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需要谈师范生德育

从德育需要谈师范生德育

一、从道德需要谈师范生的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倩[1](2021)在《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对高中班级进行管理、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班主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时代在进步,班主任被社会与家长期望愈来愈高,对班主任的各项能力要求变得很高。高中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学习,品行的发展也不能落下,班主任在学生学习和品行发展上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各类学校的新办与发展,需要补充大量的教师队伍,新任高中班主任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作为高中新任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德育工作中遇到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德育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在德育中的工作情况的掌握,追根溯源查找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探究提升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策略。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影响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等资料,笔者借助到这所高中进行顶岗代课的机会,对昆明市某某区的一所高级中学进行调查,笔者将三名各具特点的班主任L老师、Z老师、J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通过与这些班主任们共事和交流,了解她们在新任班主任时期对学生德育中面临过的问题,和分析阻碍他们德育能力提升的因素,找出原因。本研究将以昆明市某区某高中为例,从三名高中老师的新任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叙述的角度记录三名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研究发现: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德育角色意识模糊、高中新任班主任的培训不到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人际协调能力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挖掘影响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的基础上,从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提出提高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方法和路径。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新任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方面。第三章: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个案分析—以某高中学校为例。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三位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中的德育实践过程。第四章:总结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从学生、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第六章:从多方面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探究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之路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曾鑫[2](2021)在《学前儿童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理解世界上各种抽象难懂的概念或方便进行表述,人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去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因此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表达方式。空间隐喻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生活中具体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事物(空间)映射于抽象概念的隐喻类型。如,积极的道德词汇通常与“上”方位有关,如高尚、高明等;消极的道德词汇通常与“下”方位有关等,如低俗、低级。以往大量研究证实了成人道德概念(垂直、左右)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仅有部分研究以学前儿童为被试,证实中、大班儿童同样已经初步形成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故,本研究欲尝试就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空间方位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学前儿童是否存在道德概念与上下、左右、前后空间方位隐喻联结,其发展趋势与年龄的关系如何,并根据研究结果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道德教育的相关建议。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本研究提出学前儿童已具备“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道德是右,不道德是左”、“道德是前,不道德是后”隐喻联结的研究假设,共随机抽取198名学前儿童作为本研究的被试。所有被试的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均正常、色觉正常、无阅读障碍,且在实验二中,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研究共分为3个实验进行:实验一研究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发展情况,记录被试将不同类型图片放置在玩具狗上方或下方格子的频数;实验二研究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左右空间隐喻的发展,记录被试将不同类型图片放置在玩具狗左侧或右侧格子的频数;实验三研究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前后空间的发展,记录被试将不同类型图片放置在玩具狗前方或后方格子的频数。最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小班儿童尚未形成道德概念的上、下空间隐喻,中大班儿童已初步形成道德概念的上、下方位隐喻,具体表现为:“道德在上,不道德在下”,隐喻联结的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第二,小班儿童尚未形成道德概念的左、右空间隐喻,中大班儿童已初步形成道德概念的左、右方位隐喻,具体表现为:“道德在右,不道德在左”,隐喻联结的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第三,小班儿童尚未形成道德概念的前、后空间隐喻,中大班儿童已初步形成道德概念的前、后方位隐喻,具体表现为:“道德在前,不道德在后”,隐喻联结的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总结实验结论,中、大班学前儿童存在道德概念(上下、左右、前后)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就发挥隐喻优势及避免隐喻劣势两个方面提出教育建议:首先,可通过引起重视、教师培训、教学运用、环创等方式发挥空间隐喻优势,帮助学前儿童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将儿童安排至某一与消极概念相关联的位置,以免对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造成消极影响。

陈清清[3](2021)在《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教师专业性是我国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政策要求,是德育实践领域对专业德育教师需求的反应,也是当代德育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研究以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为问题,从社会职业分工、学科知识分化和道德学习特殊性角度提出理解和解释德育教师专业性的基本思路。基于此,提出学段德育教师专业性的必然性,并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专业水平、一般文化知识、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学技能五方面内容。论文通过观察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访谈小学德育教师,发现小学德育教师存在专业认同度低、专业视野狭窄和“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不完整三方面问题。随后对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三方面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国家对小学德育教师重视力度不够、小学德育教师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小学德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分析不完整等内容。从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出发,认为有必要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强专门德育教师的职前培养,确立“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作为德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核心内容。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涵盖研究缘起、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社会分工产生专门的德育教师、学科知识分化赋予德育教师专业特性、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德育教师具有专业胜任力”三方面寻找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第三部分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提升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德育教师专业特质分析框架的创新;第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特质涵盖维度的创新。

