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行业协会

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行业协会

一、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产业协会(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马晓雨[1](2021)在《全球芯荒》文中提出进入2021年,全球即开始笼罩在芯片短缺"魔咒"中。5G手机崛起、新能源汽车回温、数据中心市场高热、P C因疫情爆火……让全球一"芯"难求。面对需求"爆表",芯片产能非但跟不上市场节奏,反倒受疫情、地震、火灾、暴风雨等影响而步履维艰。"黑天鹅"羽翼正在横扫芯片产业链的每个角落。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欣[3](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杨钟[4](2018)在《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通讯和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加速向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作为移动通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载体——半导体芯片产业正在变成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最多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进步的产业之一。作为半导体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在5G通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下游新兴产业的推动下正呈现着快速崛起的态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而且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也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对该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价值链和SWOT方法等战略管理方法,研究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价值分布、竞争格局、产业演化。以产品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分布作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价值纵向分布,以及全球范围内空间布局研究;其次从产业周期演化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动态研究;再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产业内外部环境进行静态剖析,从而对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最后在基于上述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一些建议。通过介绍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现状以及价值链分析,本文认为化合物半导体是一个价值含量较高的产业。站在产业链纵向的角度看,其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是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上游外延和芯片环节;站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角度看,欧美国家从该产业获得价值最高。通过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演化进行动态分析,本文认为目前的全球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快速成长期。我国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期至成长期,距离国际产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产业升级促进该产业尽快发展到快速成长期。结合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找出我国该产业发展暂时落后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制约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有产业规模较小、专业人才缺乏和核心技术缺乏几个方面。针对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思路和策略,本文认为该产业急需成长到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快速发展期,并且尽可能占据该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含量最高的上游外延和芯片环节而非下游组装环节。可以通过企业研发、政府支持、资源整合等多个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主要贡献在于:运用产业战略研究中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价值链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就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抓住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和下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克服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在规模、人才和核心技术上的不足,快速实现我国该产业的转型升级。

姜德军[5](2015)在《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半导体是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半导体产业是电子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半导体行业具有发展速度快,竞争激烈的特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半导体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W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性问题为出发点,以MBA所学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对W半导体公司以及半导体行业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寻求适合W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战略。首先,论文对半导体产业的宏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了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全球化因素分析。接着在了解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商业模式演进过程和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结合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分析,总结出W半导体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论文从研发能力、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市场营销和产品结构等多个角度对W半导体公司的内部状况进行分析,概括出W半导体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W半导体公司的企业愿景,提出以现有盈利项目带来的大量现金流为基础,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以“乐高”式组合模式来降低成本,占领更多市场,同时加强技术和专利储备,着手朝阳产业,发展新兴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

赵艳[6](2014)在《基于竞争力的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半导体产业作为尖端技术及高附加值产业,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关键性技术产业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半导体产业是最具活力和渗透力的战略性产业,被称为“食金虫”产业,它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据IMF测算,半导体芯片1元的产值可以带动整个ICT产业10元的产值,进而带动100元的GDP产值,是高科技核心支柱产业。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客观地分析西安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及西安如何利用三星等重点项目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模式。运用比较分析和结合数据是本文的特色。具体分析中,本文借鉴了波特的“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法,针对半导体产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基于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等理论探讨西安的竞争力优势,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发展经验,总结成功发展模式的要素,得出西安半导体产业可以利用现有的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相结合驱动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西安必须牢牢抓住当前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把创新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西安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西安乃至西部的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7](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王继扬,彭建,袁立宝,刘宝胜,孙安垣,李光明,张书香,隋万美,魏化震,宫本奎,杨超,朱超峰,戚德海,胡小波,王延相,王宝铭,张伟,曹志强,邵守玉,李勇,张曙光[8](2012)在《山东省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0引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中明确提出:在新材料产业中,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林坚[9](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吴聘奇[10](2008)在《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文中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IC产业是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高风险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娱乐、军工等方面。由于IC技术处于现代科技的核心地位,因此IC产业的发展程度常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IC产业的发展。台湾的IC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IC产业基地。其集成电路代工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都居世界之首,IC设计领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尤以代工领域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让人刮目相看。况且,在台湾IC产业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创造了逆向发展、垂直分工、科技赶超、政策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IC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台湾IC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对了解世界IC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台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台湾的IC产业,有利于深化认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IC产业的最佳发展模式。大力发展IC产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转移IC产业的热点地区,IC产业发展迅猛,特别在晶圆代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IC设计领域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深入探索台湾IC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我国IC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实践价值。本文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对象及其特性作出解释,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架构,归纳出几个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在第二章中,本研究在吸收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今IC产业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对IC产业进行研究的不转型模式和以威盛为代表的Fabless专业模式。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第六章即在空间尺度上对台湾的IC产业发展做出研究,分析了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态势。以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为起点,以台湾IC产业的全球扩散为指向,重点讨论了台湾IC产业的大陆布局和扩散动因。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呈现出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核心的源头集聚,而在全球扩散中则呈现明显的中国大陆布局指向。在经济位势、市场位势、技术位势的三大位势选择下,台湾IC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特殊性,即IC制造企业的布局扩张带有极其慎重的战略决策意识,对所在区位的投资环境要求也格外严格,不仅考虑到生产所需的材料来源、环境要求、智力环境等因素,还受到其产业链上下游其它企业布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跟随性。与传统的电子制造业相比,IC制造业在布局定位之后二次转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具有极强的区位根植性。随后表明,当局政策成为台湾IC产业对外扩散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发现了台湾IC企业规避政策障碍所进行的间接扩散规律。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七章对台湾IC产业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在分析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在于高低阶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就中国IC产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台湾与大陆的IC企业均面临着海外企业的竞争威胁,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与探索问题,并根据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的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再次的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二、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产业协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产业协会(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芯荒(论文提纲范文)

