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

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

一、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佩佩[1](2021)在《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奥委会执委会上,武术被纳入2022年世界青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对武术和中国体育而言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提升了武术国际影响力,为武术成为奥运会常设项目奠定基础。当前是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武术如何在青奥会这个国际舞台上迸发出更大的文化活力,取得优异成绩,增强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我国武术套路教练员、运动员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文献发现,往届参加全运会、世界锦赛等重大武术赛事的运动员多从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中选拔,且查阅以往文献表明武术套路女子运动员成绩呈现不稳定趋势,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2020年疫情影响未举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依据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规程和201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以及近三年各单项目和全能项目中的报项、成绩动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与了解现阶段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竞争格局、态势,梳理前八名运动员制胜因素,并提出制胜策略,为我国武术套路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的训练、科研、竞赛等提供客观参考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制胜因素为:第一,熟悉竞争态势,吃透规则、规程是制胜的前提;第二,夯实技术动作规格是武术套路制胜的基础;第三,演练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是制胜的不竭动力;第四,难度动作零失误是制胜的关键;第五,克服外在客观因素干扰是制胜的保障。基于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的制胜因素,推理出其制胜策略为:第一:吃透规程结合自身条件,优化组合报项夺金;第二:扎实基础,打牢武术规格根基;第三:体悟项目技法技理特点,提升演练水平得分;第四:加强专项核心区域素质,为难度稳定和突破打下基础;第五: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第六:加强武术套路运动队科研攻关保障。

贾玮维[2](2020)在《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体操作为现代体操项目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是全运会年,各省市都在为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全力准备。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历届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样在备战中尤其是在技战术方面的科学有效备战,对四川队在艺术体操项目比赛中夺取最好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训练中采取的技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法等方法,从竞赛和训练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技战术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四川艺术体操队内在的技战术方向和战略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1)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2)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3)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4)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5)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3)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李萍[3](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方奇[4](2017)在《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学校艺术体育是落实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近些年,在我国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热潮之下,在以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当中,学校艺术体育被看作是一只生力军,能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具体研究学校体育中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形态、演进历史、关联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体育流行的衍生现象等综合演进问题时,需要引入“艺术体育”的概念来立论论证分析的逻辑性,这也倒逼出对“艺术体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学校艺术体育”的学理基础及理论体系的必要探究。本课题旨在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变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演进发展的整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是什么样?为什么?现在什么样?将来会如何?”的研究思路,即回答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起点是什么?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演进成什么样?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什么如此演进?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有哪些实例现象?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将来还会如何演进?的五大核心问题来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新定义“艺术体育”的概念,认为“艺术体育”的一般化定义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引发人们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参与兴趣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学校艺术体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在校内外场域环境下,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为实现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美感素质的教育目的,所进行的以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的具有一定鉴赏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身体活动。2.依据在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开展的难易程度,“学校艺术体育”可分为基础类学校艺术体育、主体类学校艺术体育和外延类学校艺术体育三类;“学校艺术体育”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3.“舞”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理解为是学校艺术体育起源的萌发,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是基本起源于“舞”(包含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一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发生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4.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和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国内产生或引入、兴起或流行的时间点,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可划分为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五个主要的演进发展阶段。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的演进形态是一个从原生发展、到次生发展、再到再次生发展的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表现在:孕育期为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生成期为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形成期为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外生式发展期为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的演进形态、内涵式发展期为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5.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演进关联因素,在演进动因方面,宏观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的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演进模式方面,主要有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在演进规律方面,演进历程主要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表现有历史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个体及个体间质性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空间量性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三种形式。在演进关系方面,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6.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所形成的三种演进模式均能在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包括: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这些演进实例形成了在指导思想、管理经验、赛事活动、品牌宣导、市场营销等方面鲜明的实例实效和积累经验。7.预判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认为存在“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会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在所昭示的三大前进方向的引领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呈现出一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这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范化的学术术语上说,就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基本发展态势。

