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

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

一、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华[1](2020)在《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文中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向北的持续楔入作用对整个亚洲大陆的地貌、水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起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以夷平面、河流阶地为代表的层状地貌面,这些层状地貌面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区域地貌演化信息(是重建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良好载体),而且层状地貌面具有分布面积广、高度相对稳定等特点,能为确定高原的隆升时间和幅度提供证据。同时河流系统是层状地貌面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且河流系统是对构造-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的地貌单元,因此水系演化研究是地表过程-构造-气候之间的耦合研究的理想切入点。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是高原隆升扩展研究的关键区域,祁连山东段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序列完整、分布广泛、保存较好,是重建区域地貌演化与隆升历史、探讨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耦合的理想材料。尽管该区域的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是缺乏对完整层状地貌序列的年代学约束,对于水系格局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祁连山东段达坂山夷平面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为研究对象,在详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达坂山夷平面上覆新生代沉积物两个平行钻探岩芯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序列、年代学及物源等综合分析,建立了祁连山东段多级层状地貌面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区内大通河、湟水的物源变化,探讨了祁连山东段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地貌-水系演化过程以及水系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成果:(1)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夷平面厚层风化壳上覆沉积物于8.1–7.5 Ma开始接受河流环境沉积,6.7–6.4 Ma开始堆积风成红粘土,表明8 Ma以前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构造相对稳定的夷平时期,达坂山夷平面于8 Ma停止发育,6.5 Ma加速隆升。根据由夷平面、河流阶地构成的完整层状地貌面序列的高程及年代框架,重建了6.5 Ma以来的区域下切速率历史,揭示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经历了阶段性加速隆升过程。而祁连山东端隆起时间晚于祁连山西段及中段,指示新近纪祁连山构造活动存在向东扩展过程。(2)大通河在下游八宝川盆地河桥段发育有8级阶地,其中最高阶地形成年代为1081 ka;大通河在中游门源盆地发育有5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424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湟水在民和段发育有10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1405 ka(T10)、1081 ka(T9)、866 ka(T8)、621 ka(T7)、424 ka(T6)、337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大通河河桥段阶地序列物源在T6与T5以及T3与T2之间发生了两次显着变化,指示1100 ka大通河主要流经下游白垩系及新生代红层区域,此后大通河不断溯源侵蚀,于620–420 ka贯通门源盆地,并在130–60 ka袭夺现今门源盆地以上流域。大通河流域数字地貌形态分析显示黑河与大通河分水岭一直向大通河一侧迁移,具有未来黑河袭夺大通河上游流域的趋势。湟水民和段T10以来阶地物源未发生明显变化,指示1400 ka之前湟水已切穿老鸦峡、溯源至湟水中上游地区,使古湟水东流。(3)湟水、大通河阶地的形成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决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而构造隆升为河流的长期下切提供了驱动力与空间,合适的地表隆升速率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大通河及祁连山内其他河流的演化过程证明,更新世以来祁连山的不断隆升控制了大通河1100 ka以来纵向河不断发育的过程,当山体隆升速率大于横向河侵蚀速率时,将迫使河流偏转,纵向河发育;随着山体进一步隆升,由于与周边地形高差不断增大,增强了横向河的侵蚀能力,使得横向河切穿山体,袭夺纵向河。而气候变化决定了水系重组发生的时间,在暖湿的间冰期,降水的增多和大量冰雪融水加大了河流的侵蚀能力,促进了水系重组。

潘彤[2](2019)在《青海矿床成矿系列探讨》文中提出青海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构造上位于秦祁昆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接部位。在对青海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石油、天然气、钾盐、石盐、Au、Fe、Cu、Ni、Pb-Zn、煤、石墨、大理岩等矿产为主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青海构造演化、岩石建造组合及矿产分布规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初步划分出青海矿床33个成矿系列(组)、91个成矿亚系列、60个矿床式。主要成矿系列(组)有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石油-K-Li-B-Mg-Sr-石盐-芒硝成矿系列、三江西北与中生代沉积-岩浆-构造作用有关的Cu-Pb-Zn-Ag-黄铁矿-水晶成矿系列组、东昆仑与华力西期—印支期旋回构造-岩浆-沉积作用有关的Fe-Cu-Ni-Co-Pb-Zn-Au-W-Sn-Nb-Ta成矿系列组、北祁连与加里东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Pb-Zn-Au-石棉成矿系列、北祁连与前南华纪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Fe-Pb-Zn-Au-硫铁矿-铬铁矿-石棉-蛇纹岩成矿系列。对每个成矿系列(组)及其分布特征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对前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5个成矿阶段的成矿系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前南华纪古陆核形成、基底陆壳的板内成矿体系,早古生代板块体制成矿体系,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成矿体系,晚中生代新特提斯成矿体系,新生代高原隆升成矿体系。

