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与曾国藩古文论的契合

汉宋与曾国藩古文论的契合

一、汉宋兼容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炳[1](2020)在《曾国藩古文思想的文化反思与伦理重塑》文中研究指明曾国藩是理学名臣,道光后期随着接触礼学考据,学术发生了以礼合理的转变。曾国藩古文思想受其汉宋会通学术思想的影响,与嘉道以来的经世思潮紧密相关。他着意考察士人在汉宋学术选择中表现的何以为学、为学何以致用的出处考虑,士人对仪节践履何以修身、对科举制度的施行及价值取向于引导人心风俗与否的考虑等文化反思。曾氏还建构家庭伦理秩序,发掘妇女"门内庸行"的风俗价值,与士人共同构成转移风俗、陶铸人才的群体,目的在于重塑伦理范型,期以经世。最后,曾氏对明清以来的赠序与碑版类的文章创作进行文体重建,增强其征实性;同时,他的汉宋知识结构及其会通的学术思想又给探讨古文内部的文道关系及杂文学属性提供了生动实例。

尹佳丽[2](2020)在《杜贵墀及其《桐华阁文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陵杜贵墀,晚清耆宿,于经学、文学均造诣匪浅。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与其实际成就和地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而对其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等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杜贵墀现存着作《桐华阁丛书》六种涉猎博杂,其中《桐华阁文集》为散文集,是其文学成就的突出代表。集中收录疏、论、说、议、序、跋、书、传、记等一百二十篇,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也是挖掘其思想的重要文献。《桐华阁文集》主要反映了杜贵墀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与汉宋兼重的学术思想。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表现为政治上的立场保守、倡导治之未乱与经济上的农商并举、以民为本。汉宋兼重的学术思想则反映为既服膺朱子之学又深研郑氏经学,力戒门户之见,并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对湖湘近代学术面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文集为门生后人代为捃拾纂辑,收录虽多却未必尽善,文学性最高的实属基于独特深厚的生命体验而抒发欢愉惨恻之情的篇章,部分传记、祭文,书信、赠言、序文等可为代表。其文长于叙哀述情,近师同邑吴敏树,远法韩愈归有光,而又能自出机杼、独具面目。其辞骈散交行、优美淳厚,整散句式灵活多变、善用虚字贯通文气且字句锤炼精当简练。这既得益于其植根深厚的文学素养,亦有桐城派、湘乡派主张的影响。概言之,以杜贵墀的散文成就,即由《儒林》而入《文苑》亦毫不逊色。

陈沁云[3](2020)在《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章太炎是晚清民国学术大师,他一生勤学着述,留下了一系列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论着,其学术涉猎之广,学术功力之深厚让后人叹为观止。章太炎治学宗法乾嘉学派,以小学为根基,以考证为方法,辨章源流,追根溯源,力求还原历史文化的真相。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历时二百余年,声势浩大,直至五四时期渐渐消亡。桐城派推崇宋明理学,古文习韩、柳,文章以古体散文为主,其中以戴名世为流派奠基人,方苞、姚鼐以及刘大櫆被称为“桐城三祖”。流派中的文人提出了一系列古文理论,相互之间既有承接,又有不同程度的嬗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任何一个从晚清走来的学人都无法避免对桐城派的讨论研究,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自是在此之列。虽然章太炎与桐城派分属不同流派,但二者之间仍有诸多关联。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丝织绳线,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章太炎是乾嘉后学,桐城派是程朱理学的承载者,两者之间的交织即是在影射清代汉宋之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第一部分考察章太炎与桐城派的社会关联,为二者的整体研究寻找历史依据;第二部分探索两者的文论关联,从他们的文论交汇中尝试思考古文创作之正义;第三部分对比二者的复古理念,再现章太炎与桐城派的复古交织;第四部分思考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当代意义,尝试寻找学人与学派研究的价值。通过建构这四部分内容,力求较为系统化地呈现出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整体概貌。本文认为章太炎虽然推崇魏晋文风,但亦受到桐城派的影响,所以他的文学理念集汉宋于一体。他对桐城派古文的批评整体上较为辩证,但其中批判桐城派文章“非发乎情”则是谬误之处。与此同时,章太炎在复古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桐城派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章氏积极吸收各家文化为己所用。通过学人与学派的关联研究可以尝试寻找新时代“新”与“旧”衔接的基本路径。

