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的审美探索

高等数学教学的审美探索

一、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美学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夏峻嵩[1](2020)在《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技术层面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探讨,是当前建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未来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以工程哲学作为理论指引,勾勒并还原技术背景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和演绎路径和轨迹,深入探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反传统、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现象,并且归纳和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规律和建筑特性。论文研究的主线和脉络: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演化发展和异化拓展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围绕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对目前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最终回归到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本体结构技术的解析。论文建立了依托工程哲学理论作为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崭新的结构技术视角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加以重新解读和诠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创新、技术演化和以及基于技术的形态异化的深度解构分析,推演了小型试验型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同时论证及强化了结构主导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了以结构技术驱动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设计实践发展若干可行的途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背景理论及相关工程哲学理论,并提取了核心要素作为论文研究的支撑;分析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及本质形态,从结构的基本构成分析、建构以及重构等角度明晰了小型试验性建筑演进的基本逻辑;从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对应的历史观、自然观和实践观的角度,剖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提出了一种以结构整合作为设计主导的小型建筑的试验性方向;从工程哲学的本体论角度,用结构构件的还原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型试验性建筑的体系整合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哲学背景下清晰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体系,并为小型试验型建筑的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及具体技术实现策略。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通过从工程哲学的视角以结构整合的设计方法对小型试验性建筑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结构为先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强化结构作为建筑形态、空间的主体控制要素,对国内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较明确的方向建议,促进国内设计方法研究的逐步更新,最终实现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全文约29.57万字,其中正文部分26.07万字,引用和注释部分3.5万字,图219幅,表格5张

钟彩丽[2](2019)在《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款式是影响服装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称性是款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服装的感知消费中,款式的对称性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学者对对称性评价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其中涉及服装款式对称性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仅仅探索了服装款式对称性的审美感知评价,并没有进一步探究其描述性感知评价、偏爱性感知评价及其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运用行为和脑电测试技术,探索服装款式对称性不同感知评价的行为和脑机制。围绕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两个实验进行测试。实验一采用行为研究手段,以不同对称等级的三维服装轮廓、结构线、装饰部件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进行测试,探索服装款式对称性对服装描述性感知评价、评估性感知评价的影响,以及描述性感知评价与评估性感知评价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进一步探索服装款式对称性的描述性感知评价和评估性感知评价在脑机制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服装款式不同部位的描述性感知评价均存在一定误差。其中,结构线对称感知评价误差率最大,装饰部件对称感知评价误差率最小,反映出结构线对称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2)服装款式的对称程度对评估性感知评价影响的主效应显着,服装款式越对称越美、越被喜欢。(3)描述性感知评价与评估性感知评价对反应时间影响的主效应显着,描述性感知评价比评估性感知评价容易得多。(4)在感知评价早期阶段,三种不同感知评价诱发的P1波的峰值有显着性差异,出现了早期信息自动加工的差异。(5)在感知评价中期阶段,颞枕区的右半球诱发了更大的N250成分,出现了大脑加工的偏侧化趋势。(6)在感知评价晚期决策加工阶段,三种不同感知评价诱发的P300波的峰值和潜伏期都有显着性差异,审美感知评价过程出现了更大的P300波的峰值和潜伏期。本研究借助于行为学和神经学的研究技术,测定了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的行为及脑反应,探究了服装款式对称性的描述性感知评价和评估性感知评价在行为和脑机制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李权[3](2018)在《新媒体背景下数学中的美学教育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相关方面,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改造的综合性人才,数学审美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人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方面入手,定义了数学美以及数学美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数学美学教育对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加强数学美学教育的方法建议:塑造教师美的教学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通过不同形式提升学生在数学中发现美的能力等。利用外因与内因相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形式,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从数学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并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马巍[4](2018)在《从《天问》《摩梭人家》《梅》中,看早期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技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引出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境况。随着中国电子音乐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更多的思索。技术的进步催生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而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构思却是任何种类音乐所不可丢失的,这也是本文分时的两大方面,作品的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本文通过采访张小夫,吴粤北,贾国平三位教授,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作为依据,比较分析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从作品介绍,曲式结构特点,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中国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中国电子音乐早期创作中,作品的数目并不多,而这三部作品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本文还引申分析了同时期的一些作品,总结发现早期电子音乐创作的特点。发现不同时期由于技术的发展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但不论在何种技术的支持下,作曲家们都选择根植中国文化的内容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并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特色,形成中国电子音乐的语汇,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电子音乐学派的重大推动力,而技术是电子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的运用有其时代的特点,但技术的延续性也是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同时这也是本文分析的目的所在。

