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酶对肉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和回肠氮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植酸酶对肉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和回肠氮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一、植酸酶对肉仔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及氮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卫[1](2021)在《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棕榈仁粕用作动物饲料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高粗纤维含量妨碍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大量使用。菌酶协同处理可以降解棕榈仁粕中的粗纤维成分并提高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探索棕榈仁粕最佳的菌酶协同处理工艺,评价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作用机制。全文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棕榈仁粕发酵菌株的筛选以本实验室保藏的10株乳酸菌、8株酵母菌和12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MRS-碳酸钙平板法和牛津杯法筛选产酸和抑制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最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测定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生物量的生成筛选最适酵母菌菌株;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法和酪蛋白平板法筛选降解纤维和蛋白最强的芽孢杆菌菌株。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D在MRS-碳酸钙平板的Hc值为2.2,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 mm和24 mm。酿酒酵母Y1在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的OD 660为1.6245。枯草芽孢杆菌B2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酪蛋白培养基平板的Hc值分别为3.6和2.3。试验二、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分别用植物乳杆菌D、酿酒酵母Y1和枯草芽孢杆菌B2单菌株、两两混合以及三株混合发酵棕榈仁粕。在最佳菌种配比基础上添加甘露聚糖酶,以发酵温度、料水比和接种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16()45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p H值、还原糖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最佳菌种配比为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最佳条件为温度30℃,料水比1:1,接种量10%。试验三、棕榈仁粕菌酶协同处理工艺优化50 g棕榈仁粕置于500 m L三角中,接种10%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发酵液,料水比为1:1。分别添加0.05 g、0.1 g、0.5 g、1.0 g和1.5 g五个等级的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混匀后在30℃下培养5天。择优选取三种酶的3个添加梯度,设计L9(34)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合添加三种酶的最佳配比为10000 U甘露聚糖酶、1000 U纤维素酶和200 Uα-半乳糖苷酶。按此条件生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粗蛋白增加了15.10%,从16.03%增至18.45%,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25.10%和21.96%。试验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选择72只体重接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采用替代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6.33 MJ/kg和8.47 MJ/kg。试验五、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选取108只体重相近的健康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采用无氮日粮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赖氨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显着下降,从33.3%将至24.93%,下降幅度25.14%,脯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其他氨基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均显着增加,增加幅度从13.80%至118.77%不等。试验六、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42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7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量为4%、8%和12%剂量的试验日粮。所有日粮的代谢能和蛋白水平一致,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改善了肉鸡生产性能,其中添加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改善最明显。饲粮添加棕榈仁粕降低了肉鸡生产性能,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4%。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显着影响肉鸡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能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影响肉鸡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但显着改善了肉鸡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试验七、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肉鸡饲喂至42日龄时,在对照组、12%棕榈仁粕和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组的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只鸡,取出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盲肠内容物的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日粮添加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显着改变了肉鸡盲肠菌群的β-多样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硬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在属的水平上,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通过LEfSe分析,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Anaerostipes属和梭菌属,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拟杆菌属和另枝菌属。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改变通过微生物分泌的酶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影响了肉鸡的生产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结合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使棕榈仁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显着提高。菌酶协同处理后的棕榈仁粕通过影响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肉鸡生产性能。

李阳[2](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豆粕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较为平衡,是动物养殖常用的植物源蛋白原料。然而,豆粕中的诸多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会阻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微生物发酵可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并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能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芽孢杆菌,研究其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机制,评估发酵豆粕在肉鸡饲喂上的营养价值,并初步探讨发酵豆粕促肉鸡生长的机制。本研究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本试验旨在筛选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芽孢杆菌菌株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采用豆粕抗原蛋白平板、淀粉平板和木聚糖平板结合豆粕发酵试验,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降解92.32%大豆球蛋白和85.05%β-伴大豆球蛋白,粗蛋白的含量提高了17.54%,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9.97倍。发酵处理提高了豆粕中总氨基酸的含量,其中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68%、14.71%、13.31%和16.13%;丙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33%、14.81%、16.77%和20.21%;但显着降低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P<0.05)。小鼠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肝脏、脾脏和心脏指数肝脏和脾脏生理结构无不良影响,表明此菌株具有安全并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功能。试验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善其营养价值的机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分泌参与酶解豆粕的酶类有18个,包括非淀粉多糖酶、蛋白酶、植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壳聚糖酶。