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生物质模型研究

苦竹生物质模型研究

一、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博源[1](2020)在《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及生物量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水南林场中的二年生、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的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子,为今后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的恢复研究、皆伐迹地的杉木林营造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涵盖科属较多,但与杉木成熟林林下植被种类相差较多。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大多为群落演替过程中出现的物种,会随着初植杉木林逐渐成熟而消失。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共计46科76属88种,其中灌木层植物共计31科41属51种,草本层植物共计25科35属37种。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物种数量>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物种数量,林下植被的恢复过程仍在继续,在向群落的最终稳定进一步发展。(2)对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与动态分析。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三年生初植杉木林>二年生初植杉木林,物种均匀度指数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略高,与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接近。(3)灌木层的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和灌木层总生物量均为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草本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为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草本层总生物量为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4)对于初植杉木林林下灌木层,显着影响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因子有海拔、坡向及坡位因子,显着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因子为坡向因子,显着影响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因子有海拔及坡度因子。对于初植杉木林林下草本层,显着影响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因子为坡位因子,显着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因子为坡位因子,显着影响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因子为坡位及坡度因子。(5)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出立地因子中最关键的影响因子为坡向因子。对于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在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内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低海拔>高海拔,阳坡>阴坡,全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斜坡>急坡>陡坡;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为高海拔>低海拔,阳坡>阴坡,全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斜坡>急坡>陡坡。对于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在本研究范围内草本层生物量及林下植被总生物量为低海拔>高海拔,阴坡>阳坡,全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陡坡>急坡>斜坡。

王路君[2](2020)在《硬头黄竹丛/带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当前,竹林经营普遍面临竹产品原材料价位下跌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是提升竹林经营效益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竹林采伐经营中传统择伐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的现状,选择我国典型丛生竹种—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丛状采伐(1/3丛、1/2丛、整丛)、带状采伐(带宽3m、6m、9m、20m)两种采伐模式,以传统择伐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采伐模式对硬头黄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综合评价采伐后竹林笋期特征、新竹特征、林分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筛选适用于机械化采伐的硬头黄竹采伐模式,为今后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采伐经营模式发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丛状采伐研究提出了不同强度丛状采伐硬头黄竹的恢复特征,表明了丛状采伐的可行性。1/3丛采伐、1/2丛采伐后第1年成竹数量与传统择伐相比无明显差异。新竹平均胸径显着低于传统择伐,第2年就可以恢复到伐前水平。整丛采伐后出笋、成竹数量显着增加,成竹胸径显着减小。采伐后连续3年硬头黄竹成竹数量分别为6713株·hm-2、4338株·hm-2、3394株·hm-2,分别为传统择伐的2.20倍、1.21倍、1.02倍;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42cm、2.55cm、3.42cm,为传统择伐的28.80%、52.47%、69.80%。采伐后新竹平均胸径逐年增长,伐后第3年成竹数量与传统择伐无显着差异。根据硬头黄竹采伐后连续3年生长恢复情况,预估4~5年可以恢复到伐前水平。(2)不同带状采伐(带宽3m、6m、9m、20m)伐后第1年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31cm、1.28cm、1.29cm、1.42cm。第2年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2.26 cm、2.67 cm、2.66 cm、2.70cm,较第1年显着提升且随带宽增加而提高,20m带宽新竹显着高于其它带宽。保留带(3m-6m、6m-9m、9m-20m)成竹数量、新竹平均胸径均显着高于传统择伐保留带,随采伐带宽增加而提升,9m-20m保留带成竹数量为6120株·hm-2,平均胸径为5.10cm。笋后采伐第1年9m带、20m带成竹数量、新竹平均胸径总体优于笋前采伐,其它带宽间差异不显着。(3)研究优选了采伐前后硬头黄竹地上生物量模型28个,比较了采伐前后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分配特征。硬头黄竹各器官生物量占比为竹秆>竹枝>竹叶,采伐前竹秆占比为84.82%,采伐后3年分别为58.50%、69.13%、83.68%,采伐后第3年竹秆占比恢复正常水平。传统择龄而伐的竹子采伐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丛生竹的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采伐经营应用。不同强度的丛状采伐和带状采伐模式是丛生竹采伐方式的创新和尝试。随着研究深入开展,可望突破传统的竹林择伐作业方式,建立适合机械化采伐的丛生竹技术模式,为现代化竹子采伐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和科技支撑。

