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语人称后缀再研究

通古斯语人称后缀再研究

一、通古斯语中人称后缀之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丛珊[1](2021)在《鄂伦春语的领属结构类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功能—类型学视角描写鄂伦春语领属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句法特点。鄂伦春语的领属结构分为名词性和谓词性两类。名词性领属结构为领属语和核心语双重标记模式,领属标记与领属关系的可让渡与否密切相关。谓词性领属结构可分为处所领属和伴随领属。鄂伦春语领属结构的形态句法构造和标记来源具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又有其个性特点。

丛珊[2](2020)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单一语言描写研究、语族内部语言比较研究及与亲属语言或相关语言的对比研究等,呈现出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有待提升的空间,重视该领域研究有利于发掘和维护我国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葛娜娜[3](2018)在《领属范畴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属的语义概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概念认知;但是作为语法范畴的领属在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并不一定相同,不同语言在表达领属关系的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而这正符合语言类型学研究和解释的目标。但是目前国内关于领属范畴的研究大都是从比较语言学维度,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比英语和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特点,包括语法化路径、领属意义对比、领属结构的语用特点等方面,而领属范畴的类型学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主要是在类型学的视角下探讨英汉领属结构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讨世界语言的领属结构的共性与差异。本文共八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综述,即第1-2章;第二部分是关于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即第3-4章;第三部分是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序类型即第5章;第四部分是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义类型即第6章;第五部分是跟谓词性领属相关的几个问题即第7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形态类型特点英汉的领属结构都是附从标志为主;用“’s”和“的”标志的领属结构都具有多义性;英语不需要领属分类词,汉语普通话中领属分类词也不需要强制出现(南方方言除外)。英汉编码方式的不同点还表现在领格方式上。英语属于限定性领格语言即名词短语中领属成分不能跟限定成分共现,整个短语作有定性理解;汉语属于形容性领格语言即领属成分可以跟其他限定词共现,整个名词短语的有定/无定性由定冠词、限定词来推断。这两种领格类型实际上是经济性原则与语用合作原则互相竞争的结果。经济性原则占优势的语言就表现出限定性领格的特点,如英语等语言中冠词与领属语呈互补分布;语用合作原则占优势的语言就表现出形容性领格的特点,如汉语等语言中领属语与其他限定成分并存。鉴于普通话普遍使用“的”的单一现象,本文遂考察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领属结构编码方式。我们在22种方言样本的基础上将汉语方言的编码方式总结为三种:无标志、使用人称代词和标记词。无标志的方式主要用于亲属-集体名词;人称代词又分为两种情况,领有者使用复数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意义以及在领有者和被领有者中间添加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标记词包括使用定语助词、指示词和量词。