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大幅上涨,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

劳动密集型大幅上涨,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

一、劳动密集型强劲飚升 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强[1](2017)在《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国家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游资的流动直接威胁着国家金融安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巨大,中国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国际游资如何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本论文着重分析国际游资的构成、特征与根源,构建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通过案例来分析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与金融安全需求之间的影响机理,认为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再传导至发展需求。中国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错综复杂的内外部金融安全环境,挑战大于机遇,虽然国内对国际游资严格的资本管制,但国际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资本市场、非法渠道大量流入国内,并呈现出流出迹象。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无序流动,首先冲击了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市场、经济和金融机构,对中国股市、外汇市场、实体经济、国际收支、银行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了金融安全发展需求中的金融监管有效性,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加大了中国金融监管的难度。针对目前国际游资对国家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中国要标本兼治,既要通过维护金融安全发展需求,提升抵抗国际游资风险的能力,又要维护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减轻或者避免国际游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整套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展需求和基本需求的战略选择和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政府实操具有借鉴意义。

李宁[2](2013)在《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研究 ——典型化事实、关联机理与对策思考》文中认为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推行贸易开放战略以来,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成绩斐然。而与此同时,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入,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分配格局日益失衡的局面。没有增长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没有公平的未来更是让人难以承受。因此,如何在贸易开放中客观地辨析收入分配失衡及其原因、并思考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当代尤为重要的课题之论文首先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我国贸易开放的制度安排、结构和绩效三个层面以及收入分配的失衡程度、历史变迁和国际比较三个视角出发归纳出我国贸易开放与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典型化事实以及时空共变现象。其次,论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贸易开放与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上述典型化事实进行了经验观察与检验,并梳理出二者就整体观而言存在显着的典型相关关系;以及贸易开放的结构特征是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贸易开放的绩效特征与要素收入分配是我国微观收入分配失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偏向型、渐进式的制度特征则是我国空间收入分配失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且我国空间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的内部关联机制。在上述经验研究结果的启示下,论文综合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均衡失业与搜寻成本理论以及贸易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劳动市场变迁、资本流动是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数量机制以及权力优势来影响我国宏观要素收入分配格局问题进行理论论证;并通过引入阿特金森指数,在社会福利理论基础上运用瓦尔拉斯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诠释了贸易开放导致我国微观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理论机理;论文进一步基于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复杂网络理论,运用随机方程、以及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和无标度原则,构建了一个路径依赖理论框架,尝试从空间聚集、规模经济的视角来论证和阐释了我国贸易开放是如何引发我国空间收入分配失衡,并出现路径依赖的原因。第四,在对我国国情与问题的经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论文将研究拓展到对同处于贸易开放大环境下的发达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的国别和历史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上,并得出同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不同的政策取向会产生不同收入分配结果的结论。最后,在上述所有内外部研究结论的启示下,论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别经验,根据丁伯根原则,提出了贸易开放转型期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问题需要通过实行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以及合理规划贸易战略布局来解决。惟有政策并重,才能在我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共赢,实现社会包容式发展。

马建威[3](2011)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勤(DTT)2010年末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交易数量看,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出现爆发式增长,交易总额达342亿美元,完成海外并购交易共143宗,平均每季度36宗。相比之下,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季度平均交易量仅为16宗。2011年4月,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发布报告称,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一轮指数级飙升的起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额有望高达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在美国50个州中的35个州拥有业务。但整体而言,中国仍是相对较小的对美投资者;在这方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与新西兰和奥地利相当。可见,与经济总量相比,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尚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企业需要全方位做好准备。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演进、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为核心和逻辑起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风险等角度深入探讨和总结造成并购绩效不显着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希望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演进及现状”部分。本章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和增长阶段,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海外并购绩效较差成功率低、海外并购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海外并购风险估计不足、缺乏文化整合经验、缺乏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人才、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并购目标认知存在偏差、海外并购中存在很多“暗礁”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部分。本章选用2007—2009年A股发生海外并购的21家企业作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认为市场对于并购公告的总体反应是消极的,海外并购并未能真正提升企业价值,相反在短期内降低了投资者预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战略”和“风险”两个方面,继而分别从战略和风险两个维度对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绩效视角的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研究”部分。本章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划分为公司层面上的企业战略、业务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和职能层面上的发展战略等三个层次。据此,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体系划分为四部分:整体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步骤的安排、局部战略重点的把握和战略措施的执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包括获取海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先进技术以及扩大企业规模等;战略步骤包括计划阶段、决策阶段、组织阶段和操作阶段等;战略重点包括并购战略选择的确定、目标企业的选择、谈判和并购后的整合等;战略措施包括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本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战略模式选择:合作性战略模式、进攻性战略模式和防御性战略模式。最后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流程进行了再设计: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流程。“基于绩效视角的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部分。本章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进行了重分类,主要包括战略风险、政治法律风险、文化风险、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管理涵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本章运用风险评估模糊测评法对兖州煤业澳洲并购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文化风险和战略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案例研究一中国上汽并购韩国双龙”部分。本章运用会计指标和事件研究法分别对上汽并购双龙的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启示:以战略为导向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为防范风险制定详细的并购整合计划、重视文化冲突和长期文化整合、重视提高自身的跨国并购管理能力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主要局限为:本文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为研究核心,以战略、风险为支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鲜有用这种方式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和评价。本文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和增长阶段,这种划分方式属首次。本文将全文的逻辑线“微化”到对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研究,以案例研究验证全文,这种安排也是一种尝试。绩效的内在价值,除了会计指标以外,还有诸如市场占有率、社会效益等指标,本文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于海外并购的研究,还有很多未涉及之处,例如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并购时机的选择、并购的经济后果尤其是税收影响等。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无疑将充实本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刘振环[4](2010)在《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历史演变》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演变过程的历史分析,研究美国是如何在贸易政策中实现国家利益和多元利益的平衡与发展。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矛盾运动的分析,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的选择过程和实施效果分析,揭示其贸易政策的思想渊源和现实逻辑,探索其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演变规律和政策取向,透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特点,正确认识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本理论指导,把美国贸易政策的产生、发展置于全球化的矛盾运动和美国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之中,从而展现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地位和世界角色。以制度演变,博弈理论和方法,思想与政策的印照,层次分析以及辨证分析等基本方法,展现美国贸易政策的运行机理,实现对美国贸易政策发展的辨证认识。论文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根源和动力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的矛盾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保有重商主义的政策理念,坚持互惠主义的核心原则,以各种政策形式实现益的平衡和扩张目的是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基本取向和规律。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的演变是利益结构、政治制度结构和产业结构矛盾运动过程;既有自由贸易和和保护贸易的对立统一,也有公平贸易的否定之否定;既充满了必然和偶然的历史因素,也是政策条件平衡与失衡的发展过程。

