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

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

一、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20)在《多跳协作网络分布式选举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分布式多跳协作网络是一种结构灵活、易架设、高抗毁、低成本的新型网络,被广泛用于物联网、军用通信、抢险等场景。其中,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主要负责资源调度和网络维护,保障控制信令和数据的正常传输。目前,对于分布式多跳协作网络MAC层的研究停留在协议架构设计以及机制的理论模型分析上,难以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从提升网络性能方面考虑,现有MAC层机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对分布式多跳协作网络选举机制和资源调度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效率和时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选举机制的流程和端到端业务时延的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MAC层协议,从提升选举效率和降低时延的角度考虑,给出了选举机制、资源调度机制、寻路机制的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与其它机制对比,分析了优化机制的性能和适用场景。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针对选举机制的效率问题,借助模型分析了影响选举机制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负载优先级的选举机制,使有业务的节点能够优先完成选举,缩短节点的调度周期。同时,在改进机制中引入了优先级调整参数,保证低优先级节点在一定时间内也能竞争到时隙的发送机会。其二,从协议自身出发,分析业务的端到端时延组成,并对各部分时延进行优化。针对基于协商的资源调度机制调度时延较大的问题,提出自适应调度机制,通过不同的时隙授权方式,降低调度时延。对于网络层路由建立较慢的问题,基于跨层设计的思想,提出MAC层寻路机制,各节点获取本地拓扑表中的拓扑连接关系,根据寻路算法完成对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寻路过程,缩短寻路时延。其三,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业务模式,设计了组播调度机制,包括层间原语和调度机制设计,在减少资源开销的同时,保持对现有调度机制良好的兼容性。对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实验室硬件平台和仿真平台进行了实现与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选举效率、降低业务的端到端时延。

陈一峰[2](2020)在《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下称PIS系统)主要由中央级-车站级有线网络和车-地无线通信网络组成,通过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电客车客室的显示终端,让乘客或公众人士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列车的运营信息和公共媒体信息。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PIS系统的数据应用与资源开发日益加剧,一些建设年份较早的地铁PIS系统所能承载的信息传输效率、播放效果已经不理想,网络负荷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有线网络的稳定性、延迟率、清晰度等指标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电客车内无线网络覆盖、车内PIS显示终端配置、抗干扰能力、流畅度等不能满足媒体广告商、电视台的稳定直播条件等。本文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主流PIS系统有线骨干网和车地通信无线网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现场添乘体验、系统后台数据整理、客户访谈、咨询业内专家等形式,结合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工程课程中网络拓朴模型、802.11n/ac空间传播模型等相关知识和在职工作经验,针对既有地铁线路的PIS系统网络组网进行选型和优化。有线网络优化具体包括既有系统MSTP(多生成树协议,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以下简称MSTP)内嵌RPR(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以下简称RPR)网络与RPR、RRPP(快速环网保护协议,Rapid Ring Protection Protocol,以下简称RRPP)骨干网组网进行对比,从环网拓扑结构、可行性、解决问题能力、成本、可靠性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选择出一种更符合既有线路(MSTP内嵌RPR)PIS系统改造条件的有线网优化方案,解决车站直播切录播和车载视频无法正常上传的问题。无线网络优化具体包括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基于5GHz频段WLAN和TD-LTE网络对比与选用,对信号衰减、传播速率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无线AP(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以下简称AP)布点优化、频率规划、信道优化、组播实施、Mesh(无线网格网络)建立、链路切换优化等思路,进行模拟测试。重点解决既有无线通信系统平均传输速率低无法满足PIS多媒体业务的问题,对后续新线建设、老线升级维护PIS系统具有一些参考作用和实践意义。

