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布风设计

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布风设计

一、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贺肖杰[1](2020)在《竖壁贴附通风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气流组织性能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室内通风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气流形式直接影响室内人员的热舒适。合理、高效的气流组织,不仅耗能少,还能实现舒适的热环境。现如今,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被广泛采用,但是也分别存在着通风效率低和占用有效空间等问题。贴附通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二者之长,避两者之短,形成较为合理、高效的气流组织。但是对于三种通风气流组织效果的评价对比,以及采用贴附通风方式时,冬季送风速度如何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一典型建筑空间(长×宽×高分别为5.2 m×3.7 m×3.0 m)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竖壁贴附通风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气流组织的有效性。分别建立了竖壁贴附通风、置换通风和混合通风的数值模拟模型,在相同建筑空间及热源条件下,对三种气流组织夏季工况所营造的室内风速场、温度场以及垂直温度梯度、吹风感、通风效率、速度、温度不均匀系数以及PMV-PPD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通风、置换通风以及竖壁贴附通风均适用于夏季空调工况,且混合通风用于较大负荷(如80 W/m2)情况时室内通风效果更佳,置换通风用于较小负荷(如40 W/m2)时通风效果较好,贴附通风的适用负荷范围较广。置换通风与贴附通风室内垂直方向均存在温度梯度,分别为1.5℃/m和0.6℃/m。对于通风效率,混合通风时接近1.0,置换通风与贴附通风均大于1.0,说明后两者通风能量利用率较高,在本研究条件下相同冷负荷时,以层高3.0 m建筑空间为例,相比混合通风分别可节约冷量约40%和20%。此外,还研究了混合通风、置换通风以及贴附通风用于送热风时的工况。针对混合通风热风不易下送的现象,研究了贴附通风送风温差与所需最小送风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冬季采用混合通风(上侧送风)送热风时,大量热风聚集于房间上部,能量浪费较大,室内热环境较差;置换通风送风热气流在热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往往难以消除工作区负荷,室内地板上方存在一层厚度达0.5~1.0m的冷空气湖(18℃以下),鉴于此,置换通风不适用送热风工况。研究发现,竖壁贴附通风可以采用较大的送风速度,在竖壁的“扶持”下较好的将热气流送至工作区,克服了置换通风不能用于供暖、混合通风热风送不下来的弊端。研究表明,以本文研究工况为例,为保证在有效工作区内(x≤4.2 m,即两侧墙各减掉不保证区0.5 m)贴附送风热气流贴附于地板向前流动,当送热风温差在2.0℃~10.0℃之间时,最小送风速度从2.5 m/s(对应送风温差2.0℃)开始,其温差每增加1.0℃,送风速度线性增大约0.25 m/s。该研究为贴附通风用于送热风工况提供了设计参考。最后,通过分析典型顶部侧送的混合通风、底部侧送的置换通风及竖壁贴附通风设计中控制点及其控制参数的差异,对比三者设计方法的异同之处。

张桉康[2](2019)在《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文中提出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病种复杂、人流量大,是一个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多种感染源同时存在的场所,一旦其内部发生交叉感染,既会影响患者恢复,也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健康。空气传播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维持门诊部清洁区与污染区应有的压差以控制合理的气流路径,可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从而保障室内环境安全。本文主要对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的设计要求和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给出对现状的调试方案。首先,通过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的医院规范标准与文献调研得到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相关科室的空间压力要求与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结合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的功能与组成、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对各科室进行洁污分区,得到其内部合理的气流路径与各房间的压力要求。然后,分别在夏季、过渡季和冬季,对重庆市6家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各类房间的室内温湿度、???浓度和门洞压力情况进行现场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医院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房间室内温湿度不能满足对应季节的设计参数;人员密集的房间???浓度均超过1000ppm;部分需要进行压力控制的房间不符合压力要求,导致区域内气流路径混乱,增大交叉感染的风险。最后,以F医院门诊区域儿科诊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ICEM 16.0软件,按实测参数建立该区域物理模型,在Fluent 16.0软件中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利用冬季运行工况下实测室内平均温度和门缝气流流速,与模拟结果对比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夏季实测通风空调参数为风口边界条件,模拟该工况下的室内环境参数,发现实际运行中该区域内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从而提出两种调试方案,模拟分析发现:门诊区域在冬夏季和过渡季均应开启通风空调系统并关闭房间门窗来进行压差控制;当区域内房间洁污分区合理并按设计风量运行时,可以维持设计压力;当不能避免正压要求房间(清洁区)与负压要求房间(污染区)相邻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正负压差渗透风量,才能维持应有的压力,保证气流路径的合理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梅雄[3](2019)在《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有限空间颗粒物传输与散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悬浮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其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室内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是对某些有洁净度要求的工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因此获取室内环境中悬浮颗粒物的分布信息及传播规律对于室内环境的控制至关重要,而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则是获取上述信息的直接有效手段。