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

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

一、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辰伟[1](2020)在《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钢铁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余热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降低吨钢能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吨钢能耗由572kg下降到560kg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0%以上。本文从常规的节能技术烧结余热发电出发,用热平衡分析法对比了闪蒸工艺、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带烟气补燃和不带烟气补燃的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得出双压余热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热平衡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火用)分析法不仅可以从“量”而且可以从“质”方面进行评价。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用(火用)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A厂和B厂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A厂为常规的烧结双压余热锅炉,B厂为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计算结果表明A厂(火用)效率49.76%;B厂(火用)效率31.16%,联合(火用)效率44.6%。从(火用)损方面来看B厂余热锅炉内部(火用)损33.49%,A厂为11.96%;过热蒸汽炉部分散热(火用)损失占比85.28%。计算结果表明B厂在余热锅炉和过热蒸汽炉两个部分都具备节能潜力,通过计算也给今后的节能工作指出了方向。炼钢转炉蒸汽汽源不稳定,储存困难。B厂在过热蒸汽炉在运行三年后出现高温过热器管大面积泄露,使用时间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的第五章中对此进行了研究。用Larson-Miller公式分析,以15Cr Mog为材料的高温过热器管,如果失效时间为3年左右,管壁温度在1000℃左右,这与运行数据相符合的。更换过热器管时发现管壁内侧出现黑色的氧化物,向火侧尤为明显,所以造成使用寿命过低的原因是蠕变失效和管内高温水蒸气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出的运行建议是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并设置一个最小保安流量;并能根据运行数据给出过热器管更换的时间。

苟新超[2](2020)在《钢铁冶金企业大型动力系统停复役调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总结了钢铁联合企业的高压供电系统、制氧供气系统、煤气回收系统停复役调度实践经验,提出了钢铁企业大型动力系统可靠性设计改进建议,也为停复役准备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提供了参考。

秦勇[3](2020)在《高炉煤气腐蚀分析及喷碱脱氯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后,高炉煤气中酸性腐蚀成分未净化脱除,引起煤气输配设施出现氯离子腐蚀和酸腐蚀泄漏。对此,通过对氯离子来源的分析,实施高炉煤气喷碱脱氯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了高炉煤气氯离子含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晓飞[4](2019)在《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35MW电站建设和电力工程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际方面阐明了研究意义,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首秦35MW电站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实际投资效益,并总结了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得到的教训。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意义和后评价工作的发展动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鉴于项目的局限性,文章只从项目的经济后评价和技术后评价两方面开展研究。其次,对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做了综合叙述,介绍了项目后评价的含义以及项目后评价的时点和指标体系,对项目后评价的原理以及本文主要用到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阐述。再次,介绍了首秦公司35MW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背景,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又从项目位置、总体布局、设备及人员配置情况及等几个方面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概述。最后,从基本财务后评价和生产运营后评价两方面开展了项目的经济后评价,又从锅炉系统、汽机系统、电气系统和制水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和实施效果的后评价分析,通过评价总结了项目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改善经验。

解洪祥[5](2018)在《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钢铁行业也由此兴盛起来。钢铁行业能源消耗约占钢铁成本的30%左右。特别是技术差异、工艺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以及能源管理差异将会导致能源消耗差异。特别是能源管理水平对钢铁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相对较大。这就要求钢铁行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能源管理系统,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新兴铸管公司能耗相对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管理系统相对落后,能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体现在新兴铸管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无法实现精确计算,实时控制和能源调度。现有的能源管理模式不足以系统地解决钢铁企业复杂能源类型,利用效率低,二次能源回收率低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能源系统管理需求分析。