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研究新方向

药理研究新方向

一、药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吴鹏,时孝晴,廖太阳,王培民,张农山,黄正泉,丁亮,邢润麟,茆军[1](2022)在《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羌活-独活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查找其对应靶点,构建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潜在靶点网络,探讨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中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相似性筛选羌活-独活的主要活性成分;再通过GeneCard、OMIM、PharmGkb、Therapeutic Targets和DrugBank数据库构建膝骨关节炎的靶标数据库;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构建潜在靶点及靶点间蛋白的相互关系;对核心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学功能分析;通过Discovery Studio将羌活-独活的活性成分与KOA相关的前3个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羌活-独活中筛选出12个活性成分、16个防治膝骨关节炎的潜在靶点。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靶点主要涉及细胞凋亡、雌激素、P53、白细胞介素-17(IL-17)、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羌活-独活活性成分与KOA相关的3个核心靶点均能较好对接。结论羌活-独活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治疗膝骨关节炎,本研究为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向。

郭舒臣,李得天,梁士魁,吴葳,杨冰,封亮,贾晓斌[2](2022)在《新世纪20年:现代生物体系下的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解读中药炮制的机制是中药炮制引领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是探讨中药炮制增效、减毒、改变用药目的的机制。过去20年来,研究者们在现代系统生物学体系下对中药炮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炮制引起的药性、药效的变化,常常使用到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谱效相关技术、生物光子辐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未能真正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内涵。随着系统生物学平台的引进,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在整体性上凸显优势。该文聚焦20年来现代系统生物体系下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局限性以及优势,指出整合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可重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侯成志[3](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传统的西医疗法以口服抗炎镇痛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这些疗法尽管疗效尚佳,但仍有不良反应多、创伤较大、花费较高等缺点。长期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复方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具有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成本较低等优势,其推广应用可降低医疗支出,减轻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和挖掘治疗骨关节炎的中药复方,探究其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意义。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经典的中药复方,最早用于改善腿脚挛急、屈伸不利。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芍药甘草汤具有抗炎、镇痛、解痉等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神经、肌肉、泌尿、骨关节、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的复方也被应用于关节炎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根据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不同靶点或通路,从细胞增殖、凋亡、机体免疫等多个方面起到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对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及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目的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方法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以芍药甘草汤为研究对象,使用液质联用技术进化学成分分析,探究芍药甘草汤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在体内实验中,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和阳性药双醋瑞因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然后通过HE染色、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OARSI组织学评分,比较各组样本之间组织形态、软骨基质代谢及骨关节炎病变程度的差异。在体外实验中,首先制备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然后使用诱导剂诱导小鼠软骨前体细胞ATDC5向成熟软骨细胞分化,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的分化程度,确定诱导的最佳时间,再以IL-1β炎性因子介导成熟ATDC5细胞构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退变模型,使用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和阳性药双醋瑞因给药干预,然后通过MTT实验和免疫组化染色探究各组细胞之间细胞活力、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差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共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并确定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最佳剂量。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最佳剂量的芍药甘草汤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运用转录组学技术获取各组样本的表达基因,然后以表达差异倍数|log2FoldChange|>1,显着性padj<0.05为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药理学进一步探究得到关键靶标和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最佳剂量的芍药甘草汤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探究芍药甘草汤对骨关节炎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并使用免疫印迹实验在蛋白水平验证得到的关键靶标及通路。结果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通过使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芍药甘草汤进行成分鉴定,得到32种化学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异甘草素、芍药苷、没食子酸、阿魏酸、丹皮酚等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关系密切。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在体内实验中,根据HE染色、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及OARSI组织学评分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破坏严重,软骨各层结构紊乱,OARSI评分显着升高,并且软骨中COL2表达降低,MMP-13表达升高,而中剂量(4.32g/kg)及高剂量(8.64g/kg)的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改善这一现象。