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模型及网络管理的实现

委托代理模型及网络管理的实现

一、网络管理委托代理模型及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军[1](2020)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众多零售企业优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零售业务,而物流服务是影响线上渠道销售量和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子商务削弱了流通渠道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B2C电商环境下物流需求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这种“化整为零”的物流需求为B2C物流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单个物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来应对,迫切需要具备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LSI)通过整合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来更好满足零售商线上渠道的物流需求,由此形成了两级物流服务商(LSI和FLSP)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产品供应链(PSC),也存在由LSI与FLSP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鉴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内企业之间业务联动及竞合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如何实现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PSC与LSSC中的每个企业都是彼此独立的决策主体,均会采取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决策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多方博弈与利益冲突;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个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内也面临产品质量与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的挑战和问题;此外,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存在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定、欠深入的问题,这将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的质量及其协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整个供应链系统存在围绕决策优化、利益协调、质量控制以及合作关系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为系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整个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与贡献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对比分析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明确了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分析价格外生性及相关敏感系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发现局部合作决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是局部合作决策模式下的占优战略,均衡策略为双方采取Nash博弈。分散决策模式中,产品批发价格外生性可提高各决策主体的利润,而物流服务销售价格外生性降低LSI的利润;以上两个变量的外生性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润结构优化。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的混合契约,基于合作博弈理论设计两种利润分配满意度协调机制,发现基于平衡满意度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实现不同决策主体利润分配满意度的相对均衡、而基于联盟满意度最大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在考虑各决策主体重要程度的同时实现联盟满意度的最大化。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和过渡协调模型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2)围绕线上线下服务水平竞争以及消费者搭便车两种竞争情形,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发现两种竞争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与单渠道供应链一致,PSC集中决策可提高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线上和线下产品需求量;而LSSC集中决策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线上产品需求量,降低线下产品需求量。服务水平竞争下,线上、线下产品零售价格敏感系数的相对大小对FLSP的利润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搭便车下的决策优于服务水平竞争下的最优决策,且随搭便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跨越收益共享契约、二部制契约和基于三种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发现基于Nash谈判模型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更具优势。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的特点,设计考虑风险态度及讨价还价能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收益共享契约和成本共担契约,发现成本共担契约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但无法实现单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而收益共享契约既可实现单渠道也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3)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结合供应链质量的特殊性及不同供应链渠道的需求规模,既设计了单阶段的静态质量激励机制,也设计了多阶段的动态质量激励机制。在静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个体单独质量激励和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同时分析了考虑代理企业质量收益以及互惠性偏好对质量激励的影响,发现零售商对制造商以及LSI的团队激励并未使得制造商与LSI提高质量努力水平,因此,零售商缺乏提供团队激励的积极性。在动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以及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发现相比静态激励而言,动态激励可提高制造商、LSI的质量努力水平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零售商可通过改变激励强度调节系数来激发声誉效应、弱化棘轮效应,从而平衡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与整个供应链系统质量努力水平最大化的目标。(4)围绕合作关系稳定性以及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等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机制;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等创造性的提出了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决策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更有利于各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的活动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友谊信任程度来影响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将经历由低级的“弱”合作关系、“点”合作关系、“线”合作关系、“面”合作关系,再到高级的“网”合作关系和“生态”合作关系的递进发展过程,其中“生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实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论文共有图7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87篇。

马彬[2](2020)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供给和电力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电力行业是一次能源的消耗大户,2018年,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费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左右;另一方面电力行业也是能源的创造者,2018年我国全年发电量为6.8万亿千万时,同比增长6.8%,创造了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其中,火电机组全年发电量约为4.98万亿千万时,占总发电量的73%。