张治[5](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基本方向。新一轮的改革聚焦综合素质评价,力图从评价环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当下高考综合改革最热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在社会共识、实践操作、政策效应、技术支持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各方亟待更为明确的方向引导。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对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对高等学校科学遴选和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从“素质”到“综合素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一直在发展。如何运用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学习者创造能充分反映学生生活和未来实际的评价体系,这是国内外教育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评价系统不但是改进学习的关键,而且将为各类教育机构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在面对新生代学习者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也需要变革?大数据如何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呢?该做什么才能把综评政策的理想化成全体教育相关人的共同愿景?这是事关我国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大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本项目以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学业水平考和高考的制度体系下再推“综评”?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如何支持综合素质评价?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政策的效应,分别从政策视角、学术视角、技术视角论证综评该做什么、怎么做、评价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行动为研究场景,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解决问题。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探寻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与本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方法,透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现状、得失成败,通过访谈活动和问卷调查了解高等学校对综评的基本态度和应用方法,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等方法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综评模型构建。研究发现:1、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存在多种解读,综评必须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变非合作性博弈为合作性共生,博弈局中人必须以学生的健康、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上海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基础上的电子变体,政策试行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可见的、易测量的、有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写实性记载,初步汇聚成学生成长数据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纸质到电子的跨越,在“政府保真、高校保用”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了综评的引导功能,促进了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3、研究发现上海市的综评制度在数据的全面性和学生个性诊断方面存在制度和技术性问题,平时成绩的权重加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在形成性评估、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不利于形成分类基础上分层遴选。4、研究认为虽然上海的综评注重高中学校特色指标的建立,但是高中学校相对比较被动,综评在服务学校办学改进和形成特色方面作用有限,在促进政府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理想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面向新生代的学习者,将科学决策思维、综合素质评价与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数据相整合,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实现面向过程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服务监控,基于科学可用的数据模型和技术工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双重价值融合,最终实现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变革愿景。模型还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平台案例分析了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大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表达的可行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并陈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基本假设,通过梳理理论,论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本质和意义,结合普通高中定位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三章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演变与发展,从学理上、从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分析其教育价值导向和政策形成脉络,并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为开展综评的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四章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基础,以上海市综评制度改革实践为案例,剖析了上海市综评制度设计、技术实现、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第五章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尝试设计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多源多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通过相关技术案例论证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模型的使用条件、方法、政策和技术建议等。第六章简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韩静[6](2015)在《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解析》文中提出规则作为一个项目的“航标灯”,它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决定着项目的发展方向。艺术体操是典型的技能评分项目,国际规则作为裁判员现场评判的标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编排成套身体动作所参考的一大法宝。新周期下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相比于以往旧版规则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解析,以2014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全能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四项器械共32个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和器械熟练性的完成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探究我国个人项目现阶段的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的高规格完成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6版艺术体操规则中体现了难度与完成两大体系的双重并重,更加强调了完成是成套动作取得高分值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对整套动作的完成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2)跳跃、旋转、平衡这三大身体难度类型的选编雷同以及低质完成是制约我国难度发展的一大阻碍。其中旋转作为衡量运动员综合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出现扣分现象最严重的,从开始转体到结束的整个动作过程中都有失误的出现。平衡类身体难度动作中主要存在停留时间不足的现象,而在跳跃过程中容易出现与器械的脱离状况。这都是导致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偏低的原因。(3)舞步组合使用次数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差距不大,但在结合器械的技术动作方面远远不及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理解新周期规则中增加舞步组合的深刻用意。(4)在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中抛与接是出现失误,导致扣分最多的,包括抛物线不准确、接器械时上一步及多步等情况。(5)器械熟练性是不寻常的器械技术动作,运动员往往使用单一、简单且重复率较高的动作,降低了观赏价值。(6)艺术体操是需要高超技术与艺术魅力结合的难美项群项目,现阶段我国成套动作缺乏艺术表现力,不能够用身体去演绎动作的主题,导致我国艺术失误扣分占完成总扣分的比例较大。