开发能获取实时乃至超实时信息的快速预测模型,则是目前室内环境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有限空间内颗粒物传输及分布的预测,全文分为五个章节,各章主要内容如下所述:第1章主要总结了在室内污染物预测领域,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多节点模型形式简单且计算速度快,但提供的污染物浓度信息匮乏。CFD方法能提供详细的污染物浓度信息,但往往计算量大。区域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模型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介于上述多节点模型和CFD模型之间,但是仅能预测空气对流及扩散引起的颗粒污染物传播和分布,而不能预测沉积、再悬浮和渗透等颗粒物的复杂行为过程。基于上述各类颗粒污染物预测模型的不足,本文尝试提出一系列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室内颗粒传播和分布的快速预测模型,从而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预测模型的计算体系。第2章主要通过构造特殊的流场数据存储矩阵,基于马尔科夫链建立了结合CFD方法的污染物传输及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在室内稳定流场条件下对恒定或瞬时释放的污染物大致分布情况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预测方法。同时将上述模型运用到多区域计算域,并开发了一种网格合并技术,在不需要详细污染物分布信息的区域合并网格,进一步提升模型的计算效率。并研究了时间步长、网格合并率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对比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污染物预测模型和传统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在计算效率和精度上的差异。将网格合并技术应用到多区域马尔科夫链模型,使得该模型在功能上可在CFD模型和多节点模型之间切换。由于室内热环境复杂且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广泛,对于大粒径的室内悬浮颗粒物,其在室内的传播过程中会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沉积,因此第3章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颗粒沉积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是通过在计算域的边界网格外添加一定数量的补充网格,并计算边界网格和补充网格之间因重力、热泳作用而导致的颗粒迁移概率,上述补充网格还可用于接收沉积的颗粒物。该模型能预测颗粒因重力导致的沉积过程、以及颗粒物在非等温环境中因热泳作用导致的迁移沉积过程。最后利用颗粒的无量纲沉积速度、沉积(捕集)效率、逃逸率等参数分析了预测结果,并研究了温度梯度及颗粒粒径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沉积在室内表面的颗粒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再悬浮,导致颗粒发生再悬浮的激扰机制包括气流激扰和机械激扰。第4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预测沉积颗粒因气流激扰发生再悬浮的过程。首先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颗粒再悬浮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湍流猝发理论提出了一种边界补充网格和边界网格之间的颗粒迁移概率计算方法,从而扩展并修正原有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状态转移矩阵。并进一步研究了单个湍流猝发中沉积颗粒物发生再悬浮的概率、颗粒粒径以及气流入口速度对模型精度的影响。为了将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应用范围从稳态扩展到非稳态,第5章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在动态污染源强度、动态污染源位置和动态气流组织条件下的预测模型。动态污染源强度条件下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污染源的释放强度函数在单个时间步长内修改状态向量;动态污染源位置条件下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污染源的移动路径函数在单个时间步长内修改状态向量;动态气流组织在本文中是指有限个不同的气流组织模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切换的过程,动态气流组织条件下的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在状态转移过程中,按照气流组织模式切换的时间顺序,依次叠加使用上述不同的气流组织模式对应的各状态转移矩阵。经实验数据验证,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动态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动态污染源、动态气流组织条件下污染物的传输和分布。最后分析了监测点和污染源之间距离、气流组织模式以及污染源的运动轨迹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室内颗粒传输及分布预测模型包含了颗粒随气流(被动)传输预测模型、颗粒沉积预测模型、沉积颗粒再悬浮预测模型以及动态预测模型。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分别结合了CFD方法和多节点方法的优势,因此该模型也为室内环境中颗粒传输和分布的实时甚至超实时预测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