但长期以来“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一直是火电项目的标签,在煤炭和煤电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火电项目的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提高火电项目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气体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维护、报废处置各个阶段,实施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是实现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提高火电项目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火电项目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分析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方法,评估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上述背景,论文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针对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厘清了火电项目全寿命各个阶段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特点;建立了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包括规划设计阶段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运营维护阶段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报废拆除阶段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投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费用组合优化的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2)建立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之间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分析了节能置换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提出了火电项目之间节能置换的主要方式;建立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之间的多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并提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多任务代理理论,建立了计及多任务代理的火电项目之间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分别对多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和计及多任务代理的火电项目之间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3)建立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与其他类型发电项目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火电项目和水电项目的成本、能效和污染物排放,考虑发电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别建立了火电项目与水电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估模型和火电项目与水电项目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进一步,建立了计及约束的火电项目和风电项目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引入模糊满意度理论和加权多目标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引入Zeuthen策略模型,建立了火电项目与其他类型发电项目跨区域发电置换交易谈判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4)评估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的综合效益。介绍了解释结构模型的内涵及工作原理,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综合效益指标之间的关系,筛选了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借助熵权-序关系法,设计了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指标的权重,利用TOPSIS法,评估了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的综合效益,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程祥[3](2020)在《声誉效应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动态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增长也越来越快。近年来,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加大对物流服务业的扶持:如2014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使物流服务型经济蓬勃发展。物流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产品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服务为主导,结合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物流服务供应链,则顺应了物流的市场发展及政策要求,第三方物流也就此兴起。但目前我国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都是由功能单一的企业等转型而来,不能满足市场多方位服务需求。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服务成本高,影响了物流服务的效率,也制约了物流服务供应链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出发,梳理近年来物流服务行业的相关问题,分析并总结相应研究,发现当前学者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研究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将从这个视角进行深入探究。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将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进行抽象化,分析各方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引入多个代理人,考虑代理人之间的多种关系,如合作,竞争以及中立关系,探究在多代理人基础上,如何促进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质量激励。然后,在考虑多代理人复杂关系的前提下,引入声誉影响因子,构建考虑声誉效应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委托代理模型。通过与未考虑声誉效应的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对比,并对所构建模型的结果进行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从而验证了相关的结论,证明相应的研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激励现状,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在多个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可能存在复杂关系的条件下,构建考虑声誉效应的物流服务集成商和提供商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与未考虑声誉效应的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比较和数值仿真分析。探究考虑声誉效应后,声誉影响系数对提供商努力水平和激励系数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质量激励的效果。结果表明:物流服务集成商从声誉视角出发对提供商进行质量激励,既有效防止了提供商寻求机会主义的可能,也使自身的收益以及物流服务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得到提高,相关研究也为物流服务供应链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参考,为物流业在服务经济时代的出路提供新的方案。

贾梦娜[4](2020)在《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网络为商业运作、信息共享、企业沟通等提供了一体化的管理平台,然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供应链信息系统面临一系列安全挑战。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对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尤其关注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安全风险及管理,旨在从源头降低网络空间供应链的风险系数。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对信息供应商的安全能力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机制,通过安全能力信号甄别对不同供应商进行分离,建立采购控制与成员严格准入标准来实现供应链安全能力风险控制。此外,本文从利益共享与声誉机制角度,在构建网络空间供应链的过程中设计IT采购商激励机制使得IT供应商不隐瞒真实能力水平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避免逆向选择发生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降低网络空间供应链的安全风险。首先,针对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的采购策略,在已有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论有限理性假设构建模型,讨论了在软件采购环节IT供应商和IT采购商群体在四种不同环境下的策略选择和博弈演化状态,分析了构建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发生安全事件时,IT采购商遭受的损失及IT供应商的信誉损失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IT供应商需加强自我约束且IT采购商需加强审查流程并与优质供应商建立合作,以此可降低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风险,提高供应链协调性。其次,在采购策略的研究基础上,将构建网络空间供应链的过程分为采购和维护两个过程,设计了可供IT供应商选择的菜单式契约,以IT采购商期望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讨论信息非对称下通过修改初始契约提高供应链效益,对契约进行帕累托改进以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研究表明当不同类型IT供应商修改后的收益分配率均较大或较小时,可增加不同类型IT供应商初始收益分配率之间的差距,可有效避免供应商逆向选择,使供应商“说真话”。最后,制定供应商管理机制激励供应商在维护阶段付出努力,收益分配率由供需双方的努力效果系数共同决定,讨论了在IT供应商和IT采购商努力效果系数大小不同的情况下,IT采购商为不同能力水平类型的IT供应商进行初始分配率的修改。研究表明IT供应商的能力水平越高、努力效果系数越高,在构建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收益分配率越高,得到的收益越高,对IT供应商的激励作用越大。