李晓婷[4](2021)在《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当前国家政策中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加强,充分说明我国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重视。与此同时,教育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也反映出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说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全面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选取了河北省公立初中学校的21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整体情况较好;但不同的人口学变量显现出差异性的专业伦理素养水平。教师专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平均分数最低,专业伦理行为维度的平均分数最高;教师的职称不同,在专业伦理素养方面显现出差异性。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专业伦理意识、专业伦理知识、专业伦理反思有待提高,其次学校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考核方式、学校伦理文化环境建设、校长自身专业伦理素养不高;再次,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存在不足;最后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和技术化取向的问题,表现在行政管理模式和教师权利义务的不明确以及技术化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最后,针对当前初中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校、教师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提升策略与建议。

敖阿玲[5](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空前未有的历史高度,法治中国建设踏上新征程。充分彰显出中央大力推动法治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也道出了人民心声。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这是一场“法律的革命”,广大人民群众应保持清醒认识,从心底里认可和遵守法律,把法治观念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法治观念的提升关系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顺利实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政治素养的专业人才,其毕业后大部分人从事教师工作,他们法治观念的提升能带动中小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从而也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养成过程中,其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作为重中之重。因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首先,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解读了法治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是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从而明确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在此基础上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重点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知识不扎实、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守法用法主动性不高、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具体路径,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强化自身的法律知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高校科学设置法治教育课程、高校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治观念。

信廷梅[6](2021)在《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俊娜,王卫杰[7](2021)在《师范生师德养成:隐性课程之作用、特征及开发途径》文中认为隐性师德课程主要包括观念性的、物质性的、制度性的和心理性的四类。相对于显性师德课程,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征。以观念性隐性师德课程为引领,分别从物质性师德课程、制度性师德课程和心理性师德课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隐性师德课程开发与创新的探讨。

普国嵘[8](2020)在《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要落实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命题。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他们在高校养成的道德、品行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代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深入研究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探寻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对于提高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师范生品德的塑造,为社会培养造就卓越教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研究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际状况,以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师德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概念、目标及基本内容进行阐释。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当前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绩,从高校教育方面及师范生自身方面对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存问题展开论述,即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机制、育人合力以及师范生自身德行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现状从学校、教师、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问题及原因,从牢固持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完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环境、增强高校教师的育人影响力、发挥师范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等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为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程如梦[9](2020)在《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道德要求。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这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与教育也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要求使得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有所改变。师范生的教育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即师范生的教育阶段是师德形成的起点,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职业道德过程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高校以及师范生自身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研究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阐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沿其内涵,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高校师范生为对象,对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梳理在新时代下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果及高校对教育内容不完善,缺乏创新性、教育途径单一,师范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效果待提高,部分师范生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育评价体系待完善,存在部分道德失范现象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实际出发,尝试从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途径,教育评价,自我教育五个方面提出可行性路径。通过对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为建设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依据。

朱豆豆[10](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文中指出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师德教育水平依然参差不齐,社会各界对在职教师的道德问题关注的较多,师范生师德教育往往被忽视。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有必要坚定其从教信念和职业理想,使其明晰“做教师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水平与师德教育课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善的师德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遵循“内涵确立—问题研究—原因分析—课程构建—实施保障”的研究思路,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各一所师范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明确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内涵的基础上,调查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除绪论部分外,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内涵及结构的相关概述。这部分内容对师德、师德教育、师德教育课程等核心内涵进行概念界定,并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审视师德,探讨师德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这一部分是选取三所师范院校,通过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实施效果等方面调查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社会层面、制度层面、学校层面分析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社会层面是受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制度层面是由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薄弱;学校层面是师德教育课程的评价不合理。第四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及实施。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和创新部分,从课程理念、课程系统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手段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创新性地提出师德教育课程的四种实施路径,即概念+认知路径、案例+分析路径、情境+体验路径以及实践+反思路径。第五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以下条件作为实施保障,即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者队伍、创建道德文化环境、完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改革师范生招生机制,严把入口关。