陈泰锋[5](2006)在《世界贸易体制的博弈论》文中提出本文的选题是“世界贸易体制的博弈论”,试图运用经济博弈论原理,结合WTO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体系、运作机制的特点,重点阐明“合作博弈是GATT/WTO确立和存在的制度基础”,及由此所派生的“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是现实中的世界贸易体制”、“WTO是世界各国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均衡解”、“WTO体制是一套实现合作博弈的制度性安排”等论观,并详细分析WTO这套独特的“游戏规则”确保实现成员之间合作博弈并取得福利改进的运作机制和途径。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在界定“世界贸易体制”内涵的前提下,从四大层面运用经济博弈理论对世界贸易体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第一个层面主要界定世界贸易体制的内涵;第二层面主要阐明世界贸易体制的博弈特征;第三个层面主要从产生、条款规则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来阐述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博弈;第四个层面利用案例分析进一步佐证世界贸易体制这套独特博弈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合作博弈是GATT/WTO确立和存在的制度基础”,由此所派生的主要结论是:作为现实中的世界贸易体制,WTO是世界各国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均衡解。WTO所创建的一套规则体系是约束各成员合作博弈的一套制度性安排。在这套制度框架约束下,WTO成员之间的多边博弈能够实现“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完美结合,且这种博弈均衡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并能持续发展壮大。对于中国来说,加入WTO并最终签订一揽子法律文件是中国同WTO成员博弈的必然结果。在WTO制度约束下,严格按照中国加入WTO承诺履行市场开放义务,这是中国参与WTO博弈的重要前提。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应在WTO多边博弈中担当“建设性角色”,这是维护WTO健康发展和广大发展中成员利益的基本方针。加入WTO后,中国不仅可以获得拥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积极参与制订有关游戏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在国际贸易战中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占有有利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WTO这一套严密的博弈规则来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制度创新,顺利完成体制转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李孟刚[6](2006)在《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经济学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其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的中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业经济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现有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一般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研究等四个方面。但是,我们研究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和政策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产业实践,也就是为了实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安全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于现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一条主线,产业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终极目的。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尽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实践中广受关注,但其在理论研究中却是被普遍忽视的。在很多论着中,产业安全往往被隐含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或被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中,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是对产业经济学框架的拓展和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构建产业安全理论、深入分析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完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机制,不仅有助于产业安全维护实践,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产业安全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经济研究工作的创新,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安全观的演变,并强调产业安全观的产生是安全观的最主要变化,是对经济安全观的重要补充。产业安全核心观的提出丰富了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的内涵。2、本论文在对现有产业安全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阐述了产业安全的特征、分类及影响因素等。本论文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了包括产业保护理论、产业损害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控制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五部分的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以期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3、为更深入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产业安全,本论文在以“传统国家安全理论——现代国家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产业安全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产业安全预警与维护”为研究路径的同时,又把产业安全放在较为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框架中进行剖析和观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安全研究路径。一方面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对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试图说明产业经济学解释产业安全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基于此种路径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等概

徐璋勇[7](2005)在《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运行方式的不同,现代经济可以划分为以物质产品运行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和以虚拟资本运行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问题,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在进行研究。然而,对虚拟经济增长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由于虚拟经济的起点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积累与扩张过程就是虚拟经济的增长过程。为此,本文对于虚拟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遵循虚拟资本的产生(制度分析)——虚拟资本的积累(扩张机制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结果(效应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的思路进行。通过分析谋求在理论上对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积累机制、经济效应、积累过度后出现的泡沫经济运行等问题做出说明;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两个实际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虚拟资本积累过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二是中国虚拟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显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由三部分,共7章构成。第1部分,即第1章,主要是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第2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2、3、4、5章;第3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6、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 第1章是“导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通过研究背景的介绍、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的述评及研究思路等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 第2章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思路,分析研究虚拟资本的特征、资本虚拟化的制度条件、虚拟资本积累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等。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虚拟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它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信用制度;虚拟资本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虚拟资本运动形成的虚拟经济正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运行方式。 第3章是“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借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资本制度的分析方法,首先界定了虚拟资本积累的两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根据虚拟资本的运行特征,可以将虚拟资本积累划分为虚拟资本积累Ⅰ和虚拟资本积累Ⅱ,其中虚拟资本积累Ⅰ指收入的虚拟资本化,即收入转化为虚拟资本的过程,虚拟资本积累Ⅱ指虚拟资本在市场上的价值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虚拟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过程;虚拟资本积累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包括货币供求、信

