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一、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获重大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艺珣[1](2020)在《海南野生稻的耐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海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耐逆性强弱,以便为其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以海南普通野生稻和来自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栽培稻为材料,在它们的营养生长期,进行低温、干旱与高盐处理,比较研究了海南普通野生稻与其它材料(对照)的耐逆形态与生理指标,得到如下结果:1)经过5天冷胁迫(平均日均温8.12℃,平均日最低温3.6℃,平均日最高温12.6℃)后,海南野生稻不卷曲,而对照材料(东乡普通野生稻、茶陵普通野生稻、籼稻93-11、粳稻日本晴)不同程度的卷曲甚至青枯;冷胁迫后,所有材料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叶绿素含量及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均下降,但海南野生稻下降的幅度显着小于栽培稻对照(日本晴与93-11)下降的幅度,而与其它野生稻对照(东乡野生稻与茶陵野生稻)下降的幅度差异不显着;冷胁迫后,所有材料的相对电导率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升高,但海南野生稻相对电导率升高的幅度显着低于93-11与茶陵野生稻升高的幅度,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的幅度显着高于93-11升高的幅度。2)经过7天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6%-20%,平均日均温为22.7℃)后,海南野生稻根冠比增加38.87%,低于东乡野生稻的增幅(47.36%),但高于巴西旱稻、桂林野生稻、93-11及日本晴4个对照材料的增幅(6.29%-26.53%);干旱后海南野生稻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62.71%,与东乡野生稻差异不明显(升高63.63%),但显着高于其它4个对照材料(上升7.87%-46.89%);干旱后,所有材料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以及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其中海南野生稻与东乡野生稻下降的幅度差异不大,但显着小于其它4个对照材料下降的幅度。3)用150mM NaCl处理海南野生稻、东乡野生稻、茶陵野生稻、海稻86、日本晴和9311秧苗5d后,所有材料的叶片均出现卷曲、变黄现象,但程度不同;盐胁迫后,所材料的叶绿素含量下降,但海南野生稻下降幅度显着小于93-11下降的幅度,而与其他材料下降的幅度差异不显着;盐胁迫后,所有材料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但海南野生稻的增幅显着大于93-11的增幅,而与其他材料的增幅差异不显着;盐胁迫后,所有材料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的含量都增加,但海南野生稻两个指标的增幅显着低于93-11的增幅或93-11与茶陵野生稻的增幅,而与其他材料的增幅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1)海南野生稻的耐冷性强于栽培稻日本晴与9311,而且在本研究的冷胁迫温度和冷胁迫时期下不亚于东乡野生稻与茶陵野生稻;(2)海南野生稻的耐旱性与东乡野生稻相当,但强于桂林野生稻、巴西旱稻、日本晴及93-11;(3)海南野生稻耐盐性弱于海稻86,但强于东乡野生稻、茶陵野生稻、日本晴及93-11。

毛一剑[2](2019)在《东乡野生稻产量相关性状有利QTL挖掘及穗长QTL qPL7-25精细定位》文中研究指明东乡野生稻是我国独有的目前在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是十分宝贵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重测序的东乡野生稻、广陆矮4号及其重组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三代分子标记SNP标记为基础构建的物理图谱,在富阳和陵水两个环境下,对东乡野生稻的13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进行分析,挖掘出了25个来自东乡野生稻的有利产量QTL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一个来自东乡野生稻的控制穗长的有利产量QTL qPL7-25进行精细定位,分析了其候选基因,以期为后续研究者利用东乡野生稻进行品种改良或进一步进行分子育种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累计检测到了60个QTLs,在12条染色体中均有分布。其中qPBN1-8、qPL7-25、qGD12-14等9个QTLs在两个环境及联合检测中均能稳定检测到。另外,有25个QTLs是来自于东乡野生稻的有利QTLs,包括控制一次枝梗数、枝梗比、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的QTLs各1个,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7.87%、7.28%、11.02%、10.67%;控制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的QTLs各2个,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6.97-7.54%、5.89-6.70%、9.19-12.72%;控制总枝梗数、穗长、着粒密度的QTLs各3个,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5.63-8.77%、6.17-18.66%、5.97-7.27%;控制千粒重的QTLs6个,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7.28-29.95%。另外,除了qGYPP7-10、qNSPP5-22、qTGW8-24等三个QTLs外,本研究在东乡野生稻上定位到的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与前人在东乡野生稻上定位到同性状或相似性状的QTLs没有相同或相近位置,应该是东乡野生稻上定位到的新的QTLs。2、初定位检测到一个新的控制穗长的QTLqPL7-25,它是一个在富阳和陵水环境均能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于第7染色体M234-M235标记区间,其物理区间范围为24.55-25.55 Mb,在富阳和陵水环境下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8.66%、13.06%,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东乡野生稻。进一步构建以广陆矮4号(GLA4)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qPL7-25,并发展成包括1800个单株的NIL-qPL7-25×GLA4 F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经对定位群体穗长表型分析,表明qPL7-25是一个单孟德尔因子,且长穗对短穗为显性。进而利用新开发的9个InDel标记,将qPL7-25定位于InDel-24591和InDel-24710之间的119kb区间内,物理区间范围为24591-24710kb。通过近等基因系比较分析,来源于东乡野生稻的QTL位点除增加穗长外,对粒长、稻米长宽比,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正向增效作用,可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3、qPL7-25的精细定位区间共有1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包括两个功能已知蛋白GL7因子(控制粒长粒宽)和GL7负调因子。利用Genvestigator软件对上述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分析,LOCOs07g41200基因(与GL7等位)的表达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组织特异性上,都与穗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呈现正相关。经对低表达GL7品种日本晴、高表达GL7品种P13、东乡野生稻和广陆矮4号进行GL7基因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区测序分析,在编码区上东乡野生稻和广陆矮4号没有导致氨基酸改变的SNP差异,而在5’UTR和启动子上存在着SNP和InDel差异,特别是在-111到-101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为+1),与日本晴相比东乡野生稻的GL7启动子上存在着11bp的缺失,高表达GL7品种P13在此处存在8bp的缺失,而广陆矮4号在此处与GL7低表达的日本晴在序列上是一致的。另外,在幼穗分化期,东乡野生稻的GL7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广陆矮4号,且两者在GL7基因启动子区和5’UTR区基因分型也不同。结果表明,在东乡野生稻上的等位基因LOCOs07g41200极有可能就是qPL7-25。