同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破坏豆粕的表面结构,产生许多不规则的小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豆粕的主要的几个吸收峰出现在1649 cm-1(CO,CN)、1533 cm-1(CH,CN,CC)和1048cm-1(CO)处,而发酵后峰分别从1649 cm-1迁移至1646 cm-1和1628 cm-1,从1533 cm-1迁移至1557 cm-1和1537 cm-1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吸收峰,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变了豆粕中大分子物质的结构。试验三、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豆粕工艺条件,并研究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改变。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3:1:1,接种量为10%。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1,发酵温度37℃,先好氧发酵24 h后厌氧发酵24 h。除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外,混菌发酵提高了豆粕总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含量(P<0.05),但对抗原蛋白的降解率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无显着差异(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分别将豆粕干物质的消化率由62.91%提高至72.52%和76.63%(干物质基础),将酶水解物的能值由10.42 MJ/kg分别提高至13.37 MJ/kg和13.79 MJ/kg。试验四、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过程中,外源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发酵豆粕抗原蛋白降解的影响。体外酶酶解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 5.5,时间10 h,料水比为1:1.2。非淀粉多糖酶最适组合为:α-半乳糖苷酶1.2 U/g、果胶酶50 U/g、纤维素酶20 U/g、木聚糖酶10 U/g,此时豆粕中还原糖的释放量为64.97 mg/g。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对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显着低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豆粕无需额外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试验五、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本试验采用替代法和无氮日粮法分别研究发酵处理豆粕对肉鸡表观代谢能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选用72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结果表明,以干物质为基础,豆粕和发酵豆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0.29 MJ/kg和10.62 MJ/kg,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无显着影响。选用120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结果表明,发酵显着提高豆粕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AID和SID,显着提高非必需氨基酸中半胱氨酸、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AID和SID。试验六、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80只1日龄科宝500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三种日粮:玉米-豆粕基础日粮(CC)、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25%豆粕(SC)和50%豆粕(TC),试验期为36 d。结果表明,与CC和TC组相比,发酵豆粕替代日粮中25%的豆粕可显着提高生长后期(22-36 d)和生长全期(1-36 d)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P<0.05)。SC和TC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在生长前期、生长后期及全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发酵豆粕日粮处理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肌酐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可显着提高空肠上皮细胞闭合蛋白和闭锁蛋白的基因表达。试验七、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25%和50%的豆粕可提高盲肠食糜微生物α-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提高了硬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日粮添加发酵豆粕显着降低了盲肠食糜中大肠-志贺氏菌属、厌氧原体属和未分类梭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提高了毛螺菌菌属、乳酸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属的相对丰度(P<0.05)。25%替代组瘤胃菌属_torques和胃厌氧菌属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替代组(P<0.05)。胃厌氧菌菌属相对丰度与平均日增重(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正相关,而厌氧原体属与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负相关。大肠-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与饲料转化率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发酵豆粕过程中可分泌多种胞外酶,这些胞外酶可破坏豆粕表面结构,分解豆粕中的大分子抗原蛋白等。豆粕发酵处理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并提高肉鸡氨基酸表观回肠和标准回肠消化率。发酵豆粕通过优化肉鸡盲肠微生物结构和提高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而促进肉鸡生长。

路佩瑶[3](2020)在《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文中认为论文通过2个试验测定了不同来源小麦和棉粕的化学组成、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评价了小麦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小麦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并建立了棉粕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的预测方程。试验一,分析我国小麦主产区30份小麦样品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6个小麦样品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 AA)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的含量,同时探讨了外源木聚糖酶对肉鸡SID AA和AMEn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小麦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谷氨酸是小麦的优势氨基酸;甘肃小麦除赖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外,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其它来源小麦(P<0.05),AMEn值(11.83 MJ/kg)显着高于其它来源小麦样品(P<0.001)。其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平均SID含量分别为87.35%和88.17%,6种小麦的平均AMEn值为11.14 MJ/kg。与未添加木聚糖酶的日粮相比,添加木聚糖酶的日粮中平均SID AA值提高了 1.96%,其中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的SID含量均较高(P<0.05),AMEn值显着增加了 0.87MJ/kg(P<0.05)。试验二,分析我国主要棉粕样品的化学组成,测定10个棉粕样品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AA)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的含量,并建立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与常规化学成分之间的线性回归预测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棉粕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粗脂肪含量是变异最大的化学成分,变异系数为19.90(P<0.05);棉粕中谷氨酸和精氨酸分别是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氨基酸,棉粕中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与其粗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新疆粗蛋白含量为63.83%的棉粕中的回肠表观氨基酸和粗蛋白消化率均高于其它来源,AMEn值为8.17 MJ/kg;除色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外,新疆粗蛋白含量为43.36%的棉粕的回肠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最低,AMEn值为6.93 MJ/kg,差异极显着(P<0.001)。10个棉粕样品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76.59%、77.21%和76.90%,平均AMEn值为7.59 MJ/kg。棉粕的CP、Lys、Met和Thr的SID与纤维组分如NDF和ADF呈负相关,与Lys的含量呈正相关;SID CP、SID Lys、SID Met 和 SID Thr 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 SID CP=0.68 × EE+73.42(R2=0.84)、SID Lys=0.39 × CP+58.96(R2=0.79)、SID Met=2.46 × Lys-1.43× NDF+106.33(R2=0.92)和 SID Thr=0.28 × CP+2.02 × NDF+63.17(R2=0.71);棉粕的AME和AMEn与纤维组分如NDF和ADF呈负相关,AME和AMEn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 AME=1.83 × GE-0.41 × NDF+0.28 × CP-16.73(R2=0.82)和AMEn=1.26 × GE-0.38 × NDF+0.18× CP+12.39(R2=0.89)。综上所述,小麦和棉粕的来源对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值和氮矫正代谢能值有显着影响,不同来源小麦和棉粕的化学成份上的差异,特别是粗蛋白质、粗脂肪和NDF含量,可能是其SIDAA和AMEn值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添加外源木聚糖酶,可显着改善小麦的营养价值,建立的棉粕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值的预测方程可用于其营养价值的预测。