汉藏语系诸语言的领属结构大部分都有表领属的结构助词,有的语言还有专门的领属助词。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特点是:人称领属非常复杂,三个人称单复数的领格形式都不同,第二人称还要区分普通形式和尊称。蒙古语族诸语言普遍存在领宾格,意义要根据语境确定,而且蒙古语族诸语言有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范畴。南岛语系的突出特征是领属语前置后置都带标志,前置的时候是双重标志,后置的时候是领属语标志,属于附从标志。南亚语系的基本特征是:诸语言基本都是直接并置结构,不用格助词。世界语言范围来看,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编码方式主要有简单方式和复杂方式。简单方式包括简单并置和音调变化。复杂方式包括使用前缀、后缀和格附缀。领格附缀是世界语言表达领属范畴最常见的形式,有些语言也用其他格形式如处所格、与格以及伴随格来表达领属结构。领属附缀要分前缀与后缀,并且以后缀居多,因为前缀的使用会增大信息处理难度。如果一种语言有可让渡与不可让渡的区分,那么一般不可让渡的领属关系倾向使用附缀形式,可让渡的领属关系通常添加其他语素。不使用附缀表达领属结构的语言有领属代词或者领属形容词。领属分类词也是名词性领属结构中一种重要的编码方式。领属分类词又分为领有者分类词,领有关系分类词和被领有者分类词。其中领有者分类词规模最小,使用频率最少,这是由领有者的特征决定的。领有关系分类词与被领有者分类词通常合二为一。领属结构的标志位置与基本语序有一定的相关性,SOV和SVO语序中都是附从标志占优势,其中SVO语序中占绝对优势。标志位置与语言的形态类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孤立语、屈折语和黏着语中附从标志占比一半以上,其中屈折语中附从标志占绝对优势,而插编语是附核标志占优势。第二、语序类型特点英汉领属结构语序的共性是二者都有GN(领属语+中心名词)语序,都不受语义关系和领有者分类的影响。差异是英语的领属结构有两种语序,而且不分主次,二者关系名词的语法化模式也不一样。英语的关系名词语法化模式符合SVO语言的模式,汉语的关系名词语法化模式同于SOV语言的语法化模式,而且汉语中GN语序格局为绝对优势语序,而在语序的相关组配中,GN是SOV语序中的相对优势语序,由此证明汉语属于OV-VO混合型语序语言。英语中两种语序格局并存或许跟英语语序由OV向VO的转变有关,古英语是OV语序,而现代英语受拉丁语的影响已经转变成VO语序。我们预测“’s”结构最终将被“of”结构取代,最终只有一种领属结构。该预测基于三个理由:从领属结构的语序与VO/OV语序的和谐性考虑;从领属结构本身的和谐性考虑;从使用频率考虑。第三、语义类型特点领有者类型中生命度越高的越容易充任领属语,生命度越低的越倾向充任被领有者。典型的被领有者应该是表类指的普通名词,表单指的代词和专名的所指已经足够明确,无需限定。跨语言来看,能否充当被领有者跟文化差异性关系很大。被领有者根据语义划分有两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两分法即可让渡与不可让渡;三分法和四分法的语言都倾向把所有权及亲属关系单独区分。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四类以上分类法的语言,好像使用某种语言的总人数越少,分类法越详细,这说明他们需要明确每种被领有者的所属关系。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性原则对语言现象的影响和制约。可让渡与不可让渡关系的语言都会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不可让渡关系的形式往往比可让渡关系的形式在结构上更紧密。不可让渡关系的领属结构,其内部语言距离更小。虽然英汉对于可否让渡这个关系类型都不敏感,但是汉语“的”隐现规律还是与可让渡性有关,在不可让渡领属结构中,“的”的出现是选择性的;而在可让渡领属结构中,“的”的出现则是强制性的。汉语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身体部位词和一般物品词是一类,不能出现在不带“的”的领属结构里,亲属词是另一类,“的”可带可不带。本文认为汉语中身体部位词的特殊性与其他语言中的一些现象有共同之处,这些语言现象背后同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很大关系。所以跨语言来看,目前还难以建立足以解释所有语言的完全通行的不可让渡等级序列。第四、“有”与“have”“have”和“有”各阶段的语法化程度不尽相同。英语已经发展出以“have”为助动词的完成体系统,形式上存在略缩形式,标记语法化程度较高;而汉语“有”的使用不具有强制性,仅是完成体标记,故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完成体标记是从领有动词虚化而来的,这说明该现象具有跨语言的规律,其背后有共同的认知机制和动因。