陈德国[3](2019)在《人参根腐病、锈腐病病原菌分析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人参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十分具有药用价值。由于人参在种植过程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因此人参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抗病菌的筛选十分重要。本文从发病的人参植株中分离筛选出腐皮镰刀菌和人参锈腐菌。通过对患病人参根际土壤和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和土壤理化测试,分析了引起人参病害的可能性因素。从人参根际土壤和野生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对人参根腐病和人参锈腐病有稳定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对生防菌株做了分离鉴定,并将生防菌株回接到人参茎块上做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患病人参植株中筛选出了病原菌,经ITS序列分析法鉴定为腐皮镰刀菌和人参锈腐菌。通过对患病人参根际土壤和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的土壤理化测试,推测人参根际土壤有效钾含量、pH值对人参生长有显着影响;有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电导率值可能对人参生长有影响;通过对患病人参根际土壤和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的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结论:患病人参根际土壤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人参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对人参根腐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C10,抑菌率达83.95%,经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从野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筛得到2株对人参锈腐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G6、A2,其中A2抑菌效果达81.54%。经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G6为链霉菌、A2为米修链霉菌。在生防菌回接到人参茎块的验证中,结果发现拮抗菌A2、G6对人参茎块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且都能抑制锈腐菌的生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参茎块的腐烂,拮抗菌C10对人参茎块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且能抑制根腐菌的生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参茎块的腐烂,说明了拮抗菌A2、G6、C10具有一定的生防效果。

汤洁[4](2018)在《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江西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取得的进展和重要成绩,分析了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展江西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马小定,唐江红,张佳妮,崔迪,李慧,黎毛毛,韩龙植[5](2019)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东乡野生稻是分布于全球最北端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差异较大,目前缺少覆盖其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本文以东乡野生稻和日本晴为材料,通过筛选已有的1017个标记,并利用东乡野生稻基因组重测序信息设计的217个InDel标记,共检测出203个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间呈现多态性。这些标记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平均间隔1.9 Mb,基本覆盖东乡野生稻全基因组区域。通过对籼粳亚种的检验分析,发现该套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基因型分析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发掘东乡野生稻的有利基因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黄永裕[6](2018)在《水稻穗枝梗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普通野生稻(Oyza rufpogon Griff.)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L.)的祖先种。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无论在形态上或生理上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研究以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以籼稻品种 93-11(O.sativa ssp.indica)和粳稻品种 C418(O.sativa ssp.japonica)为受体亲本,构建了两套高代回交群体(BC3)。利用这两套群体,对影响东乡野生稻11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 QTL分析,并对其在籼粳背景下的效应进行初步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一个影响穗分枝及穗粒数的QTL(COS1)进行了克隆和功能解析。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对两套渗入系的株高、穗数、剑叶宽、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三次枝梗粒数、穗粒数、粒长、粒宽以及千粒重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并进行QTL定位。在以93-11为背景的渗入系中检测到118个QTL,在以C418为背景的渗入系中检测到99个QTL。其中有56个QTL 在两种遗传背景下均能被检测到,并且效应一致。发现产量性状QTL倾向于成簇分布,共检测到13个QTL簇,分布在水稻1、3、4、6、7、8、9与11 号染色体上,这些区间可能是野栽功能基因组遗传分化的热点区域。(2)在两套渗入系中同时检测到了一个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末端影响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以及主茎穗粒数的主效QTL(COS1)。