
        1.2.2 棉花黄萎病菌DNA的提取及致病类型鉴定
        1)棉花黄萎病菌DNA的提取:
        2)PCR分子鉴定:
        1.2.3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1)菌株的生长速度测定及菌落形态观察:
        2)菌株的产孢量测定:
        1.2.4 育苗块定量接种法
        1)播种方法:
        2)接种方法:
        3)病情调查和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2.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2.3 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2.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2.5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
3 讨论

(2)新疆兵团垦区棉花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棉花黄萎病危害现状
        1.1.1 棉花黄萎病病原
        1.1.2 棉花黄萎病病征及发病特点
    1.2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3 大丽轮枝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3.1 致病型
        1.3.2 培养表型
        1.3.3 生理小种
        1.3.4 营养亲和群
        1.3.5 遗传谱系
        1.3.6 配子型
        1.3.7 生理型
    1.4 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研究方法
        1.4.1 营养亲和性技术
        1.4.2 分子标记技术
        1.4.3 基因组学技术
    1.5 新疆棉花黄萎病主要研究进展
        1.5.1 新疆棉花黄萎病危害现状
        1.5.2 新疆棉花黄萎病主要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新疆兵团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2 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样采集
        2.1.3 棉花黄萎病的分离与纯化
        2.1.4 大丽轮枝菌形态学鉴定
        2.1.5 大丽轮枝菌分子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丽轮枝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2.2.2 大丽轮枝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的培养表型鉴定与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3.1.2 大丽轮枝菌的菌落培养
        3.1.3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表型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丽轮枝菌培养表型的鉴定与统计
        3.2.2 培养表型变异
    3.3 讨论
第四章 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的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4.1.2 大丽轮枝菌DNA的提取
        4.1.3 大丽轮枝菌基因型鉴定引物
        4.1.4 大丽轮枝菌的基因型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致病型分子标记落叶型(D)/非落叶型(ND)分析
        4.2.2 基于寄主专化型分子标记1 号生理小种(R1)/2 号生理小种(R2)分析
        4.2.3 基于有性生殖交配型分子标记Mating1-1-1/Mating1-2-1 分析
        4.2.4 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基因型鉴定结果及演化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新疆兵团棉花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鉴定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丽轮枝菌群体全基因组重测序及数据质量分析
        5.2.2 大丽轮枝菌群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SNPs和 Indels)分析
        5.2.3 基于新疆兵团大丽轮枝菌SNPs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菌
        1.2.1 病原菌及寄主范围
        1.2.2 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过程
        1.2.3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
        1.2.4 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1.3 土壤微生物
        1.3.1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联系
        1.3.2 土壤微生物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1.3.3 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
        2.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2.2.3 棉花黄萎病菌DNA的提取及致病类型鉴定
        2.2.4 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病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2.3.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2.3.3 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2.3.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真菌DNA的提取及致病类型鉴定
        3.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3.2.3 土壤DNA的提取,PCR扩增及Illumina MiSeq测序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地域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致病力分化
        3.3.2 棉花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真菌和细菌的alpha-多样性
        3.3.3 连作棉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3.3.4 不同地域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3.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3.3.6 轮枝菌属与其它属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棉花-玉米轮作对黄萎病的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水培接种方法
        4.2.2 棉花和玉米不同组织中DNA的提取方法
        4.2.3 棉花黄萎病菌在棉花和玉米体内的真菌含量
        4.2.4 棉花黄萎病菌侵染玉米的荧光观察
        4.2.5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4.2.6 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4.2.7 棉花-玉米轮作试验(温室苗期)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玉米是棉花黄萎病菌的一种无症状寄主
        4.3.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产孢的影响
        4.3.3 玉米-棉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4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3.5 轮枝菌属与其它真菌和细菌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品种
        5.1.2 供试菌株
        5.1.3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无菌苗的制备
        5.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制备
        5.2.3 Label-free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鉴定基本信息
        5.3.2 蛋白组的整体分布情况
        5.3.3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5.3.4 GO功能注释
        5.3.5 差异蛋白富集通路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PCR及 qRT-PCR引物序列
    附表2 棉花黄萎病菌的采集地点、培养特性及致病类型
    附表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附图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及向日葵病害
        1.1.1 国内外向日葵种植情况
        1.1.2 向日葵病害
    1.2 向日葵黄萎病
        1.2.1 向日葵黄萎病的危害
        1.2.2 向日葵黄萎病的症状
        1.2.3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1.3 大丽轮枝孢菌的寄主专化性
        1.3.1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
        1.3.2 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
    1.4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活史、侵染过程以及种子带菌
        1.4.1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活史
        1.4.2 大丽轮枝孢菌的侵染过程
        1.4.3 大丽轮枝孢菌的种子带菌研究
    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ATMT)及其在植物和病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5.1 ATMT的发展过程
        1.5.2 ATMT在植物和病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6 大丽轮枝孢菌的快速检测体系
    1.7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和抗生素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向日葵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转化