在体外试验中,发现与0天相比,小鼠软骨前体细胞ATDC5在诱导到第14天时,糖胺聚糖含量以及COL2和MMP-13的蛋白表达升高最为显着,说明细胞分化成功,最佳诱导时间为14天,根据MTT实验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经IL-1β炎性因子介导的ATDC5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且COL2表达降低,MMP-13表达升高,而4%浓度的芍药甘草汤血清能抑制这一变化。以上实验结果共同说明芍药甘草汤能有效治疗骨关节炎,且体外实验中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最佳剂量为中剂量(4.32g/kg)及高剂量(8.64g/kg)。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以表达差异倍数|log2FoldChange|>1,显着性padj<0.05为标准对转录组学得到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得到735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然后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最终获得MYC、Cyclin D1、EGF、Insulin,MAPK五个关键靶点以及AGEs-RAGE和PI3k-AKT两条关键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发现模型组软骨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而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抑制这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其中高剂量(8.64g/kg)效果最为显着,另外根据免疫印迹结果,发现模型组软骨中C-myc及p38 MAPK蛋白表达升高,经过芍药甘草汤干预后,C-myc及p38 MAPK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说明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抑制-myc及p38 MAPK蛋白的过表达,高剂量(8.64g/kg)的抑制最为明显。结论1芍药甘草汤通过保护关节软骨表面,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减少软骨外基质降解和软骨细胞损伤,进而延缓软骨退变和骨关节炎进程,该结果为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参考。2芍药甘草汤通过异甘草素、芍药苷、没食子酸、阿魏酸、丹皮酚等多种成分作用于 MYC、Cyclin D1、EGF、Insulin、MAPK 等靶点,以及 AGEs-RAGE 和PI3k-AKT等途径治疗骨关节炎,该结果为未来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3芍药甘草汤能减少骨关节炎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另外还能抑制C-myc和p38 MAPK蛋白在骨关节炎中的过度表达,该结果进一步阐述了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陈凯明[4](2021)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抑制炎症反应的水平及安全性,以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对大柴胡汤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索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观察部分选取山东省中医院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心病科门诊及病房72例确诊为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予大柴胡汤颗粒剂,每日1剂,口服;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代文),每日80 mg,口服。用药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静息心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估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IL-6、IL-10、IL-1β、PTGS2)表达水平。2.网络药理学部分利用TCMSP、Pub Chem数据库查找大柴胡汤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6个不同的数据库对高血压病的相关靶点进行数据挖掘,构建药物与疾病之间的映射网络,筛选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直接作用靶点。运用String、Cytoscape3.6.1、David生物软件对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直接作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学分析、疾病通路分析,探索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潜在机制,与此同时运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临床试验结果:1.1(1)诊室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后诊室血压均较前降低,组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0.1%,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4h动态血压:两组日间、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d SBP、d DBP、n SBP、24h SBP、24h DB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组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3炎症指标方面:两组患者促炎细胞因子hs-CRP、TNF-α、IL-6、IL-1β、PTGS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hs-CRP、TNF-α、IL-6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β、PTGS2下降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腹泻患者6例,对照组0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网络药理学结果:大柴胡汤筛选获得97个活性成分,涉及170潜在成分靶点。18253个高血压病靶点。药物与疾病直接作用靶点157个。得到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素内环氧化合物合成酶2(PTGS2)、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氧合酶3(NOS3)等19个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17条信号通路,其中19条信号通路与高血压病相关,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血管表皮生长因子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为重要的通路枢纽。实现了4个活性成分较好的化合物与4个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结论:1.大柴胡汤对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综合降压效果略低于缬沙坦胶囊。大柴胡汤可降低患者静息心率,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涉及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多条疾病通路,通过介导炎症免疫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控钙离子转运、调节神经受体中枢等多途径协同发挥降压作用。分子对接显示quercetin(槲皮素)、kaempferol(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IL-6、TNF、PTGS2、IL-1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