方凤玲[8](2005)在《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文中提出1997年底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短缺经济,而是商品供给过剩,库存不断增大,生产能力过剩,价格过度走低,平均利润率奇低。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内生增长的主要障碍,并使政府采取的启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对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社会经济大系统出发,采用调查与预测、结构功能分析、计量经济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特点、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章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经济指标和近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出发,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近两年虽有好转,但离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距离;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常态,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具有不同的特点。接着,探讨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分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部门的决策行为的基础上,说明各个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决策行为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微观基础。其次,探讨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政策原因。高积累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零通胀”政策、消费政策和固定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有效需求的不足。第三,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体制、制度原因。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法律制度、供求体制、投资体制、金融利率体制、民营企业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影响着我国的有效需求。第四,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其他原因。劳动力供给的长期过剩,国内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消极作用,还有世界经济持续下滑,东亚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影响着我国的有效需求状况。最后,提出我国治理有效需求不足应采取的对策。在货币政策上,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放松利率管制,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信贷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财政政策上,由民营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为主力拉动社会投资;用税收政策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加大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的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规范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培育信用消费市场和新的需求主体;由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并加快改革。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着重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政府和市场、平等和效率、货币、物价、经济之间、采取的措施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问题,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

张琳[9](2004)在《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饲料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饲料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饲料企业是饲料业的基本单位,只有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促进饲料业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做贡献。本文就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旨在阐明其发展现状、形成产业链的外在环境、内在要素,进而科学的评价其竞争力和选择发展模式。全文由导言和六个章节的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论述了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包括饲料产品的需求函数、需求弹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饲料企业成本,饲料市场的结构与竞争环境以及博弈论与饲料企业的竞争合作。第三章 饲料企业的国际比较在分析国际饲料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把我国饲料企业与美国、荷兰的饲料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美国饲料企业特点是:(1)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体化为主流;(2)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规模;(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严格的质量管理;(4)企业加强饲料的研究和开发。荷兰饲料企业的特点是:(1)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2)积极开发饲料资源;(3)实施产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我国饲料企业则是欠发达的,企业竞争力弱,表现为生产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饲料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不佳和饲料企业的单个规模小等等。 <WP=6>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对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一是饲料企业的产业链,包括农业及种植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四个产业。饲料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饲料企业系统内部之间,还是在系统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都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共同协调关系;二是饲料企业与畜产品、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关系。畜产品、水产品消费是拉动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饲料生产的主动轮,因此说,饲料业与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是我国饲料资源的的供给与需求。要满足随人口的增加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对于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如何合理、科学的利用资源,是饲料企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四是宏观环境。饲料企业竞争力往往还受到它所处的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加入WTO对饲料企业的影响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第五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素根据我国饲料企业的状况,本文认为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重要的内在要素有三,分别是产品、文化和组织。首先,我国饲料企业产品竞争力表现在饲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饲料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营销方式以及饲料产品的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其次,饲料企业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机械性总特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成为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在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中,出现了扁平化组织、柔性化组织、虚拟型组织等模式。最后,我国饲料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偏弱,或者没有系统的企业文化,包括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饲料公司;二是企业文化、营销文化和顾客文化三者严重割裂。为此,提升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途径有;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培育融合能力和建立快速应变能力等。第六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饲料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其市场表现是由众多潜在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它的评估,主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依据前章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要素,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将要素转换为可以进行评估操作的指标体系,具体有:企业战略管理能力(A)、企业核心技术能力(B)、企业核心产品的盈利能力(C)、组织能力(D)、市场竞争能力(E)、技术创新能力(F)、环境保护能力(G)、人力资源发展能力(H)及信息技术能力(K)等八大类。另一方面,通过比较,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设计的饲料企业<WP=7>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评分法对三家饲料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 提升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饲料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单一产品或业务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集中发展模式,在地域外延上扩大规模;具有某种生产经营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沿着产业链条纵向拓展;当饲料企业在某一行业的业务进入成熟期后,可采取多元化饲料企业集团发展模式来拓展新兴产业;此外,还可实施战略联盟。

王学真[10](2004)在《东亚地区汇率波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东亚地区各经济体货币的汇率波动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分析处于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各东亚国家和地区汇率波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引进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分析,并构思人民币在东亚地区汇率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依据。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等内容。正文分为五章:汇率波动理论及汇率制度;日元汇率波动的阶段性分析;亚洲“四小”汇率波动的比较分析;东盟主要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及其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及其区域意义。第一章,汇率波动理论及汇率制度。在回顾和综述汇率波动的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历程,提出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就国际汇率制度与国际货币本位、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本章是全文的理论铺垫部分,主要揭示了汇率波动与国际汇率制度变迁间的依存关系,提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以及各国和地区汇率制度选择与汇率波动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论点。第二章,日元汇率波动的阶段性分析。本文认为1971~1984年间日元的逐步升值与日本经济实力的急剧上升、巨额国际收支顺差、“石油危机”的不对称性影响、日本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日元的国际化、政府的政策选择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1985~1995年间的日元升值主要与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各国保护主义倾向的增强等因素有关;1995年以后的日元汇率波动与美日经济增长的反向变动、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美日经济政策的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等有关。通过对日元汇率波动的阶段性分析,主要揭示了经济增长在一国汇率波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政策选择、国际资本流动、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环境等内外因素在汇率波动中的作用。 <WP=5>第三章,亚洲“四小”汇率波动的比较分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四小”虽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方式却有所不同:其一,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基础不同。只有韩国和台湾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员,而香港和新加坡只不过是通过与英镑固定比价而间接与美元挂钩。其二,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时间长短不同。韩国从1945年到1980年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台湾从战后到1979年实行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香港从战后直至1972年实行英镑汇兑本位制,从1972年到1974年与美元挂钩,从1974年起实行自由浮动;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到1972年实行英镑汇兑本位制,从1972年到1973年间与美元挂钩,从1973年起就实行自由浮动。虽然该时期“四小”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但是它们的汇率也存在波动,而且各国汇率的波动程度不同,其中韩国的汇率波动频率最高、幅度也最大,台币在50年代也曾呈现弱贬值趋势,同期港币也有几次贬值,但主要是由于英镑的贬值所导致的,所以相对来说港币并没有贬值,而以新元的币值最为稳定。