陈昌奇[3](2020)在《基于二层转发的MDU设备的业务流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多用户接入单元(Multi Dewelling Unit--简称MDU)中数据流的二层转发技术比较成熟,但仍然面临着5G时代下,大数据流量迸发冲击问题。二层数据转发的接入网核心设备也就成为5G网络大容量数据提速的一个桎梏。在MDU上研究二层交换技术,主要是基于ASIC芯片对交换子系统数据转发的五个业务功能进行研究。实际工程中大流量数据在ASIC芯片上处理时,会出现因缓存不足导致数据帧上送CPU,CPU被冲死的问题。尽管可以及时地对ASIC芯片中的CPU进行二层缓存清理等软件方面的处理,但仍然需要对MDU设备的硬件架构进行设计。让MDU支持相对较高的数据转发,以期其满足超宽业务需求。本论文对研究的MDU设备的硬件架构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以及超宽背板。二层数据帧转发的具体实现是基于博通公司ASIC芯片进行开发。在调用ASIC芯片SDK的API接口基础之上,开发出二层交换子系统的五个业务功能:QOS(Quality of Service,质量与服务)、TM(Traffic Management,流量管理)、组播、FDB(Forwarding Data Base,转发数据库)和CPU报文管理。这五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明确并设计各个模块所在的层次之间的关系。同时相应地完成ASIC芯片对数据帧进行的流水处理操作。最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在本地模拟出设备的组网和业务环境。并于MDU设备上进行二层数据帧转发的各个业务功能相应的测试。校验MDU对二层数据帧转发的处理能力。解决5G网络大容量数据环境下MDU设备数据转发承载能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文富程[4](2020)在《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信息传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CADA系统以其较完备的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和快速告警能力成为发电厂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但目前发电厂SCADA系统也暴露出故障溯源能力差、处理复杂故障能力弱、易产生通讯延迟等问题,特别是当机组发生复杂故障时,发电厂SCADA系统无法给出故障成因,甚至会疯狂弹出故障信息干扰运维人员的对机组状态的监控与故障成因的及时判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构建了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将SCADA系统与状态检测、故障诊断集成于一体。由于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增多,通讯量增大,原有SCADA系统架构和数据传输机制无法很好兼顾实时性和通讯负荷,据此本论文对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信息传输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的数据需求,完成了数据分类,规划了平台数据传输流程。然后针对传统SCADA系统的数据时延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SCADA系统数据时延实时监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尾水电站SCADA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中。针对传统的点对点C/S模式不能满足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技术需求,探索新的通讯模式,将分组通讯机制应用于该平台。提出了按需求类和按更新频率分组方法,数据传输采用数据库访问、组播、单播、文件服务器(FTP)相结合的方式,平衡了数据传输带宽占用与实时性,论文最后对上述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

李晟[5](2019)在《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电网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节点,向智能化变电站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继电保护可靠性和快速性的问题、保护功能受全站系统配置文件变动影响、装置数量急剧增加、运维人员相对不足、基建安装调试时间需要缩短、对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技能要求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网明确就地化保护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网的就地化保护方案是户外智能组件柜外挂小型无防护保护装置,本文利用ANSYS中的Icepak有限元软件对国网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方案若在高温高辐射地区的牵引变电所中使用,会存在温升的问题,且这种方案装置数量较多。作为国网方案的优化和补充,结合牵引供电的特点和就地化保护装置的使用环境,提出了一种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三合一的就地化保护装置。一个典型的牵引变电所,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有20余台,装置众多,光纤网络复杂,采用本文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可以将装置数量减少到12台,优化变电所网络。装置采用高性能多核处理器,将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后分布到处理器的各个核上,装置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保证了该装置能取代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现有的数字化变电所采用的是IEC 61850标准下的三层二网结构,采用就地化保护后,变电所的一次、二次设备贴近安放,取消了保护小室,三层二网结构不再合适。本文提出将三网合一通信网络架构应用于变电所就地化保护,并基于OPNET平台,仿真了牵引变电所通信网络,证明了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适用于构建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这不仅优化了变电所的通信网络架构,更让变电所的通信网络符合智能电网和就地化保护的要求。此外,本文还设计了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的整站平面图和组屏方案,提出了就地化保护检修流程和不停电传动时的要求,通过和传统检修方式的对比,证明了就地化保护在检修上具有易更换、检修效率高的优越性。