一方面,本章从蒸汽系统、煤气系统以及气体系统方面,介绍了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的现状,并且根据现状提出相关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共同构成了能源系统设计的现实需求分析。另一方面,针对新兴铸管公司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的来看,本章通过对能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旨在为后文的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对其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有效的设计。一方面,本章对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担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且匹配了相应的设备;另一方面,本章对实时监控系统和系统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最后,对新兴铸管公司设计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调试和运行结果检测。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得到以下方面的结论:首先,本文在对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运行现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能源管理系统运行架构。通过研究也能够得到实地调研、系统调研是优化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必由之路。其次,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以及各个发展模块的统筹。其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是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最后,软件工程思想融入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直观性与效率性。在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融入软件工程思想,不断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

吕政[6](2016)在《基于数据的高炉煤气系统建模与调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实现其节能减排是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其中,高炉煤气作为一种重要的二次能源,研究其平衡调度问题,不仅对解决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和管理有重要作用,更对实现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工艺复杂,难于建立系统模型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基于数据的高炉煤气发生流量和柜储量建模及平衡调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煤气流量数据缺失问题,考虑到相同生产状态下数据变化的相似性,设计了一种基于生产节奏信息挖掘的数据填补方法。鉴于工业生产数据节奏不固定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挖掘不同长度信息相关性的非等长粒度相关性分析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求解模型,从而将对应关系的优化问题转化为解空间概率矩阵的进化,避免了问题求解的困难。针对高炉煤气系统建模问题,鉴于高炉煤气发生量的波动特性以及数据含有高噪声和异常值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回声状态网络集成模型对其进行区间估计,该方法将回声状态网络训练过程中输出矩阵的线性回归模型用分位数回归来实现,并将Bootstrap方法结合不同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来构造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解决了以往建模过程中对于高噪声和异常数据的敏感性问题,克服了线性回归算法的过拟合。在建立煤气柜储量模型的过程中,考虑到工业数据噪声大、干扰多,建立的模糊模型容易受训练样本影响导致过拟合,提出了一种模糊子集融合和规则约简方法,从而提高了模糊模型的泛化能力,简化了规则库的结构。针对高炉煤气系统调度问题,在煤气发生量区间估计模型和煤气柜存储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场各调整用户的生产状态,提出一种基于CF-CBR的煤气调度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调度样本数据进行社区发现提取典型调度案例,从而实现案例数据样本集的约简。在案例推理过程中,根据案例相似度进行案例检索,并结合社区分布情况得到匹配案例的可信度,为调度人员进行调度决策提供依据。基于国内某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的采集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数据填补、建模以及调度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其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对高炉煤气的调度问题具有良好的效果。将所研究成果结合软件工程的方法开发成为一套高炉煤气平衡调度系统,并应用于该企业能源中心,实际运行情况表明本文工作对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的优化调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孟华[7](2013)在《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及煤气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气是钢铁企业重要的二次能源,煤气发生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程度对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影响极大。煤气系统不平衡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煤气系统的结构性不平衡,即静态不平衡;一是煤气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平衡,即动态不平衡;实现煤气平衡的关键在于自备电厂的机组配置与动态调度。为此,论文综合考虑煤气放散和机组运行效率下降对整个煤气系统价值的影响,建立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模型;考虑到依靠人工经验无法对其煤气供入量进行准确预测,针对煤气供入量特性,建立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预测模型。