吴朝晖[3](2020)在《皖西南苦竹天然林生物量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森林类型,具有生长快、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是木材的良好替代品。苦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安徽西南宿松县随机建立10个苦竹天然林样地,共选取67株苦竹作为样竹,建立生物量模型,估算不同年龄苦竹不同组分生物量,并对其生物量密度和分配格局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苦竹胸径作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幂函数、指数回归模型,可以准确、可靠地估算出1年生、2年生和3年生苦竹的竹秆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地下总生物量;但是枝叶生物量与胸径之间的回归模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较差,说明用胸径来估算苦竹枝叶生物量是不可行的。该项研究可为预测苦竹生产力以及碳储量提供数据基础。

陈冠陶[4](2018)在《氮添加对两种亚热带森林植物根系和土壤化学的影响》文中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制造并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活性氮(N),造成了全球性的N沉降问题。过去的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N沉降的持续增加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中,大量的实例研究表明N沉降的增加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可利用性的改变和土壤pH值的降低。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与土壤的交互界面——根系。根系(尤其是直径较细的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关森林根系对N沉降响应的研究却相对缺乏。为进一步揭示大气N沉降增加对亚热带森林地下碳(C)和其他元素循环过程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中心地带的瓦屋山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次生林N添加试验样地和洪雅柳江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N添加试验样地为基础。以扁刺栲根系和苦竹根系为研究核心,通过野外持续N添加(NH4NO3为N源)的试验方式,采用根系分级研究框架和功能分组研究框架,结合微根管技术,研究了扁刺栲根系寿命、形态、化学特征和分解对不同N添加梯度(CK、LN和HN,+0、+50和+150 kg N·hm-2·a-1)的响应和苦竹根系形态、化学特征对不同N添加梯度(CK、LN、HN和SN,+0、+50、+150和+300 kg N·hm-2·a-1)的响应。同时还研究了N添加处理对两林分土壤化学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0-15 cm、15-30 cm和30-45 cm土层的扁刺栲根系(直径<1 mm)平均寿命分别为186、113、130 d,中值寿命分别为151、87、87 d,周转率分别为2.42、4.20、4.20 a-1。LN和HN处理下0-15 cm土层扁刺栲根系周转率为3.17 a-1。生存曲线的对数秩检验结果表明,3个土层中N添加处理对根系寿命的影响均不显着。(2)扁刺栲在0-15 cm、15-30 cm和30-45 cm土层的根系(直径<1 mm)生物量分别是65.0、40.8和22.5 g·m-3。CK、LN和HN处理下0-45 cm土层扁刺栲根系生物量分别为128.3、125.9、143.9 g·m-3,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苦竹0-20 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为651 g·m-3,SN处理使竹根生物量(432 g·m-2)下降34%,但未达到统计显着水平。