李学畅[4](2019)在《基于气流组织优化的汽车企业高污染生产车间空气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污染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汽车制造产生的污染首先是对车间内工人的危害极大,其次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本课题基于气流组织优化对汽车企业高污染生产车间的空气质量控制内容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研究对象汽车制造总装车间的特点,总结了总装车间内通风气流组织的任务有三,第一是为了使由工位散发的污染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随意扩散,使污染物随送风气流有序的排除车间;第二保证车间人体呼吸区的污染物浓度在国家要求的污染物长期接触限值内,保证车间内空气品质;第三,基于以上两点,考虑能耗问题。对汽车制造总装车间的速度、温度及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实测,将实测到的数据作为边界初始条件,建立车间物理模型,对网格加密划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根据模拟所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在预测车间内的通风气流组织的可行性。选取了送风速度及送排风形式作为影响车间内气流组织的因素,分别设定了不同工况。通过变换送风速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送风速度越大,室内污染物浓度越小,当送风速度不小于4.5m/s时均能满足对污染物的控制及浓度要求,保证车间内空气品质。考虑能耗因素选取了满足污染物控制及浓度要求的最小送风速度4.5m/s,作为研究送排风形式对气流组织影响的基础。基于能耗因素选取了 4.5m/s的送风速度下,研究了送排风形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上送风形式更适合且能够满足总装车间内通风任务的气流组织形式。并得到了工况4(9m送风,3.5m排风)、工况7(9m送风,2m排风)、工况8(9m送风,5m排风)、工况9(9m送风,7.5m排风)、工况10(9m送风,9m排风)均能满足污染物控制及浓度限值要求。综合研究送风速度及送排风形式两影响因素对车间气流组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选出满足通风气流组织任务的几个工况进一步研究,对比分析了工况4、工况7、工况8、工况9、工况10的排污效率,研究表明,工况7的平均排污效率最高为79.52%,即当送风速度为4.5m/s时,由9m送风在2m排风的工况7为总装车间的最佳气流组织形式。综上,本研究对汽车制造总装车间的气流组织进行了优化,选取了最优工况,基于能耗角度提出了控制汽车企业高污染生产车间空气品质控制的方法。

彭辉[5](2019)在《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够简单的遮风避雨,而是更加注重它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室内装饰装修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热点。但是,随着建筑材料和家具的在装饰装修中的使用和普及,室内空气品质急速下降。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振兴工业办法的实施,大气环境恶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汽车、锅炉等各种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对室内空气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系列的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设备质量和相关设计人员的参差不齐,新风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净化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探究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优化策略,首先,本文以沈阳市某应用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的办公房间为研究对象,选取室内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碳(CO2)、甲醛(HCHO)和室外固态颗粒污染物PM2.5,作为衡量室内空气品质的三个污染物目标,搭建了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试验平台,测试了新风机在不同送风量下对室外颗粒污染物PM2.5的净化效果。并对房间处于门窗密闭不通风、开窗自然通风、关窗机械通风三种条件下室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室内长期不通风的情况下,污染物浓度严重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在“雾霾”爆发的天气条件下,机械通风相比于自然通风来说更能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其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办公房间机械通风工况下的室内空气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通过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是合理的。最后,本文模拟研究了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在不同送风方式、不同排风口位置和不同的送排风量下室内的气流组织和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三种送风方式下,置换通风条件下的室内气流组织状况最好,房间整体的污染物浓度均值最小,且办公区域污染物浓度均匀性最好。所以选择置换通风作为本房间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送风方式的优化方案。三种排风口位置下,当排风口位于储物柜上方时室内整体的污染物浓度最低,所以选取储物柜上方排风口位置作为本房间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排风口位置的优化方案。随着送排风量的增大,系统对PM2.5颗粒污染物的过滤效率随之降低,导致室内PM2.5浓度升高,所以在室外雾霾天气爆发的时候,建议采取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低风速运行,来保障室内的PM2.5浓度在人体满意的范围之内。

孙斌,谌华,杨迪[6](2018)在《影剧院观众厅上送下回气流分布形式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研究了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方案下某影剧院观众厅的室内热环境.选用了零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验证零方程模型应用于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的准确性,再对比分别采用零方程模型与标准k-ε方程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收敛时间,得出零方程模型工程效率更高的结论,然后采用零方程模型,分别对原气流组织方案和改进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两种方案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云图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气流组织方案改进后,送风口使用散流器,回风口布置在观众厅后部,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研究也表明,用CFD技术分析影剧院观众厅的气流分布并提出优化方案是一种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的高效手段.