周海洋[7](2013)在《我国艺术体操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更新,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的难度组、艺术组和完成组的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从我国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难度组和完成组的完成质量较为落后,在竞赛中对成套动作完成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因素。因此,以成套动作完成质量为重点从身体难度价值选择、器械熟练性选编和艺术编排等角度进行研究从中寻找如何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并加深运动员对完成质量在成套动作的重要性。本文对我国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阻碍我国完成质量快速发展进行研究。以2009-2012年(终审版)规则为评分标准,对2012年“致中和杯”全国艺术体操个人冠军赛个人全能前8名优秀运动员并对圈、球、棒、带四项器械共32套进行统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艺术体操个人成套动作中完成质量部分现存的主要问题,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类身体难度的完成质量是阻碍我国难度价值发展的一道屏障。首先,转体完成扣分情况是最严重的一项,从转体开始→过程→结束三部分结构都有扣分的机率,在完成时没能充分的表现出以“点”为中心的转体特点。其次,平衡的完成质量也不是很理想,在平衡的时间上未能体现出“停”的特征,运动员把平衡完成成形如流水。再次,跳步结合器械技术大抛和接的动作较多,在完成时未能与之配合的完美导致难度完成有所扣分。最后,柔韧是艺术体操中的基础,需要每位运动员都具备这种能力,而我国在柔韧难度完成质量略好。(2)我国器械技术完成质量扣分最多的并不是器械掉地而是抛物线的不准确,运动员在器械出手一瞬间的位置准确性控制的不精准。运动员每项器械特性虽充分体现出来了但完成质量扣分较多。(3)艺术价值的完成质量在三大价值中是较高的一项,也是增值空间最大、最丰富的,要把成套动作视为是一件艺术品,要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品的价值、精髓和灵魂。由此可见,成套动作需要通过动作选择、编排、表现力来加以展现。难度、艺术、完成三者需要同步、快速、稳定的进行发展才能够保障成套动作高、准、美的完成质量。

郭芬[8](2013)在《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50年代至今的《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制定过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梳理。《等级标准》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学习借鉴阶段、不断发展阶段、停止恢复阶段、开展规范阶段、发展提高阶段。其中竞技体操、技巧历史较长,等级标准版本较多。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重心是竞技体操、技巧的等运动,80年代才颁布艺术体操等级标准,而竞技健美操的等级标准颁布于90年代,蹦床1997年才传入我国。竞技性体操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竞技健美操、蹦床。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的等级划分是: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等级标准》中规定:“凡参加相应的比赛,达到一定的分值,获得相应的等级称号。”《等级标准》它是促进体操运动普及、指导大众应用体操项目进行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进行的实施条件,他是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体操项目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系统研究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历史,根据当前我国大纲改革的时代与发展所需,努力构建与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内容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的历史、发展和竞技性体操的有关基本理论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等级标准》推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

彭秋萍[9](2012)在《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和四川两省都是最早开展艺术体操项目的省市之一,在发展上各有优势,广西的个人项目成绩突出,四川队的集体项目成绩显着。目前,对广西和四川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横向比较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地区间的横向比较研究更有利于认清不同地区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差异及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内在联系。本文旨在从广西和四川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找出两省竞技艺术体操开展状况的差异,分析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差异的对策。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省的南宁、柳州、桂林和四川省的成都、达州、乐山、内江、绵阳、泸州、自贡、南充、眉山、西昌、宜宾共14个城市的15所地区体校的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别从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场地器材经费投入、两省专职艺术体操教练员的基本情况、两省艺术体操裁判员的实力、两省竞技艺术体操比赛成绩、人才培养体制、后备才人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广西省和四川省艺术体操开展状况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艺术体操项目在四川的开展和普及程度明显比广西好(2)广西严重缺乏教练员,四川省教练员数量充足,学历水平、科研能力都比广西高;国际级裁判数量比广西多。(3)广西教练待遇太低,艺术体操人才流失严重。(4)四川省艺术体操项目人口多,后备人才充足,足以支持四川省艺术体操的可持续发展;广西省项目人口稀少,选材越来越困难,发展前景令人担忧。(5)经济方面,两省经费不足,来源渠道狭窄,都是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在物质投入方面,两省的专项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二、三线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四川省对各市业余体校场地器材方面的投入不能满足教练和运动员训练的需要。(6)四川省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实行的“院校化”培养体制和管理模式,兼顾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也考虑到了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解决了运动员及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了艺术体操发展的良性循环,明显优于广西省传统的“体工队”培养模式。(7)两省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不均衡,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互为两省的优劣项目。四川省集体项目成绩较突出,广西省个人项目成绩较好。项目发展的不均衡大大影响了两省团体总分的排名。(8)四川运动员队伍梯队建设日趋合理,广西省一、二、三线运动员总人数均少于四川省,配置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三线人数较少,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完全不符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金字塔”结构。

王俊冬[10](2011)在《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艺术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艺术体操是以美为基础,以优美性和艺术性为其特征的运动项目。尤其是随着奥运周期规则的变化,更加突出和强调了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2009-2012(终审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对艺术价值予以明确量化的评分标准,打破了以往艺术价值评判存在裁判主观性而无法体现加分量化的客观依据的评分局面。从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艺术价值和完成情况仍较为落后,尤其艺术价值呈明显弱势,已成为影响个人项目成套总成绩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适应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变化的要求,加深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本文以终审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为蓝本,以艺术分为重点,以影响艺术价值的若干因素为研究视角,探寻如何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本文以FIG2009-2012终审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为依据,以2010年“中艺体育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全能前12名运动员的绳、圈、球、带四项器械共计48套动作进行统计,运用文献资料、图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艺术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和相应对策,为寻求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艺术价值发展的新思路和促进个人项目艺术价值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整体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个人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艺术价值和完成质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艺术价值的整体水平还不是非常突出,无论是在音乐选择、编排创新、艺术表现力、难度的空间运用和难度结合、完成质量上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二、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释义
        1.3.2 有关武术套路全能项目方面的研究
        1.3.3 有关同类项群全能项目方面的研究
        1.3.4 有关武术套路制胜因素方面的研究
        1.3.5 有关同类项群制胜因素方面的研究