东亚金融危机后随着韩国经济的逐渐复苏,韩元兑美元逐渐上升;港币继续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兑美元比价基本上维持在7.8港币/美元的水平;台币汇率虽在短期中有所上升,但一直高于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并从2001年中开始再度陷入贬值之中;新元在危机以后虽然呈现微弱贬值的趋势,但在微调中走势一直比较平稳。“四小”汇率的不同走势不仅是不同汇率制度的体现,事实上与东亚金融危机后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四小”的汇率波动的比较研究发现,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汇率制度的变迁仍然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第四章,东盟主要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及其因素分析。通过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东盟主要国家汇率波动的考察,发现在汇率波动的众影响因素中,汇率制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汇率制度的选择决定着汇率波动的趋势;而汇率制度的变迁往往会导致汇率波动的出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选择适宜的汇率制度,谨慎地处置汇率制度的变迁,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制度安排的次佳选择是:由单一主要货币钉住汇率制转向货<WP=6>币篮子钉住制,对货币篮子实施动态调整;根据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管理模型,制定各国汇率波动的区间。第五章,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及其区域意义。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波动相比,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出一个稳态的发展趋势。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本因素是其汇率制度的选择;同时,同期中国高速、优质的外向型经济增长也对汇率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和坚定实施,也是其摆脱地区货币危机和内部经济紧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间政策协调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而货币领域的合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全球的区域货币合作中,东亚地区虽然迄今无所作为,但经历二十世纪末的金融危机以后,无论从主观态度上、还是从客观意义上都迫切地希望解决货币汇率的稳定性问题。人民币自1994年1月1日并轨以来,其汇率经受了各种冲击,始终保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也逐渐为东亚其他各经济体认可和接受。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重新评价人民币在地区汇率稳定乃至经济增长

二、劳动密集型强劲飚升 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密集型强劲飚升 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化(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努力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游资与金融安全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的内涵特征界定及流动渠道分析
        一 国际游资的含义及来源
        二 国际游资的表现特征
        三 国际游资的流动渠道
    第二节 国际游资形成的根源分析
        一 国际游资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 国际游资形成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构建
        一 金融安全与国际关系之解读
        二 金融安全概念研究评述
        三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
        四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衡量标准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金融危机为例
        一 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二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
    小结
第二章 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外部环境解析
        一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外部环境
        二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环境
    第二节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流动渠道探析
        一 经常项目渠道
        二 资本与金融项目渠道
        三 投资市场渠道
        四 非法渠道
    第三节 国际游资流动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现状
        二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QFII的扩容增加股市投机氛围
        二 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导致股市巨幅波动
        三 国际游资的羊群行为会诱发金融危机
    第二节 国际游资动对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加剧外汇储备波动
        二 国际游资冲击外汇汇率
        三 国际游资对外汇制度形成挑战
    第三节 国际游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诱发通货膨胀
        二 国际游资外逃挤重创实体经济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导致双顺差趋势
        二 国际游资外逃加剧误差与遗漏项目扩大
        三 国际游资对资本项目开放形成挑战
    第五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研究
        一 通过汇率变动加剧银行经营风险
        二 通过货币供给渠道影响银行业稳定
        三 通过资产价格变动加剧银行业经营风险
    第六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监管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
        二 国际游资加剧金融监管难度
    小结
第四章 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一 维护发展需求对提升抵御国际游资风险能力贡献度分析
        二 在G20框架下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
        三 发挥中国在创建国际金融组织的主导作用
        四 合理调控外储、扩宽境外筹资渠道、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五 在G20框架下加强对国际游资的全球监管合作
        六 加强对国际游资区域和双边金融监管合作
        七 建立国家层次的金融混业监管
    第二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 严控QFII加强股市去杠杆和上市公司治理
        二 优化汇率弹性和货币组合引入“托宾税”加强预期引导
        三 全面采取限售措施严控国际游资在房地产市场外逃
        四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五 内外兼修提升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六 完善反洗钱法规加大反洗钱力度
        七 健全国际游资预警监控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研究 ——典型化事实、关联机理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提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3.3 内容结构安排
    1.4 重要概念及有关数据、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1.4.1 关于收入分配、贸易开放的界定
        1.4.2 关于数据来源和指标的选取与测度
    1.5 本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3 本文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综述
        2.1.1 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历史梳理
        2.1.2 收入分配经验研究的综述
    2.2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综述
        2.2.1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研究进展
        2.2.2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经验研究综述
    2.3 我国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
        2.3.2 贸易开放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2.3.3 贸易开放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经验研究综述
    2.4 文献研究适用性与我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3 我国贸易开放的典型化事实
    3.1 渐进式的贸易开放制度安排
        3.1.1 贸易开放早期我国偏向型的制度安排(1978-1991)
        3.1.2 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贸易开放的制度调整(1992-2002)
        3.1.3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方位贸易开放的制度安排(2003-今)
    3.2 多元异质化的贸易开放结构变迁
        3.2.1 我国外资、外贸发展的空间异化和聚集
        3.2.2 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变迁
        3.2.3 我国贸易模式多元化
        3.2.4 贸易参与主体多元化
    3.3 复杂多样的贸易开放绩效表现
        3.3.1 我国外资、外贸的发展规模
        3.3.2 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绩效表现
        3.3.3 基于贸易条件的绩效表现
4 贸易开放进程中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典型化事实
    4.1 当前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程度
        4.1.1 当前我国宏观层面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
        4.1.2 我国当前微观层面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
    4.2 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历史变迁
        4.2.1 我国宏观层面收入分配失衡的历史变迁
        4.2.2 我国微观层面收入分配格局的阶段性变化
    4.3 基于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市场特征以及贫困问题的国际比较
        4.3.1 基于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
        4.3.2 基于劳动市场的国际比较
        4.3.3 基于贫困问题的国际比较
5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经验观察
    5.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法的我国贸易开放与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整体经验观察
        5.1.1 基于整体观的典型相关分析法
        5.1.2 贸易开放与我国收入分配的典型相关分析
    5.2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贸易开放与多维收入分配失衡内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
        5.2.1 基于解构视角下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5.2.2 基于宏观层面的我国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3 基于微观层面的我国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3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我国贸易开放与空间收入分配失衡的经验观察
        5.3.1 关于我国贸易开放与空间收入分配格局变迁间关联度的经验观察
        5.3.2 基于非参数相关度的路径依赖检验
        5.3.3 我国空间收入分配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经验研究
6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理论分析
    6.1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6.1.1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新古典标准范式
        6.1.2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宏观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均衡分析
        6.1.3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微观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均衡分析
    6.2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6.3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系统动态分析
        6.3.1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演化机理
        6.3.2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空间收入分配失衡路径依赖的成因分析
7 贸易开放视角下有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国别观察与经验启示