二、从道德需要谈师范生的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道德需要谈师范生的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班主任专业化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研究
        三、关于德育能力的研究
        四、关于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意义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班主任
        二、新任班主任
        三、德育能力
第二章 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与学校的联系
    第二节 三位班主任的选择
    第三节 学习型L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成长历程描述
        一、入职初期:德育专业知识素养不够----艰难的开端
        二、入职后的德育能力提升阶段
        三、L老师的反思
    第四节 改良派Z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一、初当班主任:用力过猛
        二、 德育与教学关系失衡:陷入自我矛盾僵局
        三、虚心求索:走入学生的世界
        四、班主任德育摸索阶段:处理关系——实现教育影响一致
        五、努力向成功的迈进:抽丝剥茧 耐心寻法
        六、Z老师的反思
        七、Z老师的希望
    第五节 学院派J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一、“豪门教育血统”-----奠定教育功底
        二、职业前教育培训-----铺自信前行之路
        三、接受现实:经验积累阶段
        四、J老师的反思
        五、J老师的希望
第三章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角色模糊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综合素质与德育能力有限
        一、缺乏沟通之道
        二、德育素养欠缺
    第三节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
    第四节 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
    第五节 人际协调能力不够
    第六节 组织德育活动能力弱
        一、德育活动准备不充分,“度”的把控不到位
        二、德育活动形式宏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三、没有处理好德育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第四章 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
    第一节 学生自身
        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二、心理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三、生命意识淡薄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缺乏科学性评价
        二、忽视了高中新任班主任也需进行专业化发展
        三、班主任补贴杯水车薪
        四、班主任的选拔标准较低
        五、各年级间班主任年龄结构比较单一
        六、学校对德育工作能力不重视
    第三节 社会方面
        一、德育影响的冲突
        二、德育的盲目性
        三、职前教育的不完善
第五章 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途径
    第一节 综合能力
        一、加强对学习的关注-----提升德育知识素养
        二、协调关系促发展
        三、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方式
    第二节 应用能力
        一、有效施加德育影响能力
        二、转变对德育评价方式-----提升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学前儿童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道德概念
        (二)隐喻
        (三)空间隐喻
    二、道德认知相关研究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三)道德认知具身化
    三、空间隐喻相关研究
        (一)道德-垂直空间隐喻
        (二)道德-左右空间隐喻
        (三)前后隐喻
        (四)隐喻的教学价值及其策略
    四、空间方位发展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实验一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实验二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左右空间隐喻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三学前儿童道德概念前后空间隐喻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综合讨论及结论
    一、学前儿童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发展情况
        (一)学前儿童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道德左右空间隐喻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道德前后空间隐喻的发展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一)被试数量与类型的局限
        (二)研究范式的局限
        (三)缺乏文化因素的考虑
        (四)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研究结论
第七章 教育建议
    一、增强学前儿童道德空间隐喻联结,发挥隐喻优势
        (一)重视空间隐喻对学前儿童的重要作用
        (二)增加幼儿园教师的隐喻知识
        (三)在德育活动中科学运用空间隐喻
        (四)创设引起空间隐喻共鸣的良好环境
    二、重视空间方位对认知的影响,避免隐喻消极影响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动画人物道德评定问卷
    附录2 小班儿童人物道德判断记录记录表
    附录3 实验记录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党和国家要求德育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德育教师对角色定位缺乏认识
        (三)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德育教师
        (二)教师专业性
        (三)德育教师专业性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科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目的
        (一)为德育教师专业性寻找到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
        (二)明晰小学德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产生专门的德育教师
        (一)未分化形态下的德育教师
        (二)教师职业分化中的德育教师形态
    二、学科知识分化赋予德育教师专业特性
        (一)直接道德教学要诉诸德育教师工作的性质
        (二)直接道德教学依赖于专业化的德育教师
    三、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德育教师具有专业胜任力
        (一)道德学习方式对德育教师专业特性的要求
        (二)道德学习方式决定德育教师教道德的方向
    四、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学科专业水平
        (三)一般文化知识
        (四)教师的教育信念
        (五)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认同度低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视野狭窄
        (三)小学德育教师“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不完整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认同低的原因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视野狭窄的原因
        (三)小学德育教师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原因
第四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提升策略
    一、省级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
        (一)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相关的标准
        (二)优化德育教师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二、师范院校聚焦具体的“道德学习”知识体系
        (一)增加德育教师培养的相关专业
        (二)加强对德育教师胜任课程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加强校本研修,创设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一)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
        (二)创设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和重难点
第一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二、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与分析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伦理敏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专业伦理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未能充分体认到自己作为道德实践者的角色
    二、学校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
    三、教师教育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四、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与技术化取向的问题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提升策略
    一、教师个体自觉提升专业伦理素养
    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
    三、在职培训中设置专业伦理课程
    四、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走向专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问卷(教师卷)
附录2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相关理论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取得的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知识不扎实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守法用法主动性不高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四)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路径探析
    (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强化自身的法律知识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三)高校科学设置法治教育课程
    (四)高校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师范生师德养成:隐性课程之作用、特征及开发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性师德课程的作用及其特征
    1.隐性师德课程的含义和作用
    2.隐性师德课程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1)隐性师德课程的类型
        (2)隐性师德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师范类高校隐性师德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1.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营造隐性师德培育氛围
    2.规范学校机制制度,助力隐性师德课程开发
    3.注重教师榜样力量,讲好隐性师德培育故事