王瑜铭[3](2019)在《陕西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迁与新构造运动》文中研究表明金陵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地处季风演变的敏感区域,由于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特有的响应模式。金陵河流域所沉积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记录了过去一万年来气候的演变。全新世是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全新世气候的演变,对于认识现代气候的形成,预测未来气候的演变,探讨气候演变的驱动力机制及总结气候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选取了关中宝鸡地区金陵河一级阶地上的周家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研究。研究剖面地层稳定,发育连续且完整,保存良好,真实地反映了金陵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迁以及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本次研究在系统地分析金陵河流域周家庄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古气候代用指标—粒度、磁化率分析,并通过光释光获得沉积序列年代,再结合相邻区域其他学者的研究曲线进行对比,获得了金陵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的演变规律,探讨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演变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响应,主要认识及结论:(1)本文通过对周家庄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粒度频率曲线、粒度累积曲线、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偏度(SK1)、峰度(KG)、粒度C-M图解的分析,反映出该套黄土样品分选性极好,粒度分布均匀,沉积环境简单,且动力条件稳定,属于风成沉积黄土。(2)通过磁化率、粒度以及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的分析结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最终获得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的演变规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个阶段:(1)11500–8500aB.P.,气候转暖阶段。(2)8500–6000aB.P.,全新世大暖期升温阶段。(3)6000–3100aB.P.,全新世大暖期降温阶段。(4)3100–1500aB.P.,全新世气候转冷阶段。(5)1500aB.P.–至今,全新世气候寒冷阶段,但是气候有转暖的趋势,这可能是后期人为活动的影响。(3)对金陵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规律以及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隆升给金陵河流域的气候演变提供了动力来源,改变了其上空的气候环流模式,是该地区的全新世气候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王国良,陈发彬,李五福,曹锦山,韩海臣,刘荣,保广普[4](2018)在《北-中祁连过渡带龙王山花岗岩体与花石峡钨钼矿关系讨论》文中认为花石峡钨钼矿位于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钨钼矿,其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花石峡钨钼矿区外围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定年,获得(418.2±1.1)Ma 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较亏损,δEu为0.50~0.88,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明显亏损高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龙王山花岗岩是板块碰撞期阶段的产物,属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龙王山花岗岩同位素的获取,表明花石峡钨钼矿的成矿时代与岩浆侵入时间相近,为晚志留世。龙王山二长花岗岩为该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赵如意,陈毓川,陈云杰,王刚,聂利,荣骁,李涛[5](2020)在《甘肃省龙首山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文中提出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是中国西北部的重要铀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绿泥石温度计、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该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后碰撞阶段.矿床的形成经历了5个阶段,自矿体中心向外分为6个蚀变组合带;成矿流体起源自花岗质岩浆演化晚期,经与围岩交代、反应形成再平衡混合的岩浆水.它是温度为295℃左右、盐度为2.99%~4.57%NaCleqv、密度为0.75~0.77 g/cm3的流体,其中富含U6+、Na+、CO32-等组分,对SiO2、Fe2+、Mn2+、K+和Rb、Sr、Mo、Ga、Zr、Ba等组分有较强的溶蚀或交代能力.流体沸腾是成矿物质的主要卸载机制,pH、Eh值的变化促进了成矿物质的进一步卸载.

