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大会论文征集

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大会论文征集

一、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会议征文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熊艺[1](2009)在《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远程教育的永恒主题与根本使命。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已经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远程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应用系统理论对我国远程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远程教育的教学、师资、核心竞争力、办学效率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文章从分析远程教育的相关理论入手,阐述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而对远程教育的大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了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并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第二部分内容体现在本文的第四章,对远程教育的教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包括远程教育课程的设置,分析中国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并指出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最后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并结合对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范例的分析,得出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启示。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角色定位,并对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对远程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估建立了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评估的方法。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学习支持服务的特征,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等,并就如何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对远程教育办学效率进行研究。介绍了采用DEA方法,从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个角度来综合评估远程教育机构在各年的效率情况。文章以各省级电大为决策单元进行了办学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马治国[2](2003)在《网络教育本质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媒介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吸纳了媒介文化学和传播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对网络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论文在重新划分人类教育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重新审视了前网络文化阶段的教育,考察了网络教育的要素和基本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探究了网络教育的本质和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的关系所在。 网络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网络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却一直困绕着教育,困绕着社会,困绕着人。本质不清,定义难明。本文大胆地向这个世纪性问题提出了挑战,尝试性地对网络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富有创新性地对网络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并描述了网络教育的主要的本质属性。 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共分为九章。 第一部分从媒介演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入手,重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的教育。这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和结语构成。 第一章:通过对人类的起源、语言的起源进行简单地历史考察,发现了浯言之于人类的特殊价值和语言文化阶段所具有的某些特点。由此,分析了语言文化阶段教育的基本状况,并指明了语言造就了人类教育的诞生。 第二章:在追溯文字产生历程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文字的出现推动了学校的诞生。进而,论述了文字及文字教材给人类教育带来的第一次革命。 第三章:通过对电子媒介的发展速度的考察,认识到电的发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接着,以此为思想核心,描述了电子文化阶段教育的基本状况。 结语:对前网络文化时代各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分别进行了简明概括,梳理了各个阶段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前网络文化阶段,阐述了“一小步是一大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以及“控制危机与能量落差”等观点。 第二部分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以网络教育要素分析为主题,通过多角度的分析,确定了网络教育的基本要素,并且,揭示了网络教育基本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它承继于媒介与教育的关系研究,铺垫了网络教育本质揭示的根本基础。这部分由第四、五、六、七章组成。 第四章:从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出发,在对因特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揭示了技术与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阐述了需要与控制、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认真考察了网络教育的起源,探究了网络教育发生的动力,概观了国内、国外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于网络教育发生、发展历史的澄清有助于对网络教育及其本质的认识 第六章:基于系统与要素的哲学分析,借助于对人类教育要素构成的研究成果,筛选出了网络教育的要素以及基本要素。这一章是对网络教育的“解剖”。 第七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进行了“组合”。在分别研究网络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之后,对网络教育进行了“机理分析”,发现了网络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第三部分从第一、二部分中走来,点明了第一、二部分存在的意义。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它基于对网络教育的横向一一“家庭基本构成”和纵向——一“家族主要成员”的考察,回答了论文所内含的根本问题,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这部分由第八、九章组成。 IV 第八章:从哲学意义上,对质、本质和属性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分析了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界说和“错位”,为第九章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建立在前面所做出的分析基础之上,阐明了网络教育的本质,指出了网络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而,就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进行了甄别,并试图在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结束语:对于网络教育本质研究中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了论文的结论。