张小灵[7](2017)在《核电站主控室气流组织与人员舒适性研究》文中认为核电站主控室是核电的控制中心,布置有众多精密仪器设备,也是操作人员主要工作区域,主控室内热环境控制对核电系统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满足主控室内设备散热需求和保证人员热舒适性,对主控室进行气流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核电站机组主控室房间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员热舒适性指标运用CFD方法数值模拟运行工况下的主控室室内流场,发现现有设计工况下室内人员舒适性较差,主要原因是空气流速大、相对湿度大和温度低。为了提升主控室人员舒适度,研究送风温度、辅热、送风量、送风角度等参数对主控室内气流组织和人员舒适性的影响,提出四个优化方案并对比分析各方案对室内热舒适性的提升效果,得出:1)四个优化方案对主控室的人员热舒适性均有提升;2)提高送风温度和关闭部分送风口可提升整体热舒适性,增加辅热和改变送风角度可提升区域热舒适性3)减小送风量方案既满足人员热舒适性要求,又可避免系统改造带来潜在安全风险,简单易行,是最优改进方案。同时,实测主控室气流组织相关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说明了CFD方法在主控室气流组织和热环境研究方面的可行性和意义。本文基于人员热舒适性要求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室内气流进行定量研究和优化的成果,可为核电站主控室后续的室内气流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也可对类似人员舒适性要求较高的工业用控制室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赵向伟[8](2016)在《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风空调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空间建筑中,利用合理有效的气流组织进行送风,可以准确达到设计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近年来,空调的气流组织方式由传统的混合送风发展到包括下送下回、中间喷口对吹的分层空调形式和平推流送风方式等,国内外也对高大空间内的温度沿垂直方向的分布,分层气流组织的理论解析,用隔断气流进行空调分区和竖壁贴附射流气流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本文结合中铁西安中心大堂定位高,装饰新的特点,采用了竖壁贴附射流这一理论,运用CFD技术对大堂内部的气流组织进行模拟,有效解决了上送上回通风方式容易因送风短路造成能源浪费的难题。本文首先对大空间建筑的发展史、分类、定义及特征做了简要介绍,对大空间建筑常用的送回风方式和常用的风口类型做了阐述,对热舒适性进行了简单分析。通过对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四种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采用CFD技术对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本文从有效元素的提取及网格划分,湍流模型的确定,边界条件的设定以及求解方法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操作步骤与参数设定方法。结合中铁西安中心大堂的原气流组织设计方案提出的三种风口形式:旋流风口、扩散风口、扩散风口+条缝风口,对冬夏两个季节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旋流风口送风形式因冬季送风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被放弃,扩散风口,扩散封口+条缝风口送风形式的冬季和夏季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均满足设计要求,但因扩散风口+条缝风口的立姿和坐姿的温差更小,热舒适性更强而被采纳。

曹雅蕊[9](2016)在《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送风模式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洁净室、手术室等对环境参数要求较高的场合,人体运动是影响流场(包括热气流及污染物)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患者手术部位的康复乃至降低手术并发症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CFD方法对一种新型通风方式—竖壁贴附射流准置换通风房间内的人体运动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并用2DPIV试验进行验证。竖壁贴附射流是在房间墙壁的上部区域设立送风口,送风气流基于康达效应与竖壁形成贴附现象,射流主体将沿壁面垂直向下流动,撞击地面后转为水平向扩散流动。送风在沿竖直壁面向下运动时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通风较为相似,但因为送风气流与竖向墙壁的贴附作用,送风气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作用较少,所以新鲜空气以及它所携带的冷量或热量可以较好的送到房间下部人员活动区,在室内形成与置换通风效果相似的“空气湖”,有效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和通风效率。本文将人体运动简化成长方体平移运动的形式。采用动网格技术实现人体运动,用动态分层法更新体网格。研究了人体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运动路径下室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并对室内气流分布性能进行评价。发现人体运动与气流同向(顺风运动)时,运动诱导气流与送风气流相互叠加,而人体运动与气流反向(逆风运动)时,运动诱导气流与送风气流相互抑制。人体运动产生的气流最大速度约为人体运动速度的2倍。人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横向影响范围就越大,而纵向影响范围在2m以下。另外,人体运动扰乱了室内温度分层,对热气流及污染物的有效排出存在不利影响。室内气流组织的效果评价表明,人体运动会对竖壁贴附射流房间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均匀性有直接而显着的影响。但是,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射流模式气流组织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

原帅[10](2016)在《严寒地区大空间空调冬夏气流组织优化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民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剧场、电影院、会议报告厅这一类满足人们文化交流活动需求的大空间建筑不断兴起。这一类建筑的特点是:人员密度大,在室内多保持静坐且滞留时间较长。因此要求室内环境有均匀的温湿度和良好的空气品质,这就需要空调系统对室内的热湿环境进行调节。室内的气流组织设计对空气调节效果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席区域是人员集中的场所,也是空调系统的重点服务对象。由于这一类建筑形式内部空间较大且复杂,人员众多,在气流组织设计方面存在着如何合理选取气流组织形式的问题。常用的射流公式法是基于某些半经验公式而得出,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给出的多是集总性的参数,不能给出设计人员详尽的设计依据。CFD(计算流体力学)计算软件作为暖通领域新兴的预测室内空气气流分布情况的方法它有效而经济,其准确性已得到了广泛的验证。本文首先对长春市某高校采用地源热泵空调进行热风供暖的教室进行了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所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并将模拟方法推广到后续模拟研究中去。