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中的情绪处理

论歌唱中的情绪处理

一、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唯一[1](2018)在《艺术歌曲《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文中认为艺术歌曲《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第三幕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是学生在声乐学习初级阶段非常适用的一首教学曲目。作者以这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歌曲演唱前的准备入手,针对呼吸、发声及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演唱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裴亚丽[2](2016)在《试谈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文中认为歌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的声音,再通过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有美妙动人的歌声,不仅要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且要有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如: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歌词与乐曲内容、掌握正确的呼吸、咬字等。通过对《梅娘曲》的具体分析与演唱,更进一步说明了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赵丽[3](2016)在《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看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哲学思维》文中研究指明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音乐学、音响学、力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解剖学于一身,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我们在学习和演唱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诸如歌唱要如何呼吸、用哪里呼吸、气息怎样使用、如何保持气息、喉头应放在哪个位置、如何使声音产生共鸣、高音怎么解决、如何使声区统一、情感的建立等,这些问题处处体现着哲学辩证的观点。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立足点,通过它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和解决声乐学习和演唱中遇到的问题。文章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研究对立统一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第二章运用量变质变规律,阐述了声乐学习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三章否定之否定规律,细致阐述了为什么在声乐学习中一定会经历歌唱从自然阶段到不自然阶段再到自然阶段的过程。

陈春霞[4](2014)在《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志信是当代乐坛上学贯中西的作曲家,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歌曲。由于歌曲创作是建立在广泛采风的基础之上,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情韵;由于在艺术实践中注重对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借鉴吸收,这又使得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体现出了创新型的技法特征。可以说,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技法和思路以及作品中所凝结的艺术经验,对于我国民族歌曲创作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启示意义。因而,本文选取“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研究”为课题,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尝试探寻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审美内涵,并尝试总结、归纳这些作品的创作特征。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是对选题背景、相关课题研究现状、论文结构及以及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王志信个人及创作的介绍;第三部分,从“曲式结构的变革”、“对传统戏曲板式的借鉴”、“歌曲创作注重表现地方性的民间音乐声情”、“多样的润腔手法”、“歌曲伴奏部分的创作特征”这五个方面来着手分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第四部分,论述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五部分,对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进行诠释;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卢方超[5](2012)在《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文中认为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活动形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之悠久。它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由于人体内部的各个歌唱发声器官既看不见,有摸不到,所以就注定了声乐艺术相比其他器乐形式的发声和发展所具有的神秘感和不易操作的性质;同时,声乐艺术又与人类所特有的沟通与表达工具——语言相结合,这样较之其他的器乐形式,又突出了它的直接性,形象性和准确性等等。一直以来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声乐艺术,正是由于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上述这些独特之处。然而,声乐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项技术,一项既直观又抽象、既具体又神秘的一项高端技术。在声乐艺术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声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理论性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纵观声乐艺术这几百年来的发展,无数个声乐理论家,或者从事声乐理论研究的前辈们,经他们毕生的努力和钻研,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声乐文献资料,为我们后辈人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大量而又有力的理论依据,这是我们值得敬佩和高兴的事。那么,声乐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风格的变换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再加上声乐艺术的研究所特有的主观性,其理论性研究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声乐训练与发声方法,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所造成的声乐领域许多焦点问题长期以来都存在的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对同一问题的态度也都是各执己见,说法各异。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声乐理论研究领域,更是声乐教学和声乐实践的一种映射。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现象的出现,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辨识谁熟谁劣,却值得我们这一代去深思,去探究。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声乐艺术理论文献的大量阅读,整理和对比,总结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吸取和应该排斥或者放弃的观点,更重要的是,笔者在这些大量的文献中寻找出了前人们并没有较深入研究的课题,即歌唱发声中所存在的“平衡感”问题,这也正是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核心。本文首先从史实性的角度出发,对声乐演唱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的产生以及原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建立在“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运用了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原理深入剖析了声乐演唱中“平衡感”问题的理论实质,对在歌唱发声中所存在的“平衡感”问题按其原理逐层的罗列出来。这其中主要包含了两大点:即微观的平衡和宏观的平衡。在微观平衡中又包括了呼吸系统,共鸣系统,发声系统中所存在的具体的平衡感问题;在宏观平衡中又存在着声柱与气柱的平衡、靠前与靠后的平衡、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兼顾史实性和科学性为本文的最大特点,运用与声乐训练相关的科学知识来深入地分析歌唱发声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的理论实质,并在分析各个问题出现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相对有效而又科学的解决办法。笔者真诚的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能对声乐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启发,为切实提高我国,乃至世界声乐教学和演唱水平作出一点贡献。