徐静琪[5](2017)在《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史料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出发,通过对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回顾,着重探讨、总结新中国成立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样几个历史阶段中,书籍设计在设计风格、形式结构等方面所发生的视觉变迁及其背后设计价值标准的转变;同时,也对出版体制、文化方针对设计师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并进而从国外设计理念的本土化、设计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审美标准的充实、更新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书籍艺术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因。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试图呈现出中国当代书籍艺术图景,为重新审视并理解当代书籍设计的本土内涵提供可能的路径和角度。回顾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经历了一个由“封面画”向“整体设计”的演进过程,与此相伴随着的,是设计价值的重建和演变。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论文主要由四章组成。论文第一章主要围绕“新中国”出版体制下的书籍展开讨论。通过体制的保障及设计人员政治身份的确立,延安文艺传统在新中国“十七年”得到了延续,集体创作的模式下建构了书籍视觉图像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密切关联,形成一种崇高的美学风格。第二章是对“文革”书籍进行解读,揭示其“样板化”的特征,反思其中所包含的设计价值极度扭曲和倒退。第三章考察了八九十年代书籍面貌,主要围绕“整体设计”理念的深化,从三个方面,即民国书籍美学的传承、国外设计潮流影响下的风格模仿、书籍设计理论的形成,探讨八九十年代书籍所呈现出的“先锋”与“参照”问题。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设计师大多受过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多重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个体化的表达从集体话语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挣脱出来,设计的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诚然,本文对书籍视觉语言与设计思维的把握与阐述,实质上是对人、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回顾和反思。它渗透着审美和风格的转换,其根源正是时代背景下产生对社会文化的不同关注、理解与接受。通过以上研究以求勾勒中国书籍设计转变的轨迹,对构筑完善的书籍设计价值体系有所裨益。

项永芳[6](2010)在《高等数学的美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结合高等数学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数学美在数学意境、数学探索、数学语言、数学内容、数学方法、数学理论等方面的体现,让学生懂得欣赏数学美、在美的熏陶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项永芳[7](2010)在《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 ——以高等数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具有系统性、典型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结构,体现了要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它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构的桥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正从注重数学内容的传统教法转变到注重数学学习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在建构主义理论尚未进入我国之前,我国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主要以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运用巩同一检查效果的模式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创立的理论根基。在建构主义数学教学模式引进后,推动了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当前各种建构主义数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环节——情境创设。2.分析和阐述了情境认知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观强调在教学中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节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思维,由此引发内在的驱动力。并且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抛锚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3.在全面认识建构主义教学观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开展了基于教学的建构性和学习情境创设的探究,针对不同的内容,应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同是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对各案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技巧和教学效果给予了评价,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兰巍[8](2010)在《理性化汽车造型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汽车交易市场前所未有的红火。面临着庞大的消费群,之前徘徊观望的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放开手脚扩大产能并紧锣密鼓的筹备新车型的研发,民族汽车工业迎来了一个蓬勃的春天。作为研发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造型设计也成了摆在厂商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汽车造型需要尽快寻找科学的设计方法,完善汽车造型理论。这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是针对汽车造型理念和设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理性化汽车造型”的新理念和理性化设计方法。论文以汽车造型、逻辑学、美学、数学、制造工艺学、价值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作为基础理论依据,分别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理性化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理性设计的本质和汽车造型的设计本质的分别研究,总结出二者的关联性;从而对汽车造型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理性化汽车造型”的概念,并阐明了其优点;同时提出了理性化造型设计的具体方法及相应具体内容,即创意理性化、逻辑理性化、比例理性化、工程理性化、理性化评估;并结合“863”国家重点资助项目——《重型汽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子项《重型商用车驾驶室开发》等课题设计实践,对理性化汽车造型的设计方法研究加以完善。“理性化汽车造型”概念的提出丰富汽车造型基础理论。而理性化的造型设计方法的提出,可以缩短汽车造型设计的周期;使汽车的造型更为和谐;工程可实现性更高;同时也有助于汽车企业对于产品结构战略的形成;对国内汽车造型走向更加成熟起到引导作用。

刘海亮[9](2008)在《论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景观设计事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景观设计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相对应,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应运而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都纷纷设立这一专业或在相近专业中设置景观设计课程,一时间设置景观设计专业或课程的院校迅速成倍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几百所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或课程,景观设计也由此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然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学科教育相对滞后,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未能完全解决好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科的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定位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师资建设机制;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以上突出问题已成为景观设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高校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实践,针对景观设计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揭示出较为深层次的问题,进而提出要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景观设计理论和教学研究;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多层次的设计教学以应对景观设计行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以上对策不断完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促进专业学科快速、健康发展。