周建厚[6](2017)在《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白干湖钨锡矿田是东昆仑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并具有超大型潜力的钨锡矿田。本文先充分收集和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然后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镜下观察,梳理了成矿地质条件,划分了钨锡矿化类型、蚀变矿化分带和成矿期次,接着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精细矿物学、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该矿田的成岩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以及成矿物质的来源、演化和沉淀机制,最后构建了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以期为区域寻找类似矿床提供参考。白干湖钨锡矿田由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4个矿床组成,钨锡矿化主要产于含石榴石的正长花岗岩与小庙岩组浅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划分出3种矿体类型、7个蚀变矿化带、4个热液矿化阶段。与钨锡矿化共生的白云母40Ar-39Ar定年表明矿化时代为411.7±2.6~413.8±2.6 Ma,与利用锆石U-Pb定年获取的成矿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413.6±2.4 Ma基本一致,说明其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旋回的晚期。巴什尔希岩浆序列具有A型与S型花岗岩伴生产出,集中侵位于432~413 Ma的后造山构造背景,其中S型正长花岗岩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在该正长花岗岩体内发现了 2类岩浆石榴石(锰铝榴石-铁铝榴石系列),在矽卡岩中发现了2类热(浆)液石榴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岩浆石榴石的成分特征表明成矿岩体结晶于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LA-ICP-MS分析表明Sn在石榴石中主要以Sn4+置换Fe3+的形式存在,在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时,矽卡岩中高Sn钙铁榴石可作为钨锡矿化的指示矿物。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具有熔流(融)包裹体与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共生的特点,形成于浆液过渡阶段,而云英岩型白钨矿化和石英脉型钨锡矿化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从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钨锡矿化,大体具有均一温度逐渐降低(450→200℃)、盐度总体为中低盐度(20%~10%NaCleq)而变化幅度较小的趋势。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型、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的成矿流体均主要为岩浆水,石英-硫化物阶段及成矿后的流体中可能混入了一定的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综合分析认为,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富集W、Sn等成矿元素和B、H2O等挥发份的变质沉积岩的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S型正长花岗岩岩浆,该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在岩浆作用晚期由于"浆-液流体的不混溶"先分异出一部分富含挥发份的成矿热液,形成浆液过渡态流体,在与大理岩接触时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化,该过渡态流体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以热液为主导的成矿流体交代成矿岩体形成云英岩型白钨矿化,成矿流体进一步迁移至围岩地层裂隙中由于"NaCl-H2O-CO2体系的不混溶"形成石英脉型钨锡矿化。

亢松松[7](2016)在《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祁连沟-弧-盆系元古代走廊南山岛弧,处于柳沟峡-镜铁山-古浪峡Fe、Cu、Au、W、Mo、Mn、Pb、Zn、Ni、Cr成矿区带内。区内矿产比较丰富,主要有桦树沟铁(铜)矿床、黑沟铁(铜)矿床、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朱龙关铁矿、西柳沟铁(铅锌)矿、小龙张铁(铜金)矿床、柳沟峡铁矿床、白尖铁矿床、塔儿沟钨矿床、小柳沟钨(钼)矿床等,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成矿区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区内铁矿产地达60余处,目前已探明大型铁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2处,矿点35处。近年新发现正在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大型铁矿床3处(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小张龙铁矿),其中卡瓦铁矿具有特大型前景。矿石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磁铁矿、菱铁矿、镜铁矿、赤铁矿,同时又有共生的铜、铅锌等。铁矿床成因类型有: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海相热卤水“Sedex”型(镜铁山式)、海相火山岩-沉积类“VMS”型(朱龙关式)、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海相沉积型。因此对本区内铁矿床进行系统研究,成矿期次划分,初步的成矿系列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内新开展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甘肃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地质矿产大调查研究以及详实的矿山生产资料,大量的研究论文及专着,无疑对本次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地质资料支撑。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铁矿床的赋矿围岩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进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总结刃岗沟-镜铁山-古浪峡成矿带内的成矿特征。其次,依据前人资料,对本区内铁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进行系统总结研究,再结合典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控矿条件,总结铁矿床分布规律,阐述研究区内铁矿优势成矿类型,指明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找矿方向。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将区域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演化相结合,系统将研究区内铁矿床划分为6个成因类型,并指明优势成矿类型;(2)将成矿带细化为3个铁矿成矿亚带,6个成矿预测区并进行分级;(3)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控矿条件,并指明找矿方向。