        1.3.6 有关套路成绩评判方面的研究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视频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拳术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3.1.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3.1.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1.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1.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3.1.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3.1.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3.2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短器械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3.2.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3.2.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2.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2.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3.2.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3.2.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3.3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长器械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3.3.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3.3.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3.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3.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分析
        3.3.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3.3.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3.4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对练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3.4.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3.4.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3.4.3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3.4.4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3.5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各项目最后得分与总成绩统计分析
    3.6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各单项排名与全能排名统计分析
    3.7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近三年全能项目成绩统计分析
4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制胜因素分析
    4.1 熟悉竞争态势,吃透规则、规程是制胜的前提
    4.2 夯实技术动作规格是武术套路制胜的基础
    4.3 演练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是制胜的不竭动力
    4.4 难度动作零失误是制胜的关键
    4.5 克服外在客观因素干扰是制胜的保障
5 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的制胜策略
    5.1 吃透规程结合自身条件,优化组合报项夺金
    5.2 扎实基础,打牢武术规格根基
    5.3 体悟项目技法技理特点,提升演练水平
    5.4 加强专项核心区域素质,为难度稳定和突破打下基础
    5.5 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
    5.6 加强武术套路运动队科研攻关保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 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前八名运动员各项目得分统计
附件三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竞赛规程
附件四 2012 年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节选(与本研究相关的部分内容)自选项目的评判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探究
    2.3 艺术体操竞赛方面的探究
    2.4 艺术体操备战方面的探究
    2.5 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探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视频分析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分析
        4.1.1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优势
        4.1.2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劣势
    4.2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现状分析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2.3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4.3 四川省队面临第十四周期全国主要对手现状分析
    4.4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技术问题
        4.4.1 身体素质训练
        4.4.2 集体运动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
        4.4.3 成套动作质量不足
        4.4.4 成套成功率稳定性不高
    4.5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战术问题
        4.5.1 成套动作编排
        4.5.2 难度动作的设计
        4.5.3 临场应变与专注力
        4.5.4 心理素质
    4.6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技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4.6.1 增强四川队体能素质的训练
        4.6.2 增强队伍基本功训练及强化成套规格
        4.6.3 以测代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4.6.4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4.7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战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4.7.1 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4.7.2 提升动作难度及协调队员流畅性
        4.7.3 精准定位四川队的表演风格特点
        4.7.4 优化成套动作细节及锻炼弥补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
        5.1.2 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
        5.1.3 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
        5.1.4 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
        5.1.5 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
    5.2 建议
        5.2.1 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5.2.2 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
        5.2.3 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4)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础概念研究
        1.2.2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本内容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演化理论
        1.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相关概念
    2.1 学校体育的内涵理解
        2.1.1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体育
        2.1.2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学校体育
    2.2 艺术体育的定义及辨析
        2.2.1 艺术体育现有定义分析
        2.2.2 艺术体育相似概念辨析
        2.2.3 艺术体育概念重新定义
    2.3 学校艺术体育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2.3.1 学校艺术体育的界定
        2.3.2 学校艺术体育的内容与分类
        2.3.3 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3.历史与定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溯源
    3.1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起源
    3.2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样式
    3.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的历史状况
    3.4 小结
4.选择与发展: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的演进形态
    4.1 划分演进不同阶段的依据及确定
        4.1.1 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的边界来划分
        4.1.2 基于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兴起来划分
        4.1.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不同阶段的确定
    4.2 各个时期的具体演进形态
        4.2.1 孕育期(1840-1911 年):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
        4.2.2 生成期(1912-1948 年):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
        4.2.3 形成期(1949-1976 年):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
