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及对策

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及对策

一、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灿如[1](2021)在《晋北地区的沙棘产业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雪兵[2](2021)在《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森林植物种类。但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总体绿化面积较少,广大的西部地区、草原地区和西南山地的生态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在全球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森林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缓解和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森林资源情况,以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理念,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性发展,为此,分析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成为我国地方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家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S省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大省,长期的森林资源管理经验为S省的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和成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S省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首先,梳理了森林保护相关理论,对森林资源保护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进行了列举和梳理,并对国内外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实践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对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总体分析了S省资源总体现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和原则等方面的情况,对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第三,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行政许可效率、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评价、森林资源监督检查力度、日常巡查检查力度、全民保护森林资源意识、基层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S省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林业管理人员能力、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工作情况、经济发展与森林保护和基层编制和财政情况等方面分析了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王佩瑶[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服务模式及主体互动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某市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带来重大机遇。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缺失,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服务模式现代化转型的驱动机制,以及技术驱动农业服务模式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所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既有学术研究,并为研究区域农业服务转型、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一种参考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农业服务模式等论题的研究综述,明确以探究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服务模式现代化转型机制及在此进程中的主体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一是基于文件资料汇集分析,系统把握山西省农业物联网整体发展背景和现状,为进一步聚焦分析奠定基础;二是依托案例研究、调查研究,通过解剖研究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的物联网示范试验及农业服务模式转型案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服务模式转型、产业链整合的具体作用机制,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集成整合产业链上各主体和资源的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三是综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研究区域内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推广案例,重点分析所涉利益相关主体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农业服务转型中的利益关切、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等,提出由政府统筹引导、服务对象实践驱动、服务企业集成整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期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转型。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对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服务模式转型与主体互动关系构建提出了优化解决思路:一是构建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业服务模式,在线下构建起“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示范园区”两大核心载体,在线上构建起“物联网+农业”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农业物联网对农业服务现代化转型的驱动作用,广泛链接集成产业上下游各类主体和优质服务资源,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二是探索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构建中的良性的主体互动机制,即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走向深入,政府应由扶持者转变为统筹者,将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经营性服务有机统一;服务对象应由被动转向主动,从需求侧驱动整个产业服务链条的升级发展;农业服务企业等经营性服务供给者应从局外走进局内,积极回应服务对象的多元服务需求,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和优势资源,形成农业服务联盟,最终实现技术驱动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积极影响。

王腾云[4](2020)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这里所说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森林和矿产资源为主。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是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与开采,加之自然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备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开采成本提高、居民收入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失业人口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频繁出现,这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则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完备,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而让企业自身独立完成转型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承担转型重任,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2013年1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规划了262个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作为其中之一,由于产业转型是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中之重,因此市政府一直重视晋城市产业转型进度,近些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本文以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和政府职能概念着手,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具体分析,探讨在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经验,为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的优化提供参考建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了资源型城市和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以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来为推出文章内容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府职能的概念,并引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分别从晋城市城市状况、资源特点及利用概况、产业结构分析、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以及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分析几个方面详细分析晋城市实际情况。第四部分引介了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可供晋城市借鉴的经验,这一部分笔者以政府主导的日本九州、以市场主导的美国休斯顿以及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这些城市成功的经验并总结,为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如何作为提供了参考价值。第五部分是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职能优化路径设计,针对第四部分分析提出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包括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等。

刘文武[5](2020)在《新形势下加强拖拉机非法改装挂车安全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使用非法拼装改装挂车而造成拖拉机事故的现象在临泽县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拖拉机挂车大多采用报废汽车底盘、后桥等废旧部件和不合格的钢材加工、拼装和改装而成,其行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装置、信号装置缺失或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外廓尺寸、挂拖质量比、车组比功率、满载时拖拉机牵引点承重等重要安全参数严重超

杜俊奇[6](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马奇[7](2019)在《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比例,在生产实践中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本论文首先对开展本课题的目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开展本课题的完成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对2008年到2017年山西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对山西省地区2008年到2017年的农业机械化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考虑到生产函数中弹性系数的难以确定性,在使用该方法测算时,先对公式两边取对数,经过变换可得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对数线性形式,然后采用SPSS 22.0编辑程序计算弹性系数,得到数学模型。结果证明方法对山西省的农业机械贡献率的计算有效。[2]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越来越大,即增加农业机械的投入有利于农业产出量的增加。而要想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量的贡献,就需要加强山西省农机发展力度的结论,并相应地给出了加强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推广适用农用机械,提高农机普及率、加快科研进度,推进农机智能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对策建议。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8-2017年山西省统计年鉴。