王艳[4](2017)在《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果”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功能范畴,但不同语言在表达这一功能范畴时可能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由于结果常由动作、过程所引起,因此,反映到语言形式上,表原因的形式主要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为主,但也有一些语言(如汉语)可以由表状态的形容词表达原因。综合各语言事实,表达行为与结果范畴的语言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类:动词及其形态、动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动词+附加词短语、动词+名词及其以上几类的镜像序列,少数语言中存在形容词+形容词的情况。本文使用“结果式”代指以上各种可能的语言形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结果式的某些蕴含共性与语族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本文主要从语言系属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对东亚区域范围内的语言的结果式进行研究。语言系属上,依次对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侗台语族)、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进行介绍。句法语义上,从结果式的句法表征、语义解释以及句法-语义界面进行研究。最后从语言系属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所形成的交点间的规律及其蕴含共性,探求东亚地区语言结果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其相应规则的动因。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形态句法的特点从人类对“动作-结果”不同的认知策略来看,编码形式可以有“先因后果”(V-R)与“先果后因”(R-V)两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的大多数语言都是“先因后果”型,结果性成分R置于动作行为V之后,“V-R”的组合序列是各语言的优势序列。但这两大语系中也有少数语言存在“先果后因”的编码方式。但在阿尔泰语系语言与日语中,“先果后因”型与“先因后果”型都是重要的编码策略。东亚地区结果式大致可以分为词汇型、形态型与分析型三类。词汇型、形态型的出现频率与形态变化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而形态丰富的语言与VR凝固程度呈反相关。阿尔泰语系结果式以词汇型、形态型为主,藏缅语族的藏语、羌语次之,景颇语与缅语支仍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与藏缅语编码形式非常相似。现代汉语以固定句法的VR为主,词汇型、形态型较少;越南语与汉语相近,苗瑶、侗台语族次之,彝语支也已经产生固定且能产的VR结果式。东亚地区结果式VR的发达程度,与语言形态丰富程度或者分析性特征显着程度有关,同时语序类型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依据是否有固定的句法形式及其能产性高低对其进行分类,VR结果式在东亚地区的分布有如下梯度:“汉语>越南语>苗瑶语族、侗台语族(泰语)>彝语支>日语>藏语>羌语>维吾尔语、韩语”。在藏缅语内部表现为“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藏语>羌语”。在彝语支内部也呈现一定层次,相较于彝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有更为固定的句法形式与更强的类推力。东亚地区语言中进入结果式V的位置上的词类主要是活动动词,有些语言允许状态谓词进入V的位置,但大多数语言中成就动词与完成动词不会出现在V的位置上。少数语言如汉语允许性质形容词出现在V的位置上。能进入结果式R的位置上的词类,主要是形容词、状态谓词、成就动词以及语义发生虚化的动词。东亚地区V、R、O、NEG语序倾向性符合WALS的统计结果,其中SVO语序的语言,“SNegVO”语序为优势语序,VR入句后的语序有三种:(i)“S-NegV-R-O”、(ii)“S-Neg-V-O-R”(iii)“S-V-O-Neg-R”。SOV语序类型的藏缅语中,否定副词进入结果式的语序倾向是“S-O-Neg-V-R”。(二)语义特点如果一种语言中没有弱结果式,那么它也没有强结果式。换言之,如果一种语言中有强结果式,那么它必有弱结果式(Washio1999、2002)。弱结果式无标志,而强结果式有标志(Li Chao2007)。动作行为最自然的结果、规约性结果,容易与动词融合为VR,往往也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类推力越强,在越多的语言中使用。句法上有固定VR形式的语言,间接致使、强结果式更为多产。尽管其他语族的语言中也存在强结果式,但结果式的能产性并没有汉语的那么强。从跨语言来看,VR具有极强的类推力,语言中VR产生后,将会推动把更多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压缩进VR内。从语义上看,语义相关度越高、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融合为VR结果式。使用连词的情况,多是语义相关度不高,V与R的语义指向不同。指向宾语的结果式蕴含了指向主语的结果式。若一种语言有例外格标记结果式,那么它一定有指向宾语的结果式。(三)结果式事件结构模板东亚地区语言结果式有四类图式:[ACT]CAUSE[BECOME]、[ACT]CAUSE[ACT]、[BECOME]CAUSE[BECOME]、[BECOME]CAUSE[ACT]。其中,事件结构最为典型的是[[x ACT]CAUSE[BECOME[y]]]。先果后因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主要是“[[BECOME[x]]BY[x ACTy]]”。东亚地区语言连动式比较发达,因此,表示高使动性动作的动词(“[x ACTy]”)可以出现在R的位置上。由于有的语言状态谓词不能出现在原因性成分位置(即V)上,因此,不会出现[[BECOME[x<STATE1>]]CAUSE[BECOME[x<STATE2>]]]。但汉语中有[[x]CAUSE[x ACTy]]类表示低使动性的性状形容词引发高使动性的动作。东亚语言结果式的出现与发展,既有语言内部因素也有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汉语结果式具有形式固定、组合灵活、能产性强的特点,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结果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相同语序类型的苗瑶、侗台语族,也影响到SOV语序类型的藏缅语族。许多少数民族语的结果式的句法形式越来越趋于固定,更具有类推力。总之,语言接触推动VR结果式在东亚地区的发展。本文研究为结果式跨语言研究提供类型差异与共性的证据,有助于突破各单语研究的局限,重新认识这一个范畴,也有助于促进结果式在机器翻译与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克劳斯·索尼希,赵其娟,马伟[5](2017)在《现代突厥语的内部分类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现代突厥语的语言内部分类模式。该模式基于共时资料,但像以前的模式,它试图整合历时资料。除语音资料外,这一模式还利用了形态学、词汇学和句法学方面的资料。根据历时和地理因素,对这些特征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相互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划分出突厥语不同层级的内部语组。而且,这些子语组可以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的一些语组是由共同的语言特征维系在一起的,在这个群的语言内部它们似乎具有可从一个时间层面传递到另一个时间层面,并构成他们共同的发生学遗传的语言特征。笔者将这类群称为发生学的(子)分支,如乌古斯语支、克普恰克语语支、布尔加尔突厥语支等。显然,其他突厥语的子语群是由不同分支的语言组成,它们已经形成了新的区域单位,进入区域互动。诸如此类的区域群有西伯利亚突厥语。在文中第二部分,笔者从历史事实和发展的时序关系方面,对发生学分支进入子分支的内部分类过程和区域群的形成及分解过程进行了阐述。