    7.1 不同福利模式下发达国家的国别观察与经验启示
        7.1.1 与福利税收制度设计有关的政策比较
        7.1.2 劳动市场政策比较
        7.1.3 贸易开放背景下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观察与思考
    7.2 不同历史时期拉美国家的国别观察与经验启示
        7.2.1 与福利税收制度设计有关的国别经验
        7.2.2 劳动市场政策方面的国别经验
        7.2.3 贸易开放背景下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观察与思考
8 贸易开放条件下改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对策思考
    8.1 复杂环境、政策约束与外部性
    8.2 丁伯根原则与改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的政策选择
        8.2.1 丁伯根原则
        8.2.2 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确定
    8.3 贸易开放条件下改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的政策设计
        8.3.1 积极的劳动市场措施
        8.3.2 完善的福利制度安排
        8.3.3 合理的贸易战略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创新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
        三、不足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概览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概览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涵义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海外并购文献综述
        一、海外并购动因研究文献综述
        二、海外并购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三、海外并购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四、海外并购风险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演进及现状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
        二、第二阶段:准备阶段(1993—2001)
        三、第三阶段:起步阶段(2002—2006)
        四、第四阶段:增长阶段(2007—)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介绍
    第二节 海外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二、实证检验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研究结论
        二、分析
第五章 基于绩效视角的海外并购战略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的层次分析
        一、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二、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的层次
        三、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体系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步骤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重点
        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措施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SWOT分析及战略模式选择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五、战略模式选择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选择
        一、区位选择策略
        二、产业选择策略
        三、并购目标选择策略
        四、并购价格制定策略
        五、融资模式选择策略
        六、支付方式选择策略
        七、并购整合策略
    第五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措施
        一、对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
        二、企业应对海外并购的策略
    第六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流程设计
        一、并购前的规划阶段
        二、并购的实施阶段
        三、并购后的整合阶段
第六章 基于绩效视角的海外并购风险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概述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类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
        一、海外并购风险识别
        二、海外并购风险评估
        三、海外并购风险控制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
        一、政治风险防范
        二、法律风险防范
        三、财务风险防范
        四、文化风险防范
        五、战略风险防范
第七章 案例研究—中国上汽并购韩国双龙
    第一节 案例介绍
        一、并购双方介绍
        二、并购整合过程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长期绩效分析
        二、短期绩效分析
        三、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第三节 启示
        一、尽职调查以并购战略为指针
        二、并购整合以风险防范为导向
        三、文化整合以缓解文化冲突起点
        四、并购活动以提高管理能力为基础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美国贸易政策历史变迁的研究状况
        1.2.2 关于美国贸易政策的专题性研究状况
        1.2.3 美国贸易政策研究的基本特征
    1.3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1.3.1 美国贸易政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1.3.2 美国贸易政策的分析框架
        1.3.3 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分期
    1.4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创新
    1.5 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的理论
        1.5.2 研究的视角
        1.5.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美国贸易政策的确立与高关税政策的形成(1776-1933)
    2.1 近代工业化背景下美国贸易政策的发展
        2.1.1 独立战争时期的贸易政策
        2.1.2 独立战争后到南北战争的贸易政策
        2.1.3 南北战争时期到罗斯福新政前的贸易政策
    2.2 贸易保护、贸易自由的思想演化与政策对垒
        2.2.1 贸易保护的思想发展与工业化历程
        2.2.2 自由贸易的理论与现实
        2.2.3 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政策的对垒
    2.3 美国贸易政策选择的背景及实施效果
        2.3.1 早期工业发展背景下的贸易政策
        2.3.2 南北战争和工业化背景下的贸易政策
        2.3.3 贸易保护政策与美国的发展
第3章 美国贸易政策的转折与自由贸易的发展(1934-1974)
    3.1 大危机后美国贸易政策的转折
        3.1.1 贸易政策转折的背景
        3.1.2 转向自由贸易的政策
        3.1.3 战时贸易政策
    3.2 二战后美国自由贸易战略的推动
        3.2.1 自由贸易战略的启动
        3.2.2 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失败与关贸总协定的成功
    3.3 自由贸易政策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3.4 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评价
        3.4.1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3.4.2 自由贸易政策的有限性
        3.4.3 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4章 美国贸易政策的变革与公平贸易的主导(1974-2009)
    4.1 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4.1.1 公平贸易政策的缘起
        4.1.2 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形成
        4.1.3 美国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
    4.2 “公平贸易”下的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
        4.2.1 贸易保护政策形式的变革
        4.2.2 贸易保护政策的特点和趋势
        4.2.3 自由贸易政策的新发展
    4.3 “公平贸易”下美国贸易政策的特征
        4.3.1 公平贸易政策措施体系完整、功能强大
        4.3.2 出口贸易自由与进口贸易保护的双重标准
        4.3.3 贸易政策的博弈优势更加突出
第5章 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辩证分析
    5.1 “自由”与“保护”矛盾中的互惠思想
    5.2 贸易政策的平衡与失衡
        5.2.1 政治失衡与贸易政策的变化
        5.2.2 全球扩张与与贸易政策的平衡
        5.2.3 多边贸易、区域贸易和双边贸易政策的互动
    5.3 美国贸易政策的必然和偶然
        5.3.1 国内政治制度的逻辑
        5.3.2 国内经济政策的制约
        5.3.3 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5.4 新问题、新思考
        5.4.1 电子商务、人文化倾向与非贸易利益
        5.4.2 金融危机后的新变化
        5.4.3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5)世界贸易体制的博弈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博弈论:演进、基本概念及效率
    第一节 博弈思想及其演进
        一、博弈思想溯源
        二、从博弈思想到博弈论
        三、博弈论的经济学应用和演进
    第二节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一、博弈的基本要素
        二、博弈的类型划分
        三、博弈论的创新与发展:进化博弈、双层博弈与协调博弈
    第三节 纳什均衡的效率:帕累托最优的改进
        一、纳什均衡及其多重性
        二、纳什均衡的效率分析
        三、纳什均衡的改进: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四、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机制分析
第三章 世界贸易体制:内涵、产生与博弈特征
    第一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界定
        一、国际体制的概念
        二、国际体制的形成
        三、国际组织与国际体制
        四、多边贸易体制:现实中的世界贸易体制
    第二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博弈论的规范分析
        一、世界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自由贸易理论
        二、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从摆脱“囚徒困境”说起
        三、世界贸易体制产生的博弈过程:从GATT 到WTO
    第三节 世界贸易体制制度安排中的博弈
        一、世界贸易体制下的博弈制度安排
        二、世界贸易体制博弈制度安排的运作机理
        三、世界贸易体制博弈制度安排的特点
    第四节 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
        一、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基本要素
        二、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层次划分
        三、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特点
第四章 世界贸易体制:博弈模型解释与验证
    第一节 贸易得益的经济学分析
        一、贸易得益的来源
        二、机会成本不变情况的贸易得益
        三、机会成本递增情况的贸易得益
        四、国际贸易的动态得益
    第二节 关税保护与国民福利
        一、关税保护的成本与收益
        二、关税保护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关税保护与世界福利
        四、关税保护的效率分析
    第三节 互惠贸易协定的福利改进:博弈模型验证
        一、关税博弈的图解分析
        二、纳什均衡关税的求解
        三、互惠的关税削减与福利改进
        四、贸易协定的强制执行与重复博弈
    第四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博弈模型解释
        一、模型构建
        二、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降低协定的执行成本
        三、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降低达成协定的成本
第五章 世界贸易体制的条款规则:博弈分析
    第一节 互惠:合作博弈的核心
        一、互惠原则的含义
        二、互惠原则的政治经济学
        三、WTO 中的互惠原则
        四、互惠原则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二节 非歧视:多边博弈的基石
        一、非歧视原则的历史溯源
        二、非歧视原则的含义与实质
        三、WTO 中的非歧视原则
        四、非歧视原则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六章 世界贸易体制的运行机制:博弈分析
    第一节 谈判机制:博弈规则的驱动力
        一、世界贸易体制中的谈判机制
        二、世界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博弈分析
        三、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多边谈判:多哈发展议程及其谈判前景