陈青[8](2015)在《南北构造带中北段及其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南北构造带是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的东、西分界带,其两侧块体地表系统、深部结构和岩石圈变形特征都显着不同,是近年来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地区。岩石圈强度的研究是解决地表系统差异演变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是研究岩石圈抗弯刚度和动力学响应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定量地限定了岩石圈的大尺度动力学特征,通常作为表征岩石圈力学综合强度的参数。因此,本文以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研究对象,对与南北构造带相邻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区的深部结构特征进行探讨。本文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最新的地形高程数据,编制了一套采用了Slepian多窗谱相关法的Te计算程序,计算了研究区的Te值,并结合其平面分布特征,探讨了南北构造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岩石圈动力学意义。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不同数据基础的有效弹性厚度反演计算及对比,为研究区Te值的分布提供了可靠的结果。(1)采用莫霍面与地形相关技术法,计算了不同莫霍面加载情况下的有效弹性厚度值,与用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相关性的Te结果对比表明,前者具有更高的精度。(2)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Te值较高,约为80~100km,其西南缘被Te值较低的祁连地块(约20-50km)和秦岭造山带(约20-40km)包围,且Te值具有梯度降低的特征。巴颜喀拉的Te值最低,约15~35 km。2、将研究区Te分布与该区的大地热流密度、地震分布、均衡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热岩石圈厚度及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做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1)Te与大地热流分布和磁性构造层底面的相关性对比发现,巴颜喀拉、祁连、秦岭和鄂尔多斯地块地表热流分布和Te的对应关系不明显,而磁性构造层底面则与Te相关性较好。从区域对比来看,鄂尔多斯具有低热流、高Te值的特征,与克拉通地块“冷”而“硬”的特征吻合,而对比研究区其它块体热流值则偏高,磁性构造层底面也较深,推测热贡献可能来自于周缘裂谷带或是由于地幔对流加剧导致;巴彦喀拉地块具有低热流值、低Te值,而磁性构造层底面较深,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巨厚的地壳使得地块下热效应存在时间滞后,尚未传至地表;在祁连造山带表现出高热流值和低Te值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其受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影响较大。(2)Te与地震分布的对比表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地震的分布及震源深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青藏块体东北缘是我国大陆地壳运动最强烈、地震活动频度最高且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对应着较小的Te值。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地震分布频率较高,这与过渡带内地壳变形强烈,结构较为破碎相一致。南北地震带及其以西祁连山等地区是强震密集发生的地区,该带内Te值仅为20~30 km。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地震活动微弱,Te值高达80~90 km。(3)Te与地壳厚度及岩石圈厚度的相关性对比发现,鄂尔多斯地块Te的分布远大于平均地壳厚度,而小于热岩石圈厚度,表明其岩石圈的高强度可能来自于强度较高的上地幔岩石圈。而周缘活动地区,Te值与地壳厚度相当,但热岩石圈厚度却较大,表明上地幔对Te值贡献较小。巴颜喀拉地块地壳厚度和热岩石圈厚度均较大,但Te值却非常小,表明该块体的综合力学强度主要由上地壳部分承担,而上地幔部分较弱,对Te值的贡献较小。3、分析了研究区深部结构、岩石圈物质组成、密度与波速特征与Te的关系,并结合流变学岩石圈特征,综合探讨南北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1)Te与研究区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和电性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地壳厚度增加、壳内低速、低阻层位发育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岩石圈综合强度降低;Te与基底组成的对比分析表明,结晶基底形成时代越早,固结就越早,克拉通化程度就越高,其物质组成和密度就相应较大,岩石圈综合力学强度也就更大;Te与密度和波速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密度、速度大的岩石层,构成岩石层物质材料相对致密,刚性大,在给定应力作用下变形小或不易变形,相反,则容易产生韧性形变,岩石层的综合强度小。(2)本文结合青藏东北缘以弱地幔为特征的流变学研究结果,认为可能该区上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在力学上存在解耦关系,且整体强度较低,脆性上地壳部分是外来应力的主要承担者。青藏高原上地壳顶部强度较弱,高原东部边缘下地壳物质可能流向华北地块西部和扬子地块西部上地壳顶部,推测是导致南北向重力异常梯度带形成的原因。鄂尔多斯地块具有典型的大陆克拉通岩石圈结构特征,岩石圈总强度大,特别是高强度的上地幔可能是岩石圈强度的主要贡献者,下地壳没有大范围的波速高值区,组分以中性岩为主,因此,下地壳由于青藏高原物质的东流而发生了增厚。

白赟[9](2015)在《北祁连银灿—浪力克地区铜多金属矿田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门源县银灿-浪力克矿田位于北祁连冷龙岭火山岩带,区内主要发育银灿及浪力克两个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矿田两个矿床区的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调查研究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机理,成矿地区的构造背景、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模式等问题,并与同类型典型矿床对比研究,总结该矿田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及找矿方向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银灿铜多金属矿床发育一套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具有高Na低K、Ti的特征,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相似,富Mg、高Cr、Ni,具幔源原始岩浆的属性,其微量元素明显表现为Nb亏损和Sr正异常,较富集重稀土元素;流纹岩K2O含量很低,其微量元素明显亏损Nb-Ta、Th、Sr和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矿化主要赋存在酸性火山岩(流纹岩)中。2.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喷出岩相为安山岩,次火山岩相为石英闪长玢岩,安山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均具富镁的特征,高Cr和Ni,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二者均略微富集轻稀土元素;矿化发育在石英闪长玢岩中及其外接触带的安山岩中。3.通过典型矿床的矿床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判断银灿铜多金属矿床属洋内俯冲岛弧裂谷环境形成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床属岛弧环境形成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斑岩型铜矿床在北祁连地区发现的首例。4.