王方圆[6](2019)在《基于Crossbar的24端口星载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交换技术作为通信网络中的核心部分,支撑着整个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伴随着网络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网络交换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对交换机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分析多种不同的交换技术的基础之上,本文根据实验室承接的项目“24端口星载交换机”,针对项目的特殊需求,设计出基于Crossbar架构的24端口星载交换机。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交换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简要的介绍了关于交换机研究的关键技术。其次,通过分析项目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基于Crossbar架构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简要的描述。第三,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阐述其设计思路。根据数据的处理流程,依次介绍了接口设计及处理、分组处理、队列管理、总线控制与队列调度、交叉节点和CPU接口等模块。第四,完成Verilog HDL语言的代码编写工作,通过系统而科学的仿真对代码功能进行验证。最后,采用FPGA等硬件工具搭建板级测试平台,根据项目的设计需求,对整体设计进行详细的功能测试,并对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且功能设计满足项目需求,从而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想[7](2019)在《基于电子地图的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今战场中敌方飞行目标的高机动性和复杂性,为了对目标进行高效地打击和防御,必须优化综合多部传感器提供目标的信息,进行精确地跟踪。同时,将多传感器在地理位置的布局信息和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在上位机上可视化显示,对于整个战场的综合态势把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和电子地图技术,实现了航迹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以及雷达信息的可视化,并进行了一系列调试验证。首先,介绍了QT的UDP组播通信技术,通过对此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组网雷达内部多对一的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自定义数据传输的格式,解决了不同雷达的航迹数据区分的问题。又将接收航迹数据的格式转换为统一个坐标系下,为后续航迹关联、融合和显示提供支持。其次,在数据融合方面,对目前广泛采用的独立序贯航迹关联算法和凸组合航迹融合算法进行了研究,用Matalb实现了这两个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又结合实际工程的需求,对不相关、相关和局部相关的三种航迹状态进行了实例仿真,证明了算法的实用性。然后,讲解了在线电子地图和离线电子地图的加载方式,通过获取在线地图上任意位置的经纬度坐标信息,实现了分布式组网雷达中各单站雷达信息的设置、本地化存储和可视化显示。又将航迹数据的直角坐标转换为地球的经纬度坐标,并通过加载离线电子地图并用JavaScript调用百度地图API来实现点迹、航迹在电子地图上的绘制,从而完成了航迹数据显示和消亡的功能。最后,本文分别用单线程和多线程两种程序设计架构对软件运行的时间效率进行了调试和比较,确定了多线程的软件架构在航迹显示实时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的分布式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经过调试验证,航迹数据接收、处理以及显示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满足实际工程要求的指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杨林满[8](2018)在《智能变电站交换机测试方法及在线监测》文中提出智能变电站根据IEC 61850进行协议通信,多采用典型的“三层两网”分层式组网结构,使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交换机作为站内设备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站控层和过程层通信运行的稳定性。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大背景下,在变电站运营中采用智能变电站交换机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交换机的测试和状态在线监测针对的大多数仍然是通信系统专用的交换机,或者是经过了小幅度修改的交换机,针对此类交换机的测试方法和监测手段与智能变电站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此外,传统变电站测试方法往往主要是针对各设备、器材厂商的出厂自检,这些检测工作主要是为变电站建设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缺乏现场级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及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交换机的技术特点及其各阶段的演进与应用。其次,针对目前测试和在线监测在智能变电站交换机应用中的不足,以及针对当前智能变电站内整体通信网络状态和质量监视能力不足、缺乏网络链路故障定位能力、交换设备配置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变电站内信息交互的安全防护能力较低等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 IEC 61850标准及其主要技术特点。涵盖了层次化的变电站总体框架、面向对象的建模、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特定通信服务映射和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五个方向。2.提出了一种系统性测试与在线监测方法。该方法使用可支持网络传输特性的分光器件,使现场已有接线方式不受到影响,替代了传统单台交换机测试方法,又可以在线监测交换机的实时数据,实现现场级、系统性测试与监测。3.根据智能变电站的实际应用需求,研究面向智能变电站交换机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的判定方法,并提出了关于接口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通信安全测试四个重要部分的测试方法。4.