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干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一、RNA干扰概况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丰[1](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贾修娜[2](2021)在《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胰腺癌治疗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主要挑战包括:诊断和治疗结合差、难以根治、抗肿瘤疗效不理想和转移复发风险大等。另外,利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缺氧、微酸性和高过氧化氢(H2O2)等特点,开发简单有效的策略来构建具有TME刺激响应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展现出较大的优势。研究表明,纳米诊疗剂的成像及治疗效果受组成、电荷及形貌粒径等的影响较大。在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三种具有多功能刺激响应特性的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高效载药、成像诊疗以及体内外抗肿瘤。尤其,我们着眼于构建多模态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协同基因治疗或者光热治疗协同光动力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平台,优化纳米诊疗试剂的性能以提高其协同诊疗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将带正电荷的脂质双层膜(DODAB/DOPE)包覆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星(rGO@AuNS)上,制备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剂rGO@AuNS-DODAB/DOPE。此外,rGO@AuNS-DODAB/DOPE表面交联叶酸(FA)分子,可特异识别表面高表达叶酸受体(FR)的癌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极大地提高纳米材料的靶向能力和光声及光热成像诊断性能。此外,光热与基因(靶向G12V突变的K-Ras基因)协同治疗对荷载胰腺癌Capan-1肿瘤的小鼠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治疗组具有优异的抗肝转移作用。2.抗坏血酸做还原剂,以普鲁士蓝类似物为种子,一步法简单快速地合成了脂质体包覆的类普鲁士蓝@金纳米花多功能载体(Lipo-PBA-Au),然后在脂质体表面修饰具有靶向能力的RGD肽,制备带有正电荷的Lipo-PBA-Au-RGD(LPBGD)纳米基因载体。LPBGD可携带siRNA靶向进入表面高表达αvβ3整合素受体的胰腺癌细胞,当给予808 nm激光照射,材料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时,一方面启动光热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高于材料的中磷脂的相变温度,导致磷脂的相态变化,释放更多的siRNA。最终,通过基因协同光热治疗,更高效率的杀死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的复发。此外,LPBGD具有优异的光声、CT和光热成像能力,可同时用于活体内的癌症诊断。3.在室温下超快速合成了一种单宁酸(TA)与Fe3+络合物包覆的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TA/Fe,纳米材料的负电性增强了其对光敏剂的负载能力,Fe3+的掺杂使材料具有类过氧化氢酶的性质,对癌细胞中的H2O2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使其在肿瘤部位生成O2,从而克服肿瘤缺氧,进而提高光动力治疗效果。此外,通过酰胺化反应及迈克尔加成反应将线粒体靶向分子4-羧丁基三苯基溴化膦(TPP)以及能高度亲和整合素受体αvβ3的RGD肽连接到UCNP@TA/Fe材料表面,促进更多的携带光敏剂PC4的纳米材料进入到ROS敏感的细胞器线粒体中,最后,仅通过808 nm单一波长的激光就同时实现了胰腺癌的PTT与PDT协同治疗。此外,该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多模态成像诊断试剂,通过光声(PA),核磁共振(MR),光热(PT)和上转换(UCL)成像手段指导乏氧胰腺癌的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并取得满意了的疗效。

阮涌[3](2021)在《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Rec Q-BLM解旋酶在DNA的修复、复制、重组和转录等细胞代谢过程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LM基因的缺陷将引起人类Bloom综合症(Bloom syndrome,BS),且易患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其中,2020年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七位,死亡率居第十位,PCa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男性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有研究表明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在干扰或过表达BLM后,PC3细胞恶性程度相应的降低或增强;EZH2蛋白是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的成员之一,也有研究表明EZH2蛋白与PCa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本论文深入研究了BLM、EZH2与PCa相互关联性,阐明了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水平探索了BLM与EZH2蛋白相互作用对PCa的影响及其机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实验发现这两个蛋白其存在相互作用,预测它们在PCa组织的m RNA中表达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应用Western Bloting实验检测发现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以BLM为诱饵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质谱分析发现与BLM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有541个,利用TCGA和STRING数据库分析可视化了BLM的相互作用蛋白网络及它们在细胞内的调控关系,其中EZH2蛋白是其相互作用的蛋白之一,且BLM与EZH2在PCa中的表达呈极显着正相关(P-Value=7.9e-74)。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GST Pull down发现BLM与EZH2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BLM与EZH2主要定位于细胞核。2.BLM与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高表达,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分别应用BLM和EZH2抗体对50例PCa组织、20例增生组织和9例前列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BLM和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相比于正常前列腺高表达,且分别呈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差异,BLM和EZH2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T分期(P=0.030,P=0.012)、临床分期(P=0.030,P=0.012)和Gleason分数(P=0.006,P=0.029)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但是与年龄、Gleason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没有显着相关性,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3.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利用BLM特异性抑制剂处理PC3细胞5天后,进行活细胞计数检测,发现ML216的药物浓度与细胞活性呈负相关,且药物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01),检测细胞周期发现其能够引起PC3细胞在G0/G1期细胞数量的增加。应用si RNA分别单独或同时干扰BLM和EZH2时,发现si BLM和si EZH2的联合干扰能够更加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能够上调PC3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PC3细胞中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4.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阐明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以EZH2为诱饵蛋白进行了ChIP-seq试验,发现EZH2蛋白并未能够直接结合P53启动子区,而是通过调控MDM2启动子区间接调控P53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EZH2,能促进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在同时干扰BLM时,能够部分削弱其增强效应,反之,在干扰EZH2时,则能减弱了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在同时过表达BLM时,能够部分抵消EZH2干扰时的减弱效应,体内裸鼠成瘤实验结果也与上述结果一致。表明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综上,本研究发现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和Pull down实验发现BLM与EZH2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LM与EZH2在PCa的发生中均高表达且呈显着相关性,并在PCa组织中进一步印证了BLM与EZH2的相关性。通过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体内外实验揭示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弄清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分子机制,以Rec Q-BLM解旋酶为小分子抗癌药物的靶标,另辟和建立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王雷[4](2021)在《NOX4介导ROS蓄积在honokiol诱导胶质瘤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容易发生转移且预后较差。临床数据表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过一年[21]。虽然近年来胶质瘤的诊断方式、手术以及放化疗技术正在不断完善,但最终的治疗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22]。胶质瘤细胞对目前常用的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不敏感,不易发生凋亡[23]。因而在胶质瘤细胞中诱导其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如细胞焦亡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策略。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主要特征包括细胞膜穿孔、细胞肿胀、细胞裂解和炎性因子释放[24]。细胞焦亡进程主要受到caspase和gasdermin家族蛋白调控。在经典焦亡途径中,NOD样受体(NLR)受到炎症刺激激活后,活化的NLR结合并激活pro-caspase-1。被激活的caspase-1进一步剪切GSDMD,剪切得到的GSDMD-N端能在细胞膜上聚集并引起细胞膜穿孔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最终导致细胞死亡[24]。NLRP3是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NLR,它能被多种细胞内外刺激如病毒RNA、钾外流、ROS、钙离子等激活并诱发细胞焦亡[2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辛伐他汀能激活NLRP3/caspase-1依赖的细胞焦亡发挥肿瘤抑制效果[10]。