本文以长春市某会议报告厅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类大空间建筑形式内部全年性空调气流组织的运行情况。分别采用混合通风与置换通风两种通风方式。在混合通风中选取了两种送风方式:上送下回与侧送下回。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之一的Airpak软件对冬夏季不同设计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室内的温湿度分布、速度分布,并利用热舒适评价指标PMVPPD对不同的设计工况进行对比。重点针对夏季工况对比了混合通风与置换通风的通风效率,并针对夏季各设计工况的送风处理方式不同仅从理论上比较了混合通风与置换通风的能耗。针对由于冬季热负荷引起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温度梯度,提出了增加送风倾角、加大负荷一侧风量的优化措施,并模拟了一系列送风边界条件不同的工况,找出了气流组织效果最佳的工况。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得出置换通风的热舒适性最好,侧送下回送风方式较上送上回方式的热舒适性好。置换通风在通风效率以及空气龄方面都高于混合通风。在本例的能耗对比方面,置换通风比露点送风的制冷能耗多了15.9%,为再热式抵消的冷量,却可以使人员活动区的温度降低23℃,室内人员舒适性得到很大提升。

二、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竖壁贴附通风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气流组织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通风
        1.2.2 置换通风
        1.2.3 竖壁贴附通风
        1.2.4 不同气流组织对比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空调环境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2.1 室内工作区域的界定
    2.2 空调环境的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3.2 数值模拟计算流程
        3.2.1 物理模型建立
        3.2.2 控制方程建立
        3.2.3 湍流模型
        3.2.4 计算区域离散
        3.2.5 求解计算
        3.2.6 结果后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三种气流组织夏季通风性能研究
    4.1 夏季工况概述
    4.2 风速场及温度场分析
        4.2.1 风速场
        4.2.2 温度场
    4.3 气流组织性能评价
        4.3.1 通风效率(温度效率)ET及热分布系数m
        4.3.2 头脚温差
        4.3.3 吹风感DR
        4.3.4 速度及温度不均匀系数
        4.3.5 PMV-PPD
    4.4 本章小结
5 三种气流组织冬季通风效果研究
    5.1 冬季工况概述
    5.2 气流组织效果对比
        5.2.1 混合通风速度场及温度场
        5.2.2 置换通风速度场及温度场
        5.2.3 竖壁贴附通风速度场及温度场
        5.2.4 三种气流组织冬季送热风室内温度对比
    5.3 贴附通风送风温差与送风速度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三种气流组织设计方法对比
    6.1 气流组织控制点特性
    6.2 三种气流组织设计流程
        6.2.1 混合通风设计流程
        6.2.2 置换通风设计流程
        6.2.3 贴附通风设计流程
    6.3 贴附通风与置换、混合通风的主要设计差异
    6.4 设计案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获奖情况

(2)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通风空调设计规范
        1.2.2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压差控制设计现状
        1.2.3 CFD软件辅助气流组织设计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与空间压力控制
    2.1 门诊区域感染概述
        2.1.1 感染源
        2.1.2 易感人群
        2.1.3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2.1.4 气流路径和空间压力与交叉感染的关系
    2.2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
        2.2.1 门诊部功能与组成
        2.2.2 门诊部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
        2.2.3 门诊区域洁污分区
    2.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
        2.3.1 压差与渗透风量
        2.3.2 门诊区域各类房间压力要求
        2.3.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室内环境测试与分析
    3.1 测试目的
    3.2 测试方案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内容
    3.3 测试过程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夏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4.2 过渡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4.3 冬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分布现状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边界条件
        4.1.4 数值求解方法
        4.1.5 可靠性验证
    4.2 实际运行工况下儿科诊疗区的压力分布
        4.2.1 实际运行工况的边界条件
        4.2.2 实际运行工况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及空间压力管理调试方案及分析
    5.1 各房间门关闭并按规范设置风量
        5.1.1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5.1.2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各房间门关闭并考虑压差渗透设置风量
        5.2.1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5.2.2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门诊区域各诊疗单元的调试管理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有限空间颗粒物传输与散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悬浮颗粒物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影响
        1.1.2 悬浮颗粒物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1.2 室内颗粒物传播预测研究现状
        1.2.1 室内颗粒污染物传播及分布预测的多节点模型