设计了一种交换机状态在线监测软件,在IEC 61850报文传输协议的基础上,实现针对网络的在线监测和简单分析,检查网络正确性,确保站内配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赵立博[9](2016)在《业务驱动的受控组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IP组播虽经多年研究,仍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广泛部署,依旧面临很多实际问题。主要由于IP组播在投入商业应用服务中还存在组播成员不受控、资源不受约束、缺乏业务驱动模型等显着问题,导致网络运营商缺乏部署动力。虽然组播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带宽,并尽可能地转发数据,但由于组播采用的是不可靠的UDP传输,如果相关配置不够合理,或者传输环境不进行优化,就会导致丢包、乱序、延时等过多不受控的占用网络资源(路由开销严重等)现象发生,从而无法保证所有数据有序、无误地传送给每个组成员。由于自治域内组播不受控,一旦开设要占用更多网络资源,由于对资源消耗未知,导致组播服务在大规模开设部署上对运营商获利造成了很大阻碍,导致域间更不敢开设。因此,要想利用组播提供大规模的商业化服务,需要有更加适合开设组播的运营模式,即从用户出发的业务驱动模型,以及功能更加完善的受控组播网络管理系统,以便运营商能够对资源消耗进行限制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组播受控。针对以上问题,对受控组播的研究成为推动运营商大规模开设部署组播十分重要的课题。首先,本文针对组播开设、部署、控制管理困难等问题展开研究,在深入研究组播技术、网络管理、组播管理等相关技术及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当前受控组播模型的不足,从面向任务的用户业务需求角度,提出业务驱动牵引受控组播管理配置的解决方案。将每次所开设的组播任务限定在一个时间生命周期范围内,借用组播频道的概念,通过设计由用户填写递交的业务申请表单对每次所开设的组播任务进行一定的定量规划,牵引受控组播业务需求模型生成。该模型针对非技术人员的组播使用者,为其使用组播服务降低了网络运维中的专业复杂性。其次,针对如何把生成的业务需求模型作为一种策略驱动模型,牵引实现受控组播自动配置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将其配置规则形式化描述转译为一种策略驱动的组播集中配置模型,即XML描述的网络配置模型。该模型针对计算机交互,自动生成有效的配置命令序列。同时,为实现面向多任务的高效自动配置,使网络综合链路利用率最高、代价最低,设计了一种受控组播子拓扑路由算法。最后,设计实现一个业务驱动的受控组播管理系统。将配置组播的行为统一到基于WEB的可视化管理界面,为组播使用者屏蔽了专业技术细节,为运营管理者提供一个更加友好、高效的组播集中配置管控平台。使传统的基于CLI命令行的操作方式,转变为可视化界面操作方式,从而有效地保证组播网络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使用及运维管理的专业复杂性。

高明君[10](2014)在《专用路由器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航天路由器有着不同于地面路由器的设计方法。它们在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及性能上有着更加平衡的需求。好的调度机制可以保障交换机对业务流公平的处理且在性能上实现较高的吞吐率,而调度往往与队列管理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实验室所承接的“电路与分组混合专用路由器交换单元的设计”项目展开研究,针对该项目的设计需求,实现相应的设计。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更平衡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机制,并给出调度与队列管理的仿真结果和交换单元板级联合调试的步骤和结论。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交换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关键技术。其次,根据目前研究现状介绍了单级交换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机制。第三,介绍了路由器系统的拓扑结构,并针对项目提出的特殊的设计需求以及有效载荷的限制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完成模块的划分与设计。第四,重点介绍了“交换单元”的调度器与队列管理的设计与实现,其中调度器又分为接收调度系统和发送调度系统,接收调度及时调度各端口数据帧的同时又需要完成非法帧过滤的安全机制,发送调度采用三级调度的方式,完成各端口、各逻辑端口、各优先级队列的公平输出,队列管理完成对各逻辑队列读、写与公平性的管理,并针对组播业务专门提出了可行的调度实现方法。最后对调度与队列管理进行仿真与板级验证。验证结果证明选用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方法在现有条件下满足设计需求。在结论与展望中,根据现有交换单元在资源消耗、性能、公平性、对组播业务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且针对现有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二、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多跳协作网络分布式选举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分布式多跳协作网络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分布式多跳协作网络MAC层关键技术
    2.1 帧结构与消息类型
    2.2 选举与资源调度机制
        2.2.1 选举机制
        2.2.2 资源调度机制
    2.3 网络维护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选举机制研究与优化设计
    3.1 选举机制分析
        3.1.1 问题描述
        3.1.2 模型分析
    3.2 选举机制优化设计
        3.2.1 基于负载优先级的选举机制
        3.2.2 优化选举机制性能分析
    3.3 仿真验证
        3.3.1 NS-2仿真平台
        3.3.2 仿真验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端到端时延分析与MAC层机制优化设计
    4.1 端到端传输时延分析
    4.2 自适应调度机制
        4.2.1 协商调度机制分析
        4.2.2 自适应调度机制设计
        4.2.3 仿真验证
    4.3 寻路机制
        4.3.1 网络层寻路过程分析
        4.3.2 MAC层寻路机制设计