张伟道[5](2021)在《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经验挖掘及核心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经验挖掘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用药规律,挖掘治疗葡萄膜炎的核心方,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详细探讨。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筛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9年5月-2020年10月周婉瑜教授门诊治疗的葡萄膜炎的病例资料,汇总患者信息、辨证分型、处方用药、药物剂量等,建立入组病例资料数据库。将病例资料中中药名称进行统一,并规范证候名称、拆分证候要素。将规范处理的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2.5版本),采取双人双录入的形式,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报表”模块对证候要素、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药物组合出现频次及关联度,进一步得出新方药物组合,提取核心方。结果1 一般资料分析:入组病例资料中共筛选患者10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64例,男:女=1:1.49,平均年龄为41.02岁。107例患者中,前葡萄膜炎47人,全葡萄膜炎47人,后葡萄膜炎9人,中间葡萄膜炎4人。2病位、病性要素统计:共提取病位要素4个,病性要素9个。病位要素以肝为主,其次为肾、脾、心;病性要素属实证的有火/热、湿热、风热、风湿、痰瘀、络阻,其中以火/热为主;属于虚证的病性因素有阴虚、气虚、阳虚,其中以阴虚为主。3药物使用频次统计:病例资料中225首处方共涉及160味中药,所有中药共使用频次为3540,使用频次前10位依次是当归、白术、百合、甘草、金银花、玄参、茯苓、黄芪、徐长卿、川芎,使用频次在36以上的药物有27味。4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药物四气分布频次中:寒、温、平最高,凉、热次之;药物五味分布频次中:甘味、苦味、辛味最高;药物归经分布频次中:肺、心、肝、脾最高,胃、肾次之。5药物组合统计:取支持度个数为92,共得到64个常用药物组合,共包含药物10味,包括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茯苓、白术、百合、黄芪、徐长卿、川芎。设置置信度为0.95,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20个;选择相关系数为5,惩罚系数为2,应用熵聚类方法的新处方分析,得到新处方3个。提取周婉瑜教授治疗葡萄膜炎的核心处方四妙勇安汤,即: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结论 基于络病理论,湿、火、瘀是葡萄膜炎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湿、火、瘀久蕴化毒、郁滞目络是葡萄膜炎发病的病理过程,毒损目络是核心病机。周婉瑜教授治疗葡萄膜炎以益气活血、解毒通络为基本法则,以四妙勇安汤为治疗本病的核心方;在遵循“络以通为用”的原则基础上,提出“通络”当以气血为先的思想,注重培扶正气和养心安神之法;用药特点可概括为:辛开苦降、辛温通络和寒温并用,善用对药和角药。研究二核心方治疗葡萄膜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四妙勇安汤药物有效成分、作用的主要靶点和通路,预测四妙勇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方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所有化学成分,对检索得到的化学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为筛选阈值标准,建立四妙勇安汤的药物-化合物-靶蛋白数据库。在Uniprot数据库中UniProtKB区域下载人源靶蛋白基因数据库,并对已筛选的靶蛋白进行标准化,建立四妙勇安汤的药物-化合物-基因靶点数据库。以“葡萄膜炎”的英文名“Uveitis”为关键词在GeneCards、OMIM及CTD数据库库中检索,将检索结果合并,筛重后得到Uveitis相关靶点。将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将上述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蛋白种类设置为“Homo sapiens”,其余参数均保持默认,构建PPI网络图,并导入Cytoscape3.7.1软件,进一步利用其“Network Analysis”功能进行网络拓扑属性分析。根据节点度值分布和节点紧密度2个重要网络拓扑参数进行筛选,再次构建PPI网络,选取两者同时在平均值之上的靶点作为四妙勇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在线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提取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23种,作用靶点225个;玄参主要活性成分9种,作用靶点49个;当归主要活性成分2种,作用靶点53个;甘草主要活性成分92种,作用靶点129个。4味中药有5个活性成分重复,去重后共有121个活性成分。2疾病相关靶点的获取:从CTD数据库中获取21565个相关靶点,从OMIM数据中获取99个相关靶点,从GeneCard数据库中获取相关靶点1057个,将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将Inference Score≧ 14.59为筛选标准,得到Uveitis疾病相关靶点646个。3核心靶点的提取: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葡萄膜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105个,导入STRING平台,得到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根据网络拓扑参数中位数提取核心靶点53个。4基因本体分析与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Metascape平台分别对核心方治疗葡萄膜炎的核心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参数均设置为默认,得到KEGG通路137条,GO-BP生物过程1633条,GO-CC细胞组成31条,GO-MF分子功能85条。结论 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AKT1、TP53、MAPK3、VEGFA、TNF为四妙勇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主要靶点;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为四妙勇安汤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乙肝病毒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弓形虫病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甲型流感通路、HIF-1信号通路通路、百日咳通路、结核通路、细胞凋亡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四妙勇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主要通路。研究结果预测四妙勇安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整体综合调节来治疗葡萄膜炎。

吴志颖[6](2021)在《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基本病情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在相同基础治疗方法上接受差异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甲氨蝶呤+叶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受试者实验室指标(ESR,CRP,RF,IL-6,IFNγ,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症状指标(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VAS评分、H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DAS28评分、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2.DAS28疗效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AS28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纯阳性药物对照组。3.HA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A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RA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关节功能的缓解上,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4.