朱文丽[6](2017)在《满语动词式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满语动词式范畴是表达说话者如何对待行为动作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语法范畴,由动词词缀来表达。满语式范畴有两种:陈述式、祈使式。陈述式如实客观地叙述行为动作的发生,有时间范畴,共有两种词缀形式:现在时和将来时,用词缀(?)来表达;过去时,用词缀(?)来表达。此外,(?)词缀虽然也表达现在和将来时意义,但它不是陈述式词缀,因为它是形动词形态范畴;(?)等形式,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来源的结构形式,不是动词式的词缀形式。祈使式表达说话者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态度,如命令、建议/劝告、祈请/祈求、自请、允许、欲想、愿望、祝愿、意图、意愿等。其表达方式有:动词词干、(?)。

尹铁超,赵志刚[7](2015)在《夫余语与通古斯语的渊源关系——从“人”的考释谈起》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夫余"名称的音义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夫余"名称的解读方面,李德山、张士东、杨军等学者做过基础研究,为其原始语音及语义解释提出建设性的观点。沿着此基础,进一步研究"夫余"二字和通古斯"人"字之间的音义对应,不仅能解释"夫余"二字的原始音义,而且能证明夫余语及通古斯语的同源关系。

吴安其[8](2015)在《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文中提出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的语言可能来自华南或南亚,亚非语系的语言较晚才传播到非洲北部,澳大利亚本土语言与东亚太平洋语言关系较密切。

赵亮[9](2012)在《试探韩国语paksu(■■)的词源》文中认为韩国语男巫名称为paksu(■),其词源有"汉字词说"和"阿尔泰同源说"两种。本文分析了"阿尔泰同源说"的问题所在,并从古代官制名出发,探讨了paksu的词源。在否定"阿尔泰同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汉字词说"。

陈佳颖[10](2013)在《标准否定句中否定标记和动词范畴的关系》文中指出前人已经对标准否定句进行了诸多类型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否定标记与动词的语序关系。本文旨在调查国内外语言在标准否定句中否定标记与动词上的时体态等范畴的关系类型,以初步了解否定标记和动词范畴互动的方式。本文调查了国外17种语言和国内20种少数民族语言,根据否定标记出现后动词上范畴的变化形式,总结出九种变化方式。否定标记变化方式有否定标记无变化、否定标记移位、否定标记分化和否定标记中和;范畴标记变化方式有范畴标记无变化、范畴标记移位、范畴标记消失和范畴标记分化。初步量化统计显示了,一致关系范畴与范畴标记移位和范畴消失这两种变化方式较有关系,而否定标记分化和范畴标记分化多情态范畴较有关系。