        四、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加入谈判:以中美加入WTO 谈判为例
    第二节 争端解决机制:博弈的“触发器”
        一、世界贸易体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博弈分析
        二、世界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的运作
        三、世界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四、世界贸易体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实践分析
    第三节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博弈的监督机制
        一、世界贸易体制中的政策审议机制:博弈分析
        二、世界贸易体制中政策审议机制的运作
        三、世界贸易体制中政策审议机制的特点
        四、世界贸易体制中的政策审议机制:实践分析
第七章 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博弈:案例分析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的博弈分析
        一、乌拉圭回合的博弈成果
        二、乌拉圭回合的博弈收益:模型预测
        三、乌拉圭回合博弈收益的分配
    第二节 发达成员的博弈:以美国为例分析
        一、美国全球战略与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
        二、美国在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博弈地位:霸权与特权
        三、世界贸易体制内力量的变动对美国博弈地位的影响
    第三节 发展中成员的博弈:以中国为例分析
        一、中国加入WTO 谈判历程: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博弈
        二、中国在WTO 中的博弈实践:“入世”五年回顾与总结
        三、中国加入WTO 的博弈收益:“入世”五年经济效应评估
        四、中国在WTO 中的博弈定位:建设性角色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WTO 成员运用博弈的基础
        一、政治上的认同
        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四、经济实力的较量
        五、对外发展战略的确立
        六、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内容的调整
        七、谈判者的能力、素质与技巧
    第二节 WTO 成员运用博弈对中国的启示
        一、反复博弈决定中国“复关”/“入世”谈判的长期性
        二、“入世”法律文件是中国与谈判方博弈的结果
        三、运用博弈水平的提高使中国“入世”整体得失平衡
        四、博弈结果转变成现实依靠中国自身的努力
        五、“入世”后中国需要不断提高运用博弈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后记

(6)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产业安全理论的意义
        1.1.1 研究产业安全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产业安全的实践意义
        1.1.3 研究产业安全的现实意义
    1.2 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背景
        1.2.1 国外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逻辑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3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4 案例研究方法
2. 安全观的演变
    2.1 安全与安全观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安全观
    2.2 传统国家安全观
        2.2.1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2.2.2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特点
        2.2.3 外部因素与传统国家安全观
    2.3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2.3.1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界定
        2.3.2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2.3.3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特征
        2.3.4 内部因素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2.3.5 传统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比较
    2.4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2.4.1 国家经济安全观的形成
        2.4.2 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
        2.4.3 国外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综述
        2.4.4 国内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综述
        2.4.5 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2.4.6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的发展
    2.5 产业安全观
        2.5.1 产业安全观形成的背景
        2.5.2 产业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地位
        2.5.3 开放市场下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
3. 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
    3.1 产业安全的界定
        3.1.1 产业与产业分类
        3.1.2 产业安全的涵义
        3.1.3 产业安全及其相关关系
    3.2 产业安全的基本特征
    3.3 产业安全的分类
    3.4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3.4.1 基于内外因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产业安全的理论模型
4. 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
    4.1 产业保护理论
        4.1.1 产业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4.1.2 产业保护的界定
        4.1.3 产业保护的分类
        4.1.4 产业保护的效果
        4.1.5 开放市场条件下的产业保护理论
    4.2 产业损害理论
        4.2.1 产业损害的界定
        4.2.2 产业损害的成因
        4.2.3 产业损害调查
        4.2.4 产业损害幅度的测算
        4.2.5 产业损害的维护
        4.2.6 产业损害理论内涵
    4.3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4.3.1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4.3.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4.3.3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4.3.4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4.3.5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阶段
        4.3.6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
        4.3.7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内涵
    4.4 产业控制理论
        4.4.1 产业控制理论综述
        4.4.2 产业控制力的界定
        4.4.3 产业控制的基本内容
        4.4.4 产业控制理论内涵
    4.5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4.5.1 产业安全评价
        4.5.2 产业安全预警
5.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产业安全分析
    5.1 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组织安全
        5.1.1 产业组织理论
        5.1.2 产业组织安全
    5.2 产业结构理论与产业结构安全
        5.2.1 产业结构理论
        5.2.2 产业结构安全
    5.3 产业布局理论与产业布局安全
        5.3.1 产业布局理论
        5.3.2 产业布局安全
    5.4 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安全
        5.4.1 产业政策
        5.4.2 产业政策安全
6.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6.1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6.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6.3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6.3.1 产业环境评价
        6.3.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6.3.3 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6.3.4 产业控制力评价
    6.4 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6.5 产业安全预警
7. 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7.1 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
        7.1.1 中国纺织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7.1.2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7.1.3 中国纺织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1.4 中国纺织产业控制力评价
        7.1.5 中国纺织产业安全度估算
    7.2 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7.2.1 有关问题的处理
        7.2.2 中国三大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7.2.3 中国三大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2.4 中国三大产业控制力评价
        7.2.5 中国三大产业安全度估算
    7.3 中国各主要产业安全度的估算
        7.3.1 中国各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7.3.2 中国各主要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3.3 中国各主要产业控制力评价
        7.3.4 中国各主要产业安全度估算
    7.4 基于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和政策安全的实证分析
        7.4.1 中国产业组织安全现状及维护
        7.4.2 中国产业结构安全现状及维护
        7.4.3 当前中国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7.4.4 中国产业政策安全现状及解决途径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8.1.2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8.1.3 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体系
        8.1.4 产业安全的涵义
        8.1.5 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企业安全
        8.1.6 产业安全与产业开放
        8.1.7 产业安全与产业保护
        8.1.8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8.1.9 产业组织安全
        8.1.10 产业结构安全
        8.1.11 产业布局安全
        8.1.12 产业政策安全
        8.1.13 产业安全理论体系
        8.1.14 产业保护理论
        8.1.15 产业损害理论
        8.1.16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8.1.17 产业控制理论
        8.1.18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8.1.19 产业安全理论模型
        8.1.20 基于数量模型法的产业安全预警模型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及获得的奖励
致谢

(7)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
    2.1 虚拟资本的分类及其虚拟性分析
        2.1.1 虚拟资本的分类
        2.1.2 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分析
        2.1.3 虚拟资本的特征分析
    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及分析
        2.2.1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
        2.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3 虚拟资本的历史发展
        2.3.1 虚拟资本发展的进程分析
        2.3.2 虚拟资本发展的量变分析
        2.3.3 虚拟资本发展中的质变分析
第3章 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
    3.1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1.1 马克思有关资本积累问题的一般论述
        3.1.2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2 虚拟资本积累的机制分析
        3.2.1 虚拟资本原始积累的动因分析
        3.2.2 虚拟资本积累的过程分析