对携带野生稻COS1位点的渗入系8IL50进行表型调查发现,与轮回亲本C418相比,8IL50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穗粒数、株高、剑叶宽、粒长以及粒重等农艺性状均发生显着变化,表明COS1位点可能控制水稻多个产量性状。(3)利用8IL50与C418杂交构建的分离群体,将COS1精细定位在一个约7.3-kb的区间内。该区间只包含一个基因 FZP,其编码一个含有AP2/ERF结构域的转录因子。测序结果表明,与东乡野生稻相比,C418和93-11在这7.3-kb 的区间内有一个4-bp的缺失,位于FZP起始密码子上游约2.7-kb位置。该缺失位于一个保守的生长素响应元件附近,可能影响上游生长素响应因子如OsARF6对FZP启动子的绑定作用,从而影响FZP基因表达。遗传转化结果表明,高表达FZP能够显着减少二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粒数,从而减少穗粒数。RT-PCR及原位杂交表明,FZP主要在幼嫩的分生组织中表达,且在渗入系8IL50中的表达量高于C418。比较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FZP基因组及约3-kb启动子序列发现,所测栽培稻品种均含有该4-bp的缺失,且在FZP基因组两侧存在一个约150-kb的选择性清楚区间,表明FZP受到强烈人工选择。(4)通过质谱分析、体外Pull-down、双荧光分了互补实验及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FZP与NAL1互作。对NAL1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nal1-4(G257D)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二次枝梗数及二次枝梗粒数较野生型显着减少,遗传互补实验表明NAL1能够正调控二次枝梗数与穗粒数。进一步体外及体内降解实验表明,NAL1编码的丝氨酸/半胱氨酸胰蛋白酶能够促进FZP蛋白的降解。与野生型特青(TQ)相比,FZP蛋白在nal1-4突变体中的含量也明显上升。RNA-Seq分析发现,NAL1与FZP共同影响许多下游基因的表达,表明NAL1与FZP位于同一-通路。在al1-4中降低FZP的表达能够部分恢复nal1-4发育缺陷,包括显着提高穗二次枝梗数与穗粒数以及增加叶宽,表明FZP在遗传学上位于NAL1下游。(5)在粳稻品种中花17(ZH17)中过表达NAL1以及干扰FZP均能够提高水稻产量,表明NAL1能够通过降解FZP来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FZP的克隆及其调控枝梗数及穗粒数的分子机制的解析,不仅为揭示水稻驯化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见解,也为培育高产水稻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胡涛,宋佳瑜,吴爱婷,刘思彤,郭志富,姜秀娟,高继平,赵明辉,黎毛毛[7](2018)在《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文中提出低温发芽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发芽力遗传及分子机制对选育适宜直播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的方法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农艺性状和低温发芽力的综合表现,筛选了10份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且低温发芽力较强的株系,为超级稻沈农265低温发芽力的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共检测到4个标记与低温发芽力连锁,分别是2号染色体RM324和RM166、5号染色体RM534和9号染色体RM257。进一步通过连锁分析,鉴定出15个低温发芽力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2、4、5、6、7和11号染色体,这些QTL的LOD值介于2.575.00之间,QTL贡献率介于11.48%17.72%之间。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qGP-2-1和qGP-2-4与BSA法检测到的连锁标记RM324和RM166一致,这两个位点可用于低温发芽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季波[8](2017)在《两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认为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具有耐寒、抗旱、耐贫瘠、抗病虫害等优良品质,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植物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或者全部时期生活在健康植物体内,而不会引起宿主植物产生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由于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成为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多样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了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多样性,并分离获得大量的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菌株。本研究选取了两株内生真菌L99和R57,开展了其分类鉴定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的研究,希望从中发现具有抗菌或抗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采用传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生真菌L99和R57进行分类鉴定。基于ITS 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L99、菌株R57分别与Sarocladium oryzae、Eupenicillium javanicum聚为一支;结合菌株L99和R57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学特征,最终将菌株L99鉴定为Sarocladium oryzae L99,将菌株R57鉴定为Eupenicillium javanicum R57。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菌株L99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烟曲霉酸(3)、6β,16β-Diacetoxy-25-hydroxy-3,7-dioxo-29-nordammara-1,17(20)-dien-21,24-lactone(4)、16β-acetoxy-25-hydroxy-3,7-dioxo-29-nordammara-1,17(20)-dien-21,24-lactone(5),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从菌株R57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1-十九碳烯(6)、酒石酸内脂(7)和二十四烷酸甲酯(8)。同时对化合物1-8进行了抗菌活性评价。

盛文涛,吴俊,柏斌,饶友生[9](2017)在《野生稻种质在水稻高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野生稻种质拥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基因,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资源。文章通过综述野生稻种质在常规稻、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水稻高产育种方向提出了建议:在科研体制上应加强顶层设计,允许实施一定数量的中长期育种项目,为培育重大品种创造环境;对于普通野生稻的利用,宜选择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栽培稻作亲本进行回交、复交或选择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进行兄妹交,使各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于同一栽培品种上;通过胚拯救、转基因、花粉管导入或穗茎注射野生稻DNA、MAS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野生稻外源种质渗入的近等基因系和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等生物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优异性状;利用骨干亲本材料与野生稻种质资源构建遗传材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利用MAS技术在骨干亲本材料中进行高产QTL遗传效应验证,从而促进遗传育种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谭陈菊,雷雪芳,肖晓春,熊翔宇,周铖勇,崔伏生[10](2012)在《东乡野生稻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东乡野生稻的抗性和相关产量因子在育种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研究和利用的方向。