夏海超,何庄[4](2019)在《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晚清政权控制力不断弱化,使得各种学术思潮的碰撞成为可能。礼学的兴盛、经世致用精神的觉醒、汉宋兼容的形成、古文传统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都与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的形成密切关联。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曾国藩最终形成了"义理、经济、考据、辞章"四位一体的公文写作理念框架。

王婷[5](2019)在《林琴南《春觉斋论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琴南乃清末民初颇有成就之学者,《春觉斋论文》是他任教京师大学堂时的讲稿,亦是最能代表其古文理论的作品。本文绪论部分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并就研究内容与方法做简要概述。第一章将琴南置于具体的历史中,以时代思潮、闽地风气、个人经历、师友教化及西方小说作为其文论的思想渊源。事变方兹,危机四伏,琴南应时而为,以儒家之道作用现实。作为以古文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其述海外风物,传西洋政教之功不言而喻。意识到小说与古文的相通之处,他更以西方之新理而助其行文。除此,在师友的教化与切磋过程中,无疑助益其古文根祗之深化。第二章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为《春觉斋论文》的立论背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从解构传统文化入手,覆伦常、废古文,力求实现“民主”与“科学”。通过分析新旧阵营间各自的主张与内在的联系,亦可从侧面展现琴南的文化价值。而琴南论文强化甚至放大了儒家义理的作用,以尚理重情为主旨,正是出于昌明道统,以补时弊的祈愿。第三章论述古文文体论。琴南一方面接受《文心雕龙》与《古文辞类纂》的思想,其间多依彦和与惜抱之语而立论;另一方面,《流别论》中亦不乏琴南个人创见:他在前人文体论的基础上去奢去汰,确定了当世所必不可少的十五类文体,并考究文体正变,明晰各类文体的指示范围,在“选文以定篇”时又往往以昌黎之文为范例。第四章关注古文艺术论主张。琴南虽不言派,但他与桐城派却有密切联系。通过分析刘大櫆、姚鼐与琴南关于古文审美的主张,进一步展现桐城派文论的理论先导意义。琴南将“意境”引入古文审美艺术当中,并与识度相结合,作为最高追求,乃开先河之举。而其论画主张,亦能以“画境”完善“文境”。《应知八则》中所论之气势、筋脉、声调、风趣等作为由意境与识度推衍而成的审美因素,共同促成着古文艺术美的生成。第五章为技法论。结合方苞之“义法”说,“言有物”即要求文章内容充实,与理相偕。“言有序”是讲行文的条理性,包括经营篇章、句法、字法等各类技法。由此,琴南使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法”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以道为经,以法为纬。而他在道与文之间,又通过积理积学而建构一种融通意识,力图由文统而实现道统。第六章根据《春觉斋论文》论述的古文理论,分析琴南古文作品。将其作品大体分为彰阐圣道、哀叹世态与独抒性情三类,每类选择数篇作品进行分析,虽不能涵括琴南古文所有篇章,求得内容之全面,但以此为牖,亦可佐其古文理论。

陈正博[6](2018)在《曾国藩古文笔法研究》文中认为曾国藩为一代古文大家,文笔奇特。作为湖湘才子,曾国藩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才气骏迈;作为晚清理学集大成者,受程朱理学影响,崇礼循道;作为临危受命的中兴名臣与军事家,气宇宏大。正是由于这些身份及其特殊经历使得曾国藩古文独具特色。首先,曾国藩古文是儒者之文,其特点是谨严有序。曾国藩自称私淑桐城,瓣香姚鼐,理所当然继承了桐城家法。曾氏为文有序、有法、有据,又遵奉清真古雅的特点,文风洁如冰雪。其次,曾国藩古文是兵家之文,具有讲究笔阵的特征。曾国藩虽为一介书生,然其创建湘军,戡平大乱,带兵打仗,出奇制胜。其为文亦如其行兵,深具奇、险、神之特色。再者,曾国藩古文是才子之文,体气高妙,才气骞翥,瑰玮雄奇;极具情韵,力追乐境;辞藻浓郁,以赋入文,引骈入散。故曾氏之文能为一代文章之典范。