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从煤气系统全局出发,以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锅炉负荷波动频繁的特点,建立优化调度模型,并基于模型研究了应用企业自备电厂的煤气利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掌握钢铁企业富余煤气特性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煤气系统静态结构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模型。整个建模过程综合考虑了煤气放散、环境成本、CCPP机组能力、机组容量、机组最佳负荷率对机组配置的影响,以煤气系统平衡、CCPP机组稳定运行、环境成本等作为约束条件,旨在保证环境成本和总利润协同优化下确定发电机组的最优配置结构。(2)在准确识别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以往没有合理的预测手段、仅凭人工经验判断煤气供入量趋势的模式缺陷,建立了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整个建模过程采用预测前模型识别、预测中针对数据性质进行预测,预测后对残差着重分析的方式。基于煤气供入量关联性、延时性、随机性及复杂性的特性,首先建立ARMA时间序列主体预测模型,针对主体模型的残差项进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后进一步建立ARCH时间序列辅助预测模型,使平滑误差项的方差达到最小,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后从统计学角度融合拟合分布的方法结合实际生产对预测模型的残差项进行了分析。利用钢铁企业自备电厂实际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得到:预测模型相对误差最高为1.95%,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3)依据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的预测结果,针对锅炉负荷频繁波动的特点,构建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模型。考虑到国家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处罚,将“环境成本”的概念引入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系统中,综合考虑锅炉经济负荷运行、锅炉启停、燃料消耗等对模型的影响,以全周期内的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使能源结构趋于最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调度模型。同时为了提高模型的合理程度,在调度过程中考虑了物料平衡、能量平衡、锅炉操作、锅炉运行、污染物排放等对模型的约束。本文所建立的自备电厂多周期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改变了以往调度滞后、人为决定因素大的缺陷,保证锅炉在最佳运行区域附近工作。运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型求解,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求解收敛速度,并且加强了模型的全局寻优能力,对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系统的优化调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将建立的自备电厂机组优化配置模型应用于钢铁企业A。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组配置结构基本可实现企业煤气零放散,保证企业年供电自给自足,并可富余外供,电力能值降低了0.08kgce/kWh,按年日历工作时间7000小时计算,节约标煤23.63万tce/年;将建立的自备电厂煤气系统预测和优化调度模型应用于钢铁企业B。结果表明:所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高炉煤气供入量预测模型平均误差率为2.05%;转炉煤气供入量预测模型预测平均误差率为2.43%,预测精度较高,符合模型精度要求,满足工业生产需要。针对燃料、负荷频繁波动得到的调度方案合理、实用,调度结果表明:运用所建调度模型将多产蒸汽11t/h,按此计算节能约9086.56tce/年,节能潜力巨大。

罗震宇[8](2013)在《新钢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能源平衡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对于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钢铁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能源的回收和管理是钢铁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原来新钢的能源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共享。能源管理基本靠会议和电话进行管理,根据经验进行能源调整。计量报表则是使用纸质报表抄送公司各个部门。信息的滞后使得能源使用和平衡较为粗放,造成很多浪费。本文以新钢的生产和计量为基础,设计了集能源信号采集、监测、远程控制、网络传输、统计报表、能源预测分析等为一体的能源管理系统。本文从新钢的生产工艺流程、能源结构、能源管理模式和管理需求进行了总结,制定符合新钢实际管理需求的设计方案。本着先进、实用的原则进行软硬件选型,服务器和操作站的构架设计和网络规划。整个系统从二次仪表开始,信号经过采集子站、采集主站、通过光缆传输到采集服务器,采集服务器同时承担上位画面发布的任务,上位画面采用GE IFix,操作站使用C/S模式监控能源测点信息。实时数据库实现历史趋势查询,关系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存储、查询的功能,通过WEB页面完成信息发布、统计的任务。在能源预测分析方面,分别从工序组合问题的模型,调度分配算法,生产计划与能源分配模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新钢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煤气平衡策略。本系统为科学计划、合理调度、故障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响应及时,为调度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现代化能源管理的信息平台。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本系统的使用,使新钢的能源管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做到事先计划、即时调整、事后分析。生产运行更加平稳,能耗指标有明显的改善,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汪威[9](2013)在《燃煤气锅炉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燃煤气锅炉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并针对分析出来的问题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刘建俊[10](2011)在《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自从20世纪70年达开始能源短缺已经是全球面临的问题,更是工业化企业面临的问题。