二、通古斯语中人称后缀之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古斯语中人称后缀之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综述
二、单一语言语法研究
    (一)满语语法研究
    (二)锡伯语语法研究
    (三)鄂温克语语法研究
    (四)鄂伦春语语法研究
    (五)赫哲语语法研究
三、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与其他语言语法比较研究
四、小结

(3)领属范畴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1.5 语料来源与标注说明
第二章 领属范畴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界定领属范畴的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领属关系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领属范畴的语法化研究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2.5 生成语法视角的领属范畴研究
        2.5.1 国外研究
        2.5.2 国内研究
    2.6 领属范畴的类型学研究
        2.6.1 国外研究
        2.6.2 国内研究
    2.7 领属范畴的其他相关研究
        2.7.1 领属的语用信息研究
        2.7.2 领属范畴与体范畴的关系研究
    2.8 小结
第三章 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
    3.1 引言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附核与附从
        3.2.2 WALS中的相关介绍
    3.3 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编码方式
        3.3.1 简单方式
        3.3.2 复杂方式
    3.4 领属结构的标志位置与基本语序
    3.5 领属结构的标志位置与形态分类
    3.6 领属标志的其他功能
    3.7 小结
第四章 英汉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名词性领属的编码方式
    4.1 引言
    4.2 英语名词性领属的编码方式
        4.2.1 “of”与“’s”的使用
        4.2.2 “of”与“’s”的选择条件
    4.3 汉语普通话的编码方式
        4.3.1 “的”出现
        4.3.2 “的”隐现
    4.4 英汉编码方式的异同
        4.4.1 编码方式的异同
        4.4.2 领格方式的异同
    4.5 汉语方言的编码方式
        4.5.1 无标志
        4.5.2 人称代词
        4.5.3 标记词
    4.6 少数民族语言的编码方式
        4.6.1 汉藏语系
        4.6.2 阿尔泰语系
        4.6.3 南岛语系
        4.6.4 南亚语系
    4.7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序类型
    5.1 引言
    5.2 相关的语序类型学理论
        5.2.1 基本语序与相关组配
        5.2.2 名词短语内部语序
        5.2.3 有关语序类型的几条原则
    5.3 英汉名词性领属的语序类型比较
        5.3.1 英语的领属结构语序类型
        5.3.2 汉语的领属结构语序类型
        5.3.3 少数民族语言的领属结构语序类型
        5.3.4 英汉领属结构语序类型比较
        5.3.5 相关的解释
    5.4 小结
第六章 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义类型
    6.1 引言
    6.2 三要素的语义类型
        6.2.1 领有者因素
        6.2.2 被领有者因素
        6.2.3 领有关系类型
    6.3 英汉语义类型对比
        6.3.1 异同点
        6.3.2 认知解释
    6.4 小结
第七章 谓词性领属问题
    7.1 引言
    7.2 谓词领属的类型
    7.3 有/have相关比较
        7.3.1 语义关系对比
        7.3.2 句法功能对比
        7.3.3 语法化对比
    7.4 处所/存在与领有
        7.4.1 处所与领有
        7.4.2 存在与领有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4)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本文研究框架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5 语料来源及标注说明
第二章 结果式研究综述
    2.1 VR结果式的界定
        2.1.1 关于真假结果式VR的讨论
        2.1.2 关于VR结果式的名称
        2.1.3 结果式的特点
        2.1.4 结果式VR的判定
        2.1.5 跨语言研究中结果式的定义
    2.2 结果式形态与句法
        2.2.1 V与R的类型
        2.2.2 V、R、O排序
    2.3 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2.3.1 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2.3.2 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2.4 结果式论元实现
        2.4.1 有关句法映射的观点
        2.4.2 结果式的论元配置
        2.4.3 结果式的事件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结果式
    3.1 汉语概况
    3.2 汉语结果式句法表现
        3.2.1 现代汉语结果式的编码形式
        3.2.2 进入结果式VR的词类及结果式类型
        3.2.3 VR特殊用法及其相关句式
        3.2.4 汉语结果式句法在历时上的演变
    3.3 汉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3.3.1 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3.3.2 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3.4 汉语结果式论元实现
        3.4.1 结果式的论元配置
        3.4.2 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结果式
    4.1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概况