而在重楼皂苷Ⅳ引起非小细胞肺癌焦亡的过程中,细胞内ROS积累以及氧化应激对NLRP3/caspase-1的激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6]。NOX4属于NADPH氧化酶家族,它的主要功能是催化氧还原成超氧阴离子,是细胞中ROS的重要来源之一[27]。柯萨奇病毒B3通过激活NOX4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并最终引起心肌细胞凋亡[28]。这说明NOX诱导的ROS积累在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中发挥作用。近来也有报道显示NOX4在诱导NLRP3/caspase-1依赖的细胞焦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9,30]。Honokiol是一种分离自厚朴的天然化合物,在多种人类肿瘤细胞中表现出抗肿瘤特性[31]。Honokiol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有助于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2]。有报道显示honokiol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32]。但honokiol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采用U87、U251胶质瘤细胞以及U87细胞皮下荷瘤裸鼠模型探讨honokiol是否能够诱导细胞焦亡及其发生机制。并进一步探究NOX4和ROS在honokiol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MTT和LDH法检测honokiol作用的胶质瘤细胞的生存活性和死亡率。2、通过DCFH-DA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中的活性氧。3、通过NADPH氧化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胶质瘤细胞中NADPH氧化酶活性。4、通过 GKT137831、NAC、MCC950、VX765 等抑制剂来研究 NOX4、ROS、NLRP3、caspase-1在honokiol诱导胶质瘤细胞焦亡中的调控作用。5、通过 siRNA 沉默 NOX4、NLRP3、caspase-1 来研究 NOX4、NLRP3、caspase-1在honokiol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焦亡中的调控作用。6、通过建立裸鼠U87细胞移植瘤模型来研究honokiol在体内环境下对胶质瘤的作用。7、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及移植瘤中NOX4、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变化。8、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胶质瘤细胞培养液中的IL-1β和IL-18水平改变。结果:1、honokiol导致胶质瘤细胞生存活性下降,死亡率上升,对正常肝细胞影响较小;honokiol导致胶质瘤细胞中NADPH氧化酶、ROS含量上升,细胞培养液中IL-1β和IL-18增加;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onokiol引起胶质瘤细胞中NOX4、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激活。2、VX765及siRNA沉默caspase-1能减少honokiol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抑制GSDMD、IL-1β的激活;ELISA检测显示VX765抑制honokiol诱导的胶质瘤IL-1β和IL-18的释放。3、MCC950及siRNA沉默NLRP3能减少honokiol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抑制 caspase-1、GSDMD、IL-1β 的激活。4、NAC能减少honokiol诱导的ROS上升及细胞死亡,抑制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激活;NAC能减少过氧化氢诱导的ROS上升及细胞死亡,抑制 NLRP3、caspase-1、GSDMD、IL-1β 的激活。5、GKT137831及siRNA沉默NOX4能减少honokiol诱导的NADPH氧化酶、ROS上升及细胞死亡,抑制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激活。6、裸鼠U87细胞移植瘤模型中,honokiol能诱导胶质瘤NADPH氧化酶升高,抑制移植瘤的生长;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onokiol引起移植瘤中NOX4、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激活。结论:1、honokiol胶质瘤细胞中诱导细胞焦亡,在体内和体外对胶质瘤细胞均具有明显杀伤作用。2、honokiol通过激活NOX4,引起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加,并最终导致胶质瘤细胞焦亡。3、honokiol诱导细胞焦亡有助于回避因凋亡耐受引起的化疗药物耐药问题,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潘光照[5](2021)在《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一种全人类共同的“噩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诊断出的癌症之一,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而其死亡率却排名第四。近年来,尽管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性疗法和化学疗法等在胃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化学疗法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伴随的高毒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伤痛。因此,筛选和开发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和新治疗策略显得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研究团队在长春花(Madagascar periwinkle)的叶子中发现一种天然成分---长春花碱(vinblastine,又译为长春碱),随后其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长春花碱是一种强效的细胞分裂抑制剂,被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如淋巴瘤、睾丸癌、乳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此外,多种长春花提取物或类似物,如长春瑞滨(Vinorelbine)、长春地辛(Vindes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长春花碱(Vinblasine)和长春弗宁(Vinflunine),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其强毒副作用往往也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顺铂(Cisplatin,Cis)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肺癌、子宫颈癌、头颈癌和胃癌以及其他一些实体瘤治疗的金属基团抗肿瘤药物。在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顺铂同样也表现出很多的毒副作用。顺铂表现出了约40种个体毒性,其中肾毒性是最常见的一种。顺铂的抗癌活性毋庸置疑,但是长期使用所产生的强副作用无疑等同于服用慢性毒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春质碱(Catharanthine)是长春花中的的一种提取物,该生物碱类化合物被进一步修饰为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硫酸长春质碱(Cathearanthine Sulfate),简写为CAS,其抗癌活性和机制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发现,CAS具有较好的胃癌抑制效果,能够显着增强顺铂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降低顺铂治疗中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CAS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活性且毒性较低在细胞水平,CAS显着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的生长,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和检测,发现CAS并不会诱发经典的细胞凋亡。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主要阻滞于G0/G1期;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该时期关键调节蛋白,如、CDK2、Cyclin E1及Cyclin E2进行检测,发现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p21显着上调,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E1和E2(Cyclin E1和Cyclin E2)均显着下调,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个体水平,为了验证CAS的体内抗癌效果,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小鼠皮下人源和细胞来源异种移植瘤模型(PDX和CDX模型),然后通过腹腔给药方式进行给药处理。结果显示,无论是CDX还是PDX模型,CAS治疗组瘤块体积和质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CAS在体内也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移植瘤中增殖相关因子Ki67,发现CAS治疗可以显着性地降低Ki67在这些瘤块中的表达。通过伊红和苏木精染色(H&E staining)发现,经CAS处理小鼠的瘤块发生明显的核质不均一,细胞明显变大且出现胞质空泡化。利用长期毒性试验(Long-term toxicity test)以探究该药物是否对小鼠的脏器产生毒副作用,结果表明经CAS处理后小鼠的重要脏器(心脏、脾脏、肺、肾脏和肝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CAS对实验动物无毒或毒性较低,表明该化合物单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开发价值,但CAS对小鼠是否具有其他毒副作用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究。2.CAS通过激活PERK/ATF4/eIF2α/CHOP和IRE1α/XBP1信号轴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为了探究CAS的抑癌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对CAS处理前后的两株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组学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表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相关的基因集显着富集于CAS处理组。GO分析显示经CAS处理后,多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发生改变,同样包括UPR。经CAS处理后,在SGC-7901细胞中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基因上调多达43个,在MKN-45细胞中有33个,其中在两细胞株中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0个。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上调因子属于参与响应PERK和IRE1α跨膜感受器介导的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蛋白印迹对小鼠异种移植瘤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PERK、ATF4、eIF2α、p-eIF2α、CHOP和IRE1α等均显着上调,表明发现PERK和IRE1α这两条内质网应激通路均被活化。利用基因敲低技术或小分子抑制剂,敲除或抑制PERK和IRE1α通路活性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CA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AS可能通过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3.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会启动UPR,诱发ERS,进而也可能会激活细胞自噬。那么CAS诱发的UPR是否也会诱导自噬的发生呢?