能源高效的利用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投入成本也是保护环境、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管理也逐渐的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得企业在管理上能够很方便的统一调度,减少人工管理的误差。能源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统一调度有限能源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能源更合理的使用,能源管理系统需要及时的采集各方面能源的信息,在管理系统中做统一的分析,方便管理。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是以能源生产与消耗为基础,对能源系统实行集中监控和有效管理,集过程监控、能源管理、能源调度为一体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监控一体化系统。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对大连基地能源系统的统一调度、优化煤气平衡、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吨钢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管理水平将起到十分显着的促进作用。本论文是以正在实施的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为基础,对能源管理系统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研究工作。本论文从课题背景的意义着手,对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网络系统架构以及总体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工作,论文最后以智能回归建模方法对能源预测的模型进行了介绍。本系统基于环形网络结构,由现场采集器实时获取能源数据,经过分控工作站,以以太网加模块的方式,通过光纤和厂内管理网络,把采集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站,由上位机完成对现场设备的能源统计及分析,实现了系统的能源监测、能源平衡、预测分析、智能决策及科学管理,提高了企业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了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二、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余能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 余热资源的定义
    2.2 余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2.3 余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回收的系统模型
    2.4 热力学分析方法
        2.4.1 焓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熵分析法
    2.5 余热资源回收和利用遵循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余热发电
    3.1 烧结余热发电的特点
    3.2 烧结余热的梯级利用和原则
    3.3 几种烧结余热锅炉
        3.3.1 闪蒸工艺
        3.3.2 双压余热锅炉工艺
        3.3.3 不带烟气补燃
        3.3.4 带烟气补燃装置
        3.3.5 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
    3.4 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烧结低温低压电站(火用)效率计算
    4.1 低温低压电站的热力系统及单元划分
        4.1.1 锅炉单元
        4.1.2 汽轮机单元
        4.1.3 凝汽器单元
    4.2 余热资源回收情况
        4.2.1 烧结余热回收
        4.2.2 炼钢蒸汽回收
    4.3 低温低压电站(火用)计算
        4.3.1 烧结余热双压锅炉(火用)分析
        4.3.2 过热蒸汽炉
    4.4 烧结余热发电的经济性对比
    4.5 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5.1 低温低压电站的能流图
        4.5.2 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寿命计算
    5.1 过热蒸汽炉存在的问题
        5.1.1 过热蒸汽炉设计缺陷
        5.1.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5.1.3 人员素质
    5.2 检修技术
    5.3 高温过热器管失效形式
        5.3.1 高温过热器应力计算
        5.3.2 高温过热器氧化腐蚀
        5.3.3 高温过热器管的氢损
        5.3.4 L-M公式
    5.4 某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管剩余寿命计算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2)钢铁冶金企业大型动力系统停复役调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80%高压供电系统停复役60h调度案例
    1.1 电网负荷分析
    1.2 停复役策划
    1.3 停复役调度
2 60%制氧供气系统停复役25d调度案例
    2.1 氧氮平衡分析
    2.2 停复役策划
    2.3 停复役调度
3 100%煤气回收系统停复役50d调度案例
    3.1 转炉煤气平衡分析
    3.2 停复役策划
    3.3 停复役调度
4 结论

(3)高炉煤气腐蚀分析及喷碱脱氯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主要问题
2 高炉煤气Cl-来源及平衡分析
    2.1 攀钢烧结矿喷洒Ca Cl2溶液现状
    2.2 烧结工序Cl元素的分布及平衡
    3.3高炉工序Cl元素的分布及平衡
3 高炉煤气管道腐蚀机理
    3.1 煤气管道碳钢酸腐蚀机理
    3.2 不锈钢波纹管Cl-腐蚀机理
4 高炉煤气脱氯技术研究与应用
    4.1 喷碱脱氯技术方案
    4.2 喷碱脱氯改造实施
5 取得的效果
6 结束语

(4)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
    2.1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定义
        2.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2.1.2 项目后评价的时点
        2.1.3 后评价的指标与指标体系
        2.1.4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中评价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2.2 项目后评价的原理
        2.2.1 系统理论
        2.2.2 反馈控制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概况