    3.3 影响虚拟资本积累的因素分析
        3.3.1 金融创新与虚拟资本积累
        3.3.2 金融自由化与虚拟资本积累
        3.3.3 国际资本流动与虚拟资本积累
第4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效应分析
    4.1 企业成长效应
        4.1.1 企业成长及其理论解释
        4.1.2 虚拟资本积累与企业成长的一般分析
        4.1.3 虚拟资本及其积累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中的特殊贡献分析
    4.2 投资扩张效应
        4.2.1 投资扩张效应的内涵及理论诠释
        4.2.2 投资扩张效应的产生机理
        4.2.3 投资结构调整效应
    4.3 财富效应
        4.3.1 财富效应的内涵界定
        4.3.2 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理论分析
        4.3.3 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4.3.4 影响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发挥的因素
    4.4 货币政策效应
        4.4.1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4.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
        4.4.3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果
        4.4.4 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模型解释
第5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
    5.1 经济泡沫及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1.1 经济泡沫的理论界定
        5.1.2 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2 经济泡沫的形成及泡沫经济的运行过程分析
        5.2.1 金融泡沫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
        5.2.2 金融泡沫形成的市场因素分析
        5.2.3 金融泡沫形成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因素分析
        5.2.4 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的演化过程分析
        5.2.5 泡沫及泡沫经济运行的系统分析
    5.3 经济泡沫存在的效应分析
        5.3.1 过度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
        5.3.2 适度经济泡沫的正面效应
    5.4 经济泡沫度的测量
        5.4.1 基础价值测度法
        5.4.2 市盈率法
        5.4.3 金融相关比率法
    5.5 泡沫临界值的判定
        5.5.1 对现有泡沫度临界值判定方法的述评
        5.5.2 泡沫临界值测度的新尝试——泡沫膨胀率判定法
第6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中国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6.1.1 传统金融结构对经济高增长的制约:虚拟资本产生的迫切性
        6.1.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虚拟资本产生的可行性条件
        6.1.3 金融活动高度集中于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催生了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出现
        6.1.4 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6.1.5 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解除了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思想禁锢
    6.2 中国虚拟资本增长及其结构变迁的实证描述
        6.2.1 虚拟资本总量的增长及其结构变迁
        6.2.2 虚拟资本个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6.2.3 虚拟资本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6.3 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检验方法:多变量协整检验法简介
        6.3.2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财富效应检验
        6.3.3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货币政策效应检验
        6.3.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6.3.5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投资扩张效应检验
        6.3.6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3.7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要总结
    6.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效应有限的原因探析
        6.4.1 虚拟资本积累的规模小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发挥
        6.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失衡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4.3 片面强调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定位偏差导致一系列制度扭曲
        6.4.4 股权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6.4.5 多方利益矛盾与冲突使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
第7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扩张的战略选择
    7.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急需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7.1.1 对传统的财富观和财富创造理论的创新
        7.1.2 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
    7.2 辩证评价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
        7.2.1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辩证评价
        7.2.2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反思与纠正
    7.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7.3.2 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3 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4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7.4 股权结构优化中的全流通问题
        7.4.1 全流通试点及其社会反响的简要回顾
        7.4.2 全流通方案及其简要评价
        7.4.3 全流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个认识问题
    7.5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规范化
        7.5.1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规范
        7.5.2 股票退市制度规范
        7.5.3 监管制度规范
    7.6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化与风险控制
        7.6.1 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7.6.2 虚拟资本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及中国的现实障碍
        7.6.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骤与风险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summary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1.2.2 IS-LM模型
        1.2.3 货币供应量不足理论
        1.2.4 实际需求和投资的外生性下降理论
        1.2.5 债务紧缩理论
        1.2.6 “流动性陷阱”理论
        1.2.7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3 研究内容、方法、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
第2章 有效需求不足状况的出现
    2.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2.1.1 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1.2 90年代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
        2.1.3 近期经济回升的性质
        2.1.4 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2.2 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1 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3 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第3章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
    3.1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决策基础
        3.1.1 中央银行的决策行为
        3.1.2 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
        3.1.3 企业的决策行为
        3.1.4 个人的决策行为
    3.2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政策原因
        3.2.1 高积累政策
        3.2.2 货币政策
        3.2.3 “稳定物价—零通胀”政策
        3.2.4 消费政策
        3.2.5 固定汇率政策
    3.3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体制制度原因
        3.3.1 产权制度
        3.3.2 分配制度
        3.3.3 工资制度
        3.3.4 法律制度
        3.3.5 产权制度
        3.3.6 投资体制
        3.3.7 金融体制
        3.3.8 利率体制
        3.3.9 民营企业机制
        3.3.10 市场经济体制
    3.4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其他原因
        3.4.1 国内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3.4.2 消费倾向的变化
        3.4.3 三农问题的压力
        3.4.4 心理原因
        3.4.5 政府的需求管理
        3.4.6 外部原因
第4章 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对策
    4.1 货币政策
        4.1.1 实施货币政策遇到的困境
        4.1.2 采取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4.2 财政政策
        4.2.1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
        4.2.2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边界
        4.2.3 财政政策内容的调整
        4.2.4 注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4.2.5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4.3 经济体制改革
        4.3.1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4.3.2 规范民营企业
        4.3.3 调整产业结构
        4.3.4 金融体系合理化
        4.3.5 消费政策的转变
        4.3.6 培育新的需求主体
        4.3.7 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并加快改革
    4.4 对外贸易政策
        4.4.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分析
        4.4.2 引进外资,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4.4.3 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
        4.4.4 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
    4.5 正确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4.5.1 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4.5.2 必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4.5.3 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4.5.4 解决好就业问题
        4.5.5 解决好采取的措施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4.5.6 正确处理货币、物价、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5章 总结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论文的成果与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主要字符代表含义总结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后记

(9)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1.2.1 研究对象的内涵
        1.2.2 研究对象的外延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