利用各种策略对自噬标志物LC3B进行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LC3B信号出现大量的点状聚集。在电子显微镜下,CAS处理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后观察到大量积聚的自噬小体。这些结果表明CAS能够显着诱发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探究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和特异性抑制剂,敲低或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跨膜感受器PERK和IRE1α的表达水平或活性,发现CAS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表明CAS介导的细胞自噬与ERS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UPR通过PERK、ATF6和IRE1α这三条经典的通路调节包括mTOR、AMPKα和Beclin-1/ATG在内的多条自噬通路,进而调节细胞自噬的发生。为了探究CAS诱导细胞自噬发生的下游通路,通过蛋白印迹技术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发现CAS 能够显着激活ATF4/AMPKα/ULK1 和XBP1/Beclin-1/ATG信号轴。当这两条信号通路的同时阻断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自噬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活化是CAS诱导细胞自噬所必需的。4.CAS通过靶向细胞骨架系统破坏自噬流自噬的发生往往存在两种状态,即自噬通量流通和自噬通量阻断。通过联合多种自噬激活剂或者抑制剂以探究自噬流的状态。研究发现PI3K特异性抑制剂3-MA可以显着降低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能够进一步增强细胞自噬水平,而自噬流阻断剂Bafilomycin A1(Baf A1)或氯喹(Chloroquine,CQ)则不能够增强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双标系统mRFP-GFP-LC3是自噬流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通过追踪红绿荧光信号来判断自噬流通情况。通过荧光观察,发现CAS处理组细胞中所有的点状自噬信号均为黄色,这些结果初步表明CAS发挥自噬阻断作用。紧接着,为了更直接地验证CAS是否影响了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通过LC3-GFP与溶酶体标记物Lyso-tracker或LAMP1进行共定位分析。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AS处理48 h后LC3B点状信号与溶酶体并无明显共定位,这些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阻断可能发生于自噬早期。为了进一步探究自噬流阻断的机制,对RNA-Seq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CAS处理后,微管和微丝相关基因显着下调。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微丝结构,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微丝解聚。这种解聚有别于因自噬激活本身所造成的功能性解聚,因为CAS处理后除了微丝解聚,还伴随β-actin蛋白表达的下调,此外,解聚的actin蛋白与LC3B并无明显的共定位。CAS对细胞骨架系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尤其对微管和微丝。自噬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许多细胞器均参与完成了这个过程。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的一个支撑系统,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是必需的。许多报道已表明骨架系统在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不同于长春新碱对微管系统造成的显着性解聚,CAS处理后却导致了细胞微管组织的重塑;微管重塑是细胞应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微管的重塑往往对其执行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蛋白印迹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明显被下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流阻断的主要原因是细胞骨架系统功能障碍所介导的。大多数长春花碱提取物具有微管靶向性,为了深入探究CAS是否对细胞骨架系统具有靶向性,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我们发现配体分子CAS与其受体分子β-actin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力、芳环堆积力结合;此外,CAS还可以通过氢键与β-tubulin的ASP457、GLU502、LYS449、LYS498残基发生物理性结合。细胞热位移实验显示经CAS处理的细胞中,无论β-actin还是β-tubulin均具有更强的热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CAS与β-actin和β-tubulin通过物理作用力发生结合,进而破坏细胞骨架系统,导致骨架功能障碍。5.CAS介导的自噬阻断增强了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并提高了荷瘤小鼠的生存能力我们探究CAS与顺铂联合使用是否仍然会介导细胞自噬。通过对自噬标志物LC3B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联合用药依然导致了自噬的发生。比较有趣的是,SQSTM1的表达也被上调,提示联合用药仍然是会导致自噬流的阻断。通过MTT和平板克隆实验,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策略对胃癌细胞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评估联合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单剂量急性毒性试验(single dose acute toxicity)和亚慢性毒性试验(long term toxicity test)发现,CAS 与 Cis 联合治疗可以减轻Cis单药治疗出现的脏器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对肾脏、胃肠的损伤。通过Chou-Talalay的方法评估CAS联合Cis是否具有协同治疗胃癌的作用,结果表明CAS在一个广泛的Cis浓度范围内与其联合具有协同抑制胃癌的作用(联合系数Combination Index,CI<1.0);进一步检测发现联合化疗能够实现在较低浓度的Cis条件下诱发更加显着的DNA损伤,进而导致凋亡的发生。皮下异种移植瘤实验显示,相较于任一单药治疗,联合策略对肿瘤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探究联合治疗策略是否对可以延长原位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我们构建了两位病人来源的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通过阶段性药物治疗后,发现CAS与Cis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延长患癌小鼠的生存期。这些结果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阻断效应增强了 Cis对胃癌的化疗敏感性,并且延长了原位瘤小鼠的生存期。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AS通过激活ERS依赖性的自噬,同时又通过物理结合至细胞骨架系统,造成细胞骨架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自噬流。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破坏在细胞生存中扮演了消极的角色。重要的是,CAS可与Cis发挥协同抑癌作用,同时可以拮抗Cis诱发的个体毒性。因此,这些结果表明,CAS与Cis联合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胃癌治疗方法,可为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临床前见解。

马晓丽[6](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顾军权[7](2021)在《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抑制效应,和对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一链双靶siRNA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目前的核酸干扰技术,为一链多靶核酸干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为多靶siRNA核酸干扰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1.合成两个单靶siRNA(siRNA-Survivin和siRNA-VEGF),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siRNA-VEGF-&Survivin)。2.将靶向VEGF和Survivin两个单靶siRNA和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一链双靶siRNA转染到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3.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4.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并检测其基因沉默效果。5.MTT法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和Saos-2细胞凋亡水平。6.划痕试验测定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的细胞迁移,血管形成试验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血管形成。结果1..成功构建符合设计要求的靶向VEGF和Survivin的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序列。2.各组siRNA均成功地转染到MG-63和Saos-2细胞中,转染率达到80%。3.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法分析显示:单靶siRNA组和一链双靶siRNA组中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链双靶siRNA组在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各单靶siRN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靶siRNA组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肿瘤细胞迁移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结论1.沉默VEGF和Survivin基因的单靶siRNA-VEGF、siRNA-Survivin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有效下调MG-63和Saos-2细胞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2.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迁移和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增殖,促进细胞凋亡。4.一链双靶siRNA能显着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迁移而促进其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5.VEGF和Survivin基因无相关性,一链双靶siRNA较单靶siRNA发挥了双倍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效果。