扁刺栲1-5级根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26、0.31、0.43、0.59和0.90 mm,苦竹2-5级根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31、0.46、0.59、0.82 mm。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根系等级显着影响了扁刺栲和苦竹根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和根组织密度;N添加处理未显着影响扁刺栲根形态指标,而显着影响了苦竹根系的比表面积(SRA)和比根长(SRL)。SN处理使苦竹1+2级和3级根的分枝比下降了49%,与CK处理差异显着,即SN处理使3级根上着生的1级根和2级根数量减少了约一半。(3)随根系等级的增加,扁刺栲根系的N、P和Mg含量显着降低,而K含量和C/P显着增加。N添加处理使扁刺栲根系N含量显着增加,使根系Mg含量和C/N显着降低,但未显着影响根系Ca、Na、Al、Mn、Fe含量。N添加处理改变了扁刺栲根系形态特征与根系Mg、N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于苦竹根系,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处理增加了苦竹根系Na含量、C/N和C/P,而使P、N、K和Mn含量降低。根系等级显着影响了苦竹根系C、N、P、K、Mn含量。(4)扁刺栲吸收根组(1-3级)和运输根组(4-5级)具有显着不同的基质质量,吸收根组的N、P、K、Mg、酸不溶性组分含量均显着高于运输根组,而吸收根组的Ca、Mn、酸溶性组分含量均显着低于运输根组。分解1.3 a后,CK样方扁刺栲吸收根组和运输根组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2%和63%,二者的分解系数(k)分别为0.25±0.02和0.33±0.03。LN和HN处理下吸收根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7%和74%,运输根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60%和67%。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添加处理显着影响了根凋落物Ca和Mn元素动态,根功能组显着影响了根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C、N、P、Mn元素动态。对于N元素,吸收根组表现为持续释放,而运输根组在分解初期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随后开始释放。对于Mn元素,吸收根组在分解前期表现出了显着的富集随后开始释放,而运输根组则表现为持续释放过程。(5)6年N添加处理未显着影响苦竹林土壤总有机碳(TOC)、浸提性溶解有机碳(EDOC)、矿质结合碳(IOC)和颗粒有机碳(POC)。SN处理显着提高了苦竹林土壤硝态N含量。CK、LN、HN、SN处理的苦竹林土壤平均pH分别为4.71、4.62、4.71、4.40,CK与SN差异显着。与CK相比,SN处理使苦竹林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提高了70%,差异显着。(6)N添加处理未显着影响扁刺栲林土壤的TOC、ROC、EDOC和POC含量。根系隔离处理使扁刺栲林腐殖质层土壤的TOC、TN、C库活度指数显着降低。N添加处理显着提高了扁刺栲0-20 cm土层的NO3--N含量,且根系隔离处理下,NO3--N含量提高更多。N添加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pH,根系隔离处理对其没有显着影响。但在根系隔离处理下,N添加使土壤pH值下降更多。上述结果表明,对于扁刺栲林,N添加未显着影响土壤C组分及扁刺栲根系生物量、根寿命和根系形态特征,但其显着改变了扁刺栲根系N、Mg含量与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植物对Mg元素的需求。根系隔离处理对土壤C库、N库有明显影响,揭示了根系在土壤C、N储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N沉降背景下,减缓土壤pH下降和N保留的潜在作用。扁刺吸收根组和运输根组具有显着不同的初始养分含量,导致两者不同的分解速率及部分元素的不同释放动态。然而N添加并未显着影响扁刺栲根系的分解初期的分解速率。对于苦竹林,N处理未显着影响土壤C组分,然而SN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硝态N含量,导致土壤酸化及Al3+活化,从而对苦竹根系生物量造成一定影响且显着影响了根系N、P、K含量和低级根系的形态特征。