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银灿铜多金属矿区的玄武岩和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7.0±9.1 Ma和467.8±6.7 Ma;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区的安山岩和石英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79.2±9.9 Ma和461.5±7.3 Ma,矿石中的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469.3±2.9Ma,表明本区成矿主要集中在中奥陶世。5.典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银灿铜多金属矿床的硫以幔源岩浆硫为主,且有海水中硫酸盐还原硫的加入(δ34S平均6.42‰);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床的硫为幔源硫(δ34S平均2.67‰),明显不同于银灿海相火山岩型铜矿。6.通过对该矿田内典型矿床的研究,确定了矿田内各典型矿床类型的预测要素,分别建立了海相火山岩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预测要素及找矿模型;明确该矿田海相火山岩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进一步找矿方向。

赵辛敏[10](2014)在《北祁连西段小柳沟钨钼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小柳沟钨钼矿床位于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是区内典型的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显微测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同位素质谱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等研究,并进行了同类型典型矿床对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小柳沟钨钼矿床发育三种矿化类型:斑岩型矿化、矽卡岩型矿化、石英脉型矿化。矿化类型在空间上分带明显,以岩体为中心自下而上发育斑岩型钼矿化、矽卡岩型钨矿化、石英脉型钨钼矿化。小柳沟钨钼矿床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氧化物-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和石英-氧化物-硫化物阶段是主要矿化阶段。2.小柳沟花岗质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二者在矿物组成上以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为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二长花岗岩中斜长石为钠长石,黑云母属铁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为更长石,黑云母属铁质黑云母-镁质黑云母。小柳沟花岗质岩体形成于较高氧逸度环境,有利于钨钼(铜)矿的形成。二者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花岗闪长岩有相对多地幔物质的加入。3.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小柳沟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分别为454.0±2.0Ma和417.7±1.7Ma,属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并于海西期和燕山期经历过岩浆热事件的改造。小柳沟花岗质岩体具有高硅富碱特点,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具有明显Eu负异常,尤其是二长花岗岩经历了高度分异演化,显示强烈的铕负异常,具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特征,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钨钼(铜)矿化与二长花岗岩在时空和成因上关系密切。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εHf(t)为-4.454.04, tDM2=11761714Ma,花岗闪长岩εHf(t)为-4.184.43,tDM2=11241670Ma,表明二者并非来自于单一的源区,可能是由壳幔混合作用形成,其壳源源区很可能是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小柳沟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4.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小柳沟钨钼矿床主成矿阶段(第Ⅱ、Ⅲ阶段)中的成矿流体为高-中温度、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CH4)流体体系,成矿后(第Ⅳ阶段)为中-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流体体系,从成矿早阶段到成矿晚阶段,流体的温度和盐度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5.H、O同位素组成表明,早期(第Ⅰ、Ⅱ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期(第Ⅲ、Ⅳ阶段)的成矿流体有不同比例的大气降水混合,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呈增加趋势。综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本文认为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第Ⅱ阶段成矿)和流体的混合作用(第Ⅲ阶段成矿)是小柳沟钨钼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6. C同位素研究表明,小柳沟钨钼矿床的碳是一种岩浆热液与地层的混合碳。S同位素显示硫可能来源于岩浆热液。通过本次工作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柳沟钨钼矿床的钨可能来源于岩浆及地层,钼主要来源于岩浆。7.小柳沟钨钼矿床与邻区塔尔沟钨矿对比说明,成矿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是造成两矿床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塔尔沟钨矿的成矿岩体分异较差,使大规模成矿受到一定限制,但因为具备广泛有利的矿源层条件,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钨矿;祁连钨矿与华南钨矿、中国矽卡岩型钨矿与国外矽卡岩型钨矿的对比发现,不同构造体制,不同类型岩浆岩均可形成大型的钨矿。因此,有必要深化认识不同构造环境下钨矿的形成条件,如加里东期、海西期的俯冲及碰撞构造环境下中酸性花岗岩体对钨矿化的控制作用。

二、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层状地貌面成因
        1.2.1.1 夷平面
        1.2.1.2 河流阶地
        1.2.2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
        1.2.3 水系格局演化研究方法
        1.2.3.1 地质地貌学方法
        1.2.3.2 物源示踪方法
        1.2.3.3 历史记录与现代观测
        1.2.3.4 数字地貌参数与模拟研究
        1.2.4 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研究区地层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貌特征
        2.2.2 气候植被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
    3.1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方法
        3.1.1 磁性地层学
        3.1.1.1 基本原理
        3.1.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2 生物地层学
        3.1.3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
    3.2 环境代用指标研究方法
        3.2.1 粒度