    3.1 项目建设背景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 项目建设概况
        3.3.1 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
        3.3.2 项目建设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经济后评价
    4.1 本项目经济后评价内容
        4.1.1 基本财务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4.1.2 生产运营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4.2 项目基本财务后评价
        4.2.1 项目投资情况
        4.2.2 财务收益与费用情况
        4.2.3 35 MW电站项目的基本财务后评价
    4.3 项目生产运营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技术后评价
    5.1 技术后评价内容
    5.2 锅炉系统技术后评价
        5.2.1 锅炉本体技术后评价
        5.2.2 煤气燃烧及输送系统技术后评价
        5.2.3 配风及烟气系统技术后评价
    5.3 汽轮机系统技术后评价
        5.3.1 汽轮机本体技术后评价
        5.3.2 辅机设备系统技术后评价
        5.3.3 调节控制系统技术后评价
    5.4 电气及自动化系统技术后评价
        5.4.1 发电机系统技术后评价
        5.4.2 输变电系统技术后评价
        5.4.3 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技术后评价
    5.5 制水系统技术后评价
        5.5.1 预处理系统技术后评价
        5.5.2 反渗透系统技术后评价
        5.5.3 EDI系统技术后评价
    5.6 技术综合后评价
        5.6.1 技术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6.2 技术后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5.6.3 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
        5.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35MW电站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基础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背景技术介绍
    2.1 EMS系统
        2.1.1 EMS系统的定义
        2.1.2 EMS系统的技术架构
    2.2 数据库系统
        2.2.1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2.2.2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芜湖市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简介
    3.2 芜湖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现状
        3.2.1 蒸汽系统诊断分析
        3.2.2 煤气系统诊断分析
        3.2.3 气体能源系统分析
    3.3 芜湖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现实需求分析
        3.3.1 蒸汽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煤气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3 气体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芜湖新兴铸管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4.1 数据采集
        3.4.2 监控功能
        3.4.3 能源管理
        3.4.4 信息输出
        3.4.5 环境检测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
    4.1 设计原则与总体架构
        4.1.1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4.1.2 能源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4.2 网络设计
        4.2.1 中央管理网
        4.2.2 工业以太网
    4.3 功能分担设计
        4.3.1 数据采集站
        4.3.2 数据采集服务器
        4.3.3 能源管理应用服务器
        4.3.4 WEB与数据库服务器
        4.3.5 用户终端系统
        4.3.6 时间同步系统
        4.3.7 大屏幕系统
    4.4 系统设备选型
        4.4.1 网络设备
        4.4.2 服务器设备
        4.4.3 系统软件设备
    4.5 实时监控系统
        4.5.1 供配电系统
        4.5.2 热力系统
        4.5.3 燃气系统
        4.5.4 供气系统
        4.5.5 水系统
    4.6 系统功能设计
        4.6.1 能源计划调度
        4.6.2 能源成本管理
        4.6.3 能源运行分析
        4.6.4 能源质量管理
        4.6.5 能源平衡分析及预测
        4.6.6 主要功能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效果
    5.1 系统运行与调试
        5.1.1 数据监控画面
        5.1.2 实时运行曲线及负荷预测曲线
        5.1.3 曲线查询
        5.1.4 数据管理
        5.1.5 生产质量检测
        5.1.6 远程监视
    5.2 系统运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数据的高炉煤气系统建模与调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描述
        1.2.1 高炉煤气系统概述
        1.2.2 高炉煤气系统的建模与调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业数据填补
        1.3.2 基于数据的工业系统建模
        1.3.3 高炉煤气优化调度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数据填补
    2.1 非等长粒度相关性
    2.2 基于分布估计的相关性求解
    2.3 煤气流量数据的填补
        2.3.1 相关性分析
        2.3.2 基于相关性的数据填补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2.4.1 非等长粒度相关性
        2.4.2 煤气流量数据填补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数据的高炉煤气发生量和存储量建模
    3.1 基于QR-ESNE模型的发生量区间估计
        3.1.1 ESN模型