苏春花[5](2017)在《不同龄级斑苦竹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其与构件因子的关系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以贵州平坝县斑苦竹为试材料,对不同龄级斑苦竹生物量分配规律、构件生物量与调查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龄级斑苦竹各构件含水率不同,构件的含水率随竹龄的增大而下降。地上生物量与龄级相关,Ⅰ龄级的地上生物量较小,其他龄级的地上生物量无显着差异。构件生物量在各龄级间存在显着差异,秆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自Ⅱ龄级后趋于稳定。枝和叶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不同构件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不同,其中,秆构件所占比例最大,枝和叶构件的比例无显着差异。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与胸径估测模型用幂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好。

曹明勇,张峰,刘立斌[6](2016)在《长宁县竹林生物量研究》文中认为以四川长宁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为长宁县代表竹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点,对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分年龄、径阶进行了生物量调查,分析了竹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并通过建立年龄、直径与生物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模型的精度检验选取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的最优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毛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硬头黄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硬头黄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苦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苦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毛竹生物量模型:W=0.581×(A×D×D)0.617,硬头黄竹生物量模型:W=-5.548+2.032×D+0.544×A,苦竹生物量模型:W=-1.845+0.723×D+0.478×A。

曹明勇[7](2016)在《长宁县竹林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量和生产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最基本特征,本研究对四川长宁县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定和研究,在标准竹的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各竹林生物量模型的拟合选取最优生物量模型,同时使用各竹林最优生物量模型估测各竹林单位生物量和单位生产力,并在立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特征分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四川长宁县竹林资源情况和竹林的分类指标,把硬头黄竹,毛竹和苦竹作为长宁县的竹林情况的代表,其总比例占竹林资源的95.93%且各自比例大于5%,并把毛竹和苦竹归类为散生大径竹,把硬头黄竹分类为丛生大径竹。2.各竹林各器官含水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且各竹林各器官的含水率变化不一,其中毛竹:叶含水率>枝含水率>竿含水率,硬头黄竹:叶含水率>枝含水率>竿含水率,一年生苦竹:竿含水率>枝含水率>叶含水率,二年生及以上苦竹:叶含水率>枝含水率>竿含水率。3.毛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毛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硬头黄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硬头黄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苦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苦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4.建立了年龄、直径与生物量的关系模型,选取各竹林单株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毛竹:W=0.581*(AD2)0.617,硬头黄竹:W=-5.548+2.032*D+0.544*A,苦竹:W=-1.845+0.723*D+0.478*A。5.采取本研究的各竹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计算各竹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通过各竹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与影响显着性因子的分析研究各竹林的特征分布。6.立地因子对各竹林的生产力影响比立地因子对各竹林的生物量影响大,生产力在竹林中的分布情况比生物量缓和,但不同竹林情况不一,苦竹影响最大,其次是硬头黄竹,毛竹影响最小。

邓超[8](2015)在《马尾松纯林与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文中认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我国的林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单一的纯林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已经出现了地力衰退、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产力下降等现象。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纯林时,由于没有挖掘老根,一些萌发性极强的树种常萌生幼苗与马尾松形成天然混交,这为我们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提供了对象。本试验对南方分布广泛的巨桉和苦竹的采伐迹地上栽种的5年生马尾松形成的混交林生态系统及马尾松采伐迹地上栽种的5年生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5年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灌草层植物种类数较少,芒、芒萁、蕨类等在各个群落中的重要值比较大,成片生长,是林下的主要植被。(2)5年生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处于马尾松-萌生桉树混交林生态系统和马尾松-萌生苦竹混交林生态系统之间,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则为最大,但马尾松纯林的所有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两种混交林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马尾松的生物量大小:马尾松-萌生桉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马尾松-萌生苦竹混交。系统生物量大小:马尾松-萌生桉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马尾松-萌生苦竹混交。(4)桉树-马尾松生态系统和苦竹-马尾松生态系统的马尾松树干的生产力显着大于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马尾松树干的生产力,同时前两者的树枝与树叶的生产力显着小于后者的树枝和树叶的生产力。(5)马尾松生产力和群落总生产力与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olou均匀度指数都成负相关关系,草灌层生产力与它们呈正相关关系。