原鑫[8](2019)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家指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创新,必须始终把创新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中心。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创新[1]。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大科技开放合作力度,推动群众创业创新。我们将创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先进发展,更多地依靠先发优势,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技术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1]。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对于山西省也是转变农业发展的机会。本论文以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次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简要地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文章可能的创新点,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其次,现状部分从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指出科技投入、人员配置、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并在科技投入、人才结构及资源优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王滢[9](2019)在《应县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研究应县近十年来整体农业发展数据以及下乡走访农村实地调查,从县域视角出发,在分析应县整体农业各项数据的基础上,对应县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及布局的建议。本研究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本地区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以期为农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赵彪[10](2019)在《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市辖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十九大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调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市辖区正好处于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所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转型,还包括社会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化支撑,市辖区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体制维度和空间维度,探究市辖区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外需不振、投资乏力,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等级化造成的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之车与建制之马不匹配、人口频繁流动与真实分布造成的资源错位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城市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当前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问题,共有2.7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的家庭分割对家庭关系、子女身心健康、老人养老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解决这些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就有必要对市辖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实践需求的不断增加,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关于市辖区改革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整体性治理、尺度重构、施坚雅区域体系等理论,运用了GIS和RS技术,通过对市辖区的体制内涵、演化历程、发展路径、调整模式、作用机制和政策绩效的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型政区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强调了降低体制成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市辖区改革对于破除城市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行政区划研究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多重思维,市辖区改革必须与城市化和行政区划改革两个更宏大的系统相对接,才能看清当前市辖区面临的复杂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三是详细分析了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及其转换逻辑,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把“双刃剑”,若实际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不需要调整的调了”,或“需要调整的没调”,都会产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要把行政区划当作一种资源,做到有效化解矛盾,真正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四是阐述了建国以来市辖区设置可分为大幅调整期、波动上升期、地市合并期、大城市主导期和战略引领期,市辖区设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是论述了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的调整路径、主要模式和空间差异,发现市辖区设置呈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扩张路径相结合,“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偏向共存的特征,提出市辖区变动可以分为规模增减、结构调整、建制转换三种模式。六是分析了当前我国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体制障碍和空间瓶颈,其中市辖区设置的体制障碍包括市与市辖区、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市辖区设置的空间瓶颈主要包括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市辖区面积过小、市辖区建制缺失和市辖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四类,并对各类问题分别举例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七是发现了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显着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撤县(市)设区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中小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市)改区效果更加显着,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最佳调整期,并以大西安建设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市辖区优化设置的对策建议:(1)基于城市群思维统筹推进市辖区空间优化布局。城市群内要重点考虑(培育形成网状城镇体系),根据城市群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重要发展轴线上(重在培育发展轴),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非关键地区(重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有效回应其市辖区规模不适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着重布局区域次中心城市,再次是县级市等其他中小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距离要适度,特大镇问题的解决也要优先考虑城市市辖区的发展需求。(2)重点解决大城市市辖区规模不适度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大城市的区划先行调整好了,城市群内部的次一级区划调整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区划调整是上位规划,只有上位规划调整了,才能落实次一级的区划调整,大城市行政区划界线的划定落实,将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布局优化的重点。(3)调整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共同作为历史政区边界的划定原则,造成一些完整的生态环境单元被不同的行政边界所人为分割,加大了行政区交界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为此要优化行政边界的设置原则,可基于实际情况跨河流设置行政边界。(4)市辖区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只有在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增设市辖区,在开发强度大、发展潜力小的城市,更需要进行内部城市空间重构,区县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增设市辖区时,首先要看中心城区是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次看拟设市辖区是否具有典型的城市型政区特征,再次要符合地域相邻、紧密相连的条件。

