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风景——《山药蛋饼》文献述评

消失的风景——《山药蛋饼》文献述评

一、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武帆[1](2020)在《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文中研究说明病夫(1954-),本名张祖台,河北吴桥人。1972-1979年在北京卫戍区四师炮团8年,1979年7月由京退伍至太原,先后在市民政局和双塔烈士陵园工作9年,1988年7月调山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于2004年申请退休。退休后自由写作。有报告文学集《精神的坐标》和诗集《病夫诗选》《颂诗或挽歌》出版。自印诗集有《无穷动》《大悲咒》《自度》《咳嗽与嚎叫》《酒幌》等。凭借其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优秀的诗歌作品,病夫早已在山西诗坛自成一家,贡献昭然,但因地域因素和不慕名利的个性使然,病夫虽然诗歌佳作颇丰,对他的关注除少量诗歌评论和友人间交游的随笔外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病夫的诗歌创作:首先,结合病夫的创作经历和相关诗歌,论述他的创作立场和姿态。病夫的创作关注现实,扎根生活,与时代保持着介入与疏离的关系,同时,他坚定的秉持着民间立场,坚守着独立的创作意识与姿态,其诗作体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采。其次,根据病夫的诗歌创作,分析他冷峻和火热彼此分离而又相互交织的情感精神内蕴。病夫的诗中充斥着火热的激情和冷峻的批判,他审视现实的丑恶,揭露生活的不堪,直面人生的不幸,却饱含真挚的情感,光明的希望,彰显出对人世的大爱和高洁的人生追求。最后,联系病夫的诗作,探讨他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和体裁多样的诗歌形式。他的诗通俗不失雅致,随性而不欢脱。此外其诗长短兼备,散文诗与箴言体诗并举,体现了他率性自由的诗情和极强的体裁驾驭能力。研究病夫无论是对发掘他新诗创作在文学史和精神史上的价值,折射山西诗坛乃至中国诗坛的新诗创作氛围,还是对聚焦老一辈山西诗人,重视他们在新诗领域的贡献,避免优秀作品被遗忘和湮没,都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陈为人[2](2020)在《生命的足迹——我的创作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我的家族一直是希望我成为一个"造船工程师",大概也是一种向往"蓝色海洋文明"之梦吧。但是,"砸烂旧的教育制度"破灭了这一梦幻。学业的中断使得从事连续性很强的工科已经成为不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某种机缘,我得以结识被逐出京门、发配到太钢(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劳动改造"的文艺批评家唐达成。1971年林彪事件后,党的文艺政策有所松动变化,各种报纸开始恢复"副刊",各级出版社也开始出版砸烂文艺黑线后的"革命文艺"。为

王晓瑜[3](2019)在《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关系及“十七年”文学流派论析》文中提出赵树理与1950年代的山西文坛很为疏远。前期在太行太岳根据地文人占主导的山西文坛遇冷,是因为赵树理方向的确立得力于延安的文艺领导者与太行太岳根据地的政治力量,并未真正获得本根据地文学圈子内部的认同;中后期则是他与山西文坛中心的马烽等晋绥作家因为出身于不同根据地而更为生疏。1950年代后半期赵树理与马烽等被置于同一流派的原因更多的是"双百时代"与"大跃进"的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时代的要求与文艺领导层的"组织"作用。

翟文霞[4](2019)在《“山药蛋派”衰落原因试析》文中认为"山药蛋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辉煌与沉寂无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试图从时代语境、大众审美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三个方面展开对"山药蛋派"衰落的一些探讨。

董庆菊[5](2019)在《启蒙视域下的“山药蛋派”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药蛋派”是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他们秉承启蒙主义的立场,对于战争和革命时代文学的书写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识,通过对这一流派的系统化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其思想价值和独立的审美品格。绪论主要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山药蛋派”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评述。正文从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从时代背景、理论引导、创作主体三方面分析“山药蛋派”走向启蒙之路的原因:国难民艰的社会环境是“山药蛋派”走向启蒙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启蒙为“山药蛋派”提供了理论支撑;作家、农民和革命干部三者于一体的文化身份则是“山药蛋派”实现大众化启蒙的重要基石。第二章重点分析“山药蛋派”启蒙的内涵。“山药蛋派”的启蒙创作始终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启蒙民众的三大主题: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集体意识。40年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争取自由成为“山药蛋派”启蒙的首要任务。在农民为主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占人口一半之多的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女性打破封建枷锁,通过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婚姻自主的方式实现男女平等成为“山药蛋派”启蒙的重大使命。50年代,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彻底铲除。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引导人们摆脱私有意识的束缚,获得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成为“山药蛋派”启蒙的时代诉求。第三章对“山药蛋派”所运用的通俗化启蒙形式进行探讨,从浅近的叙述方式、动态的人物塑造和晓畅幽默的语言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第四章对“山药蛋派”的启蒙进行再思考,分析该流派在突破大众化启蒙难关和启蒙立场的坚守两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不足。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归纳,再次阐释“山药蛋派”的启蒙内涵,期冀为当下的文化启蒙提供借鉴意义。