张华[9](2013)在《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重要服务功能。目前,竹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要集中于样方尺度的野外试验监测研究,缺乏基于ARCGIS等空间技术的区域或全国尺度的研究。本研究以福建省竹林资源二类清查2010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气象、土壤、DEM等空间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系统研究福建省竹林碳储量、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服务空间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旨在为福建竹林培育与经营、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系统服务调控及竹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碳储量: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达159.82×106t,竹林平均碳密度为146.56t·hm-2,均以土壤层为主体。竹林碳储量在地区和竹种间差异显着,整体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毛竹林碳储量最高。竹林碳密度和碳储量随海拔、坡度变化分别呈现出以500-600m和25-35°为最高的单峰型变化。不同坡向、不同坡位间竹林碳密度差异不明显,但碳储量差异显着。福建省竹林碳储量价值达138.72×108元,其中土壤碳储量价值为109.21×108元,约占总价值的78.73%。(2)产品供给:福建省竹林年净初级生产力达226.16×105t·a-1,竹林单位面积年净初级生产力为20.59t·hm-2·a-1。竹林产品供给总价值达168.963×108元·a-1,单位面积竹林供给价值为1.575×104元·hm-2·a-1。各区县竹林年净初级生产力和产品供给价值呈现以闽北建瓯市和闽中永安市为中心向周边逐步降低的格局;竹林单位面积年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产品供给价值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格局。竹林年净初级生产力和产品供给价值在海拔、坡度、坡位等地形因子间差异显着,主要源于500-1000m、25-35、下坡和北坡的竹林;单位面积竹林年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产品供给价值随海拔、坡度和坡位增大而降低。(3)水源涵养:福建省竹林涵养水源5.41×108t·a-1,以土壤层占主导,综合调节能力平均为50.43mm。竹林水源涵养功能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竹林水源涵养总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但蓄水能力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竹林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在1535°坡度范围内最高,且在小于35°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而缓慢增加。竹林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在阴坡较高,阳坡较低。坡位方面表现为下坡竹林水源涵养功能较好。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年均水源涵养价值约为554.7×108元·a-1。(4)土壤保持:福建省竹林年保持土壤量25.26×108t·a-1,占潜在土壤侵蚀总量的98.78%,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显着的西高东低态势。竹林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空间差异较小,平均为2358.39t·hm-2·a-1。土壤保持量随海拔升高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正态分布,土壤保持能力则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随坡度增加几乎呈线性增长,与坡向无明显关系。福建省竹林年土壤保持价值约为1097.67×108元。(5)固碳释氧:福建省竹林年固定CO2和释放O2量分别为3686.35×104t·a-1和2691.26×104t·a-1,单位面积竹林年固定CO2和释放O2量分别为34.36t·hm-2·a-1和25.09t·hm-2·a-1。各区县竹林固碳释氧功能整体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但单位面积竹林固碳释氧功能正好相反。固碳释氧总量和单位面积竹林固碳释氧量在竹种上分别以毛竹林和麻竹林最高;在土壤类型上,分别主要来自红壤区竹林和黄色砖红壤性红壤竹林;在地形上,固碳释氧总量主要集中于500-1000m海拔、25-35°坡度、下坡和北坡的竹林,单位面积竹林固碳释氧量分别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降低。福建省竹林年固碳释氧总价值为133.88×108元·a-1,单位面积竹林年固碳释氧价值为1.248×104元·hm-2·a-1。(6)服务总价值: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达195.521×109元·a-1,单位面积竹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8.225×104元·hm-2·a-1。竹林服务总价值和单位面积竹林服务价值在竹种上分别以毛竹林和绿竹林最高。不同地形因子间竹林服务总价值差异显着,但单位面积竹林服务总价值差异较小。竹林服务总价值在海拔、坡度和坡位上,主要来自500-1000m、25-35°和下坡的竹林,在坡向间差异较小。单位面积竹林服务价值一般以低海拔、低坡度的竹林为高。在土壤类型上,红壤区竹林约占竹林服务总价值的80.0%。本研究所得结论可为福建省实施竹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竹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以及竹产业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郭小军,赖元长,先开炳[10](2013)在《洪雅退耕还林地苦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一元曲线方式拟合苦竹形态因子、苦竹器官生物量与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而对洪雅县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苦竹生物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研究区苦竹平均高为7.50 m,平均胸径为3.48 cm,平均生物量为2.09 kg.株-1,总生物量为90.02 t.hm-2;(2)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以复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为标准,筛选出器官生物量-形态因子最佳模型为Y=-1.245+0.135D+0.147H+0.236 d;总生物量-形态因子最佳模型为Y=e(2.200-5.085/D);总生物量-器官生物量最佳模型为Y=0.109+1.069x1+2.526x2+1.059x3;⑶苦竹各器官碳含量在0.421 7 g.g-1~0.551 1 g.g-1范围内,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鞭>杆>蔸>根>枝>叶。⑷以实测碳含量计算得苦竹碳储量为44.55 t.hm-2,以0.45 g.g-1或0.5 g.g-1计算所得碳储量与实测碳储量均存在一定误差,误差最大可达16.63%。