李德明[5](2020)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文中指出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界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泛、重要程度高等特点。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与控制问题。因此,站在更高的层次,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而非单纯的技术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目前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经验,分析了中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差异。进而,通过引入政府监管理论,基于政府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是基于履约理论政府与用户存在合同关系,二是政府与用户是不存在合同关系这两种情况下,政府与用户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收益如何定义、合作关系如何确立,进行博弈分析。包括信息安全监管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及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和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的运行原则及思路,详细介绍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三个维度和五个层次,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框架并对监管体系的功能及其蕴含的新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依据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案,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使评价更加合理准确,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可为政府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论文最后主要从组织、管理及技术三个方面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出了在多学科有机结合下的系统性的研究方案。本论文对信息安全的整合了成体系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剖析其运行机理,并借鉴典型发达国家信息安全监管的基本经验,提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这是理论上的创新。(3)构建了服务政府管理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既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又是关系到我国信息安全的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本选题摒弃浮于表面、可操作性差的“建议”形式,而是从机制研究结论和模型仿真结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一个模块化、层次化、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这是实践上的创新。

郎璐米[6](2020)在《基于演化博弈的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视频通常带有内容简练化、创作群体广、互动程度高、转载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集社交、娱乐、媒体、商业等属性为一体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浏览信息方式得以创新,在增加受众群体满意度的同时也丰富了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影响力。然而,不断增多的短视频产生了侵权、诈骗、假货、恶搞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底线问题,直接损害了公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负面效应日益增加,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梳理发现短视频平台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因为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短视频内容生产者法律意识不强、短视频平台机制不健全。本文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研究背景,厘清了短视频平台存在的问题以及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构建了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博弈模型,并围绕短视频平台的效益偏好设计短视频平台监管的激励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短视频平台的道德风险问题。为此,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归纳总结短视频平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前景理论、演化博弈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在本文的适用性,并提出研究目标及创新点,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基于前景理论的政府部门、短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合谋监管博弈模型,分析模型中博弈主体间的策略选择机制,运用Matlab进行算例分析,对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进行均衡分析;然后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部门、短视频平台以及公众为主体的短视频平台监管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者在短视频平台监管过程中策略选择相互影响,并对演化结果进行分析;接着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基于多项任务委托代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政府部门如何对短视频平台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的方向。

吴强[7](2020)在《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近年来,涉及乳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乳品质量目标与产能目标冲突,乳品质量提升与奶业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质量控制水平与成本不协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改善乳品质量、协调质量与产能目标,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供应链管理、认知行为、协同学、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协同度、Logit-ISM、结构方程、演化博弈、委托代理和模拟仿真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协同度测算、影响因素确定、形成机制剖析、实现机制解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由奶牛养殖场户(简称奶农,全文同)、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和员工培训等6方面。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含义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在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维护乳品质量、提高乳品供应链竞争力;模式包括横向层面协同和纵向层面协同;目标由状态目标和结果目标两部分构成,结果目标是状态目标的外在表现,状态目标是结果目标的内在基础;标志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质量控制行为配合得当,乳品质量指标得到有效保障;决策参量有质量预防水平、质量检验水平、质量成本分摊、质量收益分配和质量缺陷惩罚等,各决策参量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乳品质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收益。利用来自全国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首先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描述性分析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及其协同状况,然后利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三方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重要性认知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认知处于低度协同状态;三方在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和环境维护等3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处于良好协同状态,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欠佳,在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较差。总体来看,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要高于养殖和销售环节,各环节间的协调性、配合性和同步性还较差,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基于590家奶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递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和政府鼓励支持对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鼓励支持、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是中层间接因素,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的分析思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对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外部推力,然后依次是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结合乳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从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保障因素、传导过程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了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出结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升质量、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因素,通过质量信息流和行为信息流的传导作用,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个体素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相互信任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促进因素,发挥加快质量协同控制进程的作用;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内部监管、市场秩序是保障因素,具有引领质量协同控制轨迹的作用。