陈方猛[3](2003)在《干部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世纪之交,世界形势正发生着全面的变化,经济一体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干部教育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干部教育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也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在西方文化以强劲的势头横扫我国时,西方公务员培训的理论也飘洋过海,成为干部教育研究者最热衷讨论的话题。如何在国际化的大潮中,既吸收西方公务员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髓,又保持我国干部教育的特色,也是目前干部教育研究需要谨慎以对的问题。本研究以创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干部教育的历史沿革、西方公务员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借鉴、干部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干部教育评价理论创新等角度,探析了我国干部教育在世纪之交的变革趋向。文章首先对我国的干部教育理论和实践作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总结,通过阐释我国干部教育实践发展史和干部教育思想发展史,从理论扬弃与实践创新的维度,指出我国当前干部教育发展应吸收与借鉴之处。西方公务员的培训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干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他山之石”,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发展新趋势,旨在说明在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背景中,我国干部教育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紧跟世界潮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视我国的干部教育,可以发现我国的干部教育必须逐步走国际化、网络化、法制化的道路。没有办学理念的国际化、硬件设施的网络化、管理的法制化,我国干部教育就无法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此外,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必须创新,在办学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结构机制、供需机制等方面进行新的变革。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效益较低与我国长期以来干部教育评价的落后有密切的关系,在充分借鉴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对干部教育评价的功能、范围、评价体系作了翔实的剖析。我国干部教育运行模式的变革也是关乎干部教育培训效益的大事,在剖析传统干部教育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目前实施党校干部教育模式和依托高校干部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点。

怀波[4](1993)在《第四届全国青年计算机会议在北京召开》文中认为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计算机会议(NCYCS’92)已于1992年11月7日至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亚运村)胜利召开,会议论文集《计算机研究进展’92》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届全国青年计算机会议自91年3月筹备以来,在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上散发了征文通知三千余份,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计算机世界》等近三十家新闻媒介征集论文,在青年计算机科学工作者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并通过计算机网向美、欧、日本等国留学生发出参加会议邀请,与港、澳、台计

柴毅[5](2001)在《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汽车行驶中的安全问题,以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信息的表示、行驶安全的动态模型、系统的构成和建模、信息的实时获取、行驶防撞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从汽车和安全的角度,概括叙述了汽车及其安全性的有关问题,讨论了智能汽车系统(ITS)以及汽车防撞安全系统,对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的分析。 针对人-车-道路环境构成的闭环系统,驾驶过程中道路-环境状态的感知这个首要因素,本文研究了驾驶过程状态信息的表达方法,建立了汽车-环境状态特征模型,描述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时变动态的驾驶状态。 以汽车驾驶中行驶速度和与车距这两个重要安全因素为基础,分析了汽车行驶中感知、判断决策、操作和汽车响应与速度的时间关系。提出了以安全行驶为核心的安全行驶动态模型P2OT,并从时间量上,提出了基于汽车安全行驶模型P2OT的时间表达方法,并将此结论应用于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间约束,以及汽车安全行驶防撞专家系统的安全(时间)模型。 本文提出了基于安全行驶行为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原理结构。利用多智能体计算行为的并发性和异构性,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完成从动态数据的实时获取到专家系统推理决策报警的全过程。 针对环境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和并发性,提出了一种支持计时实时动态流程的计时受控有色petri网(TC2PN),建立汽车行驶复杂动态环境的多智能体系统流程的协作模型,描述实时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多任务协调过程,以及基于时间安全模型的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求解机制。 本文利用计算机视觉理论和技术,讨论了一种道路和目标(车辆)的视觉图像检测和提取的方法。对已检测出的前方目标,给出了在结构化道路上进行相对径向距离的计算方法。 本文研究了汽车行驶的时间安全模型和汽车行驶规则描述,提出了“目标-规则基-特征状态体”的领域知识表示模型,给出一种汽车安全报警防撞专家系统,采用主-从两级推理机制完成对安全的推理求解策略,实现安全报警。 最后,为了使驾驶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规范安全驾驶,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KDD技术发现驾驶行为和习惯的方法,从汽车行驶数据中发现驾驶规律和习惯,从而对驾驶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提高驾驶员安全驾驶的意识。

文榕生[6](2000)在《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文中指出通过分析会议录、网络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等变化,认为在会议录标引方面应采取提高规范程度、趋向集中管理、加强检索功能、进行恰当标引等新措施,同时对分类标引与主题词标引的具体做法提出意见。