        4.1.1 藏缅语族语言概况
        4.1.2 藏缅语族结果式研究现状
    4.2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结果式的形态与句法
        4.2.1 藏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2 羌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3 景颇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4 缅语支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5 彝语支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6 藏缅语结果式句法表现的特点
    4.3 藏缅语族结果式语义特点
        4.3.1 藏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2 羌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3 景颇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4 缅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5 彝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4 藏缅语族结果式论元实现
        4.4.1 藏语与羌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2 景颇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3 载瓦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4 拉祜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藏语系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
    5.1 汉藏语系苗瑶、侗台语族概况
        5.1.1 苗瑶语族情况及语料来源
        5.1.2 侗台语族情况及语料来源
    5.2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句法表现
        5.2.1 结果式的判定标准
        5.2.2 苗瑶语族结果式句法表现
        5.2.3 侗台语族结果式的句法表现
    5.3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5.3.1 苗瑶语族结果式语义特点
        5.3.2 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5.4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1 苗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2 壮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3 傣语与泰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亚语系结果式
    6.1 南亚语系概况
        6.1.1 南亚语系语言概况
        6.1.2 南亚语系结果式研究现状
    6.2 南亚语系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6.2.1 V-R类型
        6.2.2 使动范畴
        6.2.3 “先果后因”的编码形式
    6.3 结果式的其他句法表现
        6.3.1 关于V、R、O的语序
        6.3.2 处置式、被动句
        6.3.3 可能式、否定形式
    6.4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6.4.1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6.4.2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6.5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5.1 佤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5.2 越南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阿尔泰语系结果式
    7.1 阿尔泰语系结果式研究概况
    7.2 维吾尔语结果式
        7.2.1 维吾尔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2.2 维吾尔语结果式的语义与事件结构模板
    7.3 韩语结果式
        7.3.1 韩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3.2 韩语结果式语义特点
        7.3.3 韩语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7.4 日语结果式
        7.4.1 日语结果式的研究概况
        7.4.2 日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4.3 日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7.4.4 日语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跨语言的规则与类型学解释
    8.1 关于形态句法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则
        8.1.1 各语言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8.1.2 各语言进入V、R的词类
        8.1.3 语序类型(SOV\SVO)与V、R、O组合的倾向性
        8.1.4 结果式与处置句、被动句的关系
        8.1.5 结果式的否定形式
    8.2 关于语义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律
        8.2.1 强弱结果式在各语系、语族间的分布
        8.2.2 指向宾语与主语在各语系、语族间的分布
        8.2.3 歧义句
    8.3 关于事件结构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律
    8.4 结果式VR在东亚地区语言中普遍使用的条件
        8.4.1 语言内部因素
        8.4.2 语言外部因素
第九章 结语
    9.1 本文研究主要发现与创新点
    9.2 本文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附录
参考文献