二、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获重大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获重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野生稻的耐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野生稻相关概述
        1.1.1 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1.2 海南普通野生稻的特性
    1.2 水稻耐逆性生理生化研究简述
        1.2.1 水稻的耐冷性研究
        1.2.2 水稻的耐旱性研究
        1.2.3 水稻的耐盐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海南野生稻的耐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的叶色与叶片萎蔫状况
        2.2.2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电解质渗漏率的变化
        2.2.3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2.4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
        2.2.5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
        2.2.6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羧化效率的变化
        2.2.7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的变化
        2.2.8 海南野生稻冷胁迫后光合色素的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海南野生稻的耐旱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海南野生稻在干旱与非干旱下的根冠比
        3.2.2 海南野生稻在干旱下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3.2.3 海南野生稻在干旱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2.4 海南野生稻干旱下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3.2.5 海南野生稻干旱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3.2.6 海南野生稻干旱下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海南野生稻的耐盐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南野生稻在高盐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4.2.2 海南野生稻在高盐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4.2.3 海南野生稻在高盐下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4.2.4 海南野生稻在高盐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3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与获奖
致谢

(2)东乡野生稻产量相关性状有利QTL挖掘及穗长QTL qPL7-25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1.1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剖析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1.1.2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基因克隆
    1.2 东乡野生稻研究进展
        1.2.1 东乡野生稻基本信息
        1.2.2 东乡野生稻研究进展
    1.3 分子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东乡野生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材料种植
        2.1.3 性状考查
        2.1.4 图谱构建
        2.1.5 QTL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富阳与陵水两个种植环境的差异性
        2.2.2 双亲及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特征
        2.2.3 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频率分布
        2.2.4 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单环境下检测到的产量相关性状QTLs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2.2.6 MCIM法检测到的产量相关性状QTLs及其与环境互作
        2.2.7 MCIM法检测到的上位性QTLs及其与环境互作
    2.3 讨论
        2.3.1 以SNP标记为基础构建的物理图谱在QTL定位中的利用
        2.3.2 东乡野生稻中产量相关性状有利QTL的发掘
        2.3.3 不同环境对性状QTL的影响
        2.3.4 QTL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基因紧密连锁
第三章 控制穗长的主效基因qPL7-25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近等基因系构建
        3.1.2 材料种植
        3.1.3 性状考查
        3.1.4 DNA提取及PCR反应
        3.1.5 分子标记开发及精细定位
        3.1.6 数据处理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8 表达量分析
        3.1.9 基因分型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IL-qPL7-25 的表型分析
        3.2.2 qPL7-25 的精细定位
        3.2.3 qPL7-25 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结论
        4.1.1 产量相关性状是数量性状,表型由基因与环境互作决定
        4.1.2 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
        4.1.3 东乡野生稻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产量相关性状的有利QTL
        4.1.4 控制穗长的QTLqPL7-25 精细定位
        4.1.5 qPL7-25 极有可能是控制穗长和粒长/粒宽的GL7 优异等位基因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参根腐病、锈腐病病原菌分析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状况及危害