杨昆朋[7](2018)在《文道并重 ——《经史百家杂钞》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从语文专业与人文精神两个维度阐述《经史百家杂钞》对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启示。全文围绕这个中心论旨展开:绪论部分对文言文经典价值的重要性与实际教学价值偏颇的现状进行反思,并通过《经史百家杂钞》的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分剖析曾国藩的人格理性、治学精神、教育思想,《经史百家杂钞》的成书背景,及其文道并重为核心的编纂理念,作为本论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概述及其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在人教版教材选文反思的基础上,分析《经史百家杂钞》编纂理念对学习任务群中文言文选编的启示。第三章通过对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的分析,依据《经史百家杂钞》的选文观念,提出对学习任务导向下文言文教学实施的启示。最后,第四章通过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问题和读写分离现状的分析,依据《经史百家杂钞》所渗透的编者的写作思想,对引导学生由文言文阅读向写作的转化提出建议。

霍爽[8](2017)在《《经史百家杂钞》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古文选本,往往起到了推动历代文学典范往下传承的作用。而《经史百家杂钞》作为清代后期最具代表性的古文选本,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这部选本的时间跨度大,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代,文体既有诗又有文。所选入的文章内容相当丰富,不仅可以作为文学史、思想史的基础读物来进行阅读,更能够从政治史、经济史以及古代典章文物制度等多角度来进行研究。前人对它的研究也多是单从选本的编排体例、编选特点来进行论述,亦或是结合其作者曾国藩的复杂身份来探究其选文成因,而将其与当代古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故而,本论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来探索《经史百家杂钞》其编选目的与宗旨、选文标准与思想观念对当代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首先,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前人对《经史百家杂钞》的研究现状,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一番梳理,并从前人的研究中分析出文本与当代中学古文教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其次,从《经史百家杂钞》的成书背景入手,厘清其作者曾国藩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他作为儒学士大夫在乱世之时的经世之志。而后,再与《古文辞类纂》这部对于曾国藩为文思想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进行对比分析,突出曾国藩在编纂《经史百家杂钞》上的进步与创新。再次,在与其他代表性古文选本对比分析之后,分析出《经史百家杂钞》别于其他古文选本的编排特色和选文特点,再结合当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选编情况,探究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启示。然后,分析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所呈现出来的古文思想与为文态度,结合当今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从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入手,探究曾国藩的古文观对当代古文教学的启示。最后,从曾国藩阅读古文经典的读书方法中提炼出切实可行的读书策略,来观照当下中学生古文学习的一些不良习惯,由曾国藩所提倡的学习古文的方式,来提出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

郑婧[9](2016)在《“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学界对于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开及其散文研究并不充分,尤其对刘开散文创作成就的评价颇多分歧,本文通过研究其学行、交游、散文理论与实践、思想倾向等四个方面,探究刘开与桐城派的异同,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作家的创作风貌与成就。第一章对刘开的家世、生卒年和学行进行了考述。家世方面,本文以刘开的自述和友人的记载为基础,详细探究了刘开的家世;生卒年方面,前人对刘开生年的研究也颇多疑问,其好友陈世镕的相关记载为其生年的考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学行方面,刘开受到时人訾议,本文结合刘开的自述以及友人的记载对其学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辨。第二章探讨刘开的师承与交游。本文为充分探讨其交游状况,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刘开年谱。刘开一生转益多师,汲取了不同的诗文创作方法。同时,刘开喜好交游,不分派系,兼容并包,长期的交游和幕府经历对其思想倾向、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分析刘开的散文创作,包括古文和骈文两部分。本文通过与姚鼐等人的对比,认为刘开在散文理论主张与实践上既有桐城派的渊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尤其是骈文方面,刘开提出了骈散同源的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第四章研究刘开的思想倾向,主要分析其兼容汉宋与躬行实践的思想。刘开明确提出了兼容汉宋的主张,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没有体现。而躬行实践的经世思想是其作为文人的不断追求,与桐城派的倡导相一致。最后,结语部分认为刘开在学行、思想倾向、散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不同于桐城派的特征,称为“桐城一别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刘开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如气势过盛而思想内容过于单薄,二者不能相称,这也是刘开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谢鹏[10](2013)在《曾国藩古文文体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曾国藩古文理论为研究对象,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体裁、风格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力求呈现出曾国藩古文文体论的整体风貌。从古文体裁论来说,曾国藩从接受者、写作者、古文作品等方面论及古文体裁规范。曾国藩要求奏疏要“典、浅、显”,赋体宜“声调铿锵”,时文要词藻“富丽”、要“趋时”,墓志铭要“求实”。主张古文体裁要骈散相通,语言上要广采经史百家之辞。通过编选《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意欲引导、规范古文创作,由此体现了鲜明的体裁意识。从古文风格论来说,曾国藩既喜欢古文的雄奇,也喜欢古文的平淡。雄奇是阳刚之气,平淡是阴柔之气。比较而言,曾国藩倾向于雄奇风格。他认为最理想文境是,平淡中保持雄奇。曾国藩探索古文“八字诀”和“四象说”,深化了中国文论史上对风格学说的认识。此外,他强调古文语言的“自然”和“裁剪”,从而达到“珠圆玉润”的理想。从古文功能论来说,曾国藩所谓的“道”,既指桐城派所谓的义理,也泛指包括中国传统经典所蕴含的人格理想。“文”则主要指古文作为一种范式的存在价值。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曾国藩在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时期对文道关系的认识,从重道轻文,到“古文不宜说理”,到“义理之学最大”,到不以道驭文,曾国藩一直游移在“文”和“道”的两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倾向于强调“文”的独立价值。体裁论、风格论、功能论是曾国藩古文文体论的三个支点,而统率这三个支点是曾国藩的气论或者说文气论。古文体裁的变异创新或统一规范,是气作为最高统率力量的驱使。古文刚柔风格的不同,是气的贯注不同形成的。古文功能认识的游移是气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与曾国藩文学修养相互激荡而产生的结果。