赵思琦[7](2018)在《中国首台下棋计算机的研制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许多文献资料、影像视频都显示哈工大曾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专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于1958年的8月到10月期间、前后历经56天由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创始人陈光熙教授、吴忠明教授、李仲荣教授领导众多师生参与研制而成。当时正值建国初期,国内计算机事业刚刚起步,这台计算机一经问世,便立即在全国科技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了技术典型。首先,研究了20世纪中期以前国内外在计算机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概况。对国外的分析依照计算机发展脉络和自20世纪30、40年代起人工智能的诞生背景依次梳理;并结合国内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对关键性技术节点加以分析;重点论述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其次,研究了下棋计算机研制的总体过程。论述了从1957年华罗庚先生对于下棋机研究想法的提出、吴忠明教授钻研数理原理、设计逻辑电路,到1958年师生齐心协力制造,以及研制成功后送往北京的展览和次年改进这三年中的诸多细节和经过。继而,研究了下棋计算机(中国)和NIM机(美国)的内部结构。分析了下棋机的元件型号、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图及运行原理;又对NIM机的数理原理、机体结构、运行机制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研究了下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影响和启示。影响主要包括对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影响和对全国计算机领域的推动作用这两方面;启示表现在技术创新源于科学与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科研团队模式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借鉴—融合—创新”的模式是强国之路这三个层面。通过对中国首台下棋计算机的研制及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国建国初期计算机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加了解建国初期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新人们对于中国人工智能起步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此课题研究对当今社会的科研、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牛瑶[8](2017)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反义词条词类标注研究》文中指出范畴化是语言学的核心问题,词类等语言范畴化的研究更是国际国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界久攻不破的“哥德巴赫式猜想”式难题。在2014年“德国语言学会第36届年会”上,该研究甚至被认为是语言中的“上帝粒子”研究。现代汉语的词类范畴化研究也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因这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妥善处理,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词类标注产生了消极影响。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是王仁强教授近年来针对现代汉语、现代英语等分析语中的概括词的多功能现象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在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和跨语言词类本质观基础上,明确了词类范畴化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和言语句法层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词类的规约化可通过个例频率、类型频率、时间跨度、语域分布四个维度进行判断。这一理论视角有助于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及汉外词典的词类标注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反义词条的词类标注情况,梳理明显违背对称性原则的实例。在我们考察的1919个词条中,有532个词条所对应的反义词的词类标注是不对称的,所占比例是27.72%,在532个不对称的词条中,我们进一步筛选出424条高频词条,并从中筛选出30组反义词。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这30组反义词基于语料库的使用模式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词类标注方面受“简略原则”的影响,存在减少兼类词数量的现象。这反映出对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概括词的文化传承性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多功能词条在词类标注中出现不对称的问题。本文希望能以这一视角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以期深入探讨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提高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郝兆杰[9](2012)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对人的关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技术是教育的技术或教育中的技术,属于教育的下位范畴,因此,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旨归也是教育技术的必然逻辑。随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处理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各种矛盾或冲突时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教育技术现实发展中却存在着诸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学术研究的旨趣也聚焦于技术的开发或应用。近年虽有一些学者在技术的生境中倡导人文关怀,但反思者众、批判者多,多数研究仅仅是揭示问题以警醒世人,或止步于一般性的呐喊呼吁,却鲜有研究真正将人文关怀落实到现实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中。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技术哲学、价值哲学为立论依据,系统探讨主体处理教育技术矛盾、冲突、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将该意识形态落实至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问题。论文从时代发展背景、学科发展背景、个人专业发展背景三个方面阐述研究缘起,并指明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论文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价值、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教育技术异化”等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教育技术领域,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技术为本。论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教育媒体制作、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等方面剖析了技术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并从教育技术观、工具理性的强势、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教育技术实践传统、教育技术主体等方面剖析技术化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并非一个不辨自明的命题。论文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技术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等五个方面,指明教育技术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理层面确立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育技术对人之四种属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异化作用。教育技术对人之属性的满足奠定了其存在的价值,而对人之属性的异化则侧证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对教育技术与人之属性关系的辨证分析,为教育技术究竟以人的“什么”为本指明方向。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全面关照人之四重生命,充分发挥其对人之四重生命的满足功能,弱化或消解其对人之四重属性的异化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发展。AECT’94定义体系中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导教育技术现实实践提供了切入点。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硬件时遵循人体工程学,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遵循媒体特性、学习者特征,并将信息道德、情感教育、信息卫生学等知识融进教育技术产品的设计方案中。