    1.2 人参根腐病的发病状况及危害
    1.3 人参病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1.3.1 传统的农业防治
        1.3.2 药剂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4 生防菌株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理
        1.4.1 拮抗作用
        1.4.2 竞争作用
        1.4.3 促进植物生长作用
        1.4.4 诱导抗病性
    1.5 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1.6 研究内容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参根腐病、锈腐病病原菌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患根腐病、锈腐病人参植株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2 锈腐病病原菌的筛选与鉴定
        2.2.1 锈腐病病原菌的筛选
        2.2.2 锈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3 根腐病病原菌的筛选与鉴定
        2.3.1 根腐病病原菌的筛选
        2.3.2 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锈腐病病原菌菌株的鉴定
        2.4.2 根腐病病原菌菌株的鉴定
    2.5 讨论
第三章 人参根际土壤理化测试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
    3.2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理化测试
        3.2.1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3.2.2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3.2.3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4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全磷的测定
        3.2.5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pH值的测定
        3.2.6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电导率值的测定
        3.2.7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全氮的测定
        3.2.8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有效氮的测定
        3.2.9 患病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3 数据与分析
        3.3.1 土壤理化数据分析
        3.3.2 人参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人参根腐病、锈腐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4.1 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材料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从江西东乡野生稻的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
        4.2.2 从人参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
        4.2.3 拮抗菌株形态鉴定及生理生化测试
        4.2.4 拮抗菌株的16S rDNA分子鉴定
        4.2.5 拮抗菌株的回接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东乡野生稻的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
        4.3.2 人参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
        4.3.3 拮抗菌株形态鉴定及生理生化测试
        4.3.4 拮抗菌株的16S rDNA分子鉴定
        4.3.5 拮抗菌株在人参茎块上的回接验证
    4.4 讨论
        4.4.1 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4.4.2 人参根际土壤中具有拮抗病原菌的微生物资源
        4.4.3 拮抗菌的回接效果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进展与成绩
    1.1 有效保护了东乡野生稻资源
    1.2 收集鉴定和编目保存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1.3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好的成效
2 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2.2 种质资源信息交流不畅
    2.3 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小
3 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3.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技术更新升级
    3.2 加强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合作交流
    3.3 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5)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基因组重测序
    1.3 InDel标记的设计
    1.4 DNA提取、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态性分子标记开发
    2.2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应用
3 讨论

(6)水稻穗枝梗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数量性状的定位
        1.1 QTL定位与克隆
        1.2 关联分析
        1.3 野生稻渗入系的构建与利用
    2 水稻穗粒数调控的分子机制
        2.1 水稻穗发育的时序性调控
        2.2 水稻穗发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2.3 激素与穗粒数的调控
        2.4 分枝与穗粒数
    3 作物的演化
        3.1 驯化及随后的分化
        3.2 作物驯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3.3 引起种内分化的基因
    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野生稻渗入系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群体构建
        1.2 田间试验与表型鉴定
        1.3 DNA提取(CTAB法)
        1.4 基因型检测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性状调查和和渗入系表型
        2.2 相关性分析
        2.3 渗入系基因型分析
        2.4 产量性状QTL分析
        2.5 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 讨论
        3.1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挖掘
        3.2 利用渗入系进行QTL定位
        3.3 QTL簇
第三章 野生稻穗枝梗发育调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材料
        1.2 主要菌株