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SR、CRP、RF、IL-6、IFNγ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关节滑膜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IL-6、IFNγ含量下降(P<0.05),但滑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5.ACR疗效对比:治疗组ACR50、ACR70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发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头晕/头痛,皮疹的不良反应人数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祛风除湿通络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等对缓解RA活动度的效果强于单西药治疗效果,说明祛风除湿通络方在治疗中重度RA活动期时有较好的疗效。2.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ACR疗效评分高于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中西药联合治疗RA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祛风除湿通络方可降低血清中IL-6、INF-γ的含量,抑制JAK2、STAT3磷酸化,从而减少JAK2、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为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RA提供了理论依据。4.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无增加,祛风除湿通络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珂欣[7](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段凯旋[8](2021)在《西黄丸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的评价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信息库包括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外文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并人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西黄丸/胶囊辅助常规化疗(试验组)对比常规化疗治疗(对照组)乳腺癌的对照试验,并从中提取相关临床试验数据,同时用Cochrane标准风险偏倚性评估数据资料的质量后采取Rev 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此展开分析。结果:查找得到了14篇文献资料,共计1424例,其中的试验组为717例、对照组为7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乳腺癌治愈率方面西黄丸/胶囊辅助化疗明显高于常规化疗,且该方案具有重要的统计学价值(OR=2.79;95%CI:[2.14,3.62];P<0.00001);免疫功能指标测定结果:CD3+(SMD=8.26;95%CI:[5.96,10.84];P<0.00001);CD4+(SMD=5.50;95%CI:[4.25,6.94];P<0.00001);CD8+(MD=-4.47;95%CI:[-5.52,-3.41];P<0.00001)具有重要的统计学理论意义。而在降低毒性不良反应方面,西黄丸/胶囊辅助常规化疗相比常规化疗也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显着降低肝功能损伤、减轻胃肠道反应、缓解骨髓抑制等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与常规化疗方法相比,西黄丸/胶囊辅助化疗药物能显着地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西黄丸/胶囊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是优于常规化疗的;并且可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但是由于提取的文献资料数量有限,文献资料质量总体偏低,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性对照试验加以佐证。研究二: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西黄丸进行了研究,从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所对应的靶点、KEGG信号通路及GO生物过程等方面展开探讨,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药理模型图,预测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成分、靶点、通路,为临床药物选择及药物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Score cutoff≥48和P≤0.05为研究标准,从BATMAN-TCM资料库中提取研究对象的化学成分,筛选得到活性成分并找出每个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运用Genecard、Dis Ge NET、TCMSP三个大型数据库查找乳腺癌的靶点,通过STRING平台直接构建了一个药物-治疗乳腺癌靶点的交互式网络,并导入Cytoscape3.7.2软件计算拓扑参数,筛选西黄丸在治疗乳腺癌中的关键靶点,应用Omic Share云平台对筛选出来的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在大量的生物学资料注释数据库DAVID网址上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KEGG Mapper软件进行通路绘制,并借助Cytoscape3.7.2软件绘制“西黄丸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信号通路”核心网络。结果:提取出西黄丸中去氧胆酸、去氢胆红素、肉桂醛、肉桂酸等41种活性成分,共计320个靶点;经数据库分析获取与乳腺癌相关靶点共483个,通过Draw Venn Diagram软件得到乳腺癌-西黄丸共有靶点25个,进步分析获得ESR1、INS、TNF、PTGS2、TOP1、CYP19A1、ATM、PGR、CAT、AR、IL1B、PIK3CA、PPARG、ESR2、PIK3R1、SERPINE1、HSP90AB1、ANXA1、CYP17A1、HSD17B2 20个关键靶点,生物学转化过程主要是富集于参与细胞对各种内源性刺激的反应、细胞死亡调节、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等方面,以P值<0.05共获取的KEGG通路有43条,分别为催乳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其中PIK3CA、PIK3R1、催乳激素信号通路是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和通路。结论:西黄丸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诱导性细胞的凋亡、干扰其生长周期、抗肿瘤转移、侵袭、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等机制,多靶点、多成分、多信号通路抗乳腺癌。

赵杨[9](2021)在《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芍药苷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未见其对Ⅰ型变态反应治疗的深入研究。本实验分别以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小鼠和RBL-2H3细胞为体内、体外研究模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了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网络药理学分析赤芍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赤芍主要成分以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与“变态反应”相关的靶点信息。将前两步靶点的交集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赤芍可能通过IgE/FcεR I、PI3K/Akt、MAPK及Th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调控Ⅰ型变态反应。第二部分:芍药苷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芍药苷对RBL-2H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确定了芍药苷最适的作用浓度。分别使用DNP-IgE/DNP-BSA和C48/80诱导RBL-2H3细胞释放β-Hex和组胺,通过吸光度法和ELISA法检测芍药苷对其的抑制作用。通过胞内Ca2+浓度、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等脱颗粒指标,来检测芍药苷对抗原诱导的细胞脱颗粒反应的影响。为探索具体的作用机制,利用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了芍药苷对细胞脱颗粒时IgE/FcεR I等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基因的影响。RBL-2H3细胞增殖实验确定芍药苷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5、2.5和5μg/m L。