以人为本的“开发”要求开发者抛弃“炫技”倾向,以教育性为教育技术产品的首要追求;要求开发者充分理解良好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完整地体现在教育技术产品中;要求开发者与设计师、学科专家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要求要加强用户的“试用”环节,以获取产品修改、完善的第一手信息。以人为本的“利用”要求使用者树立“育人为本”的技术使用观、树立教学媒体适度运用意识;要求教育资源拥有者注重对资源及成功应用案例的推广宣传;要求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教育媒体进行二次设计;要求使用者关注学习者的教育技术使用体验,并要落实“信息道德”、“信息卫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回归教育技术管理的本真;要求注重“人件”培训,提升“人件”培训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形成教育技术行业的约束机制。以人为本的“评价”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评价观,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至具体的“评价指标”中,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应用过程的评价并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

袁园[10](2011)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十余年的砥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远程教育由第一代函授教育、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向第三代网络教育的转化,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应用的贡献。本文试图在梳理中外远程教育发展进程脉络的基础上,探寻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特有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在肯定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历史成就的同时,客观地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教育公平、弱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办学失范问题,现代远程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破解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困境,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社会原因和体制原因,提出了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法规制度建设、增强高校责任意识、创新网络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应对举措。当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现代远程教育列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直面挑战,承担责任,改革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会议征文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会议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远程教育管理现状与理论研究综述
    2.1 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远程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发展
    2.2 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综述
        2.2.1 英国远程教育管理特色综述
        2.2.2 美、澳、日、欧洲等国远程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2.3 国内远程教育系统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2.3.1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2.3.2 中国远程教育的主要管理模式
第三章 中国远程教育大系统分析
    3.1 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
        3.1.1 大系统理论介绍
        3.1.2 远程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3.1.3 远程教育系统模型分析
        3.1.4 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
    3.2 中国远程教育的定位分析
        3.2.1 远程教育系统与传统教育系统的比较
        3.2.2 远程教育系统的定位
    3.3 中国远程教育环境的SWOT 分析
        3.3.1 SWOT 分析方法简介
        3.3.2 中国远程教育环境的SWOT 分析
        3.3.3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 中国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4.1 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4.1.1 中外远程教育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4.1.2 中国远程教育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4.1.3 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案例及分析
    4.2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研究
        4.2.1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4.2.2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4.2.3 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设计
    4.3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4.3.1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相关概念
        4.3.2 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4.3.3 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4.3.4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案例及分析
第五章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估
    5.1 中国远程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
        5.1.1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5.1.2 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特点
    5.2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2.1 我国远程教育师资现状
        5.2.2 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
        5.3.1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分析
        5.3.2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5.3.3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方法
        5.3.4 模拟算例
第六章 中国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研究
    6.1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6.1.1 核心竞争力
        6.1.2 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6.2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6.2.1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6.2.2 核心影响因素的确定
        6.2.3 对学习支持服务理论的研究