    2.1 需求与企业竞争力
        2.1.1 需求函数与需求法则
        2.1.2 需求的价格弹性
        2.1.3 消费者剩余
    2.2 总收益和边际收益
        2.2.1 总收益
        2.2.2 边际收益
    2.3 企业成本
        2.3.1 总成本函数
        2.3.2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2.3.3 沉没成本与市场退出
        2.3.4 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4 市场结构与竞争环境
        2.4.1 完全竞争市场
        2.4.2 垄断竞争市场
        2.4.3 行业竞争程度
        2.4.4 产品差异
    2.5 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2.5.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5.2 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第三章 我国饲料企业的国际比较
    3.1 国际饲料业发展趋势
        3.1.1 国际饲料业生产情况
        3.1.2 国际饲料业发展预测
    3.2 以规模化为主导的美国饲料企业
        3.2.1 美国饲料企业的环境分析
        3.2.2 美国饲料企业的特点
    3.3 以科技为主导的荷兰饲料企业
        3.3.1 荷兰饲料企业的环境分析
        3.3.2 荷兰饲料企业的特点
    3.4 欠发达的我国饲料企业
        3.4.1 饲料业发展历程
        3.4.2 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状况
    3.5 美国、荷兰饲料企业的发展的启示
        3.5.1 延长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
        3.5.2 加强饲料企业的科研工作
        3.5.3 积极推行先进的管理技术
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
    4.1 饲料企业的产业链
        4.1.1 农业及种植业
        4.1.2 畜牧业
        4.1.3 畜产品加工业
        4.1.4 水产品加工业
    4.2 饲料企业与畜产品、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关系
        4.2.1 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状况
        4.2.2 我国人口增长对畜产品需求的预测
    4.3 我国的饲料资源供给与需求
        4.3.1 与饲料相关的资源状况
        4.3.2 饲料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4.4 宏观环境
        4.4.1 加入WTO对饲料企业的影响
        4.4.2 各项政策法规对饲料企业的影响
第五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素
    5.1 饲料产品竞争力
        5.1.1 饲料产品在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5.1.2 饲料企业产品竞争力
    5.2 饲料企业组织竞争力
        5.2.1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原因及原则
        5.2.2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5.2.3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案例
    5.3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
        5.3.1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5.3.2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显现
        5.3.3 饲料企业文化状况
        5.3.4 提升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途径
第六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系统性原则
        6.1.3 可操作性原则
        6.1.4 多目的性原则
    6.2 指标体系内容
        6.2.1 以财务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
        6.2.2 侧重点不同的指标体系
        6.2.3 饲料企业指标体系的确定
    6.3 饲料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6.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选定
第七章 提升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7.1 集中发展战略
        7.1.1 集中发展战略
        7.1.2 集中发展模式的特点
        7.1.3 我国饲料企业集中发展战略模式案例
    7.2 多元化战略模式
        7.2.1 多元化战略模式的含义及分类
        7.2.2 多元化战略的经济意义
        7.2.3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7.2.4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原则
        7.2.5 我国饲料企业多元化模式的案例
    7.3 一体化战略模式
        7.3.1 一体化战略的含义和分类
        7.3.2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经济意义
        7.3.3 我国饲料企业一体化战略模式的案例
    7.4 战略联盟
        7.4.1 战略联盟的内涵
        7.4.2 实施战略联盟的原因
        7.4.3 战略联盟的分类
        7.4.4 饲料企业发展联盟的经济意义
        7.4.5 战略联盟的风险
        7.4.6 饲料企业的战略联盟案例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东亚地区汇率波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汇率波动理论及汇率制度
    第一节 汇率波动理论综述
        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
        二、 利率平价理论
        三、 汇率的弹性分析理论
        四、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扩展
        五、 汇率目标区理论
        六、 货币危机理论
        七、 货币替代的汇率理论
        八、 粘性价格的货币汇率理论
        九、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第二节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一、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三、 牙买加会议后多元化的国际汇率制度
        四、 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稳定汇率
    第三节 国际汇率制度与国际货币本位
        一、 国际货币本位
        二、 两种汇率制度的置换选择
第二章 日元汇率波动的阶段性分析
    第一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日元汇率
        一、 1美元=360日元形成的背景
        二、 汇率稳定的原因
    第二节 1971~1984年逐步上升的日元汇率
        一、 日元升值过程
        二、 日元逐步升值的原因
    第三节 1985~1995年的日元汇率
        一、 升值背景
        二、 1985~1995年日元汇率的变动过程
        三、 日元汇率上升的原因
    第四节 1995~2001年以来日元汇率的下跌及原因分析
        一、 日元贬值的历程
        二、 日元贬值的因素分析
    第五节 2002年至今日元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
        一、 日元汇率走势
        二、 日元升值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亚洲“四小”货币汇率波动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四小”货币汇率波动
        一、 韩国金融制度的建立及韩元汇率变动
        二、 香港汇率制度的沿革
        三、 台湾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台币汇率变动
        四、 新加坡的汇率制度变革与汇率变动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亚洲“四小”的汇率波动
        一、 韩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及韩元汇率波动
        二、 香港汇率制度的变迁与港币的汇率变动
        三、 台湾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台币汇率波动
        四、 新加坡元汇率波动的经济制度分析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亚洲“四小”的汇率波动
        一、 经济增长促进韩元币值回升
        二、 经济复苏与联系汇率制度稳定港币币值
        三、 经济增长缓慢导致台币汇率下跌
        四、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维系了新元的相对稳定
第四章 ? 东盟主要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及其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东盟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与汇率波动
        一、 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制度的变迁
        二、 东盟主要国家的双边汇率制度与汇率波动
        三、 东盟主要国家货币危机形成中的制度因素
        四、 基本结论
    第二节 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变动趋势分析
        一、 印尼卢比
        二、 马来西亚林吉特(马元)
        三、 菲律宾比索
        四、 泰铢
    第三节 影响东盟主要国家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 印度尼西亚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二、 马来西亚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三、 菲律宾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四、 泰国汇率制度变迁及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的次佳选择
        一、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选择:一种次佳观点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及其区域意义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人民币汇率
        一、 旧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其特点(1949~1955)
        二、 改革前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特点(1955~1979)
        三、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民币汇率波动
        四、 向市场汇率过渡的人民币汇率(1994~)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和中长期汇率走势预期
        二、 高速优质的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三、 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第三节 人民币与东亚地区的汇率稳定
        一、 区域货币合作--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二、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基本设想
        三、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对中国的积极效应
        四、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对中国的负面效应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劳动密集型强劲飚升 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于志强. 暨南大学, 2017(05)
  • [2]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研究 ——典型化事实、关联机理与对策思考[D]. 李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10)
  • [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D]. 马建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4]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历史演变[D]. 刘振环. 吉林大学, 2010(09)
  • [5]世界贸易体制的博弈论[D]. 陈泰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3)
  • [6]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D]. 李孟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7]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 徐璋勇. 西北大学, 2005(03)
  • [8]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D]. 方凤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3)
  • [9]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D]. 张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10]东亚地区汇率波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 王学真.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劳动密集型大幅上涨,资本技术密集型一路下跌 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