芍药苷能够抑制DNP-IgE/DNP-BSA和C48/80诱导细胞释放β-Hex和组胺,且呈浓度依赖性。同时,芍药苷可以降低胞内Ca2+浓度、改善形态学变化和抑制细胞凋亡;可显着抑制IL-4的表达,而对IFN-γ的表达几乎无影响,进而调节Th1/Th2平衡而起抑制脱颗粒的作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揭示,芍药苷可能通过抑制IgE/FcεR I、MRGPRB3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对Ⅰ型变态反应发挥治疗作用。第三部分:芍药苷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选取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mg/kg的芍药苷对昆明小鼠灌胃给药,再分别使用DNP-IgE/DNP-BSA和C48/80诱导建立小鼠PCA模型,通过检测PCA模型中伊文思蓝渗出和肿胀度等指标,来评价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芍药苷能够显着抑制DNP-IgE/DNP-BSA和C48/80诱导小鼠耳部、背部和足趾部等PCA模型中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的伊文思蓝渗出与组织水肿,显示了芍药苷在体内整体水平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显着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体内、外研究实验,初步证实了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为揭示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发病机制和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拓展芍药苷治疗范围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许晶[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首先,筛选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受益人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为晚期胃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技术,预测核心药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寻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为胃癌新药研发开辟新途径。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市桓兴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从中筛选出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受益人群。受益人群定义基于前期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编号:2016-1-4171)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受益人群,即Ⅳ期生存时间≥11.1个月的患者。病理诊断参照WHO(2019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定义标准,临床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胃癌TNM分期(第8版,2016)标准。最终纳入135例患者,收集性别、年龄、BMI、KPS评分、具体方药等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纳入处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最终获得核心药物组合。根据上述结果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检索TCMSP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得到药物有效成分,并通过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活性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同时联合TCMSP数据库中的有效成分靶点以获得最终药物靶点。通过GEO数据库中胃癌基因芯片获取疾病靶点,Venn在线数据库获取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靶点PPI网络,Cytoscape3.8.1软件构建相关的可视化网络,并利用其MCODE和BisoGenent插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关键靶点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纳入的135例患者中,男性81例,占比60%,女性54例,占比40%,男女之比为3:2;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59.33岁,中位年龄为59岁,超过85%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最小BMI为12.33kg/m2,最大BMI为33.23kg/m2,BMI平均值为21.13kg/m2,超过50%患者的BMI在正常范围内;135名患者中KPS评分在70分及以上者共有127人,累计占94.07%。药物统计结果显示,135首处方涉及251味中药,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党参、半夏、陈皮、茯苓、鸡内金、白术、甘草、神曲、麦芽等;四气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温、平、寒、凉、热,其中温、平、寒占比94.38%;五味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甘、苦、辛、酸、咸,其中甘、苦、辛占比90.41%;归经中脾经(22.47%)占比最高,其次为肺(16.86%)、胃(15.78%)、肝(13.68%)、肾(10.46%)等;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辅以理气类、清热类、消食类等;对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与半夏、黄芪与党参、党参与半夏、党参与陈皮等;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将135首处方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含有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为主处方有72首,第二类以含有黄芪、党参、陈皮、半夏、白术为主处方有33首,第三类以含有黄芪、鸡内金、甘草、麦芽、鸡血藤为主处方有30首。结合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为135首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本研究共发现“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77个,其中黄芪为23个、党参为20个、陈皮为6个、半夏为12个、茯苓为14个、党参半夏共同成分1个、黄芪茯苓共同成分1个,其中,黄芪中的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萘酚(kaempferol)和熊竹素(Jaranol),党参中的木犀草素(luteolin),半夏中的黄芩素(baicalein),陈皮中的橙皮素((Rac)-Hesper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茯苓中的16 α-羟基脱氢甲基丙烯酸(16alpha-Hydroxydehydrotrametenolic acid)等成分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以GEO数据库中GSE63089和GSE118916数据集的胃癌样本组织为研究对象,共得到520个胃癌的差异基因,其中涉及366个上调基因和154个下调基因。通过Venn数据库得到药物和胃癌的共同靶点58个,其中NTRK1、TP53、MCM2、CUL3、CDK2、FN1、ESR1、ITGA4、UBC、NPM1、CUL1 等为关键靶点。58 个共同靶点涉及的GO功能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代谢、DNA信号转导、调控有丝分裂过程、金属内肽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染色体结构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有关。