        6.2.4 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与特征
        6.2.5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内容
    6.3 如何培育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中国远程教育办学效率评价
    7.1 远程教育办学静态效率评估
        7.1.1 DEA 模型简介
        7.1.2 远程教育机构办学静态效率评价实例分析
    7.2 基于Malmquist 指数的远程教育办学动态效率分析
        7.2.1 动态效率的测算理论
        7.2.2 Malmquist 指数及其分解
        7.2.3 远程教育办学动态效率实例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2)网络教育本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 问题溯源
        (一) 时代的呼唤
        (二) 理论的困惑
    二、 研究方法与定位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定位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 两点说明
        (一) 关于人类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的说明
        (二) 关于网络教育理论支持的说明
第一部分 前网络文化阶段教育——前网络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的关系
    第一章 语言文化阶段教育的概况——语言使得人类教育成为实在
        第一节 语言的出现
        第二节 语言使得人类教育成为实在
        一、 语言文化阶段教育的概况
        二、 语言使得人类教育成为实在
        第三节 小结
        一、 两点结论
    第二章 印刷文化阶段教育的概况——文字及文字教材造就了教育的革命
        第一节 文字的诞生与学习
        一、 文字的诞生
        二、 文字的学习
        第二节 文字改造着教育的历史性使命
        一、 学校的诞生
        二、 学校的教育概况
        第三节 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教育发展
        一、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诞生
        二、 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第四节 印刷文化阶段教育的特征
        一、 文字教材是主要教育手段
        二、 文字教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三、 教师基本完全控制着知识、教学和师生关系
    第三章 电子文化阶段教育的概况
        第一节 电子设备的诞生
        一、 电报的发明
        二、 电话的诞生
        三、 二十世纪电子设备的发展
        第二节 电子设备的教育应用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变革
        一、 电子设备扩充了教育手段
        二、 教师对于学生是有限的控制
        三、 人与物进一步分离
    结语
        一、 前网络文化阶段的教育模式概述
        二、 前网络文化阶段教育的启示
第二部分 网络文化阶段教育——网络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因特网的起源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一、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二、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因特网的产生与发展
        一、 因特网的产生
        二、 因特网的发展
        第三节 因特网的特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网络教育的起源
        一、 关于起源的一般问题
        二、 网络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网络教育的发展
        一、 国外网络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
        二、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自有特色”
    第六章 网络教育基本要素的筛选
        第一节 对系统与要素的一般认识
        一、 系统解析
        二、 要素分析
        三、 系统与要素的辨证关系
        第二节 网络教育基本要素的构成
        一、 人类教育要素的构成
        二、 网络教育要素的构成
    第七章 网络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我与你”关系
        一、 网络学生
        二、 网络教师
        三、 网络师生关系
        第二节 物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内容与手段关系
        一、 因特网
        二、 网络课程
        三、 物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网络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性存在
        一、 网络学生与物要素的关系
        二、 网络教师与物要素的关系
        三、 网络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综述—关系性存在
第三部分 网络教育的本质
    第八章 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第一节 本质的意义
        一、 本质的内涵
        二、 本质与现象
        三、 本质与质、属性
        第二节 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一、 教育本质研究中的界说
        二、 教育本质研究中的“错位”
    第九章 网络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网络教育本质的阐明
        一、 网络教育的质与属性
        二、 网络教育的本质与本质属性
        第二节 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的区别
        一、 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的释义
        二、 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的主要区别
        三、 寻求网络教育与前网络教育之间的一种平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干部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导言
    一、 研究的意义与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的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 继承与创新:我国干部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
        一、 干部教育诞生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
    第二节 建设时期的干部教育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干部教育
第二章 与时俱进:我国三代领导人干部教育思想研究
    第一节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
        一、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和发展过程
        二、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内容
    第二节 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研究
        一、 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江泽民干部教育思想的新开拓
        一、 江泽民干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 江泽民干部教育思想的新特点
第三章 他山之石: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教育研究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教育与培训的主要特点
        一、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立法保障
        二、 制度化程度较高
        三、 分层分类教学