        1.2.2 室内颗粒污染物传输及分布预测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1.2.3 室内颗粒污染物传播及分布预测的区域模型
    1.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室内污染物传输及分布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污染物传输预测模型
    2.1 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基本概念
    2.2 马尔科夫链模型状态转移矩阵的构建
        2.2.1 状态转移矩阵的构建
        2.2.2 对流流量及湍流波动流量矩阵的构建
    2.3 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网格合并加速技术
    2.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多区域模型建立
    2.5 模型验证
        2.5.1 网格合并加速技术验证
        2.5.2 多区域马尔科夫链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颗粒沉积预测模型
    3.1 基于马尔科夫链颗粒沉积模型构建
        3.1.1 计算网格及状态转移矩阵的扩展
        3.1.2 基于重力和热泳力迁移的状态转移矩阵的修正
    3.2 模型验证
        3.2.1 马尔科夫链重力沉积预测模型的验证
        3.2.2 马尔科夫链热泳力沉积预测模型的验证
    3.3 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颗粒再悬浮预测模型
    4.1 基于马尔科夫链颗粒再悬浮模型构建
    4.2 基于马尔科夫链颗粒再悬浮模型验证及参数分析
        4.2.1 验证算例描述
        4.2.2 验证结果
        4.2.3 参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动态预测模型
    5.1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动态污染源的预测模型
        5.1.1 动态污染源强度
        5.1.2 动态污染源位置
    5.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动态气流组织预测模型
    5.3 模型验证
        5.3.1 算例设置
        5.3.2 验证结果
    5.4 预测结果及参数分析
        5.4.1 动态污染源强度模拟结果及参数分析
        5.4.2 动态污染源位置模拟结果及参数分析
        5.4.3 气流组织模式切换的模拟结果及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其他科研成果

(4)基于气流组织优化的汽车企业高污染生产车间空气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高污染生产车间气流组织评价体系
    2.1 常用的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2.1.1 呼吸区的空气龄
        2.1.2 换气效率
        2.1.3 污染物年龄
        2.1.4 污染物/源可及性
        2.1.5 不均匀系数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1 污染物含量
        2.2.2 排污效率
        2.2.3 送风速度
        2.2.4 吹风感
    2.3 本章小结
3 总装车间气流组织实测
    3.1 工程概况
    3.2 实测设备
    3.3 测点布置
    3.4 实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理论及过程
    4.1 湍流理论
        4.1.1 湍流的数值计算方法
        4.1.2 湍流计算数学模型
        4.1.3 控制方程离散化
        4.1.4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4.1.5 代数方程组的求解
    4.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4.2.1 CFD简介
        4.2.2 CFD软件结构及求解过程
    4.3 CFD软件介绍
    4.4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4.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4.4.2 网格划分与收敛性
        4.4.3 边界及初始条件
        4.4.4 初步模拟结果分析
    4.5 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4.5.1 速度场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4.5.2 温度场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4.5.3 污染物浓度场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工况下CFD数值模拟及分析
    5.1 送风速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5.1.1 速度场模拟结果
        5.1.2 温度场模拟结果
        5.1.3 污染物浓度场模拟结果
    5.2 上送风形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5.2.1 速度场模拟结果
        5.2.2 温度场模拟结果
        5.2.3 污染物浓度场模拟结果
    5.3 下送风形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5.3.1 污染物浓度场模拟结果
        5.3.2 下送风形式气流组织不合理原因分析
    5.4 气流组织最优工况的选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通风形式下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
        1.2.2 应用新风净化设备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
        1.2.3 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研究基础
    2.1 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概述
        2.1.1 系统组成与特点
        2.1.2 系统气流组织的常用形式
    2.2 室内污染物检测方法
    2.3 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
    2.4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
        2.4.1 空气龄
        2.4.2 污染物浓度
        2.4.3 换气效率
        2.4.4 通风效率
3 房间不同工况下室内空气品质试验研究
    3.1 新风机净化性能研究
        3.1.1 新风机净化装置的组成
        3.1.2 新风机的净化效率测试
    3.2 室内空气品质试验研究
        3.2.1 试验平台的搭建
        3.2.2 测试污染物的确定
        3.2.3 室内空气污染物达标标准
        3.2.4 实验仪器与平台测点的布置
        3.2.5 门窗密闭工况下室内污染物测试及分析
        3.2.6 自然通风工况下室内污染物测试及分析
        3.2.7 机械通风工况下室内污染物测试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净化效果的数值模拟验证