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演进过程、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低收益率与高溢出率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较低时,(基本预防,基本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给予采取高级控制策略方足够的补贴,以激励双方实施质量协同控制;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或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提高,但溢出率较高时,另一方将采取“搭便车”行为,则(高级预防,基本检验)或(基本预防,高级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迫使“搭便车”行为者进行质量协同控制;政府补贴对奶农的效用更为明显,政府惩罚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双重作用。综合运用最优化原理、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信息对称、单边信息不对称和双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预防水平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将采取“质量预防不足”策略;当质量检验水平隐匿时,超市将实施“质量检验过度”策略;当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不足”与超市的“质量检验过度”同时存在;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合同设计,可促使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控制行为;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三是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四是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陆君茹[8](2020)在《任务导向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资源难以把握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于是作为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对企业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有效手段——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选择。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决定虚拟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以虚拟企业为研究背景,研究了任务导向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了考虑任务分配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首先,为了降低成员企业由“搭便车”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一种引入监督机制的虚拟企业任务激励契约,通过对契约模型进行求解分析,论证了监督机制对抑制“搭便车”行为的有效性。然后基于激励契约,研究虚拟企业环境下的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总利润,任务执行成本和时间为优化目标的多任务分配模型。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在契约模型的基础上探论了核心企业监督强度和成员风险规避程度对任务分配的影响,为虚拟企业的任务分配方案提供了一些指导建议。(2)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两阶段动态博弈,建立了考虑任务重要性和“棘轮效应”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模型,设计考虑任务重要性的虚拟企业激励契约,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任务重要性对激励契约的影响,为虚拟企业的任务管理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然后,针对多期任务中常见的“棘轮效应”现象,建立了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棘轮效应”现象的成因,并从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入隐性激励和联系往期产出等三个方面为核心企业提出一些抑制“棘轮效应”的激励策略。

齐瑞凤[9](2020)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末端共同配送作为一种整合末端配送资源的新模式,成为末端配送系统发展的突破点,也是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目前,末端配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极少考虑公共设施的使用,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对末端系统的优化协同作用。为了整合现有公共物流资源,实现末端配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对青岛市现有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优化,提出构建公共设施资源与配送企业资源共享共用的末端配送系统。首先,将青岛市政府、行业协会、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纳入末端配送系统,增加公共设施运营方的末端配送网点,建立有无行业协会参与协同的两种末端配送系统结构。在该结构基础上,在青岛市建立以共享分部与共享末端网点为依托的优化后末端配送模式,探究该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补贴、行业协会的影响力、配送方的努力程度、竞争程度、风险态度、配送成本等,以此分别建立有无行业协会参与末端配送系统的委托代理协同优化模型,并对协同优化流程进行简要分析。然后,通过构建政府-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的单委托人-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下公共设施运营方介入后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问题。将配送企业与公共设施运营方的努力程度及收入、政府奖励系数及收入作为决策变量,分析了成本系数、产出经济效益系数、竞争程度、风险规避量、外生不确定因素的方差、配送方数量等参数与决策变量之间关系,找到委托代理双方的共同目标以及协同优化效果最有效的参数,以促进末端配送系统的协调发展。再者,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模型,研究行业协会参与下末端配送系统的协同优化。主要分析了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对各决策变量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有无行业协会参与下的协同优化效果,表明行业协会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以青岛市末端配送为例,通过获取城市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模型所需数据,并代入模型分析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在各主体协调过程中的问题,并从配送方、行业协会、政府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建议。

潘爽[10](2020)在《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借贷的出现对我国缓解信贷约束和发展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网贷行业风险多次集中爆发,平台倒闭跑路现象频发,这不但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贷风险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然而,已有研究对投资者如何正确选择网贷平台,以减少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风险的关注较少,也不够深入。本文以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和人工智能算法、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揭示这种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研究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治理机制,设计投资者正向选择机制,提出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政策建议,以减少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网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我国网贷投资者特征、平台运营模式和网贷交易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发现我国网贷平台大多为复合型中介模式,其基本特征如下:风险传导机制复杂;平台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内部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平台道德风险严重;网贷业态创新十分活跃,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我国网贷平台利用机会主义行为误导投资者的可能性较高。第二,探讨了投资者对平台逆向选择的产生原因,包括作为形成基础的投资者与平台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作为催化条件的平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其中,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平台信息披露、第三方机构信息评价、投资者信息接受与决策三个环节,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则是由信息中介盈利困境、监管制度缺陷与违规成本过低两个因素驱动。第三,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三方博弈模型,分别就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倾向导致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解释。其中,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选择平台时仅以各平台收益水平为依据,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构建资金池、利用存贷利差盈利的复合型中介成为平台的占优策略。