黄梅[10](2006)在《钦州学院学报2006年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二、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美学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美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1.1 绪论
        1.1.1 技术概念的缘起
        1.1.2 哲学、技术哲学概念辨析及工程哲学概念的出现
        1.1.3 工程哲学的概念背景
        1.1.4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化
        1.1.5 试验性建筑的概念源起
        1.1.6 小型化的试验性建筑——“小”+“试验性”的特征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的现状动态
        1.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3 研究的方法
        1.2.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试验性建筑的背景技术理论回顾与辨析
    2.1 工程哲学及工程哲学的“技术思维”
        2.1.1 工程哲学与建筑哲学的辨析
        2.1.2 工程哲学的理论逻辑基础——“技术思维”
    2.2 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回顾试验性建筑的发展
        2.2.1 工程哲学对试验性建筑基本特征的影响
        2.2.2 试验性建筑对工程哲学理论的反馈
        2.2.3 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2.2.4 试验性建筑的最终技术选择
    2.3 小结
第三章 试验性建筑的基本建造方法分析
    3.1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关系概述
    3.2 试验性建筑的微观建构分析——基于建造的形态演化
        3.2.1 建造原型解析——“结”的概念
        3.2.2 支撑单元“结”的空间转换
        3.2.3 “编织”形态的结构支撑空间试验
    3.3 试验性建筑结构体系的重构——基于材料受力的建造表达
        3.3.1 “互承式”试验性木构的建造重构
        3.3.2 精确控制支撑节点的钢结构建造重构
        3.3.3 基于效能优化的混凝土建造重构试验
        3.3.4 基于材料衍生更新的建造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程哲学的试验性表现及技术逻辑演绎
    4.1 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的价值论分析
        4.1.1 聚焦结构维度的建筑师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
        4.1.2 基于结构逻辑思维的工程师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1.3 基于结构+建筑的复合逻辑思维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2 工程哲学认识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2.1 模拟自然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拓展
        4.2.2 结合时代技术的“可变”人工自然试验
    4.3 工程哲学方法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3.1 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方式的结构逻辑演绎
        4.3.2 小型试验性建筑表皮重构的结构拓展转换
        4.3.3 一体化结构整合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拓展演变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本体还原
    5.1 基于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1.1 基于梁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1.2 基于柱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支撑还原
        5.1.3 基于柱板构件结合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2 基于构件材料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2.1 基于木构构件的小型试验性还原重构
        5.2.2 基于钢构件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2.3 基于混凝土构件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3 基于结构本体的自由异化表现还原
        5.3.1 基于材料的试验性再生形态拓展还原
        5.3.2 追求连接异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
        5.3.3 支撑“消解”的小型试验性极简还原
        5.3.4 “弱建筑”思维模式下的模数化的结构空间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回顾总结
    6.2 小型试验性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实践意义
    6.3 存在问题与后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2)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3.1 选题原因
        1.3.2 研究目的
        1.3.3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称性理论概述
        2.1.1 对称性的概念
        2.1.2 对称性的分类及特点
        2.1.3 对称性的应用
        2.1.4 对称性与人类感知
    2.2 感知理论
        2.2.1 感知概述
        2.2.2 描述性感知
        2.2.3 审美感知
        2.2.4 偏爱感知
第3章 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的行为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刺激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服装款式对称性的描述性感知评价结果
        3.3.2 服装款式对称性的评估性感知评价结果
        3.3.2.1 服装款式对称性审美感知评价
        3.3.2.2 服装款式对称性偏爱感知评价
        3.3.3 描述性感知评价与评估性感知评价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的脑电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刺激材料
        4.2.3 实验设备与操作
        4.2.4 脑电数据的离线处理与统计
        4.2.5 观测指标的选择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实验结果
        4.3.2 脑电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新媒体背景下数学中的美学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述
    (一) 数学美学
    (二) 数学美学的基本特征
        1. 简洁美
        2. 对称美
        3. 和谐美
        4. 奇异美
二、新媒体背景下数学中的美学教育方法建议
    (一) 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1. 语言表达优美
        2. 板书书写优美
    (二) 创造优良的教学情境
    (三) 通过不同形式提升学生在数学中发现美的能力
        1. 数学内容结构中的美
        2. 参悟数学解题方法的美
        3. 从数学史中发掘美
        4. 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展现数学美
        5. 利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美
三、结论