彭煜程[8](2021)在《负载超小四氧化三铁的低分子量PEI纳米凝胶在肿瘤MR成像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癌症的生长与转移是肿瘤患者高致死率的根本原因,根治癌症的扩散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对癌症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抑制其生长与转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策略。研究发现,尺寸小于5 nm、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超小四氧化三铁(Fe3O4 NPs)是一种优良的T1 MR造影剂。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与转移阶段有效地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因此,抑制TGF-β1的表达,比如通过siRNA对其沉默实施基因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症的生长与转移。同时实现MR成像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是发展合适的高效递送MR造影剂和siRNA的载体。研究发现对聚乙烯亚胺(PEI)进行交联可以形成纳米凝胶(NGs)。构建低毒的低分子量PEI NGs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其基因负载能力,还可以在其内部三维网状结构或外围同时负载其他诊断剂和/或治疗剂,实施治疗一体化。因此,本论文将以低分子量PEI为纳米凝胶主体材料,聚乙二醇丙烯酸(PEG-DA)为交联剂,同时加入事先制备好的超小Fe3O4 NPs,通过反向微乳液法合成包裹了超小Fe3O4 NPs的PEI纳米凝胶(Fe3O4/PEI-PEG NGs),然后利用静电吸附负载TGF-β1siRNA基因药物,用于荷瘤小鼠MR成像诊断和基因治疗。在第二章中,该工作首先合成了尺寸为2.2 nm的超小四氧化三铁。之后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Fe3O4/PEI-PEG复合纳米凝胶,接着将TGF-β1 siRNA吸附到材料上(TGF-β1/复合物)。材料性能表征结果证明,该功能性纳米球材料具有均匀的尺寸分布、良好的胶体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较高的T1弛豫率、以及良好的基因负载能力和优良的细胞转染能力。在第三章中,我们评价了材料的体外治疗效果,结果显示TGF-β1/复合物成功沉默了TGF-β1的表达,同时抑制了S180肉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在第四章中,我们对Fe3O4/PEI-PEG复合纳米凝胶对小鼠肉瘤(S180)肿瘤模型的MR成像效果和基因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体内实验结果证明,Fe3O4/PEI-PEG复合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成功应用于S180肿瘤模型的MR成像和基因治疗。本论文的实验结果为开发新型纳米载体体系负载siRNA同时进行成像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马雨水[9](2020)在《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仅7%。肝癌发生隐袭,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约90%的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导致肝癌的预后非常差。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明显缓解疾病进展或延长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型肝癌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预后。据报道,lnc RNA OIP5-AS1在几种癌症中表达增加。然而,lnc RNA OIP5-AS1在肝癌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证实lnc RNA OIP5-AS1在肝癌组织标本中上调,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有关。细胞和裸鼠的体内外功能实验也表明,lnc RNA OIP5-AS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lnc RNA OIP5-AS1与hsa-mi R-26a-3p,EPHA2之间的结合位点。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lnc RNA OIP5-AS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实验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lnc RNA OIP5-AS1可能通过调节hsa-mi R-26a-3p/EPHA2信号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证据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肝癌干细胞(LCSCs)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小RNA(mi RNA)在LCSCs诱发的肝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mi RNA-302家族在LCSCs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应用Mi RNAs微阵列技术,检测参与LCSCs维持和分化的mi RNAs;进而我们探讨mi R-302a/d及其靶基因E2F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采用定量PC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mi R-302a/d和E2F7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我们的结果显示:mi RNA-302家族成员在HCC细胞球形形成过程中下调,mi R-302a/d表达低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mi R-302a/d直接靶向抑制E2F7。过表达mi R-302a/d抑制E2F7 m RNA和蛋白表达。而且mi R-302a/d的低表达和E2F7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和PFS较短显着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分析也表明mi R-302a/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E2F7及其下游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负调控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细胞周期转换。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E2F7是mi R-302a/d的直接靶点,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抑制LCSCs的干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在论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条件性c Myc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工具小鼠杂交,在肝脏内形成自发肝癌,用于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后续的机制研究,以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我们的结果发现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组的小鼠肝表面癌结节明显减少、体重恢复,中位生存期延长,提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lb-c Myc组样本中发现2655个dif-m RNAs、96个dif-mi RNAs以及158个dif-lnc RNAs。对与m RN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证实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过程的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 OIP5-AS1和E2F7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降低;相关mi R-26a-3p,mi R-302a/d和EPHA2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暗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其机制涉及对lnc RNA OIP5-AS1,mi R-26a-3p,EPHA2,mi R-302a/d和E2F7表达的调控效应。总之,本论文揭示肝癌中lnc RNA OIP5-AS1通过hsa-mi R-26a-3p/EPHA2轴和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以上两部分机制研究加深我们对第三部分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肝癌治疗效果作用的理解,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曾琼瑶[10](2020)在《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过去5-10年中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在我国约20-25%的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时即为IV期出现了转移,另有25%左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该类型的患者如果不给予任何治疗,其平均生存期仅为6-9个月。除外科手术外,药物治疗在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抑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者贝伐珠单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结直肠癌的进展,但由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出现及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长期效果差,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百里酚(Thymol)是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在食品、医疗和化妆品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无毒的。既往研究表明,百里酚在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百里酚对结直肠癌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潜在作用机制如何,目前研究甚少。方法:首先利用甲醇对百里香全株进行提取,然后经柱层析及半制备型HPLC纯化后获得活性成分百里酚。利用CCK-8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对FHC的细胞毒性作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利用针对β-catenin的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 RNA)将HCT116和Lovo细胞中的β-catenin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和沉默,进一步分析改变β-catenin的表达对百里酚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的影响。另外通过皮下注射和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结直肠癌转移模型,分析百里酚对裸鼠移植瘤生长和结直肠癌血行播散转移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从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百里酚对CRC细胞内、瘤体组织及肺转移组织中增殖、凋亡及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百里香中主要活性成分-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耐性。百里酚(0-120mg/ml)对正常结直肠粘膜FHC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百里酚各组中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有效地将HCT116和Lovo细胞阻滞于G0/G1期。Hoechst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诱导CRC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降低HCT116和Lovo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具有剂量依耐性。百里酚能够通过激活Bax/Bcl-2信号通路诱导CRC细胞凋亡。