第四,在以平台为对象的治理机制设计中,分析了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选择平台的影响,提出了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优化路径,并运用复制者动态方程构建了平台与治理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平台信息披露行为的治理策略。第五,在以投资者为对象的治理机制设计中,基于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原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构建了网贷平台评价框架,提出了基于变尺度混沌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平台评价方法,提出了网贷投资者教育机制设计方案,以帮助投资者科学评价平台运营风险、控制非理性偏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网贷交易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易导致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投资者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时投资者仅以收益水平作为决策依据,收益低的优质平台因成交量萎缩而逐渐退出市场,随后复合型中介模式的劣质平台将因高风险借款人大规模违约而爆雷跑路,产生投资者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三,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具有价值引导效应、投资者信心增强效应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效应。应明确划分平台内部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义务、构建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并建立对平台违规披露的可变惩罚机制,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第四,建立我国网贷平台评价机制、构建基于变尺度混沌方法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网贷平台运营水平评价模型,有助于降低接收信息环节的不对称。第五,我国应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上窄下宽型投资者教育体系,要区分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网贷投资者教育中的作用。第六,应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支持条件建设,包括基础法规制度、网贷平台评级制度、第三方中介服务体系与协同治理机制。

二、网络管理委托代理模型及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管理委托代理模型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2 产品服务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3 双渠道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4 供应链质量控制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1.2.5 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竞合关系及演化的研究
        1.2.6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产品供应链(PSC)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2.1.3 供应链系统
        2.1.4 协调演化机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组织间关系理论
        2.2.3 博弈与演化博弈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协调发展问题
    3.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
        3.1.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的产生
        3.1.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特点
    3.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2.1 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内在逻辑关系
        3.2.2 决策优化问题
        3.2.3 利益协调问题
        3.2.4 质量控制问题
        3.2.5 合作关系演化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4.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1.3 研究假设
    4.2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对比分析
        4.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4.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4.2.3 局部合作决策模式
        4.2.4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4.3 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1 产品批发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2 物流服务销售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单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4.1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4.2 基于Nash博弈的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5 数值分析
        4.5.1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及利润模拟分析
        4.5.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下不同权利结构最优决策对比
        4.5.3 价格内生与外生对最优决策影响的对比分析
        4.5.4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分析
        4.5.5 敏感系数对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5.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研究假设
    5.2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2.7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3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3.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3.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3.7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 两种竞争情形下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3 分散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5 两种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1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2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
    6.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概念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单阶段静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2.1 个体单独激励下的质量激励契约
        6.2.2 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契约
    6.3 多阶段动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3.1 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机制
        6.3.2 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模型
        6.3.3 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机制
        6.3.4 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
    7.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1.1 PSC与 LSSC合作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7.1.2 PSC与 LSSC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机理
        7.2.1 合作关系的Homans-Simon模型构建
        7.2.2 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
    7.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路径
        7.3.1 PSC分散/LSSC分散的“弱”合作关系
        7.3.2 PSC集中/LSSC集中的“点”合作关系
        7.3.3 PSC集中/LSSC集中的“线”合作关系
        7.3.4 PSC集中/LSSC集中的“面”合作关系
        7.3.5 PSC集中/LSSC集中的“网”合作关系
        7.3.6 PSC集中/LSSC集中的“生态”合作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
        1.2.1 全寿命周期火电项目研究
        1.2.2 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研究
        1.2.3 火电项目节能评估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2章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及评估基础理论
    2.1 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定义
        2.1.2 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种类及特点
        2.1.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2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减排优化规划管理理论
        2.2.1 我国火电项目节能减排介绍