    4.4 组播调度机制
        4.4.1 层间原语设计
        4.4.2 调度机制设计
    4.5 实验室硬件平台验证
        4.5.1 硬件平台
        4.5.2 软件环境
        4.5.3 工程代码框架
        4.5.4 MAC层寻路机制测试
        4.5.5 组播调度机制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1.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现有问题探究
        1.3.2 理解模型特点
        1.3.3 组网选型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式
        1.4.3 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既有PIS系统现状概述与问题分析
    2.1 既有PIS系统架构
    2.2 有线传输子系统构成
    2.3 车一地无线通信子系统构成
    2.4 终端设备
        2.4.1 车站级终端
        2.4.2 车载级终端
    2.5 需求分析
        2.5.1 现有PIS业务发生的问题
        2.5.2 改善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线网络选型
    3.1 PIS系统有线网组网形式优化
        3.1.1 RPR环网模型
        3.1.2 RRPP环网模型
    3.2 RPR与RRPP网路选型对比分析
    3.3 改造后的功能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网络优化
    4.1 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4.1.1 基于802.11ac协议的5GHz频段WLAN网络的分析
        4.1.2 基于TD-LTE的无线通信网路的分析
    4.2 WLAN与TD-LTE网络性能对比与选择
    4.3 基于5GHz频段WLAN网络的设计与布署
        4.3.1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4.3.2 无线AP布置分析
        4.3.3 无线AP布点设计
        4.3.4 频率规划设计
        4.3.5 列车折返信道切换设计
        4.3.6 组播实施方案
        4.3.7 无线通道优化
        4.3.8 链路切换优化
    4.4 基于5GHz频段WLAN网络干扰分析
        4.4.1 既有线干扰
        4.4.2 信号系统干扰
        4.4.3 蓝牙干扰
        4.4.4 雷达干扰
    4.5 模拟测试
        4.5.1 信噪比与场强测试
        4.5.2 时延与丢包率测试
        4.5.3 传输速率测试
        4.5.4 视频传输效果观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二层转发的MDU设备的业务流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用户接入单元的概述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国内下一代智能汇聚接入设备
        1.2.2 国外下一代智能汇聚接入设备
    1.3 文章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MDU L2 层转发原理
    2.1 二层转发基本工作原理
    2.2 ASIC芯片二层转发操作的实现技术
        2.2.1 ASIC芯片数据帧处理流水线程
        2.2.2 二层数据帧的转发流程
    2.3 本章小节
3 MDU设备软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3.1 MDU设备硬件设计及实现
        3.1.1 主控盘的硬件设计方案
        3.1.2 业务盘的硬件设计方案
        3.1.3 行业内同类型的MDU设备比较
    3.2 MDU设备软件设计及实现
        3.2.1 交换驱动模块软件接口设计
        3.2.2 主控盘和业务盘主从通信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MDU二层交换模块的业务功能设计及实现
    4.1 TM功能
        4.1.1 TM的调度机制
    4.2 组播
        4.2.1 组播模块
    4.3 FDB
        4.3.1 FDB模块
    4.4 QOS
        4.4.1 QOS技术提供的功能
    4.5 CPU报文管理
        4.5.1 报文上送CPU的目的
        4.5.2 不同报文上送CPU的处理
        4.5.3 对上CPU报文进行限速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模拟测试环境的部署及二层功能验证
    5.1 FTTB/C组网及方案
        5.1.1 FTTB/C组网及方案分析
    5.2 模拟FTTB/C组网实现
        5.2.1 模拟组网中的设备功能简介
    5.3 MDU设备的二层转发功能的测试目标及结果
        5.3.1 MDU设备二层交换子系统业务功能的测试
        5.3.2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MDU二层交换模块的业务功能API接口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论文
附录3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4)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信息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SCADA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发电厂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平台
    2.1 现有发电厂SCADA系统优劣分析
    2.2 发电厂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平台架构
    2.3 发电厂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平台信息分类
        2.3.1 资产信息
        2.3.2 时间信息
        2.3.3 波形信息
        2.3.4 状态信息
        2.3.5 指令信息
    2.4 本章小结
3 SCADA系统数据传输时延监测
    3.1 控制响应迟缓现象
    3.2 数据时延分析