徐娟[6](2009)在《从《白毛女》到《苍原》的创作比较看中国歌剧之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历经几代歌剧创作者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探索,发展至中国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苍原》,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歌剧在汲取传统艺术营养、拓展歌剧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变革。中国歌剧不仅具有西洋歌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吸收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民族歌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歌剧走向何方始终是音乐界的焦点。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或许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中所取得的经验会给我们启迪。本文通过对代表性歌剧《白毛女》和《苍原》的创作进行比较,探寻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为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在西方歌剧发展史上,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及简要分析。结合中国歌剧的阶段性发展,从中西音乐史学研究的角度提出对中国歌剧发展道路规律性的思考。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比较了《白毛女》与《苍原》这两部中国歌剧经典的创作风格,在音乐风格,歌唱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创作手法的共性和差异性。并简要介绍了这两部歌剧期间其他几部作品在艺术风格转折点上的特点,由点及面地叙述了中国歌剧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主流所具有的特点,描述了中国歌剧艺术风格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第三章从社会背景、文化变迁角度,剖析造成中国歌剧艺术风格不同的民族性、戏剧性不均衡等原因。同时分析了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内在美学价值对中国歌剧风格确立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对中国歌剧创作风格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大胆推测,进而在保持中国歌剧民族性特色、实现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意义下,为繁荣与振兴中国歌剧提出个人见解与拓展思路。

徐娟[7](2007)在《试谈歌唱中的“交流”》文中指出所谓歌唱中的交流,实际上就是歌唱时的一种状态,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在声乐表演中,交流问题应该引起所有学习声乐的人们去关注,这是能够更好表现声乐作品内涵和抒发感情的必要条件。通过"交流",在歌唱中将发声技能与歌曲的艺术处理相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马淑芬[8](2003)在《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歌唱中 ,歌唱者的声音只是感情的载体 ,而表达情感才是歌唱之“本”。要想以情动人 ,必须对所唱歌曲有全面了解。

二、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歌曲《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演唱前的准备
    (一) 呼吸的准备
    (二) 发声的方法
    (三) 语言的要求
二、《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 《梅娘曲》的创作背景
    (二) 《梅娘曲》的结构分析
    (三) 《梅娘曲》的演唱心得
结语