张羽辰[4](2019)在《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为填补中国饲料原料数据库的不足和更新的需要,本研究以套算法为基础,通过回归法评定了肉仔鸡对稻米、碎米、米糠及豆油、猪油、磷脂油、混合油等饲料原料回肠末端消化能(IDE)、代谢能(ME)和氮矫正代谢能(MEn)的值,并建立这些值的回归方程,为我国饲料原料数据库存的更新累积数据。试验一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碎米、米糠能量利用的研究选用1 d AA(Arbor Acres)肉鸡336只,1-14 d饲喂普通肉仔鸡日粮;第14 d时,对每只鸡进行称重,以体重为依据随机分为为1个对照组和6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以12%和24%稻米、12%和24%碎米、15%和30%的米糠部分替代基础日粮,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日粮配方中的能量原料玉米:豆粕:豆油比例均为10.96:7:1。代谢试验方法为指示剂法,指示剂为TiO2,添加量为0.5%。试验至第18-20 d时,收集每重复鸡只所排泄的粪便,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ME和MEn值;试验期至第21 d时,屠宰鸡只,取回肠末端食糜,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IDE值。试验结果表明:以12%和24%稻米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IDE利用率随稻米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ME和MEn利用率随稻米替代比例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以12%和24%的碎米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和IDE利用率极显着升高(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ME值和MEn值也极显着增高(P<0.01)。以15%和30%的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氮和IDE利用率极显着下降(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氮、ME和MEn的利用率均极显着降低(P<0.01)。根据稻米、碎米和米糠在基础日粮中的替代比例及其与新日粮中由稻米、碎米和米糠所提供能量的对应关系,拟合替代比例与提供的能量的关系,得到稻米、碎米和米糠的IDE、ME和MEn值的回归方程为:IDE=Y=2(6)+3,185(73)稻米+3,199(72)碎米+2,562(61)×米糠,R2=0.98;ME=Y=8(6)+3,103(72)×稻米+3,190(71)×碎米+2,709(60)×米糠,R2=0.98;MEn=Y=4(5)+3,014(68)×稻米+3,092(101)×碎米+2,624(57)×米糠,R2=0.98。试验二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能量利用的研究选用1日龄AA肉鸡576只,1-21 d时饲喂普通肉仔鸡日粮;21 d时,按照体重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8只鸡。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豆油:猪油为1:1)替代对照组的比例分别为4%和8%,各处理组日粮配方中的能量原料玉米:豆粕为12.04:7。试验期为第21-28 d。收集25-27d鸡只(每重复)所排泄的粪便,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ME和MEn值;28 d试验结束时,屠宰鸡只,取回肠末端食糜,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IDE值。试验结果表明:以4%和8%豆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氮和IDE利用率均随替代比例极显着升高(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氮、ME和MEn利用率均随豆油的替代比例极显着升高(P<0.01)。以4%和8%猪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和回肠IDE利用率显着或极显着增高,全肠道氮矫正代谢能、ME利用率也极显着增高(P<0.01)。以4%和8%磷脂油或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IDE、ME和MEn的利用率均极显着上升(P<0.01)。根据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在基础饲粮中替代比例与新饲粮中由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所提供能量的对应关系,拟合替代比例与提供的能量的关系,得到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的IDE、ME和MEn值的回归方程为:ME=Y=33(11)+8,046(350)豆油+9,280(367)猪油+9,536(363)磷脂油+12,148(365)混合油R2=0.951MEn=Y=24(10)+7,848(329)豆油+8,981(345)猪油+9,137(342)磷脂油+11,890(343)混合油R2=0.954IDE=Y=105(22)+9,884(740)豆油+9,810(776)猪油+10,009(768)磷脂油+10,573(771)混合油R2=0.811根据以上方程,本研究表明:稻米的IDE、ME和MEn分别是3,185,3,103和3,014 kcal/kg(DM);碎米为3,199,3,190和3,092 kcal/kg(DM);米糠为2,562,2,709和2,624 kcal/kg(DM);豆油为9,884、8,046和7,848 kcal/kg(DM);猪油为9,810、9,280和8,981 kcal/kg(DM);磷脂油为10,009、9,536和9,137 kcal/kg(DM);混合油为10,573、12,148和11,890 kcal/kg(DM)。

方成堃[5](2016)在《黄羽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后对回肠末端和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植酸酶在养殖业和饲料工业中被广泛应用,其效果已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同。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有关植酸酶的研究专注于其对植物性饲料原料抗营养活性的消除、提高酶的活性和扩大降解底物的范围等方面;在评价植酸酶的实际应用效果时,大多数试验设计是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以生产性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非常规植物性饲料原料及整个非常规日粮消化利用率方面的评价结果。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黄羽肉鸡为对象,研究非常规饲料原料配方中加入植酸酶后对其能量、氨基酸、钙、磷等营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由二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试验一),采用替代法,主要考察添加植酸酶后对4种非常规饲料原来能量、氨基酸、钙、磷回肠和粪消化(代谢)的影响;第二部分(试验二),采用回归分析法,对黄羽肉鸡4种非常规饲料原料能量利用进行了评价。试验一黄羽肉鸡日粮添加植酸酶后营养物质表观和回肠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用小麦、糙米、DDGS和麦麸4种非常规饲料原料替代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15%的玉米,考察植酸酶添加与否对饲料能量、氨基酸、钙、磷回肠和粪消化(代谢)情况。500只成年黄羽肉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10个处理(加酶与不加酶),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处理1为基础日粮组(一,+),处理2为小麦组(一,+),处理3糙米组(一,+),处理4DDGS组(一,+),处理5为麦麸组(一,+),植酸酶的添加量为1000U/kg。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对粗蛋白和能量无显着作用(P>0.05),但均有上升趋势。添加植酸酶对基础日粮钙表观粪消化率和表观回肠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9%和38%,除了糙米外,而其余各组表观回肠消化率差异达到显着提高(P<0.05)。添加植酸酶对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基础日粮、小麦、糙米、DDGS和麦麸组分别提高了27%,20%,22%,12%,19%。而回肠消化率也有显着上升。基础日粮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提高幅度在0.68%-6.05%范围,但差异不显着(P>0.05);小麦日粮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提高幅度在3.40%-14.46%范围内,其中精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10.3%,10.87%,14.46%,12.01%,10.2%,10.91%,其它氨基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糙米日粮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提高幅度在3.51%-11.02%范围内,其中苯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9.16%、8.43%、11.02%、10.40%,其它氨基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DDGS日粮中,除赖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略有下降,其余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提高幅度在1.73%-21.23%范围内,其中组氨酸、缬氨酸和天冬氨酸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8.45%、21.23%、8.69%,赖氨酸降低1.08%(P>0.05);麦麸日粮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提高幅度在3.27%-10.52%范围内,其中组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8.89%、9.87%、9.28%、10.51%,其它氨基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二不同原料在肉鸡体内的能量评价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对黄羽肉鸡4种非常规饲料原料能量利用进行了评价。试验1考察大麦和黑小麦,320只1日龄雄性罗氏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基础+250g/kg大麦、基础+500g/kg大麦、基础+250g/kg黑小麦、基础+500g/kg黑小麦。试验2考察小麦和黑麦,320只1日龄雄性罗氏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基础日粮组、基础+250g/kg小麦、基础+500g/kg小麦、基础+250g/kg黑麦和基础+500g/kg黑麦,试验1和试验2每个处理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大麦和黑小麦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而在日粮中添加大麦干物质、氮、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和回肠消化率呈现线性降低,回肠干物质消化率、能量消化率和表观回肠代谢能与黑小麦的添加量呈现二次曲线的关系。日粮中添加黑麦对肉鸡干物质和能量的回肠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干物质和氮的表观消化率均达到差异极显着(P<0.001);干物质回肠消化率、能量回肠消化率、表观回肠消化能、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氮表观消化率、能量表观消化率、氮校正能表观消化率、表观代谢能以及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匀呈现二次曲线关系。根据回归分析法,测得大麦、黑小麦、小麦和黑麦作为能量原料摄入的回归方程分别为:回肠消化能(IDE,kcal/kg)(Y1a)=29(20)+2224(107)×大麦+2625(100)×黑小麦, (Ylb)=111(38)+2529(166)×小麦+2858(170)×黑麦;粪表观代谢能(ME,kcal/kg)(Y2a)=2.7(15)+2508(80)×大麦+2820(75)×黑小麦, (Y2b)=94(35)+2820(153)×小麦+3000(156)×黑麦;氮校正表观代谢能(MEn,kcal/kg) (Y3a)=2.2(14)+2460(74)×大麦+2730(69)×黑小麦, (Y3b)=84(32)+2693(141)×小麦+2825(144)×黑麦。