        3.2.1 指令响应时延测试
        3.2.2 通讯时延测试
        3.2.3 程序时延测试
        3.2.4 控制时延测试
        3.2.5 测试结果分析
    3.3 数据时延实时监测
        3.3.1 检测方法
        3.3.2 延时实时检测方案设计与仿真模型搭建
        3.3.3 数据请求端
        3.3.4 数据源
        3.3.5 交换机
        3.3.6 控制端
        3.3.7 延时显示模块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分组通讯机制研究
    4.1 分组传输基本原理
    4.2 需求类分组
    4.3 更新频率类分组
    4.4 分散数据的整合
    4.5 组播转发路径管理
    4.6 组播组成员管理
    4.7 分组通讯机制算法及仿真验证
        4.7.1 按需求分组算法及其验证
        4.7.2 按更新频率分组算法及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就地化保护研究现状
        1.2.2 就地化保护的优势和难点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
    2.1 牵引变电所
        2.1.1 牵引变电所的结构和功能
        2.1.2 牵引变电所的环境
    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二次设备
        2.2.1 变电所内的继电保护的种类和方式
        2.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
    2.3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
    2.4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就地化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3.1 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3.1.1 既有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3.1.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
    3.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设计
        3.2.1 处理器选择
        3.2.2 功能划分
        3.2.3 插板设计
        3.2.4 外部装置
        3.2.5 配置方式
    3.3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
        3.3.1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环境要求
    3.4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问题
        3.4.1 变电所的干扰源与敏感装置
        3.4.2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与解决方案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网络设计
    4.1 就地保护装置的软件要求
    4.2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设计
        4.2.1 三网合一
        4.2.2 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
        4.2.3 PROFINET
        4.2.4 工业交换机
        4.2.5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架构
        4.2.6 智能管理单元
    4.3 就地化保护通信网络仿真
        4.3.1 网络仿真方案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就地化保护的现场方案
    5.1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配置
    5.2 故障检修方案
    5.3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基于Crossbar的24端口星载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交换机关键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交换机总体设计方案
    2.1 交换机设计要求
    2.2 交换机方案分析
    2.3 交换机总体设计方案
第三章 交换机模块详细设计
    3.1 接口设计及处理
        3.1.1 ROCKET IO接口
        3.1.2 Aurora协议
        3.1.3 接收处理模块设计
        3.1.4 发送处理模块设计
        3.1.5 流量控制
    3.2 分组处理
        3.2.1 流分类模块设计
        3.2.2 转发表模块设计
        3.2.3 接收控制模块
    3.3 队列管理
        3.3.1 缓存管理
        3.3.2 入队流程
        3.3.3 出队流程
    3.4 总线控制与队列调度
        3.4.1 总线控制模块
        3.4.2 队列调度模块设计
    3.5 交叉节点
        3.5.1 缓存读写控制
        3.5.2 输出调度
    3.6 CPU接口
        3.6.1 配置寄存器
        3.6.2 插入模块
        3.6.3 捕获模块
第四章 功能仿真测试
    4.1 仿真环境介绍
    4.2 交换机功能业务仿真
        4.2.1 接口回环仿真
        4.2.2 交换机业务功能仿真
        4.2.3 CPU仿真
第五章 板级验证
    5.1 板级调试平台搭建
    5.2 测试性能要求
    5.3 板级验证及结果分析
    5.4 测试问题及分析总结
        5.4.1 硬件测试接口出现丢帧
        5.4.2 代码出现时序环问题
        5.4.3 组播测试交换机卡死
        5.4.4 最短帧满速测试出现丢帧
        5.4.5 Aurora接口ready信号问题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电子地图的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2 上位机软件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多雷达信息融合理论基础简介