(2)试谈歌唱中的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了解作品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一)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二)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1. 词情
        2. 曲情
二、正确的歌唱呼吸和咬字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三、“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3)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看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哲学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运用
    1.1 歌唱中气息的对立与统一
        1.1.1 气息中"呼"与"吸"之间的对立统一
        1.1.2 "气沉丹田"与"向上提气"之间的对立统一
        1.1.3 气息中深呼吸与浅呼吸的对立统一
    1.2 歌唱中的"松"与"紧"的对立与统一
        1.2.1 身体"松"与"紧"的对立与统一
        1.2.2 舌头的"松"与"紧"的对立与统一
        1.2.3 下巴"松"与笑肌"紧"的对立与统一
        1.2.4 歌唱语言中咬字与吐字的松紧的对立统一
    1.3 声乐教学中技术与情感的对立统一
        1.3.1 技巧,情感表达的基础
        1.3.2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
        1.3.3 技情结合才能声情并茂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中质与量的互变规律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运用
    2.1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2.2 质与量的互变规律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运用
        2.2.1 细品歌曲
        2.2.2 伴奏的重要性
        2.2.3 循序渐进原则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运用
    3.1 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原理
    3.2 否定之否定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王志信个人简介及创作概述
第2章 王志信民族歌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2.1 曲式结构的变革
        2.1.1 《兰花花》作品分析
        2.1.2 《木兰从军》作品分析
    2.2 对传统戏曲板式的借鉴
    2.3 注重表现地方性的民间音乐声情
        2.3.1 《木兰从军》作品分析
        2.3.2 《槐花海》作品分析
    2.4 多样的润腔手法
        2.4.1 拖腔
        2.4.2 甩腔
    2.5 歌曲伴奏部分的创作特征
        2.5.1 支声复调的运用
        2.5.2 伴奏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第3章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特点
    3.1 汲取民间故事元素展开歌曲创作
    3.2 以地方民歌为基础创作声乐作品
    3.3 在声乐作品中体现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
    3.4 结合古代诗词提升作品内涵
第4章 王志信歌曲的创作思路及二度创作探微
    4.1 根据原生态民歌编创作品的演唱
    4.2 以戏曲、曲艺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
    4.3 在地域性音乐风格基础上升华的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注释
第一章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简介
    一、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形成
    二、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理念
    三、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注释
第二章 歌唱发声中的微观平衡感问题
    一、 呼吸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吸与呼的平衡
        (二) 气息与声门的平衡
        (三) 气息压力与胸腔空间保持的平衡
    二、 共鸣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各音区之间的平衡
        (二) “靠前”与“靠后”的平衡
    三、 发声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喉器位置高与低的平衡
        (二) 声门拉紧与喉器放松的平衡
        (三) 发声训练中真声与假声运用比例的平衡
    注释
第三章 歌唱发声中的宏观平衡感问题
    一、 声柱与气柱的平衡
    二、 生理与心理的平衡
    三、 紧张与松弛的平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从《白毛女》到《苍原》的创作比较看中国歌剧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歌剧发展概论
    1.1 西方歌剧发展概论
        1.1.1 歌剧的起源
        1.1.2 古典主义歌剧
        1.1.3 浪漫主义歌剧
        1.1.4 二十世纪歌剧发展趋向
    1.2 中国歌剧发展简述
        1.2.1 中国歌剧的阶段性发展
        1.2.2 中国歌剧发展高潮
第二章 《白毛女》与《苍原》创作风格比较
    2.1 分析比较法
    2.2 框架比较
    2.3 两部歌剧创作之比较
        2.3.1 音乐创作风格比较
        2.3.2 声乐表演的比较
        2.3.3 舞台艺术
    2.4 中国歌剧的分支与探索
        2.4.1 《白毛女》样式的延承
        2.4.2 戏曲基础上发展歌剧的尝试
        2.4.3 西体中用的歌剧探索
第三章 影响中国歌剧风格的内在因素分析
    3.1 中国歌剧风格确立的主张
    3.2 社会阶级性变迁对歌剧题材的影响
    3.3 文化思潮对音乐、表现手法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歌剧发展演变探究
    4.1 中国歌剧发展的定位分析
        4.1.1 符合民族审美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4.1.2 与世界接轨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明智之举
        4.1.3 社会认同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价值评判
        4.1.4 贴近生活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深厚根基
    4.2 中国歌剧发展方向探究
        4.2.1 以民族化铸魂
        4.2.2 以戏剧性为躯
        4.2.3 以时代性塑造性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处理好声乐情的关系
二、对所唱歌曲尽可能全面地有所了解

四、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歌曲《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J]. 李唯一. 艺术教育, 2018(13)
  • [2]试谈歌唱中的情感表达[J]. 裴亚丽. 才智, 2016(16)
  • [3]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看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哲学思维[D]. 赵丽. 山西大学, 2016(06)
  • [4]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研究[D]. 陈春霞. 河北大学, 2014(11)
  • [5]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D]. 卢方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6]从《白毛女》到《苍原》的创作比较看中国歌剧之发展[D]. 徐娟. 山西大学, 2009(S1)
  • [7]试谈歌唱中的“交流”[J]. 徐娟. 黄河之声, 2007(20)
  • [8]试谈歌唱中的感情处理[J]. 马淑芬.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论歌唱中的情绪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