        4.2.4 外生式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末-90 年代):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演进形态
        4.2.5 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
    4.3 小结
5.碰撞与交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
    5.1 演进动因
        5.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5.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5.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5.2 演进模式
    5.3 演进规律
    5.4 演进关系
    5.5 小结
6.承传与创新: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的实例呈现
    6.1 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
        6.1.1 实例一: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
        6.1.1.1 西方“大体操”发展思想的资源
        6.1.1.2 我国“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6.1.1.3 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渗入
        6.1.2 实例二: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
        6.1.2.1 政府主导制管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
        6.1.2.2 半市场化运作管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
    6.2 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
        6.2.1 实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
        6.2.1.1 健美操国际赛及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1.2 啦啦操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2 实例二: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
        6.2.2.1 青岛啤酒NBA啦啦操校园选拔
    6.3 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
        6.3.1 实例一: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
        6.3.1.1 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
        6.3.1.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
        6.3.2 实例二: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
        6.3.2.1 “啦啦操+足球”进校园:“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
        6.3.2.2 “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
    6.4 小结
7.关照与展望: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7.1 基本理念
    7.2 前进方向
    7.3 发展态势
    7.4 小结
8.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2.致谢

(5)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改革的焦点之一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亟待正本清源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四、公共政策的效能必须在博弈论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概念图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二、政策理论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统计法
        五、访谈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软件工程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何为“素质”
        二、何为“综合”
        三、何为“综合素质”
        四、何为“评价”
        五、何为“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节 普通高中功能的一般分析
        一、高中的定义
        二、高中的教育功能定位
    第三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分层与分类
        二、完成学校职能的有效对接:高中与高校
        三、促进高中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五、具备五个比较优势
        六、普通高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四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脑科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四、教育评价学基础
        五、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与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假设
        一、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
        二、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存在显着差异
        三、个体与组织在公共政策面前存在激烈的博弈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已有的评价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重叠关系
        五、高中综评政策的理想实现需要架构在合适的政策体系内
        六、综合素质可测可评,大数据技术为实现综评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综合素质成为新的社会通行证
        二、教育背景——基于素质的教育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节 国内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奠基阶段(1985-2001)
        二、形成与推广阶段(2002年-2013年)
        三、反思与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国外“综评”:学业考试与质量监测制度
        二、国外“综评”:糅合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
        三、国外“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导向
        一、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评价机制问题
        二、改进高考招生中的信度和公平问题
    第五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产生背景
        二、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历史
        三、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第四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
    第一节 我国各省市已有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析
        一、各省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比较
        二、国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基础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调研对象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四、问卷调查数据的归类分析
        五、问卷调查数据的建模分析
        六、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策略选择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指导实践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快高校招生模式转型
    第四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一、信息系统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的态度与诉求
        三、三方博弈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发展
    第五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市高中综评方案的探索成效
        二、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大数据技术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采集的“上帝之眼”
        二、数据的清洗
        三、数据的挖掘分析模型
        四、数据的利用和挖掘
        五、学习结果性数据模型——以SOLO评价法为例
        六、评价结果分类使用——学生、教师、高校、学校、政府
    第三节 模型实施的技术路经
        一、技术支撑体系
        二、技术实现框架
        三、数据中心构建
        四、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源多维综评模型实践案例分析
        一、支撑平台介绍
        二、平台探索成果
    第五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实施建议
        一、实施条件
        二、模型应用面临的问题
        三、未来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内涵: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需存异求同
        二、系统梳理综合素质评价历史使命与政策价值导向
        三、全面审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工作进步与局限
        四、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多源多维模型
        五、透视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展开的博弈现实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正效应,期待更多机制体制的创新
        二、智能数据激发深度学习的未来刚刚展开,亟待技术的突破