H Namkung,S Leeson,李峰娟,王志祥,高树华[6](2010)在《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氮消化率的影响》文中指出在肉禽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不仅可提高磷和锌的利用率,还可提高回肠中氮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和表观代谢能。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植酸酶日粮饲喂肉鸡

刘宏[7](2010)在《不同植酸水平日粮添加植酸酶对肉鸡和肉鸭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AA肉仔鸡及樱桃谷肉鸭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植酸水平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两种动物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为植酸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选用1日龄樱桃谷肉鸭504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包括1个高非植酸磷正对照组(前期4.0g/kg;后期3.4g/kg)和6个低非植酸磷(前期2.4g/kg;后期1.8g/kg)试验组。试验采用2×3因子完全随机设计,植酸磷设2.00和3.50g/kg两个水平,植酸酶设500,1000和1500FTU/kg三个水平,每组设6个重复。结果表明:(1)日粮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显着影响肉鸭前,后期日增重(ADG)、日采食量(ADFI)(P<0.01)以及后期料重比(F/G)(P<0.05),其中高植酸日粮显着优于低植酸日粮。植酸和植酸酶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关系(P<0.05),低植酸日粮中肉鸭ADG和ADFI随着植酸酶添加量提高而显着提高(P<0.05),高植酸日粮中1000FTU/kg组显着高于500FTU/kg组(P<0.05),1500FTU/kg组与1000FTU/kg组无显着差异。后期F/G有随植酸酶添加量提高而降低的趋势。(2)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显着提高了肉鸭全期钙、磷、前期氮利用率、后期表观代谢及40日龄各养分回肠表观消化率(P<0.05)。前期高植酸日粮钙利用率显着高于低植酸日粮(P<0.05),前期磷利用率为低植酸日粮显着高于高植酸日粮(P<0.05),后期相反。低植酸日粮添加500FTU/kg植酸酶剂量组前期氮利用率及AME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余各处理组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组水平,日粮处理对后期氮利用率无显着影响(P>0.05)。40日龄高植酸日粮磷、氮、能量回肠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低植酸日粮(P<0.05),钙利用率显着低于低植酸日粮(P<0.05),高、低植酸日粮钙、氮利用率在植酸酶剂量达1500FTU/kg时趋于一致,低植酸日粮添加1000FTU/kg植酸酶,高植酸日粮添加1500FTU/kg磷利用率达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回肠表观消化能(ID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植酸酶添加水平升高显着降低(P<0.05),而21日龄血清磷含量显着升高。植酸及植酸酶水平对血清钙含量无显着影响。结论:在低非植酸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显着提高肉鸭体增重、采食量、前,后期钙、磷利用率、前期氮利用率,后期表观代谢能及40日龄各养分消化率。高植酸日粮40日龄钙回肠表观消化率及前期磷利用率显着高于低植酸日粮,其余各项指标均低于低植酸日粮,各养分利用率对植酸酶剂量效应存在差异,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植酸酶添加量提高而显着降低,日粮植酸和植酸酶水平对血清钙含量无显着影响。试验二分别选用504只1日龄AA肉公鸡,樱桃谷肉鸭,采用2×3因子设计,通过在不同植酸磷水平(2.4g/kg;3.4g/kg)日粮添加500,1000,1500FTU/kg剂量植酸酶,正对照组有效磷水平为4.0g/kg,考察植酸及植酸酶水平对两种动物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共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试验期21天,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500FTU/kg以上剂量植酸酶,肉鸡低植酸日粮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显着优于高植酸日粮(P<0.05)。肉鸭采食量,增重速率呈明显植酸酶剂量依赖效应(P<0.05),高植酸日粮采食量优于低植酸日粮。植酸和植酸酶互作效应对两种动物生长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2)日粮中添加植酸酶,高植酸日粮肉鸡,肉鸭钙利用率、肉鸡氮利用率显着高于低植酸日粮(P<0.05),而磷利用率显着低于低植酸日粮(P<0.05)。500FTU/kg剂量以上植酸酶对肉鸡养分利用率影响不显着(P>0.05),而肉鸭在植酸酶添加量为1500FTU/kg时钙利用率达到最佳,添加量为1000FTU/kg时氮利用率及表观代谢能最大,植酸及植酸酶互作效应显着影响肉鸭AME(P<0.01)结论:(1)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产性能为观测指标,肉鸡在低植酸(PP 2.0g/kg)日粮添加500 FTU/kg植酸酶效果较好,而肉鸭在高植酸(PP 3.4g/kg)日粮添加1500FTU/kg植酸酶达对照组水平。(2)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肉鸡,肉鸭钙利用率均为高植酸日粮显着优于低植酸日粮,而磷利用率在低植酸日粮效果更为明显。500FTU/kg剂量以上植酸酶对肉鸡养分利用率无显着改善。以钙、氮利用率及表观代谢能为观测指标,肉鸭生长前期适宜的植酸酶添加量为1000FTU/kg,以磷利用率为观测指标,植酸酶的适宜剂量为1500FTU/kg。

杨桂芹,李建涛,张艳春,刘国华,张姝,郑爱娟[8](2009)在《味精菌体蛋白粉在肉仔鸡中的能量和回肠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两个试验测定了味精菌体蛋白粉在肉仔鸡中的能量和回肠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1选用体重相近的22日龄健康肉仔鸡64只,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8个重复,其中一组饲喂基础日粮,另一组饲喂供试日粮。选用二氧化钛(TiO2)为外源指示剂进行代谢试验,以评定肉仔鸡对味精蛋白粉的能量利用率。结果表明:味精菌体蛋白粉对肉仔鸡的氮校正能量的表观利用率为(36.07±2.76)%。试验2选用体重相近的26日龄健康肉仔鸡32只,随机分为8组,选用TiO2为外源指示剂,采用回肠末端法进行代谢试验,对味精菌体蛋白粉的回肠末端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进行评定,结果表明:肉仔鸡对味精菌体蛋白粉中4种限制性氨基酸的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分别为:赖氨酸(44.45±0.04)%、蛋氨酸(64.66±0.11)%、苏氨酸(45.16±0.04)%、胱氨酸(90.12±0.03)%;肉仔鸡对味精菌体蛋白粉中17种氨基酸的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平均值为(48.23±0.62)%。表明肉仔鸡对味精菌体蛋白粉中能量和氨基酸的利用率均较低。

刘世杰[9](2009)在《饲用小麦营养价值评定及其聚类分析和变异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选择分布全国16个省份的97个饲用小麦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11项理化指标和11项营养指标,综合使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各项指标在不同省份间以及同一省份内不同指标间的变异度和相关性,建立了不同产地饲用小麦肉仔鸡表观代谢能(AME)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饲用小麦同一理化、营养指标在不同省份间的变异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省份内的饲用小麦各理化、营养指标变异度差异显着(P<0.05);我国饲用小麦各理化指标之间以及营养指标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97个饲用小麦根据22个理化和营养指标可以聚为6类,类间各指标中心距离呈显着性差异(P<0.05);代谢试验研究发现,肉仔鸡性别对饲用小麦AME和AMEn影响不显着(P>0.05),通过因子分析降维处理后,19种饲用小麦的22种理化指标可提取出8个主因子,各主因子与肉仔鸡的AMEn具有极显着的回归关系(P<0.01)。具体如下:试验一研究了我国饲用小麦11项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度。结果表明,变异度最大的理化指标为最终黏度、峰值黏度和β-葡聚糖,糊化温度和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其余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饲用小麦的千粒重、容重和糊化温度在各省份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在各省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我国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489,P<0.01),与直链淀粉呈显着性正相关(R=0.225,P<0.05);最终黏度与水溶性戊聚糖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R=-0.300,P<0.01);水溶性戊聚糖与戊聚糖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15,P>0.05);支链淀粉和总淀粉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979,P<0.01)。试验二研究了我国饲用小麦11项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度。结果表明,变异度最大的指标为半纤维素、植酸磷和中性洗涤纤维,总能变异系数最小,其余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同省内各主要营养指标变异系数集中在15%以内。不同省份之间饲用小麦的植酸磷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小麦产量前十名的省份按粗蛋白平均水平排序依次为:河北>山东>甘肃>江苏>河南>山西>安徽>四川>陕西>湖北。我国饲用小麦主要营养指标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粗蛋白与总能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307,P<0.01),与NDF、半纤维素和总磷之间呈显着性相关(P<0.05);酸性洗涤纤维与总能呈显着性相关(R=0.202,P<0.05);总磷与灰分(R=0.602,P<0.01)、植酸磷(R=0.842,P<0.01)均呈极显着相关;植酸磷与灰分、总磷、植酸磷占总磷的比之间都呈极显着相关(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试验三对97个饲用小麦的22个理化和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省份内的饲用小麦营养价值差异较大,不同省份之间的小麦具有相近的饲用价值;通过聚类分析发现,97个饲用小麦样品可以聚为6类,第Ⅱ类和第Ⅳ类中饲用小麦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指标相对较高,优于其他几类。试验四选用22日龄AA肉仔鸡96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20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公母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从试验三的聚类结果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9种饲用小麦,与基础日粮按照“50%基础日粮+50%饲用小麦”的模式配制成19种试验日粮,以基础日粮作为对照,用TiO2作指示剂测定了肉仔鸡饲用小麦的AME和AMEn。随后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19种饲用小麦的22种理化和营养指标降维成8个主因子,研究了不同主因子与AMEn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肉仔鸡性别对饲用小麦AME和AMEn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聚类间代谢能未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683MJ/kg;19种饲用小麦的AME和AMEn差异显着(P<0.05),AME变异幅度在7.93~13.31 MJ/kgDM之间;矿物质因子、黏度因子、抗性因子和NDF均与肉仔鸡的AMEn具有极显着的回归关系(P<0.01)。