此外,百里酚能够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抑制CR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侵袭和转移;β-catenin的过表达能够部分阻遏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抑制作用,反之,β-catenin的沉默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抑制作用。另外,在体内百里酚能够剂量依耐性的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肺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百里酚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CR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有关。结论:本研究以百里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了百里酚体内外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百里酚能有效的将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增殖。百里酚能够通过下调CRC细胞内Bcl-2/Bax比值,诱导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百里酚能够降低HCT116和Lovo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阻碍EMT进程。在体内百里酚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结直肠癌的肺转移。百里酚抑制CR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EMT,其机制可能与百里酚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β-catenin介导了百里酚的抗结直肠癌作用。综上所述,百里酚能够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EMT,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来实现的;百里酚有望能够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用于CRC的治疗。

二、RNA干扰概况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NA干扰概况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1.2 诊疗类纳米材料用于胰腺癌的成像诊断
        1.2.1 光学成像
        1.2.2 超声及光声成像
        1.2.3 CT成像
        1.2.4 核成像
        1.2.5 MR成像
        1.2.6 多模态成像
    1.3 诊疗类纳米材料用于胰腺癌的治疗
        1.3.1 抗基质治疗
        1.3.2 光热治疗
        1.3.3 光动力治疗
        1.3.4 基因治疗
        1.3.5 免疫治疗
    1.4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光声/光热双模态成像指导下的脂质体包覆的石墨烯@金纳米星用于胰腺癌的基因与光热协同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GO@AuNS的制备
        2.2.3 制备rGO@AuNS-DODAB/DOPE-FA
        2.2.4 rGO@AuNS-DODAB/DOPE-FA纳米载体的表征
        2.2.5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2.2.6 K-Ras 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
        2.2.8 细胞培养及DNA靶向递送和转染能力实验
        2.2.9 免疫印迹实验
        2.2.10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2.2.11 细胞凋亡实验
        2.2.1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2.2.13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研究
        2.2.14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2.2.15 体内光热成像
        2.2.16 体内基因/光热协同治疗
        2.2.17 组织切片染色
        2.2.18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GO@AuNS-DODAB/DOPE-FA的制备与表征
        2.3.2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
        2.3.3 K-Ras shRNA质粒的构建
        2.3.4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
        2.3.5 靶向递送和转染能力
        2.3.6 rGADA-KrasI靶向下调Capan-1细胞中突变的K-Ras基因
        2.3.7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2.3.8 体内分布及代谢
        2.3.9 光声及光热成像
        2.3.10 荷载Capan-1 肿瘤的动物模型中的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步法制备热刺激响应的功能化的金纳米花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基因与光热协同治疗胰腺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制备普鲁士蓝类似物PBA
        3.2.3 Lipo-PBA-Au-cRGD(LPBGD)的制备
        3.2.4 LPBGD纳米载体的表征
        3.2.5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3.2.6 相变温度的检测
        3.2.7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及负载和释放实验
        3.2.8 细胞培养及靶向递送验证
        3.2.9 免疫印迹实验
        3.2.10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3.2.11 细胞凋亡实验
        3.2.1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3.2.13 体内药物分布研究
        3.2.14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3.2.15 体内外CT成像、光热成像
        3.2.16 体内基因/光热协同治疗
        3.2.17 组织切片染色及血液生化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ipo-PBA-Au-cRGD的制备与表征
        3.3.2 光热性能及相变温度研究
        3.3.3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及负载释放实验
        3.3.4 靶向递送能力
        3.3.5 LPBGD靶向下调Panc-1 细胞中K-Ras基因
        3.3.6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3.3.7 体内分布研究
        3.3.8 光声、CT及光热成像
        3.3.9 荷载Panc-1 肿瘤的动物模型中的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靶向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成像诊断剂和过氧化氢酶用于乏氧胰腺癌的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制备上转换核壳纳米粒子
        4.2.3 制备UCNP@TA/Fe、UCNP@TA/Fe-TPP、UCNP@TA/Fe-TPP-c RGD
        4.2.4 光敏剂(PC4)的装载
        4.2.5 UCNP@TA/Fe-TPP-cRGD纳米载体的表征
        4.2.6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4.2.7 光敏剂(PC4)的负载和释放实验
        4.2.8 体内外产氧实验
        4.2.9 体内外产生ROS实验
        4.2.10 线粒体靶向膜电位变化及cRGD靶向递送验证
        4.2.11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4.2.12 细胞凋亡实验
        4.2.13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4.2.14 体内药物分布研究
        4.2.15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4.2.16 体内外核磁共振成像、光热成像研究
        4.2.17 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4.2.18 组织切片染色及血液生化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CNP@TA/Fe-TPP-cRGD的制备与表征
        4.3.2 光热性能和光敏剂PC4 负载及pH响应释放实验
        4.3.3 体内外产生氧气及产生ROS
        4.3.4 靶向递送能力
        4.3.5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4.3.6 体内分布研究
        4.3.7 核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及光热成像
        4.3.8 荷载Capan-1 肿瘤的动物模型的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1 前列腺癌
        1.1 PCa发病现状
        1.2 PCa形成因素
        1.3 PCa发生发展分子机制
        1.4 PSA与PCa的关系
    2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PCa
        2.1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癌症
        2.2 PCa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2.3 肿瘤标志物在PCa药物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3 BLM解旋酶
        3.1 BLM解旋酶的结构与功能
        3.2 BLM解旋酶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3.3 BLM解旋酶与肿瘤
    4 EZH2 蛋白
        4.1 EZH2蛋白的结构与分子功能
        4.2 EZH2蛋白与肿瘤
    5 BLM、EZH2与PCa
        5.1 BLM、EZH2在PCa的靶向研究
        5.2 BLM和EZH2与PCa的相关性分析
    6.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7.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7.1 研究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BLM相互作用蛋白筛选和MS鉴定及BLM/EZH2 的定位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蛋白提取
        2.3 蛋白含量测定(BCA微孔酶标仪法)
        2.4 免疫共沉淀(免疫磁珠法)
        2.5 SDS-PAGE电泳
        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诱导表达
        2.9 原核蛋白提取
        2.10 GST-pull down
        2.11 间接免疫荧光
        2.1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2.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BLM蛋白在RWPE-1、PC3、22RV-1、LNcap细胞中的表达
        3.2 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筛选与BLM具有互作的蛋白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互作蛋白
        3.4 Co-IP正反向验证BLM与EZH2存在相互作用
        3.5 BLM蛋白与EZH2蛋白体外相互作用验证
        3.6 前列腺癌细胞中BLM与EZH2的亚细胞定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BLM及EZH2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关联