        3.1.2 分位数回归
        3.1.3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ESN集成模型
        3.1.4 高炉煤气发生流量估计区间的构建
        3.1.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2 基于模糊模型的高炉煤气柜储量建模
        3.2.1 T-S模糊模型
        3.2.2 模糊C均值聚类
        3.2.3 基于模糊子集融合的T-S模糊模型
        3.2.4 高炉煤气柜储量模糊模型
        3.2.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据案例的高炉煤气平衡调度
    4.1 案例推理与复杂网络
        4.1.1 案例推理模型
        4.1.2 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
    4.2 基于社区发现的案例推理模型
        4.2.1 案例库建立
        4.2.2 案例检索与重用
    4.3 基于CF-CBR的高炉煤气调度方法
        4.3.1 模型结构
        4.3.2 算法流程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社区划分效果
        4.4.2 调度方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炉煤气平衡调度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应用系统概况
    5.2 系统架构
    5.3 系统详细设计
        5.3.1 系统功能分析
        5.3.2 服务程序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运行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及煤气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钢铁企业煤气资源及回收利用
    1.2 钢铁企业富余煤气资源利用现状
        1.2.1 富余煤气增加的原因
        1.2.2 富余煤气的利用现状
    1.3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自备电厂的分类
        1.3.2 自备电厂煤气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模型
    2.1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系统静态平衡分析
        2.1.1 煤气系统静态平衡存在的问题
        2.1.2 重审钢铁企业煤气系统不平衡问题
    2.2 自备电厂富余煤气量的统计学特性
        2.2.1 研究方法
        2.2.2 实例分析
    2.3 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模型
        2.3.1 模型建立的思想
        2.3.2 模型的假设
        2.3.3 目标函数
        2.3.4 约束条件
        2.3.5 模型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预测模型
    3.1 自备电厂煤气供入量影响因素及模型选择
        3.1.1 煤气产生量波动的影响
        3.1.2 煤气消耗量波动的影响
        3.1.3 煤气柜波动的影响
        3.1.4 其它波动的影响
    3.2 ARMA时间序列预测建模
        3.2.1 ARMA时间序列模型概述
        3.2.2 ARMA时间序列预测建模步骤
    3.3 模型验证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煤气供入量ARMA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ARMA模型随机扰动项的ARCH效应分析与建模
        3.3.4 模型预测
        3.3.5 残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1 自备电厂锅炉及燃料调节特点
        4.1.1 自备电厂锅炉的工作特点
        4.1.2 燃料调节特点
    4.2 自备电厂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2.1 模型建立思想
        4.2.2 模型假设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2.5 模型求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应用
    5.1 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模型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5.1.1 企业概况
        5.1.2 自备电厂概况
        5.1.3 钢铁企业A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
        5.1.4 优化结果分析
    5.2 自备电厂煤气系统化调度模型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5.2.1 企业概况
        5.2.2 煤气供入量预测
        5.2.3 钢铁企业B自备电厂煤气系统优化调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新钢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能源平衡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钢能源管理概述及需求分析
    2.1 新钢生产流程及工艺简介
        2.1.1 新钢主要工艺系统简介
        2.1.2 新钢能源公辅系统简介
    2.2 新钢能源管理模式
        2.2.1 新钢能源管理组织模式
        2.2.2 新钢调度管理模式
        2.2.3 能源管理工作目标
    2.3 新钢能源管理系统需求
        2.3.1 数据采集功能
        2.3.2 综合监控功能
        2.3.3 基本能源管理功能
        2.3.4 能源平衡预测和平衡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钢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硬件配置
        3.2.1 能源采集设备
        3.2.2 变电站通讯设备
        3.2.3 电能采集器
        3.2.4 服务器与计算机
        3.2.5 时间同步系统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监控功能设计
        3.3.2 报警功能设计
        3.3.3 报表功能设计
        3.3.4 数据处理流程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实时数据库
        3.4.2 关系数据库
    3.5 系统界面设计
        3.5.1 潮流图
        3.5.2 电力系统监控图
        3.5.3 远程控制界面
        3.5.4 组态画面设计
    3.6 系统网络设计
        3.6.1 PLC网络