王永伟[10](2009)在《肉仔鸡小麦表观有效能值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3个试验对肉仔鸡小麦表观有效能值进行了3种生物学方法的评定,并建立了采用小麦理化指标预测其有效能值的最优回归方程,同时就2种木聚糖酶制剂对4种小麦表观有效能值的改善效果进行了评定。试验一从不同地方采集14种小麦,选用2631日龄的AA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15个处理,采用全收粪法、指示剂法、回肠食糜法三种生物学方法,结合套算法测定14种小麦的AME、AMEn和IDE,同时比较三种方法所得表观有效能值平均值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全收粪法测定小麦的AME1、AMEn1平均值分别为13.27 MJ/kg、12.95 MJ/kg;指示剂法所得的小麦的AME2、AMEn2平均值分别为12.64 MJ/kg、12.01 MJ/kg;回肠食糜法所得小麦的回肠表观消化能(IDE)为12.40 MJ/kg;(2)全收粪法所得的AME1和指示剂法的AME2、AMEn2、回肠食糜法的IDE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指示剂法AME2、AMEn2与回肠食糜法IDE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AME1与AMEn1之间、AME2与AMEn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并且IDE除稍高于AMEn2之外,比其余3者均低;(3)14种小麦的有效能值的变异系数(C.V),回肠食糜法的较大为13.81%,其余依次为AMEn2、AME2、AMEn1、AME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0.86%、10.44%、10.40%和10.18%。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利用实测的AMEn分别与小麦的粗蛋白(CP)、总能(G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β-葡聚糖(β-glucan)、黏度(V)、容重(VW)等理化指标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CP对AMEn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值为0.581,其次是V对AMEn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31;EE对AMEn的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值为0.983,其次是ADF、β-glucan分别为-0.837和-0.74;(2)在建立肉仔鸡小麦类饲料AMEn的预测方程时, CP、V为最佳预测因子。本试验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为:AMEn = 10.319 + 0.323 CP– 0.010 V(R2 = 0.9534,P < 0.05);(3)CP和V是影响AMEn的主要因素,根据小麦CP和V建立的回归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小麦的AMEn。试验三选用624只AA肉仔鸡随机分为1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其中1组为基础日粮对照组,另外12个处理组组成一个3×4二因素(小麦和木聚糖酶)完全随机试验。其中小麦设4个水平(样本),木聚糖酶设3个水平(不加酶,加酶A 400 mg/kg,加酶B 257.56 mg/kg),利用指示剂法测定添加2种木聚糖酶制剂后小麦代谢能值的变化,从而就2种木聚糖酶对4种小麦表观代谢能改善效果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1)添加2种木聚糖酶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AME和AMEn(P<0.01),酶B的效果显着优于酶A。添加1500 U/kg木聚糖酶A将4种小麦平均AME和AMEn分别提高了420 KJ/kg和300 KJ/kg;而添加相同活性的木聚糖酶B将4种小麦的平均AME和AMEn分别提高了790 KJ/kg和710 KJ/kg,其效果比木聚糖A高50%左右;(2)在本试验条件下,木聚糖酶能降低4种小麦AMEn的变异,小麦品种和木聚糖酶之间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显示2种木聚糖酶的作用效果基本不受小麦品种的影响。

二、植酸酶对肉仔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及氮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酸酶对肉仔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及氮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棕榈仁粕的来源与生产
        1.2.1 油棕树简介
        1.2.2 棕榈油与棕榈仁油的生产与应用
        1.2.3 棕榈仁粕的生产
    1.3 棕榈仁粕的物化特性
        1.3.1 棕榈仁粕的物理性质
        1.3.2 棕榈仁粕的化学性质
    1.4 棕榈仁粕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1 棕榈仁粕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2 棕榈仁粕在单胃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2.1 棕榈仁粕在猪饲养中的应用
        1.4.2.2 棕榈仁粕在家禽饲养中的应用
    1.5 改善棕榈仁粕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
        1.5.1 物理方法
        1.5.2 生物方法
        1.5.2.1 发酵工艺
        1.5.2.2 酶解工艺
        1.5.2.3 菌酶协同工艺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菌株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菌株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1.4.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
        3.1.4.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
        3.1.4.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
    3.2 结果
        3.2.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结果
        3.2.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结果
        3.2.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菌株
        4.1.2 培养基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4.1 发酵用菌液制备
        4.1.4.2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
        4.1.4.3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条件优化
        4.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4.1.5.1 样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4.1.5.2 样品中中性洗涤纤维的测定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结果
        4.2.2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条件优化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工艺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菌种和酶制剂
        5.1.3 培养基
        5.1.4 仪器设备
        5.1.5 试验方法
        5.1.5.1 菌种的活化
        5.1.5.2 菌酶协同试验
        5.1.5.3 测试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棕榈仁粕单酶处理试验结果
        5.2.2 正交试验结果
        5.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化学成分变化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6.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6.1.3 饲养管理
        6.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6.1.5 测试指标及方法
        6.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6.2 试验结果
        6.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肉鸡表观代谢能
        6.2.2 不同来源棕榈仁粕代谢能比较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7.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7.1.3 饲养管理
        7.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7.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7.2 结果
    7.3 讨论
    7.4 结论
第八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8.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8.1.3 饲养管理
        8.1.4 测试指标及方法
        8.1.4.1 生产性能
        8.1.4.2 屠宰性能
        8.1.4.3 免疫器官指数
        8.1.4.4 肠道长度
        8.1.4.5 血清生化指标
        8.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
        8.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