        2.2.2 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方法
    2.3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减排综合评估理论
        2.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3.2 火电项目节能减排综合评估指标
        2.3.3 火电项目节能减排综合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污染物排放等费用组合优化的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3.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火电项目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研究
        3.1.1 研究目的和范围
        3.1.2 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相互关系
        3.1.3 火电项目全寿命周期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特点
    3.2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
        3.2.1 计算基本假定
        3.2.2 全寿命周期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
    3.3 基于投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费用组合优化的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组合优化规划模型求解策略
    3.4 算例分析
        3.4.1 节能优化方案规划
        3.4.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节能优化规划方案比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之间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4.1 节能置换机制分析
        4.1.1 节能置换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4.1.2 节能置换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4.1.3 节能置换的主要方式
    4.2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间多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4.2.1 单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构建
        4.2.2 多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构建
        4.2.3 模型求解算法
    4.3 全寿命周期内计及多任务委托代理的火电项目间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4.3.1 多任务委托代理的概念
        4.3.2 多任务委托代理的参数设定
        4.3.3 多任务委托代理管理模型构建
    4.4 算例分析
        4.4.1 全寿命周期内多目标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算例分析
        4.4.2 全寿命周期内多任务委托代理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与其他类型发电项目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5.1 我国煤炭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分布情况
        5.1.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5.1.2 我国水能资源分布情况
        5.1.3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
    5.2 计及火电项目和其他类型发电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分析
        5.2.1 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
        5.2.2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和其他类型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5.3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与水电项目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5.3.1 火电项目和水电项目的成本、能效和排放对比分析
        5.3.2 火电项目与水电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估模型
        5.3.3 计及综合绩效的火电项目与水电项目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5.3.4 算例分析
    5.4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与风电项目的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5.4.1 计及机会约束的火电项目与风电项目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
        5.4.2 火电项目与风电项目节能置换优化规划管理模型求解算法
        5.4.3 算例分析
    5.5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和其他类型发电项目跨区域发电置换交易谈判模型
        5.5.1 Zeuthen策略模型
        5.5.2 节能置换交易谈判模型
        5.5.3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评估分析
    6.1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关键指标筛选
        6.1.1 解释结构模型内涵及工作原理
        6.1.2 基于ISM的综合效益指标关系分析及筛选优化模型
        6.1.3 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关键指标筛选优化研究
    6.2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3 全寿命周期内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评估模型建立
        6.3.1 基于熵权-序关系的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3.2 基于TOPSIS的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综合效益评估模型
    6.4 算例分析
        6.4.1 原始数据
        6.4.2 综合评估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声誉效应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动态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综述
        2.1.1 物流服务供应链现状研究综述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2.2.2 机制设计理论综述
        2.2.3 激励与动态激励综述
        2.2.4 声誉效应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多代理人模型构建
    3.1 问题描述
        3.1.1 物流服务供应链委托代理关系
        3.1.2 委托代理关系的确定
    3.2 模型假设与构建
        3.2.1 模型假设
        3.2.2 多代理人模型构建
    3.3 三种关系下的多代理人模型构建
        3.3.1 多代理人合作关系模型
        3.3.2 多代理人竞争关系模型
        3.3.3 多代理人中立关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声誉效应模型构建
    4.1 问题描述
    4.2 多代理人合作关系下的声誉效应模型
        4.2.1 多代理人合作模型构建及求解
        4.2.2 多代理人合作声誉效应模型构建及求解
        4.2.3 模型对比及仿真分析
    4.3 多代理人竞争关系下的声誉效应模型
        4.3.1 多代理人竞争模型构建及求解
        4.3.2 多代理人竞争声誉效应模型构建及求解
        4.3.3 模型对比及仿真分析
    4.4 多代理人中立关系下的声誉效应模型
        4.4.1 多代理人中立模型构建及求解
        4.4.2 多代理人中立声誉效应模型构建及求解
        4.4.3 模型对比及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激励策略
    5.1 物流服务供应链激励现状
        5.1.1 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不对称
        5.1.2 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有待改善
    5.2 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激励建议
        5.2.1 物流服务集成商层面
        5.2.2 物流服务提供商层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声誉效应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应用
        6.1.2 考虑多代理人的优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委托代理程序仿真代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

(4)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网络空间供应链
        2.1.1 网络空间供应链概念
        2.1.2 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概念
        2.1.3 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研究层级体系
        2.1.4 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风险的特点
    2.2 委托代理关系
        2.2.1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2.2.2 委托代理关系的种类
        2.2.3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风险识别及管理
        2.3.2 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及应对
        2.3.3 供应链中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