        四、 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发展新趋势
        一、 重视政策研究 关注社会现实
        二、 重视能力发展 培训以人为本
        三、 重视市场开发 强调开放与竞争
        四、 重视教育培训测评
第四章 世纪前瞻:新时期我国干部教育的基本走向
    第一节 干部教育国际化
        一、 干部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二、 国际化是我国干部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属
    第二节 干部教育网络化
        一、 网络对干部教育的影响
        二、 我国干部教育网络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干部教育法制化
        一、 干部教育法制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 我国干部教育法制化必须处理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体制构想: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的现状分析
        一、 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的表象性分析
        二、 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的深层次分析
    第二节 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基本构想
        一、 干部教育培训宏观调控的创新
        二、 干部教育培训办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 干部教育培训投入体制的创新
        四、 干部教育培训结构体制的创新
        五、 干部教育培训供需体制的创新
    第三节 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实现途径
第六章 反思与重塑:干部教育评价创新理论研究
    第一节 我国目前干部教育评价的局限
    第二节 干部教育评价创新的内涵与功能
        一、 干部教育评价创新的内涵
        二、 新时期干部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 新时期干部教育评价的任务
        四、 新时期干部教育评价的主要领域
    第三节 干部教育评价体制创新研究
        一、 干部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及其技术
        二、 干部教育评价创新体系
结语: 干部教育评价创新需要政策支持
第七章 案例分析:我国干部教育创新实践模式研究
    第一节 分层次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一、 分层次干部教育的必要性
        二、 分层次干部教育的一般分层情况
        三、 分层次的干部教育模式分析
        四、 实践中对旧有模式的改造和创新之处
    第二节 分类别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一、 分类培训的必要性
        二、 我国分类别的干部教育体制现状简介
        三、 分类别的干部教育模式研究与分析
        四、 调研对象中分类别干部教育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 党校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一、 教学模式
        二、 科研模式
        三、 教师管理模式
    第四节 依托高等学校系列的干部培养模式研究
        一、 依托高等学校系列的干部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客观要求
        二、 依托高校培养干部模式的内涵
        三、 依托高校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
参考文献
后记

(5)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概述
        1.1.1 汽车与安全
        1.1.2 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
        1.1.3 汽车防撞安全系统
    1.2 国内外汽车安全及智能汽车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ITS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ITS研究开始起步
        1.2.3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进展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行驶车辆时变动态环境模型
    2.1 驾驶行为及驾驶过程状态信息
        2.1.1 驾驶行为的三个阶段
        2.1.2 驾驶行为特征
        2.1.3 驾驶过程的状态信息
    2.2 汽车行驶状态描述——汽车—环境特征模型
        2.2.1 过程实时状态的描述
        2.2.2 汽车——道路环境特征状态描述
    2.3 本章小结
3 安全驾驶——及时的感知(检测)和处理
    3.1 引言
    3.2 安全行驶的表示
    3.3 驾驶员环境感知和动作的时间特性
        3.3.1 驾驶员对环境的感知反应时间
        3.3.2 驾驶员的控制动作时间
        3.3.3 行驶汽车的制动距离时间
    3.4 基于时间的安全模型
        3.4.1 安全行驶动态模型
        3.4.2 基于时间的安全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多智能主体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
    4.1 引言
        4.1.1 汽车主动安全
        4.1.2 人工智能从产生式系统到Agents:向分布式计算进化
    4.2 驾驶人员在行驶中的作用
        4.2.1 人对动态环境的感知
        4.2.2 驾驶人员对环境的感知是行驶安全的前提
        4.2.3 行驶车辆对环境信息的机器获取和感知
    4.3 基于智能主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4.3.1 智能主体(Agent)的概念
        4.3.2 基于Agent系统
        4.3.3 多智能主体系统(MAS,Multi-Agent System)
    4.4 汽车行驶智能型主动安全系统
        4.4.1 智能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
        4.4.2 智能模拟技术与智能系统
        4.4.3 智能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结构
        4.4.4 基于智能主体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Petri网建模的多智能体协同动态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
    5.1 引言
    5.2 计时Petri网与有色Petri网
        5.2.1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5.2.2 有色Petri网
        5.2.3 定时Petri网
    5.3 多智能体系统获取汽车行驶实时动态环境信息
        5.3.1 环境信息获取的多智能体系统结构
        5.3.2 基于计时受控有色Petri网的汽车主动安全动态模型
        5.3.3 基于Petri网模型的多智能体协同求解
        5.3.4 Petri网模型和多智能体的多线程技术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道路与障碍物检测
    6.1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6.1.1 Marr的视觉计算理论
        6.1.2 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6.2 图像的时频分析
    6.3 一种基于边缘方向特征的道路检测
        6.3.1 道路的3D视觉原理
        6.3.2 基于Gabor小波滤波器的道路边缘检测
        6.3.3 利用Hough变换提取道路边缘和弯曲方向
    6.4 汽车行驶前方障碍物的视觉检测
        6.4.1 障碍物实时检测
        6.4.2 障碍物的单目视觉距离测量
    6.5 几点认识
    6.6 本章小结
7 汽车驾驶防撞报警专家系统
    7.1 引言
    7.2 汽车报警防撞专家系统结构
    7.3 安全优先级与常规级任务求解
    7.4 基于汽车-环境特征状态模型的知识描述
        7.4.1 知识获取
        7.4.2 知识表示
    7.5 专家系统安全报警问题求解
        7.5.1 基本概念
        7.5.2 推理过程
        7.5.3 推理控制策略