        三、综评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刚刚开始,期待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类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济大学各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学科类奖励或证书项目
    附录六: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体育比赛项目
    附录七: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艺术比赛
    附件八: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技比赛
    附录九: 上海市学校记录管理工作一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规则导向下个人项目评分体系变化特点
        3.1.1 重新划分难度评分体系,强调成套动作完成技术化
        3.1.2 重新划分完成评分体系,强调成套动作完成艺术化
    3.2 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分析
        3.2.1 身体难度完成情况分析
        3.2.2 舞步组合完成情况分析
        3.2.3 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完成情况分析
        3.2.4 器械熟练性完成情况分析
        3.2.5 艺术性的表现情况分析
    3.3 提升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有效路径
        3.3.1 合理精致的选编身体难度
        3.3.2 优质巧妙的运用舞步组合
        3.3.3 完美无缺的演绎结合旋转和抛动力性动作
        3.3.4 富有创意的创编器械熟练性动作
        3.3.5 系统全面的培养艺术性的表现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我国艺术体操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难度、艺术和完成三者交织呈现高质量的成套动作
        3.1.1 难度的选择是提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基础
        3.1.2 艺术的升华是提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媒介
        3.1.3 完成的稳定是提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保障
    3.2 我国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现状分析
        3.2.1 超高标准完成身体难度质量是成套动作的前提
        3.2.2 超稳定的器械技术是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根本
        3.2.3 超美的成套编排是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最终目的
    3.3 我国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对策分析
        3.3.1 身体难度选择精准力保完成质量的稳定性
        3 .3.2 器械技术选编精巧确保完成质量的稳定性
        3.3.3 编排的精美保证完成质量的稳定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等级标准》与普及提高
        1.1.2 我国《等级标准》与人口失衡
        1.1.3 我国《等级标准》与学生体质
        1.1.4 我国《等级标准》与招生就业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等级标准的研究
        1.3.2 国内等级标准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专家访谈法
        2.2.6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阶段性特征
        3.1.1 《竞技体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2 《技巧运动员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3 《艺术体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4 《竞技性健美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5 《蹦床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2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发展情况
        3.2.1 竞技体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2 艺术体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3 技巧《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4 竞技健美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5 蹦床《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3 我国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普及与等级达标情况
        3.3.1 山西省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现状及体操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历史演变有5个阶段性特征
    4.2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发展
        4.2.1 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
        4.2.2 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
        4.2.3 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方面的研究
        2.2.2 我国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研究
        2.2.3 我国艺术体操规则方面的研究
        2.2.4 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竞赛方面的研究
        2.2.5 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现场观察法
4 研究结果与对比分析
    4.1 两省竞技艺术体操开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4.1.1 四川省竞技艺术体操的开展现状分析
        4.1.2 广西省竞技艺术体操的开展现状分析
        4.1.3 两省艺术体操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的对比
        4.1.4 两省艺术体操专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4.1.5 两省艺术体操裁判员的实力分析
    4.2 两省竞技艺术体操比赛成绩的对比
        4.2.1 两省历届全运会成绩的对比
        4.2.2 两省历届艺术体操集体锦标赛、个人冠军赛成绩的对比
    4.3 两省艺术体操省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4.3.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人才培养模式
        4.3.2 广西省艺术体队人才培养模式
        4.3.3 两省艺术体操退役运动员的统计分析
    4.4 两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的对比
        4.4.1 两省后备人才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4.4.2 两省选材情况
        4.4.3 两省后备人才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4.4.4 竞赛情况
        4.4.5 两省运动员的特点
        4.4.6 两省梯队建设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 附件

(10)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艺术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图像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艺术体操艺术价值的蕴涵
        3.1.1 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在个人项目上的主要变化
        3.1.2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艺术价值现状及得分情况分析
    3.2 我国艺术体操艺术价值偏低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音乐对艺术体操艺术价值的影响分析
        3.2.2 身体难度在成套中的艺术价值分析
        3.2.3 器械难度在成套中的艺术价值分析
    3.3 提高我国艺术体操艺术价值的对策
        3.3.1 提高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3.3.2 注重音乐的选择与使用
        3.3.3 提高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力
        3.3.4 加强身体与器械之间的融合度
        3.3.5 提高艺术体操编排者的美学修养及运动员的艺术修养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D]. 刘佩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D]. 贾玮维.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3]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D]. 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6]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解析[D]. 韩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7]我国艺术体操个人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 周海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8]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D]. 郭芬. 山西大学, 2013(01)
  • [9]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D]. 彭秋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5)
  • [10]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艺术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俊冬.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项目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