二、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文献回顾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第一章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
    1.1 森林资源保护概念
        1.1.1 森林资源保护概念界定
        1.1.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
    1.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
        1.2.1 森林资源分析理论
        1.2.2 保护生物学理论
        1.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2.4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第二章 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效果评价
    2.1 S省森林资源现状
    2.2 S省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2.2.1 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原则
        2.2.2 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
        2.2.3 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章 S省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3.1 S省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3.1.1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行政许可周期长
        3.1.2 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数据不精、费用不足、技术不强
        3.1.3 森林资源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3.1.4 日常巡查检查力度较低
        3.1.5 全民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不强
        3.1.6 基层设施队伍不健全
    3.2 S省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原因
        3.2.1 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
        3.2.2 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评价尚不完善
        3.2.3 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工作的阻力大
        3.2.4 日常巡查检查的力量不足
        3.2.5 经济与宣传工作的落后
        3.2.6 基层编制和财政资金的制约
第四章 加强S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 严格高效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
    4.2 完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评价
    4.3 强化森林资源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4.4 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
    4.5 做好统筹协调,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4.6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及设施建设,提升人员能力
        4.6.1 提高思想和政治水平
        4.6.2 加大培训力度
        4.6.3 强化作风和形象建设
        4.6.4 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扩大森林资源管理队伍
        4.6.5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7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4.7.1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4.7.2 发展森林康养
        4.7.3 重视发展林下经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服务模式及主体互动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某市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
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物联网
        2.1.2 农业物联网
        2.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2.2 研究综述
        2.2.1 关于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农业服务模式的研究综述
3 山西省农业物联网发展调查
    3.1 山西省农业物联网发展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社会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2 山西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3.2.1 种植业
        3.2.2 畜牧业
        3.2.3 山西“智慧动监”
        3.2.4 山西农大“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项目
    3.3 山西农业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3.1 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薄弱
        3.3.2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较低
        3.3.3 与物联网适配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3.3.4 农业物联网服务转型中主体关系不协调
4 基于案例的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建构
    4.1 中农乐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情况
        4.1.1 生产环境监测和控制
        4.1.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4.2 中农乐农业服务模式转型
        4.2.1 信息服务供给
        4.2.2 生产、流通、信息综合服务供给
        4.2.3 基于信息技术的全产业链服务集成
    4.3 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4.3.1 问题和矛盾
        4.3.2 技术驱动下的农业服务模式转型
    4.4 构建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业服务模式
        4.4.1 “线下+线上”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
        4.4.2 农业物联网服务产业链集成整合
    4.5 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和主体关系建构
        4.5.1 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建构的合理性
        4.5.2 主体关系建构分析的必要性和有关考虑
5 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建构中的主体互动分析
    5.1 政府: 引导者和扶持者
    5.2 服务对象: 实践者和矛盾者
    5.3 服务企业: 供给者和变革者
    5.4 主体互动分析
    5.5 一种可行的良性互动机制
        5.5.1 政府: 从扶持到统筹
        5.5.2 服务对象: 从被动到主动
        5.5.3 服务企业: 从局外到局内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技术驱动下的农业服务现代化转型
        6.1.2 农业物联网服务模式建构中的主体互动关系
    6.2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2.1 主要研究成果
        6.2.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二)政府职能相关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政府职能理论分析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资源
        1.1.2 资源型城市
        1.1.3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1.1.4 政府职能
    1.2 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晋城市基本概况分析
        2.1.1 城市状况
        2.1.2 资源特点及利用概况
        2.1.3 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2.2 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2.2.1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制度供给者
        2.2.2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市场协调者
        2.2.3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服务提供者
        2.2.4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环境维护者
    2.3 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分析
        2.3.1 政治职能层面: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2.3.2 经济职能层面: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不清
        2.3.3 文化职能层面:教育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人才
        2.3.4 社会职能层面: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2.3.5 生态职能层面: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第三章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3.1.1 政府主导模式——以日本九州地区为例
        3.1.2 市场主导模式——以美国休斯顿地区为例
        3.1.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以德国鲁尔地区为例
    3.2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经验借鉴
        3.2.1 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
        3.2.2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3.2.3 发展接替产业与优化产业结构
        3.2.4 注重发展中小企业
第四章 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职能优化路径设计
    4.1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4.1.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成立强有力协调管理机构
        4.1.2 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
    4.2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
        4.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
        4.2.2 发挥财税支持政策,提高企业转型能力
    4.3 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4.3.1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4.3.2 推动政产学研联合
    4.4 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4.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5 改善生态环境,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4.5.1 实现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
        4.5.2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5)新形势下加强拖拉机非法改装挂车安全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泽县拖拉机非法改装挂车的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对加强非法改装挂车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7)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科学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和特色
2 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收入流价格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2.3.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3.3 研究述评