        7.5.4 系统的推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KDD的汽车驾驶行为发现
    8.1 引言
    8.2 KDD技术概述
        8.2.1 KDD的概念
        8.2.2 KDD过程
    8.3 驾驶行为与数据的有序组织
        8.3.1 驾驶行为发现的关键
        8.3.2 行驶数据描述
        8.3.3 汽车行驶数据的统计模型
    8.4 基于统计分析的驾驶行为发现
        8.4.1 车距行为特征量的求解
        8.4.2 驾驶车距数据的区间
        8.4.3 驾驶车距数据的差异处理
    8.5 算例及分析
    8.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6)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学术会议录概况
2 网络环境对中文学术会议录的标引要求
    2.1 提高规范程度
    2.2 趋向集中管理
    2.3 加强检索功能
    2.4 进行恰当标引
3 中文学术会议录的索取号选取
    3.1 分类号选取
        3.1.1 单主题会议录分类号选取
        3.1.2 多主题会议录分类号选取
    3.2 会议号选取
    3.3 会议区分号的选取
    3.4 会议辅助区分号的选取
4 中文学术会议录的主题词选取
    4.1 匹配一致
    4.2 模糊排检
    4.3 统一使用“学术会议”

(7)中国首台下棋计算机的研制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20世纪中期以前国内外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2.1 20世纪中期以前国外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2.1.1 从计算机模型到机械计算机
        2.1.2 从机电式计算机到程序控制计算机
        2.1.3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2.1.4 国外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概况
    2.2 20世纪中期以前国内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2.2.1 清华大学对于计算机的早期研究
        2.2.2 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对于计算机的早期研究
        2.2.3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于计算机的早期研究
        2.2.4 国内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棋计算机的研制过程
    3.1 下棋计算机研制想法的提出及方案设计
    3.2 下棋计算机的研制细节
    3.3 下棋计算机的展览及次年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两国下棋计算机的结构及对比研究
    4.1 下棋计算机的原理及结构
        4.1.1 下棋计算机的数理原理
        4.1.2 下棋计算机总体结构及主要元件
        4.1.3 下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4.2 NIM机的原理及结构
        4.2.1 NIM机总体结构及控制电路
        4.2.2 弈棋过程中机器运行机制
        4.2.3 NIM机的指示和重置操作
    4.3 中、美两国下棋计算机的对比研究
        4.3.1 判定输赢的规则及数理原理对比
        4.3.2 堆数及棋子数量设置的对比
        4.3.3 下棋机与NIM机异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影响及启示
    5.1 下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影响
        5.1.1 开辟了数字和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5.1.2 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知名度
        5.1.3 为全国开办计算机培训班
        5.1.4 人才建设模式推动计算事业发展
    5.2 下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启示
        5.2.1 技术创新源于科学与社会
        5.2.2 科研团队模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5.2.3 ―借鉴-融合-创新‖模式是强国之路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8)《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反义词条词类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理据
        1.1.1 词类研究是国际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1.2 结合词典研究可促进词类研究的发展
        1.1.3 词类研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1.2 研究综述
        1.2.1 汉语词类研究现状
        1.2.1.1 词类同句法成分的关系
        1.2.1.2 词类判断的标准
        1.2.1.3 兼类词的处理问题
        1.2.2 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现状
        1.2.2.1 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的发展历程
        1.2.2.2 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所存在的问题
        1.2.3 反义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材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材料
        1.4.3 数据筛选
    1.5 主要内容安排
2 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
    2.1 双层词类范畴化的理论背景
        2.1.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1.2 常规与拓展理论
    2.2 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 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的表征调查与分析
    3.1 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的表征调查
        3.1.1 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调查
        3.1.2 基于语料库的调查
        3.1.3 数据对比
    3.2 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的调查进行探讨分析
        3.2.1 基于对称性原则检测词类标注
        3.2.2 受“简约原则”影响导致兼类少
4 研究发现与局限
    4.1 主要发现
    4.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9)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本选题的时代背景
        (二) 本选题的学科发展背景
        (三) 个人的困惑与思考
    二、 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三) 技术哲学思想
    五、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六、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价值
        (二) 价值取向
        (三) 教育技术价值取向
        (四)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
第二章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及归因分析
    一、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
        (一) 教育技术建设中的“重硬轻软”
        (二) 人才标准技术化
        (三) 人才培养技能化
        (四) 信息道德教育的缺席
        (五) 教育软件制作过程中的“炫技”
        (六) 教育技术人的“新技术热”
        (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人灌”变“机灌”
        (八) 教师的技术依赖
        (九) 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中的重“技”轻“教”