魔咒还在蔓延
    芯荒,人心更慌
    供需,严重失衡
    涨价,来势汹汹
    行业,叫苦连天
大国紧急应对
    美国:正在紧急行动
    欧洲:发起“芯片联盟”
    日本:试图绝地重生
    中国:驶入超车弯道
谁能赢在最后
    危机,何时解除
    谁能?独善其身
    市场,重新洗牌
    未来,东方崛起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模型介绍
        2.1.1 全球价值链
        2.1.2 SWOT分析
        2.1.3 产业生命周期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境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3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现状
    3.1 化合物半导体的定义
    3.2 化合物半导体相对于传统半导体优势
    3.3 化合物半导体市场前景
    3.4 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4.1 半导体产业周期
        3.4.1.1 摩尔定律
        3.4.1.2 半导体发展周期
        3.4.2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命周期特征
        3.4.2.1 增长率分析
        3.4.2.2 产品种类分析
        3.4.2.3 市场占有率分析
        3.4.2.4 厂商数量分析
        3.4.3 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命周期总结
    本章小结
4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4.1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价值链分析
        4.1.1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价值链垂直分析
        4.1.2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价值链区域分析
        4.1.3 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价值链总结
    4.2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生命周期分析
        4.2.1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从业公司
        4.2.2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命周期驱动因素
        4.2.3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命周期总结
    4.3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SWOT分析
        4.3.1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优势
        4.3.2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劣势
        4.3.3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
        4.3.4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威胁
        4.3.5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SWOT策略分析与选择
    本章小结
5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战略
    5.1 产业升级思路
        5.1.1 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升级方向
        5.1.2 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升级路径
    5.2 产业升级策略
        5.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2.2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5.2.3 合理整合产业资源
    5.3 主要结论与建议
    5.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2.3 技术线路图
    1.3 全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1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2.2 半导体行业研究现状
    2.3 战略研究工具
        2.2.1 PEST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矩阵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宏观形势分析
        3.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3.1.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3.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al Factors)
        3.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3.1.5 全球化因素(global Factors)
    3.2 行业竞争分析
        3.2.1 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3.2.2 半导体行业价值链及商业模式
        3.2.3 无晶圆半导体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W半导体公司简介
    4.2 研发能力
        4.2.1 技术能力分析
        4.2.2 研发投入
    4.3 人力资源
    4.4 市场营销
    4.5 财务指标
    4.6 产品结构
        4.6.1 移动及无线业务
        4.6.2 存储业务
        4.6.3 网络业务
        4.6.4 其他业务
第五章 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W半导体公司SWOT分析与备选战略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1.5 SWOT矩阵与备择战略
    5.2 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选择战略选择
        5.2.1 W半导体公司战略目标
        5.2.2 产品积木组合战略
        5.2.3 开拓型专利战略
        5.2.4 成本领先战略
        5.2.5 产品创新战略
    5.3 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3.1 组织结构调整
        5.3.2 创新保障机制建设
        5.3.3 加强研发管理
        5.3.4 引入外包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竞争力的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问题、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有关竞争力研究与半导体产业发展理论
2.1 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2.1.1 区域竞争力
    2.1.2 产业竞争力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半导体产业概述
    2.2.1 半导体产业相关概念
    2.2.2 半导体产业主要特征
2.3 产业发展模式理论
    2.3.1 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3.2 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3.1. 国内外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模式比较分析
    3.1.1 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模式
    3.1.2 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模式
    3.1.3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模式
    3.1.4 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模式
    3.1.5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模式
3.2 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与模式探讨
    3.2.1 成功发展模式的几个要素
    3.2.2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3.2.3 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第四章 基于竞争力的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4.1 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与条件分析
    4.1.1 SWOT 分析
    4.1.2 竞争力分析
    4.1.3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分析
4.2 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4.3 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3.1 充分发挥政府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的作用
    4.3.2 促进产学研结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3.3 加强知识产权 IP 核拥有
    4.3.4 重点扶持汽车电子与物联网等领域的半导体技术发展
    4.3.5 借半导体国际转移之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美国经济金融
    (1) 需谨慎看待10月就业数据
    (2) 奥巴马支持度跌至5年来最低59%民众不满医改
欧洲经济金融
    (1) 欧元区或将重陷衰退危机成员国应警惕
    (2) 英国9月商品贸易赤字意外扩大至98.16亿英镑创近一年新高
    (3) 爱尔兰将成欧元区首个走出债务危机的国家
日本经济金融
    (1) 日本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解决的案例研究
        一、前言
        二、日美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历史回顾
        三、日本应对贸易摩擦和争端的事例研究
        (一) 官、民协调应对美国国内诉讼
        1.日美彩电诉讼案[17]
        2. 雪蟹进口卡特尔案[18]
        (二) 双边谈判解决贸易冲突——日美半导体争端案[19]
        (三) 多边争端解决体制下应对贸易摩擦——日美胶片争端案[22]
        (四) 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和争端对策的评价
        四、中日应对贸易摩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五、结语
    (2) 经济问题让安倍政权进退两难
中国经济金融
    (1) 十八届三中全会:护航新经济布局三行业机会
    (2) 郑莹:对李克强所做经济报告的五点解读
    (3) 蜂拥“走出去” 融资租赁跨境风险暗藏
    (4) 工信部拟家庭总收入建立全国个人税收联网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1) 高盛:两份重要报告告诉我们美联储未来将会怎么做
    (2) 意大利国内银行业国债持仓接近极限, 渴望欧央行再次施行宽松措施
    (3) 英国房价上涨过快或将面临"房市泡沫"威胁
    (4) 日本央行会议纪要:经济正在缓慢复苏CPI增长或暂时放缓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 中行指数显示:跨境人民币使用活跃
    (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一定意义去美元化