        3.2.2 元素地球化学
    3.3 水系演化研究方法
        3.3.1 物源分析方法
        3.3.2 数字地貌参数
第四章 达坂山夷平面与年代学研究
    4.1 达坂山夷平面特征
    4.2 夷平面上沉积物特征与沉积演化
        4.2.1 岩性特征
        4.2.2 沉积演化阶段划分
    4.3 生物地层学
    4.4 磁性地层学
        4.4.1 岩石磁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4.4.2 古地磁测试结果与分析
        4.4.3 磁性地层划分与地层年代
第五章 大通河、湟水阶地序列与年代学研究
    5.1 大通河八宝川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5.1.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5.1.2 最高级阶地(T8)年代
        5.1.2.1 古地磁样品采样与测试
        5.1.2.2 磁性地层年代与T8阶地年代
        5.1.3 东岸T3阶地年代
    5.2 大通河门源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5.2.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5.2.2 阶地年代学研究
    5.3 湟水民和段阶地序列与年代
        5.3.1 阶地序列
        5.3.2 阶地年代学研究
第六章 大通河、湟水水系演化
    6.1 大通河、湟水流域概况
    6.2 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重建
        6.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6.2.1.1 潜在源区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6.2.1.2 河桥阶地序列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6.2.2 重矿物组合
        6.2.3 砾石岩性成分
        6.2.4 现代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
    6.3 大通河水系未来演化趋势分析
    6.4 湟水水系演化
第七章 讨论
    7.1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地貌演化
    7.2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的隆升
        7.2.1 祁连山的向东扩展
        7.2.2 祁连山东段的加速隆升
    7.3 祁连山东段河流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
        7.3.1 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7.3.2 造山带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7.3.2.1 构造对水系演化趋势的控制
        7.3.2.2 气候变化对水系重组时间的控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索引
附录二 表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青海矿床成矿系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及主要成矿类型
    2.1 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1) 种类分布。
        (2) 时间分布。
        (3) 空间分布。
    2.2 主要成矿类型
3 成矿系列划分原则及划分结果
    3.1 划分原则
    3.2 划分结果
4 矿床成矿阶段与成矿系列
    4.1 前南华纪 (543 Ma以前) 成矿系列
        4.1.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阶段
        4.1.2 古元古代古大陆统一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4.1.3 中元古代古大陆的裂解和汇聚阶段
        4.1.4 南华纪—早寒武世构造期大规模裂解阶段
    4.2 早古生代 (410~543 Ma) 成矿系列
    4.3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410~217 Ma) 成矿系列
    4.4 晚中生代 (65~217 Ma) 成矿系列
    4.5 新生代 (65 Ma以来) 成矿系列
        4.5.1 古近纪成矿阶段
        4.5.2 中新世—上新世末成矿阶段
        4.5.3 上新世末—全新世成矿阶段
    4.6 青海成矿谱系
5 结 语

(3)陕西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迁与新构造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新世气候变迁的研究现状
        1.2.2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现状
        1.2.3 河流阶地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工作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1.4.1 工作安排
        1.4.2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交通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概况
        2.3.2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研究剖面的地层特征及实验方法
    3.1 剖面选择与采样
    3.2 气候代用指标的建立及实验方法
        3.2.1 粒度分析
        3.2.2 磁化率分析
        3.2.3 剖面地层年代的确定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研究剖面地层年代的确定
    4.2 粒度分析
        4.2.1 研究剖面的粒度曲线分析
        4.2.2 研究剖面的粒度参数分析
        4.2.3 周家庄剖面C—M图分析
        4.2.4 研究剖面粒度组成分析
        4.2.5 研究剖面反应的古气候特征
    4.3 磁化率分析
        4.3.1 研究剖面磁化率分析
        4.3.2 研究剖面反应的古气候特征
第五章 金陵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
    5.1 研究区两个替代指标的曲线的对比分析
    5.2 研究区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与其周边地区的对比分析
    5.3 金陵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阶段划分
第六章 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迁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6.1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
    6.2 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迁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北-中祁连过渡带龙王山花岗岩体与花石峡钨钼矿关系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地质建造构造
2 龙王山花岗岩体特征
    2.1 岩体规模、形态及产状
    2.2 岩性特征
    2.3 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特征
        2.3.1 岩石化学特征
        2.3.2 微量元素特征
    2.4 岩体时代测定
        2.4.1 测试原理
        2.4.2 分析结果
    2.5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特征
3 花石峡钨钼矿化特征
    3.1 矿体规模、产状和矿化特征