在Oncomine数据库数中,共有10项研究,涉及928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500例和428例),研究发现NTRK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项研究,涉及291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05例和86例),研究发现TP53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涉及1274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694例和580例),研究发现MCM2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NTRK1、TP53、MCM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OS)和首次进展时间(FP)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的中医药处方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辅以清热燥湿,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等,核心处方为“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体现了晚期胃癌“脾胃虚弱”的重要病机。“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通过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木犀草素、黄芩素、橙皮素、柚皮素等活性成分调控NTRK1、TP53、MCM2、CUL3、CDK2等关键靶点以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炎症反应等过程,调控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胃癌作用,其中NTRK1、TP53、MCM2在胃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三者表达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生存期越短,反之,三者表达水平越低,患者生存期越长。

二、药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筛选羌活-独活活性成分
    1.2 筛选羌活-独活和KOA相关靶点
    1.3 构建羌活-独活活性成分与KOA作用靶点网络
    1.4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及筛选核心基因
    1.5 GO和KEGG富集分析
    1.6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羌活-独活活性成分
    2.2 羌活-独活活性成分与KOA作用靶点的构建
    2.3 羌活-独活活性成分与KOA靶点网络的构建
    2.4 核心靶点筛选
    2.5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2)新世纪20年:现代生物体系下的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药性、功效评价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1 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1.2 成分-功效相结合的谱效相关技术
    1.3 生物光子辐射技术
2 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应用
    2.1 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概述
    2.2 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应用
        2.2.1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技术
        2.2.2 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应用
        2.2.3 网络药理学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应用
3 讨论与结语
    3.1 药性、功效评价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成为研究中药炮制机制的必然性
    3.3 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中未能突破的技术障碍
    3.4 整合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是重构中药炮制机制的关键
    3.5 结语

(3)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芍药甘草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学确证
    前言
    第一节 基于体内实验确证SGD治疗OA的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体外实验确证SGD治疗OA的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前言
    第一节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及免疫印迹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前言
    第一节 基于ELISA实验验证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附件

(4)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6 中止试验标准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项目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2 伦理与注册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及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情况
        3.3 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数比较
        3.4 两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比较
        3.5 疗效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立法选题依据
        4.2 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4.3 大柴胡汤临床疗效分析
    5.小结
    6.不足与局限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大柴胡汤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大柴胡汤“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2.3 高血压病靶点检索
        2.4 直接作用靶点获取及PPI网络构建
        2.5 拓扑分析及关键靶点筛选
        2.6 基因本体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疾病通路分析
        2.7 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
    3.结果
        3.1 大柴胡汤主要活性成分和预测靶点
        3.2 大柴胡汤“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3.3 高血压病疾病靶点检索
        3.4 构建化合物对应高血压病直接作用靶点网络图
        3.5 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核心靶点筛选
        3.6 大柴胡汤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
        3.7 大柴胡汤KEGG疾病通路分析
        3.8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大柴胡汤有效成分分析
        4.2 大柴胡汤关键作用靶点分析
        4.3 大柴胡汤降压机制通路分析
    5.小结
    6.不足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经验挖掘及核心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1 葡萄膜炎概述
    2 西医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2.1 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2.2 葡萄膜炎的西医治疗
    3 中医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3.1 葡萄膜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3.2 葡萄膜炎的中医病机
        3.3 葡萄膜炎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相关研究
    研究一 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经验挖掘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方法
        2.1 数据处理及录入
        2.2 组方数据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病位、病性要素