    4.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数学模型
        4.1.2 物理模型
        4.1.3 边界条件设置
        4.1.4 网格划分及收敛原则
    4.2 机械通风工况下室内空气环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速度场分析
        4.2.2 空气龄分析
        4.2.3 换气效率分析
        4.2.4 污染物浓度分析
        4.2.5 通风效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5.1 送风方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研究
        5.1.1 模拟工况介绍
        5.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1.3 小结
    5.2 置换通风不同回风口位置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研究
        5.2.1 模拟工况介绍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3 小结
    5.3 置换通风不同送排风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研究
        5.3.1 模拟工况介绍
        5.3.2 三种送排风量下室内的污染物浓度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影剧院观众厅上送下回气流分布形式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数值模拟
    2.1 数学模型
        2.1.1 零方程模型
        2.1.2 通用方程
        2.1.3 模型验证
    2.2 物理模型
    2.3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2.4 收敛速度比较
    2.5 模拟结果分析
        2.5.1 原始方案分析
        2.5.2 改进方案分析
3 结论

(7)核电站主控室气流组织与人员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2 气流模拟和人员舒适性研究现状
        1.2.1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模拟方面研究现状
        1.2.2 人员热舒适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主控室气流组织与人员舒适性研究方法
    2.1 核电站主控室传热特性
        2.1.1 主控室热负荷的构成
        2.1.2 通过墙壁的传热量
        2.1.3 通过玻璃门窗的传热量
        2.1.4 主控室内设备和人员散热量
    2.2 主控室人员舒适性影响因素
        2.2.1 人体热平衡和舒适感
        2.2.2 温度场
        2.2.3 湿度场
        2.2.4 速度场
        2.2.5 垂直温差
    2.3 主控室室内环境评价方法
        2.3.1 空气分布不均匀系数
        2.3.2 空气分布的性能
        2.3.3 热环境PMV-PPD指标
    2.4 主控室气流数值模拟方法
        2.4.1 CFD方法简介
        2.4.2 湍流流动模拟方法
        2.4.3 基本方程及数值解法
        2.4.4 求解离散方程的SIMPLE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控室气流组织分析
    3.1 主控室物理模型建立与简化
    3.2 计算方法及网格划分
        3.2.1 计算方法
        3.2.2 网格的划分
    3.3 边界条件
    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3.5 典型截面的数值计算结果
        3.5.1 典型截面的流速图
        3.5.2 典型截面的温度图
        3.5.3 典型截面的相对湿度图
    3.6 主控室人员热舒适性分析
        3.6.1 主控室人员体感温度分析
        3.6.2 主控室垂直温差分析
        3.6.3 热环境PMV-PPD指标分析
        3.6.4 均匀性指标ADPI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控室气流组织优化
    4.1 优化方案的提出
    4.2 优化方案的数值模拟
        4.2.1 提高送风温度模拟
        4.2.2 增加辅热模拟
        4.2.3 减小送风量模拟
        4.2.4 多送风角度模拟
    4.3 优化方案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控室实地测试及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5.1 主控室气流组织测试实验方案
        5.1.1 实验目的
        5.1.2 测试仪器
        5.1.3 实验步骤
        5.1.4 实验测点的选取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实验与数值模拟的对比验证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里程及分类
        1.1.1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史
        1.1.2 大空间建筑的分类
        1.1.3 大空间建筑的定义及特征
    1.2 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形式
        1.2.1 研究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的意义
        1.2.2 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形式设计存在的问题
        1.2.3 现行常用风口类型分析
        1.2.4 大空间建筑常见送回风方式
        1.2.5 竖壁贴附射流气流组织形式
    1.3 本文研究对象及舒适性条件分析
        1.3.1 本文研究对象及约束条件
        1.3.2 舒适性条件分析及研究内容
2.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研究方法分析
    2.1 缩尺寸模型实验
    2.2 实测研究
    2.3 理论计算
    2.4 CFD模拟计算
        2.4.1 CFD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2.4.2 CFD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2.5 几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3.本研究课题CFD数值模拟方法
    3.1 有效元素提取及网格划分
    3.2 湍流计算
    3.3 边界条件设定
    3.4 求解方法
4.不同工况下的CFD分析结果
    4.1 工况1,夏季,旋流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4.2 工况2,冬季,旋流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4.3 工况3,夏季,扩散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4.4 工况4,冬季,扩散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4.5 工况5,夏季,扩散+条缝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4.6 工况6,冬季,扩散+条缝风口条件下的空气环境分析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送风模式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竖壁贴附射流模式研究现状