    3.2 矿石特征
    3.3 构造
    3.4 蛇绿混杂岩
    3.5 地球化学特征
    3.6 1∶5磁测异常特征
4 钨钼矿与花岗岩成矿关系讨论
    4.1 花岗岩浆起源
    4.2 岩浆与围岩交代及钨钼成矿
5 结论

(5)甘肃省龙首山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
    2.1 矿区地质
    2.2 矿体特征
    2.3 围岩蚀变和矿物组合特征
3 样品采集与实验
4 钠交代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含量特征
    4.2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4.3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5 绿泥石温度计算
6 流体包裹体特征
7 同位素特征
8 讨论
    8.1 成矿时代与成矿背景
    8.2 化学组分迁移与热液组成
    8.3 成矿热液性质
    8.4 成矿热液和物质来源
    8.5 流体运移与卸载机制
    8.6 成矿模式
9 结论

(6)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钨矿成因研究进展
        1.2.2 白干湖钨锡矿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沉积建造
        2.1.1 前寒武系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前寒武纪侵入岩
        2.3.2 加里东期侵入岩(寒武纪-志留纪)
        2.3.3 海西期侵入岩(泥盆纪-二叠纪)
        2.3.4 印支期侵入岩(三叠纪)
        2.3.5 燕山期侵入岩(侏罗纪)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成矿裂隙
    3.3 矿区侵入岩
        3.3.1 岩石学
        3.3.2 矿物学
        3.3.3 锆石U-Pb年代学
        3.3.4 锆石Hf同位素
        3.3.5 地球化学
        3.3.6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3.3.7 岩石成因类型
        3.3.8 岩石形成构造背景
        3.3.9 可能的岩浆源区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类型
        4.1.1 矽卡岩型矿体
        4.1.2 云英岩型矿体
        4.1.3 石英脉型矿体
    4.2 矿石组构与矿物组成
        4.2.1 矽卡岩型矿石
        4.2.2 云英岩型矿石
        4.2.3 石英脉型矿石
    4.3 蚀变矿化分带
    4.4 蚀变矿化期次
    4.5 成矿年代学
    4.6 小结
第五章 石榴石矿物学对成岩成矿过程的启示
    5.1 石榴石岩相学
    5.2 石榴石主量元素
    5.3 石榴石微量元素
    5.4 正长花岗岩内的石榴石成因探讨
    5.5 石榴石成分对成矿岩体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约束
    5.6 岩浆石榴石与电气石组合对钨锡成矿过程的意义
    5.7 钨锡矿区石榴石Sn含量及找矿意义
    5.8 小结
第六章 成矿流体特征
    6.1 矽卡岩型白钨矿化
        6.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1.3 显微测温特征
    6.2 云英岩型白钨矿化
        6.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2.3 显微测温特征
    6.3 石英脉型钨锡矿化
        6.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3.3 显微测温特征
    6.4 氢、氧同位素特征
    6.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6.6 小结
第七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岩体特征与成矿专属性
    7.3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钨锡成矿
        7.3.1 浆液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7.3.2 N_aCl-H_2O-CO_2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7.4 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7.4.1 成矿模式
        7.4.2 勘查模型与找矿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7)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2.2 构造单元分类
        2.2.3 褶皱
        2.2.4 边界断裂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2 区域航空磁场特征
        3.1.3 重磁场特征所反映的基底特征
        3.1.4 重磁所反映的主要断裂特征
        3.1.5 综合地球物理场对造山带结构的研究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主要元素的区域场分布特征
        3.2.2 各地质单元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3.2.3 元素的地史演化规律
        3.2.4 区内元素地化场特征
        3.2.5 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
第4章 刃岗沟-古浪峡成矿带特征
    4.1 铁矿床(点)类型划分
    4.2 成矿带划分
    4.3 成矿带内成矿区地质特征
第5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5.1 概述
    5.2 镜铁山铁矿床
        5.2.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2.2 矿体特征
        5.2.3 矿石物质组成
        5.2.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3 刃岗沟铁矿床
        5.3.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3.2 矿石物质组成
        5.3.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4 黄沙泉铁矿床
        5.4.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5.4.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4.3 矿石物质组成
        5.4.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5 白尖铁矿床
        5.5.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5.5.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5.3 矿石物质组成
        5.5.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6章 成矿规律、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6.1 形成时代及产出演化规律
    6.2 空间分布特征
    6.3 区域地壳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
    6.4 成矿特征
    6.5 找矿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8)南北构造带中北段及其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南北构造带及邻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基本构造单元特征
2.3 断裂构造 第三章 南北构造带及邻区地球物理背景与深部结构
3.1 重力场特征
3.2 磁场特征
3.3 深部结构特征
    3.3.1 地震波速度结构
    3.3.2 电性结构