    1 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免疫组化实验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差异性比较
        3.2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3.3 BLM和EZH2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BLM和EZH2干扰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siRNA干扰序列的合成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存活率检测
        2.7 细胞周期检测
        2.8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11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
        2.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检测
        3.2 BLM特异性抑制剂对PC3细胞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BLM、EZH2和P53蛋白干扰前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4 干扰BLM和EZH2后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BLM和EZH2干扰或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细胞系及载体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5 ChIP-seq实验
        2.6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2.7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ChIP-seq实验检测EZH2可能作用的启动子区
        3.2 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ZH2蛋白与MDM2启动子区的结合
        3.3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P53和MDM2蛋白的影响
        3.4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克隆形成的影响
        3.5 BLM和EZH2相互作用对PC3细胞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裸鼠成瘤实验检测BLM和EZH2对PC3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Ⅱ:论文涉及的试剂配方

(4)NOX4介导ROS蓄积在honokiol诱导胶质瘤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2.1.1 手术治疗
        2.1.2 放射治疗
        2.1.3 化学治疗
        2.1.4 其他治疗
    2.2 细胞焦亡
        2.2.1 焦亡的信号通路
        2.2.2 细胞焦亡,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鉴别
        2.2.3 细胞焦亡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2.4 焦亡与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2.3 NLRP3炎性体的激活机制
    2.4 Honokiol的抗肿瘤作用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实验器材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饲养
    3.3 实验试剂的配制与保存
    3.4 细胞的复苏、冻存和传代培养
    3.5 实验技术
        3.5.1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3.5.2 LDH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死亡
        3.5.3 活性氧ROS水平测定
        3.5.4 小干扰RNA (siRNA)改变细胞内蛋白表达
        3.5.5 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检测U87和U251细胞培养液中白介素水平改变
        3.5.6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
        3.5.7 裸鼠皮下种瘤模型实验
        3.5.8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honokiol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同时导致细胞死亡
        4.1.1 MTT法检测honokiol作用的胶质瘤细胞和肝上皮细胞生存率改变
        4.1.2 LDH法检测honokiol导致的胶质瘤细胞死亡
    4.2 honokiol诱导胶质瘤细胞Pyroptosis
        4.2.1 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4.2.2 VX765预处理可抑制honokiol诱导的细胞死亡
        4.2.3 VX765预处理可抑制honokiol诱导的IL-1β和IL-18的释放
        4.2.4 siRNA基因沉默caspase-1可降低honokiol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4.2.5 MCC950可抑制honokiol诱导的细胞死亡
        4.2.6 siRNA基因沉默NLRP3可降低honokiol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4.3 honokiol通过增加胶质瘤细胞内ROS的含量诱导细胞焦亡
        4.3.1 荧光密度统计分析honokiol作用的胶质瘤细胞内ROS水平升高
        4.3.2 NAC预处理抑制honokiol诱导的ROS上调以及细胞死亡
        4.3.3 NAC预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
        4.3.4 过氧化氢诱导胶质瘤细胞内ROS升高并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该过程可被NAC抑制
        4.3.5 NAC能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焦亡相关信号分子的激活
    4.4 honokiol通过激活NOX4促进胶质瘤细胞内ROS的生成
        4.4.1 honokiol促进胶质瘤细胞内NOX4的激活
        4.4.2 GKT137831预处理能抑制honokiol诱导的ROS积聚及细胞死亡
        4.4.3 siRNA基因沉默NOX4可抑制honokiol诱导的ROS上调及细胞焦亡
    4.5 体内实验显示honokiol抑制肿瘤组织生长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内质网应激概述
        1.3.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1.3.2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通路
    1.4 细胞自噬概述
        1.4.1 细胞自噬定义
        1.4.2 细胞自噬的分类
        1.4.3 自噬体的形成过程和分子机理
        1.4.4 自噬体形成、转运与细胞骨架系统
        1.4.5 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5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自噬
        1.5.1 内质网应激与自噬激活的关系
        1.5.2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自噬激活
    1.6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1.6.1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1.6.2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活性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3.1.2 实验动物
        3.1.3 数据处理软件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耗材
        3.1.6 实验仪器
        3.1.7 实验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培养
        3.2.3 细胞传代
        3.2.4 细胞冻存
        3.2.5 免疫印迹
        3.2.6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3.2.7 流式细胞检测
        3.2.8 平板克隆
        3.2.9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3.2.10 免疫组织化学(IHC)
        3.2.11 H&E染色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硫酸长春质碱与长春新碱对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分析
        3.3.2 硫酸长春质碱体内体外抑癌活性检测
        3.3.3 硫酸长春质碱毒性初步检测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4.1.2 实验动物
        4.1.3 数据处理软件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耗材
        4.1.6 实验仪器
        4.1.7 干扰以及定量引物设计
        4.1.8 实验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RNA提取、cDNA制备与实时荧光定量(RT-qPCR)
        4.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4.2.3 PLKO.1-Puro干扰载体的构建
        4.2.4 质粒转化与超纯抽提
        4.2.5 慢病毒包装及收集(细胞转染)
        4.2.6 细胞感染及稳转细胞株筛选
        4.2.7 细胞微丝鬼笔环肽染色
        4.2.8 GFP-LC3 融合质粒瞬转
        4.2.9 GFP-LC3/e GFP-mRFP-LC3 单双标腺病毒感染细胞
        4.2.10 电子显微镜亚细胞结构观测(TEM)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CAS处理的RNA-seq大数据分析
        4.3.2 CAS处理激活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研究
        4.3.3 CAS激活的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4.3.4 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自噬的研究
        4.3.5 CAS激活细胞自噬通路的研究
        4.3.6 CAS介导的自噬通量活性探究
        4.3.7 CAS介导自噬流阻断机制的研究
        4.3.8 CAS介导细胞骨架系统靶向性研究
        4.3.9 CAS 介导的自噬流抑制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硫酸长春质碱联合顺铂(Cis)治疗胃癌应用与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5.1.2 实验动物
        5.1.3 数据处理软件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耗材
        5.1.6 实验仪器
        5.1.7 实验试剂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生存率计算
        5.2.2 平板克隆实验
        5.2.3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5.2.4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5.2.5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AS与 Cis协同抑制胃癌的研究
        5.3.2 CAS与 Cis联合治疗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的研究