二、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及生物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下植被群落特征与生物量的相关研究
        1.2.2 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资源
        2.1.5 试验林基本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数据获取及测定方法
        2.3.2 林下植被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2.3.3 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
        2.3.4 林下植被生物量计算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3.1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1 二年生初植杉木林与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2 二年生与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物种数量对比
    3.2 物种重要值分析
        3.2.1 二年生初植杉木林物种重要值分析
        3.2.2 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物种重要值分析
        3.2.3 二年生与三年生初植杉木林物种重要值动态变化
    3.3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分析
        3.3.1 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析
        3.3.2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3.3.3 林下植被均匀度指数分析
    3.4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分析
        3.4.1 海拔对初植杉木林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3.4.2 坡向对初植杉木林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坡位对初植杉木林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3.4.4 坡度对初植杉木林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析
    4.1 植被生物量分析
        4.1.1 二年生初植杉木林植被生物量
        4.1.2 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植被生物量
        4.1.3 二年生与三年生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比分析
    4.2 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4.2.1 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
        4.2.2 坡向对生物量的影响
        4.2.3 坡位对生物量的影响
        4.2.4 坡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林下植被群落及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与建模
    5.1 林下植被群落及生物量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5.2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模型建立
        5.2.1 林下灌木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建立
        5.2.2 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建立
    5.3 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模型建立
        5.3.1 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
        5.3.2 林下草本生物量模型建立
        5.3.3 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硬头黄竹丛/带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竹林经济效益
        1.2.2 竹林生态效益
        1.2.3 竹林采伐研究进展
        1.2.4 竹林更新生长研究
        1.2.5 竹林采伐对土壤的影响
        1.2.6 竹林生物量、生产力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项目来源与技术支持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2.1 丛状采伐样地设置
        2.2.2 带状采伐样地设置
    2.3 试验方法
        2.3.1 竹林调查
        2.3.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
        2.3.3 生物量模型构建
        2.3.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硬头黄竹丛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
        3.1.1 硬头黄竹丛状采伐的林分特征
        3.1.2 硬头黄竹丛状采伐的新竹特征
        3.1.3 硬头黄竹丛状采伐的笋期特征
        3.1.4 硬头黄竹整丛采伐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3.1.5 小结
    3.2 硬头黄竹带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
        3.2.1 硬头黄竹带状采伐竹林恢复特征
        3.2.2 硬头黄竹带状采伐保留带恢复特征
        3.2.3 硬头黄竹不同季节带状采伐恢复特征
        3.2.4 小结
    3.3 硬头黄竹采伐前后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3.3.1 硬头黄竹采伐前后单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3.3.2 硬头黄竹采伐前后地上单株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模型拟合和优选
        3.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皖西南苦竹天然林生物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地调查和生物量测定
    2.2 生物量估算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回归模型
    3.2 生物量储量与分配
4 结论