二、汉宋兼容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宋兼容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曾国藩古文思想的文化反思与伦理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为学修身:对士人学术选择的出处考虑
二 制度批判:对科举制度价值导向的反思
三 “门内庸行”:对家庭伦理风俗价值的发掘
余 论

(2)杜贵墀及其《桐华阁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杜贵墀家世着述考
    1.1 家世考
    1.2 着述考
第2章 杜贵墀生平交游考
    2.1 生平考
    2.2 交游考
第3章 《桐华阁文集》的思想内容
    3.1 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
    3.2 汉宋兼重的学术思想
第4章 《桐华阁文集》的艺术特征
    4.1 叙哀述情而真切过人
    4.2 骈散兼行而华实兼备
    4.3 不拘宗派而师法众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杜贵墀诗文辑佚
附录二 :杜贵墀年谱简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2 章太炎与桐城派社会关联考论
    2.1 地域关联
    2.2 章太炎师承与桐城派的关联
    2.3 章太炎与后期桐城派文人的社会交往
3 章太炎与桐城派的文论关联(上)
    3.1 古文之“气”论
    3.2 古文之“情”论
4 章太炎与桐城派的文论关联(下)
    4.1 古文空疏论
    4.2 文体分类关联
5 古文派的统一战线:复古
    5.1 章太炎复古理念述略
    5.2 桐城派复古理念述略
    5.3 国学之存活论:二者复古的交汇与终局的反思
6 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当代意义
    6.1 古代文学流派之争的终局:融合汇通
    6.2 探索新与旧的衔接——以学人与学派的关联研究为引领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源目汇编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形成背景
    1.1 社会背景
    1.2 学术思潮
    1.3 个人经历
2 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的演变
    2.1 第一阶段:义理为核心
    2.2 第二阶段:义理、考据、辞章并重
    2.3 第三阶段:四位一体理念框架最终形成
3 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的内涵
    3.1 义理
    3.2 经济
    3.3 考据
    3.4 辞章
4 结语