(5)现代突厥语的内部分类及其历史意义(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同突厥语和标准突厥语
二、中央突厥语和边缘突厥语
    (一)中央突厥语的内部分类
    (二)乌古斯语和撒拉语作为古老的中央突厥语
        1. 乌古斯语和边缘突厥语的共同特征
        2. 非标准突厥语和乌古斯语的共同特征
三、非标准突厥语
    (一)楚瓦什语
    (二)勒那突厥语
    (三)哈拉吉语
四、互动区域
    (一)-GAn-突厥语
    (二)中亚突厥语
    (三)西突厥语和东突厥语
    (四)北突厥语
        1. 从北突厥语到东北突厥语
        2. 东北突厥语

(6)满语动词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方法
第一章 满语动词式的概念及界定
    第一节 动词式的概念
    第二节 式范畴的界定
        1、式是词法研究内容
        2、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形式
        3、动词式的分类
第二章 动词陈述式
    第一节 现在—将来时的语法形式
        1、词缀(?)
        2、词缀(?)
        3、联合形式表现在时意义
    第二节 过去时的语法形式
        1、词缀(?)
        2、(?)形式
        3、(?)形式
        4、(?)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祈使式
    第一节 动词祈使式的语法形式
        1、动词词干——零形态
        2、词缀(?)
        3、词缀(?)
        4、词缀(?)
        5、(?)形式
        6、小结
    第二节 祈使式与人称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夫余语与通古斯语的渊源关系——从“人”的考释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 朝鲜语证据
    2. 通古斯语证据

(8)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分布
    1. 东亚太平洋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
    2. 印欧语的第一人称代词
    3. 格鲁吉亚语、车臣语、巴斯克语和芬兰-乌戈尔语的人称代词
    4. 澳大利亚土着语言的人称代词
    5.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称代词
    6. 非洲语言的人称代词
    7. 达罗毗荼语系语言的人称代词
二第一人称代词的主要类型
    1. 唇鼻音及塞音组
    2. 舌根鼻音及塞音组
    3. 舌尖鼻音组
三亚洲、澳大利亚及非洲语言词源关系例
    1. 苏米尔语和阿尔泰语、藏缅语对应词例
    2. 闪米特语与其他欧亚语言对应词例
    3. 尼罗-撒哈拉语系卡努里语和东亚语言对应词例
    4. 科伊桑语系语言和亚欧语言对应词例
    5. 澳大利亚土着的语言与东亚太平洋语言对应词例
四人群的迁移和人称代词的分布
    1. 社会形态和语言的传播
    2. 旧石器时代人群迁徙的推测

(9)试探韩国语paksu(■■)的词源(论文提纲范文)

1 韩国语巫觋名称的相关学说
2 阿尔泰诸语的巫称
3 韩国语paksu的词源
4 结语

(10)标准否定句中否定标记和动词范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形式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2 标准否定句的定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前人的研究
        2.1.1 否定形式类型学
        2.1.2 否定语序类型学
        2.1.3 其他否定类型学
        2.1.4 研究动词上语法范畴标记的否定类型学
        2.1.5 国内的否定类型学研究
    2.2 前人研究的述评总结
    2.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说明
第三章 否定句中动词范畴变化的方式
    3.1 动词范畴标记变化
        3.1.1 动词范畴标记无变化
        3.1.2 动词范畴标记消失
        3.1.3 动词范畴标记移位
        3.1.4 动词范畴标记分化
        3.1.5 动词范畴标记中和
    3.2 否定标记变化
        3.2.1 否定标记分化
        3.2.2 否定标记移位
    3.3 小结
第四章 部分国内外语言的否定类型学统计
    4.1 国外语料分析
        4.1.1 埃文基语(Evenki)
        4.1.2 Kresh
        4.1.3 Bafut
        4.1.4 Waorani
    4.2 国内语料分析
        4.2.1 汉语
        4.2.2 阿昌语
        4.2.3 阿里藏语
        4.2.4 阿侬语
        4.2.5 白语
        4.2.6 保安语
        4.2.7 仓洛门巴语
        4.2.8 藏语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四、通古斯语中人称后缀之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伦春语的领属结构类型研究[J]. 丛珊. 民族语文, 2021(04)
  • [2]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J]. 丛珊. 民族翻译, 2020(05)
  • [3]领属范畴的类型学研究[D]. 葛娜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4]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D]. 王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5]现代突厥语的内部分类及其历史意义(一)[J]. 克劳斯·索尼希,赵其娟,马伟. 青海民族研究, 2017(02)
  • [6]满语动词式范畴研究[D]. 朱文丽. 黑龙江大学, 2017(07)
  • [7]夫余语与通古斯语的渊源关系——从“人”的考释谈起[J]. 尹铁超,赵志刚. 满语研究, 2015(02)
  • [8]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J]. 吴安其. 民族语文, 2015(02)
  • [9]试探韩国语paksu(■■)的词源[J]. 赵亮. 科技资讯, 2012(29)
  • [10]标准否定句中否定标记和动词范畴的关系[D]. 陈佳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通古斯语人称后缀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