(4)氮添加对两种亚热带森林植物根系和土壤化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氮沉降现状与未来
    1.2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根系研究概述
        1.3.1 根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1.3.2 根系研究框架和研究手段
    1.4 氮沉降对根系寿命的影响
    1.5 氮沉降对根系生物量、形态和化学特征的影响
    1.6 氮沉降对根系分解的影响
    1.7 氮沉降对土壤化学的影响
    1.8 根系在土壤应对氮沉降中的作用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扁刺栲次生常绿阔叶林
        3.1.2 苦竹人工林
    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3 样地设置
        3.3.1 扁刺栲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
        3.3.2 苦竹人工林样地
    3.4 氮添加对根系动态的影响(扁刺栲林)
        3.4.1 微根管安装
        3.4.2 图像和根样采集
        3.4.3 图像分析
    3.5 氮添加对根系形态和化学特征的影响(扁刺栲林、苦竹林)
        3.5.1 根系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5.2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3.5.3 根系化学指标测定
    3.6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根系组分解的影响(扁刺栲林)
        3.6.1 根系样品采集与处理
        3.6.2 根凋落袋的铺设与收获
        3.6.3 根凋落物化学指标测定
    3.7 氮添加对土壤碳氮组分和阳离子的影响(苦竹林)
        3.7.1 土样采集和处理
        3.7.2 土样测定
    3.8 根系在土壤应对氮添加中的作用(扁刺栲林)
        3.8.1 根系隔离处理
        3.8.2 土样采集、处理和测定
    3.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8.1 微根管数据
        3.8.2 根系形态和化学数据
        3.8.3 根系分解数据
        3.8.4 土壤化学数据
4 结果与分析
    4.1 氮添加对根系动态的影响(扁刺栲林)
    4.2 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形态和化学特征的影响(扁刺栲林、苦竹林)
        4.2.1 根系生物量
        4.2.2 根系形态特征
        4.2.3 根系化学特征
    4.3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根系组分解的影响(扁刺栲林)
        4.3.1 扁刺栲不同功能根系组的初始化学性质
        4.3.2 扁刺栲不同功能根系组的质量损失对氮添加的响应
        4.3.3 扁刺栲不同功能根系组的元素释放对氮添加的响应
    4.4 氮添加对土壤碳氮组分和阳离子的影响(苦竹林)
        4.4.1 土壤碳组分
        4.4.2 土壤氮组分
        4.4.3 盐基离子
    4.5 根系在土壤应对氮添加中的作用(扁刺栲林)
        4.5.1 土壤碳组分
        4.5.2 土壤氮组分
        4.5.3 土壤pH、C/N及相关分析
5 讨论
    5.1 根系动态对氮添加的响应
    5.2 根系生物量、形态和化学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5.2.1 根生物量对氮添加的响应
        5.2.2 不同等级根系的形态和化学特征
        5.2.3 氮添加对不同等级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氮添加对不同等级根系化学特征的影响
        5.2.5 根系形态特征与化学特征的关系
    5.3 不同功能根系组分解对氮添加的响应
        5.3.1 扁刺栲不同功能根系组分解
        5.3.2 氮添加对根系分解过程的影响
    5.4 土壤碳氮组分和阳离子对氮添加的响应
        5.4.1 土壤碳组分对N添加的响应
        5.4.2 土壤氮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
        5.4.3 土壤盐基离子对氮添加的响应
    5.5 根系在土壤应对氮添加中的作用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不同龄级斑苦竹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其与构件因子的关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2.2 标准竹的确定
    2.2 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斑苦竹构件含水率及随龄级的变化
    3.2 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
    3.3 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与主要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根据所调查因子和生物量的测定值, 建立生物
    3.4 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估测模型
4 讨论