        2.2.2 阳性转化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2.3 利用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研究其侵染向日葵的过程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GFP标记大丽轮枝孢菌株的获得
        2.4.2 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VdBM9-6)对向日葵侵染过程的观察
    2.5 讨论
3 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和抗生素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向日葵花盘各组织的带菌情况
        3.2.2 田间病株种子的带菌情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丽轮枝孢菌在向日葵花盘上的定殖
        3.3.2 黄萎病菌在田间向日葵种子上的定殖
    3.4 讨论
4 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检测
    4.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比例检测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和抗生素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比例检测
        4.2.2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
        4.2.3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形态学鉴定
        4.2.4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5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4.2.6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的检测
        4.3.2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离鉴定
        4.3.3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4.3.4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鉴定
    4.4 讨论
5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
    5.1 材料
        5.1.1 供试菌株和寄主材料
        5.1.2 试剂和培养基
        5.1.3 仪器设备和耗材
    5.2 实验方法
        5.2.1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的测定
        5.2.2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5.2.3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交配型的鉴定
        5.2.4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致病力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菌落形态的比较
        5.3.2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菌落生长速度的比较
        5.3.3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5.3.4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交配型的鉴定
        5.3.5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致病力的测定
    5.4 讨论
6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分布
    1.2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1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2 大丽轮枝菌的分类
    1.3 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变异
        1.3.1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类型
        1.3.2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小种
        1.3.3 大丽轮枝菌的交配型
        1.3.4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特性变异
        1.3.5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型变异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分子鉴定及田间地块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的采集
        2.1.2 培养基的配制
        2.1.3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2.1.4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5 大丽轮枝菌及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型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6 田间条田类型的划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种类鉴定
        2.2.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分子检测结果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交配型的鉴定及菌落培养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的配备
        3.1.3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3.1.4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结果
        3.2.2 棉花黄萎病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结果
        3.2.3 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表型的初步统计
        3.2.4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培养性状的观察
        3.2.5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平均生长速度的测定
        3.2.6 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培养性状的变异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病菌及植物材料
        4.1.2 温室苗期棉花的培育及黄萎病菌株的接种
        4.1.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苗浸根接种时间的确定
        4.2.2 棉苗浸根接种浓度的确定
        4.2.3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的棉花苗期致病力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致病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特性观察
    1.3 生长速率测定
    1.4 产孢量测定
    1.5 致病力测定
    1.6 落叶型检测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
    2.2 供试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量
    2.3 供试菌株致病力鉴定
    2.4 供试菌株致病型PCR检测
3 讨论
    3.1 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类型
    3.2 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情况
    3.3 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
4 结论

(7)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1.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检测
        1.2.3 条田类型划分
        1.2.4 大丽轮枝菌培养特性分类
        1.2.5 致病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
        2.1.1 棉花黄萎病菌的种类鉴定
        2.1.2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致病类型的PCR鉴定
        2.1.3 生理小种PCR鉴定
    2.2 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田间分布
    2.3 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测定
    2.4 棉花黄萎病菌对棉花苗期的致病力测定
3 讨 论
4 结论

(8)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
        1.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观察
        1.2.3 大丽轮枝菌的分子检测
        1.2.4 大丽轮枝菌的ISS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
        2.1.1 不同棉区棉花黄萎病的调查结果
        2.1.2 不同发病程度棉田的分布
    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
    2.3 大丽轮枝菌菌系的分子鉴定
        2.3.1 大丽轮枝菌菌系的特异性鉴定
        2.3.2 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的鉴定结果
        2.3.3 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的分布
    2.4 大丽轮枝菌菌系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3 讨论

(9)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变异
        1.2.1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1.2.2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
    1.3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动态
        1.3.1 土壤中微菌核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3.2 减少微菌核数量的措施
    1.4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4.1 作物品种
        1.4.2 长年连作
        1.4.3 栽培模式
        1.4.4 转基因作物
        1.4.5 土壤肥力
        1.4.6 土壤改良剂
        1.4.7 其它因素