(8)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之处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概念
        1.立德树人
        2.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
        3.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
        2.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道德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的师德理论
    (四)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师范生坚定职业信仰
        2.有利于提升师范生“为人师表”意识
        3.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道德行为的履践能力
        4.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绩
        1.高校针对立德树人教育采取了有效行动
        2.师范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3.多数已毕业的师范生能较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立德树人教育内容欠完善
        2.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方法不够多元
        3.立德树人教育评价机制不足
        4.各门课程的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5.师范生自身德行有待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对立德树人教育落实不到位
        2.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实现的作用发挥不够
        3.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教育的负面影响
        4.师范生对立德树人教育的坚守不足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一)牢固持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二)完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建设
        2.创新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式方法
        3.健全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机制
    (三)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环境
        1.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2.形成崇教尚师的优良家庭风气
        3.打造师范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增强高校教师的育人影响力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
        3.强化教师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五)发挥师范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1.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
        2.强化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自律
        3.积极参与校内外的道德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道德
        2.1.2 教师职业道德
        2.1.3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2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职业道德相关论述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业道德相关论述
        2.2.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职业道德相关论述
    2.3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要求
        2.3.1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
        2.3.2 陶冶道德情操,增强为人师表的榜样观念
        2.3.3 掌握扎实学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2.3.4 拥有仁爱之心,培养关爱学生的教育观理念
    2.4 新时代加强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4.1 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2.4.2 有利于坚定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政治方向
        2.4.3 有利于国家建设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2.4.4 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
3.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
        3.1.1 加强了理想信念的政治要求
        3.1.2 加大了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
        3.1.3 践行了爱岗敬业的行为要求
        3.1.4 提升了奉献社会的道德意识
    3.2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内容不完善,缺乏创新性
        3.2.2 教育途径单一,师范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
        3.2.3 教育效果待提高,部分师范生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3.2.4 教育评价体系待完善,存在部分道德失范现象
    3.3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多元价值观影响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3.3.2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待优化
        3.3.3 高校环境对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影响
        3.3.4 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不到位
4.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4.1 完善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4.1.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1.2 深化个人品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3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积极开展多元培育活动
    4.2 优化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的环境
        4.2.1 提升网络媒体对高校师范生的积极影响
        4.2.2 营造良好的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氛围
        4.2.3 坚持榜样教育,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4.3 开拓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多元途径
        4.3.1 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
        4.3.2 转变高校教师教学方式,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
        4.3.3 开展实践课堂,锤炼高校师范生的职业道德
    4.4 完善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4.4.1 建立师范生师德规范标准,优化师德行为
        4.4.2 深化教师制度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
        4.4.3 合理运用教师师德评价,增强高校师范生师德自律意识
    4.5 注重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自我教育
        4.5.1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加强理论学习
        4.5.2 内化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情感
        4.5.3 高校师范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
致谢
附录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0)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策诉求
        1.1.2 现实需求
        1.1.3 个人研究兴趣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点
2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及结构
    2.1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
        2.1.1 道德
        2.1.2 师德
        2.1.3 师范生师德教育
        2.1.4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
    2.2 师范生师德结构
3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专业没有明确提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目标
    3.2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边缘化
        3.2.1 缺乏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2.2 师德教育相关课程较少
    3.3 师范生师德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3.3.1 师范生实践课程较少
        3.3.2 师范生实践活动缺乏指导
    3.4 师范生师德教育相关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3.4.1 师范生师德教育相关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联系
        3.4.2 师范生缺少师德的相关知识或认识
        3.4.3 部分师范生缺乏对教师专业的内部认同
4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层面: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观念影响课程的重视程度
    4.2 制度层面:有待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影响课程的内容
    4.3 学校层面:不当的师德教育课程评价影响课程的实施
5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及实施
    5.1 明确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5.2 系统规划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
        5.2.1 建构独立的师德教育课程模块,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5.2.2 发挥师德相关课程的育人功能
        5.2.3 推进师德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5.3 优化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5.3.1 概念+认知路径
        5.3.2 案例+分析路径
        5.3.3 情境+体验路径
        5.3.4 实践+反思路径
    5.4 完善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5.5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案例—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
        5.5.1 师德教育的学校依据
        5.5.2 理论课程与师德教育
        5.5.3 实践教育与师德养成
6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
    6.1 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者队伍
    6.2 创建道德文化环境
        6.2.1 完善社会文化支持系统
        6.2.2 营造师范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6.3 完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
    6.4 改革师范生招生机制,严把入口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道德需要谈师范生的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D]. 李佳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学前儿童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研究[D]. 曾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D]. 陈清清.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D]. 李晓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D]. 敖阿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D]. 信廷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师范生师德养成:隐性课程之作用、特征及开发途径[J]. 吴俊娜,王卫杰.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4)
  • [8]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D]. 普国嵘.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程如梦.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D]. 朱豆豆.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从德育需要谈师范生德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