(4)从《天问》《摩梭人家》《梅》中,看早期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电子音乐发展背景概述
第二章 三首电子音乐实例分析
    第一节 张小夫的《天问》
        一、作品背景介绍
        (一) 作者与作品
        (二) 作品的声音设计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特色
        三、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
    第二节 吴粤北教授的《摩梭人家》
        一、作品背景介绍
        (一) 作者与作品
        (二) 作品的声音设计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特色
        三、作品中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
    第三节 贾国平教授的《梅》
        一、作品背景介绍
        (一) 作者与作品
        (二) 声音的设计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特色
        三、作品中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
第三章 三首电子音乐作品路线与艺术表现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三首作品技术路线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三首作品艺术表现比较分析
结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与探索
    第二节 技术的多样化对于电子音乐的推动
    第三节 中国早期电子音乐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研究维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范围的界定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四、关于装帧、书籍设计等概念的解释
第一章 设计与体制—建国十七年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建国初期图书出版业概况
        一、建国初期的出版业概况
        二、向苏联学习
        三、大跃进影响下的图书浮夸风
    第二节 书籍外观与文字要素的变化
        一、书籍结构要素的设置及开本的变化
        二、简化字的改革与汉字印刷字体
        三、图书横排变革
    第三节 领袖着作的设计风格分析
        一、毛泽东着作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
        三、鲁迅全集
        四、《中国》画册
    第四节 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获奖书籍分析
    第五节 “整体设计”与“集体创作”
        一、“整体设计”与书籍美术教育
        二、“集体创作”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三、“集体创作”与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六节 设计要素分析
        一、文字的运用
        1. 书法体
        2. 印刷体
        3. 美术字
        4. 手写体
        二、图像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红色与样板——文革时期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文革时期图书出版概述
        一、“文革”前期的停顿与破坏
        二、“文革”中后期的动荡与恢复
    第二节 文革书籍的视觉类型分析
        一、红色狂飙——毛泽东着作
        二、移植元素——“革命样板戏”书籍
        三、图像崇拜——官方期刊与红卫兵刊物
        四、文艺俗化——“文革”文学读物
        五、地下流通——黄皮书与灰皮书
    小结
第三章 多元与发展—八九十年代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书籍装帧事业的复苏
    第二节 书籍出版协会与展览
    第三节 设计观念的引入
        一、日本书籍设计理念的传入
        二、民主德国书籍设计的影响
        三、香港设计潮流的引入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书籍的形式美学
        一、美学的回响
        二、文化的回馈
        三、诗性的塑造
        四、网格的探索
        五、构成的先锋
        六、设计的参照
        七、神态的朦胧
        八、系列的设计
    第五节 书籍理论研究与设计理念
        一、“书卷气”的思考
        二、书籍的形态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图版说明
作者简介
后记

(6)高等数学的美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学意境的形象美
2 数学探索的创新美
3 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4 数学内容的统一美
5 数学方法的简捷美
6 数学理论的奇异美