(5)林琴南《春觉斋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思想渊源
    第一节 在时代与地域的风气中
    第二节 个人经历之浮沉
        一 林琴南的读书观: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二 林琴南的求学经历:转益多师,会通汉宋
        三 林琴南交游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三节 林琴南对西方小说的借鉴: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第二章 立论背景与论文主旨
    第一节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论林琴南与“新青年”的文化对立与文化认同
        一 “新青年”的文化主张
        二 林琴南的扞卫之举
        三 新旧间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论文主旨
        一 尚理:文者,运理之机轴
        二 重情:文章为性情之华
第三章 文体论
    第一节 对《文心雕龙》的祖述
        一 文章之道
        二 创作体制
        三 文体风格
    第二节 文体论之独到处
        一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二 考究正变,扩展内涵
        三 以韩愈之文为范式
第四章 艺术论
    第一节 桐城派的理论先导意义
        一 文章之美的认知
        二 文之精处与粗处的辨析
    第二节 艺术论主张
        一 意境与识度乃最高追求
        二 意境与识度的表现要素
    第三节 画境对文境的完善
第五章 技法论
    第一节 以道为经
        一 学有所本,语衷于道
        二 深究文理,勿炫辞采
        三 能入能出,自铸伟辞
    第二节 以法为纬
        一 建构篇章之法
        二 研炼文辞之法
第六章 文论指导下的古文创作
    第一节 嗣续先儒,阐彰圣道
    第二节 哀叹世态,张扬人情
    第三节 恣意山水,独抒性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6)曾国藩古文笔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身份生平
    第一节 湖湘才子
        一、器宇卓荦,不随流俗
        二、熟谙经史,长于诗文
        三、主盟文坛,中兴桐城
    第二节 理学大家
        一、读书作文,主敬积理
        二、笃信程朱,不废陆王
        三、理学为体,经世为用
    第三节 中兴名臣
        一、科举入仕,十年七迁
        二、创建湘军,戡平大乱
        三、兴办洋务,开启民智
第二章 儒者之文——谨严有序
    第一节 瓣香姚鼐,根柢义理
        一、祖祧周情孔思:舍礼无所谓政事
        二、倡导知言养气:善为古文者,功夫在诗外
        三、追求文道合一:道尤多者,文尤醇焉
    第二节 谋篇布局,条分缕析
        一、叙事有序
        二、行文有法
        三、言之有据
    第三节 清真古雅,洁如冰雪
        一、“古”——文义入古
        二、“雅”——平和雅正
        三、“清”——一卷冰雪
第三章 兵家之文——讲究笔阵
    第一节 “奇”——出奇制胜
        一、笔阵神奇
        二、奇趣横生
        三、变幻莫测
    第二节 “险”——雄奇瑰玮
        一、师法昌黎,奇崛险奥
        二、个性刚强,文如其人
        三、瑰玮不群,诙诡恣肆
    第三节 “神”——转换无迹
        一、议论叙事,铺写在先
        二、欧跋柳记,点铁成金
        三、长于转换,前后凑泊
第四章 才子之文——体气高妙
    第一节 才气——骞翥骏迈,全在行气
        一、气势流利
        二、兼顾阴阳
        三、动静相生
    第二节 才情——文章情韵,力追乐境
        一、以情生文
        二、自然真切
        三、拟为鼓吹
    第三节 才藻——以赋入文,引骈入散
        一、赋的铺陈
        二、骈的运用
        三、文的诗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文道并重 ——《经史百家杂钞》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经史百家杂钞》的研究
        二、关于曾国藩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桐城教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与《经史百家杂钞》
    第一节 曾国藩的人格精神与教育思想
        一、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二、困勉求阙的为学精神
        三、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经史百家杂钞》的成书背景
        一、师承桐城,自我革新
        二、内忧外患,扞卫传统
    第三节 《经史百家杂钞》的编纂理念
        一、文道并重
        二、系统分类
        三、注重经史
第二章 《经史百家杂钞》对学习任务群文言文选编的启示
    第一节 学习任务群概述
        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二、学习任务群中有关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概况
        一、文言文编排结构分析
        二、文言文选文倾向分析
    第三节 《经史百家杂钞》编纂理念对学习任务群文言文选编的启示
        一、篇目编排:时代为经,文体为纬
        二、内容选择:注重经史,兼收百家
        三、选文倾向:骈散兼备,注重实用
第三章 《经史百家杂钞》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的功利化
        二、教学过程碎片化
        三、教学评价单一化
    第二节 《经史百家杂钞》的选文观念
        一、注重公文
        二、经世济民
    第三节 《经史百家杂钞》选文观念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立足素养,多元评价
第四章 《经史百家杂钞》对读写结合的启示
    第一节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量少,基础薄弱
        二、机械背诵,读写分离
        三、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要求
    第二节 《经史百家杂钞》对文言文读写结合的启示
        一、看、读、写、作缺一不可
        二、提要钩玄,分类笔录
        三、知文遵法,彰显个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史百家杂钞》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经史百家杂钞》编选的研究
        二、《经史百家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之比较
        三、曾国藩的语文教育思想
        四、曾国藩的写作教育思想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史百家杂钞》的成书与社会背景
    第一节 曾国藩的人格理想
        一、“修身”
        二、“齐家”
        三、“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经史百家杂钞》成书背景
        一、曾国藩与“同光中兴”
        二、《杂钞》与“桐城中兴”
    第三节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
        一、编纂背景与目的之不同
        二、分类编排之不同
        三、选文内容侧重点上的不同
第二章 《经史百家杂钞》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今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概况
        一、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古文阅读的要求
        二、以人教版为例看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情况
        三、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文选编的优点和不足
    第二节 《杂钞》编排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的启示
        一、《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的编排比较
        二、《杂钞》区别于其他古文选本的编排特色
        三、《杂钞》选文编排对当代语文教材的启示
    第三节 《杂钞》选文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的启示
        一、《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的选文比较
        二、《杂钞》区别于其他古文选本的选文特色
        三、《杂钞》选文对当代语文教材的启示
第三章 《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观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今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
        一、古文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二、“焚琴煮鹤”式地“满堂灌”
        三、师生过度依赖参考书
    第二节 曾国藩的古文观
        一、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二、《杂钞》所体现出的古文观
    第三节 《杂钞》思想对当代古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文化更甚于重应试
        二、重精神更甚于重形式
        三、重实用更甚于重教条
第四章 曾国藩古文学习法对中学生古文学习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今中学生古文学习习惯
        一、不爱诵读,事倍功半
        二、机械识记,食而不化
        三、运用过少,兴趣不浓
    第二节 曾国藩的古文学习法
        一、勤作札记,整理摘抄
        二、“猛火煮漫火温”法
        三、虚心涵泳、切记体察
        四、速看熟读、勤写多作
    第三节 古文学习法对当代中学生古文学习的启示
        一、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二、沉浸与坚持相结合
        三、摘记诵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
结语
附录 《鸿门宴》教学方案设计(第三课时)
参考文献
后记