苗旭艳[6](2017)在《当代文学期刊在政治与经济困境中的突围 ——以《火花》《百花洲》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逐渐从文学文本转向关注文学的外部领域。其中,从文学生产、传播的角度研究文学期刊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文学期刊,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其发展状态,是观照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笔者从其中的一个微观视角入手,研究文学期刊在不同时代语境中的改刊改版等变革,从而透视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当代文学界限来说,大约有两次集中性的改刊改版高潮。为了研究这两次高潮,笔者通过选择两个事例,即“十七年”时期的《火花》和21世纪初的《百花洲》,展现出当代文学期刊改刊改版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出不同时代语境中文学期刊的发展困境和挣扎,以此考察当代文学与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以往的文学制度研究者,大都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老牌文学刊物,或者一些知名文学刊物。笔者选取边缘地区的文学刊物,即山西的《火花》和江西的《百花洲》,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材料的筛选、挖掘与解读,意将当代文学期刊改刊改版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学发展变化研究落到实处;通过两个刊物的梳理、整合,展现出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丰富性。

傅书华[7](2017)在《论“山药蛋派”的历史流变》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山药蛋派"的历史流变作全面论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核定了"山药蛋派"的命名。第二,认为"山药蛋派"由赵树理以及马烽等"晋绥五作家",韩文洲、李逸民、田东照,张石山、张平等三代作家构成,分析了三代作家的创作特点,剖析了赵树理与马烽等人创作上的差异性。第三;将"山药蛋派"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奠基期、高潮期、下滑期、回光返照期五个时期,对每一时期的特点作了分析,勾勒出了各个时期之间内在的演化逻辑,而这一切又是将其置入当时中国文坛的大背景下作出且指明了其与中国文坛的肌理关系。

陈忠红[8](2012)在《延安文艺与“山药蛋派”的初步形成》文中提出“山药蛋派”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延安文艺规则的指引下形成的作家流派,烽火弥漫的抗战时期,是其发生期和酝酿期。延安文艺规则中所规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发展逻辑为该派作家的创作指明方向,解决了文艺工作者创作工作中的迷茫与困惑。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三晋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文艺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文艺实践响应了《讲话》精神,证明了延安文艺规则的正确性、可行性,并不断完善、丰富并超越了延安文艺的内涵,形成了“赵树理方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小溪[9](2012)在《从“办报纸”到“搞创作” ——论作家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的影响》文中提出“山药蛋派”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该流派的作家主要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以来,人们都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对赵树理等人的作家身份或农民作家身份的认识之上,而很少有人关注到其身后所隐藏的另一重要身份——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事实上,正是作家这一特殊身份所换来的特殊工作经历对整个“山药蛋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对此,本文就试图以作家的新闻工作经历作为基本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流派相关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补充与拓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形成和特点等两个方面来探索和考察其对“山药蛋派”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指出该经历在干预流派发展时所存在的某些负面的问题,以期促进“山药蛋派”流派研究的完善与深入。本文导论部分首先对“山药蛋派”流派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文坛自流派产生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些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由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开启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即试图突破固有的、早已泛滥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视阈,以学界极少涉足的、研究尚不成熟的作家的新闻工作经历作为根本的切入点来对“山药蛋派”进行全面的探索与思考。第一章以旗手赵树理为重点介绍对象,深入地探索了“山药蛋派”作家背后少为人知的特殊社会经历——新闻工作经历。同时以国内外一些着名的文学家为例,指出新闻工作的经历成就了一大批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也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具有独特品味的文学作品。第二章主要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从理论思想、写作素材和文学传播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山药蛋派”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流派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作于流派的生成,也并非促成流派形成的唯一条件,但这份特殊的经历却在整个流派的形成过程当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并实实在在地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人顺利地实现了从“办报纸”到“搞创作”,从分散的个体到稳定的群体的转型与过渡。第三章主要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论述了赵树理等人的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流派特点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也是本文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之所在。可以说,无论是作品中的“时效性”、“简洁性”,抑或是“群众性”、“客观性”,它们的形成均得益于作家严峻的新闻工作所赋予的有益训练,而这也是任何一个仅局限于文学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完美历练。结语部分一方面总结全文,再次重申作家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流派形成及特点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反观全文,指出新闻工作经历对流派发展仍存在一些负面的阻碍,以此为今后的“山药蛋派”研究指明方向。

陈为人[10](2011)在《怀念胡正》文中研究说明一在怀念胡正的诸多文章中,许多"晋军"崛起中的重要作家,都深情回忆了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胡正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周宗奇为我讲述过贯穿他一生始终的"作家梦"。周宗奇说:"我的写作才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是全校出名的。"大跃进"时放卫星,叫我这中学生放的卫星就是写