    1.5 影响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5.1 生物入侵
        1.5.2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1.5.3 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1.6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调查
        1.8.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1.8.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1.8.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病原菌鉴定及ISSR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引物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阿拉尔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调查
        2.2.2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与分子检测
        2.2.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ISS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
        2.3.2 阿克苏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
        2.3.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与分子检测
        2.3.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土壤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土壤养分分析
        3.2.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上清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2.3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检测
        3.2.4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与扩增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养分化验分析
        3.3.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3.3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3.3.4 土壤养分与细菌、放线菌的相关性分析
        3.3.5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3.6 土壤中细菌群落属分类水平物种分布
        3.3.7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3.3.8 土壤中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3.3.9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分析
        3.3.10 土壤中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差异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品种
        4.1.2 供试土壤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土壤中真菌数量检测
        4.2.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分离
        4.2.3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中的可培养真菌数量
        4.3.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分析
        4.3.3 可培养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4.3.4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4.3.5 不同处理组在各水平上优势真菌菌群的差异
        4.3.6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4.3.7 土壤中真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4.3.8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品种
        5.1.2 试剂及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取样方法
        5.2.2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3.2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组成
        5.3.3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5.3.4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与品种抗性的RDA分析
        5.3.5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显着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菌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
        6.2.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6.2.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6.2.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10)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及分布情况
    1.2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新趋势及发病原因分析
        1.2.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新趋势
        1.2.2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原因分析
    1.3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概述及致病机制
        1.3.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地位
        1.3.2 大丽轮枝菌的形态
        1.3.3 致病机制
    1.4 棉花黄萎病防治现状
        1.4.1 抗病育种
        1.4.2 农业防治
        1.4.3 化学防治
    1.5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及生物防治在棉花黄萎病上的应用
        1.5.1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5.2 生物防治在棉花黄萎病上的应用
第2章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土样采集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2.2.2 拮抗菌的初筛
        2.2.3 拮抗菌的复筛
        2.2.4 拮抗菌 NJZ12-2 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3.2 拮抗菌的初筛
        2.3.3 拮抗菌的复筛
        2.3.4 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拮抗菌NJZ12-2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菌的形态学观察
        3.2.2 生理生化特征
        3.2.3 菌株NJZ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菌株NJZ12-2的r DNA-ITS扩增
        3.2.5 切胶回收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3.2.6 构建系统发育树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NJZ12-2形态特征
        3.3.2 生理生化特征
        3.3.3 菌株NJZ12-2的ITS区段的PCR扩增
        3.3.4 菌株NJZ12-2ITS测序结果
        3.3.5 菌株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
        3.3.6 构建系统发育树及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防效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棉花品种
        4.1.3 供试土壤和营养钵
    4.2 方法
        4.2.1 拮抗菌菌悬浮液制备
        4.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4.2.3 棉种处理
        4.2.4 棉苗的种植和培育
        4.2.5 棉苗接种
        4.2.6 温室病情调查和统计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拮抗菌的温室防效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J]. 惠慧,张学坤,杨定宜,赵建军,沈吉丽,杨兆光,尤春源,聂新辉,朱龙付. 植物病理学报, 2021(04)
  • [2]新疆兵团垦区棉花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D]. 纪晓彬.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D]. 惠慧.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D]. 张园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蔡梦杭.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致病型分布研究[J]. 李敏,李彩红,赵瑞元,刘冰蕾,张志刚. 棉花学报, 2019(02)
  • [7]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J]. 蔡梦杭,徐灿,刘启,俞燕,黄家风.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1)
  • [8]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J]. 刘海洋,王琦,王伟,张仁福,姚举.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6)
  • [9]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D]. 刘海洋.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10]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D]. 侯仙.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新疆棉花黄萎病病原学分化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