(7)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 ——以高等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主要的理论基础:情境认知理论
    一 情境认知理论的开端
        1 早期研究阶段
        2 理论初步形成阶段
        3 理论体系发展阶段
    二 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2 情境与数学情境
    三 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
        2 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Model)
        3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Model)
        4 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第三章 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探索
    一 数学教学情境的理论
    二 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三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典型案例和启示
        1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2 引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3 抓住概念的本质,创设问题情境
        4 推陈出新,创设问题情境
        5 实践中摸索,创设问题情境
        6 依托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第四章 反思
    一 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典型问题
        1 授课任务的转移
        2 授课地点比较单一
        3 创设情境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4 数学对象的建立需多次反复
        5 过于偏重于知识的授受
    二 教学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理性化汽车造型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汽车造型领域研究
        1.3.2 国内汽车造型领域研究
        1.3.3 国内外汽车造型领域专业资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性设计与汽车造型设计
    2.1 理性设计概述
        2.1.1 理性设计的观念
        2.1.2 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的关系
        2.1.3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
    2.2 汽车造型设计概述
        2.2.1 汽车造型设计的概念
        2.2.2 汽车造型设计的要求
        2.2.3 汽车造型设计流程
        2.2.4 汽车造型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区别
    2.3 理性化汽车造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意理性化造型设计
    3.1 创意的来源
    3.2 创意函数
        3.2.1 创意函数的提出
        3.2.2 创意函数的原理
        3.2.3 创意函数的应用
    3.3 民族风格
        3.3.1 汽车造型的民族风格
        3.3.2 中国风格
        3.3.3 中国汽车风格
    3.4 应用案例——"朱雀"概念电动车创意设计
        3.4.1 创意来源提炼——f~((3))(创意)
        3.4.2 创意最终诠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逻辑理性化造型设计
    4.1 逻辑思维概述
        4.1.1 逻辑思维的定义
        4.1.2 逻辑思维对汽车造型的必要性
    4.2 逻辑思维在汽车造型风格定位中的应用
    4.3 逻辑思维在汽车造型特征确定中的应用
        4.3.1 车身侧面的造型逻辑
        4.3.2 车身前脸的造型逻辑
        4.3.3 车身尾部的造型逻辑
        4.3.4 特殊车型的造型逻辑
    4.4 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应用
        4.4.1 呼应关系
        4.4.2 曲线配合
        4.4.3 曲线归纳
    4.5 应用案例
        4.5.1 逻辑思维在造型风格定位中的应用案例——重型商用车驾驶室造型定位
        4.5.2 逻辑思维在造型特征确定及具体设计中的应用案例——某轻卡驾驶室造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比例理性化造型设计
    5.1 比例概述
        5.1.1 比例的定义
        5.1.2 比例在美学中的体现
    5.2 比例的种类
        5.2.1 整数比例
        5.2.2 平方根比
        5.2.3 黄金比例
    5.3 车身上的比例
        5.3.1 比例在车身上的应用
        5.3.2 整体比例
        5.3.3 细节比例
    5.4 应用案例——某轻卡驾驶室造型开发中的比例运用
        5.4.1 项目背景
        5.4.2 比例规律的实际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理性化造型设计
    6.1 制造方法促进造型理性化发展
        6.1.1 手工打造下的汽车造型
        6.1.2 机械化生产与手工打造相结合的汽车造型
        6.1.3 机械化生产下的汽车造型
    6.2 装配工艺促进造型理性化发展
        6.2.1 分缝线的走势
        6.2.2 分缝线的位置
        6.2.3 分缝线两侧曲面处理
        6.2.4 分缝线之间的关系
    6.3 工程结构促进造型理性化发展
        6.3.1 功能要求促进理性化造型
        6.3.2 机械结构体现理性化造型
    6.4 应用案例——"NEST"概念车中机构外露与机构化造型的使用
        6.4.1 项目背景
        6.4.2 机构外露造型的应用
        6.4.3 机构化造型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价值工程的应用使造型设计及评估更理性
    7.1 VE与汽车造型的联系
    7.2 基于VE的汽车造型设计原则
    7.3 基于VE的汽车造型设计流程
    7.4 基于VE的汽车造型评价
        7.4.1 设定评价算子
        7.4.2 设定评价权重
        7.4.3 设定隶属度
        7.4.4 求值处理
    7.5 应用案例——"朱雀"概念电动车造型设计及评估
        7.5.1 前脸整体风格的设计与评估
        7.5.2 前脸中心断面线的设计与评估
        7.5.3 选定实施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论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研究的缘起
    二、论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中外景观设计教育发展现状综述
    一、我国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不合理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缺乏合理的师资建设机制
    四、课程教学中问题突出
        (一) 农林、理工、艺术类院校课程教学缺少规范与整合
        (二) 景观设计作业缺少创意,抄袭和模仿之风盛行
        (三) 过分依赖工程实践而忽略研究性、概念性方案设计的训练
        (四) 基础课程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脱节
        (五) 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
第三章 发展景观设计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景观设计教学研究
    三、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四、发展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美学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D]. 夏峻嵩. 东南大学, 2020(02)
  • [2]服装款式对称性感知评价研究[D]. 钟彩丽. 苏州大学, 2019(04)
  • [3]新媒体背景下数学中的美学教育探究[J]. 李权.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11)
  • [4]从《天问》《摩梭人家》《梅》中,看早期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D]. 马巍. 中央音乐学院, 2018(01)
  • [5]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D]. 徐静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6]高等数学的美学探索[J]. 项永芳. 价值工程, 2010(32)
  • [7]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 ——以高等数学为例[D]. 项永芳. 苏州大学, 2010(05)
  • [8]理性化汽车造型的设计方法研究[D]. 兰巍. 吉林大学, 2010(09)
  • [9]论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刘海亮. 南京艺术学院, 2008(01)
  • [10]钦州学院学报2006年总目录[J]. 黄梅. 钦州学院学报, 2006(06)

标签:;  ;  ;  ;  ;  

高等数学教学的审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