        8.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
        8.2.4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肠道长度的影响结果
        8.2.5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8.3 讨论
    8.4 结论
第九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设计
        9.1.2 测试指标及方法
        9.1.2.1 样品采集
        9.1.2.2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9.1.2.3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9.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盲肠微生物菌群测序结果
        9.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2.3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9.2.4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9.2.5 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
    9.3 讨论
    9.4 结论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豆粕的营养特性
    1.3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1.3.1 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1.3.2 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1.3.3 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
    1.4 发酵豆粕
        1.4.1 豆粕的微生物固态发酵
        1.4.2 发酵豆粕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4.3 发酵豆粕对动物免疫性能的影响
        1.4.4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结构的影响
        1.4.5 发酵豆粕对动物肉品质的影响
        1.4.6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分离
        3.1.2 豆粕来源和筛选培养基
        3.1.3 豆粕发酵方法
        3.1.4 体外仿生消化试验
        3.1.5 发酵菌株的鉴定
        3.1.6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 小鼠安全性评价
        3.2.1 试验小鼠及试验方法
        3.2.2 观察指标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原蛋白平板筛选结果
        3.3.2 淀粉和木聚糖平板筛选结果
        3.3.3 菌株发酵豆粕验证
        3.3.4 发酵菌株的鉴定
        3.3.5 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6 发酵对豆粕体外干物质和酶水解物能值的影响
        3.3.7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3.3.8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肠道形态和器官形态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发酵豆粕的制备
        4.1.2 扫描电镜分析
        4.1.3 红外光谱分析
        4.1.4 发酵豆粕蛋白质组样品采集与处理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豆粕发酵前后表面形态比较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质量评估
        4.2.4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的富集分析
        4.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豆粕降解相关酶蛋白的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发酵温度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发酵时间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4 混菌发酵豆粕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2.6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发酵条件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3.2 混菌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α-半乳糖酶酶解豆粕
        6.2.2 果胶酶酶解豆粕
        6.2.3 复合酶酶解豆粕
        6.2.4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
        6.3.2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代谢能测定试验
        7.1.3 氨基酸回肠消化率试验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豆粕和发酵豆粕表观代谢能
        7.2.2 豆粕和发酵豆粕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
    7.3 讨论
        7.3.1 豆粕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7.3.2 豆粕发酵处理对肉鸡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8.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8.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8.2.2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8.2.3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8.2.4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8.3.1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8.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8.3.3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9.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9.1.3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9.1.4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9.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测序结果
        9.2.2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2.3 不同分类水平组成分析
        9.2.4 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9.2.5 盲肠微生物和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9.2.6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9.3 讨论
        9.3.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盲肠食糜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食糜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禽回肠可消化氨基酸研究进展
        1.2.2 可消化氨基酸在家禽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1.2.3 家禽饲料原料能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2.4 非淀粉多糖酶的特点及应用
        1.2.5 氨基酸消化率和能值预测方程的建立和验证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肉仔鸡对不同来源小麦氨基酸和代谢能差异的研究及外源木聚糖酶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小麦样品采集
        2.2.2 试验设计与日粮
        2.2.3 饲养管理与样品采集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小麦样本的化学成分
        2.3.2 肉仔鸡内源性氨基酸损失
        2.3.3 小麦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
        2.3.4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代谢能值
        2.3.5 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SID AA和AMEn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来源小麦的化学成分
        2.4.2 肉仔鸡内源性氨基酸损失
        2.4.3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2.4.4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代谢能
        2.4.5 肉仔鸡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SID AA和AMEn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肉仔鸡对不同来源棉粕氨基酸和代谢能差异的评定与预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棉粕样品采集
        3.2.2 试验设计与日粮
        3.2.3 饲养管理与样品采集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棉粕样本的化学成分
        3.3.2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表观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3.3.3 氨基酸SID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及回归预测方程
        3.3.4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代谢能值
        3.3.5 代谢能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方程
    3.4 讨论
        3.4.1 不同来源棉粕的化学成分
        3.4.2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3.4.3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代谢能
        3.4.4 SID值和代谢能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和回归方程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稻米及其副产物
        2.2 油脂
    3 肉鸡饲料原料能量利用数据库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我国饲料原料能量利用率估测的难度与困难