        1.2.2 人体运动对室内流场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人体运动对室内流场影响研究的方法
        1.3.1 实验研究法
        1.3.2 理论分析法
        1.3.3 数值研究法
        1.3.4 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的关系
        1.3.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射流通风房间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2.1 CFD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2.1.1 CFD理论基础
    2.2 动网格模型简介
        2.2.1 动网格更新方法
    2.3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2.3.1 物理模型建立
        2.3.2 人体模型简化
        2.3.3 数值模拟方法
        2.3.4 模拟工况设定
    2.4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射流通风房间速度场和温度场影响分析
    3.1 人体运动对速度场的影响
        3.1.1 人体运动过程中速度场的变化
        3.1.2 人体不同运动速度对速度场的影响
        3.1.3 人体运动诱导气流、热羽流及通风射流的交互影响
        3.1.4 人体运动对室内速度场的影响范围
    3.2 人体运动对温度场的影响
        3.2.1 人体运动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
        3.2.2 不同运动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射流气流组织效果的影响
    4.1 气流组织的概念
    4.2 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4.3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4.3.1 不均匀系数
        4.3.2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4.3.3 能量利用系数(η)
        4.3.4 吹风感不满意率(PD)
    4.4 整场气流组织评价
    4.5 分区域气流组织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严寒地区大空间空调冬夏气流组织优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CFD技术用于气流组织研究的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控制方程组
    2.2 k-ε两方程模型
    2.3 壁面边界条件
    2.4 室内气流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
    2.5 控制方程离散化及代数方程求解
        2.5.1 控制方程的离散
        2.5.2 代数方程求解
    2.6 CFD数值计算软件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
    3.1 气流组织基础理论
    3.2 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的原理及比较
    3.3 气流组织的常见形式
    3.4 室内气流组织的评价指标
        3.4.1 室内平均空气龄
        3.4.2 人体舒适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FD气流组织模拟及实测验证
    4.1 物理模型建立
        4.1.1 模型房间的假设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4.1.2 风口模型的建立
        4.1.3 入流边界条件
        4.1.4 网格的划分
        4.1.5 CFD模拟相关参数
    4.2 模拟结果分析
    4.3 实测及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会议报告厅夏季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5.1 冷负荷的计算
    5.2 模型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5.3 方案一:上送上回
    5.4 方案二:侧送下回
    5.5 方案三:置换通风
        5.5.1 置换通风送风量计算
        5.5.2 置换通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6 通风效果的比较
    5.7 空气龄的比较
    5.8 不同通风方式的能耗比较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会议报告厅冬季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6.1 方案一:上送上回
    6.2 方案二:侧送下回
    6.3 方案三:置换通风
    6.4 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冬季工况模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竖壁贴附通风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气流组织性能比较[D]. 贺肖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D]. 张桉康.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有限空间颗粒物传输与散布研究[D]. 梅雄. 湖南大学, 2019(07)
  • [4]基于气流组织优化的汽车企业高污染生产车间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 李学畅.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中央式新风净化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 彭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影剧院观众厅上送下回气流分布形式的数值模拟研究[J]. 孙斌,谌华,杨迪.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8(01)
  • [7]核电站主控室气流组织与人员舒适性研究[D]. 张小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4)
  • [8]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研究[D]. 赵向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9]人体运动对竖壁贴附送风模式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D]. 曹雅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10]严寒地区大空间空调冬夏气流组织优化模拟研究[D]. 原帅.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用CFD方法改进室内非等温送风布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