(9)“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开家世、生卒年及学行考略
    第一节 刘开家世考略
    第二节 刘开生卒年考略
    第三节 刘开学行考略
第二章 刘开交游考论
    第一节 师承指授
        一、家学渊源
        二、启蒙老师
        三、授业恩师
    第二节 群居切磋
        一、刘开与同里好友的交往
        二、刘开与阳湖派的交往
        三、幕府经历
        四、刘开与其它人物的交往
第三章 刘开的散文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刘开的古文创作主张及实践
        一、创作主张之一——取径广博
        二、创作主张之二——文无定法
        三、创作主张之三——识、学、气、才、力
        四、古文创作实践的代表性文体——传记文
    第二节 刘开的骈文创作主张及实践
        一、创作主张——骈散同源
        二、骈文创作实践
第四章 刘开思想倾向研究
    第一节 汉宋兼容的学术观
        一、姚鼐及其弟子对汉宋之争的态度
        二、刘开兼容汉宋的思想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实践观
        一、刘开经世思想的形成
        二、刘开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刘开经世思想的重要意义
结语
附录一 刘开交游人物简表
附录二 刘开年谱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曾国藩古文文体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文体裁论
    第一节 从接受者谈古文体裁
        一、奏疏要“典、显、浅”
        二、赋体要“声调铿锵”
        三、时文要“富丽”、“趋时”
        四、墓志铭要“求实”
    第二节 从写作者谈古文体裁
        一、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
        二、广采经史百家之辞
    第三节 从古文作品谈古文体裁
        一、从《经史百家杂钞》编选谈古文体裁
        二、《经史百家杂钞》的体裁学意义
第二章 古文风格论
    第一节 雄奇与平淡
        一、论雄奇
        二、论平淡
        三、合雄奇于淡远
    第二节 八字诀与四象说
        一、论八字诀
        二、论四象说
    第三节 自然与裁剪
        一、论自然
        二、论剪裁
        三、论珠圆玉润
第三章 古文功能论
    第一节 道光年问的文道关系论
    第二节 咸丰年间的文道关系论
    第三节 同治年间的文道关系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汉宋兼容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曾国藩古文思想的文化反思与伦理重塑[J]. 张智炳. 明清文学与文献, 2020(00)
  • [2]杜贵墀及其《桐华阁文集》研究[D]. 尹佳丽.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D]. 陈沁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4]曾国藩公文写作理念研究[J]. 夏海超,何庄. 山西档案, 2019(05)
  • [5]林琴南《春觉斋论文》研究[D]. 王婷. 兰州大学, 2019(08)
  • [6]曾国藩古文笔法研究[D]. 陈正博.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7]文道并重 ——《经史百家杂钞》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D]. 杨昆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经史百家杂钞》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D]. 霍爽.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9]“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D]. 郑婧. 兰州大学, 2016(08)
  • [10]曾国藩古文文体论研究[D]. 谢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汉宋与曾国藩古文论的契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