二、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瞩望
    1.1 时代潮头的乐章
        1.1.1 介入现实的“进行曲”
        1.1.2 疏离喧嚣的“独奏”
    1.2 扎根生活的抒唱
        1.2.1 立足民间的演绎
        1.2.2 置身江湖的高歌
2 “黑太阳”——冻结的火焰
    2.1 对峙黑暗的勇士
    2.2 直面人生的冷峻审视
    2.3 智慧之灯
3 “酒”——燃烧的液体
    3.1 反抗衰朽的壮丁
    3.2 永不熄灭的生命激情
    3.3 自我之镜
4 现代诗艺中的多元探索
    4.1 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
        4.1.1 优美的旋律
        4.1.2 “不和谐”的音符
    4.2 参差互渗的诗歌形式
        4.2.1 绵延的诗意——散文诗和长诗
        4.2.2 激情的休止——箴言诗和短诗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诗人病夫访谈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生命的足迹——我的创作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5)启蒙视域下的“山药蛋派”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山药蛋派”启蒙的肇始
    第一节 时代语境
    第二节 理论引导
    第三节 作家群体
第二章 “山药蛋派”启蒙创作的内涵
    第一节 自由意识
    第二节 平等意识
    第三节 集体意识
第三章 “山药蛋派”启蒙创作的形式
    第一节 叙述方式
    第二节 人物塑造
    第三节 语言风格
第四章 “山药蛋派”启蒙再思考
    第一节 启蒙的贡献
    第二节 启蒙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当代文学期刊在政治与经济困境中的突围 ——以《火花》《百花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当代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
    第二节 当代文学期刊的改刊与当代文学
第一章 当代文学期刊在政治困境中的挣扎——以《火花》为例
    第一节 从《山西文艺》到《火花》
        一、《山西文艺》
        二、《火花》
    第二节 时代的传声筒和附和者
        一、文学一体化状态下的《火花》
        二、《火花》的文学导向
    第三节 《火花》的困境与挣扎
        一、《火花》与“山药蛋派”
        二、中间人物论的批判
第二章 当代文学期刊在经济困境中的探寻——以《百花洲》为例
    第一节 改版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百花洲》
        二、女性文学潮流下的《百花洲》
    第二节 期刊定位及策划
    第三节 改版困境
        一、《百花洲》改版现状
        二、大众文化的消解
第三章 不同情境下当代文学期刊的围困与突围——以《火花》与《百花洲》为例
    第一节 外围环境
        一、政治一元化视阈下的文学期刊
        二、经济市场化视阈下的文学期刊
    第二节 内在突围
        一、《火花》与农村题材小说
        二、《百花洲》与女性文学
小结 文学期刊改刊的启示:无尽的挑战与永远的求索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1950、1990 年代当代文学期刊改刊重要事件
附录2:《火花》《百花洲》部分年代目录摘录(1)

(7)论“山药蛋派”的历史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山药蛋派”的命名
二、“山药蛋派”作家的代际构成
三、“山药蛋派”的形成与发展

(8)延安文艺与“山药蛋派”的初步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山西在全国抗战中的位置
    (一)山西在全国抗战中的突出位置
    (二)从山西走出的文艺工作者
二、《讲话》与延安文艺新秩序的确立
    (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二)《讲话》在三晋大地传播
三、泥土里刨出来的“山药蛋派”—山西文艺工作者”的初步尝试
    (一)《小二黑结婚》—小文本、大方向
    (二)“旧瓶装新酒”的成功尝试—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
    (三)束为、胡正等人大众化、民族化文艺尝试
四、“赵树理方向”与延安文艺创作规范的形成
    (一)被确定的“赵树理方向”
    (二)延安文艺新秩序下初步形成的“山药蛋派”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从“办报纸”到“搞创作” ——论作家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选题意义及目的
    三、 写作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山药蛋派”作家的新闻工作经历
    一、 “旗手”赵树理的新闻工作经历
    二、 流派其他成员的新闻工作经历
    三、 新闻工作经历成就文学创作
第二章 、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形成的促进
    一、 契合讲话精神明确创作走向
    二、 积累原始素材获取灵感源泉
    三、 运用报纸媒介扩大影响范围
第三章 、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特点的影响
    一、 从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到文学作品的“时效性”
    二、 从新闻作品的“简洁性”到文学作品的“简洁性”
    三、 从新闻作品的“群众性”到文学作品的“群众性”
    四、 从新闻作品的“客观性”到文学作品的“客观性”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四、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D]. 武帆.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生命的足迹——我的创作之路[J]. 陈为人.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2)
  • [3]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关系及“十七年”文学流派论析[J]. 王晓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06)
  • [4]“山药蛋派”衰落原因试析[J]. 翟文霞. 北方文学, 2019(09)
  • [5]启蒙视域下的“山药蛋派”创作研究[D]. 董庆菊. 聊城大学, 2019(01)
  • [6]当代文学期刊在政治与经济困境中的突围 ——以《火花》《百花洲》为例[D]. 苗旭艳. 南昌大学, 2017(05)
  • [7]论“山药蛋派”的历史流变[J]. 傅书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8]延安文艺与“山药蛋派”的初步形成[D]. 陈忠红. 延安大学, 2012(05)
  • [9]从“办报纸”到“搞创作” ——论作家新闻工作经历对“山药蛋派”的影响[D]. 朱小溪. 四川外语学院, 2012(09)
  • [10]怀念胡正[J]. 陈为人. 新文学史料, 2011(04)

标签:;  ;  ;  ;  ;  

消失的风景——《山药蛋饼》文献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