        3.6.2 服务器及操作站网络
        3.6.3 视频网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数据分析与能源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4.1 能源分析模型与算法研究
        4.1.1 工序组合问题的模型研究
        4.1.2 调度分配的算法研究
        4.1.3 生产计划与能源分配模型分析
    4.2 新钢能耗数据分析
        4.2.1 计量器具情况
        4.2.2 主要用能设备情况
        4.2.3 新钢外购能源分析
        4.2.4 新钢公司电力供配及使用情况
        4.2.5 新钢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分析
    4.3 能源转换系统
    4.4 煤气流量数据分析
        4.4.1 高炉煤气数据分析
        4.4.2 焦炉煤气数据分析
        4.4.3 转炉煤气数据分析
    4.5 煤气流量平衡控制策略
        4.5.1 煤气富余量计算
        4.5.2 热风炉的高炉煤气流量平衡策略
        4.5.3 高炉煤气的总管流量平衡策略
        4.5.4 焦炉煤气的总管流量平衡策略
        4.5.5 煤气热值
        4.5.6 煤气实时平衡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1 系统运行
        5.1.1 生产状态监测
        5.1.2 能源使用情况监测
        5.1.3 管网压力、气柜柜容监测
        5.1.4 历史趋势分析
        5.1.5 计量管理
    5.2 能源计划编排
    5.3 节能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燃煤气锅炉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燃气锅炉热平衡分析
    2.1 锅炉热效率计算
        2.1.1 Qr的计算
        2.1.2 Q1的计算
        2.1.3 锅炉热效率分析
    2.2 锅炉热负荷校核
3 Q2、Q3偏大的实验验证及原因分析
    3.1 高、焦比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3.2 高炉煤气用量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3.3 原因分析
        3.3.1 直接原因
        3.3.1 间接原因
4 对策措施讨论
    4.1 空预器改造,投运高加
    4.2 提高燃烧效果
    4.3 改变各换热设备工作状况

(10)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能源管理系统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1.3 大连特钢工艺及能源设施状况
        1.3.1 大连特钢主体工程
        1.3.2 能源公辅系统
    1.4 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经济分析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能源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1 EMS的总体原则
    2.2 设计定位及其设计范围
    2.3 系统总体结构
        2.3.1 EMS总体结构
        2.3.2 EMS应用结构
        2.3.3 能源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2.4 系统开发环境
        2.4.1 计算机平台
        2.4.2 EMS系统软件层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EMS网络结构
    3.2 计算机系统平台
    3.3 大钢EMS IP地址分配
    3.4 机柜布置图及KVM分配图
    3.5 现场数据采集子站及接口改造
        3.5.1 电力系统采集站
        3.5.2 动力燃气采集站
        3.5.3 水系统采集站
        3.5.4 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改造
        3.5.5 主工艺单元信号的采集
        3.5.6 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信号接口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基本结构
    4.2 EMS RTU与现场PLC通讯
    4.3 能源管理系统PLC与现场控制系统PLC通讯
    4.4 wonderware平台下画面实例
    4.5 基础能源管理模块
        4.5.1 基础能源功能块介绍
        4.5.2 基础能源管理页面介绍
        4.5.3 运行支持模块业务流程
        4.5.4 EMS与外部ERP以及MES接口
    4.6 数据库原理
    4.7 数据库接口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实时预测
    5.1 高炉煤气受入量影响因素
    5.2 基于神经网络回归分析
        5.2.1 回归分析模型
        5.2.2 神经网络预测
        5.2.3 神经网络回归分析组合预测模型
    5.3 预测过程
    5.4 预测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D]. 杜辰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钢铁冶金企业大型动力系统停复役调度实践[J]. 苟新超. 冶金能源, 2020(05)
  • [3]高炉煤气腐蚀分析及喷碱脱氯技术应用[J]. 秦勇. 冶金动力, 2020(09)
  • [4]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刘晓飞. 燕山大学, 2019(03)
  • [5]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解洪祥.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6]基于数据的高炉煤气系统建模与调度应用研究[D]. 吕政.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7]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机组配置优化及煤气优化调度研究[D]. 孟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8]新钢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能源平衡控制策略研究[D]. 罗震宇. 东北大学, 2013(03)
  • [9]燃煤气锅炉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汪威. 冶金动力, 2013(03)
  • [10]大连特钢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建俊. 东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广钢高炉煤气平衡分析及管网改造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