    2.3 QT开发工具简介
    2.4 百度地图开发包简介
    2.5 太乐地图下载器简介
    2.6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
    3.1 引言
    3.2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3.3 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
    3.4 软件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组网雷达航迹数据处理的实现
    4.1 引言
    4.2 多雷达航迹数据的接收和解析
    4.3 航迹数据的坐标转换
    4.4 基于独立序贯算法的航迹关联
        4.4.1 算法原理
        4.4.2 航迹关联质量设计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基于凸组合算法的航迹融合
        4.5.1 算法原理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航迹关联和融合的软件设计
        4.6.1 软件设计与实现
        4.6.2 调试结果与分析
    4.7 小结
5.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界面显示的实现
    5.1 引言
    5.2 网内各雷达信息设置和布局可视化的实现
        5.2.1 雷达位置信息的获取
        5.2.2 雷达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和存储
        5.2.3 雷达信息的可视化实现
    5.3 点迹、航迹实时显示和消亡的实现
        5.3.1 离线电子地图的加载
        5.3.2 航迹数据的直角坐标转电子地图的经纬度坐标
        5.3.3 JavaScript实现点迹、航迹的显示和消亡
        5.3.4 多线程实现航迹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的实时性
    5.4 小结
6.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软件调试结果及分析
    6.1 引言
    6.2 系统软件结构介绍和说明
    6.3 航迹接收、处理和显示的调试结果及分析
    6.4 小结
7.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智能变电站交换机测试方法及在线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变电站交换机及其测试方法的发展
        1.2.2 智能变电站交换机在线监测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
    2.1 IEC 61850标准介绍
    2.2 IEC 61850标准主要技术特点
        2.2.1 层次化的变电站总体框架
        2.2.2 面向对象的建模
        2.2.3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2.2.4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
        2.2.5 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交换机测试方法
    3.1 接口测试
        3.1.1 电接口测试
        3.1.2 光接口测试
        3.1.3 调试接口测试
        3.1.4 告警接点测试
    3.2 功能测试
        3.2.1 DL/T 860模型一致性测试
        3.2.2 数据帧过滤测试
        3.2.3 组网测试
        3.2.4 网络管理测试
        3.2.5 网络风暴测试
        3.2.6 虚拟局域网VLAN测试
        3.2.7 优先级QoS测试
        3.2.8 端口镜像功能测试
        3.2.9 组播测试
        3.2.10 SNTP对时准确度测试
        3.2.11 PTP时间同步测试
        3.2.12 流量控制测试
        3.2.13 交换延时累加测试
        3.2.14 离线配置测试
    3.3 性能测试
        3.3.1 吞吐量测试
        3.3.2 存储转发速率测试
        3.3.3 地址缓存能力测试
        3.3.4 地址学习速率测试
        3.3.5 存储转发时延测试
        3.3.6 时延抖动测试
        3.3.7 帧丢失率测试
        3.3.8 背靠背帧测试
        3.3.9 队头阻塞测试
    3.4 通信安全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交换机在线监测软件
    4.1 总体设计
    4.2 功能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业务驱动的受控组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动态
    1.3 问题分析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IP组播
        2.1.1 通信方式比较
        2.1.2 组播服务模型
        2.1.3 组播机制构成
        2.1.4 组播IP地址及映射
        2.1.5 IP组播协议
    2.2 网络管理
        2.2.1 网络管理系统
        2.2.2 策略驱动的网管系统
        2.2.3 基于WEB的网管模式
    2.3 组播管理
        2.3.1 基于SDN理念的组播管控
        2.3.2 组播管理功能需求
        2.3.3 组播配置管理需求
        2.3.4 策略驱动的组播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任务的受控组播业务需求模型研究
    3.1 问题描述
        3.1.1 受控组播总体需求
        3.1.2 现有组播模型解决方案
    3.2 面向任务的受控组播业务需求模型设计
        3.2.1 XML定义
        3.2.2 面向任务的业务申请表单设计
        3.2.3 业务申请表单形式化定义
        3.2.4 受控组播业务需求形式化建模
    3.3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策略驱动组播配置模型及受控组播子拓扑算法研究
    4.1 面向任务的受控组播集中配置管理模式
    4.2 策略驱动的组播集中配置模型研究
        4.2.1 策略驱动的组播集中配置抽象架构