        3.3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3.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3.5 药物剂量统计
        3.6 药物组合统计
        3.7 药物间关联规则统计
        3.8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常用药物和剂量分析
        4.3 药物气味归经分析
        4.4 药物组方规律分析
        4.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5 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临床经验总结
        5.1 络病理论
        5.2 络病理论在眼科中的应用
        5.3 葡萄膜炎的目络病病因病机
        5.4 葡萄膜炎的目络病治疗体系
        6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四妙勇安汤治疗葡萄膜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及软件
        1.2 四妙勇安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1.3 四妙勇安汤的作用靶点标准化
        1.4 疾病靶点的预测
        1.5 四妙勇安汤作用靶点与葡萄膜炎疾病靶点的交集分析
        1.6 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图构建
        1.7 基因本体(GO)功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四妙勇安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2.2 四妙勇安汤的作用靶点标准化和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构建
        2.3 疾病靶点的预测
        2.4 四妙勇安汤作用靶点与葡萄膜炎疾病靶点的交集分析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图构建
        2.6 基因本体(GO)功能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四妙勇安汤成分分析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GO-BP、GO-CC、GO-MF富集结果分析
        3.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6)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1.3 总结
    2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治疗药物
        2.2 免疫净化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综合结果分析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越性
    3.3 祛风除湿通络方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3.4 祛风除湿通络方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4.1 现存不足
    4.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8)西黄丸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排除标准
        1.2.5 疗效判定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1.5.1 Meta分析
        1.5.2 异质性分析
        1.5.3 分析模型的选择
        1.5.4 敏感性分析
        1.5.5 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治愈率
        2.4.2 免疫功能指标
        2.4.3 毒性反应
        2.5 敏感性分析
        2.6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证据总结及分析
        3.2 局限性
    4 结论
第二章 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与网站
        1.2 西黄丸活性成分的选取及靶点筛选
        1.3 西黄丸-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
        1.4 西黄丸-乳腺癌靶点集合构建
        1.5 PPI网络构建与关键靶点筛选
        1.6 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
        1.7 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KEGG信号通路分析
        1.8 西黄丸“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 结果
        2.1 西黄丸活性成分选取及靶点筛选
        2.2 西黄丸-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集合构建
        2.3 西黄丸-乳腺癌靶点集合构建
        2.4 PPI网络构建与关键靶点筛选
        2.5 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2.6 KEGG信号通路分析
        2.7 西黄丸活性成分-治疗乳腺癌关键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关联图
    3 讨论
        3.1 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靶点解析
        3.3 GO生物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I型变态反应
    1.2 I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1.2.1 IgE与肥大细胞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
        1.2.2 Th1/Th2 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
    1.3 中药治疗I型变态反应的前景
    1.4 芍药苷研究进展
        1.4.1 抗炎作用
        1.4.2 免疫调节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临床应用现状
    1.5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赤芍对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
    2.1 数据库与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赤芍主要有效成分的筛选及作用靶点的获取
        2.2.2 变态反应作用靶点的获取
        2.2.3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2.2.4 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富集分析
        2.2.5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赤芍主要有效成分的筛选及作用靶点的获取
        2.3.2 变态反应作用靶点的获取
        2.3.3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2.3.4 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富集分析
        2.3.5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4 讨论
第三章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2.3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形态的影响
        3.2.4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释放β-Hex的影响
        3.2.5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释放HA的影响
        3.2.6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凋亡的影响
        3.2.7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3.2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形态的影响
        3.3.3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释放β-Hex的影响
        3.3.4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释放HA的影响