3.4 地壳运动及构造变形 第四章 南北构造带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4.1 岩石圈强度
    4.1.1 岩石圈均衡补偿
    4.1.2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现状及地质意义
    4.1.3 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方法
4.2 南北构造带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
    4.2.1 地形和布格重力异常的Te计算结果
    4.2.2 重震反演莫霍面与地形的Te计算结果
    4.2.3 变密度模型反演莫霍面与地形的Te计算结果
    4.2.4 小结 第五章 南北构造带TE计算结果讨论
5.1 TE值与大地热流值分布
5.2 TE与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
5.3 TE与地震分布
5.4 TE与地壳厚度
5.5 TE与热岩石圈厚度
5.6 TE与均衡重力异常 第六章 南北构造带TE的动力学涵义
6.1 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与TE的关系
6.2 岩石圈密度和波速与TE的关系
6.3 动力学机制探讨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北祁连银灿—浪力克地区铜多金属矿田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前人地质矿产工作和研究程度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进展及新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3.3 火山机构
    2.4 区域岩浆作用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矿田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田概念和矿田地质
    3.2 银灿铜多金属矿床
        3.2.1 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床
        3.3.1 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矿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4.1 银灿铜多金属矿床
        4.1.1 成矿物质来源
        4.1.2 成岩成矿时代
        4.1.3 成矿环境
        4.1.4 典型矿床对比
        4.1.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4.2 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床
        4.2.1 成矿物质来源
        4.2.2 成矿时代
        4.2.3 成矿环境
        4.2.4 典型矿床对比
        4.2.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型
第五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5.1 成矿规律研究
        5.1.1 构造背景和成矿规律
        5.1.2 火山岩控矿规律
        5.1.3 构造控矿规律
        5.1.4 岩浆岩控矿规律
    5.2 找矿模型及找矿方向
        5.2.1 找矿模型研究
        5.2.2 找矿方向
第六章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北祁连西段小柳沟钨钼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钨矿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矿研究现状
        1.2.3 小柳沟钨钼矿床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化特征及围岩蚀变
    3.4 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小柳沟花岗质岩体特征
    4.1 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矿物学研究
        4.2.1 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
    4.3 成岩年代学研究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4.4 岩石地球化学
        4.4.1 主量元素
        4.4.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4.5 岩体 Hf 同位素
        4.5.1 测试方法
        4.5.2 测试结果
    4.6 讨论
        4.6.1 岩体形成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4.6.2 岩石成因类型
        4.6.3 矿物学对成岩成矿的指示
        4.6.4 成岩与成矿关系
        4.6.5 岩浆源区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1.2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2.3 碳、氢、氧和硫同位素示踪
    5.3 讨论
        5.3.1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沉淀机制
        5.3.2 CO2包裹体与成矿
第6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控矿因素分析
        6.2.1 地层控矿特征
        6.2.2 构造控矿特征
        6.2.3 岩浆岩控矿特征
    6.3 成矿作用过程
    6.4 成矿时代及环境
    6.5 国外内典型钨矿床对比
        6.5.1 小柳沟钨钼矿与邻区塔尔沟钨矿的对比
        6.5.2 祁连钨矿与华南钨矿的对比
        6.5.3 中国矽卡岩型钨矿与世界着名矽卡岩型钨矿的对比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D]. 马振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2]青海矿床成矿系列探讨[J]. 潘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9(03)
  • [3]陕西金陵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迁与新构造运动[D]. 王瑜铭. 长安大学, 2019(01)
  • [4]北-中祁连过渡带龙王山花岗岩体与花石峡钨钼矿关系讨论[J]. 王国良,陈发彬,李五福,曹锦山,韩海臣,刘荣,保广普. 西北地质, 2018(04)
  • [5]甘肃省龙首山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J]. 赵如意,陈毓川,陈云杰,王刚,聂利,荣骁,李涛. 地球科学, 2020(01)
  • [6]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D]. 周建厚.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7]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D]. 亢松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8]南北构造带中北段及其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构造意义[D]. 陈青. 西北大学, 2015(01)
  • [9]北祁连银灿—浪力克地区铜多金属矿田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D]. 白赟. 长安大学, 2015(02)
  • [10]北祁连西段小柳沟钨钼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D]. 赵辛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标签:;  ;  ;  ;  ;  

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