        1.3 主要载体
        1.4 各种酶和试剂
        1.5 田间试验与表型鉴定
        1.6 DNA提取
        1.7 组织学观察
        1.8 载体连接
        1.9 遗传转化与检测
        1.10 RNA提取与表达分析
        1.11 RNA原位杂交
        1.12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1.13 蛋白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ion,IP)
        1.14 原核蛋白诱导与纯化
        1.15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1.1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1.17 酵母实验
        1.18 凝胶阻滞(EMSA)
        1.19 蛋白降解实验
        1.2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稻与栽培稻枝梗数的比较
        2.2 渗入系表型
        2.3 COS1的定位
        2.4 COS1的功能互补验证
        2.5 高表达FZP抑制穗分枝发育
        2.6 FZP编码转录因子
        2.7 栽培稻FZP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2.8 栽培稻FZP启动子一个SNP显着与粒长关联
        2.9 FZP变异位点对基因转录的影响
        2.10 FZP与NAL1蛋白互作
        2.11 nal1-4突变体表型
        2.12 NAL1可能降解FZP
        2.13 NAL1与FZP共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
        2.14 FZP与NAL1的遗传关系
        2.15 FZP与NAL1在水稻育种上应用前景
        2.16 适当的FZP表达量才能协调水稻穗枝梗与颖花发育
    3 讨论与展望
        3.1 FZP在水稻穗型驯化与改良中的作用
        3.2 适当降低FZP表达量提高水稻产量
        3.3 FZP参与穗型调控的信号通路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低温发芽力的鉴定
    1.4 耐冷株系的筛选
    1.5 QTL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株系农艺性状
    2.2 各株系低温发芽力鉴定
    2.3 耐冷株系的筛选
    2.4 BSA法筛选低温发芽力相关基因连锁标记
    2.5 低温发芽力QTL定位
3 讨论

(8)两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态学作用
    1.2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2.1 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1.2.2 抗肿瘤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1.2.3 抗病毒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1.2.4 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1.2.5 其他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两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抑菌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的培养基及配方
    2.3 实验方法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抑制病原菌活性实验
    2.4 实验结果
        2.4.1 菌株L99 分类学地位
        2.4.2 菌株R57 分类学地位
        2.4.3 抑制病原菌活性检测
    2.5 小结
第3章 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Sarocladium oryzae L99 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培养
        3.3.2 提取
        3.3.3 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3.3.4 抗细菌真菌活性测试
    3.4 实验结果
        3.4.1 单体化合物鉴定
        3.4.2 抑菌活性检测
    3.5 小结
第4章 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Eupenicillium javanicum R57 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培养和提取
        4.3.2 乙酸乙酯相分离纯化
        4.3.3 抗细菌真菌活性测试
    4.4 实验结果
        4.4.1 单体化合物鉴定
        4.4.2 抑菌活性检测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野生稻种质在水稻高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野生稻资源在水稻常规育种中的应用
2 野生稻资源在三系杂交稻中的应用
    2.1 在三系不育系中的应用
    2.2 在三系恢复系中的应用
3 野生稻资源在两系杂交稻中的应用
4 展望
    4.1 我国育种科研体制对项目实施的限制
    4.2 选择最优配组方式利用AA型基因组普通野生稻种质
    4.3 对非AA型基因组野生稻种质的利用策略
    4.4 加强基础理论与育种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四、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获重大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野生稻的耐逆性研究[D]. 刘艺珣.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东乡野生稻产量相关性状有利QTL挖掘及穗长QTL qPL7-25精细定位[D]. 毛一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3]人参根腐病、锈腐病病原菌分析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D]. 陈德国.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J]. 汤洁. 中国种业, 2018(11)
  • [5]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J]. 马小定,唐江红,张佳妮,崔迪,李慧,黎毛毛,韩龙植. 作物学报, 2019(02)
  • [6]水稻穗枝梗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黄永裕.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7]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J]. 胡涛,宋佳瑜,吴爱婷,刘思彤,郭志富,姜秀娟,高继平,赵明辉,黎毛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4)
  • [8]两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季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野生稻种质在水稻高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盛文涛,吴俊,柏斌,饶友生.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2)
  • [10]东乡野生稻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谭陈菊,雷雪芳,肖晓春,熊翔宇,周铖勇,崔伏生. 上海农业学报, 2012(03)

标签:;  ;  ;  ;  ;  

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