        4.2.2 策略驱动的组播集中配置模型形式化描述
        4.2.3 配置模型生成实例
    4.3 面向多任务的受控组播子拓扑路由算法设计
        4.3.1 设计思想
        4.3.2 面向多任务的受控组播子拓扑生成
        4.3.3 面向多任务的最低代价受控组播子拓扑路由模型
        4.3.4 面向多任务的最低代价受控组播子拓扑路由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受控组播集中配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需求描述
        5.1.2 系统设计原则
        5.1.3 系统总体架构
        5.1.4 系统工作流程
    5.2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用户WEB界面模块
        5.2.2 需求描述模块
        5.2.3 配置参数生成模块
        5.2.4 配置命令生成模块
        5.2.5 配置执行模块
    5.3 实验测试与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测试目的
        5.3.3 关键技术测试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专用路由器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交换结构与缓存策略简介
        1.2.1 交换结构
        1.2.2 交换缓存策略
    1.3 星上路由器发展现状及其与地面路由器的不同
        1.3.1 星上路由器的发展现状
        1.3.2 地面路由器与星上路由器的区别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单级交换调度与队列管理概述
    2.1 调度机制
        2.1.1 轮转机制
        2.1.2 通用处理器共享机制
        2.1.3 基于时延的调度机制
    2.2 共享缓存交换组播帧的调度与队列管理
        2.2.1 组播逻辑队列
        2.2.2 数据输入复制
        2.2.3 地址复制
    2.3 输入排队交换调度算法简介
    2.4 缓存管理
第三章 路由器内部拓扑与交换单元总体设计
    3.1 专用路由器内部部件的拓扑结构与卫星网络
    3.2 交换单元的设计需求
        3.2.1 功能需求
        3.2.2 性能需求
    3.3 交换单元的总体设计
    3.4 交换单元关键模块的设计
        3.4.1 输入处理与电路业务适配
        3.4.2 分组处理与转发表
        3.4.3 调度器及队列管理
        3.4.4 总线控制、存储及输出处理
第四章 专用交换单元调度与队列管理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交换单元的接收调度的设计与实现
        4.1.1 接收调度需求分析和问题应对策略
        4.1.2 接收调度的安全过滤机制
        4.1.3 接收调度器的设计实现
    4.2 交换单元队列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2.1 队列管理的方法
        4.2.2 最大队列长度与最小保障区
        4.2.3 队列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3 交换单元的发送调度的设计与实现
        4.3.1 采用VOQ机制的优先级队列管理
        4.3.2 发送调度的三级调度和公平性
        4.3.3 组播帧的调度
        4.3.4 发送调度的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 专用交换单元调度与队列管理的仿真与板级测试
    5.1 专用交换单元的仿真
        5.1.1 仿真平台的结构
        5.1.2 接收调度的仿真
        5.1.3 队列管理的仿真
        5.1.4 发送调度的仿真
        5.1.5 交换单元的仿真测试
    5.2 专用路由器的板级测试
        5.2.1 板级测试环境
        5.2.2 功能性测试
        5.2.3 性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
    6.1 专用路由器交换单元设计结果
    6.2 专用交换单元调度及队列管理可改进的地方
        6.2.1 接收调度安全机制的改进
        6.2.2 处理能力的改进
        6.2.3 发送调度的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跳协作网络分布式选举调度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D]. 陈一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二层转发的MDU设备的业务流实现[D]. 陈昌奇.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10)
  • [4]发电厂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信息传输研究[D]. 文富程.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D]. 李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基于Crossbar的24端口星载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D]. 王方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电子地图的分布式组网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D]. 李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智能变电站交换机测试方法及在线监测[D]. 杨林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1)
  • [9]业务驱动的受控组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立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10]专用路由器的调度与队列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D]. 高明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NSFCNET组播网络的设计与调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