        5.3.3 CAS与 Cis联合治疗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5.3.4 CAS与 Cis联合化疗毒性评估
        5.3.5 CAS与 Cis联合化疗对原位荷瘤鼠生存期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讨论
    6.1 CAS 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效果且无明显的脏器毒性
    6.2 CAS 同时激活 PERK/ATF4/e IF2α/CHOP 和 IRE1α/XBP1 信号通路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
    6.3 CAS 通过内质网激活 ATF4/AMPKα/ULK1 和 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
    6.4 CAS 靶向细胞骨架介导骨架损伤破坏自噬流
    6.5 CAS 协同 Cis 治疗可以促进原位荷瘤鼠的生存期
    6.6 CAS 抗胃癌活性及协同 Cis 治疗胃癌机理初步探究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参研情况
致谢

(6)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试剂配制
        2.1.3 细胞计数
        2.1.4 细胞株和siRNA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流程与方法
        2.3.1 构建单靶和一链双靶siRNA
        2.3.2 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2.3.3 MG-63和Saos-2 细胞的转染
        2.3.4 QRT-PCR检测细胞mRNA表达
        2.3.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2.3.6 MT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水平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3.9 血管形成试验
        2.3.10 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2.3.11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焦距显微镜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骨肉瘤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3.2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3.4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迁移的影响
    3.5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
    3.6 细胞免疫组化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致谢

(8)负载超小四氧化三铁的低分子量PEI纳米凝胶在肿瘤MR成像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siRNA基因治疗简介
        1.2.1 TGF-β在肿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2.2 TGF–β信号通路简介
        1.2.3 TGF–β1 siRNA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 磁共振(MR)成像简介
        1.3.1 MR造影剂种类
        1.3.2 超小四氧化三铁的合成及应用
    1.4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材料简介
        1.4.1 PEI在生物医学诊疗中的应用
        1.4.2 PEI作为基因载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3 低分子量PEI的修饰与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负载超小四氧化三铁的低分子量PEI纳米凝胶及其TGF-β1/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Fe_3O_4/PEI-PEG复合纳米凝胶的合成及表征
        2.2.3 TGF-β1/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分析
        2.5.1 载体的成功制备表征
        2.5.2 体外细胞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GF-β1/复合物体外抗增殖和抗转移能力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Elisa酶联检测试验
        3.2.3 CCK-8及Transwell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lisa酶联检测试验
        3.3.2 CCK-8及Transwell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GF-β1/复合物体外成像和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体内成像实验
        4.2.3 体内治疗实验
        4.2.4 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180 肉瘤肿瘤模型尾静脉注射后MR结果分析
        4.3.2 体内治疗实验结果讨论
        4.3.3 TGF-β1/复合物生物相容性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致谢

(9)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的现状
    1.2 非编码RNA概述
        1.2.1 lnc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2 Micro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1.4 洛那法尼与Degrasyn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lncRNA OIP5-AS1 在肝癌中的作用与机制
    2.1 引言
        2.1.1 lncRNA OIP5-AS1与肝癌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肝癌中明显表达失调的lncRNAs鉴定
        2.2.2 lncRNA OIP5-AS1敲低细胞系
        2.2.3 lncRNA OIP5-AS1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2.2.4 探讨lncRNA OIP5-AS1对hsa-miR-26a-3p的调控
        2.2.5 lncRNA OIP5-AS1参与hsa-miR-26a-3p对EPHA2调控机制
        2.2.6 明确lncRNA OIP5-AS1、hsa-miR-26a-3p和EPHA2相互关系
        2.2.7 lncRNA OIP5-AS1和hsa-miR-26a-3p体内成瘤实验
        2.2.8 验证肝癌中三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剂与耗材
        2.3.2 主要实验设备
        2.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2.3.4 实验方法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肝癌中失调lncRNA的鉴定
        2.4.2 肝癌中lncRNA明显失调的验证
        2.4.3 肝癌组织和细胞系lncRNA OIP5-AS1 的表达
        2.4.4 干扰lncRNA OIP5-AS1抑制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
        2.4.5 lncRNA OIP5-AS1 是调节hsa-miR-26a-3p的分子海绵
        2.4.6 hsa-miR-26a-3p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评估
        2.4.7 lncRNA OIP5-AS1 负调控hsa-miR-26a-3p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2.4.8 lncRNA OIP5-AS1 充当hsa-miR-26a-3p ce RNA调控EPHA2
        2.4.9 敲低lncRNA OIP5-AS1 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2.5 讨论
第三章 miR-302a/d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1.1 miR-302家族与肝癌
        3.1.2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体外形成和鉴定
        3.2.2 miR-302a/d,RNAi和E2F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3.2.3 miR-302a/d作用体外实验检测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3.2.4 miR-302a/d和E2F7相互关系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3.2.5 验证肝癌中miR-302a/d和E2F7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剂与耗材
        3.3.2 主要实验设备
        3.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的体外形成和鉴定
        3.4.2 miRNA芯片分析表明,miR-302 家族参与LCSC干性维持
        3.4.3 LCSC的分化和CSC标志物表达
        3.4.4 miR-302a/d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球体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3.4.5 miR-302a/d直接靶向HCC细胞E2F7
        3.4.6 E2F7在LCSC形成和分化中的表达
        3.4.7 miR-302a/d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入来抑制LCSC干性
        3.4.8 E2F7激活AKT1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和下游细胞周期
        3.4.9 miR-302a/d协同E2F7 调控β-catenin/CCND1 信号转导
        3.4.10 miR-302a/d和E2F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1 miR-302a/d和E2F7在LCS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2 miR-302a/d和E2F7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3.5 讨论
第四章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作用初探
    4.1 引言
        4.1.1 肝癌治疗
        4.1.2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繁殖和鉴定自发成瘤肝癌小鼠
        4.2.2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HCC自发成瘤小鼠疗效的观察
        4.2.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作用于HCC自发成瘤小鼠机制探
    4.3 材料与方法
        4.3.1 试剂与耗材
        4.3.2 主要实验设备
        4.3.3 实验动物
        4.3.4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lb-c Myc小鼠基因型鉴定
        4.4.2 Alb-c Myc小鼠表型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效果探讨
        4.4.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小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4.4.4 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分子检测