(7)长宁县竹林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生物量和生产力概述
        1.3.2 国内外生物量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生产力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系
        2.1.5 土壤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整理
        2.2.2 样地设置
        2.2.3 样地调查
        2.2.4 生物量调查
        2.2.5 生物量方程拟合
        2.2.6 生物量和生产力计算
        2.2.7 数量化
3 竹林生物量研究
    3.1 竹林分类
    3.2 竹林含水率及变化规律
        3.2.1 毛竹含水率及变化规律
        3.2.2 硬头黄竹含水率及变化规律
        3.2.3 苦竹含水率及变化规律
    3.3 不同年龄单株生物量分布
        3.3.1 毛竹不同年龄单株生物量分布
        3.3.2 硬头黄竹不同年龄单株生物量分布
        3.3.3 苦竹不同年龄单株生物量分布
    3.4 竹林生物量模型拟合
        3.4.1 毛竹生物量模型拟合
        3.4.2 硬头黄竹生物量模型拟合
        3.4.3 苦竹生物量模型拟合
    3.5 竹林生物量模型检验
        3.5.1 毛竹生物量模型检验
        3.5.2 硬头黄竹生物量模型检验
        3.5.3 苦竹生物量模型检验
4 生物量特征分布研究
    4.1 生物量计算
    4.2 数量化分析
    4.3 毛竹生物量特征分布
    4.4 硬头黄竹生物量特征分布
    4.5 苦竹生物量特征分布
5 生产力特征分布研究
    5.1 生产力计算
    5.2 数量化分析
    5.3 毛竹生产力特征分布
    5.4 硬头黄竹生产力特征分布
    5.5 苦竹生产力特征分布
6 竹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6.1 各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
    6.2 各竹林之间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马尾松纯林与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人工林林下植被功能
        1.1.2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 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1.3 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产力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调查与取样
        2.3.3 样品处理与分祈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林分的土壤养分状况
    3.2 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3.2.1 不同林型的物种组成及其重要性
        3.2.2 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3.3 林分的生物量以及生产力
        3.3.1 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3.3.2 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3.3.3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
    3.4 马尾松和伴生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分布
        3.4.1 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和伴生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分布
        3.4.2 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和伴生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分布
        3.4.3 马尾松各器官净第一性生产力
    3.5 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3.5.1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的相关性
        3.5.2 土壤养分与生态系统内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2 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4.3 群落生物量情况
    4.4 群落生产力情况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3 森林/竹林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4 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展望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竹林小班数据说明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福建省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条件
        2.1.5 林业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竹产业概况
        2.3.1 全国竹产业
        2.3.2 福建省竹产业
    2.4 福建省竹资源分布特征
第三章 竹林碳储量及价值
    3.1 研究方法
        3.1.1 竹林生物量碳储量
        3.1.2 竹林枯落物碳储量
        3.1.3 竹林土壤碳储量
        3.1.4 竹林碳储量价值评估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竹林碳储量物质量
        3.2.2 竹林碳储量价值量
    3.3 小结
第四章 竹林产品供给功能及价值
    4.1 研究方法
        4.1.1 年净初级生产力
        4.1.2 产品供给价值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竹林产品供给物质量
        4.2.2 竹林产品供给价值量
    4.3 小结
第五章 竹林水源涵养功能及价值
    5.1 研究方法
        5.1.1 林冠层截留量
        5.1.2 枯落物层持水量
        5.1.3 土壤层蓄水量
        5.1.4 水源涵养总价值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竹林水源涵养功能
        5.2.2 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
        5.2.3 竹林水源涵养功能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5.2.4 竹林水源涵养价值
    5.3 小结
第六章 竹林土壤保持功能及价值
    6.1 研究方法
        6.1.1 土壤保持量估算
        6.1.2 降雨侵蚀力(R)
        6.1.3 土壤可蚀因子(K)
        6.1.4 坡长坡度因子(LS)
        6.1.5 地表植被覆盖因子(C)和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
        6.1.6 土壤保持价值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竹林土壤侵蚀
        6.2.2 竹林土壤保持功能
        6.2.3 土壤保持功能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6.2.4 土壤保持价值
    6.3 小结
第七章 竹林固碳释氧功能及价值
    7.1 研究方法
        7.1.1 固碳释氧物质量核算
        7.1.2 固碳释氧价值量核算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竹林固碳释氧物质量
        7.2.2 竹林固碳释氧价值量
    7.3 小结
第八章 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8.1 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各区县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8.2.2 不同类型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8.2.3 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8.2.4 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洪雅退耕还林地苦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2.2 样品处理与数据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苦竹生物量组成分析
    3.2 生物量与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3.3 生物量模型拟合
        3.3.1 形态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拟合
        3.3.2 形态因子与总生物量拟合
        3.3.3 各器官生物量与总生物量拟合
        (1) 单一器官与总生物量曲线拟合
        (2) 多器官因子与总生物量线性拟合
    3.4 苦竹碳含量分析
    3.5 苦竹碳储量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初植杉木林林下植被群落及生物量特征分析[D]. 董博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硬头黄竹丛/带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研究[D]. 王路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皖西南苦竹天然林生物量模型研究[J]. 吴朝晖. 安徽林业科技, 2020(02)
  • [4]氮添加对两种亚热带森林植物根系和土壤化学的影响[D]. 陈冠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不同龄级斑苦竹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其与构件因子的关系特征[J]. 苏春花.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6]长宁县竹林生物量研究[J]. 曹明勇,张峰,刘立斌. 绿色科技, 2016(15)
  • [7]长宁县竹林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特征研究[D]. 曹明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8]马尾松纯林与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D]. 邓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9]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 张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洪雅退耕还林地苦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J]. 郭小军,赖元长,先开炳. 四川林业科技, 2013(01)

标签:;  ;  ;  ;  ;  

苦竹生物质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