        3.3.5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凋亡的影响
        3.3.6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芍药苷抑制RBL-2H3 细胞脱颗粒的作用机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溶液配制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IgE信号通路中蛋白的影响
        4.2.2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IgE信号通路中基因的影响
        4.2.3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4.2.4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IgE信号通路中蛋白的影响
        4.3.2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IgE信号通路中基因的影响
        4.3.3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4.3.4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Th信号通路的影响
        4.3.5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MRGPRB3 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
        4.3.6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4.3.7 芍药苷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时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芍药苷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实验试剂
        5.1.3 主要溶液配制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IgE诱发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PCA)
        5.2.2 C48/80 诱发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5.2.3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IgE诱发耳部PCA反应
        5.3.2 IgE诱发足趾PCA反应
        5.3.3 IgE诱发背部PCA反应
        5.3.4 C48/80 诱发耳部PCA反应
        5.3.5 C48/80 诱发足趾PCA反应
        5.3.6 C48/80 诱发背部PCA反应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 胃癌的中医溯源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药论治
        2 西医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
        2.2 晚期胃癌的治疗手段
        3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的应用
        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 数据挖据在中医药的应用
        2.1 用于中医证候分析
        2.2 用于中药处方规律分析
        2.3 用于方剂配伍规律分析
        2.4 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2.5 用于中医药其他领域
        3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3.2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内容一 135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挖掘
        1 研究内容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受益人群定义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分析软件
        2.3 规范处方药名
        2.4 数据录入和核对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信息统计
        3.2 药物频次统计
        3.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4 药物功效统计
        3.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6 药物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基本信息分析
        4.2 药物频次分析
        4.3 药物功效分析
        4.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5 药物组方规律和关联分析
        4.6 核心药物分析
        4.7 不足与展望
    研究内容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分析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胃癌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筛选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
        2.2 筛选胃癌作用靶点
        2.3 构建PPI网络
        2.4 GO和KEGG富集分析
        2.5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3 结果
        3.1 “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
        3.2 胃癌作用靶点
        3.3 胃癌差异基因的PPI网络图
        3.4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PPI网络图
        3.5 共同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3.6 “有效成分-共同靶点”可视化网络图的构建
        3.7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8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4 讨论
        4.1 “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分析
        4.2 关键靶点分析
        4.3 通路富集分析
        4.4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药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羌活-独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 吴鹏,时孝晴,廖太阳,王培民,张农山,黄正泉,丁亮,邢润麟,茆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2
  • [2]新世纪20年:现代生物体系下的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与方法[J]. 郭舒臣,李得天,梁士魁,吴葳,杨冰,封亮,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 [3]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D]. 侯成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陈凯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5]周婉瑜教授从络治疗葡萄膜炎的经验挖掘及核心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张伟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志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8]西黄丸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D]. 段凯旋. 宜春学院, 2021(08)
  • [9]芍药苷对Ⅰ型变态反应治疗作用研究[D]. 赵杨. 河北大学, 2021(09)
  • [10]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D]. 许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药理研究新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