        2.3.4 两阶段契约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空间供应链采购策略及逆向选择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3.1 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的采购策略
    3.2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供应商逆向选择现象的形成与表现
    3.3 演化博弈
        3.3.1 演化博弈的概念
        3.3.2 演化博弈在供应链的使用
        3.3.3 演化博弈之于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采购策略的适用性
    3.4 委托代理理论
        3.4.1 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
        3.4.2 委托代理理论在供应链的应用
        3.4.3 委托代理理论之于网络空间供应链供应商管理的适用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空间供应链IT采购策略的选择
    4.1 问题描述
    4.2 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4.2.1 基本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3 网络空间供应链IT供应商与采购商演化博弈模型
        4.3.1 模型的构建
        4.3.2 复制动态方程
    4.4 演化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5 仿真模拟及分析
        4.5.1 仿真模拟
        4.5.2 对策与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空间供应链IT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机制
    5.1 问题描述
    5.2 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5.2.1 基本假设
        5.2.2 符号说明
    5.3 IT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机制设计
        5.3.1 IT供应商收益分配率调整契约
        5.3.2 IT供应商逆向选择契约设计
        5.3.3 IT供应商及IT采购商努力效果对收益分配率的影响
    5.4 IT供应商管理机制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方法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2.1 信息安全理论
        2.1.1 信息安全
        2.1.2 国家信息安全
    2.2 政府监管理论
        2.2.1 政府监管概述
        2.2.2 政府承担信息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2.3 信息自由相关理论
        2.3.1 获取信息自由权
        2.3.2 网络言论自由权
        2.3.3 网络隐私权
        2.3.4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
        2.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2.3.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3.1 研究问题分析
    3.2 协议前履约关系
        3.2.1 政府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2 用户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3 政府与用户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2.4 政府与用户间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3 协议后履约关系
        3.3.1 博弈双方的收益函数
        3.3.2 博弈模型构建
        3.3.3 博弈均衡的确定
    3.4 研究结论
        3.4.1 政府对网络使用权的优惠对于信息安全监管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无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4.1 研究问题分析
    4.2 委托代理关系下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的影响因素
        4.2.2 模型的数学描述
        4.2.3 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求解
    4.4 模型分析与讨论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5.1 不存在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2 考虑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3 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进一步讨论
    5.4 各主体关系博弈给监管体系构建思路探索
    5.5 技术层面上安全监管的难点分析
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
    6.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思路
    6.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构建
        6.2.1 整体框架
        6.2.2 三个维度
        6.2.3 五个层次
    6.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运行步骤
        6.3.1 信息源采集
        6.3.2 网络信息安全评估
        6.3.3 网络信息安全预警
        6.3.4 网络信息安全控制
        6.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6.4 我国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6.4.1 总体架构
        6.4.2 操作子平台
        6.4.3 分析子平台
        6.4.4 决策子平台
    6.5 本章小结
7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7.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主体评价体系构建
        7.1.1 构建目的
        7.1.2 构建原则
    7.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指标体系
        7.2.2 监管组织
        7.2.3 监管机制
        7.2.4 监管技术
    7.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1 评价思路
        7.3.2 权重赋值
        7.3.3 评价过程
    7.4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7.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7.4.2 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
        7.4.3 计算指标隶属度
        7.4.4 监管效果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
    8.1 监管组织政策建议
        8.1.1 提高安全意识
        8.1.2 重视人才培养
    8.2 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设计
        8.2.2 完善法律法规
    8.3 监管技术政策建议
        8.3.1 优化安全技术
        8.3.2 践行主动防御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演化博弈的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短视频平台的相关研究
        2.1.2 研究述评及切入点
    2.2 前景理论
        2.2.1 前景理论的概念
        2.2.2 前景理论在监管领域的应用
        2.2.3 前景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2.3 演化博弈理论
        2.3.1 演化博弈理论
        2.3.2 演化博弈理论在监管领域的应用
        2.3.3 演化博弈的适用性分析
    2.4 委托代理理论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在监管领域的应用
        2.4.3 委托代理的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短视频平台行为监管博弈分析
    3.1 问题描述
        3.1.1 短视频典型案例及解析
        3.1.2 短视频平台监管现状及问题
        3.1.3 博弈主体选取及关系框架
    3.2 模型假设
    3.3 模型求解
    3.4 仿真分析
        3.4.1 均衡分析
        3.4.2 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特征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公众参与的短视频平台行为演化博弈分析
    4.1 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4.2 稳定策略求解与分析
        4.2.1 期望收益函数构建
        4.2.2 演化稳定策略求解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监管的激励机制设计
    5.1 模型假设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基于政府部门角度
        6.2.2 基于短视频平台角度
        6.2.3 基于公众网络媒体角度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2.4.1 质量预防水平
        2.4.2 质量检验水平
        2.4.3 质量成本分摊
        2.4.4 质量收益分配
        2.4.5 质量缺陷惩罚
    2.5 本章小结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4.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任务导向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虚拟企业研究现状
        1.3.2 虚拟企业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虚拟企业概述
        2.1.1 虚拟企业的定义
        2.1.2 虚拟企业的分类
        2.1.3 虚拟企业的特征
    2.2 虚拟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2.2.1 委托代理问题的前提假设
        2.2.2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形式