        3.2 我国能量利用率数据库的不足
    4 家禽饲料能量体系
        4.1 总能
        4.2 消化能
        4.3 回肠末端消化能(IDE)
        4.4 代谢能
        4.5 净能
    5 家禽饲料能量利用率评定方法
        5.1 全收粪法
        5.2 排空强饲法
        5.3 诱饲法
        5.4 指示剂法
        5.5 回肠末端食糜法
    6 家禽单一原料能量利用率评定方法
        6.1 全替代法
        6.2 套算法
        6.3 插值法
        6.4 等比回归法
        6.5 化学参数法
    7 研究内容
        7.1 研究内容与方法
        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物能量利用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测定指标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4.1 粪样收集与处理
        1.4.2 生长性能
        1.4.3 常规养分和指示剂测定
        1.4.4 IDE、ME及 MEn利用率和值的计算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稻米、碎米或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以稻米、碎米或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回肠或全肠道能量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四种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指标
        1.5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5.1 粪样收集与处理
        1.5.2 生长性能
        1.5.3 常规养分和指示剂测定
        1.5.4 IDE、ME及 MEn相关利用率的计算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大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以大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能量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3.1 豆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3.2 猪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3.3 磷脂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3.4 混合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黄羽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后对回肠末端和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植酸盐的抗营养作用
        2.1 植酸盐对矿物质吸收的影响
        2.2 植酸盐对蛋白质或氨基酸吸收的影响
        2.3 植酸盐对酶的影响
        2.4 植酸盐对磷的影响
    3 植酸酶及其生物学特性
        3.1 植酸酶的来源
        3.2 植酸酶的生物学特性
        3.3 植酸酶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
    4 植酸酶对植物性饲料原料中植酸磷的利用
        4.1 糙米
        4.2 小麦
        4.3 DDGS
        4.4 麦麸
    5 饲料养分评价体系及研究方法
        5.1 畜禽消化率的研究方法
        5.2 饲料中能量的消化率和利用率评估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黄羽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其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收集与制备
        1.4 测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酸酶添加对黄羽肉鸡不同日粮AME和AIDE的影响
        2.2 植酸酶对黄羽肉鸡不同日粮粗蛋白、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2.3 植酸酶对黄羽肉鸡不同日粮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能量表观消化率和回肠消化率的影响
        3.2 植酸酶对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3.3 植酸酶对粗蛋白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4 结论
    试验二 不同原料在肉鸡体内的能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日粮对肉鸡生产性能影响
        2.2 不同日粮对肉鸡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3 回归方程测定的试验原料在21-28日龄肉鸡体内IDE、ME、MEn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1 关于植酸酶添加后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2 关于非常规饲料的能量评价
第四章 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本文创新之处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氮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7)不同植酸水平日粮添加植酸酶对肉鸡和肉鸭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磷的营养作用
    2 植酸的化学结构及其抗营养作用
    3 植酸酶
        3.1 植酸酶来源
        3.1.1 植物性植酸酶
        3.1.2 微生物植酸酶
        3.1.3 动物源植酸酶
        3.2 植酸酶作用机理
        3.3 影响植酸酶作用效率的因素
        3.3.1 日粮钙及钙磷比对植酸酶作用的影响
        3.3.2 日粮磷水平对植酸酶作用的影响
        3.3.3 其他添加剂对植酸酶协同作用的影响
        3.4 植酸酶对家禽的营养学作用
        3.4.1 植酸酶对钙、磷利用率的影响
        3.4.2 植酸酶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3.4.3 植酸酶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3.4.4 植酸酶对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3.4.5 植酸酶对矿物元素利用率的影响
        3.5 家禽的磷需要量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植酸水平日粮添加植酸酶对肉鸭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1.4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1.5 消化代谢试验
        1.6 样品采集
        1.6.1 饲料样品采集
        1.6.2 血清样品采集
        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1.7.1 生产性能
        1.7.2 养分利用率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鸭的生产性能
        2.1.1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1~21 日龄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1.2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22~40 日龄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肉鸭的养分利用率
        2.2.1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2.2.2 日粮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40 日龄肉鸭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2.3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血清Ca、P、ALP 的影响
        3 讨论
        3.1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3.3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4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血清Ca、P 和ALP 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鸡和肉鸭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1.4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酸和植酸酶水平对1~21 日龄肉鸡和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植酸水平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17~21 日龄肉鸡和肉鸭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植酸和植酸酶水平对1~21 日龄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植酸和植酸酶水平对1~21 日龄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植酸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3.4 植酸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鸭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味精菌体蛋白粉在肉仔鸡中的能量和回肠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代谢能的测定试验
        1.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2 试验方法和饲粮配制
        1.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1.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 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试验
        1.3.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2 试验方法步骤
        1.3.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结果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味精菌体蛋白粉常规营养成分
    2.2 能量代谢率的测定结果
        2.2.1 供试日粮和基础日粮中各成分的含量
        2.2.2 味精菌体蛋白粉中代谢能的含量见表4。
    2.3 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结果
        2.3.1 试验饲粮和食糜中各成分的含量
        2.3.2 味精菌体蛋白粉的回肠末端氨基酸消化率
3 讨论
    3.1 肉仔鸡对味精菌体蛋白粉的表观代谢能的变化
    3.2 味精菌体蛋白粉中氨基酸含量及回肠末端氨基酸消化率的变化