3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1 山西省主要农业机械的装备情况
        3.1.2 山西省主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3.1.3 小结
    3.2 山西省11 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3.2.1 山西省11 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3.2.2 山西省11 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纵向分析
        3.2.3 小结
4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
    4.1 测算方法选取和分析
    4.2 指标选取以及说明
    4.3 测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本文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5.2.2 因地制宜,提高农机普及率
        5.2.3 加快农机科研进度,推进农机智能化
        5.2.4 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5.2.5 调节农机市场产业结构,适应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5.2.6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2.1 科学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与框架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创新
        2.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3 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3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3.1 山西省农业发展现状
        3.1.1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3.1.2 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3.1.3 农业机械化情况
    3.2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总体分析
        3.2.1 科技经费投入
        3.2.2 相关人员投入
        3.2.3 农业科技研发情况
        3.2.4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情况
4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评价体系各指标解释
    4.2 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2 方法步骤
        4.2.3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4.2.3.1 数据来源
        4.2.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权重结果分析
        4.3.2 指标体系综合指数计算及结果
5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基本条件难以保障
    5.2 技术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
    5.3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5.4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
6 本文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促进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对策建议
        6.2.1 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6.2.2 加强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及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6.2.3 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6.2.4 构建农业农村创新平台与推广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应县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调查研究法
        1.6.3 实证分析法
2 应县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2.1 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概念
    2.2 应县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2.3 应县农业发展规划体系
3 应县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应县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污染严重
        3.1.2 农业推广水平低,剩余劳动力流失加剧
        3.1.3 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3.1.4 农业经济效益低,竞争力趋于下降
        3.1.5 病虫害发生严重,防治能力薄弱
    3.2 原因分析
        3.2.1 农业科技水平低
        3.2.2 缺乏政府有效支持
        3.2.3 农业主体老弱化
        3.2.4 农业污染严重
        3.2.5 农业组织规模小
        3.2.6 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4 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4.2 农业政策支持,改变发展现状
    4.3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4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5 优化种植结构,科学防治病害
    4.6 培育企业实体,改善农业发展势头
    4.7 坚持健康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辖区行政区划改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行政分割与政府碎片化问题
        2.1.2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行政区划与财政体制改革
    2.2 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城镇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2.2.2 行政区划制度与市制改革取向
        2.2.3 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建制创新
    2.3 相关述评与本文的切入视角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行政区划
        3.1.2 县
        3.1.3 县级市
        3.1.4 市辖区
    3.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比较辨析
        3.2.1 县与县级市的体制差异
        3.2.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
        3.2.3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转换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3.3.2 尺度重构理论
        3.3.3 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章 经济结构转型与市辖区体制变迁的阶段与脉络
    4.1 阶段一(1949-1957):体制转轨下市辖区的大幅波动与逐步规范
    4.2 阶段二(1958-1977):投资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双重制约
    4.3 阶段三(1978-1997):经济分权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阶段四(1998-2011):土地财政催化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4.5 阶段五(2012 年以来):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布局引领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城市市辖区空间扩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模式
    5.1 城市布局调整与市辖区扩展的演化路径
        5.1.1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5.1.2 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
        5.1.3 “大区制”和“小区制”
    5.2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模式
        5.2.1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
        5.2.2 市辖区设置的主要模式
    5.3 市辖区设置的现状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5.3.1 我国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状况
        5.3.2 各省市辖区设置的现实需求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6.1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其影响
        6.1.1 市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1.2 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2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及其影响
        6.2.1 城市型政区地域化问题
        6.2.2 市辖区面积过小问题
        6.2.3 市辖区建制缺失问题
        6.2.4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制转型与城市发展:市辖区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
    7.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说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平行趋势检验
        7.4.2 改变控制变量
        7.4.3 灯光指数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市辖区改革:以大西安为例
    8.1 大城市市辖区改革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焦点
        8.1.1 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也是体制改革
        8.1.2 中小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城市
    8.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瓶颈与“大西安”的战略突破
        8.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大西安
        8.2.2 行政区划改革:大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大西安行政区划不合理导致的主要问题
        8.3.1 城三区的城市管理问题
        8.3.2 西咸新区发展的问题
        8.3.3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
        8.3.4 咸阳城市衰落的问题
    8.4 基于城市群思维重构大西安行政区划新格局
        8.4.1 推动西安向北跨河发展
        8.4.2 妥善解决咸阳出路问题
        8.4.3 加快渭北地区设市进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地区的沙棘产业品牌建设研究[D]. 周灿如.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地方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D]. 赵雪兵. 山西大学, 2021
  • [3]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服务模式及主体互动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某市某企业为例[D]. 王佩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晋城市为例[D]. 王腾云. 山西大学, 2020(01)
  • [5]新形势下加强拖拉机非法改装挂车安全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 刘文武. 中国农机监理, 2020(Z1)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 马奇.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原鑫.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应县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王滢.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D]. 赵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朔州市农机执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