        4.4.5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对相关分子的影响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非编码 RNA 调控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10)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百里酚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1 百里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2.2 百里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3 百里酚影响细胞周期进展
        2.4 百里酚在肿瘤转移中的抑制作用
        2.5 百里酚增加肿瘤组织放疗敏感性
    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生物学功能
        3.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
        3.2 Wnt/β-catenin与 NF-κB信号通路
        3.3 Wnt/β-catenin与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3.4 Wnt/β-catenin通路调节EMT
    4 总结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百里酚提取及体外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3 植物样品
        2.1.4 常用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百里酚提取
        2.2.2 细胞复苏、培养、冻存
        2.2.3 药物配制
        2.2.4 CCK-8 法检测百里酚对HCT116、Lovo细胞增殖和FHC细胞活力的影响
        2.2.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2.6 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2.2.7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的干预作用
        2.2.8 qRT-PCR检测百里酚处理后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 RNA表达的变化
        2.2.9 Western blot检测百里酚处理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表
        2.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百里酚结构鉴定
        3.2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2.1 百里酚对HCT116、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2.2 百里酚对FHC的细胞毒性作用
        3.3 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3.4 Hoechst33258 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3.5.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
        3.5.2 百里酚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
        3.6.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
        3.6.2 百里酚对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
        3.7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分子m RNA表达的影响
        3.8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百里酚体外抑制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转移作用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的冻存、复苏、传代方法
        2.2.2 不同浓度的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的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2.4 Western blot检测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的变化
        2.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1.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1.2 百里酚对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1.3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1.4 百里酚对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2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1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 细胞中EMT的影响
        3.2.2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中EMT关键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百里酚通过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2 质粒转化
        2.3.3 菌种的活化
        2.3.4 扩大培养
        2.3.5 质粒的抽提
        2.3.6 质粒转染和转染后细胞功能试验
        2.3.7 RNA干扰
        2.3.8 CCK-8法检测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2.3.9 Transwell检测β-catenin在百里酚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中的作用
        2.3.10 Western blot
        2.3.11 qRT-PCR
        2.3.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3.1.1 百里酚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中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的变化
        3.1.2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转染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β-catenin的蛋白表达
        3.2.1 β-catenin-siRNA对HCT116及Lovo中β-catenin 蛋白表达的影响
        3.2.2 pc DNA3.1-β-catenin过表达质粒转染对HCT116及Lovo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3.3.1 β-catenin过表达降低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3.2 沉默β-catenin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3.4 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3.4.1 β-catenin过表达减弱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3.4.2 沉默β-catenin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3.5 百里酚通过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转移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细胞裸鼠体内成瘤及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和药物
        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主要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
        3.3 建立裸鼠尾静脉转移模型
        3.4 动物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
        3.5 qRT-PCR方法检测瘤体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Bcl-2及Bax基因mRNA的表达
        3.6 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3.7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不同处理组裸鼠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情况
        3.8 结肠癌细胞HCT116 裸鼠移植瘤TUNEL凋亡检测
        3.9 qRT-PCR方法检测转移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Snail及β-catenin m RNA的表达
        3.10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转移肺组织中β-catenin、Vimentin及E-cadherin的表达情况
        3.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百里酚抑制裸鼠HCT116移植瘤的生长
        4.2 百里酚对结肠癌细胞HCT116裸鼠移植瘤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4.3 百里酚对结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TUNEL染色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4.5 百里酚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增殖、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裸鼠体内血行播散脏器转移观察
        4.7 百里酚对HCT116 细胞肺转移瘤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 m RNA表达的影响
        4.8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上皮性标记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4.9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间质性标记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4.10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国际会议论文摘要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四、RNA干扰概况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 贾修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3]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阮涌. 贵州大学, 2021(01)
  • [4]NOX4介导ROS蓄积在honokiol诱导胶质瘤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5]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D]. 潘光照. 西南大学, 2021(01)
  • [6]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7]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D]. 顾军权. 苏州大学, 2021(06)
  • [8]负载超小四氧化三铁的低分子量PEI纳米凝胶在肿瘤MR成像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D]. 彭煜程. 东华大学, 2021(09)
  • [9]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D]. 马雨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10]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D]. 曾琼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