(9)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特性
    (一) IC产品的基本分类
    (二) IC产业的主要特性
    (三) IC产业的环节分解
    (四) IC产业的下游延伸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架构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一) 创新点
    (二)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
    (二) 产业生命周期
    (三) 企业生命周期
第二节 学习曲线理论
    (一) 学习曲线的概念解释
    (二) 学习曲线的理论发展
    (三) 学习曲线的实证应用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第四节 IC产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发达国家的研究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三) 中国大陆的研究
    (四) 研究展望 第三章 世界IC产业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发展阶段性
    (一) 发展简史
    (二) 发展阶段
第二节 内在周期性
    (一) 决定因素
    (二) 周期图谱
    (三) 近年发展分析
    (四) 短期发展预测
    (五) 产业成长空间
第三节 未来趋势性
    (一) 产业整合趋势:大者恒大
    (二) 企业战略趋势:分合轮替
    (三) 市场变迁趋势:角色更新
    (四) 空间迁移趋势:西业东渐
第四节 国际案例
    (一) 美国
    (二) 日本
    (三) 韩国
    (四) 欧洲 第四章 台湾IC产业的成长背景与全球地位
第一节 成长背景
    (一) 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
    (二)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 成长阶段
    (二) 发展特征
    (三) 主要企业
第三节 全球地位
    (一) 全球市场地位
    (二) 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 技术进步态势 第五章 台湾IC产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实证
第一节 世界IC产业的发展模式演化
    (一) System House模式(系统厂商模式)
    (二) IDM模式(整合组件制造商模式)
    (三) Fabless & Foundry模式(晶圆代工厂商模式)
    (四) Fabless/Fab-lite模式(无晶圆厂和晶圆厂轻省化模式)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的角色嵌入
第三节 不同模式选择下的案例实证
    (一) Foundry成长模式——以台积电为例
    (二) IDM转型模式——以联电为例
    (三) Fabless专业模式——以威盛电子为例
第四节 未来发展模式预测 第六章 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
第一节 岛内布局——源头集聚
第二节 全球扩散——大陆指向
    (一) 全球地域迁移
    (二) 大陆扩散指向
    (三) 大陆布局现状
第三节 空间扩散的机制和布局选择
    (一) 经济位势
    (二) 市场位势
    (三) 技术位势
    (四) 地方根植性
第四节 当局政策影响:扩散中的冲突
    (一) 对大陆经贸投资政策的历史变迁
    (二) 政策障碍所造成的损失
    (三) 台资IC企业的应对选择 第七章 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
    (一) 发展现状
    (二) 忧患分析
    (三) 世界影响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
第三节 选择与启示
    (一) ODM与OBM的矛盾
    (二) DMS与EMS的选择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产业协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芯荒[J]. 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马晓雨. 创新世界周刊, 2021(08)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钟.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5]W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姜德军. 东南大学, 2015(02)
  • [6]基于竞争力的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D]. 赵艳. 长安大学, 2014(02)
  • [7]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8]山东省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A]. 王继扬,彭建,袁立宝,刘宝胜,孙安垣,李光明,张书香,隋万美,魏化震,宫本奎,杨超,朱超峰,戚德海,胡小波,王延相,王宝铭,张伟,曹志强,邵守玉,李勇,张曙光. 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10~2011, 2012
  • [9]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10]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 吴聘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我国明年有望成立半导体行业协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