        2.2.3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
第三章 考虑任务分配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
    3.1 引入监督的虚拟企业激励契约设计
        3.1.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3.1.2 委托代理模型建立
        3.1.3 模型求解与分析
    3.2 基于激励契约的虚拟企业任务分配模型
        3.2.1 问题描述和模型建立
        3.2.2 模型求解与数值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任务重要性和多期任务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
    4.1 考虑任务重要性的虚拟企业激励契约设计
        4.1.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4.1.2 委托代理模型建立
        4.1.3 模型求解与分析
        4.1.4 算例分析
    4.2 防范虚拟企业多期任务中的“棘轮效应”现象
        4.2.1 多期任务中的“棘轮效应”成因分析
        4.2.2 防范“棘轮效应”的激励策略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末端配送相关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公共设施利用的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构建与优化
    3.1 末端配送系统结构及模式优化
    3.2 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3.3 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流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间的协同优化研究
    4.1 对称信息下政府-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协同机制研究
    4.2 非对称信息下政府-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协同机制研究
    4.3 对称信息下与非对称信息下协同机制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政府-行业协会-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间的协同优化研究
    5.1 非对称信息下政府-行业协会-配送企业-公共设施运营方协同机制研究
    5.2 非对称信息两种委托代理协同优化机制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青岛市及全国末端配送数据整理
    6.2 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模型参数计算
    6.3 青岛末端配送系统问题及发展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网络借贷风险研究
        1.2.2 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研究
        1.2.3 网络借贷逆向选择研究
        1.2.4 网络借贷信息披露研究
        1.2.5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网络借贷逆向选择治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理论
        2.1.2 信号传递理论
        2.1.3 信号甄别理论
    2.2 博弈相关理论
        2.2.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网络借贷的投资者特征、平台运营模式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1 网贷投资者的特征
        3.1.1 投资者构成与年龄结构
        3.1.2 学历、职业与收入水平
        3.1.3 风险偏好与投资经验
    3.2 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其特征
        3.2.1 信息中介模式
        3.2.2 信用中介模式
        3.2.3 增信中介模式
        3.2.4 我国网贷平台的基本特征
    3.3 网贷交易中的信息传递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3.3.1 平台信息生产与传递行为
        3.3.2 网贷交易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者与网贷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行为
    4.1 投资者与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其来源
        4.1.1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环节
        4.1.2 第三方机构信息评价环节
        4.1.3 投资者信息接收与决策环节
    4.2 平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驱动因素
        4.2.1 信息中介模式盈利能力不足
        4.2.2 监管制度缺陷与违规成本过低
    4.3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
        4.3.1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行为
        4.3.2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市场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三方博弈模型的逆向选择形成机理分析
    5.1 投资者、平台、借款人三方博弈模型
        5.1.1 模型假设
        5.1.2 参与方收益分析
        5.1.3 对参与方策略变化的讨论
    5.2 借款人、平台、监管机构三方博弈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平台方收益分析
    5.3 逆向选择的三方博弈模型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投资者选择与信息披露治理
    6.1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1.1 网贷行业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
        6.1.2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现状
        6.1.3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
    6.2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选择平台的影响
        6.2.1 信息披露的价值引导效应
        6.2.2 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信心的增强效应
        6.2.3 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效应
    6.3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优化
        6.3.1 明确划分平台内部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义务
        6.3.2 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
        6.3.3 加强负面信息的实质性披露
    6.4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网贷平台信息披露行为治理
        6.4.1 模型假设与变量解释
        6.4.2 模型构建
        6.4.3 平台与治理方策略演化均衡分析
        6.4.4 对惩罚机制的改进
        6.4.5 仿真分析
        6.4.6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治理策略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正向选择机制设计
    7.1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理性决策
        7.1.1 网贷平台风险与投资收益分析
        7.1.2 投资者认知及行为偏差控制
    7.2 网贷平台评价机制构建与评价方法优化
        7.2.1 网贷平台评价机制的构成
        7.2.2 评价机构业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7.2.3 基于MSO-LSSVM方法的平台运营水平评价方法
    7.3 网贷投资者教育机制设计
        7.3.1 我国网贷投资者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7.3.2 网贷投资者教育制度构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相关支持制度建设的建议
    8.1 加强网络借贷基础法规建设
    8.2 建立网贷平台评级制度
    8.3 健全网络借贷中介服务体系
    8.4 构建网络借贷协同治理机制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A: 2018年12 月成交量排名前三十的平台运营指标
附录B: 混沌粗搜索算法代码
附录C: 变尺度混沌优化细搜索算法代码

四、网络管理委托代理模型及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D]. 张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火电项目节能优化规划管理研究[D]. 马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1)
  • [3]声誉效应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动态激励机制研究[D]. 程祥.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网络空间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机制研究[D]. 贾梦娜.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D]. 李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于演化博弈的短视频平台参与主体行为监管机制研究[D]. 郎璐米.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7]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8]任务导向的虚拟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 陆君茹.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青岛市末端配送系统协同优化研究[D]. 齐瑞凤.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D]. 潘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委托代理模型及网络管理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