4 结论
    4.1 味精菌体蛋白粉的总能为21.19 MJ/kg DM。
    4.2 味精菌体蛋白粉中总氨基酸含量为52.4%,占粗蛋白质含量的73.81%。

(9)饲用小麦营养价值评定及其聚类分析和变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小麦概况
        1.1 小麦的起源和结构
        1.2 小麦的品种和分类
        1.3 饲用小麦的概念
        1.4 小麦的产量及供需状况
    2 饲用粮的需求预测及其供需状况
        2.1 我国饲料用粮现状及中长期需求的预测
        2.2 我国主要饲料能量原料情况分析
        2.3 饲用小麦的供需情况分析
    3 饲用小麦在动物营养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3.1 饲用小麦的营养学特性
        3.2 饲用小麦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
        3.3 饲用小麦理化指标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限制饲用小麦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因素
    4 影响饲用小麦营养价值变异的因素
        4.1 小麦品种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2 生长条件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3 小麦品种与生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4 小麦储藏时间与条件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5 小麦的物理形态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6 小麦的化学组成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4.7 实验动物对饲用小麦营养价值的影响
    5 饲料原料基础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5.1 饲料原料数据库体系的发展概况
        5.2 影响饲料基础数据变异的主要原因
        5.3 完善饲料原料基础数据库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设计方案
    1 目前饲用小麦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本试验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案
第三章 实验研究
    试验一 我国饲用小麦理化指标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和变异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用小麦的采集与预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省份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异度分析及变化趋势
        2.2 不同省份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的方差分析
        2.3 我国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变异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3.2 饲用小麦主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 结论
    试验二 饲用小麦营养指标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和变异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用小麦的采集与预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省份饲用小麦主要营养指标的变异度分析及变化趋势
        2.2 不同省份饲用小麦主要营养指标的方差分析
        2.3 我国饲用小麦主要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饲用小麦主要营养指标变异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3.2 饲用小麦中主要营养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4 结论
    试验三 我国饲用小麦理化与营养指标的聚类分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用小麦的采集与预处理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类结果
        2.2 类间各指标方差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四 饲用小麦肉仔鸡代谢能的测定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1.2 试验日粮
        1.3 饲养管理方式
        1.4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仔鸡性别对饲用小麦表观代谢能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2.2 不同产地饲用小麦肉仔鸡AME 的方差分析
        2.3 饲用小麦不同理化指标和营养指标与AMEn 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聚类间AMEn 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表观代谢能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
        3.2 饲用小麦理化、营养指标对AME 及AMEn 的预测模型
        3.3 影响饲用小麦表观代谢能变异的因素
        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肉仔鸡小麦表观有效能值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饲料有效能评定体系研究进展
        1.1 消化能体系
        1.2 代谢能体系
        1.3 净能体系
    2 家禽饲料原料代谢能值评定方法
        2.1 AME 传统测定法
        2.2 AME 的快速测定方法
        2.3 TME 的快速测定方法
        2.4 离体测定法
        2.5 代谢能的回归预测
        2.6 近红外光谱法(NIRS 法)
        2.7 小结
    3 家禽饲料代谢能测定的影响因素
        3.1 动物因素
        3.2 饲料因素
        3.3 外界环境温度湿度
        3.4 饲喂方式和采食量
        3.5 绝食排空和排泄物的收集时间
        3.6 屠宰方式
        3.7 温度、性别、饲料等因素互作
        3.8 小结
    4 小麦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4.1 小麦籽粒结构特征
        4.2 小麦的分类
        4.3 小麦的饲用价值
        4.4 影响NSP 酶在饲料中应用的因素
        4.5 小结
第二章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小麦理化指标和表观有效能值的测定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和日粮组成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项目
        1.5 有效能的相关计算公式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4 种不同来源小麦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2.2 小麦的表观有效能值测定
        3 讨论
        3.1 表观代谢能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
        3.2 三种生物学方法所得表观有效能值的比较
        3.3 不同小麦之间表观有效能值变异度分析
        3.4 本试验实测小麦表观有效能平均值与文献报道结果比较
        4 小结
    试验二 小麦氮校正表观代谢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日粮
        1.4 代谢试验及饲养管理
        1.5 样品制备与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相关分析
        2.2 通径分析
        2.3 表型相关系数的剖分
        3 讨论
        3.1 纤维对AME_n 的贡献
        3.2 CP、GE、EE 对AME_n 的贡献
        3.3 V、VW、葡聚糖对AME_n 的贡献
        4 小结
    试验三添加木聚糖酶对肉仔鸡小麦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品来源
        1.3 日粮
        1.4 饲养管理
        1.5 指标及测定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3 讨论
        3.1 木聚糖酶对小麦AME、AME_n 的影响
        3.2 小麦NSP 含量对AME、AME_n 的影响
        3.3 木聚糖酶对小麦AME、AME_n 变异度的影响
        3.4 日粮类型对AME、AME_n 的影响
        3.5 饲料加工方式对AME、AME_n 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1 本论文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植酸酶对肉仔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及氮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D]. 王卫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D]. 李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D]. 路佩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3)
  • [4]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D]. 张羽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黄羽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后对回肠末端和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D]. 方成堃.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氮消化率的影响[J]. H Namkung,S Leeson,李峰娟,王志祥,高树华. 饲料研究, 2010(07)
  • [7]不同植酸水平日粮添加植酸酶对肉鸡和肉鸭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D]. 刘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8]味精菌体蛋白粉在肉仔鸡中的能量和回肠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研究[J]. 杨桂芹,李建涛,张艳春,刘国华,张姝,郑爱娟. 中国饲料, 2009(20)
  • [9]饲用小麦营养价值评定及其聚类分析和变异度研究[D]. 刘世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肉仔鸡小麦表观有效能值测定[D]. 王永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标签:;  ;  ;  ;  

植酸酶对肉鸡日粮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和回肠氮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