    二、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归因分析
        (一) 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是产生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
        (二) 工具理性是引发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思想根源
        (三) 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及教育技术“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和应用传统强化了教育技术技术化的价值取向
        (四) “重硬轻软”的恶性循环助长教育技术的技术化倾向
        (五) 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技术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教育技术“为何”以人为本
    一、 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是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
        (一) 教育技术学姓“教”不姓“技”
        (二) 遵循教育的逻辑,教育技术也应“以人为本”
    二、 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 一般性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 信息化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三) 教育技术的主体性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带来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人”的回归
        (一) 教育技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学,达到教育最优化”
        (二) 现代化教育中“全人”培养目标落空,甚至导致“技术人”的产生
        (三) 技术化价值取向阻碍教育技术学学科健康发展
    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教育技术提出“以人为本” 的时代要求
        (一) 战略目标的完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
        (二) 《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凸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五、 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为教育技术“以人为本”提供可能性前提
        (一) 技术及技术的价值负荷
        (二) 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是其“以人为本”的可能性前提
第四章 教育技术以人的什么为本
    一、 教育技术与人的自然性
        (一) 人的自然属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自然性的满足与异化
    二、 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性
        (一) 人的社会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社会性的满足与异化
    三、 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性
        (一) 人的发展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发展性的满足与异化
    四、 教育技术与人的实践性
        (一) 人的实践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实践性的满足与异化
第五章 教育技术“如何”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
        (一) “设计”范畴的内涵
        (二) “设计”中如何以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的“开发”
        (一) “开发”范畴的内涵
        (二) “开发”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
    三、 以人为本的“利用”
        (一) “利用”范畴的内涵
        (二) “利用”中如何以人为本
    四、 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 “管理”范畴的内涵
        (二) “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
    五、 以人为本的“评价”
        (一) “评价”范畴的内涵
        (二) “评价”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方法
第一章 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第一节 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远程教育概念分析与起源考订
        二、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现代远程教育诞生的背景
        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第二章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二、忽略教育公平
        三、弱化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节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远程教育管理的“双轨制”现象
        二、被产业化的现代远程教育
        三、制度设计的缺陷
    第三节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存在问题的社会影响
        一、产生乱办学的链式反应
        二、阻碍现代远程教育的推广
        三、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章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制度建设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法规制度建设
        二、高校加强规范管理
    第二节 增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责任意识
        一、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实践
        二、教学过程工具化的效果——以南京大学大学语文网络精品课程为例
    第三节 创新现代远程教育道德教育形式
        一、创新网络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系
        二、实行网络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会议征文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D]. 熊艺. 天津大学, 2009(01)
  • [2]网络教育本质论[D]. 马治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3]干部教育创新研究[D]. 陈方猛.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4]第四届全国青年计算机会议在北京召开[J]. 怀波. 微型机与应用, 1993(01)
  • [5]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D]. 柴毅. 重庆大学, 2001(01)
  • [6]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J]. 文榕生. 图书情报工作, 2000(01)
  • [7]中国首台下棋计算机的研制及影响研究[D]. 赵思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8]《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反义词条词类标注研究[D]. 牛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9]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 郝兆杰. 河南大学, 2012(09)
  • [10]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袁园. 南京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第六届国际青年计算机大会论文征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